-
1 # 方圓故事
-
2 # 森嶼嶼
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什麼意思?
句子出處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這句話出自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的變換須知
《隨園食單》變換須知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善治菜者,需多設鍋,灶,盂,缽之類,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
這段話主要講了中國菜餚烹飪的多樣性,且根據不同的食材特性,做出美味的佳餚。袁枚這段話不提倡不講究食材特性,直接一鍋亂燉式的大雜燴烹飪,體現不出中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而一物各獻一味,一碗各成一味更是強調烹飪要突出各種食材的獨特本味,讓做出來的成品都能各具特色。
做菜和育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講究因材施教每個學生就像是各具特色的一味食材,作為“烹飪者”的施教者更應該掌握一物各成一性的特點,抓住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有差異化的教學,才能實現真正的傳道授業的佈道者。做教育,切忌一鍋亂燉式的填鴨式教學,這樣會扼殺一些特殊性的學生。
做菜亦如做人,面對不同問題我們要學會找到關鍵點才能迎刃而解人生亦如烹飪菜餚,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類難題,就是人生扔給我們的未處理食材,需要我們耐心瞭解事情的特性,根據不同特性,方能找到解決不同難題的辦法。做菜的這種因才施教的理念其實也是學會變通的一種體現,遇到問題我們只有學會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才能找到問題的關鍵點。
-
3 # 詩詞奴隸
豆腐
豆腐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有關豆腐的文章文人美食家寫的不少,今天我也寫點我的不同見解。豆腐有南北之分,南豆腐細膩些,而北豆腐有點像北方人的性格多些。豆腐的點制首滷水石膏之別,味道不同罷了。現在到菜市場買塊豆腐,當天就得吃了,在冰箱放二三天,就會在表面有發粘的樣子不知那個環節出了問題。聚餐時到飯店吃飯,也很少點豆腐了,豆腐品質差些,各種調料把豆腐裹得滿滿的失去了豆腐的原味。
我有幸於去年在北京的,密雲霧靈景區工作了幾個月,住在山腰。食堂宿舍跟挨著,食堂伙食不錯,每週花樣不重,週五要吃頓豆腐。豆腐是山下豆腐坊送來的,黃豆是由當地的山泉水泡發的,滷水點的豆腐。週五的早晨豆腐坊的老闆娘,騎著三輪摩托車早早的就送上來了,一路上豆腐板下的水滴個不停,我開玩笑說老闆快點走水都是錢呀,老闆娘笑笑我們取的是山泉水沒化錢。給食堂留夠後,我取一塊下午吃。中午食堂做飯的嫂子做麻婆豆腐相當地道,豆腐的特有豆香與麻椒豆豉完美融合,唇齒留香。下午拿出早上預留的那塊豆腐,簡單地做道涼拌菜,蔥花撒在豆腐上,然後調汁,鹽,雞精,生抽,耗油,韭菜花,豆腐乳,香油調好後澆在豆腐上並將豆腐搗碎,豆腐與料理交融在一起,吃到嘴裡用一句老北京話,嘿那叫地道,蓋了帽了。
-
4 # 行者文孜
關於您的問題:
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淸朝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
原文如下:
原文:[變換須知]: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
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逐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
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
善治菜者,須多設鍋、灶、盂、缽之類,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
譯文
每一樣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本味,不可混雜同烹。如同聖人施教,總是因人而異,並不拘於一格。正所謂君子成人之美。如今總是看到那些低俗廚師,動不動就把雞、鴨、豬、鵝一鍋同烹。結果是人人所烹之菜味道相同,味如嚼蠟。我想,假如雞、豬、鵝、鴨有靈魂的話,必然會到枉死城中告狀申冤。善於烹調的廚師,必須多備鍋、灶、盂、缽之類的器具,以突出各種食物的獨特本味,使每道菜餚能各具特色。美食者品嚐著層出不窮的美味佳餚,自然心花怒放。
說到清代的袁枚,此人不但才華橫溢,而且不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窮酸不堪,而是頗懂賺錢之道,他早先是做官的,後來辭官後靠著自己的才氣寫文賺取稿費,此人寫文生冷不忌,不管是墓碑文還是妓院門口對聯,只要給夠錢就寫。買下隨園(曹雪芹舊居,大觀園原型)後,又通過出租隨園裡的田地、房屋大賺特賺,還在隨園刊印書籍賣錢。
這麼一個有錢的才子,如果寫起菜譜來,會是什麼樣子呢?那就是流傳後世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隨園食單》了。
讓我們用白話文再次感受一下袁牧的經典!
食材的口味變化
一種食材有一種食材的獨特的味道,
不可以將他們混合在一起,而去求同。
就好比聖人教育人一樣,也是因材施教,不同人掌握不同的才藝,不可千篇一律。
所以說君子成人之美,和而不同。
現在有些俗廚子,卻以雞、鴨、豬肉、鵝肉,放在一鍋煮,這使得各物的味道雷同,吃起來沒有特色,味同嚼蠟。
我(袁枚)擔心,如果這些動物有靈,被煮熟了,也要到死城中去告冤狀啊。
而會做菜的廚子,必定會一菜一治,一菜一味,而且用不同器型,比如鍋、灶、孟、缽來盛裝,使得每種不同的食材可以顯性一種特色,一碗菜是一碗菜獨有的味道。
這樣即使很會吃的食客,他的口舌也是忙不過來,自然心花怒放,吃的很盡興了。
-
5 # 寒夜吹笛
原文:[變換須知]: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逐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善治菜者,須多設鍋、灶、盂、缽之類,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
淸 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
聖人孔夫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誨人不倦,深受學生們的尊敬。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熱情好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曰:“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是什麼,束脩就是乾肉脯孔子時代的學費,叫“束脩”。這句活的意思是隻要你交學費,我沒有不收的學生。這一束共有十條“修”,開學那天學生敦家長提著一串串肉乾,到校總務處報到辦理入學手續。只要你來了,孔聖人就麼大份,有教無類,什麼學生都收。那這麼多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每人和每人情況不一次那怎麼教育呀,您別急,聖人自有他的辦法,孔子從學生智力水平的客觀實際出發,把學生大致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類,根據分類,教給他們與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識,也就是根椐學生不同情況施行教育。
有一次,他的學生子路請教他:“如果聽到我認為好的應該做的事就馬上去做,這樣對嗎?”孔子嚴肅地告訴他:“這樣不對,你做事不能自以為是,應該聽聽父兄長輩們的意見才對,怎麼能一聽到說馬上就去做呢?”又過了幾天,孔子的 一個學生冉有也向孔子請教了同樣的問題,孔子聽後,竟立即贊同地說:“當然對了,只要聽到好的意見就應該馬上去做。”一直跟隨在孔子身邊的學生公西華看到老師在回答一個問題時,答案卻有不同的兩種,對此很不理解,就問孔子:“先生,您為什麼要這樣回答他們呢?”孔子笑著對公西華講:“因為冉有平時做事謹小慎微,顧慮重重,所以我要鼓勵他勇往直前讓他聽到好的意見後就馬上去做。而子路卻不同,他雖然勇敢,但做事魯莽,所以我要教他處事冷靜一點,穩重一點,多聽長輩的意見,三思而後行。”公西華聽後,對老師這種因材施教的做法佩服不已。孔子的這個故事很耐人尋味,由此可見,孔子對學生的瞭解之深,以及他針對不同物件施教有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
回覆列表
聖人孔夫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誨人不倦,深受學生們的尊敬。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熱情好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曰:“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是什麼,束脩就是乾肉脯孔子時代的學費,叫“束脩”。這句活的意思是隻要你交學費,我沒有不收的學生。這一束共有十條“修”,開學那天學生敦家長提著一串串肉乾,到校總務處報到辦理入學手續。只要你來了,孔聖人就麼大份,有教無類,什麼學生都收。那這麼多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每人和每人情況不一次那怎麼教育呀,您別急,聖人自有他的辦法,孔子從學生智力水平的客觀實際出發,把學生大致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類,根據分類,教給他們與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識,也就是根椐學生不同情況施行教育。
有一次,他的學生子路請教他:“如果聽到我認為好的應該做的事就馬上去做,這樣對嗎?”孔子嚴肅地告訴他:“這樣不對,你做事不能自以為是,應該聽聽父兄長輩們的意見才對,怎麼能一聽到說馬上就去做呢?”又過了幾天,孔子的 一個學生冉有也向孔子請教了同樣的問題,孔子聽後,竟立即贊同地說:“當然對了,只要聽到好的意見就應該馬上去做。”一直跟隨在孔子身邊的學生公西華看到老師在回答一個問題時,答案卻有不同的兩種,對此很不理解,就問孔子:“先生,您為什麼要這樣回答他們呢?”孔子笑著對公西華講:“因為冉有平時做事謹小慎微,顧慮重重,所以我要鼓勵他勇往直前讓他聽到好的意見後就馬上去做。而子路卻不同,他雖然勇敢,但做事魯莽,所以我要教他處事冷靜一點,穩重一點,多聽長輩的意見,三思而後行。”公西華聽後,對老師這種因材施教的做法佩服不已。孔子的這個故事很耐人尋味,由此可見,孔子對學生的瞭解之深,以及他針對不同物件施教有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
後來宋朝朱熹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學經驗時說,“夫子教人,各盡其材,聖賢施教,各應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因材施教雖然說的是教書育人,此道理同樣近適用餐飲,袁枚講:“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各種原料每種有某種味道,雞有雞味,肉有肉味,豬有豬味,魚有魚味,切不可以將他們混在一次起烹在一起,這和孔聖人教學生是一個理,要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這才對得起這些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