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精衛填

    《沉思錄》

    《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沉思錄》是兩千年前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對人生進行的深刻哲學思考,透過認真學習和拜讀此書,有以下諸多感悟:他告誡在喧譁都市中整日忙碌的人們,要有閒暇時間反省自我,不斷學習歷練人生;要保持心靈的寧靜,減少慾望淡泊名利;要珍惜眼前所擁有的,只有現在才是重要的;堅持“理性”的人生觀,遵從“本性”地生活。它主要探討什麼是善,我們應該過怎樣的生活。這是一本很難讀的哲學著作,但是一本可以安頓靈魂的書,更是一本可以讓我們的心靈變得純淨和高貴的哲學自省書。書中凝聚著作者思想的結晶,閃耀著智慧的光輝。它以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至今仍給我們帶來許多教益與啟迪。

    在《沉思錄》中,作者這樣告誡自己:“生活中總要有一點閒暇。”在這閒暇中讓我們浮躁的內心迴歸到平靜,對自己的道德品質、個人修養、責任良知、行為習慣等方面多做反省。同時,《沉思錄》告訴人們,不要執著倏忽不定的外物世界,不要執著於身外的名與利,不要活在外力的迫使下;而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社會理性的要求活動,放棄那些只對作為動物存在的人有用的東西。

    關於文體,《沉思錄》撰寫的體例是看似沒有前後聯絡的箴言體。關於這個體例,第一個編纂者柯西朗德也同樣感到疑惑,奧勒留之所以要寫作這樣一部哲學著作又何以要採用這樣獨特的體例,是因為在柯西朗德的年代,就如同我們現在一樣,只有完整論述的文章才被視作哲學作品的完美形式。我們不僅要避免在形式上將《沉思錄》單純視作富有哲思的隨筆、箴言來對待,也要避免在內容上草率地認為它是一種倫理學思想的彙編、或作者隨興而發的人生感悟。而要認識到,作為晚期斯多葛哲學思想的代表之作,它有獨特的內在基礎,這一內在要求它必須透過一種“備忘性質的筆記”來完成。但因為它並沒有嚴謹地依照論題表裡深淺進行組織,它作為一種理論,其完整性當結合整個斯多葛學派的背景來補全而其論題,卻應被把握為圍繞“主體”問題而進行組織。

    從命名來看,“沉思錄”是後世新增的名字,它本身是奧勒留寫給自己的一本書,沒有任何出版和麵向公眾的意願在其中,因此奧勒留自己並沒有命名它。多數的手稿或是沒有題名,或是加有“為自己而作”註腳。但這個朝向並不意味著這部著作具有一種私人性,對比同為羅馬皇帝的奧古斯都,奧古斯都採用一種日記體例,也同樣為著自己而寫下思考或感悟,然而,更多的主題卻是涉及公共事務或私人生活的事件。而奧勒留的《沉思錄》所記錄的卻與之大相徑庭,他更關心的哲學主題是一種原則性的,例如:讓任何行為都不要無目的地做出,也不要不根據完善的藝術原則做出,讓這些原則對你有足夠的力量。因此,這個“自我”就不僅僅是日常生活中的個體,而是一個參與哲學訓練的個體。這使得我們無法繼續採用二十世紀後的諸多歷史學家的觀點,將之視作一個表達帝王內心世界矛盾、掙扎和情感的作品,而是應當將之視作一本記述個體訓練中,根本性的生活原理的著作。

  • 2 # 東子的小屋

    《人生》

    據說,馬雲也是因為這本書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我也不是馬雲。

    《人生》的開篇引用了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正是這句飽含哲理的話促使我翻開了這本書。

    在高度資訊化的今天,從頭來看小說中描寫的人民公社,分配工作等等遙遠年代的名詞,不由得覺得陌生和隔閡,但是從一詠三嘆的故事情節,以及過去文化食糧極度匱乏的社會背景來看,當年這部小說引起轟動實屬正常。

    路遙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個心高氣傲,性格倔強的年輕人高加林的形象,他是那個時代優秀青年的代表——渴望憑藉個人能力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身份。可是,他的民辦教師資格被人頂替,經過煎熬和等待好不容易被調動到縣城當上了幹部,此時的他感到農村的戀人劉巧珍已經配不上自己,於是轉投縣城播音員黃亞萍的懷抱,最後卻因為感情上的糾葛被人告發了走後門的秘密,最終被退回了農村,而此時一心愛他的劉巧珍早已嫁給了老實本分的馬拴,再也沒有人來安撫他受傷的心靈……

    在就業自由的今天,我們再也不必在意所謂國家分配這碼事,想去哪裡,就去哪裡。而上進青年高加林,卻被那個時代打回了原型,最終還是擺脫不了當農民的命運。可是我的心裡對他還是由衷讚賞,當他來到城市,受到城裡人的蔑視時,告訴自己一定不能放棄,他心裡說:“我非要到這裡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裡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我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呢?”這樣的想法令人動容。難怪把高加林的民辦教師身份去掉的公社書記高明樓一直擔心這個性子很硬的年輕人將來有朝一日飛黃騰達,回來找他的麻煩,所以心裡總是惦記著找機會來化解他們之間的怨恨,可見有前途的年輕人誰都害怕,因為他們的將來無法限量。我相信以高加林的性格和才華,他遲早會成就一番事業,而不是終其一生作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

    路遙的這部小說揭示了人生的不可知性,一個人的生活道路總是曲曲折折充滿了冒險和挑戰,唯有始終積極向上方能免受命運摧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讀了點唐詩宋詞元曲,被元曲吸引,請教元曲的影響為啥弱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