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dqst聖殿騎士團
-
2 # 西安—豐鎬遺子
明朝末年,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此時的明朝處於明朝小冰河時期,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降,陝北成為重災區,轟轟烈烈的陝北農民起義爆發。
陝北義軍最早有36家72營,到了義軍“滎陽大會”時剩下13家。經過分工,劃分了戰區:革裡眼、左金王抵擋川、湖官軍;橫天王、混十萬抵擋陝西官軍;曹操、過天星守衛河上;高迎祥和張獻忠經略東方;老回回、九條龍往來策應;射塌天、改世王作為增援部隊。十三家領袖共同商議:所破城邑,子女玉帛均分。
滎陽大會後,李自成和張獻忠作為高迎祥的部將,攻下了朱元璋的老家中都鳳陽。朱元璋家的祖墳被扒,也就在這時,李自成和張獻忠之間因為爭奪戰利品,竟至反目成仇。高迎祥戰死,至此相互吞併其它義軍,形成了李自成和張獻忠兩支。
崇禎十一年,張獻忠受朝廷招安,屯兵於湖北谷城。李自成正好被洪承疇擊敗,帶著百餘人馬前往谷城投奔張獻忠,張獻忠欲吞併李自成,李自成逃走。三年後,張獻忠在河南信陽被左良玉擊敗,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又想吞併張獻忠,張獻忠逃跑。至此兩人徹底兩人分道揚鑣。
說起來這兩人還比較怪,相似度高達99%。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起義反明前都當過公差,起義後都在高迎祥手下,都被稱為闖將。李自成主攻黃河流域,張獻忠主攻長江流域,建國後李自成國名大順,而張獻忠的年號叫大順。兩人先是合作伙伴,後是競爭夥伴,最後雙雙殞命。
李自成兵敗,一路退到南方的時候,在湖北九宮山過於自大,自己帶著幾十個人就在前面探路,結果被地主武裝所殺。張獻忠也一樣,撤退過程中,對於斥候報告軍八旗先鋒已到未加重視,也是隻帶少數隨從出營觀察,由於走得太近被清兵一箭射中左胸,墜馬而死,可以說兩人就是死,也死的這麼意外。
-
3 # 曺秀鈺
1635年,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略,分路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祖墳,焚燬皇覺寺,殺宦官六十餘人,斬守將朱相國,因與張獻忠不合分軍東走。1640年張獻忠率兵進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稱帝,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中箭而亡。歷史曾記載張獻忠多次對平民大屠殺,後來被清軍所滅。
-
4 # 諶人
謝謝邀請作答:沒有不吃獨食的老虎,也不會有老虎和睦共佔領一座山:李自成猶如華南虎,在長江流域折騰,張獻忠猶如西亞虎,在黃河流域搗蛋:它們沒有統一綱領,打劫明朝是唯一共同點:在各自打出旗號搶劫時,就是分道揚鑣的起點:當華南虎北上吞噬北京時,西亞虎也南下抄後路拿下成都:當華南虎兵敗潰退,西壓虎不懂唇亡齒,寒袖手旁觀:最後,兩隻老虎分別過了把大順、大西皇帝癮,被各個擊破,完蛋!
-
5 # 鄔兒迎鄔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暴動,自號“八大王”。由於他“身長瘦而面微黃,須一尺六寸,僄勁果俠,軍中稱為‘黃虎。這一隊伍初屬王嘉胤自用,後自成一軍。因張獻忠小時讀過書,又受過軍事訓練,為人多智謀,果敢勇猛,很快就顯示了指揮才能,他的部眾成為當時以王自用為盟主的三十六營中最強勁的一個營。從此,張獻忠隨著流民隊伍,轉戰於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屢立戰功。他的隊伍由幾千人發展到幾萬人,成為最強大的一支部隊。在與官軍的作戰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641年秋,張獻忠兵敗信陽,被迫前去投奔已經如日中天的李自成。李自成卻比較忌憚張獻忠,想要殺他,再收編張的人馬。張獻忠成功脫逃後,自河南經安徽東下,獨立堅持發展。此時,李、張兩軍雖有恩怨、彼此較勁,但還能比較剋制,沒有互相攻伐。(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舉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三月,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五月,張獻忠克武昌後,馬上也建立了“大西”政權。(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並且為了滿足征服夫人賈魏仨替壹個恩和意二玲的願望,就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改西安為西京。八月初九日,張獻忠農民軍攻克成都。十一月十六日不甘示弱的張獻忠也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十二月,因各地明朝將領投降,富饒的漢中地帶,成為了真空地帶。為了保證四川的安全,張獻忠命大將孫可望領軍三萬往取漢中,卻被李自成部將賀珍擊敗。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兵敗如山倒地李自成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
滎陽大會後,李自成和張獻忠作為高迎祥的部將,攻下了朱元璋的老家中都鳳陽。朱元璋家的祖墳被扒,也就在這時,李自成和張獻忠之間因為爭奪戰利品,竟至反目成仇。高迎祥戰死,至此相互吞併其它義軍,形成了李自成和張獻忠兩支。
崇禎十一年,張獻忠受朝廷招安,屯兵於湖北谷城。李自成正好被洪承疇擊敗,帶著百餘人馬前往谷城投奔張獻忠,張獻忠欲吞併李自成,李自成逃走。三年後,張獻忠在河南信陽被左良玉擊敗,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又想吞併張獻忠,張獻忠逃跑。至此兩人徹底兩人分道揚鑣。
說起來這兩人還比較怪,相似度高達99%。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起義反明前都當過公差,起義後都在高迎祥手下,都被稱為闖將。李自成主攻黃河流域,張獻忠主攻長江流域,建國後李自成國名大順,而張獻忠的年號叫大順。兩人先是合作伙伴,後是競爭夥伴,最後雙雙殞命。
-
6 # 聊文史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有一大堆,但真正有名的要算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後,二人都在第一代闖王高迎祥手下當頭領,並肩作戰。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任五省總督後圍剿農民軍,農民軍退到河南洛陽一帶。十三家七十二營義軍在河南滎陽召開滎陽大會, 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
會後,李自成與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燬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在這一過程中,因為爭奪鳳陽皇宮的俘虜小太監和鼓吹樂器,李自成與張獻忠出現矛盾,相互結怨。李自成分軍西走甘肅,高迎祥犧牲後被推為“闖王”,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等北方一帶。張獻忠則揮軍南下,主要在長江流域一帶活動。兩支隊伍一南一北,形成呼應,對明王朝造成沉重打擊。
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進軍四川,攻佔成都,然後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繼續反明。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率部離開成都,北上迎擊清軍。十一月,張獻忠大軍紮營於西充鳳凰山。二十六日,清軍統帥豪格派八旗護軍輕裝疾進,出其不意,對農民軍發起突然襲擊。二十七日晨,清軍與張獻忠的農民軍相遇,張獻忠臨急應戰,指揮農民軍分兩面抗擊清軍。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清軍將領格布庫等被農民軍擊斃,農民軍也遭到了慘重的損失。原屬農民軍後來降清的將領劉進忠,認出了張獻忠,指點說:“那個人就是八大王張獻忠。”清軍將領暗放冷箭,張獻忠不幸中箭身亡,年僅四十歲。
-
7 # 新知傳習閣
一
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分道揚鑣,大概是在1640年左右。
前一年李自成兵敗率十八騎逃亡陝西的商洛地區,張獻忠在湖北向明朝中央政府投降。
到了這一年,李自成獨自一人出商洛私下拜會張獻忠,兩人密謀重新造反。
二
張獻忠重新造反後,從湖北一路殺入四川。
而李自成殺出商洛山區,直撲河南,攻取南陽洛陽,殺死了萬曆的兒子福王。之後李自成又攻入陝西。
由此二人分道揚鑣。
三
張獻忠在打下四川之後,曾計劃由漢中攻取陝西,被李自成部擊退,之後再沒有回到陝西老家。
清兵入關後先擊敗了李自成,然後兵發四川。不久後,張獻忠在戰鬥中死去。
史載,1646年11月26日,豪格派護軍統領鰲拜等將領,分率八旗護軍輕裝疾進,出其不意,對農民軍發起突然襲擊。27日晨,清軍隔太陽溪與張獻忠的農民軍相遇。面對這意外的突然來襲,張獻忠臨急應戰,指揮農民軍馬步兵分兩面抗擊清軍。這時,清軍統帥豪格率大軍繼至,遣參領格布庫等向農民軍右翼進攻,都統準塔攻擊農民軍左翼。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清軍將領格布庫等被農民軍擊斃,農民軍也遭到了慘重的損失。張獻忠“初不為備,聞兵至,猶以為他寇,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將臨河視之。劉進忠為清將指點說:“此八大王也。清將急發暗箭射之,張獻忠不幸中箭。時年僅四十歲。
-
8 # 西騎
作為中國農民起義史上頗具影響力的大人物,李自成和張獻忠所領導的農民戰爭,是導致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土崩瓦解的主要原因。
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李鴻基,家裡幾代人一直以養馬為生。父親死後,家道中落,李自成不得不到一個姓艾的地主家裡放羊抵債。成年後,李自成到甘肅當邊兵,後又回到陝西做驛卒。崇禎裁撤了全國驛站,驛卒李自成下崗,只得另謀生路,而這所謂的另謀生路,對一個生逢亂世、不事稼穡的粗豪漢子來講,只有殺人越貨才是最簡單、最直接可行的。這樣,李自成於崇禎三年加入到了造反者行列。
張獻忠,字秉忠,號敬軒,他和李自成有著諸多共同點:同鄉(陝西定邊人)、同齡、同樣當過兵,甚至在同一年加入農民起義隊伍,後又成為明末農民領袖中一時之瑜亮式的大佬。崇禎三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暴動。他自號“八大王”,又由於他“身長瘦而面微黃,須一尺六寸,僄勁果俠,軍中稱為‘黃虎’”。這一隊伍初屬王嘉胤,後來自成一軍。
儘管後來李自成的名頭比張獻忠更響,勢力也比張獻忠更強,但追根溯源,在起義的最初幾年裡,張獻忠的地位要比李自成高。明末農民戰爭史上著名的滎陽大會於崇禎八年召開時,張獻忠已是與高迎祥、老回回、曹操分庭抗禮的十三家領導人之一,李自成則只是高迎祥的部將。不過,李自成憑藉個人素質和才能,很快便脫穎而出。
明末農民軍初起之時,多數都是烏合之眾。這些從幾百人到幾千人不等的隊伍,基本沒有遠大的政治訴求,一般只是攻城略地,把糧食吃光了或是圍剿的官軍來了就往山裡跑,偶爾也打幾仗。由於破產的農民持續增加,這些隊伍也就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補充——前面的戰死了,後面的繼續跟進,因此才會出現朝廷對農民軍進剿得越厲害,農民軍反而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的怪圈。不幸的崇禎和他的大明王朝,就掉進了這樣的怪圈。
如前所述,如同過江之鯽的農民軍,相互間大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隸屬關係,而是處於各自為戰的相對獨立狀態。官軍正是抓住了農民軍的這一弱點,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使得農民軍在崇禎七年前後遭受了相當大的挫折。
如何應對官軍的各個擊破,成為各路農民軍首領迫在眉睫的問題。在這一大背景下,滎陽大會於崇禎八年召開。會上,十三家領袖議而不決,拿不出一個能夠讓眾人信服、切實可行的辦法。李自成以一個級別低下的闖將身份發言,他提出:匹夫也可以奮臂一拼,何況我們有十萬之眾!現在,我們的部隊相當於官軍的十倍,哪怕是守衛遼東的關寧鐵騎趕來,也不怕它。現在的唯一辦法就是分兵出擊,各自開拓一片天地,至於成與否,那就聽天命吧。
李自成的提議得到了十三家領袖的首肯。就在這次會議上,農民軍作了戰區劃分:革裡眼、左金王抵擋川、湖官軍;橫天王、混十萬抵擋陝西官軍;曹操、過天星守衛河上;高迎祥和張獻忠經略東方;老回回、九條龍往來策應;射塌天、改世王作為增援部隊。李自成的另一建議也得到了十三家領袖的認可:所破城邑,子女玉帛均分。
張獻忠
滎陽大會後,李自成作為高迎祥的部將,隨同高迎祥和張獻忠聯軍東下,由河南而安徽,攻下了朱元璋的老家中都鳳陽。朱元璋家的祖墳被扒,朱元璋出家的寺廟被毀,大批官員和富人被處死。訊息傳來,朝廷震恐,崇禎不得已下了“罪己詔”。也就在這時,李自成和張獻忠之間發生了有史可查的第一次衝突:兩位農民領袖因為爭奪戰利品——主要是樂工和樂器——竟至反目成仇。此後,李自成分兵西進。兩年後,高迎祥被明軍俘殺,李自成繼承其衣缽,正式成為與張獻忠平起平坐的十三家領導人之一。
在十三家領導人中,李自成和張獻忠是最為耀眼的“雙子星”,緊隨其後的另一重要人物則是綽號“曹操”的羅汝才。羅汝才先前獨自帶領一支隊伍,在謀士吉珪的輔佐下,時或招安,時或反水,幾度反覆,如同戲劇舞臺上的白臉權奸曹操。因此,當不少農民軍在和官軍的對決中被瓦解或大大消耗時,他的勢力卻在穩步增長。隨著時局的發展,無論李自成還是張獻忠,抑或明朝政府,都意識到如果能把羅汝才拉到自己的陣營中,對自身軍事力量的增長將有重大意義。當時,羅汝才選擇了和李自成合作。按正史的說法,李自成善攻,羅汝才善守,兩人聯手正好可以優勢互補。但兩人的關係始終是比較鬆散的合作關係,他們約定,凡是攻下城池所得子女玉帛,按照四六比例分配。從史料記載看,二人聯手的業績不錯:李、羅時分時合,先後在河南和湖北一帶連續幾次打敗官軍主力,並一舉攻克湖北重鎮襄陽。李自成攻下襄陽後,自封為“奉天倡義大元帥”,以襄陽府為襄京,標誌著他已不滿足於以往猴子掰苞谷式的遊擊作戰,而是想要從行商變為坐商,建立自己的政權。作為李羅集團的合作伙伴,羅汝才被李自成封為“代天撫民德威大將軍”。
西諺說“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東方智慧則認為,由於人的劣根性,大多數人都只可同患難,卻不能共富貴。遺憾的是,闖王李自成也屬於這大多數人之一。李自成本人一向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羅汝才卻妻妾成群,即便在官軍步步緊逼的困境下,軍營裡也養著幾支戲班子。
對此,李自成很看不起他,認為羅不是能夠成大事的人。隨著李羅越做越大,李自成擔心羅汝才將來會尾大不掉,於是動了殺機。崇禎十六年(1643年)初夏的一個早晨,李自成派出一支精銳小分隊,毫無徵兆地衝進了羅汝才的大帳,將還在睡覺的羅汝才殺死在床上。羅汝才的軍師吉珪也於事後被殺,羅汝才部二十餘萬人馬除了少數逃離外,大部分被李自成整編。這家曾經業績不錯的“股份制公司”,以李自成獨吞全部投資及收益告終。
李自成之所以在革命尚未成功的情況下火併羅汝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質者則莫過於“一山不納二虎”的思想作祟。當時河南一位叫鄭廉計程車大夫評論此事說:“一國不堪兩君,一營寧堪兩帥,或南面而臣人,或北面而臣於人,為順為逆,莫不皆然。”李羅從合作到謀殺的嬗變,如果說其中摻雜了李自成對羅汝才個人品行的不滿的話,那麼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對貌合神離的合作伙伴,其實質則是互相提防、敵視乃至欲除之而後快的敵人。
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張獻忠受朝廷招安,屯兵於湖北谷城。是時,李自成被洪承疇擊敗,帶著百餘人馬前往谷城投奔張獻忠。張獻忠不但不予接納,反而準備幹掉李自成,幸好李自成警惕性高,事發前一個人騎著一頭驢子,倉皇狂奔六百里,從商洛的山路間逃脫,投奔到老回回(即馬守應)營中。受此驚嚇,李自成滿腔憤怒,一病數月。此仇李自成當然不會忘掉。
三年後,張獻忠在河南信陽被左良玉擊敗,幾萬人投降,要不是遇上天降暴雨,腿部受傷的張獻忠也差點成為俘虜。就像當年李自成落魄時來投一樣,張獻忠也帶著幾十名殘兵敗將,前往投奔李自成。李自成是一個起於草莽的農民,信奉的是江湖義氣——既然你當初不仁,就休怪我今日無義——他也不打算收留張獻忠,招待很不客氣,並想趁機把送上門的宿敵消滅。
羅汝才和張獻忠交情不錯,出面說了不少好話。在羅的苦勸下,李自成勉強打消了殺張的念頭。但張仍處於危險中,羅汝才給了張獻忠五百人馬,叫他儘快離開是非之地。張獻忠於是轉向湖北發展,李、張二人的矛盾公開化。
1641年開始,李自成的發展勢頭比張獻忠更猛,先是吞併了羅汝才部,後又接連幹掉了昔日的另一些合作伙伴,如革裡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小袁營袁時中、亂世王藺養成。那位曾在他窮途末路時收留他,併為他治病養傷的老回回,雖然沒被處死,但也被剝奪了兵權。至此,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只餘下了李自成和張獻忠。
這時,張獻忠剛剛攻下武昌,李自成心裡很不快,他派人以賀喜為名趕到武昌,警告張獻忠說:老回回已降,曹、革、左皆被殺,下一個就輪到收拾你了。這不算,李還公開張貼告示,宣佈“有能擒獻忠以獻者,賞千金”。
張獻忠自忖目前不是李自成對手,只得放棄剛到手的武昌及周邊縣份,率軍進入湖南以圖發展。後來,他又溯長江而上進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權。隨著甲申年的到來,張獻忠比以往任何時候的勢力都更強大——地更廣,兵更精,名更著,糧更多;但勢力的強大沒有給他帶來快樂,反而讓他更加焦躁不安,原因在於李自成發展得比他更快,勢頭更猛。
依據時間推算,正當張獻忠圍攻重慶時,他獲知了李自成進京、崇禎自縊身死的訊息。他一向不服李自成這個昔年地位遠不如己的同庚加老鄉,但現在李自成終於先自己一步推翻了明王朝。在張獻忠看來,拿下京師就差不多意味著神器在手,就能像當年的劉邦或朱元璋那樣,從一個農民領袖一躍而成為一個王朝的開國之君了。因此,在張獻忠眼裡,李自成進京乃是甲申年最大的噩耗,這一噩耗導致了他後來的自暴自棄。
一件流傳甚廣的小事可以證明張獻忠內心深處對李自成的嫉妒和不服:張攻佔成都後,派出細作深入民間,凡偶語觸及者皆處死。一夜,有兩夫婦在床上閒談,其夫斥責婦人說:你說的都是些張家長、李家短的事。細作探聽到後向張獻忠彙報,張獻忠笑著說,他說的張家長李家短,就是我張家要勝過自成的李家之兆也。總之,張獻忠無法忍受極度的失落和不服,但李自成遠在京師,且勢力在自己之上,對他只能恨得咬牙切齒卻又無所作為,他只能把四川,把他打下的一座座城市及其人民當作出氣筒——倒黴的四川民眾成為了可憐的替罪羊。
李自成的成功導致了張獻忠某種程度上的自暴自棄,這一點,聽起來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但魯迅先生對此深信不疑。他曾精闢地總結道:“他開初並不想殺人,他何嘗不想做皇帝。後來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接著是清兵入關,自己只剩了沒落這一條路,於是就開手殺,殺……他分明的感到,天下已沒有自己的東西,現在是在毀壞別人的東西了,這和有些末代的風雅皇帝,在死前燒掉了祖宗或自己所蒐集的書籍古董寶貝之類的心情,完全一樣。他還有兵,而沒有古董之類,所以就殺,殺,殺人,殺……”
透過上面的簡單敘述,我們大體能洞悉李自成和張獻忠之間真實而耐人玩味的關係。他們的確曾是合作伙伴,但更多時候是不折不扣的競爭對手。他們之間的矛盾,並不比他們和自己的敵人——大明王朝——之間的矛盾更緩和。關於李張之間這種關係的轉換,筆者曾總結過:“起義之初,當各股農民軍的勢力都還不夠強大,都還不足以和政府分庭抗禮時,當他們面臨被官軍各個擊破的危險時,本能的利益驅使下他們召開了滎陽大會,並作出了聯合對付官軍的決策。這時候,應該說,各股農民軍之間沒有很大的矛盾。但是,當他們各自都擁有了一定的地盤和勢力,官軍並不是最主要的威脅時,他們之間就開始了彼此尋找機會吃掉對方以便獨大一方的博弈。事情至此,農民軍已不再是當年那些活不下去的饑民組成的烏合之眾,而是旨在爭奪天下,至少也是企圖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利益最大化的一方諸侯。”
令人驚訝的是,數十年來對李張關係的主流定論,是將他們定位為肝膽相照的革命戰友。在G70高速(即福州至銀川高速公路)湖北十堰谷城出口處,挺立著高達十多米的李自成和張獻忠雕塑,即取材於前面講過的李自成差點丟了性命的谷城之會。在現代語境裡,谷城相會時的險惡被著意隱去了,向我們傳達的是另一種與史實相去甚遠的所謂雙雄會。根據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改編的《雙雄會》和《谷城會獻》兩部影片中,李張二人雖有些小矛盾,卻是坦誠相見的農民領袖,在中間作祟的只是張獻忠的軍師徐以顯。兩位農民領袖如同親密的戰友,在谷城這個偏遠的地方,結成了矢志推翻大明王朝的同盟。
“革命戰友”這根繩子,把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兩隻螞蚱強行拴在了一起。順理成章的是,革命戰友之間的明爭與暗鬥,必須被忽略、被遮蔽、被避諱,在實用主義的需求下,它們因為不合時宜而“讀者不宜”。至於如此一來,歷史會被怎樣誤讀,顯然,便不是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們所要關心的問題了……
請關注
-
9 # 把生活當旅行
李自成和張獻忠是同一時期的農民起義領袖,他們所領導的農民戰爭導致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土崩瓦解。在起義之初,張獻忠的地位要比李自成高,不過李自成憑藉個人素質和才能很快便脫穎而出。他倆看似一對合作夥伴,實則是互相提防、敵視乃至欲除之而後快的敵人,並在一系列事件後分道揚鑣。
一、裂痕
1638年,李自成被洪承疇擊敗,帶著百餘人馬前往谷城投奔張獻忠。屯兵於湖北谷城的張獻忠不但不予接納,反而準備幹掉李自成,幸好李自成警惕性高,倉皇狂奔六百里。受此驚嚇,李自成滿腔憤怒,一病數月。
二、報復
1641年,張獻忠在河南信陽被左良玉擊敗,也帶著幾十名殘兵敗將,前往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也不打算收留張獻忠,並想趁機把送上門的宿敵消滅。在羅汝才的苦勸下,李自成才勉強打消了殺張的念頭,但這也使二人矛盾公開化。
三、挑釁
後來,張獻忠剛剛攻下武昌,李自成心裡很不快,他派人以賀喜為名趕到武昌,警告張獻忠並公開張貼告示,宣佈“有能擒獻忠以獻者,賞千金”。
四、決裂
一向不服李自成這個昔年地位遠不如己的同庚加老鄉的張獻忠,看著李自成先自己一步進京推翻明王朝,十分惱怒,一路西去,最後在四川稱帝。
-
10 # 天涯看點歷史號
張獻忠和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中最出名的兩位農民軍領袖,雖然有著共同的敵人——明朝和崇禎皇帝,但是他們二人在後期基本都是各自為戰。其實,他們二人在起義初期算是一個戰壕裡面的戰友,屬於一個鬆散的起義軍聯盟,那他們是從什麼時期開始分道揚鑣的呢?又是因何分道揚鑣的呢?
張獻忠
1635年正月,七十二營農民軍頭目相會於滎陽,商議如何共同對抗明朝官軍,最終在李自成的建議之下“計唯有分兵,各隨所向立效”,眾頭目分配了分兵進軍的路線,農民軍的目的是讓明朝官軍疲於奔命,希望最終能夠有所突破。
李自成
滎陽大會之後,張獻忠和高迎祥等人按照計劃離開河南,進攻江北地區,而當時綽號“闖將”的李自成還在“闖王”高迎祥的麾下,所以當時張獻忠和李自成可以說是一起行動的。當時,明朝官軍將防守農民軍的重點放在河南和陝西一帶,對江北地區則防守十分薄弱,所以當張獻忠和高迎祥的軍隊襲擊江北地區時,明軍猝不及防,丟失了很多城池,而農民軍則直逼明朝的中都——鳳陽。
鳳陽,雖然不是什麼歷史名城,但是在明朝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這裡是朱元璋和明朝的“龍興之地”,埋葬著朱元璋的父母,是明朝的“龍脈”所在,所以在朱元璋登基之後,十分重視對故鄉的營造和防守,並且將鳳陽提高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政治地位,除了設定了鳳陽巡撫之外,還專門派了一個監軍太監鎮守鳳陽。
鳳陽中都皇城
1635年正月十五,此時距離農民軍開完滎陽大會才不過十天的時間,張獻忠和高迎祥就已經兵抵鳳陽,這一點出乎了鳳陽守軍的意料,再加上正值傳統的元宵節期間,所以鳳陽的防守十分鬆懈。即便有了如此有利的條件,但是農民軍依然慎重地選擇了智取,張獻忠和高迎祥“密遣壯士三百人,偽為商賈、車役,先入鳳陽”以為內應,入城後伺機到處放火破壞,散播謠言,最終,鳳陽在裡應外合的情況下被農民軍佔領。
攻克鳳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明朝的皇陵和龍興寺被一把火燒燬了,守軍將領和監軍太監也被殺,這讓講究孝道的封建統治者臉上無光,覺得受到“羞辱”的崇禎皇帝大發雷霆。為了給自己的祖宗“報仇”,崇禎皇帝下令將鳳陽巡撫處死,巡按鳳陽御史也被革職戍邊,除此之外,崇禎皇帝還下了“罪己詔”,自我檢討,如喪考妣。
崇禎皇帝劇照
但是,這場給了崇禎皇帝“致命打擊”的戰鬥,卻沒能給農民軍帶來團結,反而讓農民軍變得更加分散,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張獻忠和高迎祥等部在鳳陽戰鬥中俘獲了不少俘虜,但是雙方對於如何處置這些俘虜發生了很大的爭議,最終雙方的矛盾越鬧越大,最終不能和解,雙方一拍兩散。最終,高迎祥和李自成一支向西進入河南歸德(今商丘),而張獻忠則獨自帶著一支部隊南下,進入了安徽廬州(今合肥)。
至此以後,張獻忠和李自成就成了兩條平行線,各自與明朝官軍為敵,卻極少有機會交匯在一起,最終,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而張獻忠也建立了大西政權,成了明末最為著名的兩位農民領袖。
至於張獻忠的失敗,雖然是必然,但是在當時卻十分的突然,因為張獻忠的死亡十分的突然。
關於張獻忠被清軍偷襲,中箭而死的說法則應當是最值得采信的說法。《聖教入川記》明確記載了張獻忠的死因:“(獻忠)未穿盔甲,亦未攜長槍,除短矛外別無他物,同小卒七八名,並太監一人,奔出營外探聽滿兵虛實。至一小崗上,正探看之際,突然一箭飛來,正中獻忠肩下,由左旁射入,直透其心,頓時倒地,鮮血長流。獻忠在血上亂滾,痛極而亡。”
明末清初人費密在《荒書》中也有類似記載:“獻忠衣飛蟒,半臂,率其賊夥出視。進忠指示曰:‘衣蟒者,八大王張獻忠也。’大清兵將亂箭射之,雅布蘭者射中獻忠左乳,遂撲下馬,在西充縣鳳凰山下多寶寺,寺前即太陽溪。” 《荒書》中的記載與《聖教入川記》基本一致,而且這種說法也符合邏輯。張獻忠的部下劉進忠因為被張獻忠責打,投降清軍,為清軍做嚮導指引清軍偷襲張獻忠,而接到探報的張獻忠不相信清軍這麼快探知自己的駐地,故率少量士卒、未做防護而出營檢視,結果被叛徒認出,指揮清軍亂箭偷襲,張獻忠中箭而亡。
至此,對於張獻忠的死亡,我們有了一個基本的結論,164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西充縣鳳凰山抗清前線,出營檢視清軍的張獻忠被清軍偷襲,中箭而亡。
參考文獻:《明季北略》、《張獻忠傳論》
回覆列表
天啟末年,陝西全境災荒不斷,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和蟲災,禾苗枯焦,餓殍遍野。明朝隨著財政的進一步拮据,賑濟成為空談,農民無法生活下去,只有鋌而走險。陝北地區首先爆發了農民暴動,並很快形成燎原之勢。最初,有府谷的王嘉胤、王自用暴動,他們佔領了黃龍山。接著宜川王左掛、安塞高迎祥、洛川張存孟、延川王和尚、漢南王大梁等響應,鬥爭烈火燃遍了陝西全境。不久,李自成在米脂起義後參加了高迎祥的暴民隊伍。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暴動,自號“八大王”。由於他“身長瘦而面微黃,須一尺六寸,僄勁果俠,軍中稱為‘黃虎。這一隊伍初屬王嘉胤自用,後自成一軍。因張獻忠小時讀過書,又受過軍事訓練,為人多智謀,果敢勇猛,很快就顯示了指揮才能,他的部眾成為當時以王自用為盟主的三十六營中最強勁的一個營。從此,張獻忠隨著流民隊伍,轉戰於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屢立戰功。他的隊伍由幾千人發展到幾萬人,成為最強大的一支部隊。在與官軍的作戰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641年秋,張獻忠兵敗信陽,被迫前去投奔已經如日中天的李自成。李自成卻比較忌憚張獻忠,想要殺他,再收編張的人馬。張獻忠成功脫逃後,自河南經安徽東下,獨立堅持發展。此時,李、張兩軍雖有恩怨、彼此較勁,但還能比較剋制,沒有互相攻伐。(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舉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三月,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五月,張獻忠克武昌後,馬上也建立了“大西”政權。(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改西安為西京。八月初九日,張獻忠農民軍攻克成都。十一月十六日不甘示弱的張獻忠也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十二月,因各地明朝將領投降,富饒的漢中地帶,成為了真空地帶。為了保證四川的安全,張獻忠命大將孫可望領軍三萬往取漢中,卻被李自成部將賀珍擊敗。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兵敗如山倒地李自成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大順三年(1646年)11月26日,豪格派護軍統領鰲拜等將領,分率八旗護軍輕裝疾進,出其不意,對農民軍發起突然襲擊。27日晨,清軍隔太陽溪與張獻忠的農民軍相遇。面對這意外的突然來襲,張獻忠臨急應戰,指揮農民軍馬步兵分兩面抗擊清軍。這時,清軍統帥豪格率大軍繼至,遣參領格布庫等向農民軍右翼進攻,都統準塔攻擊農民軍左翼。戰鬥打得非常激烈,清軍將領格布庫等被農民軍擊斃,農民軍也遭到了慘重的損失。張獻忠“初不為備,聞兵至,猶以為他寇,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將臨河視之。劉進忠為清將指點說:“此八大王也。清將急發暗箭射之,張獻忠不幸中箭。時年僅四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