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銳度何老師
-
2 # 哈灬哈66096005
原則上,三維一體的打擊力,最,上乘,陸,海,空,當今,應,加上,空天,天空,的,打擊平臺,當然,陸基,固定發射進,容易探測容易鎖定,戰略轟炸機不容易突防,以前的話,不能精準投彈,當然現在不一樣了,可以在防區外投彈,利用尋航導彈作為運輸工具,低速,或,高速,的,最後,潛射戰略,戰略運載工具,是,利用潛深,及,海洋廣大的空間,核潛艇,長航程,難以探測的,優勢,作為,最後的,反擊,平臺,哈哈,比較有,可靠性,當前,來講!!!!!!!!!
-
3 # 薩沙
為什麼各國不惜代價,瘋狂研究戰略核潛艇呢?
當然是因為戰略核潛艇是最為重要的核打擊力量。
以中國為例,核潛艇計劃起始於1958年6月。然而,技術上的難度太大,直到1965年起,中國開始建造陸上的模擬反應堆作為未來核潛艇的動力試驗。
1971年8月23日7時40分,091型首艇1701(當時舷號,後改為401)從應急推進電機轉換為核動力航行狀態。1974年8月1日建軍節,長征1號正式入役。
大家算一算,從1958年到1971年,花費了13年時間。
091型核潛艇自服役以來一直受到各種問題的困擾,包括水下噪音過大、武器系統不完備等。該型艇的前兩艘(401、402艇)於1980年代末接受了升級改裝,並於2000-2001年退役。
為什麼會用這麼大的精力研發戰略核潛艇,就是因為它們非常有用。
以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為例,是美國核威懾的主要力量,目前仍作為彈道潛艇用途的14艘同級艦所攜帶的戰略核彈頭數量,約佔美國所擁有的核彈頭總數50%!!!
每艘潛艇裝備24枚三叉戟Ⅱ型導彈,每一枚的三叉戟Ⅱ型導彈均攜帶了8個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
也就是說,每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可以一次性核打擊192個目標。
那麼,14艘潛艇可以攻擊2688個目標,絕對可以摧毀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
除了核打擊力以外,核潛艇最厲害的就是生存力。
眾所周知,無論陸基、空基,一旦爆發核戰爭,是很容易被摧毀的。
相反,核潛艇的生存能力就要強得多。因為所謂空基在被襲擊時,其實也是在陸地,而陸基很容易被摧毀。
以機動性最強的導彈發射車為例,它也只能沿著公路移動,不能隨便越野,行動的路線有限。
在衛星遍佈的今天,這些導彈發射車根本無法隱藏自己,幾乎是公開活動。
相反,戰略核潛艇具有很強的活動區域,整個大洋都可以活動。
同時,潛艇的隱身能力比較強,俄亥俄級核潛艇噪音在100分貝左右,而海洋背景噪音一般在90分貝左右。可見,透過反潛方式想要對付俄亥俄級核潛艇,是相當困難的。
-
4 # 小約翰
目前來說,三位一體核打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攜帶核武器進行核打擊的轟炸機或者其他空中力量。
二、擁有能攜帶搭載核彈頭的潛射彈道導彈,可以從水下發動核打擊的核潛艇。
三、導彈發射井為發射平臺,部署有遠端陸基彈道導彈,對交戰國的目標進行核打擊。
核打擊的威力巨大,按說每一個核大國只需要採取一種方式的核打擊,就足以將敵國目標毀滅N次了。二戰末期,美國用轟炸機就毀滅了日本兩個城市。
而現在最先進的B-2隱形轟炸機,不加油航程就能達到1.2萬公里,空中加油一次,航程就能達到18000公里,可以到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
不僅如此,這種戰略轟炸機攜帶核彈頭的數量為16枚,一次就可以核平十幾座城市,一個國家空軍裝備20架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了。
如果轟炸機覺得太昂貴,那就讓核潛艇來擔當重任,美國俄亥俄級攻擊型核潛艇一次可以攜帶154枚導彈,如果一個編隊百四艘全部出動可攜帶616枚,這對於毀滅一個國家已經夠了。這已經相當於5個航母編隊的打擊力度了。
那麼,各國為什麼要追求多種形式的核打擊方式呢?首先是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裡,核打擊平臺對敵人來說非常恐怖,是眼中釘肉中刺;一旦爆發衝突,它是對方不惜一切關注的物件。
如果僅僅是隻有其中一種打擊能力,就會相當被動。
而用了了三維立體核打擊平臺,就可以保證在爆發衝突,甚至受到打擊之後,有還手之力。
尤其是核潛艇,哪怕對方先發制人,對自己國家造成重創,核潛艇一樣可以以牙還牙,對敵人進行報復性、毀滅性核打擊,把對方打回石器時代;這就是核大國爭相追求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的原因所在。
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到底哪個體系最厲害,沒有絕對的標準。比較之下,首先是空中核打擊平臺不太靠譜,因為對方的防空體系完全可以在轟炸機沒有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把它幹掉。
要知道現在各國的防禦體系非常強悍,闖過“槍林彈雨”到達目的地的機率幾乎為零。
戰略轟炸機能夠勝任的,只有美國的幽靈轟炸機,因為它具備了隱身功能,而且航程足夠遠。
其次是陸基導彈發射平臺不佔優勢,容易被發現,被對方先發制人進行打擊。
雖然說建造好的發射井是隱蔽的,但是建造過程是無法隱蔽的,在偵察技術如此先進的今天,想瞞天過海建造發射井是一項難度非常高的工程。
你以為非常隱蔽的發射井,說不定早上了對方的黑名單,一旦有風吹草動,對方就可以先發制人打掉它,讓它變成一堆廢鐵。
比較之下,就是核潛艇比較靠譜了。
核潛艇不但可以攜帶足夠高的洲際導彈,還可以潛伏於水下數百米深處,在浩瀚無邊的海洋到處遨遊,神龍見首不見尾,讓對方防不勝防。
彈道導彈核潛艇射程在7000到12000公里,可以隨心所欲打擊敵人目標。
它還可以在水下長期遊動,而它的核動力能實現無限續航;材料和設計上的靜音、消音裝置又讓它隱蔽性無可挑剔,達到極致。
因此,比較之下,海基無論是生存能力還是打擊能力還是比較出色、比較可靠的。
但客觀地說,三種打擊能力是互為依託、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或者說是越全面越好;這樣才能保證一個國家核打擊體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概括地說可以提高該國的核威懾能力,讓對方不敢輕舉妄動。
因此說只要有條件的國家,不會拘泥於一種或者兩種核打擊形式,都會不遺餘力追求核打擊體系的多樣化,海基、陸基、空基全面發展。
不久的將來,各國的核打擊體系就不再是三維打擊,變成陸海空和太空的思維打擊體系了。
-
5 # 再見蜀山大俠
海基,陸基,空基合稱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三種方式相互補充,缺一不可,但相比較而言,海基核打擊力量是更重要一環。
首先生存能力。任何武器裝備在具備強大投送和毀傷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具備很高的生存能力,傳統陸基投送方式主要使用固定式發射井、過載導彈發射車輛、核導彈列車方式,在航天科技發展迅猛的今天,間諜偵查衛星具有分米級甚至釐米級的解析度,近地衛星可以實時跟蹤,陸基核打擊方式生存能力堪憂。冷戰中,美蘇雙方的首次核打擊目標就是對方的陸基、空基核打擊力量和大型城市。
其次投送當量。空基核打擊方式由於受到發射平臺限制,一次投送的核當量與陸基海基相比有所不足,空基平臺為提高生存性,主要採用增加發射距離、提高平臺隱身效能,比如美國的b2,而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的空基力量主要採用高空高速突防的方式,如美國的b1b。在進行戰術或者戰略打擊時,空基核投送力量可以滿足,但作為戰略打擊方式,其投送能力還是不足。
最後是核反擊力量。海基核打擊的主要載體是戰略核潛艇,核潛艇可不依賴外部補給,在海中單獨作戰45至90天,如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船上共有24個導彈發射筒,最多可搭載100多枚核彈頭。同時核潛艇可潛入400多米深海,目前的探測裝置很難監測跟蹤。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均大力發展核潛艇,當一國發起核戰爭,陸基空基核平臺是首要打擊目標,而核潛艇可以完好的儲存自己,並對敵國實行核反擊。
當然,以上論述主要針對傳統核大國,分析的是大國間核戰爭。而對於一些如北韓、巴基斯坦、伊朗等國,無論何種發射平臺,擁核本身就是國家安全的保障。
-
6 # 壹和艦船百科
新世界、新生活@壹和防務觀察 ⚓
毫無疑問,目前海基核力量在“三位一體”的核打擊體系中相對來說,更為重要,威懾力也相對更大,這從各國的核武器載體平臺的發展側重中就能看出一二。但隨著高超音速打擊平臺和超音速隱形轟炸機的快速發展,未來,各種核打擊方式都將會具備自身獨有的“踹門絕活”。
目前,在聯合國“五常”中,所有國家都具備可靠的海基戰略核打擊能力。而英國、法國由於地理限制和成本需求等因素,已經放棄了陸基和空基核打擊平臺的發展,轉而全力發展海基核力量。那麼海基核力量相較於其他運載平臺,又具備什麼獨特優勢呢?
一、隱蔽性強。在海基核力量中,負責核導彈運輸平臺的是戰略核潛艇。由於核潛艇需要長期執行戰略值班任務,潛伏於大洋之下,具有下潛深度高,噪音低等特點,很難被衛星和現代反潛裝置發現,是執行二次核反擊報復任務的不二之選。
二、近乎無限的續航能力。由於運載平臺採用核反應堆供給強大動力,具有航速快脫身迅速,速度高達30節以上,一般常規船艇很難追上。是核潛艇長期潛伏水下的動力保障。
三、運載能力強。目前“五常”保有的戰略核潛艇噸位均在萬噸之上(印度的“殲敵者”港口防禦核潛艇可以忽略不計)。具備很強的導彈運輸能力。一次性可以運載12~24枚彈道導彈,每枚核導彈還可以裝備有3~6個分導式核彈頭。這是任何陸基、空基平臺都不具備的運載能力。
當然,進入21世紀後,隨著尖端科技不斷髮展和資訊化水平得不斷提高。“三位一體”無論哪種打擊方式都有其獨道之處。在建國70週年的閱兵式上,中國展出了一款新型高超音速導彈--東風-17。根據外媒披露,此前該型導彈已經進行了多次實驗,具備很強得突防能力,現有的防空/反導系統幾乎無法攔截。陸基彈道導彈也不僅僅只限於井式發射方式,輪式機動式甚至鐵路機動式平臺,上導彈安插了雙腿,可以靈活得“動起來”,隱蔽於茂密的叢林之間,藏身於廣闊的深山之上。不再成為容易被敵方鎖定的固定目標。
空基核力量也開始更加趨向於大型隱身轟炸機。可以給敵方巨大的心理威懾。
綜上所述,未來核導彈的運載平臺一定是朝著“隱身化、資訊化、高超音速化”的方向發展,無論哪種打擊方式都能夠給予對方最為致命的一擊。當然,人類嚮往和平,熱愛我們美好的家園,誰都不願意核戰爭爆發的那一天,就像普京所說的那樣:“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麼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人們將只會用木棒和石頭。”核戰爆發,沒有贏家。願世界和平,祖國繁榮昌盛!
-
7 # 皇家橡樹1972
美軍“民兵Ⅲ”型陸基戰略核導彈所使用的MK-12型核彈頭(單個當量17.5萬噸),美軍目前民兵Ⅲ型導彈還有441枚服役,部署在4個基地當中。
陸基、海基、空基這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哪一個最重要的問題,要看擁有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國土面積大小而定。法國“凱旋級”戰略核潛艇,是法國戰略核力量的核心!目前世界五個可以合法擁有核力量的國家當中,由於英法兩國國土面積狹小,“三位一體”配置是不完整的!法國在1990年代之前勉強擁有過“三位一體”,但是受國力的限制,目前核武器的載具僅有“海基”的戰略核潛艇在執行“核戰備”任務,“戰略空軍”的PhantomⅣ-P核轟炸機已經退役多時了…它所攜帶的ASMP中程核巡航導彈目前也處於半封存狀態。隨著“火神”中程轟炸機的退役,英國的空基核力量也終結了,“火神”轟炸機理論上可以攜帶21枚1000磅的核彈或者一枚“藍劍”核巡航導彈,但英國的國土面積要比法國還小(24.4萬和55.1萬平方公里),雖然“火神”部署在加固的掩體內,但戰時不足以抗擊100萬噸的核彈打擊,生存能力太低了…冷戰結束之後並且隨著英國國力的進一步下降,“火神”已經養不起了…只好退役,也沒有繼續研製新型轟炸機接替,目前只是保持了四艘“前衛級”戰略核潛艇。
英法兩國受國土面積狹小和國力日漸“疲乏”的影響,目前僅能維持“海基”核力量這一種核威懾,換句話說:海基核力量對英法兩國來說是最重要的!衝出地下發射井的俄羅斯新型“薩爾馬特”洲際核導彈,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戰略核導彈,是SS-18的改進型,可以運載10枚當量為30萬的核彈頭。
蘇/俄國土面積最大時相當於整個“北美大陸”,有許許多多荒無人煙的地方,這就給部署陸基核力量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所以,從蘇聯到現在的俄羅斯都極其重視陸基核力量的建設,形成了世界上型號最多、部署洲際核導彈數量最多的國家,除了前面提及的“薩爾馬特”,前些年的“白楊-M”車載機動發射戰略核導彈也是俄羅斯的“霸王槍”!它們構成了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最主要核心。當然,俄羅斯也非常重視海基核力量的建設,蘇聯時代是首先將中程核導彈部署在常規彈道導彈潛艇上的國家,G級常規導彈潛艇和SS-N-4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海基核力量。
但是,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和技術水平的限制,蘇/俄在戰略核潛艇方面的整體效能要低於美軍海基核力量,並且目前海基核力量也在萎縮,由於受國防開資的大幅度減少的影響,目前僅剩下一艘“颱風級”試驗型戰略核潛艇,3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老舊的“德爾塔Ⅳ型”反而成了海基核力量的中堅!這是1980年代中期三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同時出室內船臺的盛況!這說明美國的戰略核潛艇建造水平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美國的國土面積雖然遠沒有俄羅斯大,但也是幅員遼闊的國家,核武器剛剛興起的年代也是不遺餘力的研製和部署陸基核力量,就效能而言1980年中期服役的“和平衛士”戰略核導彈的技術指標到了21世紀的今天仍然是最先進的!即便是目前已經服役了接近50年的“民兵Ⅲ”型它所運載的W87型核彈頭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設計水平之高、製造之精巧,俄羅斯到目前也沒達到!美軍海基核力量的家族成員左起:北極星1、北極星2、北極星3,右面:海神和三叉戟Ⅰ,中間最大的就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潛地戰略核導彈“三叉戟Ⅱ”型。
在美蘇簽署《削減戰略性核武器條約》後,美軍目前的陸基核力量僅保留了“民兵Ⅲ型”核導彈,並且將銷燬的“和平衛士”的W87型核導彈也安裝在其上面,但是再也沒有發展更新型的陸軍核導彈。
美國認為,自己的核潛艇的設計與建造技術“無其右者”,戰略核潛艇又是水下核武庫,加之美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減少陸基核力量,節省軍費而全力以赴的發展海基核力量才是保持核威懾的根本!所以,美國對於海基核力量的重視程度要高於陸基核力量,也保持著目前世界最大的海基核力量。美國替代“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的“哥倫比亞級”,它建成之後將使美國海基核力量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截,或許仍然領先其他國家20年的水平!
總體來說,由於使用靈活性非常好,加上海洋的遮蔽作用,目前有核國家都在大力的發展戰略核潛艇,它的地位在“三位一體”的核威懾當中的目前來看略微高於陸基核力量。至於說空中核威懾它從一開始就“敬陪末座”!生存能力與前兩者相比太低了,核戰爭開始它們的機場和掩體就是重點打擊的目標,機場被毀還怎麼起飛?而核潛艇即便是母港被毀仍然可以獨立作戰90~120天的時間、陸基核導彈都部署在加固型地下發射井內,可以抗擊35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在500米外的“地爆”,生存能力也遠高於飛機場,另外有一部分陸基核力量是車載機動發射,在幅員遼闊的國家要想發現、跟蹤、摧毀它們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目前戰略轟炸機參加作戰任務的時間很多,海基和陸軍一次實戰也沒有,但戰略轟炸機執行的都是常規戰爭任務,空射型核彈始終沒有進行過發射… 。圖-95轟炸機機翼下掛載的KH-101型遠端巡航導彈。
從核戰爭反應時間來看,陸基核力量速度最快!可以做到敵來襲的洲際導彈尚未爆炸就可以實施核反擊;海基核力量使用最靈活!可以抵進到敵國土1000公里外發射導彈,這樣短的距離根本沒有反應時間和組織防禦;空基核力量準備就緒時間最長,從機場起飛→抵達核導彈發射空域→發射後導彈飛行時間→打擊目標…最起碼2~3小時甚至4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透過綜合的對比,海基核力量是目前有核國家實施核威懾發展的主要方向!
而幅員遼闊的國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陸基和海基並舉均衡發展。
-
8 # 赤焰噠噠噠
最直接的威懾效果要數空基核力量,但是最根本的核威懾還是海基核威懾力量。陸基,海基和空基分別代表陸地部署的公路機動/發射井洲際彈道導彈,彈道導彈核潛艇搭載的潛射彈道導彈和遠端戰略轟炸機攜帶的核彈。這三種核打擊方式,各有各的特點,陸基發射井核打擊射程最遠,但是發射準備時間長,機動性差。公路機動雖然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但是卻需要極大的國家戰略縱深作為掩護。海基核打擊是戰略核潛艇,最大的特點是隱蔽性,主要承擔二次核打擊和核報復的任務。空基拉出來說,空基核打擊最大的特點在於機動性!目前世界上真正掌握空基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中國雖然將原始的圖-16轟炸機仿製的轟-6轟炸機魔改到了現在航程摸到8000公里的轟-6K。但是因為平臺的限制,轟-6K其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美俄兩個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進行核威懾的第一選擇就是,部署戰略轟炸機,給對方施加軍事壓力。比如這次美國對伊朗施加軍事壓力,就在第一時間向中東地區緊急部署的戰略轟炸機。普京就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豪氣的話:“談判桌上談判一百次,也不如戰略轟炸機扇動一次翅膀!”這句話非常形象的描述了空基核打擊的特點,機動性強,威懾力直接,是最有力的談判籌碼。戰略轟炸機不僅可以攜帶核彈,還能夠攜帶常規彈頭,或者是巡航導彈進行作戰。但是在防空導彈和戰機瘋狂發展到今天,戰略轟炸機的使用已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了本質性的區別。一般是在己方奪取制空權之後,戰略轟炸機才出動進行毀滅性打擊。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現代戰略轟炸機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談判的手段。兩個國家針鋒相對,一個有核一個無核,那最有力最直接的核威懾是什麼?就是派出戰略轟炸機繞著它的國土溜一圈。陸基和海基都是藏起來在背地裡要你命的,對方壓根不到威脅,是用來真正打擊的。試想一下,根本看不到的敵方陸基/海基核力量和一直在自己頭頂轉圈圈隨時種蘑菇的戰略轟炸機相比誰的威懾更為直接一些。陸基/海基和空基不同,空基要儘可能高調,而陸基/海基則要低調。目前擁有陸基核打擊力量的國家只剩下中美俄,這三個國家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公路機動發射車的部署那都是絕密中的絕密。而核潛艇也一樣,彈道導彈核潛艇是每個國家的機密,發射陣地更是藏得很深。這兩種核打擊的作用就是,警告對方有核國家不要輕易動手,我手裡有反擊手段,而且你還不知道我要從哪裡打你。
特別是彈道導彈核潛艇更為隱蔽,其核威懾也是最根本的,是國家安全的最後一張底牌。彈道導彈核潛艇的運用是按照預定航線,依託慣性導航和海圖地形匹配到達發射陣地,然後下潛保持無線電靜默,保持噪音管制。等到來自本國的超長波臺的通訊,然後按照通訊指令迅速上浮,根據不同的發射程式碼將導彈發射出去。地球上一大半都是海洋,只要隱蔽做的到位,敵方根本不知道導彈從哪裡發射而來,根本來不及做出對應措施,只能魚死網破。總得來說,空基是用來嚇嚇你的,陸基是用來乾死你的,海基是用來同歸於盡的。
-
9 # 魂舞大漠
陸基因為發射距離遠,易遭到攔截,但有威力最大的優勢;空基以大型轟炸機作為平臺,送出一程,速度更快,部署也比較靈活;海基最隱蔽,主要作為第二次打擊使用。這樣算下來,空基似乎好一些,這也是美國竭力發展轟炸機的原因呀。此前蘇聯,極力發展陸基移動核打擊裝備,因其地理上有優勢,為實現核力量平衡,當作重要的打擊平臺。核大國投送手段的發展說明,國力是實現平衡的重要基礎,因為他們既有技術條件實現,又通過幾十年力量的集聚,打造了令人恐怖的核數量,不是一般國家所能比擬的。要說到重要,都重要,取決投送平臺的先程序度,美國有隱身的轟炸機可以使用,相對國力弱小的俄羅斯,在陸基和海基多有努力。
三駕馬車缺一不可同等重要,缺少任何一種,都不是完整的。面對核力量威脅,多種手段多一種選擇,只怕其少不嫌其多。就這樣比拼到現在,越造越強,越來越先進,俄現役彈頭最多,卻比不過美投送平臺先進。俄羅斯以陸基先進而稱,美國卻在阿拉斯加大量部署高階防空系統,抵消了俄一定陸基優勢,因此,俄羅斯打造了射程更遠的“薩爾馬特”作為迴應,繞開阿拉斯加,瞄準其防禦軟肋,再次將核力量恢復平衡。為此,美軍一面積極推進空基和海基建設,一面謀奪太空優勢,以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未來比拼靠國力且不說數以萬計的核彈頭,需要多少真金白銀,強者更強,美俄同時作為擁核強國,從不曾放棄過點滴努力。一點點向前突進,都想使自己的核優勢,變得更加強大。現在的俄羅斯自知國力衰弱,比不上美國,但做為重點建設目標,一直在向前推進,世上叫響俄羅斯數款核裝備大名,甚至有將“末日列車”入役的打算。有所為,有所不為,美國以其強大的國力,對核力量建役有所側重要選擇,對陸基核力量只停留於維護和升級,主要集中精力來打造空基和海基,不能不說是明智之舉。天長日久,把精力都弄到了這勞什子身上,任何國家也消受不起。
-
10 # 超然視野
對於核武器而言,陸基、海基和空基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各有戰術優勢,同樣的也不可避免的擁有一些弊端和缺點!
陸基核打擊力量分為機動式打擊平臺和發射井發射平臺,但總體而言,陸基核打擊力量,擁有發射重量大的優點,從而帶來充足的射程和投放當量及數量!但同時陸基發射平臺由於固定發射井、車載或者軌道載具的原因,容易遭受敵方的探測和打擊!目前主要核大國都在弱小或者徹底拋棄陸基核打擊力量!例如美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服役的民兵三系列陸基發射井式彈道導彈,美國在該款導彈服役後,再也沒有研發新的同類導彈,只是不斷的對該導彈進行升級和延壽!同樣的俄羅斯也在將發射井發射的核彈規模逐步縮小,號稱打擊能力極強的北約代號撒旦,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而英法基本上已經完全放棄了陸基核打擊力量!
空基核打擊力量擁有反應時間較短的優勢,但有礙於飛機的起飛重量和尺寸,大多數核打擊方式都是依賴戰略轟炸機攜帶可以掛載核彈頭的巡航導彈的方式,擁有非常優異的突防能力,但對載體要求比較嚴格,目前擁有研發維護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僅美俄兩家,英法基本上是有重型戰鬥機負責空基核打擊力量,例如法國就是使用Phantom系列飛機搭載裝備核彈頭的巡航導彈,執行核打擊任務!
海基核打擊力量是目前核大國重點發展的核打擊力量,一般執行的都是二次核反擊和戰略威懾任務,即遭受敵方核打擊後,對敵國發起戰略核反擊!
海基核打擊力量有著非常大的優勢,一般的都是採用可以潛航數月的核動力潛艇作為打擊平臺,對這類平臺一般的成為戰略核潛艇,戰略核潛艇在大洋的掩護下,可以隱蔽行蹤的機動至地方防空能力薄弱的地區,發起第二次戰略打擊任務!當然要擁有這樣的核威懾能力,必須要擁有非常雄厚的工業能力和綜合國力,而維護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一般的國家是很難擁有這種能力的!
例如印度在上個世紀末,正式踏入核武國傢俱樂部,但印度卻是一個沒有戰略核潛艇的國家,印度唯一攻擊核潛艇,還是租借自俄羅斯的阿庫拉級!
近些年來,美國開始重新拉開自己的核技術優勢,開始謀求在太空部署核武器,相對於陸基、海基和空基核打擊力量,都必須依賴平臺進行發射準備的缺點,部署在太空中的核武器幾乎不需要發射準備,非戰時發射部署,戰時直接進行攻擊,省略了運載火箭早期發射容易被攻擊的弊端,更加難以攔截!因此也是世界所有國家反對的!但美國若真的進行此類部署,相信其它核大國也會被迫跟進!這樣才能維持核戰略的平衡和威懾!
-
11 # 晨曦談兵
俗話說得好:“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的腳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也是因國家而異,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本著“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的原則,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是一個互為依託、各有優勢的有機整體,最大限度地確保一個國家核打擊體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不過在現實中,由於技術條件有限或者經J實力不足的因素,有的有核國家並沒有完整的三位一體核打擊手段。而且即便保留了三位一體的有核國家,也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有所側重。
許多軍事愛好者都認為海基核打擊力量是三位一體當中最為重要、最有威懾力的一環,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因為戰略導彈核潛艇潛伏在深海大洋之下,難以被敵方發現攻擊,生存能力有可靠的保證;同時龐大的噸位可以攜帶足夠多的核彈頭,擁有極高的打擊效率。比如美國的核武庫有超過半數的核彈頭都部署在海基核打擊力量上面,一艘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可以搭載24枚三叉戟2D5潛射洲際導彈,每枚導彈最多可以裝備12枚核彈頭。一旦爆發核戰爭,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就能夠摧毀敵方上百座城市。
再比如英法這樣的有核國家,甚至只保留了海基核打擊力量,除了戰略導彈核潛艇以外,戰略轟炸機和陸基洲際導彈都全部放棄了。有了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擺在眼前,以至於國內不少人質疑我軍大力建設火箭軍是技術落後的表現,應該集中力量發展戰略導彈核潛艇才是王道,殊不知這樣的觀點只不過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罷了。其實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在這裡提及的上述幾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所處的海洋地理環境非常優越。
首先是出海口直面大洋,附近沒有大大小小的島嶼環繞阻擋;其次出海口周邊沒有敵對國家的前沿基地,也不用擔心遭到敵方反潛兵力的威脅。因此美英法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只需要離開基地就可以直接潛入深海,具有良好的隱蔽效能,這三個國家以海基核打擊力量為主當然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這樣的條件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可以複製的,例如中國、俄羅斯的國情就迥然不同了。中俄兩國都是幅員遼闊的陸上大國,不過出海口卻並不理想,都面臨假想敵堵門的狀況。
俄羅斯的情況稍好一些,畢竟在本土周邊還有巴倫支海和鄂霍茨茨克海兩大堡壘區可供戰略導彈核潛艇值班待機,距離假想敵本土也不遠。中國的情況就更糟了,本土周邊海域水深普遍不足,戰略導彈核潛艇難以有效隱藏,要想前出深海大洋,必須穿越假想敵重兵把守的島鏈封鎖區,唯一可以作為堡壘區的南部海域距離假想敵本土又太遠,戰略導彈核潛艇的打擊威力不免大打折扣。中俄顯然不可能將主要籌碼壓在海基核打擊力量上面,重點打造陸基核打擊力量才是明智的選擇。
中俄兩國都研製裝備了多款陸基機動發射的固體燃料洲際導彈,同時攻克了部署在加固地下發射井的液體燃料重型洲際導彈,長期儲存液體燃料的技術,具備反應速度快、打擊精度高、有效載荷大以及全天候無依託發射能力。尤其是中國,還利用本國地形複雜、山地眾多的特點,修建了數千公里的地下長城,配合高度發達的交通基礎設施,將陸基洲際導彈的機動性和隱蔽性發揮到了極致。再加上陸基核打擊力量地處本土,指揮排程更加方便、可靠,生存能力和打擊效果絕不在戰略導彈核潛艇之下。
至於空基核打擊力量,限於戰略轟炸機的使用效率不高、部署條件苛刻(根據相關研究資料表明,地下井部署的洲際導彈戰備率高達90%,陸基機動發射的洲際導彈戰備率在70%以上,戰略導彈核潛艇的戰備率在50%左右,戰略轟炸機的戰備率只有不到30%),冷戰時期美蘇兩國都維持過一段時間的戰略轟炸機24小時戰備值班制度,但是因為成本實在過於高昂,被迫最終放棄了。從此空基核打擊力量淪為比較邊緣化的角色,更多的只是作為海基、陸基核打擊力量的補充。
-
12 # 西北大地
你有俄亥俄那樣的核潛艇,還有B2那樣的隱形轟炸機,就海基和空基好,畢竟能到你家門發射,威力還大,空投一枚核彈幾百萬上千萬噸當量,俄亥俄的三叉戟2導彈,攜帶8到14枚47.5萬噸的W88彈頭。
如果沒有,就自己陸地發射,攜帶幾枚十萬二十萬噸當量彈頭,飛行一萬多公里去打,途中遭遇陸基中段的洲際外空間攔截,還有多個宙斯盾平臺的標準三1200到2000公里距離,500到1500公里高度的多次外空間攔截,再入大氣層時遭遇薩德的攔截,進入大氣層後被愛國者攔截。
補充,就是如上攔截都是直接撞擊的動能攔截,每次攔截按照估算的百分之五十的攔截率,就算百分之三十,你覺得多少能到目標?
最後,不太懂的人以為陸基核發射威力最大,其實最大是空投,一顆彈頭幾噸重,數百萬上千萬噸當量,其次是海基潛射——說白了就是美國三叉戟2和w88彈頭(不僅是所有潛射導彈裡威力最大的也是所有導彈威力最大的)最後才是陸基。
-
13 # 威吶解析
“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核威懾能力簡單的來說就是在陸、海、空三個方面都具有完善的核武器投射能力,其中,陸基主要是指搭載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海基是指裝備潛射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空基則是指能夠攜帶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曾經美、俄、英、法四國都具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但英、法先後放棄了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和轟炸機(法國“Phantom”和“陣風”戰鬥機具有發射核彈的能力),僅保留了海基戰略核潛艇,由此也可以看出海基戰略核打擊時“三位一體”中最重要、威懾力最大的一環,對於另外兩環,個人認為其次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最後是戰略轟炸機。美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俄羅斯的“三位一體”體系也很完整
目前具有完整“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兩國,其中美國的三位一體為陸基的“民兵”系列洲際彈道導彈、海基“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空基B2/B1B/B52戰略轟炸機;俄羅斯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主要為陸基的“白楊”洲際導彈、海基“北風之神級”/“德爾塔級”戰略核潛艇以及空基的Tu-160/22/95戰略轟炸機。除了美、俄以外,中國在陸基和海基戰略核打擊方面體系比較完整,在空基方面有轟6K轟炸機擔當,但是由效能相當於美、俄戰略轟炸機有明顯差距,空基核打擊能力方面相對比較薄弱;此外,印度目前也在極力的建立自己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陸基方面有“烈火5”導彈、海基方面正在研發“殲敵者號”戰略核潛艇、空基方面則試圖進口Tu22轟炸機,雖然體系仍是雛形,但是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全球主要戰略核潛艇對比全球主要戰略轟炸機對比俄羅斯和中國早期裝備的各型彈道導彈美國“民兵”系列洲際彈道導彈
戰略核打擊/核威懾能力主要是靠核武器威力和載體的效能來體現,“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中,戰略核潛艇的隱蔽性最好、機動性最強、火力密度最大,因此是最重要的一環。英、法兩國目前各自裝備了4艘“前衛級”和4艘“凱旋級”戰略核潛艇,每一艘戰略核潛艇都可以搭載16枚潛射彈道導彈,一次性可以向敵方投射120枚以上的核彈頭,而且打擊的突然性極強,敵方几乎沒有可以提前應對的可能;陸基洲際彈道達到主要是採用固定發射井和車載機動兩種方式,固定發射井方式極易遭到敵方定點打擊,生存能力最差,而機動發射的洲際導彈需要本國有足夠的國土縱深,否則在戰時的生存能力也不大,但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普遍射程遠、威力大,威懾力比較強;空基的戰略轟炸機,雖然每架轟炸機一次性可以攜帶數枚甚至十數枚核彈,但是一方面戰略轟炸機容易被對方防空系統發現並攔截,另一方面空基核彈的威力一般比較小,因此,從實際威懾力上來說,個人認為戰略轟炸機的作用比其他兩方面弱一些。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搭載24美“三叉戟II”潛射洲際導彈“三叉戟II”潛射洲際導彈發射試驗法國“凱旋級”戰略核潛艇
從實際條件來說“三位一體”並不適合所有的擁核國家,只有國力足夠強大、國土有足夠的戰略縱深才具備形成“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的條件,這也是世界性大國的一個典型標誌。不過從目前的發展形勢推斷,陸基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的發展勢頭明顯不如戰略核潛艇強烈,美、英兩國已披露了下一代戰略核潛艇發展計劃,俄羅斯則在全力建造最新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中國正在研發的096戰略核潛艇也一直備受關注,這也足以說明戰略核潛艇在“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中的重要性。美國正在研發的下一代戰略核潛艇“哥倫比亞級”中國下一代海基核打擊利器096戰略核潛艇
-
14 # 獨舌視界
陸海空三位一體核打擊,誰的威懾力更大?本著“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的原則,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是一個互為依託、各有優勢的有機整體,最大限度地確保一個國家核打擊體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所以,目前的世界軍事三大強國都建立了完善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
題主問,海基、陸基、空基誰的威懾更大?個人認為,三位一體核打擊的體系建設,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能夠在核戰爭中保持對敵國(主要是有核國家)的二次、三次核反擊。因此,這個問題中誰的威懾更大,不妨換成誰能夠在核戰爭爆發後、首輪核打擊之後的生存能力最強?畢竟,只有先生存了下來,才能將同樣的核武器扔到對方的頭上。
按照這個邏輯,24小時移動待命的海基核力量,無疑是其中生存能力最強的一環,畢竟我們這個星球的水域面積實在太大,71%的海洋可以為核潛艇的行動提供掩護,敵國很難對其實施實時監測。
因此,海基力量通常被認為是實施核反擊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在國家滅亡的前一刻對敵方實施對等的核打擊,從而讓對方在發射核武器前思考周祥,比如發射核武器後能否頂得住對方對等的核反擊。
而陸基和空基核力量,往往容易被對方的偵查力量發現,進而首先遭到敵國的破壞,從而無法發揮真實的戰力。另外,空基力量的建設門檻相對較高,比如現在搭載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航程最起碼要在5500-8000公里以上,這個門檻就決定了目前只有美俄中三國有能力,也就是說,目前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只有這三個國家。
當然,從實際威懾能力上看,筆者認為威懾力最大的當屬以轟炸機為載彈平臺的空基力量,畢竟海基核潛艇通常隱蔽在大洋深處,無法做到像戰略轟炸機那樣的繞飛行動,從而透過繞飛威懾對方的目標,總不能為了威懾對方,隨隨便便就把自己的核潛艇當做戰略轟炸機對敵國實施明顯威懾吧?
而戰略轟炸機則不同,一旦兩國關係惡化,可以派自己的戰略轟炸機攜帶核彈,飛向敵國外圍領空,從而掌握兩國關係未來走向的主動權。
這大概就是空基核力量最容易被使用的原因之一吧!不過,海基核力量因為強大的打擊能力和不容易被探測發現的生存能力,往往被認為是真正威懾潛在對手的最佳手段!
-
15 # 杜牧陽
這個問題早已蓋棺定論,海基核打擊力量是最為重要,而且是威懾力更大的一環。
自二戰結束到目前為止,擁核國家哪怕是戰敗了,也沒有動用核武器,畢竟毫無底線地使用核武器,會使人類毀滅自身。比如美國在北韓戰爭和越南戰爭中,均未使用核武器。除非擁核國家遭受不堪承受的損失,比如在自身受到核、生、化武器突襲的情況下,擁核國家才會動用核武器。擁核國家想實現核打擊,前提是能儲存自己有效的核力量。在己方已經遭到敵方的核、生、化武器突襲的情況下,依靠海基核打擊力量可以實現有效的核反擊,這是海基核打擊力量是“三位一體核打擊”中最為重要一環的根本原因。
世界歷史上唯二的實戰核武器
陸基戰略核力量運載工具就是洲際導彈和中遠端導彈,這些導彈在己方已經遭到敵方的核、生、化武器突襲的情況下,想要生存就需要更多的手段進行保護。擁核國家比較典型的就是建設具有抗核打擊能力的導彈發射井,或者利用鐵路、公路機動的方式保證自身的生存能力。如果導彈採用發射井方式發射,那發射井的抗核打擊能力就是首要的問題,目前最好的導彈發射井,它只能抵抗50萬噸級的TNT當量的核彈頭打擊,如果遇到上百萬噸級的核打擊,他是無法倖存的。如果而採用鐵路和公路機動發射的方式,由於鐵路和公路它是固定的,那麼敵方可以透過衛星偵察評估和偵察機抵近確認的方式進行探測和偵查,生存能力還是堪憂的。美軍派偵察機不斷地抵近中國領空,甚至侵犯中國領空主權,其目的之一就是偵察我軍導彈發射車輛。
費用高昂的導彈發射井
儘管陸基核力量的生存能力不如海基的核力量。但是陸基核力量也有自身的優點,就是它的運載的工具洲際導彈可以設計的體積更大、重量更重,這樣一來導彈攜帶的核彈頭數量更多或者當量更大,進而核打擊力更強。美國和俄羅斯將陸基核力量作為第一次核打擊或者說核突襲的最主要的部分,因為核彈頭當量足夠大,對於導彈發射井、機場、港口等軍用硬目標,都能有效摧毀。這裡我提一下我們國家建立的地下核長城,這是一個歷時幾十年的浩大工程。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以使核彈頭在地下隧道里安全儲存和轉移,保證陸基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試問世界上哪個國家可以做到像中國這般的“愚公移山”?我們需要向這些無名的國防工作者致敬!
中國“愚公移山”的地下核長城
空基核力量最大的優點就是使用起來比較靈活,而且前期起點要求並不是很高。早期美、俄、中等國在在研製使用核武器階段,均採用轟炸機投放核炸彈的方式來投放核武器,畢竟核炸彈製作要比核導彈更容易得多,而且轟炸機可以隨之招來,隨之招去,使用非常靈活。後來,噴氣式飛機和防空導彈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嚴重地威脅到轟炸機地自身安全。轟炸機不僅需要自身突防能力,還需要空軍護航支援,這構成了空基核力量發展的最大的瓶頸。擁核國家使用轟炸機就需要足夠的制空權,要求轟炸機群有足夠戰鬥機提供護航能力,保證己方的轟炸機能到達預定投放區域。擁核國家如果想有效地使用空基核力量,一是要有足夠多可以起降轟炸機的大型機場,二是能獲得飛行路徑上所在國家領空的通行權,三是擁有突防的尖端轟炸機或足夠的戰鬥機護航的優勢。這些限制條件,對於部分的中小擁核國家而言,建設空基核力量得不償失,不約而同地放棄了空基這個選項,反而使美國空基核力量大放異彩!
沒有突防能力的轟炸機必須依靠戰鬥機護航
我們都知道,我們生存的地球71%以上的區域都是海洋,顯然核潛艇機動範圍無以倫比,而且不需要專門建設發射井、公路、鐵路和機場,只要有一個維護自己核潛艇和儲存核彈頭的港口就足夠了,這就是為什麼法國和英國拋棄陸基核力量和空基核力量的重要原因。作為海基核力量的中堅,核潛艇特點就是續航力比較長,它甚至可以在長達三個月以內的時間都不容易被敵方發現,隱蔽性較強,生存性較高。作為海基核力量的拳頭的潛射洲際導彈導彈,可以在水下發射的,哪怕是核潛艇已經發射了導彈,敵方也很難在第一時間之內偵查和跟蹤到己方核潛艇的去向。這些就是各核強國不約而同地選擇海基核力量的重要原因。
不核潛艇不得已的龜背-潛射洲際導彈太長
最後,儘管海基核打擊力量是最優解,但是核潛艇和潛射洲際導彈的研發起點很高,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國情的,各個擁核國家都會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道路,在此不再贅述。我希望祖國的核潛艇和潛射洲際導彈能夠更多、更先進!
-
16 # 彼得科羅廖夫
分情況和處在地理環境,首先拋去空中核力量,不能戰備值班和速度最慢是他的弱點。如果有海面積又小還是海基最主要因為生存率最高,如果是內陸國家面積又大還是陸基更重要,沒有海和深水港你就是有能力造出核潛艇也沒有任何威懾力,像英法這樣的國家肯定是海基更重要,因為他們的國土不足以讓他們隱藏陸基洲際導彈和空中核力量,外加英法都是兵臨深水港不凍港,這讓戰略核潛艇有了極大生存和活動空間,陸基洲際導彈依靠數量和尺寸優勢毀滅力是最強的。但是陸基洲際導彈沒有很好防控系統和預警系統容易被第一波摧毀打擊的,對於大國不同及時發射一枚海基洲際導彈或者陸基洲際導彈大國也可以追蹤他的行蹤軌跡,可以有足夠時間去反擊,在冷戰時期美國五枚洲際導彈像蘇聯方向去,被蘇聯陸地值班人員發現了彈道導彈軌跡馬上就要進行核迎擊了,但是蘇聯值班人員沒有進行核迎擊,最後彈道導彈沒有飛向蘇聯,說明陸地洲際導彈對於大國來說一擔進入戰備值班是隨時可以發射的,就不要抱著幻想第一波核打擊可以摧毀美蘇這樣的核大國陸地發射系統,其實你可以明顯看到冷戰時期,雖然那個核潛艇已經對於美蘇來說不少了,但是美蘇核力量主要是在陸基,而海基是他們的補充,美國和俄羅斯一擔進入一級戰備值班,四十秒可以進行核打擊,這時候洲際導彈遠遠還在上升階段,根本摧毀不了美俄這樣的大國陸地核力量,冷戰時期美國擁有陸地洲際導彈發射系統1054個,也就是1054枚洲際導彈,冷戰時期可不是像現在攜帶單彈頭都是多彈頭打擊,一枚帶六枚核彈頭,都有6324枚核彈頭,這遠遠超過了美國海基核力量,而蘇聯更不用說了二千枚陸基洲際導彈,攜帶二萬枚核彈頭,可以看到美蘇把核潛艇待作為陸基補充
回覆列表
視國情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陸基核力量,也就是以陸地為基礎,用發射井、輪式發射車、列車,搭載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核彈頭的模式,是門檻最低的,技術含量最低。研發、平時維護的成本也最低。物美價廉。
所以,各國早期的戰略核威懾都是從路基入門。
但是陸基有個最大的弊端:這個陸指的是自己家的陸,路基核武器得部署在自己家裡。
而核彈又是一款威力巨大、非常危險的武器,如果出現意外,爆炸了,在自己家爆炸了,那會是非常要命的事。如果爆發戰爭,核彈是最先被敵人針對的目標。敵人對自己的陸基核彈先下手,派特工、戰機進行摧毀、引爆,或者直接進行核打擊,用核彈摧毀對方的陸基核彈,敵我雙方的核彈全在自己家被引爆,後果很嚴重。
所以在五大國中,英法非常識趣的放棄了陸基核武器。因為他們的領土面積小。在本國本土部署核彈,首先就很難隱蔽。英法的陸基核彈很容易被對手發現、定位,爆發戰爭的時候最先被摧毀的可能非常大。而它國土又小,核彈在本土被引爆,再加上敵人扔過來的核彈,這個傷害太大。
被恐怖分子、特工針對也是個巨大的風險。
但反過來講,對中美俄這樣領土面積大的國家而言,陸基核彈又變的很有吸引力。
領土大,可以把核彈部署在人煙稀少的地區,被引爆、被摧毀,引起核爆炸,這個影響也小。中俄把核彈裝在發射車上,在深山老林、戈壁荒原、隧道地堡中四處轉,很難被發現,幾乎不可能被定為,也就談不上引來敵人的核彈。退一萬步講,即便是被摧毀了,發生大爆炸,也不會危害到自己家的城市、廣大居民。
法國英國要是部署陸基核彈,在巴黎、倫敦附近炸了,那是相當要命。
而且核彈想形成有效的威懾力,怎麼也得是幾百枚。以英法的領土面積,部署200枚陸基核彈,全國成火藥庫了。中美俄則有的是地盤來安置陸基核彈。
當國家地盤足夠大的時候,陸基核彈的優勢就出來了:門檻低、便宜。
中國真正形成有效的核威懾,其實是在東風31服役的時候。這時候才算有了實戰意義上的核武器。1964年中國的原子彈就爆炸了,但到了1999年,東風31才發射成功,想成熟可靠,還得再往後推5年。40年後,才真正有能力把核彈扔到美國。可見其中的難度。東風31/41就是陸基核武器。
換句話講,中國就是從陸基入門的,依靠陸基先有了可靠的戰略核力量。海基,恐怕現在才成熟,戰略轟炸機還沒露面......把核彈安置在車上、井裡,也是最便宜的,成本低。對於中俄還不太富裕的軍隊,吸引力很大。
英法當然也想省錢,但家裡沒這條件。只能選擇最貴的海基。
在自己家找片大山,挖個井,加固一下,把導彈裝進去,蓋上蓋,這是最便宜的。裝在車上,也不貴,發射車咱們使勁給最高價,1千萬美元是夠了。但現在戰略核潛艇的造價是80億美元左右。一艘核潛艇的造價頂800輛發射車。而核潛艇的使用、維護成本又是發射車的十倍。1艘核潛艇的全部成本是發射車的幾千倍、上萬倍。非常的貴。
但核潛艇和發射車都能把導彈扔到1萬公里之外,效果是一樣的。
1艘核潛艇充其量能把24枚核彈發射到1萬公里之外的目標頭頂。但如果用發射車,一車一彈,同樣的成本,發射車能扔過去幾千枚、上萬枚。
從價效比上看,海基最低。
當然,對於國家安全來講,不能全按錢來算,很多事不能追求價效比,有些錢是不能省的。
這裡咱們還得再解釋一下,錢只是一個虛擬的符號,它是用來衡量生產力的一個標尺,所謂的貴,其實指的就是設計、製造難度大,需要的生產力非常多,科技含量高,然後這些加一起,體現的具體一些,就是花的錢多。
所以說核潛艇、海基核彈貴,指的其實是想擁有它,需要消耗的生產力太多。簡單的講,叫:貴。
海基核武器非常昂貴,門檻非常高,建造的難度非常大。但大家依舊這麼青睞、執著的搞,是因為一分錢一分貨,物有所值,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更加的隱蔽。
把核彈裝在潛艇上,藏在深海大洋,比藏在本國的領土上還隱蔽,還難以被發現。減少了被打擊的機率,增加了安全性。對於英法這樣的國家而言,最主要的是核潛艇是部署在海上,遠離自己的本土,即便是被摧毀、發生大爆炸,也不會影響本國城市、居民。
戰略核潛艇、海基核武器對英法的吸引力最大。
對中美俄的吸引力要降一個級別。
中美俄如果完全依靠陸基核武器,其實也能保證國家安全,沒人敢惹。發展海基核力量也有面子問題在裡面。作為大國,這東西必須有,標配,還有航母。想當一個合格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5大巨頭當的名正言順,能壓住人,航母和戰略核潛艇,都得有。沒有,也能當,但畢竟差點意思,虛一些。
這都是體現你國家實力的東西。能搞出來就是說明你行,搞不出來,就是不行。不行,你還要擺出大國的姿態,就不太好看。
戰略核潛艇理論上可以在大洋深處值勤,而地球上海洋的面積又遠遠大於地面,核潛艇的活動空間非常大,也非常的深,很隱蔽。所以它可以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間、一個意想不到的地點、向一個意向不到的敵人刺出意想不到的一劍。
但這也是理論。
能實現這效果的只有美國。他的戰略核潛艇本來就很先進,數量很多,還有大量的攻擊型核潛艇護航,有很多的海外基地、航母戰鬥群的支撐、保護。英法和美國關係很近,受保護,他們才也有類似的效果。
俄羅斯在軍事領域很多方面已經落後、頹廢。但核潛艇這塊是他國家的基石,二三十年來,國家再困難,也都是盡力保證核潛艇的發展。加上蘇聯的底蘊,所以他在這個領域還是很強。核潛艇很先進,數量也可以。他其實也能保證9成刺出那一劍。
但中國在這方面還弱。
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全在美國控制之下,這個島鏈鏈的不是航母,最主要鏈的就是潛艇。咱們的潛艇一出門,在臺海、日本、北韓方向就被美日韓的監聽站、反潛機、反潛機母艦、驅逐艦、攻擊型核潛艇編制出的這樣一隻大網攔著,想隱蔽的出去,不被發現,不被跟蹤,很難。
再加上咱們核潛艇數量本身就是少。想自由的出入深海大洋,隱蔽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起碼核潛艇的質量要先上去,非常安靜。其次數量也要上去。想保證戰略核潛艇安全出入,至少得有12艘非常先進的攻擊型核潛艇來保護。而戰略核潛艇本身最低也得造6艘,都得是非常先進的那種,新產品。
空基核力量也是一種價效比很高的裝備,比核潛艇高的多。
咱們上面說核潛艇的成本是發射車的幾千倍、上萬倍。但這裡還有個賬沒細算:彈,也是很貴的。發射車、核潛艇搭載的洲際彈道導彈本身非常的昂貴。1艘核潛艇頂1萬輛發射車,但如果是1萬輛發射車就得拉1萬枚洲際導彈,而核潛艇只裝24枚。
導彈昂貴,所以彈、車、艇全算上,應該是1艘戰略核潛艇頂150輛發射車。發射車多出的洲際導彈和裡面裝的核彈頭,頂核潛艇本身的造價。
核潛艇、發射車、發射井裡裝的洲際彈道導彈能飛1萬多公里,體積巨大,造價很高。而且戰鬥部裡面裝的都是氫彈,本身也非常貴重。洲際導彈體積非常大,但它彈體的90%部分是火箭發動機,說直白點就是個運輸工具,還是車的一種,它負責把剩下的10%那部分戰鬥部送到敵人家裡。真正有殺傷力的是佔10%的那部分彈頭。而且那90%的火箭部分是一次性的。
那90%的火箭部分本身不爆炸,只負責運輸,但它那麼大,對技術要求也很高,製造成本很高,很貴。發射出去以後,它和彈頭分離,自己就墜毀燒掉了。
空基核力量,也就是用戰略轟炸機投擲核彈,它相當於用轟炸機替換掉了洲際導彈的那90%的火箭發動機,然後還是投擲剩下的那10%的彈頭。
一架戰略轟炸機正常出動一次能投擲16枚核彈,威力相當於兩枚洲際導彈。但是,它省了兩枚巨大的洲際導彈火箭發動機。轟炸機燒油的,單獨看載油量也很驚人,要消耗100多噸的燃油,但這個油錢和洲際導彈的兩枚火箭發動機比起來,要便宜的多,多到了可以不計。
一架戰略轟炸機出動一次,威力相當於發射16枚-24枚的中程彈道導彈,但是成本只是導彈的零頭,幾十分之一。
戰略轟炸機本身也很貴,比發射車貴多了,比核潛艇便宜。
但它發射的彈便宜,非常的便宜。整體上攤下來,轟炸機的總成本比發射車還要低。轟炸機扔的全是乾貨,直接扔彈頭,也就是核彈、氫彈。而發射車、核潛艇扔的洲際導彈是水貨,90%的部分是火箭,沒有殺傷作用。
戰略轟炸機研製難度比較大,但低於核潛艇,即便是隱身的B2。研製的成本很高,一旦到了服役狀態,使用起來,它就變得極其便宜。同樣是把核彈頭扔到1萬公里之外,轟炸機是重複使用,洲際導彈是一次性的。轟炸機燒油,導彈燒的是火箭燃料,還是油便宜。而且1架轟炸機1次就頂2枚洲際導彈,它出動個10次8次的......成本就接近於零了。
轟炸機屬於核常兼備,沒事也可以客串一下,扔常規炸彈。炸個大樓碉堡雷達站啥的。洲際導彈肯定不能這麼幹,彈太貴,裝常規炸藥不划算。實際上中程彈道導彈,就像東風26/21,如果用它們裝常規炸藥,攻擊普通目標都是不划算,常規彈頭只有炸到航母才算賺。炸普通的地面目標,想夠本,都得換核彈頭。就是因為它們的火箭發動機貴。洲際導彈的火箭發動機比它們還要再貴個10倍。
戰略轟炸機現在都追求隱身,而且是每天帶著彈,在空中值勤。它被發現,被提前摧毀的可能也非常的低,最起碼比發射車還要安全一些。隱蔽性很高。
但它的使用也受限制:轟炸機執行任務,必須有戰鬥機護航,必須。隱身機也不行。飛1萬公里,就得有1萬公里的護航。沒有護航也行,飛行的路線,下面不論是地面還是大海,全在自己或者盟友的控制之下。沒有空中保護也得有地面、海面的保護。最起碼要保證這1萬公里的路線上沒有能對你形成威脅的敵人。
另外轟炸機飛行1萬公里,需要中途加油、補給,這需要有基地。
有這條件的,也只是美國一家。
俄羅斯的轟炸機沒事也出去,但這屬於一種政治上的表態,沒有實戰價值。充其量是說:你不敢打我,你打我轟炸機,我跟你扔核彈。單純的講技術,它的轟炸機不隱身,在本國起飛,就能被境外的雷達發現,擊落它,沒有任何的技術問題。
美國的海外基地、盟友、雷達站、海上的宙斯盾系統、天上的衛星遍佈全球,其他國家想用轟炸機,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飛一萬公里,飛到他本土,扔下來核彈,中間不被發現,不被監視,不被攔截,用三個字總結就是:不可能。扔完核彈安全的1萬公里再飛回來,更不可能。而轟炸機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重複使用。出動一次就被打了下來,就沒必要開發了。
除美國之外,其他國家,尤其是和美國不對付的國家,研製隱身戰略轟炸機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支撐轟炸機的海外基地、戰鬥機護航沒法解決。沒有海外基地支撐,沒有戰鬥護航,轟炸機就飛不出去。出去算碰瓷。
對於美國而言,他財大氣粗,而且要維護世界老大的地位,事情要追求極致。首先他要有陸基核武器,維護一個最基本國家安全。然後他還有造大量的戰略核潛艇,這部分錢很大,以保持絕對的恐嚇,鎮住全世界。在這個基礎上,他就能再追求一下價效比,搞隱身戰略轟炸機,空基。
對於中俄來講,還是偏守勢。陸基核武器必須先有,有了陸基核彈,也基本上能保證沒人敢動底線。有了這個保證,核潛艇、海基可以穩一點的去搞。至於空基,尤其是中國,傳說的轟20,大家得平心靜氣的慢慢等,恐怕會很慢。著急也沒用。
英法有了海基核武器以後,國家安全也有了保證。他們一方面跟美國關係不錯,跟中俄也還可以,本身也沒遭到多大的威脅。陸基、空基肯定是徹底放棄了。當然,偷著藏點,留個後手,也是人之常情。但量肯定不會有多大。
就中國而言,東風31/41已經服役,陸基這塊基本上是穩了。最基本的保障有了。目前的重點還要把核潛艇搞上去,不論是質量還是數量。保證能安全進出第一、第二島鏈,深入大洋。如果只蹲在自己近海......最起碼不太好看!先進的攻擊型核潛艇,最低需要24艘,12艘保護戰略核潛艇,12艘配合航母,理想狀態應該再增加12艘,遠洋監視其他國家的戰略核潛艇,工作量還很大。另外導彈列車也是個很好的選擇,可以發射更大的導彈……
空基的戰略轟炸機,不會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