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寫作業練琴都是這樣,還不願聽家長教育,家長一說話就立馬不耐煩說好了好了別說啦! 有沒有能讓孩子改正的,還要讓他聽的進去的話,請教教我。
12
回覆列表
  • 1 # 奕菲媽媽

    面對講條件的孩子該這樣做, 1,從一開始就不講條件。 許多父母在孩子不肯吃飯時,總是習慣說“不吃完飯就不許看電視”,這其實對孩子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他們會效仿父母,動不動就講條件。也有些父母在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時,常說“你不聽我的話,我也不滿足你的要求”這樣,不僅容易讓父母失去尊嚴,甚至還會誘發孩子的報復心理。其實,從一開始就鎖門條件都不講,該提出要求時直接提出,並督促執行就是了。這樣做,孩子就不可能學會跟我們講條件。所以父母自己也要注意不要和孩子講條件哦,很多時候,孩子的樣子,就是從我們身上學的。 2,讓孩子承受講條件的後果。 孩子跟我們講條件時,有時候我們並不用對他們大吼大叫,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和他們講道理。只要讓他們嚐嚐自釀的苦酒,可能會更有效果。 比如,孩子上學前,我們要給孩子帶上水,但他非要帶飲料,否則就不帶,那麼不帶就不帶吧,讓他渴上一天,第二天孩子就不會再跟你講條件了,說不讓帶飲料,他也接受帶水了,因為不帶又要挨渴了。 3,儘量對孩子進行精神鼓勵 孩子小的時候,有時給予適當的物質刺激,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知識的不斷增長,精神世界的豐富,家長在精神上的鼓勵可能就顯得更為重要。孩子講條件,基本上是物質條件,若不斷滿足,長時間會不斷刺激他的物質慾望,專注於“物質享受”而不是學習。。因此,要多倡導精神鼓勵,如擁袍、撫摸、口頭誇獎等等,擁抱本身會換來孩子的妥協,這種妥協與物質換來的妥協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為擁抱傳達的資訊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責任做得好。

  • 2 # 王子育兒觀

    作為一個10歲男孩的媽媽,你說的這種情況在我家也是經常上演,但是父母不能因此就任由孩子這樣發展下去,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降低了父母的威信,導致孩子越來越難教育。

    6週歲的孩子,剛上小學吧,他在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中,必然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這會導致他的心理有忐忑不安的情緒。

    但是這種情緒不太好表達,他就會透過其他的出口來表現,比如你說的寫作業要講條件,彈鋼琴也要講條件,要不然就磨磨蹭蹭不肯去做。

    父母想要糾正孩子的這種做什麼事情都要講條件的狀態,可以試試這三招:

    第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他不是會跟你講條件嗎?那麼父母也跟他講條件,讓他感受一下講條件是非常傷害親子關係的一種交流方式。

    比如他跟你提出來週末去吃大餐,你說不可以,因為你作業沒有完成;他跟你提出要買某個玩具,你說不可以,因為你考試沒有考到100分。

    他聽到父母這麼說必然會生氣,這個時候父母就問他,當父母讓他寫作業的時候,他提條件的時候,父母也是這樣非常生氣的感覺。

    父母一定要講清楚自己的感覺,並且準確描述出他的感覺,他才會感同身受,知道自己講條件的做法是不對的。

    第二,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孩子之所以會講條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管束太多,孩子反感只能透過講條件的方式來表達反抗。

    比如父母讓孩子放學一到家就寫作業,孩子偏要吃點零食再寫,父母就可以答應他,告訴他給15分鐘的時間讓他吃,吃完再開始寫。

    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父母需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不能管束得太多死板,孩子必然會不願意聽父母的話。

    第三,答應孩子適當的條件。

    父母不能因為孩子講條件,就全部拒絕孩子的條件,這樣會讓孩子對父母越來越失望,從而更不願意聽父母的話。

    只要孩子的要求不是太過分,比如買個小玩具這些,可以一個月買一次,既不讓孩子徹底失望,也不讓孩子輕易得到。

    另外父母可以跟孩子先協商好一些條件,比如孩子做到哪些要求,就能得到哪些獎勵,這樣說開了以後,孩子會更有期待感。

    當然父母一定要說到做到,不能只承諾不兌現,這樣真的會傷害孩子的,父母寧願不承諾也不能承諾做不到。

    總結:

    孩子越長大,要求肯定是越多,父母不能全盤否定孩子的條件,而是根據適當的情況,來適當地滿足孩子。

  • 3 # 30plus

    一、孩子的思維成熟的開始

    孩子開始和父母講條件,實質是開始嘗試透過語言表達的方式獲得他想要的東西,這是孩子思維開始逐步成熟的標誌。隨著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他對他人心理的猜測能力以及自我權利意識都會隨之增長。

    二、父母反思自己的問題

    父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之前的行為,是不是為了讓孩子聽話,總是透過物質獎勵來“引誘”他?比如“你好好寫作業,允許你玩一會手機”或者“你好好練琴,給你買個大玩具”,久而久之,孩子就懂得我做這些事是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就會越來越喜歡講條件。​

    三、改變的方式

    首先孩子會提出條件,這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家長應該表示充分的尊重與重視,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要無限度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過度的滿足會變成寵溺和縱容,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1、建立規則

    比如孩子喜歡玩手機,告訴孩子可以玩手機,但是每天只能玩半個小時,而不是因為寫了作業練了琴才有半個小時手機可以玩,甚至你把每天玩半個小時手機也變成每天的任務,只是這個任務要嚴格控制時間。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規則制定,就必須按照規則來執行,否則孩子會認為規則是可以突破、可以商量、可以用條件交換的,所以制定規則的時候勞逸結合,把玩的他喜歡的也計劃進去,這樣他不會覺得規則只是約束他的,規則是讓他更好成長的。

    2、耐心溝通

    如果你孩子喜歡看電視、玩手機,一定要非常耐心且認真地告訴他,看電視、玩手機的危害,然後給他個選擇代替看電視、玩手機,比如運動、閱讀,記得陪著他,可以讓孩子陪著你去做的方式,而不是說我陪著你。

    3、大人之間也不講條件

    其實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你在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家長、家庭相處的樣子,所以大人之間也不要講條件。

    多溝通,堅守規則,孩子慢慢會轉變的,讓孩子明白有些事就是做不得,有些事是必須堅持做的,偶爾的獎勵可以的,但不是因為你做了本該做的事而獎勵的,而是你做得優秀而獎勵的。​​​

    ​​​

  • 4 # 語文萍

    培養孩子懂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六歲的孩子應該上學了,父母應該培養他懂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讓他幹什麼他都要提條件,這要看他提的條件合理不合理,要是合理的大人答應他,不合理的堅決不能答應!要他從心裡行成規矩感,耍賴打滾也不行!父母不能脫協讓步!

    我很佩服我嬸孃對弟弟妹妹的教育方法。以前自己養雞!,五歲的妹妹每天到雞窩拾雞蛋,有一天嬸孃說:”給孩子煮幾個雞蛋吃吧!”於時做飯時就煮了9個雞蛋,要吃飯了大家都坐下了,嬸孃指著妹妹說:”麗麗,雞蛋應該讓誰吃啊?”妹妹說:”應該爸爸媽媽吃。”說完她就哇哇地大哭。我嬸孃一看拿起雞蛋分給了大家吃了,一個也沒有剩!從那一次開始,嬸孃家的孩子很有規矩,她家桌子上放的糖罐,裡面的糖,父母讓吃才吃,不讓吃一塊也不少!嬸孃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規矩多了難成方圓,立規矩的前題必須有愛做基礎

    不管在家裡或者在學校裡,讓孩子遵守規則是愛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家長和老師要給孩子無微不至地關懷,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給他們無私的愛。不能用規矩去控制孩子來引起孩子的反叛心裡,規矩多了難成方圓,用規矩去整孩子,去控制孩子。沒必要整天為了”規矩”的事整天和孩子鬧的不愉快,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允許孩子去做一些他想做的事。不要擔心他創些小禍,不要害怕他做的不到位,不要為他的無心之過去責備他。

    好習慣是在學習生活中養成,一個不脫協不讓步的母親教會了孩子懂規矩,懂規矩就是為了孩子養成好習慣!好習慣比什麼都重要!好習慣影響孩子一生!好習慣要在家裡養成!

    莫言當年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上,他對著全世界說影響他一生的是他的母親,他說:”是母親教會了我什麼是親情和大愛,什麼是寬容和理解,什麼是憐憫和同情,什麼是誠實和恥辱,什麼是堅強和不屈,什麼是人生和處世,什麼是學習和生活,什麼是夢想和志遠?

    母親的教育是深遠的!一個懂規矩的孩子一生會走的很順!

    此文參考了尹健莉老師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 5 # 觀雲聽海

    先忘記小孩,我們來聊聊大人。作為家長不論力量、學識、能力都遠遠強於孩子,有多少人去跟政府談條件?有多少人去跟老闆講條件?可以說很少,為什麼大人不敢講條件?因為規則,違反規則就會受到懲罰,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會遵從規則做事。

    現在回到孩子的問題上,孩子不怎麼聽話,愛講條件。首先是家長在教育上出問題了,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要求。怎麼給孩子制定規則:著名的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父母的規矩應該儘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

    規則一:說到做到,不要破壞規則。

    家庭教育中,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家長制定的規則,自己卻經常不遵守,這樣讓孩子知道家長是無底線的,所以他敢跟你講條件。下面的場景是不是經常出現:寶寶!來吃飯了,不然你喜歡的雞翅膀沒有啦。可孩子自玩自故,根本不理會。家長催促幾次,孩子還是無動於衷。沒辦法,家長只好把孩子喜歡吃的菜給他夾好放著,等他願意吃的時候再熱給他吃。換個場景:單位上班規則8點前打卡,如果超過時間要罰款。如果您某天9點才打卡,結果老闆沒罰款,那麼您以後怎麼做?你會把上班時間隨意化,因為您知道老闆不會處罰您。也就是說這個規定是無效的,你可以不遵守。如果某天您上班8:01分打卡,在發工資時結果被罰款了,您會知道這條規則是有效的,以後您遵守這條規定,不敢去違反了。所以當孩子不去吃飯,雞翅膀沒有了。大不了孩子哭鬧一下,有什麼關係。

    規則二:規則合理,張馳有度。

    單位規定上班時間一般8點,8點半左右,這是合理時間,如果規定5點,那就不怎麼合理了。所以給孩子制定規則要在孩子承受範圍內,先記錄下孩子每天寫作業、練琴時間,估計他能堅持的時間,然後跟孩子一起制定寫作業、練琴時間。多給孩子鼓勵,多稱讚他的努力,少誇他聰明。孩子做作業、練琴時,家長少玩手機,拿本書看看。孩子有時候盼望長大,是覺得家長很輕鬆,可以隨意玩手機、看電視、睡懶覺。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大人,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所以在孩子學習時,大人看書對孩子是潛意識培養學習的習慣。

  • 6 # 情感保鮮室

    問題分析:六週歲的孩子現在做什麼事都講條件,可以肯定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如果發現孩子出現這種情況,那麼父母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講條件,有時候就是父母教會孩子的。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種讓人苦惱的問題,孩子年紀輕輕做任何事情就開始講條件,有些家長看到這種情況就會非常生氣,甚至一氣之下就會打罵孩子,然而家長卻沒發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日常教育細節出了問題。

    家長思考一下有沒有發生這種情況:

    當孩子不吃飯的時候,家長有沒有對孩子說,寶寶乖好好吃飯就給你買玩具?

    孩子不認真做作業想要看電視,家長有沒有對孩子說,趕緊做完作業就去看電視?

    想要讓孩子幫忙做事情的時候,家長有沒有對孩子說,如果做了就帶你去遊樂園?

    父母有時候沒有想到,就是因為這種不恰當的激勵方式,讓孩子學會了什麼事情都與金錢掛鉤,這樣不是讓孩子自發去做事情,而是透過外部因素去驅動孩子,所以一旦得不到獎勵就沒積極性。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解決呢?

    一、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責任意識,讓孩子明白要學會為自己負責。

    認識你自己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所以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父母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教導,通常都是以“你要給我做些什麼事情”的口吻,比方說:“作業還沒做完,你還在這裡看電視,趕緊去給我寫作業。”

    這句話其實表達是錯誤的,你給孩子傳遞的資訊就是我是在給你做作業。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要讓孩子覺得是在給父母學習,要讓他們明白學習的受益者是他們自己,所以這個過程當中要幫助孩子樹立責任意識,只有當孩子明確了自己的責任,那麼才清楚自己應該要怎麼做。

    孩子如果不寫作業,那麼父母這時候可以提醒,如果提醒了很多次還是這樣,那麼就不要把這件事情看得太重,讓孩子去學校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指責,這樣就能夠讓他明白學習是為自己學習,可以帶孩子去工廠或者其它地方參觀,讓孩子自己去體會當下學習的幸福環境。

    二、父母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輕易心軟。

    日常生活當中很多孩子都會討價還價,很多時候孩子做出這樣的反應,是因為想試探父母的底線,所以在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要覺得會傷害到孩子就行了,除了原則和底線的一事情,那麼其它一切都好商量,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樹立這樣的正確觀念。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前不久給孩子買了喜歡的玩具,現在孩子又要吵著讓你給他買玩具,那麼這時候父母就要有自己的態度,可以告訴孩子,如果要買玩具的話,那麼其他零用錢的開支就會減少,理由是之前給他買了玩具,所以讓孩子學會自己去做選擇,這樣他們也能夠知道怎樣去權衡。

    所以家長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沒有原則和底線,那麼孩子就會摸透你的底細,面對很多事情就會超出你的控制範圍,所以要適當的對孩子說不,同時也要給出合理的原因和解釋。

    三、父母要學會設立獎懲制度,用精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所以父母要學會設立獎懲制度,如果單單隻有獎勵沒有懲罰,那麼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早上如果沒有吃早餐那麼就不能出去玩,回家必須和父母打招呼,見到長輩和老師一定要問好,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一定要執行,同時父母也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共同去遵守約定。

    父母在獎勵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儘量用一些精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如果僅僅依靠物質獎勵,那麼會讓孩子變得功利,做任何事情也會變得很被動,如果採用精神獎勵的方法,那麼孩子也會很高興的去做這件事,並且能夠透過這種方式獲得認同感,孩子也會主動去做這件事。

    最後總結:

    六週歲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講條件,雖然這是一種不好的表現,但我們可以採取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要學會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然後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互動,並且嘗試多鼓勵和讚揚,這樣孩子也會願意主動去做事情而不是被迫行動。

  • 7 # 無法全職的80後老母親

    首先你要明白孩子為什麼會不耐煩?這肯定不是無緣無故的,肯定是父母平常的說教太多了。

    家長不要以一種“我是為你好”而高高在上的姿態與孩子溝通,也不要以一副“我是過來人,我經歷的多,我把我的經驗教訓告訴你”的心態與孩子交流,有些東西要敢於讓孩子試錯,這是他成長的必須經歷,不要試圖就越過。

  • 8 # 2019小二談育兒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如果遇到孩子與你講條件,對培養和教育孩子來說確實是一個刺手難題。那麼,該如何去抓好這狀態下的孩子呢?我認為,必須對孩子做事風格、孩子老是講條件的原因、孩子這一壞習慣養成帶來的危害性等有所瞭解,才能做好下一步教育工作。

    一、瞭解孩子為什麼老是講條件的原因。

    要抓好孩子的教育,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老是講條件的原因。結合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為什麼老是出現講條件呢?原因或許有以下這些:

    1、或許是處於叛逆時期,處在叛逆時期的孩子,對於父母平常時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愛講條件也是孩子叛逆現象的具體表現。

    2、孩子向父母講條件,又或許是孩子存在懶惰現象的一種表現,孩子想透過與父母講條件的形式,希望父母“知難而退”。

    3、孩子向父母講條件,或許想在父母哪裡得到自己想要的什麼。

    4、孩子向父母講條件,如果父母不答應希望藉此機會讓父母懂得以後不能在使喚自己。

    二、孩子老是向父母講條件帶來的危害。

    對於孩子老是向父母講條件,如果父母不及時加以制止加以教育的話,對孩子對父母來說都不好。那麼,孩子老是向父母講條件到底會帶來什麼危害呢?

    1、容易讓孩子養成一種懶惰的習慣,從一個側面來說也不利於孩子能力的培養。

    2、也容易讓孩子養成一種做事要獎勵的壞毛病,當孩子老是講條件形成一種習慣後,父母每當要孩子做些什麼事情的時候,如果父母不答應那麼孩子就不行動,慢慢的這一壞毛病就容易養成一種不好的做事風格。

    3、當孩子向父母講條件時父母反對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心理不服甚至還會出現叛逆,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導致親情之間產生隔閡,影響到本來和諧的親情關係。

    三、意見建議。

    1、對於孩子老是講條件的行為,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讓孩子懂得自己行為的錯誤性以及不可取性。

    2、父母要向孩子詳細講述做事情討價還價、做事情談條件的危害性,讓孩子懂得改掉這一壞毛病的重要性、必要性。

    3、向孩子下達具體要求,對孩子施加整改壓力,並指導孩子正確改正。

    4、對於孩子邁出努力去改正時,父母要給予表揚與鼓勵以及肯定,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 9 # 庭爸談育兒

    六週歲的孩子,做什麼都講條件,我注意到了幾個細節:

    1、寫作業和練琴是這樣,其它的呢?2、面對家長的教育,孩子是很反感的。3、要求是,讓孩子改正並要讓他聽得進去。

    這樣,我們分別來說一說,很多事情,當我們分析完原因之後,後面要怎麼做,往往就比較有方向了。

    先說說做什麼都要講條件

    這裡舉的例子是寫作業和練琴。其它的事情我們不知道,單純這兩項來說,他們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想想看。

    我認為,這兩項的特點就是:強制性。

    在我們家長的想法中,是不接受孩子不寫作業不練琴的。

    這樣的強制性,如果加上家長原來的做法,喜歡誘導孩子來做,用條件來勾引孩子,那麼孩子也會有樣學樣。以後也會用講條件的方法來跟你談。

    再說說孩子對家長的教育很反感

    這裡也暴露了家長的另一項做法,那就是講大道理。苦口婆心的講道理,如果我的分析沒錯,估計講的還都是些“如果不寫作業,就對不起父母,以後就是壞孩子。”等等等等,巴啦巴啦一大堆。

    這些話孩子都聽煩了聽厭了,所以完全是聽不進去,這說明,我們這種講大道理的方法是徹底失效,毫無效果。

    第三是說說我們的要求,要求是:讓孩子改正並要讓他聽得進去。

    改正就需要孩子承認錯誤,因為我們認為他是做錯了,對嗎?要讓他聽進去,聽進去你講的大道理?

    實際上,這個要求也不太對,應該是這樣,讓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是有效的,只要有效,孩子自然會去做這件事情。而如果強調讓孩子改正,那你和孩子就要爭對錯,這是一種對立,完全沒有意義,聽進去就更是如此了,現在你講道理都不聽,怎麼聽得進去?

    好,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了嗎?寫作業和練琴是強制性的做法,我們會用誘導式的,用滿足他的一些條件,來換取他的合作。同時,我們喜歡講道理,翻來覆去總那些話,孩子非常反感,最後,則是我們認為孩子是錯的,要自動的改,還要聽話。

    分析到這裡,你是什麼感受?

    那麼,怎麼解決呢?從這3點來入手

    1、講條件可以,我們完全接納。

    什麼?同意他講條件?是的,你要承認,孩子有反對的權利的要求,那麼,你的這種態度會讓他知道他是得到尊重的,由此他就會發現,自己有一定的主動性來做這件事情。

    但作業是強制性的哦。

    我們可以這樣,用這樣的話開頭:寶貝,媽媽想跟你商量一下...

    商量什麼呢?寫作業是現在寫,還是5分鐘後寫呢?讓孩子自己選。這個過程他得到了選擇權,我們給的則是二選一法則,不論哪一種都行得通。

    另外,不要總用條件誘導孩子,如果一定要用,可以用精神上的條件來滿足會更好,比如,作到給小星星,小星星集多少可以滿足他一個願望。

    最後的就是,讓寫作業和練琴成為習慣的事情,用習慣的力量帶著他去做。

    2、講道理無效,就是雞同鴨講,毫無效果。既然如此,索性不講。他不願意做,可以問他是怎麼想的,有什麼樣的想法?

    有個孩子不願意寫作業,他媽媽很生氣,用了很多方法就是不見效。後來我告訴她,問問他是怎麼回事,結果一問,孩子說,不喜歡現在的檯燈,討厭在這個檯燈下面寫作業。原來是這原因,那麼,重新帶孩子去選了檯燈,不願意寫作業的問題就解決了。

    所以,講太多道理,帶來的問題就是這樣,那不如讓孩子說說看,聽聽他的心聲,再去滿足他的合理需求。

    也有媽媽跟我說,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理由是現在想再玩一會,那麼我們可以以退為進,跟孩子說那就再玩5分鐘,之後咱們開始來寫。

    那麼時間到了怎麼辦?當然是溫柔而又堅持的執行這個約定了。幾次這樣,會讓孩子知道我們的原則與做法。

    3、不要當面爭論對錯,對孩子的情緒要確認和滿足。

    我們對於孩子這樣的表現,很容易對此有情緒,總是認為孩子是跟我們對著幹,這種對抗的情緒一旦產生,我們就會要求孩子認錯,因為“你做錯了,要道歉!”

    實際上,很多時候,他並非故意想跟我們對著幹,只是不喜歡做這些事,但又不得不做,所以會有情緒和講條件。

    滿足情緒的目的,是換取孩子的合作,這是我們的目的。

    所以,當他覺得委屈時,可以告訴他,媽媽看到你沒寫作業,而且你的表情看起來很委屈,是不是感覺很生氣和難過呢?

    我們對孩子的情緒解讀,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接納,當我們懂他了,他就會大大的緩和下來,當情緒平復下來後,我們再說孩子說,我們商量一下,現在開始寫作業,還是5分鐘後再來寫?

    這就讓孩子願意因為我們的理解而配合來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

    當然了,這裡我說的都是一些具體的做法,這些做法背後的理論與案例,就不再詳細說明。

  • 10 # 親子成長手冊

    1、父母平時的教育減少物質刺激,減少交換的方式

    6週歲孩子還不是很大,這個時候如果學會了這種方式,那麼父母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平時的教育出現了問題,一直都是用交換的形式來激勵孩子的,比如只要你考到100分,我就給你買玩具,只要你寫作業,我就給你買好吃的,只要你認真的練琴,我就給帶你出去玩。如果平時你的教育的口氣都是這樣的話,那麼孩子耳濡目染的自然也就學會了這個句式了,只要你怎麼,我就怎樣,這樣的操作其實也是從家長那裡學來的。

    自己回顧一下自己教育的過程是不是很多時候也是一種條件,如果是那麼就及時的更改。

    2、多找找孩子學習的內驅力,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就,記錄孩子努力的過程

    學習動機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的動機,也就是孩子透過這件事情體會到了樂趣,另外一件事物就是外驅力,透過外部的刺激或者獎懲了讓孩子到達父母想要孩子達到的高度,內驅力會促使孩子積極主動的去做,但是外驅力一旦外部的刺激不再了,那麼前進的動力就會減少。

    所以嘗試在發現孩子學習的內驅力,讓孩子主動的感知到學習或者練琴的樂趣,只有這樣的話,孩子才願意在這個東西上下功夫。

    3、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表格

    這是我和我家孩子一起做的最多的事情,告訴孩子時間是你的,她是寶貴的,你可以用她來玩,也可以用來做其他的事情,玩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做其他的最後的結果又是這樣的,選擇權在你自己手裡,這個時候主動平等的尊重孩子,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可以做主,所以願意參加這個挑戰,只要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孩子就不會給你講條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尊重別人等於尊重自己這樣說正確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