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月
-
2 # 清茶3984
你的問題勾起我童年的回憶。我是40後。所以那個年物資比軟缺乏。孩子們都盼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吃點好的又可以隨便玩。記得每年過年時,吃完晚飯我們就跑出去玩。母親會炒一簸箕花生,歡一盆凍秋梨我們一會跑回來拿點。
接下來母親給我們準備穿的大年初一每個人都得穿新衣服新鞋。炕沿上擺著一大趟沒完全做好的棉鞋,母親忙著牽鞋套。都準備好了母親又開始包飯子。
半夜了開始放鞭炮孩子們跑前跑後忙的不以樂乎。實在跑累了就睡一會,早晨比誰起得早。初一早晨是餃子不過吃餃前必須做一件大事。
長輩們在炕上坐好晚輩開始給拜年男孩瞌頭女孩行禮。儀式完成開始吃餃子別提多香了。吃完餃子又跑去玩了。哎呀別提年過的有多開心
-
3 # 1藍天1
我是l946年出生農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家。我們家鄉是1942年民主建政(解放區)。我童年記事,應在1950年始,至今記得深的年味就是與平時不同,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還有講究多(也有不少迷信)。從送灶(農曆臘月24)開始,要"掃塵",中午在灶前燒菩薩紙,上香、敬飯,撕去舊灶老爺,貼上新的。後幾天蒸饅頭、粘團、水糕,殺豬宰雞買魚買肉辦年貨(糕果糖紅紙昏燭紙),給至親長輩送年禮,吃好的,有得玩。母親縫衣做鞋,洗被補衣,忙也高興。三十晚年味更濃,中午在家燒紙上供品(飯和魚、豆腐飯等祭祖,然後一頓好吃(即年飯)。下午我跟爸爸帶著紅紙早旱(因請的人多要搶前,這天老先生自貼筆墨免費忙的也歡。因拜年時識字不識字的總要評論對聯的,對子好、字好也是他"出名"的好機會)去請陳老太爺(老塾師)寫對聯、橫批和大大小小的"福"字,回來後各處張貼。後牆正面對著大門貼一張毛主席正面畫像幾年換一次但兩邊紅紙對聯年年更新。張貼前各人在家洗澡換新衣或乾淨衣。待洗過換下髒衣及掃過地後,直至初二才準掃地弄針線。晚上在門外燒紙燒香上祭品(豬頭或豬肉必有,還有生薑蔥刀等)。然後守歲,大人講講故事,提提過年要求,用菩薩紙對會罵人小孩的嘴擦擦。攵親要紮好財神把(柴中裹花皮)母親要搓湯圓,炒花生、向日葵、瓜籽(一般全是自家長的),姐姐燒火幫忙,哥和我巴著鍋一炒好就抓來吃,盼著分糕果(預備年初一開口吃),發壓歲錢(幾分一角不等)。我們年小經不起熬夜,也就晚十點左右。放鞭燒香點燭揭灶(就是迎接灶爺),撤下送灶那天供在灶臺上的飯,每個鍋裡放兩個湯圓,要我們大小便乾淨,熄燈後直到初一放過開門鞭炮後,先開口吃糕果,待父親點燃財神把在屋裡各處照過後,拋到自家田中(意思是消災滅蟲)。然後開口互相道好祝福。揭灶、開門各家有旱有遲,所以雖是農村,鞭炮聲也一夜不停。母親揭開鍋先看前晚放的湯圓,據說是吉慶、利眼。然後煮湯圓,一家圍桌(面不朝北)吃湯圓沾糖,多有味。小孩吃過各家跑,給長輩磕頭,給各家拜年,每家至少一把花生向曰葵。要飯的,也趕早,也快跑,發財沒少喊,饅頭得不少。再以後,有玩猴子,有玩龍舞,有演"打湖船",有演"小放牛",我們看了這場趕那場,一連熱鬧好幾天,這時年咪最濃。初二開始走親訪友,親友對同去小孩有給糕果有給壓歲錢。初五早上又要放鞭炮,這種熱鬧初六基本結束,年味漸淡,年也漸遠。郅,部分人家正月十五再吃頓湯圓再放掛鞭,新年也結束。
-
4 # 樹下酒仙
生於不同年代的你,童年的年味是怎樣的,還記得嗎?
記得,永遠記在腦海中!
1977年虎年春節,過年我12歲了;今年這個春節也是粉碎“四人幫”後的第一個春節!虎年,龍騰虎躍賀新春!
1976年這一年,國家發生了許多大事,先後失去了三位偉人——周恩來總理!毛澤東主席!朱德委員長!
還有發生在河北唐山“持大地震”,牽動全國人民的心……
華國鋒主席繼承毛主席遺志,力挽狂瀾一舉粉碎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全人民緊密團結,擁護華主席周圍,積極投入到抗震救災,生產自救的轟轟轟烈烈大生產運動,迎接新的一天早日到來。
農村過新年,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家家戶戶都忙著了;記得那年臘月我家殺了一頭年豬。
我家人口多,兄弟姐妹父母7口人;76年生產隊分了2800斤稻穀,這是一家全年的口糧,今年人均達400斤,也是大集體以來分得口糧最多的一年。
今年年味特別濃,公社早就下達通知,各生產大隊組織龍燈、舞獅、馬燈、板龍燈、採茶花鼓燈…在春節期間巡村進行表演!
記得那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購買了許多鞭炮,那年大年三十的爆竹聲特別響,十分熱鬧!
年三十(南方)一家老小吃年夜飯,今年的年夜飯特別豐盛,因為家裡宰了一頭年豬,我們兄弟姐妹們都做了一套新衣,也穿上了媽媽做的“千層底棉布鞋”,那年媽媽包給我5角錢壓歲錢,這是最多的一次5角,以前只有2毛錢壓歲錢。
大年初一,小夥伴們挨家挨戶從長輩開始拜新年,長輩們抓把瓜子花生,有的還給幾粒硬糖;大年初二外出拜舅舅年,一直拜到初六七,基本上才拜完,全靠兩腳走,來回都十幾里路,家中親眷多,每家都要拜到。
一個正月都沉浸在年味中,那時沒有外出打工的;雖然窮,但是他們都是喜笑顏開,苦中作樂,沒有多少埋怨;因為那時的幹部,還是為人民服務的,那時的社會風氣很好,尊老愛幼,互幫互助,貧富差距不大,那時更沒有貪汙腐敗分子侵吞國家財富;那時的人雖窮,但很有志氣,沒有被困難嚇倒!那時的孩子們很天真,天天都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可是能讀到初中畢業,就是村裡的高材生,算有文化人了!那時男人光棍少,只要不是殘廢,好手好腳人勤勞,都能娶上媳婦,而且不要彩禮錢;有吃有喝,有兩間房就可以結婚生子了……
以上就是我腦海中的童年時光,如今兒孫滿堂,仍在努力奮鬥著!加油!
-
5 # 亦仁33323263
謝謝!我出生於五七年,農村的。那是除夕,家家點著煤油燈,坐在熱炕上。除夕晚飯有肉,白饃。飯後拜年是磕頭,長幼有序。之後,盼著家長髮壓歲錢。小孩能得到一毛或五毛錢。最高興的是和小夥伴們一起,提著紙糊的燈籠在院裡玩。跑來跳去。偶爾也有水果糖吃。再大一些,"文革"開始,過年不再磕頭了。農田大會戰,很忙。有廣播了,有好多好聽的歌曲。如《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等。
-
6 # 生升泉
盼年我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童年的年回憶起來很有滋味,很值得回憶。如今回憶起來,是滿滿的留戀,勾起太多的鄉愁,將我又拉回到夢中牽繞的故鄉,大多往事浮現在我的眼前。童年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的。咱們東北那時過年時天是嘎嘎地冷,漫地雪封,呵氣成霜。當時農村比較窮,還沒達到溫飽,大多數家過年買幾斤肉,殺不起年豬,殺起也得賣一多半,我家屬於殺起賣一半的人家。記得一殺年豬,老爸把尊長,村組幹部,左鄰右舍找來吃豬肉。當時殺的年豬都是放養大的,一般都養一年多,三四百斤,可以說是綠色食品。殺豬這天早飯後,當屯幾個要好的叔叔先來,抓豬,將四蹄用沾溼的麻繩綁上,然後用刀在豬脖子捅起去,用盆接血。用通什在腿上吹氣,為了好去毛。大鍋燒好水去毛,開膛,用雪清洗腸子灌血腸。酸菜燉豬肉,煮熟的肉放上蔥花,大料再蒸一下特別好吃。蒸肉,骨頭,蒸豬血,血腸,酸菜,一桌殺豬菜吃起來特別香,至今還想那時小年味。過完小年,二十四至二十六去老城鎮去逛亍購年貨,也買不了啥。記得媽媽年年給我買個紅褲叉,過年穿上走走紅運。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做年豆包。二十九粘對子,三十下晚坐一宿。三十這天起早放鞭炮,中午也吃好的,晚上包餃子。先包餃子,在煮餃子時我和爸爸掛好燈籠,放鞭炮接神,回便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爸爸媽媽領著我們打樸克玩。那時沒有電視看,九點多就睡覺了。初早晨要早起,放完鞭炮吃飯去長輩家拜年,大年初一遙亍走。初三,破五都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還吃凍秋子梨,逛大亍。二十五天倉,二月二龍抬頭吃豬頭肉。從臘月二十三到二月二,年就過完了。童年時盼過年,那時的年有年味,一家人雖不算富裕,但很充實。隨著年歲增加,對過年少了激情,說句心裡話,基本上是為孩子過的。童年的年是爸爸媽媽為兒女歡樂的聚餐,凝結著雙親一年的辛酸。童年的年是快樂的,更是充滿思念的……
-
7 # 馳坤
我想不同年代的童年一定有著不一樣的年味,而這種年味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童年幸福與否,那終將深深地烙印在每個人的記憶裡,直到永遠。
我童年的年味現在想起來可以用這麼幾個詞形容,鞭炮齊鳴,煙花四起;炊煙裊裊,飯菜香溢;推杯換盞,笑語盈門,還有就是我們這幫小孩的追逐打鬧,以及口袋裡的美味糖果。那個年代物質貧乏,平時都沒什麼好吃好喝的,到了年底憑著一些票證,再加上一年的些許積蓄,大人們忙前忙後只為了過個年,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
現在城市不能放鞭炮了,以前過年才能吃到的美味佳餚,現在每天都可以吃到,孩子們也不稀罕我們那時的糖果,想要的東西到處都有。雖然天天像過年,但年味卻越來越淡,對我而言。
現在的孩子在以後回味童年的年味時,一定和我們不一樣,啥味,我們不知道,他們知道。
-
8 # 古稀珍惜
童年的年味,至今記憶猶新。鄰里長輩族人非常親切,從年初一到初三互動頻繁,大人們放下一切,帶著我們一起大玩三天。
我出生在46年,解放初期剛記事。祖輩們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但是對過年非常重視。
在那個物質短缺的年代,年前家家戶戶都要準備湯圓面,初一都要吃湯圓,象徵著團團圓圓,還在湯圓裡放硬幣,誰吃到象徵著誰的運氣好,要發財,吃水餃叫吃彎彎順,象徵著一年到頭順順利利的。還有三十年晚蒸饅頭,蒸年糕。三十年晚中午貼春聯,晚上媽媽做花生糖,捏面糖,炒瓜子,向日葵,等等。準備初一親朋好友拜年發給大家享用。
到了初一,我們小孩子要去給族人的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給我們吃糖果和各種零食,還給我們壓歲錢,那時候壓歲錢就給一毛錢,我們就會開心的不得了。
那個時候特別喜歡過年,過年了才有好吃的,才有新衣服穿,有新鞋子穿。
童年的濃濃的年味和鄰里親情,記憶猶新,至今難忘。
-
9 # 泰山人家888
"童年盼過年,過年吃好飯"。70年左右,我們家鄉生產隊分小麥人均全年16斤,你沒看錯,全年人均16斤小麥。真的是吃糠咽菜,但也不是真的能夠吃飽。
沒辦法的事,不是國家不管百姓生活,剛建國,百業待興,國家也窮。
當然,孩童時代,過年是一年當中最高興的時候,走親訪友,盡興玩樂。能吃好飯。但不一定年年有新衣穿,窮,買不起。
-
10 # 一葉青風
童年的時光對於每個上了年紀的人來說終身難忘,記憶著那個快樂無邪,童趣純真的年代,小時侯盼過年,過年可穿上新衣,吃好的,買一掛鞭拆開放口袋裡,在帶上一棵香,邊走邊放,打燈籠,堆雪人,一幫小夥伴們有的是玩的,可歡兒了!小時候盼快點長大,老了在也回不到那個懵懵懂懂的少年時代,一年換回新衣,一年吃一次肉,但很快樂,萬物都差不多吧!少的才珍貴,失去的才珍惜。
-
11 # 靈通e媒
窩窩頭的甜香讓我難忘!
現在,去超市也經常買窩窩頭、玉米發糕之類的。
不貴還好吃!
-
12 # 海邊漫步人
題主提問題,筆者來回答。
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我,對童年過春節記憶深刻。
那時的春節,從入臘月就開始有動靜了。首先是農家嫁娶活動,臘月裡出嫁的姑娘、小夥娶媳婦的特別多。老人們說進入臘月全是好日子,不用找人看,兩親家商議那天是那天,讓媒人傳個話就可以了。一般過臘月初一後,本村,附近村莊的鞭炮聲就響起來了,特別是逢雙日,鞭炮聲此起彼伏,經久不斷。那是喜慶的聲音,大人孩子臉上掛著笑容,簇擁著看熱鬧,搶喜糖,鬧新娘,拾啞炮,對新人評頭論足,時不時開個玩笑,引得眾人哈哈大笑。整個農家小院充滿喜慶氣氛。
在不斷的嫁娶鞭炮聲中,離春節越來越近了。在孩子們期待中,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來了。我們的家長會去公社住地趕集,買灶王象,買點鞭炮,香,火紙,調料,……過年的東都要置備的。這天還要買麥芽糖,對灶王進行上供——把飯屋打掃乾淨,牆壁上貼上灶王象,下邊擺上麥芽糖,燒上香,一般是母親連磕三個頭,禱告幾聲“灶王爺行行好,您給老天爺彙報,我們吃的不夠,也沒浪費糧食,麻煩老天爺明年保佑我全家有飯吃。您要是想說我的壞話,就吃口麥芽糖粘住嘴。”
對父母這一套,我們不大關心。我們最關心的是上完供後的麥芽糖,總是盼望儀式快點結束,好吃到那盼望許多的麥芽糖。而母親也總是不讓我們失望,端出麥芽糖兄弟幾個分一分,我們則迫不及待地把麥芽糖放在嘴裡品嚐。那甜甜的、粘粘的感覺從口腔裡,經食管到胃裡,感覺是那麼舒服,那麼清晰,讓人經久回味。
腳趾頭加上手指頭,查到年的天數。盼啊盼,盼到臘月二十八,那時候過年才真正的開始了。
這時候的母親拿出全年的積累:春天養的公雞(最多兩隻)、秋天用開水燙過的豆角、茄子、梅豆涼曬一下,父親要親自動手,把雞殺了,當時,我們享受的只是雞血,雞腸(雞腸太短,也是捨不得扔掉),殺掉的雞是不可能炒了吃的,我們只是享受的雞血加上雞腸白菜一鍋燉,不過吃的也是不亦樂乎。
豬肉是鄰居家買來的。一類是五花帶肋肉,要稱幾塊,這是走親戚用的,一般是有幾家親戚稱幾塊,我們叫它“禮條子”,每塊3斤多;另一類肉是前腿或後腿肉,一般也就是5斤左右,這些肉就是春節用的,全家過年,節後招待客人全指望它了。
父親在臘月二十五左右,會用獨輪車推上地瓜幹,去十五公里外的縣城酒廠去換白酒,一般也就換個十斤左右。那時酒廠兌換的比例是三斤地瓜幹,外加一毛錢給一斤白酒。這些酒也是過年、年後待客用的,平常是喝不起的。
至於過年買新衣服、新鞋子,一般是不敢奢望的。趕上一年添件新衣服,母親也是不讓提前穿,那是要等到初一才讓著身的。有新衣服不讓穿,慾望得不到滿足,心裡那個癢癢勁,甭提多難受了。
(未完待續)
做菜臘月二十八。母親開始取出夏天、秋天,晾曬的幹豆角、梅豆、茄子等淘洗乾淨,晾乾水分,洗好蘿蔔,蓮藕,買來的帶魚剖腹去掉五臟,洗淨,截成小段放入瓦盆中加入調料淹好。水蘿切絲剁碎,加入蔥、姜碎末、五香料、食鹽備好。
父親切好豬肉絲,打好麵糊,刷好大鐵鍋,加入自己生產的花生油,點著爐火,哥哥則早已把鞭炮備好,用木杆擎入空中,父親一聲“放炮”,“劈劈啪啪”的聲音,響徹雲霄,傳出很遠很遠。
油熱了,母親把備好的菜放入麵糊盆,沾上面糊,有條不紊地做起菜來。
-
13 # 玉壺e心
70年代生人,童年記憶與《看上去很美》相似度極高,80年代少年時代趕上過《動物兇猛》的尾巴。那個年代年味甚濃,每個年三十我們整棟大人孩子都會搞一個煙花比賽,孩子們將一個一個的煙花輪流放,大人們則在一旁評價,看誰家的煙花最好,最後由楊老師評出本年度的一二三名,我從未出過前三。84年搬家後坐進單元樓,並且有了春晚,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快樂了。
-
14 # 涓涓溪流2020
小時候總是盼望著過年:
第一,關於新衣服。大年二十幾左右媽媽給我們姐妹買新衣服,那些衣服其實每年都挺像的,上下裝,有點像現在的衛衣運動褲,粉色居多,薄的,裡面穿鞋厚厚的棉衣棉褲,質量應該算不上多好,會起球,但是每年總是盼望著穿,大年初一前穿著舊的,當天立馬換成新的,開開心心找小夥伴玩耍。
第二,關於外婆家。過年特別惦記的就是去外婆家,大年初二去外婆家,媽媽姊妹五個,對了,還有舅舅,舅舅那些年還小,還沒結婚。幾個姨,每家兩個孩子左右,一起鬨鬧玩耍,一直到天黑都捨不得分開,都是大人叫著拉著回家的。到外婆家沒多久就開始發壓歲錢,哈哈,開心,玩到半晌會有好東西吃,尤其記得有一年發雞爪吃,現在再也沒吃過那麼好吃的雞爪了。想念外婆,我甚至覺得小時候的年味,主要就是外婆家的味道。
現在再也找不到小時候過年的味道了,那種純真令我極度懷念,那種歡樂也再難見。現在的時尚早已不是小時候新衣服的樣子了,外婆家也慢慢裝不下漸漸長大的我們這些大孩子了,尤其外婆去世後,我們這些大孩子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也徹底留在記憶裡了。
-
15 # 夕陽無限好118234736
我生於50年代,因為父母都上班,就把我送回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老家過年的時候,各家院裡都用堆的塔形煤堆,不記得是幾個了,三十晚上就都點著了,晚上一看小山村通亮,早上家族裡我們這一代的大哥哥,就帶著我們這一代小弟兄們,去給長輩們去拜年,也沒有放便炮的,也沒有感覺不快樂的。
我要上學的時候回到了天津,那時候父母都是雙職工,過年的時候我們就幫助父母,排隊買年貨去,買回來還要做好,那時也沒有太多的大魚大肉的,就是包點餃子燉點肉,就等到十二點鐘放完便炮吃餃子了,穿新衣服了,那時候也沒有什麼玩具,就和院裡的小夥伴們去玩了。
-
16 # 那多麼熟悉的聲音
《那時候西府高店的年味是這樣的……》
八十年代中,在家鄉高店,從能清晰的記事起,過年就是娃娃們最期待和最重要的一件大事。那種期待,是真正發自內心最美好和最充滿無限童趣的盼望。
那時候準備過年,從 一入冬就開始了。而每年一度的“高店街冬季物資交流大會”就是拉開當地人們過年的大序幕。
交流大會一般持續10天,當地商鋪和全國各地商販雲集於此,人山人海,如遇雨雪影響,大會辦公室會延續3——5日。用熱鬧非凡都不足以描述那種商貿盛景!各種物資商品應有盡有,各式歌舞雜技百家爭鳴,高店幾百年的老街道一時間人聲鼎沸,南北星戲樓場秦腔喇叭一直吼到夜戲結束。
在這個交流會期間,大人們不但忙活著做買賣掙錢,最重要的是給一家人準備過年的新衣服,那會大多是在琳琅滿目的布攤上,選好買好布料,然後拿到裁縫店做自己喜歡的,最流行的款式,正經的個人定製!
娃娃們在這個交流會,除了敞開了玩看戲、看電影、看雜耍,吃的棉花糖,有條件還會買好最喜歡的玩具槍,為過年做準備。學校因為交流的喇叭太吵鬧,只上半天課就放假了。等交流會一結束,娃娃們倒計時等過年,從來沒有見過哪個娃為寫作業和考試發愁過。
一進臘月,年就更近了。年貨準備早的人家,殺豬洗菜都已經開始了。尤其臘八那天一喝粥,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大街小巷都是年味了,擋都擋不住!街道也不分單雙集市了,每天都是年集!堪比物資交流大會。
用當地話說,人們像瘋子一樣,從街道往回置辦年貨,傢俱、菜食、物料、年畫、對聯、小吃,誰家置辦豐富,說明日子過得不錯!一句話,有錢多置辦,沒錢的,該買的也不能少,請神靈就是家家戶戶的重要事情!土地爺、灶王爺、天神也、財神爺都要請回家!炮仗買
-
17 # 小尤說畫
貧窮且快樂的人情小鄉村,車馬很忙,路途溝坎,一路風程僕僕也不見幾戶人家,只能在中間小小村落鄉鎮停留過夜,那時候一個鄉村啥行業都有,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會,童年的年味就是年前的村子的小集市,賣服裝的,賣小吃的,東西好,但也有點小貴,錢少,錢經花,真值錢,每個人都會積攢一年的收入只為給家人制備一身新衣服,這是全家一年最開心的時候,然後吃一頓帶肉帶小海鮮的年夜飯,家裡在用割出來的肥肉榨油,再炸點花生米糕啥的,當做家裡來客的小點心,那個年代就是充滿著濃濃年味的歲月,日子過得慢,人們的笑容比現在日子好後更常在,一起勞動,一起分享收穫的喜悅,歲月已走,往事回味,年味以變。
-
18 # 胡乖乖
還記得童年的春節是多麼的快樂,去誰家串個門都會給我一大把好吃的,把自己的上衣和褲子的口袋塞的滿滿的才一蹦一跳的找村裡同齡的小夥伴玩耍。
童年的年味是鞭炮的味道,最喜歡在聽完一掛炮竹聲就去找那一堆炸完的殘渣裡找那些僥倖逃過一劫的小炮竹,然後多攢一些和夥伴跑去池塘邊上,拿著從家裡廚房偷拿來的火柴點著一個小炮竹立馬扔到池塘,炸起一朵朵水花,那就可以玩上半天。
-
19 # 溫柔第一劍
童年第一感覺是飢餓,總是想到吃。吃野菜,吃蔬菜,大缽大缽地;吃玉米糊糊,如果沒有蔬菜,那就滿足;吃幹玉米飯,那整天都渾身是勁,野跑于山間小徑,鑽摸於芳草荒林,沾禪攆蛇,樂不可支。或流連於山溝水溪,引水為樂。或聽大人讀“騎馬要騎大駿馬,戴花要帶大紅花”。或翻看連環畫《房東大娘》《兩個小八路》《向陽院的故事》《車輪滾滾》,或連猜帶蒙讀繁體豎排的《西遊記》《三國演義》(至今藏的就是 紙色發黃的這種版本)。秋高螃蟹熟,捉它既樂且驚,樂在所獲盛豐可打牙祭,驚在時時被夾得痛徹心扉。肉體的飢餓,是由於盲目全面引進海南島種子所致;精神飢餓多在無錢買書,只能央求人借讀。年歲漸增,借閱也就容易了。後來省吃儉用買書,大概就是童年的陰影所致。
-
20 # 瑞雪喜紅梅
童年記得一到臘月,母親天天忙吃的⊙▽⊙熬糖,打豆腐,蒸陰米。擀餃子翻嘛發,做京果麻棗,用貝殼撻和葉子和豆皮。好多吃的⊙▽⊙真是忙,這個月就和母親形影不離,幫她捉火。到過年那天,早早就準備十碗菜,記得開始都是殺整豬,好嚇人我不敢看,十碗菜很豐盛。比我現在吃的好些,雞鴨,還有墨魚,蒸魚炸魚,蓮子銀耳湯。準備吃了就先叫逝去長輩飯。然後一家人坐一起吃飯,然後母親收拾完畢,就給我們換上新衣服,小夥伴就到處撿鞭炮玩,雖然不像現在有電視看,但是那時除夕夜晚好熱鬧。小夥伴都是提燈籠照亮玩,很有喜慶的氣氛。初一就更熱鬧,父親帶上我們家家拜年,都是這樣鄉親們相互帶上娃們拜年的,很和諧親熱(●✿∀✿●)這些美好回憶只能心裡懷念。
回覆列表
因為,我們的童年很生活不是很好,只有過年才能穿上新衣服,過年吃的大魚大肉多點。
現在我們國家富強了,我們生活都裕了,感覺沒有年味了,整天吃的比從前過年吃的要好。我們應該感謝!毛主席和老一輩革命家,感謝國家的領導領導的好!我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謝!感恩!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