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紅楓文史娛

    歷史已經成為過往,胤禵手握重兵為什麼康熙駕崩後不發動兵變奪位,其實只是後人一種假想,也許當時胤禵壓根就沒想過要這麼做。

    如果非要問出為什麼,我認為原因不外有二:

    一是康熙並沒有傳位胤禵之意,更沒有傳位胤禵的詔書,在胤禛已經即位的情況下,胤禵帶兵奪權其實就是謀反,縱觀大清一朝,還沒有哪個皇室近支敢於這樣做過。

    二是胤禵雖名為“撫遠大將軍王”,表面上看手握重兵,但其實他真正能調動的兵力有限,而且掣肘較多,根本就難以統兵殺回京城。

    先說第一條。

    眾所周知,康熙晚年飽受廢立太子折磨之苦,直到臨終,也沒留下書面立儲的哪怕一星半點資料,至於故宮博物館裡儲存的康熙傳位雍正的遺詔,其實是偽造的,為什麼這麼說不在本文探討之列,這裡重點要說的是康熙到底有沒有傳位胤禵之意。

    雖未立傳位遺詔,但康熙晚年對誰繼位還是心有所屬的,他曾對諸王大臣說:“朕萬年之後,必擇一堅固可託之人與爾等做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至累爾諸臣也。”這個人到底是誰,史書和檔案都沒有明確記載,但從當時情況分析,無外乎胤禛、胤禵兄弟二人其中之一,胤禛不做分析,只分析到底有沒有可能是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並“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領兵三十萬前往西部征討策妄阿拉布坦。康熙這一重大舉措成了一些史家認為有意傳位胤禵的佐證,其實當時胤禵的爵位是固山貝子,地位較低,授予“撫遠大將軍”不過是為了抬高他的地位,便於統兵,但最終也沒授予其王爵甚至貝勒,不過是“照依王纛式樣”。之所以選派胤禵,固然與胤禵領兵打仗的才能有關,但另一方面除了胤禵,康熙也確實無子所派,從這一點上看,並不能說明康熙有意立胤禵為儲,現在還有觀點認為,這可能是康熙立儲的一個迷霧,不無道理。

    那麼這個大將軍王到底有多大權力呢?康熙曾有特旨:“此次大兵在外,如遇章京並護軍校、驍騎校缺出,令大將軍即行授補”,戰爭情況下,大將軍即行授補的不過是章京、軍校之類的低階軍官,可見這個權力並不特殊,而且即便康熙還賦予胤禵“掌生殺重任”,但與當年的皇太子胤礽相比,其受信任的程度和權利仍不可同日而語。要知道,當年康熙離京,胤礽是代行皇帝的大部分職責,掌握著中央政權機構,而胤禵不過是提拔幾個低階軍官、陣前有生殺之權而已。

    康熙六十年十月,允禵提出“輕裝進京,恭請訓旨”,康熙雖然答應了,但也提出“此際若策妄阿拉布坦屬下,有自相離潰率眾來歸者”,則停止來京,也就是說,胤禵這次進京,是他自己提出來的,並非詔回,而且如有特殊情況,康熙還令他不必回來。胤禵回京後,康熙帝對西北用兵的方略發生了重大變化,簡而言之,一方面仍然積極做著打的準備,另一方面議和活動也已開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康熙六十一年四月,胤禵又“復往軍前”,其意義和當初已有顯著不同,初次出征是為了打,而這次是為了守,是以皇子身份對敵人進行威懾。另外,康熙此時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自己都說“近日多病,神情恍惚,身體虛憊,既神不守舍,心失怡養,目不辨遠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豈能久存”,這種情況下,康熙如有意立胤禵為儲,怎能讓他遠去?

    再說第二條。

    胤禵雖任撫遠大將軍,但他能行使的權力有限,這一點前文已經說過不再贅述,不僅如此,軍隊的實際指揮權其實也並未全部在其手中,而是由富寧安、祁裡德、付爾丹、噶爾弼、延信等人分掌,這些人直接向康熙請示彙報,接受皇帝的直接指揮。

    康熙五十九年,噶爾弼、嶽鍾琪率軍進藏,當清軍抵達喇哩這個地方時,胤禵以青海、蒙古兵不能如期聚集為由,令噶爾弼、嶽鍾琪就在所到的地方屯兵,不要輕動。名將嶽鍾琪對這個指令進行了抵制,勸說噶爾弼及時進兵平定了西藏,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胤禵的軍事指揮才能並非特別突出,如果按照他說的辦,猶疑不決,當時能否迅速平定西藏還真就難說,同時也說明,胤禵做出的不正確決定是會受到抵制的,設若他想統兵打回北京,焉知會不會有人非但不聽從軍令,還會將他拿下送京受審。

    此外,胤禛即位後,立即任命年羹堯接替胤禵掌握西線實際軍權,兵權被奪,胤禵即使想謀反也迴天無力了,何況,如前所述,即使還有兵權,那些將軍們能不能都聽他的,還是另一回事。

    一己之見,敬請指正、探討。

  • 2 # 使用者6849254705

    很簡單,就倆字:後勤。當時負責後勤糧草供應的是雍正的鐵桿親信李衛,李衛當時已運輸困難為由,大軍的糧草都是一日一運。試想十四爺前腳發動兵變,後腳就被人切斷了糧草供應,沒有飯吃相信任何軍隊都會譁變。更何況前方還有年羹堯的大軍擋道。所以說那會兵變奪位還不如說是找死。

  • 3 # 賀灝

    一答:有清一代還沒有那個皇子敢造反。胤禵統領的是中央政府的軍隊,不是他自已的私家軍,最多能処置幾個不聽説的下級軍官,要想造反奪位門都沒有。

    再者陝甘總督年羹堯在其側背,擁重兵對胤禵防範甚緊,李衛為鎮西大軍提供後勤給養是一日一送在根子上呃住了胤禵的命脈,試想老十四造反軍隊沒有飯吃那還不立做烏獸散。老十四是聰明人,怎會亂來。

  • 4 # 文沐

    首先是錢糧,西北打仗都是從中原輸糧,當時的輸糧渠道在胤禛手裡,除非他像當年周培公平三藩那樣不禁搶奪財物,在沒有官方承認下,這種行為無異於反叛,這樣大將軍王就只能一點點攻城拔地了。

    其次是兵源,大將軍王的兵大多數是從京城帶出去的,這些兵的家眷都在京城,這樣的情況下讓這些兵打回去,就算打到城牆腳下,只需要一個朝廷重臣登高一呼。大軍瞬間就會土崩瓦解,甚至倒戈相向。

    然後是守備,京城並非是一座空城,不僅京城有禁衛軍,京畿也有許多營兵拱衛,大將軍王想要打破京城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再者西北大軍是打草原戰,以騎兵為主,這種野戰軍隊並不適合攻城戰,畢竟馬沒法爬城牆,缺乏甚至沒有攻城器械的軍隊,哪怕有十倍於京城的兵力,也很難攻破一座堅城。

    最後是心態,畢竟胤禛是自己家哥哥,雖然不合但也不能兵戈相見,胤禎也算是個孝順的孩子,不像老八那樣為了權勢不擇手段,其實一直到後來他對胤禛也只是不服氣,不肯低頭認輸,並沒有給胤禛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大麻煩。何況兄弟二人打起來,讓烏雅氏怎麼自處。

    所以說胤禎既沒有打回去的名義,也沒有打回去的能力,甚至可能看在父母的份上,連打回去的想法都沒有。

  • 5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首先要更正的是,康熙第十四子,原名胤禎,雍正即位後,避皇帝名諱改為允禵。他的名字不叫“胤禵”。

    由問題可以說,手握重兵時,他還叫做胤禎。胤禎手握重兵而不謀反,原因有五:

    允禵

    一、康熙駕崩後,雍正第一時間通知總理事務王大臣:“西路軍務大將軍職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勢難暫離,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來,恐於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將軍王,令與弘曙二人馳驛來京。”(《清世宗實錄》卷一)雍正以內閣行文,而非新皇的上諭,不會激怒胤禎,逼其擁兵自重。如果他擁兵造反,或者不來,那就是不忠不孝,等同謀反,與整個國家和朝廷為敵。

    二、胤禎以撫遠大將軍西征,擁有數十萬大軍,出征時用正黃旗大纛,天子親征的規格,但那都是康熙帝特殊的恩賞。如果康熙遺詔指令的接班人不是胤禎,而胤禎妄動,那都是謀反,滅門之罪。胤禎即便有心奪位,也會投鼠忌器,拿著全家性命與朝廷較量。

    三、內閣的通知上,寫道要正藍旗滿洲都統延信速赴甘州管理大將軍印務,同時行文川陝總督年羹堯具體管理糧餉和地方事務。年羹堯是雍正的大舅哥兼心腹,一直掌管著西路軍的糧餉。如果沒有他的及時供應,西路軍在嚴寒的西北寸步難行,更別說跟著胤禎造反。一旦反叛,全國各路大軍圍剿不說,內部也會因為糧餉斷絕而兵變,加之西北戰事還未穩定。

    《雍正王朝》雍正帝與年羹堯劇照

    四、與胤禎一同回京的弘曙,為康熙第七子胤佑第一子。但從胤佑於雍正元年四月受封和碩淳親王、雍正八年病逝被刻碑記功詔褒其“敬謹小心,安分守己”等事來看,他與雍正帝是關係不錯的。弘曙作為側福晉所生的兒子,能夠封為世子,也可見他因某種特殊的原因博得了雍正的好感。

    五、胤禎本身就沒有起兵篡位之心。畢竟康熙要“傳位於十四阿哥”,那只是一個傳言。

  • 6 # 陶短房

    胤禵是以撫遠大將軍的身份統兵征討準噶爾部策妄阿喇布坦,並威懾蒙古、西藏各部勢力,其所統兵力號稱三十萬,實際僅十多萬人,且基本都是就地或從西北各省調遣,八旗兵主要來自西安、寧夏兩將軍和甘肅涼州副都統、莊浪城守尉所屬駐防兵,綠營則更調自陝、甘、川、滇、甘等多個省份。胤禵本人坐鎮西寧,兵分數路,其中北路主力將領為平逆將軍延信、固原提督馬繼伯、登州總兵李麟,後兩人都是地方和綠營將領,只會服從朝廷命令,延信是肅親王豪格之孫,雖在雍正五年被歸入“阿其那同黨”且冠以和胤禵勾通的罪名,但主要罪責卻是黨附年羹堯,且在年倒臺前、胤禵倒黴後的一段時間一直受到重用,不會在雍正繼位初押寶胤禵顯而易見,這一路兵力構成複雜,外來戶胤禵很難驅使他們造反;南路徵西將軍噶爾弼只是掛名統帥,實際指揮權掌握在四川總督年羹堯手中,一線擔綱的則是年的左右手嶽鍾琪,這兩人在康熙未死時固然對胤禵畢恭畢敬,這完全是對康熙的附和追捧,但新君既定,兩人幾乎立即選擇最保險的選項——承認皇權,這一路主力是四川兵,年羹堯押寶雍正,他們自然也不會異議;另外幾路都是牽制準噶爾部的遊兵偏師,如靖逆將軍富寧安出兵烏魯木齊,散秩大臣阿喇衲出兵吐魯番,都各僅幾千人,讓他們服從撫遠大將軍將令、替朝廷攻打準噶爾部並無問題,但讓他們服從一個此前並不那麼熟的皇十四子攻打北京已繼位的皇帝,就有問題了。

    不僅如此,如果相信雍正繼位正當,手續清楚,且胤禩等更大政敵都如雍正所言“貼無一言”、俯首稱臣,胤禵無名無份,又怎能帶著一群和自己並無淵源的兵將起事?如果相信雍正篡位、隆科多私改密詔的傳說,則雍正繼位後是秘不發喪,而以康熙名義召回胤禵,胤禵的一切風光都來自父皇垂青,他連詔書是否父皇所發都不知道,又怎敢輕舉妄動?康熙晚年對立嗣問題十分敏感多疑,皇長子、八子、十三子都因此倒過大黴,胤禵本人也被踢過一腳,甚至韜光養晦的雍正也給扔了塊“戒急用忍”的牌子勒令掛上,他在父皇生死不明情況下又怎敢輕舉妄動?

    其實胤禵和胤禩、胤禟等不同,他是雍正同母弟,且爭位有之,卻並未和雍正直接發生衝突,如果承認雍正皇位,甚至帶頭稱臣,雍正再刻薄也不會把他怎樣。但胤禵年少氣盛,回京後賭氣不肯稱臣,結果雍正賭了口更大的氣……即便如此,他的命也比阿其那、塞思黑等強太多。乾隆朝給他“平反”,也正看準了他只是賭氣,並沒有真正造反或違拗行動這一點。

  • 7 # 勃蘭登堡伯爵

    康熙遺詔本來就不是康熙真跡,是雍正登基後叫人寫的,這點沒有任何異議。不明白的可以去查。第二,胤禎當上將軍王並非是康熙想只開他,如果康熙不打算傳位給他,為何要給他幾十萬兵馬?正常的君王都是要考慮為下一任繼承人掃清障礙。第三,雍正繼位,怎麼輪都輪不到他,首先康熙一直不喜歡他,對他的評價很低,康熙晚年雍正一直在圓明園打醬油,第二康熙說過不會選四十歲以上的人繼位,因為四十歲後人的身體各方面能力都下降了,而雍正已經45歲了。可以這麼說,雍正能夠繼位,不過是與隆科多導演的一場“斧聲燭影”

  • 8 # 廣東相與貿易水性漆

    當時十四啊哥是撫遠大將軍王,年是陝甘總督,十四啊哥的大軍糧食需要陝甘總督來接應,年是雍正的人,如果造反,雍正立馬斷十四啊哥的糧食供應。沒糧食,士兵誰會幫你去造反。所以雍正推薦年去當陝甘總督是防著十四的。

  • 9 # 很多故事的怪叔叔

    糧草斷了,十幾萬將士都是餓死鬼。

    糧道,陝西巡撫,等咽喉要道已經給雍正控制住。

    十幾萬將士,家裡老小都在京城壓著。成功封侯拜相成功利率非常小,輸了滿門九族都是一剮刑。所謂不動不變,動而不測。

    誰當皇帝,誰不當皇帝都皇帝家自己的事情,何必為天家丟了性命呢?

    心理,糧草斷了所有將士的念想。

    十四爺如果硬來,估計他人頭就成將士送新皇帝賀禮。

  • 10 # 我真的需要愛

    怎麼可能 他的後方供應 節制他的事雍正的人年羹堯 身邊也都康熙的人 康熙讓他打仗無非是想打擊八爺黨而已 把他支出去 老十四是八爺的人 朝廷上沒有自己勢力 即位只有兩種結果 朝政被八爺架空 在不就是被臣子玩死 坐江山得靠低調 得靠實力 主子都不給 能給奴才嗎

  • 11 # Tyler梁州笑笑生

    老十四隻是有軍權,軍餉必須有中央調配,如果軍隊沒有吃的沒有軍餉誰還聽你的,按照《雍正王朝》的十四大將軍王,可是年羹堯來調配陝甘地區的軍餉,如果你要上千裡回來奪權斷你糧草。

  • 12 # 求圓4

    謝邀請;胤禵雖手握重兵,但這些兵不完全聽命於他,將領多數是忠於清王朝的,如果扯起反旗是不會跟隨的。二,沒有物質做保障,兵無糧草不戰自亂,三,胤禵根本沒有反心。發動兵變連想都沒想過。四,大局已定、造反是自不量力、以卵擊石,不會以身家性命作賭注。

  • 13 # 呦嘿哈啊

    1:大將軍不同於藩王或者總兵,後兩個在當地經營多年,有者深厚的經濟根基和嫡系部隊,胤禵在職時間太短,即使下令出兵,中層帶兵將領未必執行。

    2:胤禵統帥的是新疆,青海,甘肅等綠營和八旗,並非天下兵馬,邊防部隊戰鬥力不弱,但是京城還是掌握相當精銳兵力。

    3:師出要有名,胤禵找不出合適的理由起兵就是造反,是要掉腦袋的風險的,胤禛並沒有對其有人身迫害,只要求其回京,在猶豫中,也就錯失了機會。

    4:胤禵對於起兵這個事並不十分熱衷,因為還有胤禩,縱然贏了,未必可登皇位。

  • 14 # 民族的復興號

    我來簡單說說這個話題,如題所示,老十四胤禵手握十萬大軍,在康熙爺死後為什麼不兵變奪位。

    第一,雖說老十四手握十萬大軍但沒用,可以說空有重兵也反不起來,古語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動兵馬造反可以,士兵和馬匹都需要吃飯,沒有糧草的補給還是反不起來更別說兵變奪位了,重點來了,先看看負責糧草的是誰【年羹堯】,年羹堯任四川提督,節制著老十四胤禵的糧草吶,年羹堯是老四雍王府的潛邸奴才,處處制約著老十四了,可以說前線有任何風吹草動他都能將訊息傳到遠在京城老四胤禛那裡,當然這也是康熙爺知道自己大限將至,為後繼之君順利登位埋的一個棋子,不用想年羹堯就是一枚棋子,他要在關鍵時刻起到該起的作用,就是節制老十四。

    第二,再說京城這邊,這邊要比前線更險惡,康熙帝即將歸天,傳位遺照已定,後繼之君已有人選,老四胤禛人品貴重,正是後繼之君既後來的《雍正帝》,(在這裡我要說明康熙帝選的這個後繼之君用事實證明是完全正確的,清朝在他的執政時期達到了一定的高峰和高度)接著前面說,老四胤禛已是新皇帝,但此時還不穩,必竟手裡還沒有兵權不穩定啊,老十三還沒前來保駕,他心裡這會也是沒底的,老八,老九,老十,還不服啊,老十四在西北還虎視眈眈了,單靠年羹堯也不穩定,萬一他(年羹堯)要倒像老十四了豈不歪已,最後一擊當老十三帶兵一到,他的心也就有底了,即刻登基,眾人朝拜新君,這會老八,老九,老十也沒戲可唱了,奪位失敗,京城兵馬都是老四的人了,至於遠在西北的老十四胤禵也是讓年羹堯節制死死地,所以老十四有兵他也反不了無法兵變。

  • 15 # 致遠君說

    康熙皇帝一生共有35個兒子,皇十四子胤禎(胤禛繼位後,避諱改為允禵,本文統一為允禵),從少年時代起,就頻繁地跟隨康熙出巡,還經常得到一些特殊待遇。自從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皇太子胤礽被廢之後,開始了殘酷的“九子奪嫡”。

    允禵未奪權,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均不佔,內無奧援(無人響應,不佔人和),訊息閉塞(路途遙遠,不佔地利),若是起兵則為亂臣賊子,逆天行事,又不佔天時。

    一、允禵的優勢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準噶爾部起兵進攻西藏,康熙任命允禵為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以天子親征規格率領大軍進駐青海,征討準噶爾。

    當時朝中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康熙帝要將皇位傳給允禵的明顯訊號。只要允禵能夠成功打敗準噶爾,那儲君人選非他莫屬。

    二、允禵的劣勢

    (一)戰事

    1.允禵在西北的戰事卻並不是完全一帆風順,雖然他率軍多次打敗了準噶爾部,但卻始終無法將其徹底剷除。

    2.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在北京暢春園駕崩,終年69歲。當時他還遠在西北帶兵打仗。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康熙遺囑,由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

    雍正在康熙去世後第二天,就任命延信接替允禵的撫遠大將軍之職。

    三、未兵變奪位的主要原因

    (一)康熙態度不明朗

    1.康熙並沒有傳位允禵之意,更沒有傳位於他的詔書。“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授予“撫遠大將軍”,不過是為了抬高他的地位,便於統兵。當時其爵位是固山貝子,地位較低,但最終也沒授予其王爵甚至貝勒。

    2.康熙安排允禵赴西北,其實就已經放棄了他,有點像當年秦始皇讓公子扶蘇去軍中,遠離京畿,訊息閉塞,若有風吹草動,也來不及應對。

    (二)胤禵實權不大

    允禵雖名為“撫遠大將軍王”,表面上看手握重兵,但其實他真正能調動的兵力有限,而且掣肘較多,根本就難以統兵殺回京城。

    1.允禵遠在西北,帶著軍隊打回北京。在胤禛已經即位的情況下,他帶兵奪權其實就是謀反,他還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2.西北軍務表面允禵掌管,可是後勤卻掌握在時任川陝總督的年羹堯手裡,年羹堯又是雍正的心腹。

    (三)允禵根本不想爭奪皇位

    因此,最終允禵交出軍權,返回北京,先是被罰到景陵去給康熙帝守靈,幾年後又被革去封號,囚禁於北京景山壽皇殿內。

    直到乾隆登基後,才被釋放。

  • 16 # 深寒32

    愛新覺羅•胤禵是清朝聖祖皇帝康熙第十四個兒子,自幼聰慧過人,深受康熙喜愛,經過康熙調教鍛鍊長大成人後被封“大將軍王”統帥大軍進駐青海,抵抗準噶爾部首領入侵西藏,為保衛西藏做出重大貢獻。1722年康熙去世,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接位即雍正皇帝,十四阿哥胤禵在九子奪嫡落敗被奪兵權軟禁家中。至於“大將軍王”手握重兵為什麼沒有兵變奪皇位,我個人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政治因素。十四阿哥胤禵軍事能力強但政治智慧太差。胤禵在政治上一直依附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為首的政治集團,沒有一個以十四阿哥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在朝廷上下沒有話語權。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當康熙帝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圖謀害胤礽時,胤禵挺身而出為八阿哥辯解頂撞皇帝,康熙憤怒欲斬胤禵,周圍無人為十四阿哥求請唯有四阿哥胤禛請求康熙放過胤禵。如果胤禵打算帶兵奪位的話必須提前佈置人員在朝廷內外做好政治鋪墊,否則就是篡位謀反,名不正言不順。當時胤禩集團已經感覺來自胤禛的強大威脅只求自保無暇顧及遠在青海的胤禵。而且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也是各有盤算,互相猜忌。朝廷內部更無人敢追隨十四阿哥自取滅亡。所以現實情況逼迫胤禵放棄起兵奪位。

    二、軍事因素。“大將軍王”胤禵雖號稱擁兵三十萬,其實手上能掌握的部隊只有十多萬。胤禛還派了年羹堯負責十四阿哥部隊的糧草後勤供應,同時監視胤禵的動向,如果胤禵起兵反抗雍正會立即讓年羹堯斷了他的糧草。自古以來打仗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胤禵是個軍事家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厲害。

    胤禵和部下的親人們都還在京城裡。古代的時候,資訊傳遞的速度非常緩慢。等到胤禵接到父皇駕崩的訊息時,雍正帝早就關閉了北京城的城門。胤禵一想到自己的親人。胤禵手下的將士中,有不少人也是京城的,他們的父母妻兒同樣也都在京城中。縱然對雍正有一萬個不滿但想到家人就會頓時失去鬥志。

    三、起兵奪權的合法性。雖然胤禵懷疑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但畢竟康熙在位時也沒有明確表明傳位給自己。雍正在康熙去世後第二天,晉封公延信為貝子,命延信馳驛赴甘州掌撫遠大將軍印信,並下了一道密諭給他:“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摺、所有硃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如果將軍要親自帶來,你從速開列緣由,在伊家信(等)帶至京城前密奏。遵照雍正旨意延信不敢怠慢幾路堵截把胤禵及家屬所帶所有與康熙的書信奏摺截下。銷燬了康熙有可能傳位於胤禵的證據,導致十四阿哥無任何理由採取反抗措施。

    綜上所述雍正命令胤禵回京奔喪,“大將軍王”根本沒有選擇,只能乖乖的交出兵權返回了京師。返回京師之後,他就再也別想回到西北前線。老十四胤禵就這樣被圈禁了,直到乾隆皇帝上臺。

  • 17 # 。。。。

    1,雍正已經有防範措施,先是讓年羹堯代理大將軍的職務,奪了允題的兵權,使得允題失去對軍隊的控制,然後加強京城防禦。2,當時雍正自己已經繼位,全國大體安定,允題即使出兵奪位勝算很小。3,古代大將領兵在外,家人就在京城為質。

  • 18 # 文苼尉

    首先,沒有軍糧不敢造反。

    當時十四阿哥胤禵雖然被授予大將軍王,但是負責軍糧運輸的卻是康熙和胤禛的人。胤禵在征戰過程中曾經對後方補給運輸量太小表示過嚴重不滿,但是運糧官很有骨氣的說了一句:大軍如有一日斷糧,可以砍我的腦袋。人家把話說到這種程度,胤禵如果再要求多儲存糧食,難免會給人留下話柄。沒有糧食,空有大軍,胤禵靠什麼造反?

    其次,知道訊息太晚了。

    最後,沒有理由造反。

    所謂的傳言說康熙想傳位給十四皇子大將軍王,但這只是傳說,沒有任何書面證據。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胤禛如果起兵,那就形同造反,在道義上會立刻陷入孤立。

  • 19 # 小丞相說史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小丞相把這個問題分為兩個小問題:一是胤禵會不會兵變奪位。二是胤禵有沒有能力兵變奪位。

    1.胤禵會不會兵變奪位,回答的也就是胤禵有沒有這個企圖心。

    首先亮明觀點,個人認為胤禵並沒有兵變奪位之心。

    受野史影響,很多人都認為康熙本來要把皇位傳給胤禵,不是傳給雍正。但是真實歷史恐怕真的不是要傳給胤禵而是胤禛。

    我的具體理由可以關注小丞相,參見以往的文章《康熙:四阿哥胤禛就是我選的繼承人,不然我這些年為什麼這麼佈局》

    那麼有人會問,為什麼之後胤禛對胤禵進行打擊?很簡單,鞏固皇權,排除隱患,康熙的那麼多兒子,除了雍正的親密戰友、常務副皇帝胤祥外,參與九龍奪嫡的皇子概莫能外。

    所以事實上胤禵自己並沒有很強奪嫡之心,但他是八爺黨骨幹成員,而雍正對胤禵這個同父同母親弟弟已經是格外開恩了。

    既然沒有自己奪位的心思,胤禛繼承皇位的大局也已經定下,他就不太可能起兵奪位。

    2.胤禵有沒有能力兵變奪位,回答的也就是假如胤禵想奪位,成功機率的問題。

    假如胤禵真的想奪位,也發動奪位兵變,那麼成功的機率有多大呢?還是先亮明觀點,個人認為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僅從軍事上來看,從西北到北京,幾乎沒有一點勝算。

    從西北大營來看,撫遠大將軍所領三軍胤禵不可能全部掌握。康熙在任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時,也任命年羹堯為川陝總督,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川陝總督掌握著西北軍隊的生命線。這就決定了胤禵根本不可能勝利。

    從西北到北京,經過數省,胤禵也不可能那麼容易就過去。此時雍正已經掌握皇權,只要一道聖旨就可以發動沿途數省八旗、綠營抵抗。

    再到北京,拱衛京畿的豐臺大營和八旗步軍營還有三四萬人,都是京畿衛戍的精銳部隊,也可以抵抗一陣子胤禵的大軍。只要能抵抗一段時間,就可以號召各地八旗駐軍進京勤王。

    所以,胤禵率西北大軍發動兵變不可能成功,深諳軍事的胤禵不會不懂這些道理,因此他不會發動兵變。

  • 20 # 浮生半閒

    眾所周之,康熙是中國歷史少有的有為君主,在位六十一年把清朝廷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康熙一生的偉績數不勝數。就是這樣一個聖明帝王卻在晚年陷入了諸皇子的奪位之爭中,不得不說這是康熙輝煌一生中最大的汙點。

    "九王奪嫡"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康熙晚年發生的諸皇子爭皇位。康熙二廢太子發生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這之後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成了皇位繼承的熱門人選。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準噶爾部起兵進犯,康熙任命皇十四子胤禵為徵西撫遠大將軍,並封大將軍王,以天子親征規格率大軍征討準噶爾。當時康熙對胤禵這樣的封賞讓朝中諸臣都誤以為康熙默定了胤禵為繼承人,就等他平叛勝利歸來後封為太子。實際上哪有年老體衰的君王會把看中的繼承人派出去哪麼遠,而且還是危險的戰場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駕崩,終年69歲,皇四子胤禛繼位,是為雍正帝。

    雍正繼位第二天就下詔任命延信接替胤禵的撫遠大將軍之職,招胤禵回親奔喪。胤禵面臨承認或是不承認雍正為帝的兩難中,最後還是帶著幾名親兵先回京再說。畢竟他要是此時帶兵反回京城,名不正言不順,會被指為兵變奪位是亂臣賊子,胤禵手裡是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雍正得位不正的。而且西北遠離京城,帶兵反回去要有大量可供軍兵消耗的糧草,可是為西北大軍提供軍需糧草的是甘陝總督年羹堯,此人是雍正的人。說明早在康熙決定封胤禵為徵西大將軍時,胤禛就已經做好了防備,把供應大軍補給的要務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裡,萬一有一天胤禵帶兵反叛,也能用糧草軍需鉗制他,畢竟"大軍動,糧草先行"是起碼的軍備要務。正常抗擊準噶爾年羹堯不會也不敢拖欠糧晌,但要是胤禵帶兵反回京城,年羹堯就不可能還給他提供軍需了,雍正讓他坐這個甘陝總督就是防著這一天的。

    就這樣,胤禵只能上交兵權返回京城,再不甘願,也只能俯首稱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神焦慮,影響睡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