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聊齋先生

    當今的人完全違背了孔子的教導,才會變得如此麻木不仁,如遇到有人落水了,生命受到危險,極少有人會出手相救,再加一位婦女受到一群流氓欺侮,能有多少人上前相救,為了金錢不澤手段賣假保健品,或打出高息來騙錢的大騙子,到處都有,就連最簡單的乘車愛心座位,被年輕人佔領,旁邊站著應該讓座的人,也很少有人熱情讓座的,當然還有很多,使華人的素質在世界也排在最後幾位,我勸大家還是好好學自己國家優秀的佶統美德吧,忘了袒宗,就是背叛!

    原始的儒家其實很人性化的,孔子也是正常的有血性的一個男人。到朱熹之流的發揚光大後,儒教僅剩下克己復禮的教條,壓抑人性的虛偽。這正是歷代統治階級多需要的。孔子五十知天命,此天命是要殺少正卯?非也!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501年他50歲,此年他停修《春秋》,改作易書《十翼》,而二年後499年,他會殺少正卯?此就是所謂五十知天命?更何況算命先生給他算了一《旅》卦",卦中大義是說孔子,即便從外表上去看,孔子也是一個溫柔心慈的人,而這種人對那些固執堅強的人是沒有大的作用的,充其量只有小亨,小的成果!

    孔子殺少正卯,無人說其兇殘。這真體現了孔子的能力,孔子能文能武,絕對不是我們理解的迂腐的書生。少正卯就是古代郭沫若,當然口才比郭沫若強多了,傳銷頭子,除了孔子,沒人敢殺。沒有多少了解,但是,從邏輯上推理,孔子即使真的想殺,應該也不會得逞。第一,從史料上看,春秋時百家爭鳴,若只因學術不同派,孔子掌權後就能殺之,那麼,未入仕途之前,孔子早就被殺八回了。第二,說孔子位高而用權,怕也忽略了當時國情。孔子雖深受魯公器重而步步高昇,但是,就連魯公都沒有實權的魯國,更不會容許魯公的紅人孔子,可以專權。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時的魯國(及至春秋諸國),支援孔子學說的,只是極少數,而反對孔子的,則是統一戰線,因此,孔子根本無法在魯國施行其理政學說。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一代大儒,孔子,若連持不同學說的人都不能容忍而殺之,就不可能忍辱負重,致力學問,而被尊為聖人!

    儒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支流,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能流傳二千多年,證實它的生命力。當然,在今天我們這個時期,它的學說有些跟不上時代,但我們的文明正是在象孔子這樣的學者的智慧基礎上發展的。孔子害了華夏幾千年,讓中華禮儀相傳至今。許多傳統的禮儀仍然在使用,讓人們津津樂道。古代的北方民族匈奴,沒有那麼多的禮儀,真正禍害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那裡沒有孔子的儒學思想所統治,兒子、孫子甚至可以繼承先君的老婆,放在我們能接受嗎?儒學與他們無關,最後早早地灰飛煙滅,難道我們嚮往的是他們嗎?

    關於孔子有沒有殺少正卯這事,甚至是有沒有少正卯其人,我現在是越來越疑惑了。隨著閱讀和探討的深入,我越來越相信歷史上沒有少正卯這個人,更沒有誅卯其事了。誅,言語斥責,不是殺人。現在人理解為殺人是被有計劃有目的地帶偏。“誅”字古代字分“言”字旁+朱,和“戈”字旁+朱,“言”字旁的誅,肯定是言語斥責的意思。“誅”是周禮八柄之一,有罪則廢,有過則誅。顯然罪比過嚴重,但只是廢,過錯就殺?!,肯定是斥責的意思。古代就有偽專家,霸持文化話語權,錯誤解讀,帶歪中國文化。

    一種文化出現了兩個對立的方向,而且不可調和。孔孟之道常被魯迅鞭撻,還主要是容不下新的更前導的學說,守舊與創新的矛盾突出,虛偽,魯迅將之喻為“吃人”。孔子誅殺少正卯的每一條罪狀,恰恰說明了少正卯的學說優於孔聖人,少正卯也是一個天才、一個雄辯家、一個政治家。人只要活著,就不能成聖,因為人無完人,而聖人必須是完美的。只有人死了以後才能成為聖人,因為人都死了,是好是壞就看後人怎麼說怎麼寫了,人在現實中無法達到完美,但寫在書裡就能寫得很完美了。

    結論:這事是假的! 是荀子為了名利給諸侯大王們殺無罪之人找的殺人理據,這套東西一直沿用至今,現今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郭德綱那事了,真是可笑,從那時起討厭姜昆。 跑題了,荀子之前,真正孔子的弟子後輩,都沒有記錄過少正卯其人其事,那荀子是怎麼知道的,其二人相差二百多年。學過論語的就都是孔子門下嗎?那不過是為了出名蹭孔子的熱度而已。為了得到貴族的支援,就弄出了個五惡殺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德禮仁,怎麼會弄出五惡殺人,如有此事,其弟子還會信服於他嗎?

  • 2 # 觀雪一壺酒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身份行使宰相的權利,在執政的第七天,以五惡的罪名誅殺魯國著名學者少正卯於東觀,並暴屍三日。

    孔子指出少正卯有五宗罪:第一是事理通達而用心險惡;其二反傳統而意志堅定;其三是言論荒謬卻能言善辯;其四是廣泛傳播異端邪說;其五是把違背道德的思想教授到四面八方,因此而作出嚴厲的處罰。

    孔子殺掉少正卯,一時引起輿論譁然,有人認為少正卯被殺的理由很是牽強的,真正的原因是孔子公報私仇。

    《論衡》記載:“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都說同行是冤家,孔子講課,只剩下顏淵一個人,其餘徒弟都去了少正卯那裡,孔子惱羞成怒,懷恨在心,等到他在魯國大權在握,就迫不及待的結果了少正卯。

    此事在《荀子》、《史記》都有記載,而到了宋代,大儒朱熹認為這是有人汙衊聖人,時至今日史家也一直爭議不斷。

    ------------------------------------------------------------

  • 3 # 江湖小曉生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家學術都可以自由傳教。這一點孔子本人也是認可的,但是事情放到他面前的時候,孔子自己也不能自已。

    少正卯是魯國大夫,他是類似於縱橫家的法家學者,而這一點是孔子最為記恨的地方。孔子主張仁政,也認可黃老學說,可是偏偏對法治非常反感。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少正卯不存在。

    為民之時,孔子不會去管那些百家爭鳴的狀態,他也管不過來。可是當時孔子是魯國的宰相,魯國國君仁慈,這才用了儒家治國。少正卯作為六卿正官的副職,大小也是個副部長級別的人物,居然在魯國公然宣傳法家文化,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01少正卯和孔子一起開辦私學,還搶走了孔子不少學生。

    我們都知道,第一個普及平民教育的人,那就是孔子。他主張有教無類,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只要好學,就可以到他這裡來上學。

    當然他教書也是要學費的,沒有學費,他這個老師也沒辦法幹下去。不過孔子收學費很簡單,家裡有錢就給錢,沒錢就送一條豬肉給他就行了。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傑雄也,不可不誅也。”---《荀子·宥坐》

    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孔子開辦私學的同時,還有一個人也在辦私學,那就是少正卯。少正是卯的官職,屬於六卿正官的副職,相當於魯國副部長級別。

    少正卯為啥沒成為什麼子呢?那是因為他被孔子給殺了。少正卯當時也辦學校,不過他宣傳的思想,跟孔子的那一套完全不一樣。

    孔子講課徐徐道來,而少正卯這邊抑揚頓挫,慷慨激昂,很顯然不是一個路子的老師教出來的。

    這就好比一個是隻會寫文章的老教授,一個是嘴皮子超級厲害的演講家。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聽誰的課呢?當然是演講家的。演講家少正卯,不僅演講水平十分到位,時不時還蹦出一個笑話來,課堂上的學習氛圍,那叫一個生動。老夫子孔子的學生,有不少都被少正卯給吸引了過去。學生少了,學費自然也就少了,這也就罷了,自己的學說也就宣傳少了,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老夫子揹著雙手,曾經偷偷過來聽過一兩節課,課堂上風趣無比的少正卯,人格魅力的確不小。老夫子嘆了口氣搖搖頭,直言成何體統。

    似乎在老夫子眼中,老師就應該是他那樣的人,一本正經,徐徐道來。而不是像個機關槍一樣,擁有掃蕩全場的氣勢。

    02少正卯和孔子的學術觀點完全不同。

    少正卯演講水平高,那也就算了。畢竟兩位老師不是一個風格,有人喜歡慷慨激昂的,自然也有人喜歡徐徐道來的。

    況且孔子對自己的學識非常自信,他相信論淵博程度,他少正卯還不是自己的對手。可是有一點是孔子想不到的,那就是他們倆的學術完全不沾邊。

    孔子講究仁義禮智信,講究仁政。他一直在自己的母國傳播這種仁義的治國態度,這是他這輩子所堅持的志向。而少正卯這邊所宣傳的,卻是殘忍的法家思想。在孔子看來,法家治國,失去了仁義道德,是絕對不可取的。這兩種思想在魯國碰撞到了一起,孔子沒有那麼小氣,不會說不讓少正卯宣傳自己的思想。畢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誰都有表達權。

    可是這個時候少正卯的思想,已經嚴重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人。甚至連孔子自己的學生,都被少正卯的思想所吸引了過去。

    這麼個態勢發展下去,少正卯的思想,鐵定會超過孔子的儒家思想。這是孔子所不能接受的事實。

    故蘇秦尊於諸侯,商鞅顯於西秦。世無賢智之君,孰能別其形。故堯放驩兜,仲尼誅少正卯;甘言之所嘉,靡不為之傾,惟堯知其實,仲尼見其情。故幹聖王者誅,遏賢君者刑,遭凡王者貴,觸亂世者榮。鄭儋亡齊而歸魯,齊有九合之名,而魯有干時之恥。夫據千乘之國,而信讒佞之計,未有不亡者也。---《陸賈新語》

    兩種思想在碰撞的時候,孔子做出了一個比較過激的行為,那就是把少正卯給殺掉了。在孔子看來,殺掉少正卯,似乎就是扼殺了法家思想,其實這可能嗎?

    03孔子不允許仁義的魯國出現殘酷的法家思想。

    孔子主張的儒家治國,其實在當時,並不受其他諸侯國的看中,真正看中孔子的,只有魯國。這似乎是儒家思想最後的希望,所以孔子當然非常上心。

    孔子慨然嘆曰:“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詩》曰: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此之謂也”。古人均稱頌德行以 教化民眾,而恨惡法律刑苛,不可不察。---《荀子》

    而這個時候少正卯卻用法家思想來侵蝕儒家思想,這是孔子絕對不能容許的。當時諸侯各國都有很多種學說,很顯然,法家思想是佔據上風的,因為這種思想比較實用,我們現在都在用。

    孔子光靠儒家思想,是很難戰勝法家思想的。儒家講究大格局,講究思想層面上的仁義。可是真正落實到實踐上,那就是比不上法家效果來得快。為此孔子十分惱火,他真正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在一番思慮以後,孔子終於下定決心,必須要剷除少正卯。只有少正卯這種人消失了,那麼法家思想才不會傳染到整個魯國上下。當時孔子是魯國的宰相,手中權力很大,殺掉一個少正,其實還是辦得到的。

    他認為殺掉這個人,才能夠斷絕這個人的思想得以傳播。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因為真正的好思想,是絕對不缺傳承者的。真正的好思想,也不會擔心被其他思想所取代。儒家思想真的就那麼優秀嗎?我看未必是這樣。

    總結:千年來的統治者,都是披著儒家的外衣,大行法家思想。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所奉行的就是法家治國的思想。西漢時期,不管是文景之治時倡導的黃老學說,還是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骨子裡都是法家治國的思想,要知道,西漢初年,是酷吏最多的時代。

    漢宣帝劉詢曾經這麼教育過自己的兒子劉奭: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意思很明確,光用儒家治國是不行的,必須要結合王霸之道。而這其中的霸道,其實指的就是法家治國的理念。

    所以說孔子殺少正卯時所糾結的問題,在後世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光靠儒家是不行的,但是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必須要擺在最前面。臣子們都必須要遵守,至於皇帝們嘛,嘿嘿。

    參考資料:

    《陸賈新語》

    《荀子》

    《史記》

    《漢書》

  • 4 # 中孚鑑

    少正卯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其官至少正,他以能言善辯著稱。孔子自不必多說,他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人物,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被後世尊別的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對後世是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開私人講學,當然少正卯也曾辦過私學。重要的是他還多次把孔子的學生吸引到他那裡聽講,可見少正卯還是有些能力的。不過少正卯的結局卻不好。

    在魯定公十四年的時候,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為當時的代理宰相。而沒過幾天,他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誅殺死,而且之後少正卯又被暴屍三天。

    那少正卯為什麼被殺,又被暴屍三天呢?

    少正卯和孔子一樣都辦個私學,並且還多次把孔子的學生吸引過去聽他講學。說明他還是有能力的。然而少正卯的學說卻屬法家,因和孔子的儒家學說有相違之處。

    孔子曾遊歷四方,他本想推以仁義、勸善之心。然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由於學派眾多,所以就讓人難以選擇。故而孔子游歷各國是處處碰壁的。特別的是他遊歷時看到的很多都是法家之言的傳播。

    孔子無奈,於是就回到魯國,他想在魯國首先以道德救人,然而平息天下之亂,然而這時的魯國少正卯所言的也是法家之言,同時少正卯又是當時著名的人物,有不小的影響力,更甚於有的官員在少正卯的影響下,難以勸說,這對於孔子想要推行道德治國是不容易的,這是讓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直到後來孔子為代理宰相手握權利,所以就殺一儆百而樹威,想要透過這個方法能更好的推行他的治國思想。於是少正卯就被誅殺了,並且還被暴屍。

    當然關於少正卯之死,當時的魯國國君尚賢德,這自然對少正卯不利,這無形中也加速了他的死亡。在當時少正卯就算不當殺,但也會當死,至於他的死,雖非孔夫子所願,但也是不得已的。

    當時孔子的學生對於少正卯被殺之士還有這疑問,當時孔子就說,少正卯為小人之桀雄,一身兼有“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五種惡性,他是有迷惑眾人造反的能力,如此可謂是“異世同心,不可不殺”,本來人的品性中有五種惡劣的品性一個就不得不殺的,而少正卯佔集五惡,故對少正卯不得不以君子之誅而殺他。

    至於“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這五惡,大家如何理解,不防來說說!

  • 5 # 歷史小俠客

    少正卯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官員。孔子之所以殺了他,是因為兩個人屬於政敵。他是改革派,主張新思想。

    正是由於他們不同的政治主張,最終導致了政治鬥爭。後來,孔子上臺後,用自己的權力處死了他。除了政治問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搶了孔子的飯碗。

    孔子30歲左右開始辦私立學校。當時魯國盛行私塾,許多達官貴人的子女都選擇了私塾,所以孔子一開始就有很好的生源。

    因為孔子的私立學校經營得很好,所以入學的費用一定很高。當時普通人根本不能吃肉。

    既然有利益,就有競爭。於是少正卯在孔子對面辦了一所私立學校,收費比孔子還低。

    除了學費低,少正卯在魯國也很有名。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很有趣。關鍵是少正茂講座講求實際,學生就業率很高。

    孔子當時很鬱悶,所以他很恨少正卯。突然有一天,孔子收到一封任命書,成為魯國司寇,孔子就任後第七天就將少正卯處死

    當時,許多孔子的學生不明白孔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孔子回答說:“少正卯是一個叛逆、危險的人,是一個言不由衷、爭論不休的人,是一個有著豐富醜惡記錄的人。

    這些都不是實質性犯罪。因此,很多人認為少正卯因為個人對孔子的怨恨而被殺的。

    不過,後來的一些儒家學者,如朱熹,也為孔子辯護,說孔子根本沒有殺過少正卯。至於誰對誰錯,兩千多年的爭論沒有結果。

  • 6 # 茯苓君

    關於孔子誅少正卯,歷史上存在許多種說法,但由於儒家一直掌握著話語權,所以,這件事情的表述一直都是:少正卯為小人,孔子依法依禮誅殺少正卯,是十分正確的事,暴屍三日是為了以儆效尤。

    但存在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學術流派和道統之爭,詳情如下。

    背景如下:

    卯(?~前496)是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辯,是魯國的著名人物,被稱為“聞人”。少正卯和孔丘都開辦私學,招收學生,但少正卯講述的是縱橫學為主、法家雜之。

    爭端的顯現:

    少正卯的思想與孔丘的思想存在衝突,而且少正卯能言善辯、善於講課,多次把孔丘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講,只有顏回沒有去過。

    政治的角力:

    當時魯國雖然是小國弱國,但大王卻好賢德,以孔子為宰,可見在國家內部話語權的爭奪上,儒家是勝利的。而少正卯作為鬥爭失敗者,還在魯國大肆的講述法家和縱橫家言論,並且聲勢浩大,甚至爭奪了儒家的門生,自然就會引起孔子的敵視。

    誅殺:

    孔子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以及學術流派的發展,蒐集了少正卯的罪名:“心達而險”(通曉世事而用心險惡), “行闢而堅”(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偽而辯”(強詞奪理且善於狡辯),“記醜而博”(刻意關注社會的陰暗面),順非而澤”(順著非正統甚至違背道德之引導思想如同江河氾濫般散播四方);總計五項罪名為他定罪。但是根據現在的研究,這些罪名都屬於莫須有之罪,可見以上罪名只是為了師出有名,名正言順的進行迫害。

    於是,孔子在上任後七日就把少正卯殺死在兩觀的東觀之下,暴屍三日。

  • 7 # 趙日金141

    誅不是殺,按字義解釋似乎有道理。但是,誅九族即滅九族,“滅”不就是有“殺”的意思嗎?

    就算“誅少正卯”不是“殺少正卯”,那麼也是剝奪了少正卯的發言權。

    即使無少正卯這個人,也說明孔子為政時不允許亂政者的存在。

    歷史上有哪個為政者允許亂政者存在呢?孔子既然為政,會允許亂政者存在嗎?

    所以,不管誅還是殺,是否有少正卯這個人,孔子為政,絕不會允許亂政者的存在。不然怎麼會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呢?

  • 8 # 曲徑通幽處的人

    孔子51歲才出仕。剛當了七天的大司冠,孔子便下令誅殺了擾亂政務的大夫少正卯。

    這件事在歷史上引起了很多爭議:

    一。少正卯應該殺嗎?

    2。孔子在歷史上殺了少正卯嗎。

    首先,我們來談談我們是否殺了少正卯。

    少正卯是誰?

    孔子是否殺了他一直是有爭議的。

    南宋朱熹認為《論語》中沒有提及此事。很多人支援朱的觀點。他們認為孔子一貫堅持以德報人,反對懲罰和殺戮。另一個關鍵原因是,孔子作為大司寇,按照當時的規定,無權殺大夫。

    另一派的觀點則是:孔子確實殺了少正卯

    他們認為《論語》、《孟子》沒有提到這一點,並不能證明它沒有發生。有那麼多其他的書記錄下來,所以這不是沒有根據的。

    他們認為,孔子雖然提倡政治和道德,但並不排斥懲罰和殺戮,至於殺戮官員,這種事情在春秋時期很常見。

    在我看來,孔子殺了他,應該是基於自己的利益。他嫉妒少正卯在搶了他學生。

  • 9 # 武經總要

    孔子是否殺了少正卯,其實學術界眾說紛紜。

    關於孔子殺害他的歷史文獻很多,最早記載這件事的文獻是荀子《禹左》,荀子的儒學思想是在批判孔孟、結合法家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

    《荀子》中孔子殺少正卯的記載,應該是戰國晚期各派紛爭的結果。但是為什麼是孔子,而不是其他人?這與孔子關係密切,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有著良好的形象。

    戰國時期,孔子聲名遠揚,言行感人,深受後人敬仰。正因為如此,孔子的名字常常被後人用作宣傳自己思想的工具。所以孔子殺少正卯事件的真實性,摻雜了太多不純動機。

    如果這是一個歷史事實,孔子的歷史形象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孔子自身的思想也會產生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這與我們對孔子的認識是大相徑庭的。因為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中心的。

    如果孔子真的是一個以自己好惡殺人的人,他的學生會追求他嗎?

    顯然,孔子在世的時候,沒有一個弟子背叛他的理論。

    因此,筆者強烈懷疑“孔子殺少正卯”的真實可能性。

  • 10 # 歷史思想家

    孔子殺了少正卯,可以說是他一生洗不掉的汙點。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創立了儒家思想,被譽為儒家聖人。

    作為一個偉大的聖人,孔子怎麼會這麼殘忍?

    他是春秋戰國魯華人,公元前496年被孔子殺死。少正卯實際上是一個官職。古人把官職放在人名之前。

    春秋時期,各種思潮興盛,流派紛爭。他是早期法家的代表。與儒家的周禮復辟思想相沖突。

    他開設講堂,宣傳法家思想,以雄辯著稱。魯國出現了學術高潮,很多人都爭先恐後地聽他的課。甚至大多數孔子的學生也被他所吸引。

    春秋時期,孔子也是一位偉大的儒學大師。法家代表的演講十分火爆,對孔子的學術地位構成了威脅。孔子懷恨在心。

    孔子擔任司寇,有權殺人。孔子開刀的第一個人是他的死敵。法家代表少正卯被孔子用法律武器殺害。

    孔子殺少正卯的事,最早記載在荀子。

    孔子的弟子對此提出質疑:少正卯是一位著名的儒生,為人厚道,深受許多人的尊敬。孔子主持國事幾天,不問罪名就殺了他。魯莽行事合適嗎?

    孔子為自己辯護,少正卯有五項罪名。事實上,孔子編撰的“五項罪名”並沒有確鑿的證據。

    後世儒學的捍衛者往往把這件事定義為“聖人殺惡人”。

  • 11 # 歷史事

    按照《荀子. 宥坐》中的說法,少正卯的“惡”有五點——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 、記醜而博、順非而澤。

    又漢儒高誘說少正卯是諂諛之徒,且說“少正”是其官稱,“卯”為其名。清儒孫星衍也說“少正”是官名,是“正人”的副職。

    漢代以來,“孔子誅少正卯”事被縉紳學者廣泛稱引和紛紛質疑。

    最先對這件大案產生懷疑的是讀書別具隻眼的朱熹。他說:“嘗疑誅少正卯無此事,出於齊魯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為之說,若果有之,則《左氏》記載當時人物甚詳,何故有一人如許勞攘而略不及之?”(《朱子語類輯略》卷三)

    上圖朱熹

    此後疑者漸多。與朱熹同時代的葉通,金元之際的王若虛,明王文祿以及清人尤侗、閻若璩、崔述、江永、梁玉繩等,相繼叩疑辨偽。近代梁啟超等人也認為其事不可信。明王文祿《海沂子·稽闡》言:“後之忌才而加之罪,皆駕言誅少正卯也……先儒嘗疑不經見,且春秋禁專殺,殆秦漢謬傳乎?或者誅即責也。孔子曰‘於予與何誅’之雲”。

    崔述《洙泗考信錄.卷二》中就《孔子家語》所載,進行了辨析。基本觀點是:第一,其事始見於晚出的《荀子》、《家語》諸書,而《荀子·宥坐》及《孔子家語》都被懷疑是偽造,又不見於《論語》和《春秋》經傳;第二,執政七日,以大夫誅大夫,不合事理,第三,孔子一貫倡“仁”,“首誅”之事不符合他的思想。

  • 12 # 佛本無我菩提一心

    孔子沒有殺。

    甚至就沒有少正卯這人。

    歷史上孔子殺少正卯的記錄,最早來自《荀子》,後來《孔子家語》、《說苑》、《史記》等都是引用擴充套件的。

    其中的《孔子家語》,一直多認為是假的,現在出土八角廊漢墓竹簡《儒家者言》,證明它不全是偽造的,但也沒有少正卯的記載。

    下面分析一下。

    少正是官職,當時魯國沒有這個官職,是鄭國有,《漢書》記載“又傳魯有少正卯、少正亦官名”。

    孔子所說誅殺少正卯的理由,都是來自《管子》、《荀子》這類法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孔子說的“焉用殺”就不展開了。

    孔子那個時期的老師,至少得是貴族,否則學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孔子創立私學,把知識傳授給各階層的學生,是破天荒的舉動。因此少正卯要當老師,必須也是貴族。

    如果是貴族,現有的任何文獻中,無論書裡還是地下文物裡,都沒有此人具體背景,沒有家族譜系?這是不可能的。孔子好歹還有出身,上可追溯至商代,下可追溯到老爸。

    還有,少正卯的學生都要超過孔子了,為什麼一個學生(包括貴族)的名字事蹟都沒有記載?為什麼沒有學生為少正卯叫屈,譴責孔子?既然他教學和思想水平比孔子高很多,為什麼他一點點言論觀點都沒留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唐朝,南唐,後唐有關係嗎?如果有,那又會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