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不愛湊熱鬧
-
2 # 歷史研糾師
秦國有三大軍團
一:西南軍團
西南軍團成立於前222年,即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前一年,當時以屠雎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總計興兵50萬,征討百越。征服百越後,50萬大軍並未迴歸。後來秦末動亂,趙佗傭兵自立,並未率軍支援。
二:蒙恬軍團
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剛統一天下的那一年,秦始皇便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出征北方,蒙恬軍團至此成立。
秦始皇死後,公子扶蘇,蒙恬均被陷害,30萬大軍交由王離統領。
前209年,中原各地起兵反秦,秦應對的非常吃力,無奈之下,胡亥、趙高調王離率30萬蒙恬軍團南下,配合章邯作戰。
結果,遇到了破釜沉舟的項羽,鉅鹿之戰全軍覆沒,王離被俘,蘇角被殺,自此蒙恬軍團覆滅。
三:章邯軍團
成立於前209年,大軍有40萬之眾,由秦末名將章邯統領。章邯由於統領大軍遭到趙高猜忌,不斷製造麻煩,而且章邯在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紆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無奈之下向項羽投降,自次章邯軍團滅亡。
秦國三大軍團,一路不予支援,兩路覆滅,秦國再也沒有能征戰之兵,最終滅亡。
-
3 # 陌寒流
當時,秦朝的兵力比較分散。基本上精銳兵力都分佈在北方和南方。一支在北方,大約30萬人,名將蒙恬率領,在今內蒙古一帶徵討匈奴十多年。一支在南方,大約50萬人,在今天的兩廣一帶徵服蠻荒,設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南征主帥任囂一直在觀望,繼任者趙佗上臺後直接建立南越國,封鎖交通要塞,與秦王朝隔絕。
-
4 # 臥牛說歷史
戰國時全民皆兵。
長平之戰,白起圍住趙括後,昭襄王立即征伐河內15歲以上的男子組建大軍。
看到了:15歲以上!
其他六國也是如此,所以戰國的人數動不動幾十萬的出動(也有虛報的原因)。
但這些人戰鬥力很一般。
拿王翦的60萬大軍來說吧,至少一半屬於雜軍。而這60萬,不光是秦國,還有滅掉的其他國家的人。
陳勝、六國反秦,他們的人中就有很多屬於題主說的“百萬大軍”。
-
5 # 歷史遊俠
首先宣告,秦國建立之初號稱百萬秦軍,其實一點也不虛! 即使到二世之時,軍隊數量也遠非起義軍可比,當然最後成敗大家皆知,箇中情況此時我們暫且不提。現在我們只看在秦末之時,秦軍由哪幾個軍團組成便一目瞭然。
一,九原軍團
九原軍團可以說是整個秦帝國最精銳的軍團,由蒙恬統領駐紮九原郡,以及北部各郡,是北方抵禦匈奴的最強防線,據史記載人數在三十萬到四十萬之間!當然會有人說這是始皇之時的軍隊數量,二世末期人數驟減已不足三十萬。此話也不無道理,倒是從鉅鹿之戰王離仍然出動十萬九原大軍看來,整個九原軍團不會少於三十萬,如果數量不足則根本無法完成北方如此長的防線防務。
二,南方軍團
南方軍團也稱嶺南軍團,在秦末戰爭歷史中可以說絲毫沒有見其蹤跡,但是《淮南子》記載,這支由趙佗率領的軍團人數竟然不下五十萬!當然,這支軍團人數隨多,卻是戰鬥力最不濟的一直,當時在趙佗的率領下前往南越,最後傭兵獨立建立了南越國,在沒有秦始皇的威懾下,整個秦末戰爭沒有發出一兵一卒。
三 關中軍團
關中軍團由衛尉下的中尉署,郎中令下的禁衛軍,還有內史的戌衛兵組成,人數在史記中提到的一次便是陳勝起義軍將領宋留帶領軍隊直逼咸陽之時,咸陽的秦軍組織起來的五萬京城兵。
四 驪山軍團
這支軍團建立之初號稱七十萬,由驪山刑徒組成。用來抵禦宋留的起義軍。後來被六國軍團在東阿擊敗,退守濮陽。這期間與六國軍團的交戰各有勝負,到最後鉅鹿之戰時只有二十萬之眾。
所以,秦末起義戰爭時,秦國軍隊實際參戰的是章邯率領的驪山軍團,還有王離的十萬九原軍團。史料記載畢竟有限,期間的戰役詳情已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秦軍參戰人數並不少,至於最後為何戰敗可能也沒有史書記載的那樣簡單。 -
6 # 八仙月
秦朝統一天下時候,有一隻鐵軍共百萬人。南方百越就有秦朝五十萬人統領人是趙佗,還有三十萬在北方抵禦匈奴。在加上秦朝沒有有能力的將領所以不可能翻盤。
-
7 # 愛無恨35
其實秦國的百萬大軍都被秦始皇派往邊彊守衛,一部分去守衛並修駐長城,而一部分去守衛中國南部蠻荒之所,並敕令他們無論京師發生什麼情況都不準回師勤王,時代駐守邊疆並與當地通婚生息,以保我中華之統一,在眾人眼裡始皇帝可能是個殘暴的君王,但據正史考試,秦始皇是一個真正有抱負的君王,也許在他的心中,中華一統萬民安居樂業才是他真正的意願。
-
8 # 魯江散人
秦統一後扶蘇和蒙恬率軍四十萬左右駐守北部邊境九原抵抗匈奴,整個戰國時期,匈奴沒佔到任何中原地區的便宜,相反幾次被秦趙打的落花流水,秦朝這隻北方大軍一直在北方低抗外敵匈奴,始皇去世後,趙高和李斯勾搭篡改遺詔立秦二世為帝,賜死扶蘇,蒙恬也絕望自殺,秦末農民起義,王剪孫子王離帶領十幾萬九原大軍南下平叛和章邯的二十萬驪山囚徒組成的大軍在鉅鹿和項羽絕戰,結果王離軍團全軍覆沒,章邯率軍投降,二十萬秦軍被坑殺,再說秦始皇統一時派趙託率五十萬大軍往嶺南以南,但由於山路難運糧導致缺糧,還有水土不服加上少數民族的抵抗,損失很大,始皇大怒再派十萬終於征服了嶺南以南大片土地,但這隻嶺南大軍在趙陀率領下,在秦末農民起義時按兵不動,就這樣看著秦滅亡,嶺南大軍在漢初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後來向漢稱臣,在漢武帝時被漢武帝派兵滅了。中原十萬左右關中大軍在投降了劉邦。
-
9 # 小帥有話說ya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秦國軍隊大約有百萬上下,那麼秦末天下大亂之際,為何卻少有秦國軍隊勤王呢?其實秦國軍隊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即南征百越的秦軍、蒙恬的上郡邊軍和駐守各地的秦軍,其中除了南征百越的秦軍沒有參與秦末戰爭之外,蒙恬的上郡邊軍和各地守軍均參與了平叛戰爭,可惜均損耗殆盡了。
百越秦軍:六十萬秦軍南下損失慘重,秦末亂世固守百越並未北上
根據《史記·王翦列傳》的記載,秦國大將王翦在率領六十萬秦軍攻滅楚國,“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之後,除了部分駐守楚地的秦軍之外,其餘秦軍隨即“因南征百越之君”,迅速投入到了攻打百越的戰爭之中。
然而,這場南征百越之戰秦國卻打的無比艱難,雖然目前關於這場戰爭的時間存在一定爭議,但各種史料均指出,這場耗時長達五年的戰爭,秦國動用的軍隊高達六十萬左右。而這場戰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五十萬秦軍損失慘重。根據秦始皇的命令,五十萬秦軍在主帥屠睢的統帥下,兵分五路撲向百越之地,《淮南子·人間訓》有載“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即一路由今江西向東進發,攻打東甌和閩越;中軍兩路攻取南越,其一經今南昌,越大庾嶺入廣東北部,其二經今長沙,循騎田嶺直抵番禺;其餘兩路入廣西,攻西甌,一路由萌渚嶺入今賀縣,一路經越城嶺入今桂林。
然而,五路大軍除了第一路於當年攻佔東甌和閩越地區,設立閩中郡之外,其餘四路進攻嶺南的秦軍均因山高路險、河道縱橫,以及水土不服、煙瘴嚴重等因素影響,均陷入了苦戰之中,再加上兩廣各地百姓的頑強抵抗,結果導致這四路秦軍不僅進展緩慢,而且傷亡極為慘重。
根據《淮南子》的記載,越人在譯籲宋的率領下充分利用地利與秦軍進行周旋,給秦軍造成了極大傷亡,而在譯籲宋死後,越人不僅在新首領桀駿的率領下繼續頑抗,甚至還對秦軍發動了反擊,不僅導致秦軍“伏屍流血數十萬”,甚至“夜攻秦人,大破亡,殺尉屠睢”,就連秦軍的主帥屠睢也被越人擊斃於今廣西桂林附近。主帥陣亡,軍隊又傷亡慘重,結果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
根據史學家的推斷,秦軍在第一階段的進攻之中,傷亡高達30萬上下,而剩餘的十萬左右秦軍則全部退回兩廣北部一帶。不過,越人雖然打退了秦軍,但人口也銳減一半左右,根本無力對秦軍進行追擊,雙方開始進入了對峙階段。
2、第二階段:徵調十萬援軍一舉平定百越。秦始皇在接到戰敗的訊息後,認為戰敗的主要原因是補給線太長,因而開始徵調軍民開鑿靈渠,並最終於前214年建成。靈渠修建完畢之後,秦始皇再次徵調十萬援軍,連同此前的十萬左右秦軍,共發兵二十萬,以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再度進軍百越。百越由於在前一戰中損失慘重,對於有備而來的秦軍再也無力抵禦,結果秦軍迅速攻佔嶺南全郡,秦始皇於此設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如上所述,秦國為征服百越之地,先後動用六十萬大軍,但由於第一次進攻損失慘重,因此留守百越的秦軍其實總共也只有三十萬左右。秦末天下大亂時,由於百越之地尚未徹底平定,再加上秦二世不得人心等因素影響,這三十萬秦軍並未北上回援。
上郡邊軍:蒙恬死後僅剩十餘萬,鉅鹿之戰被項羽擊敗
根據《史記·蒙恬列傳》的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之後於攻佔地區設立九原郡,而蒙恬則率領這支秦軍駐守上郡十餘年,在修建長城的同時,防禦匈奴南下。
這裡雖然明確記載蒙恬的上郡邊軍有三十萬,但《史記·匈奴列傳》中卻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
根據這兩處的記載,目前推測認為,蒙恬率領的上郡邊軍雖然的確有三十萬,但卻分為兩部分:一是蒙恬征討匈奴時率領的十萬秦軍,另一部分則是蒙恬駐守邊地時,隨後補充進來的“適戍邊者”大約二十萬。
此外,《史記·匈奴列傳》有載,“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即蒙恬被殺之後,由於天下大亂,那二十萬“適戍邊者”便都逃散了,也就是說王離手中剩餘的邊軍僅僅只有十萬左右。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末天下大亂,各地烽煙四起,六國貴族後裔紛紛自立,在章邯率軍平定黃河以南叛亂的同時,秦二世下令召王離率軍進攻趙國。於是,王離便率領著僅剩的十餘萬上郡邊軍,經井陘關攻入趙地(路線有爭議),在擊敗趙軍之後,將趙王趙歇圍於鉅鹿城中。
在接到趙王的求援之後,楚懷王熊心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主帥,以項羽為副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領六萬楚軍北上救援。項羽在殺死宋義之後,隨即率領這路援軍攻向鉅鹿,並以“破釜沉舟”之計對秦軍發動猛攻,圍困並消滅了王離軍。
如上所述,當年蒙恬率領的上郡邊軍,在秦末時其實僅剩下了十萬左右,這部分秦軍在王離率領下攻打趙國,結果最終被項羽在鉅鹿戰場所殲滅。
各地駐軍:前期各自為戰消耗較大,章邯統帥主力投降後被坑殺
除了駐紮在上郡和百越之地的大量秦軍之外,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後,由於各地時有叛亂髮生,因此各地同樣駐守著一些秦軍,這些軍隊總數其實並不少,只是由於駐紮各地過於分散而很難發揮作用。
李斯之子李由便曾率領2.5萬秦軍
例如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的他,曾在陳勝吳廣大軍殺向關中時,上書稱,“賊軍十萬已到許縣,日夜可達滎陽,城內25000名士卒日夜鑄兵器,加固城牆,挖拓城河,防哨巡守。無奈兵力懸殊,存糧也只可用數月。望Superb兵增援。”可見,李由所在的三川郡,便駐紮著2.5萬秦軍,後來義軍攻城,雙方死傷慘重。
後來,李由又統帥這部分秦軍跟隨章邯平叛,並奉命駐守雍丘,當項羽、劉邦率兵攻打雍丘時,李由重傷之下仍然拼死作戰,結果最終被劉邦不下曹參所殺,項羽目睹李由慘烈之狀,深為感動,令人把李由屍體送回其老家上蔡以葬。而李由所率領的這部分秦軍,也就此損耗殆盡。
不過,由於胡亥前期對叛亂並不關心,導致駐紮各地的秦軍根本無法形成合力,只能各自為戰,進而在前期被消耗殆盡。此外,我估計也有相當部分秦軍參與了叛亂,例如劉邦起兵的豐沛之地,當地縣令便在天下大亂之際起兵,可惜最終被劉邦消滅了。
除了前期被消耗的各地守軍之外,剩餘的各地秦軍以及關中新徵發的秦軍,則共同組成了鉅鹿戰場上的章邯軍隊。有人說,章邯率領的不是赦免後的驪山刑徒嗎?其實並不準確,章邯前期平叛率領的的確是驪山刑徒,但隨著長時間的征戰,這些倉促組成的軍隊肯定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不斷補充進來的各地秦軍,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便有載“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即胡亥派遣長史司馬欣、董翳支援章邯,又如前文所述的李由軍隊,便加入了章邯平叛的隊伍。
此外,章邯曾在東阿和濮陽兩次被項梁擊敗,《資治通鑑》有載,“二世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也就是說胡亥得知章邯戰敗的訊息後,發動全部兵力增援章邯,章邯這才一舉在定陶之戰中擊敗並殺死項梁。
如上所述,章邯在鉅鹿戰場上統帥的秦軍,其實就是由各地殘餘秦軍和關中新徵發秦軍所組成的正規軍隊,也正因如此,才能在王離邊軍戰敗之後,仍然長時間堅守,然而由於秦國國內局勢的動盪(李斯被殺),章邯最終被迫投降,而其所統率的二十萬秦軍,則在隨同項羽西入關中途中,被項羽坑殺於新安一帶。
綜上所述,秦國統一天下後,的確曾有百萬左右的軍隊,而除了駐守百越的秦軍之外,蒙恬的上郡邊軍和秦國各地的駐軍,其實都參與了平叛戰爭,只是最終都損耗殆盡了。
-
10 # 花開水不流
驪山軍,也就是章邯軍,軍隊構成魚龍混雜,不是真正的軍隊,本來也只是應對起義臨時建起來的,但是後來主將章邯是帶著這二十萬人投了項羽,項羽眼都沒眨,直接全部坑殺。
嶺南軍。嶺南軍是一直比較弱的軍隊的了,而且都是六國之人組成的。當年秦始皇是派人帶著五十萬的大軍攻打南方的百越之地,但是敗了,秦始皇不甘心,有拉起一支奴隸賤民組成的部隊,到底還是打贏了,但是後來的戰爭中似乎沒有見到這群人的身影。
長城軍。蒙恬在的是時候它才真正算的上長城軍,曾經是打的匈奴敗退七百餘里,這支部隊戰力可見一斑,但是一支隊伍的靈魂不在了,三十萬的人出現在鉅鹿之戰中只有十萬而已。
關中軍。這個真的是秦國最後的一道屏障了,但是常年也只是被利用在宮廷爭鬥當中,最後的時候都沒有人想起用這支部隊再抵抗下,後來還是被劉邦給收了。
-
11 # 知影播客
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年開始滅韓到公元前211年滅掉最後一個國家齊時,歷經10年滅掉當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平均每2年滅一個國家。而當時秦號稱有百萬之眾,那為啥後來到秦末戰亂時這些軍隊不回國救援呢?最後卻依靠章邯帶領囚犯去打項羽呢?其實這主要有2個原因。
第一,兵力分散。滅掉六國的之後那些佔領的土地需要派軍隊駐守,由於地方太大,兵力平均下來之後分派到各地的軍隊人數就那麼一點,所以在起義初期在人數上秦軍並不佔優勢。而且這百萬軍隊中有20萬是絕對不能調動的,那就是駐守長城的北方軍團,這些部隊可以說是秦國最精銳的部隊,但這些最精銳的部隊連滅國大戰時不不許調動,更何況後面呢。這是因為長城軍團駐守邊疆,防禦匈奴入侵,正是因為他們駐守在邊疆,秦末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箇中原大亂卻沒有被遊牧民族入侵的時刻。
而除了駐守長城的兵力不能調動外,大將王翦在滅掉六國之後,秦始皇派他率領50萬大軍南下攻打百越之地,也正是那時候,中國就已經打通了大陸的南方出海口,廣西早在那時就已經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所以現在的兩廣地區白話當中依然保留著秦時的一些古語,也有人說粵語是最接近古語的。但是這50萬大軍在打下來之後也分散到各地,集結回國的話此前的努力就白費了。而百萬之眾就有70萬駐守在南北兩地,中原只有30萬人分散到各地。
第二就是時間問題,兵力集結是需要時間的,特別是那個訊息不發達的年代。而且在起義軍打到首都咸陽的時候,真正的守備部隊並沒有做決死抵抗,而是秦三世子嬰幹掉權臣趙高後主動開門投降的,如果真要打的做決死抵抗的話,秦人是絕對能撐得下去的,在抗戰的時候,關中子弟堅守函谷關一線,到抗戰結束日本都未踏進關中地區一步。所以連皇帝都投降了,其他人還能說什麼?
-
12 # 規範使用者喲
從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開始,到秦二世胡亥、太監趙高亂國令秦朝滅亡僅僅過了十五年而已。但是就是在這短暫的時間裡,當年南征北戰的驍勇之師音訊全無,取而代之的是被陳勝吳廣雜牌軍擊敗的周文大軍,最厲害的秦軍竟然還是章邯從驪山囚徒裡募集而成的軍隊。秦朝名將雖然還有章邯、王離等人,可那些勇猛計程車兵到哪裡去了呢?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壓制北方匈奴的長城兵團以及威震嶺南的嶺南軍團。
秦朝的版圖之大,並非只有七國之地,北拒匈奴、南到兩廣、越南地區,都是秦軍一刀一槍打下來的。為了保證帝國的安危,秦始皇顯然更重視“亡秦者胡”,對匈奴的東向和嶺南地區的安全十分在意。可是,長城軍團的三十萬精兵因為分散在抵禦匈奴的戰鬥中無法抽身,所以長城軍團沒有參與平定中原叛軍的戰爭中情有可原。可是嶺南軍團不北上的舉措是極為令人不理解的,嶺南地區南邊靠海,本地土著文化也遠不及中原文化的繁榮。可以說,五十萬大軍在此駐守是過於浪費的,大部分計程車兵都是在這裡繁衍後代,幸福地生活著。戍邊的任務根本沒有什麼難度,所以嶺南軍團有足夠的力量北上剿敵。
那麼,嶺南軍團處於什麼考慮沒有北上呢?首先我們從嶺南軍團的統帥趙佗身上來分析,趙佗本是秦始皇派去南征的軍團副將而已,可是最後他卻承擔了鎮守嶺南的重任,可見秦始皇還是把比趙佗更加厲害的名將們都給調走了。名將既然離開,精兵至少也走了幾成。其次,秦末叛亂之時,五嶺邊界的封鎖讓嶺南地區和中原的聯絡被切斷了,這支嶺南軍團對中原的訊息掌握十分短缺,不知道敵人在哪裡,有多少,即便是趙佗這樣的泛泛之輩,也不敢貿然出擊。
更何況,嶺南軍團根本沒有50萬人。或許曾經平定嶺南的有五十萬人大軍,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五十萬恐怕早就減員許多。再者,50萬的來源是《淮南子》,許多學者認為此書一向酷愛信口開河,嚴謹性可疑。就嶺南的戰略地位而言,五十萬大軍也實在是殺雞用牛刀了。所以,嶺南軍團在權衡利弊,分析敵我態勢後選擇按兵不動,自保為上。
其實,嶺南軍團是很有意願北上平叛的。南越王在給予漢文帝的書信中寫了這麼些話:“……老夫身定百邑之地,東西南北數千萬裡,帶甲百萬有餘,然北面而臣事漢,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處粵四十九年,於今抱孫焉!然夙興夜寐,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聞鐘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漢也……老夫死骨不腐,改號不敢為帝矣!”趙佗就是在秦朝滅亡後也不敢建號稱帝,因為他和嶺南軍團的心中,都是將秦當做自己的祖國的。他們在嶺南,是為祖國看守邊疆,維護祖國的統一。
-
13 # 渭水陳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聯橫合縱戰略指揮百萬秦軍逐一吞併六國,最終一統天下,建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完成華夏大一統,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於出巡的路上,不到三年時間,帝國轟然倒塌,其百萬秦軍何去也? 據資料記載,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其一,地方守軍二十萬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起義,天下群英而起,秦二世未足夠重視,地方守軍幾乎全被殲滅。陳勝吳廣十萬大軍已兵臨潼關附近,秦二世方才慌神,任章邯為將,平叛起義戰亂。章邯率領的秦軍,主要由赦罪之酈山刑徒,非正規軍。但是這支部隊在章邯的指揮下大敗陳勝吳廣號稱十萬的起義軍,一時名噪天下。隨後又破齊楚聯軍,擊殺楚國名將項梁於鉅鹿。但是章邯出道即巔峰,屢戰屢勝後遇到項羽就屢遭敗績。為報項梁之仇,項羽破釜沉舟,率領部隊投入鉅鹿之戰,擊潰章邯率領的二十萬大軍,章邯軍隊損失殆盡。章邯退往潼關後補充了軍隊再戰,又敗。後投降項羽。消滅秦朝以後,項羽勢力最大,自封為“西楚霸王”。項羽分封, 章邯等人則被分封在秦朝故地,史稱“三分秦地”,以此阻擋劉邦東出漢中。而劉邦有帝王抱負,斷不會束手就擒。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直取關中,消滅章邯,原秦軍中央軍至此全軍覆沒。
其二,北方長城守軍三十萬
秦始皇滅掉燕趙兩國之後,為了承擔燕趙兩國北方抵禦匈奴的任務,修建著名的萬里長城,並分出了大部分兵力去抵禦北方的匈奴,在邊境屯兵30萬正規軍,由蒙恬統領。“卻匈奴七百餘里,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可以說明這支軍隊戰鬥力相當強悍。秦始皇歸天,趙高、李斯因擔心蒙恬奪權,設計將之害死,蒙恬死後,三十萬精銳軍團無人統領,軍心渙散;再加上秦二世對軍隊的後方補給、車草馬糧肯定也是剋扣延緩。這支秦國最精銳的戰兵分崩離析,戰鬥力必然下降。
陳勝吳廣起義後,中原各地紛紛反秦,秦軍應對非常吃力。秦二世調北方軍團南下作戰。秦二世無領兵之將,王離是因王翦之孫,任王離主將,統領北方軍團。此時的北方軍團因蒙家被滅,王離能力有限等因素,戰鬥力已遠飛戰匈奴之時,又遇到了無敵的項羽,鉅鹿之戰中全軍覆沒,王離兵敗被殺,北方軍團滅亡。
其三,南方徵越軍五十萬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領兵五十萬南征越族。秦軍攻打南粵(今廣東)的很順利,南伐嶺南之初即佔領番禺一帶的廣東地區。秦軍攻打西甌(今廣西)卻異常艱辛,持續三年征戰失敗,損失慘重,主帥之一的屠睢被殺,數萬的秦軍傷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次命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二次南征越族。這次秦軍勢如破竹,雖有數萬的秦軍傷亡,但很快掃平南越,整個嶺南至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秦始皇命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這批人後來成為嶺南土皇帝,再也不介入中原紛爭。五十萬南方徵越軍基本上傷亡二十萬,留守三十萬。
陳勝吳廣之亂時,南方徵越軍見中原大亂,此時已為主將的是趙佗,這個趙佗本是趙華人,割地稱王、背叛秦國,符合他的根本利益。因此其拒不發兵北上平亂,反而關閉五嶺關隘,以斷絕與嶺北地區的聯絡。在得到秦朝滅亡的訊息後,割據南越自稱南越王,建立南越國。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被滅。
-
14 # 本是白楊樹
據悉,秦百萬雄獅,40萬在守邊疆,60萬在築長城守匈奴。為此,分享一篇相關小故事。
為了統一南中國,秦始皇派自己的大將王翦率40萬大軍打下了今天的廣東、廣西,打下了今天的雲南,打下了今天的海南。打下以後要班師回朝,王翦跟秦始皇發了一封書信:“皇帝陛下,臣不能回去,因為這裡全是蠻主,這裡全是少數民族,只要我們的部隊回去了,馬上這個地方就不是我們秦國的地方,更不是我們華夏族群的領土,怎麼辦?我不但這40萬人不能回去,你還要從老秦人裡面再給我遷100萬人過來,跟當地人通婚,漢化他們”。
秦始皇說:“沒問題”。秦始皇親自跑到海南,親自跑到廣西,秦始皇巡遊天下走的全是邊關。秦始皇親自去到海南,看到了當地的情況,派100萬秦人入廣東廣西跟當地人通婚,守南中國,而且秦始皇走之前,王翦請了個將令:“秦王,我們百萬雄獅,40萬在守南中國,60萬在守匈奴,國內空虛啊!如果將來秦國有難,臣當如何”?秦始皇說了這麼一句話:“他日如果秦國有難,你不準班師回朝勤王”。王翦撲通一下跪下了:“皇帝陛下,我是老秦人,如果秦國有難,臣不回國勤王,我會變成千古第一罪人”。
秦始皇說:“不,秦國可以滅,華夏族群不能滅,今天秦國滅了,華夏族群依然還在,但是如果你40萬人搬兵回朝,南中國再也不屬於中國,這個地方再也不屬於我們這個族群,所以為了整個華夏族群,為了整個民族犧牲我秦氏,又算得了什麼”。
-
15 # 人民正能量
秦朝的軍隊相當強大,這是能夠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基礎保證,正是有一隻能征善戰的部隊,才確保了秦朝能夠取得這麼大勝利。但是到了秦朝末年,但是卻出現了秦朝沒有軍隊鎮壓的局面,特別是到了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群雄四起,起義隊伍不斷,當時的秦二世命令章邯組織了一些犯人和獄卒組成的隊伍去鎮壓起義軍,我們不僅會納悶曾經強大而且不可一世的軍隊都去哪了?
其實軍隊依然存在,當時兩大主力部隊,都在鎮守邊疆了,一個是蒙恬率領的長城兵團,大約有30萬人,主要是負責北方鎮守邊關,防禦匈奴,這是這支部隊的作用。另外還有一個是南越兵團,這個大約是50萬人,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去平定嶺南,鎮守南方。
這是秦朝末年的兩支主力部隊,共計80多萬人,我想這兩支部隊共計80萬人,放在當時已經是一直兵力很多的部隊了,也是主力部隊。剩下的軍隊基本上都是地方部隊,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預備役部隊和民兵部隊,駐紮在中原地區的各個地方,戰鬥力都是相對脆弱,也沒有經過很好的訓練。
所以說與剛剛興起,虎虎生威的起義軍來說,難會被處於弱勢。或者被打敗,直到出現了章邯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和他領導的軍隊,才開始出現反撲的局面,可惜章邯遇到了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徹底戰敗。
-
16 # 陳湯都尉
秦消滅東方各國後,秦軍主力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公子扶蘇和蒙恬率領,約30萬,北上驅逐匈奴,並駐守在長城防線,另一部分由屠睢率領,約50萬,南下平定嶺南,駐守嶺南地區。
公子扶蘇,蒙恬相繼被趙高害死後,北上部隊由王剪之孫王離帶領。南下進擊各國起義軍,被阻於趙國鉅鹿。南下部隊主將趙陀兵變,關閉甬道,自立為王。公元前209九月,章邯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攻趙。與王離匯合。
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十二月,項羽率楚軍到達鉅鹿縣南的黃河,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河,援救鉅鹿。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經過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圍困鉅鹿的秦軍就此瓦解。
-
17 # 軍都弩
秦軍南擊百越,北擊匈奴,秦南方軍團50萬大軍封閉北歸道路,獨立建國稱南越國,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歸屬中央,北方軍團防禦匈奴,駐紮長城沿線,後被調入中原參與鎮壓中原叛亂於鉅鹿之戰被西楚霸王項羽擊潰投降,之後項羽以糧草不濟,投降秦軍有復叛的風險而坑殺之於是20萬秦軍精銳被項羽活埋,秦長城軍團消失,匈奴再次興盛,逼迫漢高祖御駕親征卻被圍於白登山,以納貢和親解圍。
-
18 # 葉秋6697
只能說秦始皇太強了,他在世時牢牢掌控局勢,從中央到地方皆依令而行;一旦他暴卒,唯一一個能掌控局勢的李斯也被砍了頭,整個帝國失去了主宰,頓時陷入風雨飄搖。秦王朝的崩潰是自上而下的,首先是中央朝廷失去了權威,導致上下離心離德,否則以秦當時的國力和軍力,並不是農民起義所能撼動的,陳勝吳廣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這也是管理團隊的大忌:過於依賴某一個領袖,權力威望過於集中在某一個人身上,一旦有變則頓時群龍無首陷入困境。這也是秦始皇的悲劇,他雖然開創性的建立了帝國,唯獨在帝位或者說權力傳承這個環節沒有處理好,結果導致了悲劇。
-
19 # 毛驢縣令
破釜沉舟講的是項羽率領楚軍對秦軍作戰時的勇氣,楚地在今天湖南湖北一代,這裡民風彪悍,意志堅強作戰勇猛。而今天要回答的這個問題也是與此有關的。
項羽畫像
破釜沉舟
首先,秦朝是個大一統的短命王朝,秦始皇很怕死,所以一直求仙問藥,以求長生不老,想要榮華富貴千秋萬代,所以大興土木,修長城,修阿房宮三百里啊,還有各種陵墓,這對剛統一天下的大秦來說負擔很大。要修這麼多基建工程需要很多錢很多勞動力,政府只有不斷壓榨農民了,尤其對那些被秦國統一的諸侯國。民怨沸騰,國庫空虛,會大大削弱了秦國國力。
奢華的阿房宮
其次,朝廷內亂,這時的秦軍已不是當年的秦軍了。秦始皇寵信太監趙高,大亂朝綱,指鹿為馬,害死扶蘇,立胡亥,除掉蒙恬兄弟,逼死李斯。經歷這一系列內亂後秦朝統治階級離心離德,軍隊戰鬥力大不如前。陳勝吳廣為代表的農民軍起義,更是大大打擊了秦國。
指鹿為馬
第三,項羽確實厲害,能打仗。秦朝統一後搜刮百姓這麼久,折騰得不成樣了,所以有天下苦秦久矣的說法。而前面講過,楚地這一帶人確實有股蠻勁狠勁,有一句話說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啊。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弱勝強,成為歷史典故。
還有一點,我認為是秦朝氣數已盡。一系列的內亂和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下,秦朝搖搖欲墜,最後被推翻是歷史潮流吧。這種情況下,兵敗如山倒啊,一夜之間崩潰。
最後我想說的是秦亡於暴政和內亂,而不是軍隊不行。
-
20 # 原氏之
秦帝國在依託強大軍事力量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後,又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從政治和文化、社會管理上也開始鞏固統治基礎。秦統治者認為國內已趨穩定,所以把相當一部分精銳之師派到邊境,主要出於抵禦外族侵略和開疆拓土的戰略考慮。其中包括扶蘇、蒙恬帶領一支駐紮在北方,長期防守匈奴的進攻。南方還有一支主力部隊在雲南和安南(現越南)一帶,主要任務是為帝國把守西南大門和向外開拓疆土的。在國內的精銳不多,秦始皇在世時反抗力量沒成氣候,軍事防禦重心在邊境。而後胡亥繼外趙高專權,邊境部隊雖不滿但也不敢有明顯表現。當國內各地發生起義時,南方的主力未接到回防命令並且路途遙遠,並沒有任何動作(也許是收到命令但不滿當政者,或有異心也未可知)。北方也有勤王之師趕來但戰力下降嚴重,並沒當初虎狼之師的威風。主要原因說兩點:一是上面所說,兵力分散且多數不在國內駐紮,發生戰事時沒能有效地組織動員起來。二是胡亥篡位不得人心更不得軍心,趙高弄權也只在帝國中央政權範圍內,對軍隊掌控有限,將士要麼不聽調動(如南方的主力),要麼不滿朝廷造成戰力下降軍心渙散,在遇到項羽這樣的對手時就吃敗仗了。如果是統一六國時的軍事力量,項羽劉邦是沒機會的。因為有秦二世胡亥這樣的領導,虎狼之師也變有羊群了。當然秦帝國二世而亡,原因是複雜的,不僅是這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回覆列表
秦統一六國,天下歸一,但四周群狼環伺,始皇帝開國後便把各將領派去守衛邊疆,邊疆穩定了,中原內部朝代怎麼變遷都是中華大地,中華子民不受外族奴役,保持大漢傳承,始皇帝深謀遠慮,100多萬邊軍沒回來是始皇帝為大漢民族的傳承做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