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跑者展少俠
-
2 # 飛的感覺
喜歡關注跑步的相關資訊,我獨行沒加圈子,全馬半馬的能健康跑就是一匹黑馬,挑戰自我的前提是健康……跑全馬是競技,業餘愛好沒必要跟專業運動員比跑程、配速,心率不超標就是王道,能持之以恆堅持跑步,享受這份還能跑著看風景的美好!
-
3 # 袁老師164034506
在跑步群裡很多人都說半馬不是馬,全馬比賽才是真正的馬拉松,以前我沒有參加過全馬比賽,總感覺其他人多跑了幾年馬拉松比賽,就會嚇唬人,我心裡還有點不服氣,當我真正開始參加全馬比賽完才知道,全馬和半馬有什麼不一樣,只有自己切身體會到,才會知道全馬的厲害。沒有一定的跑量實力,到最後生不如死的感覺,如果你想跑好半馬,首先需要跑好十公里,然後再慢慢加量,能夠跑到16公里以上的人,基本上跑半馬是沒有問題的,每個人的肌肉血糖就可以有半馬路程的含量,一段人過了25公里配速就會慢下來,就會減速,到30公里就會撞牆,這個時候精疲力盡四肢無力,就會想放棄比賽,所以說每個人跑全馬一定要跑長距離,鍛鍊耐力,至於快慢的問題,根據每個人平時體能,體質,鍛鍊成績決定。跑全馬比賽就不是你想跑就跑的事情,沒有達到一定的跑量,沒有跑過長距離,就不要去湊熱鬧,傷身體,要想參加全馬比賽,首先不需要跑長距離,鍛鍊耐力,能夠跑36公里,應該沒問題,但是如果想跑出好成績,就需要鍛鍊速度,多跑簡歇,如果你半馬成績130那麼全馬成績發揮好,320左右水平,我以前想的太天真了,總想跑出好成績,開始就像跑半馬一樣跑,結果跑到25公里減速了,36公里腳抽筋了只好慢慢跑,後來我反思一下,跑馬前沒有跑長距離,耐力不夠,所以造成了前半成131半馬時間,後半程跑了兩個小時。吸取教訓跑全馬比賽前多跑幾個長距離,鍛鍊耐力,做到心中有數,跑步不累。
-
4 # 趙世傑1984
一句話,跑全馬的會死不會?
毋庸置疑是會,因為所有人都會死。
那麼你跑全馬牛逼什麼?
按照全馬鄙視半馬,那麼全馬鄙視別人的人在普通人眼裡其實也接近傻逼。
-
5 # 朝陽老吉
一頓飯吃四個饅頭,請問吃的前兩個算不算飯?
一輩子活了一百歲,請問前五十年算不算人生?
一匹成年五歲的千里馬,請問它從母馬肚子生出來的時候,算不算馬?
一個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基普喬格出生的時候,能跑多少公里?他五歲的時候,能跑多少公里?
回答了這些問題,就回答了半馬是不是馬這個問題。
以上我說的全都是錯的❌
-
6 # 山水之墨白
在我們跑圈裡確實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半馬不是馬”,因為半馬的強度和馬拉松完全不同。
許多人以為“半馬不是馬”這句話是用來貶低只跑半程馬拉松的跑者的,這就理解錯了。
半馬的強度與馬拉松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如果我們初跑者具備了跑10km的水平,那麼做一個簡單的訓練計劃,稍加訓練就可以去嘗試半馬,訓練週期大概在一個月左右。
而馬拉松通常要訓練更長的時間,訓練計劃相對也更加複雜。如果我們堅持訓練,中間不偷懶,至少也要訓練半年以上時間我們才能去嘗試馬拉松。
半程馬拉松由於距離短,身體對能量的需求沒有馬拉松那麼多,我們可以以較高的心率和接近乳酸閾值的配速維持很長一段距離,可以在能量耗盡之前到達終點。如果你以很高的心率跑半馬,通常只會在16~17公里時出現一個小的極點,熬過去就可以了。由於很多跑者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去跑半馬,這也就是為什麼半馬發生危險的機率要高於馬拉松的原因之一。
而馬拉松距離比半程馬拉松長了一倍,看上去是兩個半程馬拉松加起來,其實不然,通常馬拉松對於跑者的考驗是從半馬以後開始的。半程過後隨著身體儲備能量的一點點耗盡,體內電解質的減少,以及跑者自身的肌肉水平,耐力水平到達極限,身體平衡會被打破,馬拉松後半程跑者將會迎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
一般跑者在27~28km、32~36km處會出現“撞牆”現象。表現為呼吸急促,心率升高,腿軟乏力,抽筋,舊傷復發等。“撞牆”到來時,跑者根本跑不動,只能靠走或休息。跑者此時的心理會備受打擊,出現悲觀,失望,懷疑等負面情緒。等到熬過了“撞牆”期,跑者就又能再次跑起來,心理上又會出現希望,信心,開心,興奮等正面情緒。
一場馬拉松對於跑者身體的考驗也是半馬所不能相比的,跑完半馬以後休息兩三天就可以重新跑步。而跑完馬拉松至少要休息一週身體才能緩過來。
半馬和馬拉松的區別就在於它們對於跑者的身體以及心理上的考驗大不一樣。二者的強度完全不同,所以跑圈裡就有了“半馬不是馬”這句話。
-
7 # MyAngeL
跑步而已,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呢,對於跑步我也是業餘,但我還是敢挑戰全馬,只求安全完賽即可,何必在意別人的眼光呢。
自己開心就好
-
8 # 街坊象棋
全馬是42.195公里,半馬也就是20公里多一點。全馬還半馬都屬於長跑類的運動,那全碼事碼半碼就不是碼這個意義,這個問題有什麼意義嗎?是馬又怎麼樣?不是馬又怎麼樣?不都是跑步嗎?我們跑步的時候,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跑步的長短公里數,這才是最重要的,畢竟身體是自己的,自己的身體適合跑多長的距離,自己是最清楚的。
跑步是非常適合大眾建設的一項運動,它對場地的要求,對裝備的要求,各方面各方面要求都比較低,我們跑步享受的就是這個過程跑完步以後,以後大汗淋漓的感覺,非常的舒服,我們這邊有個人跑了十幾年了,每天都跑,跑上癮了,有些人本來體力沒有達到那個全馬那樣的距離,你要去跑,結果身體受傷,這樣的例子很多,身體受傷上誰難受誰知道。所以我勸大家,不要在乎那個距離多少,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跑完以後達到健身的作用,自己身體又不受傷,這才是最好的。
-
9 # 錢小明678
1.半馬的確不是馬拉松,因為距離不夠。儘管20多公里的距離並不算短。
2.從競技體育層面講,半馬與全馬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100米的博爾特與42000米的基普喬格都是世界第一。故瞧不起半馬的人基本上不懂體育。
3.跑步的目的就是健身,無論是全馬還是半馬,都是為健康而跑。沒有高低貴賤。
4.以能跑馬拉松為噱頭,炫耀和吹噓不過是譁眾取寵。這不是跑步的目的。跑步可以比健康和快樂,沒有必要比距離和速度。
5.有人為pb而跑步,這大可不必。從基本規律講你會沿著慢-快-慢的節奏發展。人過中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速度也會下降。
-
10 # 薛長風1968
"半馬不是馬"這句話沒毛病。
對於跑步小白來說,5公里不走路、10公里不關門、半馬能完賽,就是巨大的勝利,半馬是實實在在的一場考驗。
對於跑了N個半馬的人來說,全馬是必然的追求,特別是全馬跑蹦的人,無一例外的會同意"半馬不是馬"這個說法。
順利完賽的全馬人士,一定經歷過跑蹦的時候,即使你跑了10個全馬,即使你不間斷的訓練,參加全馬比賽,還是有可能跑蹦的可能。
生理學的研究結果,成年人的跑步極限,是大約32公里(28-34公里因人而異),再厲害的人也逃不過這個理論,即使當今的世界紀錄創造者基普喬格,這也是為什麼每次比賽前,有LSD訓練的緣故。
鄙視鏈是存在的,即使你不說,跑過全馬的一定是對半馬有看法的。
但是很奇怪,跑超馬的,缺不鄙視全馬。
本人跑過90公里的南非Comerades Marathon,完全沒有覺得全馬不如超馬。倒是覺得半馬跟全馬完全不在一個層面,應該是全馬必須經過32公里這個生理極限的緣故吧。
-
11 # 張寶忠內家武學
“半馬不是馬,不服上全馬”,馬拉松圈裡有這麼一句帶調侃的“黑話”,在待遇上也有明顯的差別,充滿了對半馬的“不屑”,但他們的報名費卻相同,說來確實讓人抱不平!誰想到馬拉松賽跑還有這麼多套路。
本來,馬拉松運動本身考驗的就是運動員的耐力,人家能跑全程,你為啥“半程”,跑不完別摻合,不用人說自己都覺得難為情!半途而廢不受人待見或每人待見就在情理之中了。
-
12 # 小米侃球
半程馬拉松也就是全程馬拉松的一半,相比全馬30公里左右的撞牆期、掉速來說,半馬看起來要輕鬆很多,所以現在也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半馬的隊伍當中來了。稍微有點跑量或者說有跑步習慣的跑友來說幾乎都能完賽。
所以就算你沒什麼系統的訓練,也是可以報名去湊湊熱鬧的,能獨立完成15公里,就完全有實力完成一場半程馬拉松;甚至你只跑過10公里的人,拼勁一把來挑戰半馬也是沒問題的。
半馬的關門時間是3小時(有的半馬是3小時30分),在這個時間內,人的本身能量儲備來完賽幾乎可以說不用額外的能量來補給的。如果天氣舒爽,不喝水不吃能量膠,也是有可能來完成一場半馬的比賽的。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有人舉例說:珠峰是8844米,你登了4422米,你總不能說你登了半個珠峰吧,所以“半馬”也不是“馬”。
從各個角度來看,半馬其實也很容易。
現在每年的各個城市不管是全馬還是半馬都會吸引來上萬名的跑友參賽,而很多比賽甚至一“籤”難求啊。
無論全馬還是半馬,只希望你跑出你喜歡的模樣
-
13 # 西井戶外runner
馬拉松屬於長距離有氧耐力運動,需要經過科學系統的專項訓練才能完成比賽。首先跑者需要一定的有氧基礎,每週末可進行一次兩小時左右的LSD訓練,週一到週五可以進行一到兩次的間歇、混氧訓練。真正的馬拉松比賽從35公里才開始,身體體能及意志力的挑戰也才正式拉開序幕!
-
14 # 青梅煮酒lunyx
半馬和全馬差距非常大,試想當你用洪荒之力跑完了半馬21公里之後,馬上又把另一個21公里放到你面前,那將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壓力,跑過半馬的朋友大多有這種體會,所謂 「半馬不是馬」所言非虛,半馬和全馬差距是巨大的。
●01全程馬拉松是挑戰人類運動極限的最典型運動
馬拉松全程42.195公里,對跑步來講42公里是一個巨大的行程,有很多人跑幾百米就喘成了狗狗,不要說跑42公里了,對多數眼裡馬拉松42公里就是個天文數字,這需要超人的體力和耐力,也需要堅強的意志和不同尋常的毅力,馬拉松是挑戰人類運動極限的最典型運動。
●02半馬和全馬不是一個概念
在跑步進階的過程中,當你克服了3公里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5公里,克服5公里之後,就離10公里就一步之遙了,當一個人能拿下10公里,那麼他跑半馬的可能性就非常高,這好像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一個人如果征服了半馬,從實際情況來看,半馬距離跑全馬還有巨大差距,這差距對很多人來講甚至是不可逾越的,這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03半馬是健身跑步的極限距離
如果一個人的跑步極限是半馬,那證明他所做的跑步訓練,一定不是針對馬拉松的跑步訓練,因為半馬是低強度跑步訓練的極限距離,比如一個40歲以下成年人,如果他堅持跑步一年以上,積累了500公里以上的跑量,單次跑步能達到10公里,那麼他嘗試一下低速跑半馬,多半是可以成功的,但這個距離多半已經到了極限距離。
●04專項訓練的差距
跑全馬的人往往接受了針對於馬拉松的各種專項訓練,比如間歇跑、腿部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呼吸訓練、lsd跑訓練等,普通的跑者很少進行這麼專業化的訓練,他們往往是透過累積跑量來提升跑步水平的,在專項訓練方面是涉及不多的,這是半馬選手和全馬選手實力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
●05協調性的差距
半馬選手和全馬選手還有一個差距就是協調性的差距,協調性在跑步中至關重要的,協調性來自於正確的跑姿和給力的核心力量,全馬跑者不僅會具備出色的力量,他們往往更具備出色的協調性,良好的協調性讓跑步既輕鬆又省力,所以有時候協調性比力量的作用更大,半馬跑者在力量方面比較容易和全馬跑者的拉近距離,但在協調性方面的差距是很難短時間消除的,因為協調性往往有天賦的成分。
結束:半馬和全馬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其最大的區別在於半馬之內的跑步還處於健身跑步的範疇之內,而全馬跑步則是進入了挑戰身體極限的範疇之內。
-
15 # 奔跑Di火
①有實力有認識
A:剛才跑了多少啊
B:26公里
A:一言不合就跑了個半馬
B:平時都這麼練,半馬不是馬這種多是熟人之間的調侃,嘴巴上開開玩笑,但是背後練得很紮實。不論半馬還是全馬,都一視同仁,很少區別對待。一般情況下,這種嚴肅型跑者也很少開這種玩笑。
②有實力無認識
A:不錯呀,半馬又PB了
B:可別說了,最後一點差點要了老命
A:也太拼了,不舒服可以停下來別硬扛
B:這哪成,半馬不是馬
A:聽說你報名馬拉松了
B:對啊,就只是報個半馬而已
A:厲害,一千米都沒跑過就敢去跑半馬
B:沒事的,半馬不是馬
跑步經驗不足,剛入跑圈的小萌新,缺乏對半馬的正確認識。簡單的認為半馬就是全程一半罷了,不過就是兩個10公里相加,隨便跑跑也能划水完成。“半馬不是馬”,跑圈裡之所以會出現這句話,歸根到底還是我們容易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半馬。其中大部分新手更容易低估半馬,一部分資深跑者又往往會高估自己。事實上半馬風險比全馬更高,每到跑馬季,總有跑馬猝死的新聞報道出來,縱觀這些新聞,發現猝死的都是在半馬賽道上,還都是臨近終點。
全馬大家都不敢輕視,可到半馬就大意起來。特別是快到終點了,盲目衝刺拿生命來跑馬,從而導致悲劇發生。一些新手缺乏對半馬的全面認識,在訓練備賽前隨性對待,等到初上賽道,經驗不足又容易出現興奮情緒,從而忽視身體極限。還有一些經驗豐富的資深跑者,為什麼也會倒在終點前?對半馬認識不到位,還高估了自己的極限,為了成績而置身體警告於不顧,置生命安全於不顧,因小而失大。
半馬不是馬,如果你身邊有人這麼說,你千萬不要當真。半程馬拉松也是馬拉松,同樣屬於極限運動。我們都要端正態度,剛入門的新手跑者也好,跑了多年的資深型跑者也好,半馬和全馬都需要我們帶著敬畏之心來面對。
希望大家都能成為成熟的跑者,不用這句話來誤導新人,也不要用這句話來欺騙自己。
-
16 # 完全不懂你說什麼
我是深刻體會半馬不是馬的含義。
之前跑了四五次半馬,都能輕鬆完成。我月跑量也就是100-150K,每次就是5-10K,跑半馬一點問題沒有。
就前天跟跑友一起跑了一次超馬52,成都三環路。34公里之後直接崩了,跑跑走走才完成。之前為自己制定的戰術是630配速巡航,哪知道照樣崩,感覺岔氣,心率下不來。半馬距離全馬真的不止一倍那麼簡單。沒有250K的月跑量別跑全馬。
-
17 # 真叫靜靜
我們都知道馬拉松起源於“希波戰爭”,歷史上這是歐亞兩洲大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戰爭時間相當的漫長,甚至可以用“馬拉松式”的戰爭來形容,50年左右的戰爭時間讓東西方在經濟文化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這場戰爭中,波斯人作為入侵方,一直對它附近的領域甚至海岸對面的城邦都俯視眈眈,在入侵併且征服愛奧尼亞地區,毀掉米利都城後,波斯藉口說你們雅典和埃雷特里亞援助了米利都,這就跟我們波斯帝國過不去了,那過不去怎麼辦,就打唄,於是開啟對希臘大規模入侵。
波斯人的第一次在海面上被上天捉弄了一番,其艦隊大部分被颶風毀滅,到達陸地上的時候已經沒啥重灌備部隊了,這下又被色雷斯人偷襲,只能撤退,所以第一次波斯人的大規模進軍就此打住。
在回去修整兩年後,波斯人又大舉進攻,第二次遠征希臘,這次在海面上一帆風順,到達埃雷特里亞城後進攻分分鐘獲勝,之後繼續向南前進。在這個埃雷特里亞城和雅典之間是一片海,然後向南前進的那個名字叫馬拉松,這個地方就是波斯人即將登入進攻雅典的地方。
對於雅典人來說,這時候就開始緊急動員,準備集結隊伍在馬拉松這個地方應戰,要是順利的話還能把波斯人在登陸時就扼殺掉,同時雅典還排了一個長跑健將叫菲迪皮茨的人去斯巴達求援。對於雅典人來說,我這地方守不住了,你斯巴達那地方也將會被侵佔,所以理所當然認為斯巴達會派兵援助,誰知道兩天裡面菲迪皮茨跑了150公里到達斯巴達後,斯巴達人給出等月亮圓了才能援助雅典人得回答,那時候距離十五還有好幾天,等月亮圓了可能波斯人早就攻克了雅典,所以最後的反波斯戰爭只有雅典人自己來了,而菲迪皮茨也只能繼續回去參與戰爭。
交戰初期的波斯人佔據上風,好在雅典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成功挽救敗局,並且順利擊敗波斯陸軍,而在波斯海軍方面並沒有成功打敗雅典海軍,最後雅典人大勝,波斯人只能撤退,這時候在這個叫馬拉松的地方獲得勝利之後,軍中派這個俗稱飛毛腿的菲迪皮茨回去城裡宣告勝利的訊息,只是跑到城中剛把勝利的訊息說完,這個人就突然沒了呼吸,因為跑的距離約為42.195公里,後人為了紀念他,便把這個地名和距離結合起來俗稱馬拉松長跑,這也就是馬拉松的起源。
之後隨著時代進步和經濟發展,馬拉松在第一屆奧運會之後開始廣泛發展,從美國的波士頓馬拉松之後,各國家各大城市也開始流行舉辦馬拉松,這些舉辦的城市最初的目的都很單純,包括紀念菲迪皮茨啊,包括打造城市名片啊,包括提高人民信仰啊這些,當然這些是在城市角度來說的。
對於承辦者來說,馬拉松發展到後期,跑步的人越來越多,但是42.195公里並不是一個短距離,並不是每個跑步愛好者都能完成馬拉松,這些承辦者的本質是為了賺錢,目的簡單而純粹,想著人多參與這個運動才能有更多的利益啊,所以就在距離上動了小腦筋,於是把馬拉松距離的一半設定為半程馬拉松,並且在後期還發展到包括迷你型馬拉松,雖然都有馬拉松的字眼,但是有了字首的也只能說是馬拉松的衍生品,而非真正意義上的馬拉松。
上述是從歷史何其意義上來說馬拉松,這一點半程馬拉松和這個歷史以及意義絲毫不沾邊,但是和承辦方的利益有所關聯,所以“半馬不是馬”。
從生理承受能力上來說,半馬不是馬也情有可原,一個能夠在5個小時以內輕鬆跑完全程馬拉松的人,這個輕鬆的程度我理解為跑完第二天腰不酸,腿不疼,能正常走路那種,這種人一般能夠連續兩天甚至三天輕鬆跑一個半馬距離,但是一個能夠兩天或者三天跑半馬的距離的人,如果沒有完成一個30公里以上訓練,極大可能不能完成自己的馬拉松。
在我們剛剛開始跑步的時候,都會存在這種誤解,自己輕鬆跑完十公里,會覺得跑步也不過如此,那馬拉松區區42.195公里也就是四個十公里而已,實際上擁有這種想法會在一場毫無準備的馬拉松過程中學到一門深刻的課。
半程馬拉松和馬拉松雖然都帶馬,但是對於我們身體極限來說,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全馬基本會讓大部分人懷疑自己也會讓審視自己重新認識馬拉松,但是半馬很少出現這個情況。
當然,雖然說“半馬不是馬”,但是在危險程度上來說,“半馬勝似全馬”,在國內各大賽事出現事故的情況來看,半馬出現的個體數遠遠多餘全馬,這個說法也許受到參與人數總量影響,但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跑友對於半程馬拉松存在錯誤的認知,那就是它不是“馬拉松”,實際上在怎樣,它好歹也帶了一個“馬”,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健康完成每一個馬拉松,不管是半馬還是全馬。
-
18 # 奔跑的鴨梨哥
我週末連續兩天訓練跑了一個半馬,一個全馬。我不認同這說法,不同的專案和距離都有其獨特的競技狀態和技巧,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距離論英雄。要更多的關注每個專案中的運動經濟性表現和跑者的體驗以及身體狀況。總之,對任何運動都要心存敬畏,認真對待。
-
19 # 楊春祥律師
半馬的確不是真正意義的馬拉松。
從距離來看,馬拉松全程是42.195公里,而半馬只有21.0975公里。
從參賽體驗看,一個普通人,透過兩三個月的練習,就能輕鬆在三小時內跑完半馬,完成比賽,而即便是一個跑了幾年的愛好者,在六小時內無痛無傷完成全馬,也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三十公里後會出現什麼狀況。
全馬是極限運動,而半馬不是,這是本質的區別。
如果僅僅是為了健身,平時五到十公里,是最適宜的距離。而每次全馬之後,你的免疫力都會下降,完全恢復需要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誰也不敢保證在免疫力低下期你的身體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進而影響你的壽命。
在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適度追求成績無可厚非,若把長距離和高速度當做炫耀的資本,就有些淺薄了。
嚴肅的跑者,應該明白自己不是拿身體搏名次的運動員,所以,會把健康放在首位。
作為大眾跑者,我們不圖跑得更快,但求跑得更久。
-
20 # 羅體快跑
首先,半馬本來就不是馬拉松,體育圈裡提到馬拉松,肯定不會說是全程半程的說法,想當然的就是42.195公里,世界範圍內最高水平的世錦賽馬拉松、奧運會馬拉松都只有全程,不設半程;世界頂級的地區馬拉松比賽比如六大滿貫也只有全程,國內頂級的馬拉松賽事這幾年也陸續只設全程,比如:北馬、上馬、廈馬等;
其次,馬拉松圈子算是眾多馬拉松愛好者雲集的地方,大家的共識一致也很正常,因為半馬和全馬的差別不是簡簡單單地用乘以2的數字算出來,尤其是30公里之後的撞牆期等等體驗完全不同,如果不去參與是根本無法體會的;
再次,馬拉松賽事之所以會有全程,半程,1/4馬,迷你馬等等專案,也是考慮到絕大多數跑步愛好者無法跑完全程馬拉松,透過設定短距離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推廣跑步活動;
有句俗語說,一瓶水不響,半瓶水響叮噹,跑步是個攢量又考驗耐心的活兒,跑得越久的人越不會有這方面的說法和跑圈所謂的鄙視鏈;所以,如果下次你遇到周圍很少鍛鍊的朋友興奮地跟你說,”我上週剛跑了個馬拉松“,記得別問是多少公里的,恭喜和祝賀就好啦!
回覆列表
半馬不是馬,半馬有何用?
跑圈中經常調侃的鄙視鏈大家應該都明白,雖不至於完全屬實,但是也確有存在。大概是鐵人三項鄙視越野的,越野的鄙視跑馬的,全馬的又鄙視半馬的。其中又不乏裝備控鄙視窮跑的,
早間剛開始跑步時,我每次都是3公里,5公里的跑。後來他們就勸我最起碼應該跑10公里,我也不是不能跑10公里,只是我自己的身體狀態,我最瞭解,我依然堅持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漸提高。最明顯的一件事就是,跑5公里在群裡打卡,再快也少有人誇獎你,但是跑10公里就不一樣了,即使不快,也依然被大家恭維一番。
到了具備參賽的能力,報了半馬比賽,就會有不少人用疑問的聲音問:半馬不是馬,為什麼不報全馬?我去,我有能力跑多少,我就報多少,我開心就好。
或是,既然都出去跑比賽了,為什麼不報個全馬,跑半馬不划算。哎呦,我去,全馬是划算了,我身體不划算啊。
諸如此類的對話,也經常上演。所以,見怪不怪。
那麼半馬,到底是不是馬?我們都知道馬拉松的來源是戰時一個叫馬拉松的人,為了傳遞情報奔跑了42.195公里,情報送達後,他卻倒地不起。他國家的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距離的長跑。所以全程馬拉松才是真正的馬拉松。半程馬拉松是後來增設的。
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半馬不屬於馬拉松,但是它卻是為馬拉松大軍儲備的主力軍。半程的意義不僅於此:
①、半馬是多數業餘跑者的首要目標。無法一次就完成全程馬拉松比賽,所以大部分人選擇以完成一次半程馬拉松比賽為目標。
②、堆積跑量,為更長距離做鋪墊。我們都知道長跑,沒有跑量做基礎,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每週一個半馬來堆積跑量,也是許多大神采用的方法。
其實跑圈中的鄙視鏈不在完全沒必要。跑自己的步,不用管別人怎麼想。只要自己的身體健康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跑馬,遵從自己本心就好。互敬互愛,才是我們跑圈應該有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