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涯罪客
-
2 # jason82514159
夷陵之戰背景是基於襄樊戰中失荊州,羽被殺以及大部將領攜城叛逃的前提之下的,整個川蜀對外的兩大門口即為荊州和漢中之地,且漢中防務主要針對曹魏政權,所以不可能傾巢而出,更不可能調魏延離崗!
在劉備入主川蜀之後便破格提升魏延領漢中太守,督漢中軍事(相當於漢中地區最高軍政長官,就差領假節了
-
3 # 愛尚文史
劉備破格提拔魏延,對其寵信有加,這點毋庸置疑;在劉備的字典裡,魏延無疑是繼關羽之後,蜀國又一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在委派“漢中太守”的問題上,劉備可以說是力排眾議,因為當時的魏延,基本上不被所有人看好;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魏延跟隨劉備的時間不長,從劉備入川的時候,魏延才帶領私兵加入了劉備的隊伍;他算不上劉備方面的元老大將;
第二:魏延投降劉備後,並無更多功績可言;在吞併益州,平定漢中的一系列戰役中,魏延的表現渺渺無幾,功績?完全談不上;
第三:魏延的官職,只是牙門將軍;單按官職論,怎麼論都輪不上魏延;
第四:呼聲最高的是劉備的小老弟張飛,張飛從最初就跟隨劉備打天下,立下的戰功無數,僅次於關羽;在平定益州的一系列戰役中,張飛的戰功,更是名列前茅;這些都是魏延,無法比擬的;就算撇去張飛不說,還有比如趙雲、黃忠、馬超、霍峻等人,都在劉備身邊,這些人的聲望,比魏延高很多;
魏延既不是元老,也無功績可言,劉備為什麼會選中魏延呢?原因很簡單,自信,自信自己的“識人之明”;劉備看準了魏延是個大才,他不管魏延現在的表現如何,他堅信,魏延日後,必定會有一番作為;漢中在魏延手上,不會出任何岔子,這是劉備所堅信的;
那麼?既然劉備深知魏延之才,又對其寵愛有加,為什麼在後來的夷陵之戰中,不帶上自己的信寵魏延呢?
實際上,原因很簡單;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並不是什麼大戰役,兵力投入,也就三四萬而已;劉備當初帶出去的將領,除了黃權,其他的都是小角色,甚至新人;這說明什麼?劉備要麼就是小打小鬧,要麼就是自信過頭,所以才不帶更多的將領;
劉備究竟是自信過頭,還是小打小鬧呢?事實證明,確實只是小打小鬧;在夷陵僵持一年之久,期間壓根就沒有爆發過比較大的戰役,全是小型戰役;別說魏延,甚至趙雲,劉備都沒有帶;要知道,夷陵戰役期間,趙雲就在成都,沒有任何作戰任務;劉備連閒置的趙雲都不帶,有什麼理由把重任在身的魏延調到自己的身邊;如果魏延離開漢中一年之久,被曹魏所察覺,其後果將不堪設想;曹操肯定會大舉進攻漢中,到時候夷陵還沒取勝,漢中就已失了;
所以,讓魏延參與夷陵之戰,只會得不償失,敗得更慘;
-
4 # 家庭理財顧問
史言劉備“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按劉備既以漢王朝的繼承者自居,照理說他即位後應立即進兵討伐篡漢的頭號敵人曹丕,可是劉備卻硬是要伐吳,“群臣多諫,一不從”。連劉備的親信將領趙雲都說:“國賊是曹氏,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可是劉備不肯聽從。他這樣作,既輕重倒置,也違背了聯吳攻魏的既定方針。孫權聞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
從劉備的態度看,好像是把替關羽復仇做為首要之務,實際也並非如此,從史書上看,劉備所最得力和喜愛的要員,首先是法正和龐統。他們死後,劉備都難過得流涕數日。《三國演義》說劉備聞關羽死訊,痛不欲生。
正史並無此記述,只言備“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劉備之所以這樣做,主要原因不是“忿”,而是“驕”。他一貫對吳估計不足,所以當他令關羽進攻襄、樊時,對吳戒備不周。根據避強攻弱的道理,他要攻吳而不聽群臣諫阻。願意跟隨劉備伐吳的主要將領只有張飛。那時張飛鎮守巴西,他本準備從閬中率兵萬人與劉備會江州(今重慶市)。但飛在臨行前,被其帳下將張達、範強刺殺。趙雲因諫阻徵吳,劉備未令他同行,而留他督江州。從劉備此次出征帶領的文武官員看,其中既無卓越謀臣,也無知名宿將。只有一個黃權,原為劉璋部將,曾勸璋勿迎備入蜀;又不肯在劉璋降備之前投降。因此備對權甚為歎賞。後黃權向備獻策進取漢中,取得了勝利。這次權向備獻言:“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①。備不從,只遣權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這樣,權雖出征,亦未得發揮多大作用。這是為什麼?只因一個“驕”字佔領了劉備的腦海,他認為自己伐魏,雖不能克,但對付吳還是滿可以的。
從以上分析,劉備的“驕”佔據了腦海,提反對意見的一率不帶,聽不進良言;所以別說魏延了,連趙雲這樣的猛將也沒有能進入他的視線,失敗已經註定了幾分!
-
5 # 甬津先生
但是夷陵之戰其實一開始已經註定了結果,因為最高指揮官劉備輕敵,歷史上輕敵的沒有好下場,老名將成為新名將踏腳石的例子比比皆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看雙方統帥分別為劉備和陸遜,參戰將領蜀國:吳班,馮習,張南,沙摩柯,黃權;吳國:潘璋,朱然,徐盛,孫恆。從參戰人員看,無論是統帥還是將領,吳國質量均強於蜀國,勝利是必然的。但重點來了,當事人不知道,劉備戎馬一生,對上陸遜,認為乳臭未乾,黃口小兒。曹操死後,跟劉備一個時代的基本死絕了,孫權看見劉備其實也得叫叔叔。所以劉備這個大號準備帶小號刷等級的,沒想到陸遜這個小號滿身神裝。
魏延當時鎮守漢中,這個位置太重要了,北伐起點,據守曹魏,這就是蜀國的政治正確,不可輕動。話說劉備眼光還是很毒辣,漢中守將選擇時大家都認為是張飛,但劉備提拔了魏延,想想張飛的死法,如果被人殺了獻城……
題外話魏延之死,魏延和楊儀都在各自領域很專家,但是兩個人情商都捉急,而且互相看不對眼,文武互輕。諸葛亮死後,魏延還想打,楊儀主張退,兩個人都想繼承蜀漢丞相,所以發生政治鬥爭,情商更差的先死,一年後另一個也死了,哥倆繼續地下鬥。
諸葛丞相是謹慎的,因為劉禪太豬隊友,所以蜀漢丞相政治力要高,情商要高,武力是次要因素,蔣琬才是最好繼任者。
-
6 # 禁街虎1
這個問題……我可以說,有點自相矛盾嗎?
劉備為什麼重用魏延?因為魏延確實是將才。漢中之地是魏蜀都想得到的戰略要地,拿到手的一方絕對丟不起,所以必須派大將防守。守將人選也必當慎之又慎,關羽鎮守荊州,剩下一個最近的就是張飛,可是此君時常做一些出人意料之事,實在是極大的隱患。守徐州沒幾天就丟了,此事不可能不讓劉備產生心理陰影。
剩下的人選中,趙雲隨時做為貼身保鏢,不可輕動。馬超自從歸順就不怎麼受待見,這種要事似乎輪不到他頭上。黃忠年邁,不適合。而魏延的能力當屬蜀漢武將第六人的存在,個人能力也沒得說,他去最合適。
魏延被委以重任,鎮守漢中,效果相當理想。反正曹魏沒敢來嘚瑟。
討伐東吳,劉備親征,帶兵直入吳地,一路勢如破竹。在這種情況下,任誰可能都會產生輕敵思想,劉備也不例外。在他眼裡,東吳除了周瑜,似乎沒有可怕之人。陸遜不過一書生,東吳實在沒人了,才把這個黃口孺子推上前臺。似此,何怕之有?所以連大保鏢趙雲都沒帶,更不會帶魏延了。
而且,不帶魏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只要魏延離開汛地,難保曹魏不會趁機攻打漢中。荊州老巢已經丟了,要是再丟了漢中,益州也大大的危險。益州這塊根據地要是再丟,那他劉皇叔又得到處打游擊嘍!所以說破大天,劉備也不敢讓魏延離開防區。這應該是最根本的原因。
把此要地交與魏延防守,不能輕動,又怎麼會讓他跑去參加夷陵之戰?所以說問題自相矛盾,就在於此。
-
7 # 鐵馬冰河wu
戰爭初期,蜀軍所向披靡,一路高歌猛進,深入吳國境內五、六百里。年輕的東吳大都督陸遜臨危受命,採取誘敵深入之策,針對空國而來、長驅直入的蜀軍,指導吳軍且戰且退,最後退至夷陵猇亭一帶據險堅守不戰,與蜀軍對峙、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劉備見吳軍久不出戰,遂做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為防吳軍抄其後路,他命軍隊棄船登岸,在江岸險峻的山道上樹柵連營四十餘座,綿延七百餘里,聲勢駭人。陸遜等待的就是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他指揮吳軍在猇亭發起反擊,並縱火燒營,劉備大敗虧輸,蜀軍傷亡數萬,損失慘重,劉備僅率少數殘兵敗將突圍回到白帝城。從此,蜀漢的勢力被牢牢鎖在長江上游,再也無力東顧。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有人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夷陵之戰才是促使三足鼎立的奠基之戰。
夷陵之戰可謂攸關蜀國的國運 。若勝,則有望奪回荊州,甚至可以直搗吳國腹地,佔據長江下游地區;若敗,對於實力相對弱小的蜀漢來說,不論從哪方面看都是難以承受之重。按理說,這麼重要的戰事 ,劉備怎敢馬虎,他應該盡遣精銳,將蜀漢那些能征善戰的名將全部帶去,可事實上他以傾國之力伐吳,隨徵的似乎都是二流將士,那幾位久經戰陣、大名鼎鼎的宿將大都沒有從徵。
彼時的蜀漢,人才濟濟,堪稱武將若雲,謀臣似雨,是其國曆史上最鼎盛的一段時期。
蜀漢的“五虎上將”威震三國,都是英雄榜上排名靠前的人物。雖然戰前關羽、張飛相繼罹難,但趙雲、馬超、黃忠都是戰力超群的猛將,隨便那位都是身經百戰、成名已久的虎賁,都夠吳國喝一壺的。那麼,劉備禦駕親征伐吳前在人事上到底做了哪些準備與安排呢?
劉備伐吳的軍事安排是這樣的:“......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劉禪)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陣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兼督糧草;黃權、程畿為參謀;馬良、陳震掌理文書;黃忠為前部先鋒;張南、馮習為副將;傅肜、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為合後......(後衛)”。
足智多謀的諸葛丞相沒有隨徵,而是保太子守兩川(亮兄諸葛瑾是東吳重臣,所以諸葛亮不去似乎也有避嫌的考量 ),這本無可厚非。
而身為“五虎將” 之一的馬超“助”魏延守漢中,這似乎有些說不過去,因為馬超勇冠三軍,是蜀漢“五虎上將”序列裡的人物,論地位、論名氣、論武功,魏延都不能與其相提並論,他怎會去協助級別遠低於自己的鎮遠將軍魏延守漢中呢?應該是魏延協助馬超守漢中才對。
魏延雖不是上將,但他也不是泛泛之輩。史載,魏延出身部曲,屬典型的“猛將發於卒伍”,他隨劉備入川,屢立戰功。劉備慧眼識才,破格提拔了謀勇兼具的魏延。魏延在劉備時期屢獲重用,被劉備攫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他上任後,採用正確戰術,將兵力部署在漢中外圍,以“守險不守郫”之策,將戰略要地漢中守得固若金湯,令虎視眈眈的曹魏毫無可乘之機,是蜀漢當之無愧的國防中堅。
魏延軍事才能出眾,長於奇謀,論軍事業務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諸葛亮。譬如,後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一條令後世軍事家擊節讚歎不已的“子午谷奇謀”,就是從漢中兵分兩路,一路出子午谷,一路出斜谷,神不知鬼不覺地直搗長安,全取關中。
只可惜用兵過於謹慎的諸葛亮屢次否定了魏延的奇策,採取穩紮穩打的保守戰法,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鎩羽而歸......叫人不能不為魏延扼腕嘆息。
可以這麼說,在知人善任上,諸葛亮遠不如劉備。那麼,劉備親征孫吳,為何不帶上他一手提拔、有勇有謀的魏延一起隨徵呢?
《三國志·蜀書· 魏延傳》有如下記載:魏延在劉備稱漢中王時,就已“ 領漢中太守”,後來“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漢中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堪稱“蜀漢鎖匙”,劉備之所以把魏延安排在漢中,主要是考慮他能攻善守且善於奇謀,他派地位高於魏延的馬超派去協防漢中也是為保萬無一失,顯然是加了道“雙保險”,因為漢中對於蜀漢的重要性不亞於荊州,假如漢中失守,西蜀也就門戶洞開、無險可守了。
劉備東征孫吳時不帶軍事才幹出眾的魏延一起去,原來是另有重用,命他鎮守漢中。
而《三國志》記載老將黃忠早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也就是劉備取伐蜀益州前一年已經死去,怎麼可能在夷陵之戰中被任為“前部先鋒”並且戰死沙場呢?顯然,小說《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為這位戎馬一生的老將安排了一個悲壯的結局。
而黃權、程畿、張南、馮習、傅肜、張翼、趙融、廖淳都只能算二流將軍,一身是膽的趙雲是勇冠三軍的一流戰將,卻被劉備用為後軍,基本沒有發揮作用,馬超、魏延又沒有隨徵,所以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打得大敗而回,除了戰略、戰術失誤外,和他用人不當似乎也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呢?!
【插圖源自網路】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
8 # 山夆320
魏延絕對是演義裡和各大三國遊戲裡被黑最慘的一位。魏延是鐵忠蜀漢的大忠臣一個,卻被黑成反覆小人一個。魏延在蜀國感覺相當於魏張遼,為什麼這麼說呢他們一個防衛吳國得當,一個防衛魏國得當。漢中對蜀漢來說太重要了,魏延是駐防漢中防範曹魏的柱石,而且防衛效果也不錯,不能輕易調走,往後的守漢中的大將都是依魏延之法來仍然可保漢中無憂。不帶魏延去伐吳是明智之舉,要是換人去駐守漢中說不定效果還沒魏延好了。一但魏延調去伐吳,魏國來攻,這就是兩面作戰了而且還有亡國之危。至於諸葛北伐多次無功而返,個人覺得是諸葛和魏延不能很好的互相配合互相信任有點關係。魏延防衛漢中期間功績顯著,北伐時一次獨自領兵就能殺敗魏國郭淮,這也充分證明魏延在領兵方面的才能。而諸葛卻不能很好的用魏延,如諸葛用魏延用好了北伐不敢說能成,但至少不至於無功而返。
-
9 # 帝國烽火
漢中之戰後,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並指定了魏延來鎮守門戶漢中,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這些都是魏延建立軍功所得,當年劉備入川之時,在酒席上遇到劉璋大將的刁難,此時魏延二話沒說前去解圍,而且魏延也是跟隨劉備最早入川的,作戰英勇,有勇有謀,為劉備拿下益州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魏延歸順劉備的時候,由於魏延斬殺了長沙太守韓玄,諸葛亮背叛主上為由,建議劉備將其立馬斬殺,劉備念其有功,親自勸說諸葛亮不要殺了他,所以魏延忠於劉備,但是這樣一位又能力,又忠心的大將為什麼劉備沒有帶在身邊,參加夷陵之戰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魏延鎮守著漢中,漢中作為曹魏和蜀漢的前線,在劉備攻佔東吳的時候,不能保證曹魏不會成績偷襲蜀漢。如果將魏延調離了漢中,曹魏很可能與東吳聯手,使蜀漢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如此以來,蜀漢危矣。
這是的馬超和諸葛亮等人劉備也沒有帶領,原因基本一樣,馬超鎮守西涼,保證蜀漢的邊境安寧,而諸葛亮維持軍隊的後勤保障,確保後方穩定,只有保全了後方,劉備才能在前方進行戰鬥。所以此次劉備沒有帶領這些老將,而基本帶領的都是年輕將領,保障了後方,也鍛鍊了新人。
-
10 # 小樹談史
感謝邀請。魏延是劉備最器重的大將之一,他最早的身份是劉備部曲。什麼是“部曲”?在三國時代,很多諸侯、地主都喜歡組織一些私人武裝,養些私兵,這些人就被稱為“部曲”。既然是私兵,人身依附於主公劉備,因此也可以理解成是家丁甚至家奴。和魏延不對付的楊儀就曾罵過魏延“庸奴”,這也是有一定根據的。
但是魏延並不是個普通的家奴,而是一個非常能打的家奴。據《三國志》記載,魏延隨劉備入川后,數有戰功,從一個家奴一步步成長為牙門將軍,完成了從奴隸到將軍的華麗轉身。
劉備取得漢中後,需要一位得力的大將來鎮守。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對蜀漢政權至關重要,漢中太守的位置自然而然也舉足輕重。當時,蜀漢的官員們都認為,劉備大機率會讓三弟張飛來當這個漢中太守以守衛蜀漢的北大門。原因也好理解,當時的蜀漢總共就三個地盤,益州由劉備親自統領,荊州由二哥關羽鎮守,新打下來的漢中自然而然就該由三弟張飛把守。
張飛也是這麼想的。但出人意料的是,劉備破格提拔了魏延為鎮遠將軍,負責督軍漢中,兼領漢中太守。也就是說,最後負責鎮守漢中的重要任務卻落到了魏延頭上,讓人大跌眼鏡,大家都表示很驚歎。
但劉備似乎對魏延很有信心。在宴會上,劉備問魏延:“現在已經給你重任了,你該如何作為呢(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很豪邁地說:“如果曹操帶天下兵馬來,我就替大王把他擋住,如果曹操手下偏將帶十萬兵來,我就替大王吃掉它(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聽了很滿意,大家也認為魏延的回答很雄壯。
之後,魏延就一直負責鎮守漢中,他採取“憑險自守”的辦法,讓曹魏無可乘之機。等到了夷陵之戰時,劉備仍然需要有大將鎮守漢中,防備曹魏背後偷襲。此時,關羽已經敗亡,張飛也被部下刺死,黃忠已經病逝,馬超人品不好不被信任,趙雲需要坐鎮成都。已然沒有幾個大將了,漢中一地自然而然地只能由魏延繼續鎮守,他當然也就不能參加夷陵之戰了。
所以,並不是劉備不想帶魏延,而是魏延重擔在身,實在走不開。
可以這樣說,只要有魏延在,漢中就固若金湯。儘管後來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魏也終究沒能趁機染指漢中。魏延的確是員良將,對得起劉備的信任,沒讓人失望。
-
11 # 文哥愛生活號
正因為劉備對魏延的信任和重用,才沒有讓魏延參與東征孫權的軍事行動。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當時的蜀漢,在於曹魏爭奪漢中的拉鋸戰中略佔上風,終於奪得漢中的控制權。可以說是牢牢的握住了自家大門的鑰匙。而曹魏因為堅守漢中補給困難,所以在將漢中人口遷移後,撤出了漢中。但撤出並不代表沒有覬覦。所以在劉備做出北拒曹魏,東伐孫吳這樣兩線作戰的決定時,第一個就想到了魏延。
劉備出征之前命諸葛亮輔佐太子收成都,馬超、馬岱輔佐鎮北將軍魏延鎮守漢中;預防自己東征的時候被曹魏端了老巢。劉備親自帶領著趙雲、黃權、程畿、馬良、陳震、黃忠、馮習、張南、傅彤、張翼、趙融、廖淳等開始了自己的東征之路。事實證明,東征孫然一敗塗地,但是蜀漢的老巢並沒有被曹魏一鍋端。這也證明了劉備任命魏延鎮守漢中是多麼的正確。
-
12 # 傲視蒼穹39
劉備破格提拔魏延,並寵信有加,為何夷陵之戰卻不讓魏延參與?
劉備最盛之時,益州全部,屬於現在的省(但實際包括了雲南、貴州和廣西的部分,比現代一個省大很多)級單位。擁有荊州約一小半南郡+荊南四郡,後來成了三郡半。只能屬於名義上的“省級”單位,僅有現代的湖北、湖南各一小部分。另一個就是個漢中,此地屬於郡,約等於今天的地級市。但漢中不同於普通的郡;他是張魯的地盤,而張魯也屬於一鎮諸侯。所以,漢中的地位,有如今天的深圳一樣,屬於“副省級特區”。
此三塊地方的益州屬於國家的核心區域,荊州、漢中是相對獨立的下面省級區域。而對於蜀漢來說,此兩地又都是劉備的“前進基地”。但是,漢中還另有一個功能是蜀漢的門戶。所以,儘管荊州丟了,會失去經略中原的基地,但不至於危及江山社稷的生死存亡。但漢中就不同,以楊洪的說法最貼切;“若無漢中,是無蜀也”。也就是說,荊州可丟,但漢中不可丟。歷史事實也證明正是如此;關羽丟了荊州,劉備還可以組建東征軍團。諸葛亮、姜維,都能組建強大的北伐集團。但是,當姜維失掉漢中後,蜀漢也迅速地土崩瓦解!所以,從國家安全形度來說,漢中地位遠重於荊州。
而魏延當時正是這個地方的軍政一把手,也是劉備手上唯一能拿出手的攻守兼備、且忠心耿耿的大將。可以這樣說,從能力來講,魏延是無人可以代替的。下面我們比較一下劉備晚期的手下大將能力和忠誠度吧;
首先是軍階最高的馬超;馬超在演義中赫赫威名,連曹操都害怕。但是其戰績卻不怎麼樣;令曹操割須棄袍,是他的巔峰之作。但是,這僅是整個潼關戰役的一場不足輕重的戰鬥而已,整個戰役馬超輸的褲子都快掉光了。後來又被夏侯淵打得東奔西竄,無處容身,只好去投奔張魯。可以這樣說,馬超其實是個“常敗將軍”!拋開信任度不說,漢中如此重要,劉備不可能讓一個常敗將軍去駐守!所以,馬超以最高軍銜,也只能做魏延的“副手”,協助魏延守漢中!而且,不久就一命嗚呼了。再者,馬超慣於長槍大戟,嘶風烈馬的大平原衝殺。山地戰卻不是馬超所長,故此東征他風格對戰場不會起什麼作用!
黃忠已經死了,即使在世上戰場,也不過是個戰場衝殺的一勇之夫,並非將才。他斬殺夏侯淵,實際上是法正的功勞。所以,他的參戰,作用不會比傅肜們更大。
再說趙雲;他之所以軍銜低於魏延,一是趙雲一向以來都是劉備家屬的保鏢(並非劉備的保鏢,劉備的真正保鏢是陳到)。二是漢中戰役時,他其實並沒有參戰。雲別傳所說的“漢水之戰”,不過是裴松之的杜撰,類於“演義”無二。當時的趙雲,其實是劉備的大管家(掌內事)。任務是保證劉備當時的唯一血脈——劉禪的安全(自己在前方,成都也常有動亂。僅有的血脈,只能交給他最交心的趙雲)!所以,漢中戰役後,人人升職加官,只有趙雲一人在原地踏步!再者,趙雲曾為桂陽太守,卻嚇反了趙範。守桂陽一城,尚且差點出事,當然就更不會令劉備放心讓他守漢中的“一地”了。何況,趙雲從來沒有獨立領兵受過大戰的洗禮。東征讓他做大將,作用未必能好得過馮習、張南。但趙雲又是劉備的唯一好友,為人最可靠。東征軍近千里的後勤,除了趙雲劉備最信得過,還真沒別人讓劉備放心的。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此任除了趙雲,無論交給誰,劉備都會心中打鼓的。事實證明;劉備這樣安排趙雲,是最恰當的!所以,並非因為趙雲勸阻劉備,劉備不重用趙雲。事實上,劉備是把趙雲用在了東征的刀刃上!
而魏延並不是小說描述的;是“降將”。他是劉備的部曲、半家奴性質的親兵出身。對於家奴,友愛度可以忽略,信任度確是最高的。因為魏延屬於半家奴,所以劉備對魏延的信任度,實際上是超過了關、張的。看雍正對年羹堯的使用便知,因為年羹堯的出身也是雍正的家奴。所以。別說魏延還是文武兼備的大將之才,即使沒這麼厲害,劉備最多是為他配個謀士之類的,對他的信任度是不會變的。看劉備的用人法則;荊州重地,用自己從老家帶出來的,又親自從數百“年少”中選拔出來的、“恩若兄弟”的關羽鎮守。漢中特區,用自己親自培養、選拔出來的嫡系親兵出身的半家奴——魏延鎮守。上庸重地(連線荊州、漢中的橋樑),用自己從小養大、並親自培養的養子劉封鎮守。機動兵團,讓和關羽同樣出身、同樣親密的張飛主管。家裡唯一的親血脈、獨子(當時),交給自己一生唯一的好友趙雲保護。從徐州就跟隨、併為劉備組建了親衛隊白毦兵的嫡系勇將陳到,作為自己的貼身保鏢。蜀漢的軍權,基本上就在關羽、魏延、張飛、劉封四人手上。其他將領,僅有李嚴有原來自己的五千人,馬超僅有一兩千人,黃忠沒兵。
而東征時,正是蜀漢最空虛的時候。魏延的作用,就是讓劉備毫無顧忌的東征,而不需要擔心北方的威脅。這樣重要的位置,根本不可能呼叫魏延!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著實有點外行。
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割據勢力也好,斷然不可能做什麼事情傾巢而出,那樣做的只能稱之為流寇。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眾所周知,魏延可以說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悍將,劉備看人用人的眼光還是很好的,他力排眾議,把魏延放到漢中這個對蜀漢來說至關重要的位置。當時劉備的戰略明顯是攻吳御曹。
打仗更多的時候打的是雙方的後勤、忍耐力,當時不光魏延沒有來,諸葛、趙雲都沒有參加,這是蜀漢國內政治和軍事戰略的需要,不是說誰比誰厲害,而是每個人需要守住各自的職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