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露為霜65799235
-
2 # 烽火少年遊
其實,唐朝,南唐,後唐的聯絡,僅僅在於他們的皇帝都姓李。其他的真沒什麼直接聯絡。
首先,唐朝是由關隴貴族中的李姓一脈代隋而立。公元617年,多次征伐遼東未果的隋王朝耗盡了元氣。大好河山也早已經是遍地狼煙,天下群雄並起。身在太原的李淵也終於起兵,並於公元618年攻佔長安,後稱帝建元,正式建立唐朝。於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大唐王朝登上了歷史舞臺。
南唐,則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江南割據政權,由唐末藩鎮割據混戰中的淮南鎮發展而來。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楊氏吳國的最後一位皇帝楊傅,登上帝位,建立大齊。次年,徐知誥更名為李昇,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最後說一說後唐。其實,後唐也是五代十國時期建立的政權。同時也是五代十國中“五代”王朝的第二個中原王朝。而且是“五代”之中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時間上來說,它是由沙陀人李存勖於公元923年建立。 同年底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陽,史稱後唐。
所以,從根上來說,三者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絡。僅僅是後唐與南唐的建立者,為了將自己的江山,同五代十國前那個強盛的大唐王朝聯絡起來而已。
-
3 # 物質文化史
先介紹一下這個問題的歷史背景
南唐和後唐都是五代十國時期建立的國家,南唐屬於南方的“十國”,而後唐則屬於北方的“五代”。請看下面的地圖:
受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的影響,漢族勢力分裂,對外抵抗力減弱。北方的契丹和西邊的吐蕃等部佔據大部分地盤,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歷經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而南方則被分裂為南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荊南)、閩國,此時期被稱為五代十國,分裂時間為公元907-979年,不到一百年的時間。
回到題主的問題。
後唐和唐朝並無直接關係923年晉王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建立後唐。李存勖是沙陀族(突厥人的一個分支),與漢族的李姓皇室沒有關係。李存勖姓李是因為其爺爺朱邪赤心鎮壓龐勳歧義有功,被賜唐懿宗賜名名“李國昌”。
在建國時,李存勖考慮到自己是唐朝的忠臣,而又被唐朝皇帝賜姓“李”,所以將新王朝命名為“唐”,和正統唐朝在血緣上沒有關係(畢竟是少數民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後唐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奉入宗廟,還以李氏唐朝為正統,奉李氏為先祖。從某種角度來講,在後唐這裡,唐朝還沒有滅亡。倒是有點東漢光武帝劉秀中興的感覺,只是劉秀好歹也是劉家親戚,宗室之後。李存勖則基本上是一點關係沒有了。(下圖為李存勖畫像,為漢化的少數民族)
南唐和唐朝的關係難以考證南唐是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李昪自稱是唐憲宗李純的四世孫。這樣看來,南唐還真是唐朝的正統,但問題在於李昪本來姓徐,名為“徐知誥”。
在相關文獻中,有著這樣的記載:“複姓李氏,改名曰昪,自言唐憲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為徐州判司;志生榮。乃自以為建王四世孫,改國號曰唐。”意思就是唐憲宗的兒子建王李恪生李超,李超生徐州判司李志,李志生的李榮,李榮就是南唐國主李昪的父親。後來李昪跟隨養父姓了徐,建立南唐後又改了回來。
如果按這樣說的,南唐還真是唐朝的正統,但問題是這一切都是李昪自己說的,什麼證據也沒有,而且疑點頗多。其一,當時距離唐朝滅亡時間並不長,盛唐威名猶在,為什麼要捨棄皇族姓氏而跟隨外姓? 其二,唐憲宗的孫子李志是徐州判司,這個地位也不低,為什麼就將孫子送給別人了,還跟了別人的外姓?要知道,過繼隨外姓這種時古代窮苦人家沒辦法才會做。其三,徐知誥(就是南唐建立者李昪)之前為南吳大元帥,相當於今天的地方軍區司令員,身份極高,那為什麼要在建立南唐後立刻改為“李”姓。換句話說,如果本姓“李”,為什麼之前不改?相信一個地方軍區司令員想更換個名字不會有人提出什麼異議吧。
總之,李昪是唐朝皇室後裔這種事和劉備是漢景帝玄孫一樣,只能成為千古之謎了。
-
4 #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應該是有關係的。
首先他們的國號都是唐,只是後人為了區分才有了李唐、南唐、後唐這樣的稱呼。就跟劉備一樣,人家明明建立的是漢,後代非得稱其為蜀漢。道理都是一樣的。
李唐滅亡於公元907年,南唐由李昪建立於937年,相差了有三十年的時間,南唐的國姓是李,跟李唐的國姓一樣,而且南唐皇帝也一直以自己為李唐後裔自居。確實,南唐幾位皇帝很有可能就是李淵後人,這個是沒什麼異議的。但是他們到底是哪一支,卻一直沒有定論。
一直以來,南唐開國之君李昪究竟是李唐宗室中何人的後裔眾說紛紜,各種史料也記載不一,《舊五代史》記為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新五代史》記為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蜀後主實錄》又記為嗣薛王李琄,《江表志》認為是鄭王李元懿(李淵之子),《資治通鑑》則認為是李世民之子吳王李恪。
很亂,但是亂中自有其道理,後代分析,南唐祖先是李恪應該是對的。但是到底是哪個李恪,沒確定下來。
到底是唐憲宗的兒子建王李恪還是李世民的兒子吳王李恪呢?
九郎認為,南唐應該是建王李恪的後人。
在宋代有這麼一則墓誌銘,叫做《宋故左龍武衛大將軍李公墓誌銘》,這個墓誌銘是為李從謙寫的,那李從謙是誰呢?他是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的孫子,後主李煜的親弟弟。墓誌銘上介紹李從謙時是這麼說的:“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後,南唐烈祖之孫,元宗之子,後主之貴介弟”。
宋建立於960年,與南唐所去不遠,這樣的一些資料還是很可信的。南唐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後人,是正兒八經的李唐後裔。
咱們再說一下後唐,後唐其實跟李淵李世民就沒什麼關係了,人家是沙陀族在923年建立的政權。不過,卻是以李唐正統自居。當然,也只是自居而已,並沒有李唐的嫡系血脈。
後唐的開國之君叫李存勖,但是他本來不姓李,他姓朱邪。李存勖的爺爺叫做朱邪赤心。因為有功,被李唐皇帝賜姓了李。改名為李國昌。就跟李世民的大將徐茂公一樣,本來姓徐,叫徐世勣,後來因為戰功赫赫,被李淵賜姓了李。
後唐也是一樣的,嚴格來說並不算李家的人。但是後唐對李家還是忠心耿耿的。天佑四年也就是907年,朱溫取代李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卻仍用著唐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打了一二十年,經過李克用、李存勖兩代人的努力終於滅掉了後梁,也算是給李唐報了仇。
-
5 # 別酒流年
唐朝(618年—907年),李淵所建,可以稱得上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京師長安(今天西安),歷二十一帝,國祚289年。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618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唐朝歷經貞觀之治、永徽之治、武周代唐、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黃巢起義,天祐四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李柷(zhù)篡唐,唐朝覆亡。
後唐(923年—936年),沙陀族首領李存勖所建,是五代十國時期疆域最廣的朝代,定都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14年。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後晉,後唐滅亡。
南唐(937——975),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biàn)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江蘇南京),後遷都南昌,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開寶八年(975年),北宋進攻南唐,南唐後主李煜投降,南唐滅亡。
唐、後唐、南唐,都有一個唐字,他們是什麼關係呢?其實唐、後唐、南唐都是後人的稱呼,當時只有一個唐,從法統上來說,他們是一個朝代,只是不同人建立的罷了。
這裡先說一個年號——天祐。天祐是唐昭宗李曄最後一個年號,可是天祐元年李曄就被朱溫殺了。朱溫立李曄之子李柷為帝,未改元,仍使用天祐年號。
唐朝自不必說。
後唐君主本是沙陀族,本姓朱邪氏。李存勖的爺爺李國昌本名朱邪赤心。唐朝鹹通十年(869年),朱邪赤心因戰功被唐懿宗李漼(cuī)賜名李國昌,預備屬籍,從此朱邪氏改為唐朝國姓李氏。
大順二年(891年)李國昌之子李克用被唐昭宗李曄晉封晉王。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克用之子、晉王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為國號,後世稱為後唐。
李存勖建立後唐之前一直尊唐朝正朔,使用天祐年號。建立後唐之後,李存勖追贈父祖三代為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並列為七廟,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繼承人。
也就是說,在法統上,後唐是唐朝的延續。
南唐情況和後唐類似,但李昪出身低微,既不是唐朝宗室後裔,也不是唐朝敕封的將領。
李昪小時候被南吳大將徐溫收養,改名徐知誥。後來李昪控制了南吳政權。
937年(天祚三年),徐知誥建立齊國,同年十月,受禪稱帝,國號大齊,改元升元。
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這在那個亂世怎麼可能查出來),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李昪建立南唐後,為唐高祖、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為皇帝,改奉徐溫為義祖。
也就是說,南唐也是唐朝延續。
後世一些史學家,也承認後唐和南唐的正統身份,像明朝的陳霆就編撰了一本史書《唐餘紀傳》,不僅承認他們的正統地位,還給李昪安排了傳承有序的家譜。
-
6 # 楚雲鵬0623
謝邀,說有關係也有,說沒有也沒有。看看中國的歷史,有幾個朝代的名字反覆出現,典型如漢、唐,其次有周、魏、宋,原因就是這些朝代初建時就強大,容易對老百姓有號召力。比如劉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期執政的大一統王朝漢朝,雖然王莽篡漢改名為新,但是後續的反叛者都用劉姓子孫為皇帝,以重建漢朝為旗幟來號令天下,結果劉秀最終成功了,建立了東漢,但是歷史學家都認為東漢並非西漢的自然延續,它是一個全新的王朝。不過要說東漢和西漢一點關係都沒有,那也說不過去,劉秀確實是劉邦的後代,雖然不是嫡系。因此後來的匈奴人劉淵滅了西晉,也還是用自己的劉姓和建立的漢政權來宣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同理,唐朝是漢朝之後一個強大的中原大一統王朝,延續時間很長,唐朝人在文學中經常自比為漢。唐朝被朱溫推翻後,雖然建立了梁,但是朱梁並不強大,統治也不是很得人心,在鎮壓唐末農民起義中崛起的沙陀人朱邪部首領被唐朝賜姓李,所以李克用和其子李存勖透過勵精圖治和用兵,終於滅了朱梁,用李唐來回復人心,鞏固統治,確實是很好的套路。只可惜李存勖前期英明,後期昏庸,後唐沒有回覆真正的漢唐天下就消失了。南唐更是如此,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黜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昪元。“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以金陵為國都,以原來的楊吳都城揚州為東都,在金陵稱帝,建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於是,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為己任、求天下一統的大唐國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
-
7 # 中國歷史研究所
有關係,也可以說沒有關係。
因為都是稱唐,而且都是李姓人建立的,其實當時後唐,南唐都只是稱唐,只是後代的史學家為了區分方便,加上了南唐,後唐。
先來說後唐,後唐是李存瑁建立的,但是李存瑁稱帝之後雖然稱國號為唐,但是其實李存瑁和唐朝的李家是沒有關係的,只是李存瑁一直以李唐後人自居,目的也是為了拉攏人心。李存瑁的父親就是李克用,本來姓朱邪,891年,這個時候唐朝還沒有滅亡,李克用被封為晉王,之後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當時李克用算是對大唐忠心耿耿,一直用大唐的年號,之後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瑁繼位,改元稱帝,任用唐為國號,歷史上稱為後唐。李存瑁的曾祖父叫朱邪執宜,是沙陀人,沙陀族在唐朝五代十國時期相當的厲害,後來朱邪執宜背叛吐蕃歸唐,李唐後來賜朱邪家族為國姓李。所以說後唐其實和大唐李家沒有多大的關係。最多也就是君臣之間的關係。
再來說南唐,南唐還是有點模糊的,和李唐有沒有關係很難說的清楚了,南唐是李昪建立的,根據《江南野史》、《江南錄》、《南唐書》裡面記載李昪是唐憲宗李純第八子建王李恪的後代。但是別的史書又不一樣,《周世宗實錄》、薛居正《五代史》記載,李昪是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之後。不管從哪個來說李昪算是李唐的後代。
但是其實李昪本來就是一個孤兒,後來被養父徐溫收養,跟隨徐溫姓改名徐知誥,徐溫是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大將,跟隨徐溫南征北戰,立下了戰功,後來掌握南吳的朝政,937年稱帝,國號齊。沒過兩年又改國號為唐,自居為李唐的後代。但是前面說了本來李昪就是一個孤兒,父親在戰亂中失蹤了,自己的祖先都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李唐的後代也沒有人說的清楚了。
-
8 # 歪史
歷史上的唐朝、南唐、後唐他們之間其實沒有多少關係。他們的唯一的靠譜關係就他們的國號都叫唐。至於唐之前的字只是後代史學家為了區分他們給他們加的,這樣便於史家去吧。
公元617年,留守太原,乘著隋末天下大亂的機會,關隴貴族之一的唐國公李淵攻佔長安,立楊侑為帝,隨後廢掉楊侑,改國號為唐,唐朝正式建立。唐來源於他先祖唐國公的爵位。唐玄宗天寶年間,經歷安史之亂以後,盛唐不在,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又拖了一個半世紀,鹽販黃巢給唐王朝一個致命打擊,徹底摧毀了唐王朝的統治基礎。
在鎮壓黃巢的過程中,沙陀族人李克用立下大功,逐漸崛起,同樣崛起於黃巢之亂的朱溫憑藉軍功逐漸控制朝綱,於公元907年廢唐自立,遠在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仍然奉唐國號,使用天祐年號,以唐臣自居,與朱溫對抗。
至於南唐呢,其實還好,建立在李昪應該是唐朝宗室後裔,至於是哪一個皇帝的後裔,史上記載模糊。還有一個有趣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位子都是篡自楊姓,唐朝的前身隋朝姓楊,南唐的前身吳也姓楊。
公元937年,已經竊據南吳大權的徐知誥被封為齊王,隨後篡位建齊,旋即有恢復李姓,改國號為唐。是十國中最為強大的,但是金陵脂粉氣臺中,沒有開拓的雄心,最後錯過時機,處境每況愈下,最後一直到宋朝時期,後主李煜被迫投降宋朝。
三個以唐為國號的朝代後唐屬於僭越,奉唐為正朔,自己這個唐朝的存在,宣示篡唐的朱溫是叛臣,這樣可以取得宣傳上的優勢。實際上他是沙陀族人建立的政權。這個和後期金元以來對外族的抵抗分外激烈的形成對比,當時的人好像對他們沒有多少排斥,不知道是不是他們是曾經唐室藩鎮的緣故。
南唐則自認為血統為唐帝后裔,李昪自認為是宗室李恪後裔,但是李恪作為人名,在唐朝歷史上就有兩個,分別是李世民之子吳王李恪、後來改封蜀王,另外一個是唐憲宗之子建王。可是史書記載,唐憲宗之子李恪無後。
本來李昪是楊吳全程徐溫養子,在徐溫死後,繼承了徐溫齊國公的爵位,隨後篡權建立齊國,後來恢復李姓,改國號唐,這個也只能說是拉虎皮做大旗而已,沒有什麼意思,他的血統也不是很清楚。
-
9 # 何運超
很多前面回答都圍繞國號和姓氏在表明,他們之間身份上沒有關係,但國號相同,是為了區分,當然今天看主要是這樣,可實際沒有揭示唐這一國號的本質是什麼。
之前筆者有過一個類似回答,歷史上的國號是封建社會這一封建的體現,其實大多數人可能沒有想過作為建立在長安關中的地區的唐朝為什麼叫唐?一般人可能說因為李淵被封為唐國公所以名正言順建立朝代叫唐,這是沒有搞清楚封建的根據。李淵鎮守太原,太原在真正封建時期屬於哪個,春秋霸主晉,按道理應該封晉,這一點後唐李克用、李存勖都是以晉王身份起家最合乎封建社會規矩。李淵的唐國公由來其實也是因為封地在晉,而晉的先祖叔虞為唐氏,晉唐有血脈淵源,所以李淵的唐國公來源於封地屬於過去的晉。
跟著就是後唐從血緣身份自然都知道他們是沙陀族,但作為幫助唐朝平定黃巢有大功,唐僖宗希望借重沙陀勢力,沙陀本身是塞外鐵勒薛延陀的後裔,不斷遷徙,李克用一族很早就遷移到河東雁門一帶生活,其父李國昌已經實力不小,李克用一家也在河東地區鎮守,從職務來說就是河東節度使,唐僖宗先封隴西郡王,唐昭宗為了讓其效力對付在鳳翔割據的李茂貞,就封為晉王,後來李克用傳給兒子李存勖,後唐雖然血脈和李唐不同,但其建立和封地淵源完全和李唐一模一樣,因封地在河東,然後打著繼承唐朝社稷名義。
南唐是從楊吳地盤繼承而來,不論從封地淵源還是建立者血脈淵源,都很難說和李唐有什麼關係。儘管史書會攀關係,好比認為李昪屬於李唐宗室後裔,這些說法幾乎都是子虛烏有。
但是,從南唐建立的背景,是可以認為希望繼承李唐社稷。南唐建立在後唐也覆滅的時候,原本李昪和北方契丹交好,也希望獲得契丹扶持,但是契丹選擇了背叛後唐,交出燕雲十六州的石敬瑭建立晉朝,李昪非常氣憤,就因此改換旗號,自己以唐朝繼承者身份自居改號為唐了,從身份他是楊家養子,從地盤江南的確應該屬於吳或楚這樣的名號,完全和來自北方的唐是沒有半點關係的,偏偏李昪建號唐,且在後唐剛剛被滅的時候,自然是主觀希望繼承唐朝社稷,這是出於製造輿論,實際從封建本質上沒有絲毫依據南唐和之前的唐或後唐有什麼關係。
-
10 # 阿杜談古論今
唐朝(618年-907年),中國朝代,國祚共歷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唐朝全盛時在文化、科技、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成就。這裡我們也不做多說,大家可以在妙妙史語中看到不少關於唐朝的文章。
後唐之建立可追溯到唐朝末年龐勳之亂。龐勳之亂髮生在唐懿宗鹹通年間,唐政府命沙陀族的朱邪赤心領兵平亂,並賜名李國昌,編入唐朝宗籍,成為唐朝宗室。後來李國昌病故,其子李克用又協助唐室平定黃巢之亂和王行瑜之亂。李克用平亂有功,被封河東節度使,駐守太原,受封晉王。
李克用追擊黃巢時,曾被當時的宣武節度使朱溫邀請入汴梁作客,因為某些不明原因(據朱溫黨羽的說法,李克用酒後侮辱朱溫),朱溫決意趁李克用酒醉殺害他,李克用突圍而出才脫身,自此他與朱溫誓不兩立。朱溫後來篡唐建立後梁,李克用作為唐朝宗室,仍用唐天祐年號,以唐朝北都(今天的山西太原)為基地,發誓興復唐朝,事實上成為中國南北各地反梁勢力的盟主。故晉王集團成為後梁北方最大的威脅。
李克用死後,兒子李存勖繼承晉王爵位,屢敗梁軍。唐天祐十二年【也就是後梁貞明元年(915年)】,梁在河北鎮守的鄴王楊師厚死,河北發生反梁兵變,李存勖乘機佔據河北,晉與後梁在黃河爭峙。李存勖在923年於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宣佈繼承唐朝皇統,史稱後唐,改元同光。同年唐軍直迫汴京滅了後梁,定都洛陽,李存勖即位,成為後唐莊宗。後唐不承認後梁為正統,在其五行德運的選取上選擇恢復唐朝的“土”德
後唐莊宗定都洛陽後,力圖恢復大唐的榮光。他見前蜀王氏無道,925年派郭崇韜攻入成都,不出七十日就滅了前蜀。至此,漢地諸藩國臣服,後唐莊宗成為長城以南整個漢地公認的唯一皇帝。當時南方諸藩國深感恐慌,認為中原很快就會派大軍來削平南方的割據。
但另一方面,後唐莊宗漸自大貪逸,寵信宦官、伶人,疏遠舊將,內部矛盾激化。皇后劉氏和宦官與郭崇韜不和,向莊宗進讒言,結果郭崇韜被誤殺,引來政局動盪和軍人反叛。一個半月內,各地起兵反叛,後唐大亂。
莊宗不得已,派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往河北討伐反叛,在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的策動下,河北軍立嗣源為帝,反攻洛陽。莊宗被伶人郭從謙所殺,史稱興教門之變,以後,李嗣源即皇帝位,是為後唐明宗。
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後,也有相當治績,朝政漸為安定。但軍人安重誨專權,未能處理好與孟知祥、董璋的關係,兩人發生內鬥,孟知祥取勝,結果為後來後蜀脫離後唐獨立埋下了禍根。
明宗晚年病倒在床時,秦王李從榮以為明宗已死,起兵謀求攻入皇宮,結果事敗被殺。明宗得知秦王被殺,震驚之下駕崩,大臣妃子擁立宋王李從厚,是為後唐閔帝。
閔帝即位後,採用削藩政策,引起潞王李從珂的叛亂,叛軍攻入京師,而閔帝夫婦逃往河北,被姐夫石敬瑭設計除去其手下將士,為從珂軍士擒殺,潞王即帝位,是為後唐末帝。
末帝與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不和,936年末帝下詔把石敬瑭調任,引來石敬瑭的叛亂。末帝發兵攻太原,石敬瑭向契丹借兵,遼太宗耶律德光親率大軍南下,大敗後唐軍,937年,契丹與石敬瑭的大軍攻入洛陽,1月11日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歷四帝共十四年。
後唐據有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陝西關中、甘肅東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南京),傳三世三帝,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國家。
南唐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吳國權臣徐溫的身上。徐溫原本是吳國(南吳)的開國功臣,後來他漸漸掌握了南吳的實權。他年老的時候,因親子徐知訓驕狂被殺、徐知詢等年少能力不足,信任養子徐知誥,也漸給與他繼承人的地位。
徐溫去世後,徐知誥設計控制了徐知詢,掌握了吳國的軍政。937年,徐知誥代吳稱帝建國。根據《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南唐書》、《十國春秋》等史籍記載,徐知誥篡奪政權所建國號為齊,都金陵,號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史家稱之為徐齊。939年,徐知誥回覆自稱的本姓李姓,並改名李昪,為了附會已滅亡的唐朝,把國號改為唐,以其位於南方,史稱南唐。不過,《資治通鑑》卻記載937年徐知誥即帝位時,即以唐為國號,並不認為徐齊曾經存在過。後又稱江南國。江淮地區的吳與後繼的南唐國勢強盛,他們採取聯合北方契丹國制約中原的策略,屢次征討周邊國家壯大勢力,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
李昪稱帝時期是南唐的盛世,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中主李璟時由於與周邊各國多次興兵,945年滅閩國,入侵楚國等使國力衰退。
955年,周世宗發動後周攻南唐之戰,南唐大敗,958年被迫將長江以北十四州割讓給後周,並且稱臣,去帝號改稱唐國主,而周世宗稱其為“江南國主”。961年,為應對宋朝巨大的軍事壓力遷都南昌府。後主李煜繼位後,仍都江寧。
971年,向宋朝稱臣,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1]。後主李煜為保政權拒絕入朝而被宋滅國(公元976年1月1日)。李璟與李煜兩父子在中國文學上是有名的詞人。
後唐、南唐和唐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都選擇以“唐”為國號?其實都是為了在唐末的這段亂世中爭取一個“名正言順”。與歷史上的那個“盛唐”還是不一樣的!
-
11 # 歌鴿歌
唐朝沒有直系的後世王朝。五代裡的“後唐”和十國裡的“南唐”,其皇室與唐朝都沒有任何關係。南唐和唐朝的關係:唐的開國君主是李淵,他當初是隋朝的唐國公,所以建立的政權就叫“唐”。 唐滅亡後,進入了五代的分裂時期。後唐就是五代時的一個割據政權,國姓李,以唐朝正統血脈自居,也把政權作“唐”,後世為了區分這兩個“唐”政權,就把後出現的這個叫做“南唐”。除了“南唐”,還有“後唐”,都是同樣的原因(只是為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名義)
回覆列表
有點關係。
但是血統上沒有任何關係,沒有傳承,後唐和南唐之所以稱唐,僅僅是因為冒用唐的盛名,更恩正一點,更有利於政權穩定和強大。
後唐是李存勖建立,他們家是匈奴遺種沙陀人,因功被賜姓李,滅朱梁之後冒稱繼承李唐正統,歷史上為了區分,稱為後唐。
南唐是李昪建立,他們家是漢人徐州人,李昪是孤兒,楊行密收養時,可能都沒有名字,只知道自己姓李,後交給徐溫收為養子,名徐知誥,楊行密死後,徐溫掌權,楊家失勢,數子遞次在位,徐溫死後再被徐知誥掌權,逼楊家稱帝,再禪讓給他,稱齊,很快又改回原姓李,名李昪,國號也改唐。歷史上為區分,稱為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