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修羅0214
-
2 # 博天國際冷棚
生理結構不一樣,魚有魚泡,不用擔心浮力,只需控制左右行駛;哺乳動物在水裡需要上下保持浮力,上下拍動是最好的方式。以上純屬我粗俗的看法。[呲牙][呲牙]
-
3 # Hardexo0恆仔0o
是骨骼和肌肉問題!
魚類天生骨骼是脊椎到尾鰭,肌肉也是從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的,在擺動過程中肌肉整塊發力活動,而且每節脊椎都能活動,再者從脊椎長出來的魚鰭支撐骨是上下輻射長出,所以不能上下襬動。
反觀海中哺乳類,後肢是雙腿演化的“鰭”,哺乳類天生的多肌肉組織結構,天生的骨骼向前彎曲為最大幅度,還有在演化過程中用擺腿作為推進力都決定了海中哺乳類上下襬動最為合理。
-
4 # 自然與歷史博物館
其實動物的游泳方式很多,因為脊椎和骨盆的結構不同,出現各種不同的運動方式。
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支系出現在5.41億~4.85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作為“寒武紀大爆發”的一部分。
所有魚類都是雙凹型椎體,它們遊動方式大部分是左右擺動,但是也進化出比目魚這樣的另類。
到了3.7億年前,兩棲類開始適應陸地的生活環境,成體進化出了肺,分化為有尾目(代表動物蠑螈)、蚓螈目(代表動物蚯螈)和無尾目代表動物青蛙、蟾蜍)。有尾目的蠑螈則進化出後凹型椎體,但是運動方式還是跟大部分魚類一樣,是左右擺動的;部分無尾目為了適應跳躍的運動方式,脊椎也隨著進化,出現了前凹型椎體,姿勢也由貼著地面改為半蹲的狀態。由於脊椎骨的限制,青蛙的游泳方式不會擺動,靠蹬後腿推進。
到了古生代的末期,地球上許多地方的氣候發生了變化,溼潤的氣候逐漸變得很乾燥,新出現的爬行動物繼續進化,雖然四肢由位於身體兩側慢慢向下方移動,但是仍然只是半站立狀態,其運動方式仍然是四肢移動的同時左右擺動身體,由於爬行動物由兩棲類的有尾目進化而來,他們的脊椎仍然繼承了有尾目的後凹型椎體。
從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到白堊紀,漫長的恐龍的時代來臨。新出現的恐龍與爬行動物的相比,具有全然直立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四肢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比四肢向外伸展的爬行動物在行動上更為有利。而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鳥臀目(Ornithischia)。蜥臀目包含獸腳亞目和蜥腳亞目,部分蜥臀目大約在侏羅紀時期演變成為鳥類的祖先,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蜥臀目髂骨、坐骨和恥骨三者間的結構形式與爬行動物相似,但其運動方式已經和爬行動物完全不同。學會了飛行的恐龍,變成了鳥類。鳥類中也有不少游泳健將,比如企鵝,由於動物運動方式的進化只能從前一種方式改良漸進,企鵝採取飛行的方式游泳,不擺動身體,靠拍打翅膀推進。
鳥臀目恐龍不是現代鳥類的祖先,恥骨朝後和坐骨平行,雖然鳥臀目也擁有類似鳥類的骨盆結構,但是這是趨同演化的結果。雖然沒有活著的後代,猜測鳥臀目的運動方式與蜥臀目類似。
哺乳類出現得很早,在三疊紀中期,合弓綱一些獸孔目動物的頭骨開始產生了許多新特徵,明顯的顳顬孔,可使下頜肌肉附著在上面,造成更有力的咬合,這些爬行動物中逐漸演化成哺乳動物。早期的哺乳動物與恐龍同時出現在地球上,由於恐龍的強勢當時只能苟且偷生,到了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大部分恐龍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迅速滅絕,哺乳動物佔領了整個地球。其中一部分動物重新回到了海洋,比如海獅、海豹、海豚和鯨。迴歸大海的哺乳類動物,水中的運動方式仍然只能從早先奔跑的運動方式進行改良,海獅像常見的陸生哺乳動物一樣,前後肢一起推進,海豹的後肢退化,進化到靠前肢和尾巴一起推進,而像海豚和鯨魚一樣,進化出完全的流線性身體,主要靠尾巴推進,因為其身體結構運動模式已經適應行走或奔跑,雖然到了水中,仍然跟陸地一樣,身體是上下起伏前進。
尤其海豚透過上下襬動尾巴躍出水面的動作,基本跟哺乳動物跳躍的方式一模一樣。
-
5 # 純野生科學家
題主觀察很細緻,確實是這樣。在水中左右擺尾前近的動物包括魚類(比目魚剛生下來也是左右擺尾前行的,長大了才躺下)和海洋爬行動物,它們長著與水面垂直的尾部;所有水生哺乳動物都長著水平的尾鰭,靠上下襬尾前行。這問題比較複雜,要解釋清楚,咱得從遠古開始說。圖:垂直尾鰭的魚類和水平尾鰭的海豚
悲催的哺乳動物祖先從二疊紀中期開始,合弓綱動物(只有一對顳顬孔,包括類哺乳爬行動物,也就是哺乳動物的祖先)開始衰落,最後只留下了原始哺乳動物這一根獨苗。同時雙弓類的爬行動物們卻開始壯大,逐漸佔領了海洋陸地和天空。哺乳動物祖先的生存空間疾速縮水,為了避免滅絕,它們只能縮小體形,晝伏夜出(恐龍家族夜間視力普遍不咋地),在爬行動物的陰影下艱難求生。圖:水龍獸,類哺乳爬行動物最後的輝煌
為了適應夜行,哺乳類進化成了溫血動物;為了利於奔跑逃命,哺乳類將四肢挪到了胸腹下方,起跑時脊椎配合四肢下彎上揚,共同發力,這使哺乳動物在速度上一直勝過爬行類一籌。都看過《動物世界》吧,草原上高速奔跑的哺乳動物都是上下襬動軀幹,配合四肢動作共同驅動身體的。圖:注意這大貓咪脊椎的動作
重返海洋陸地脊椎動物中,爬行動物魚龍率先返回了海洋。它們四肢長在身體兩側,並沒有經歷哺乳動物祖先那樣的結構劇變,所以回到海洋的魚龍和後來的滄龍等都延用了魚類的設計,長出了與水面垂直的尾鰭,靠左右擺尾驅動。圖:魚龍
等到6000萬年前哺乳動物重返海洋時,由於它們的身體結構、行走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它們延用了在陸地上奔跑的模式,演化出了平行於水面的尾鰭,繼續靠上下襬動脊椎和尾椎驅動前行。圖:已滅絕的早期鯨類,龍王鯨
哺乳動物的內臟結構也不適於左右擺動身體。就說人類吧,咱們有5片肺葉,左二右三,左右擺動身體的話會壓迫肺部,對呼吸造成影響。你試一下,屏住呼吸站在那裡左右擺動上半身,你會感覺到氣流在你兩側肺葉間來回流動。這並不會提高你的呼吸效率,反而會影響肺的充氣和排氣。
爬行動物中,恐龍“意識到了”這個缺陷,所以你看所有需要高速奔跑的恐龍都是兩腿著地的,這樣能避免身體左右擺動對呼吸的影響。圖:龍中博爾特,盜龍類
魚類模式與海豚形式哪家強原始魚類的脊椎壓根兒就沒有上下襬動的功能,它們靠擺動體側的兩對鰭來解決俯仰問題。脊椎上下襬動的功能是兩棲類開發出來的。就是說,魚類幾億年都用左右擺動方式驅動並不是因為這模式有多強,而是在遠古根據自身骨骼特點和肌肉分佈情況做出的唯一可行選擇。圖:魚類始祖,文昌魚
今天的海洋中,速度最快的生物——旗魚是用左右擺尾模式前行的;食物鏈頂端的生物——虎鯨則是用上下襬尾的蝶泳方式前行的,所以很難說兩種模式誰更先進,要我說,半斤八兩。
-
6 # 海拉魯大叔
哺乳動物下肢是對稱分佈在軀體兩側的。魚類和水生哺乳動物最大區別在於有沒有下肢這個進化過程。魚類壓根沒有。水生哺乳動物是下肢逐漸退化融合形成的左右各一片尾鰭。這才是根本的區別。你可以看一下骨骼構造,水生哺乳動物側面的鰭,骨骼和陸生哺乳動物前肢差不多的!
-
7 # 獵奇動物社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正如題主所說,魚類的在水中前行靠的就是左右擺尾,而海洋哺乳動物游泳的方式則是上下襬尾。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它們有了這麼大的區別呢?哪種效率更高一些呢?我們一一的來探討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看魚類魚類是水生變溫脊椎動物的總稱,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用鰓呼吸,用魚鰭和軀幹的擺動來游泳的。也就是說,魚游泳靠的不是尾巴,而是身體的左右擺動。身體的左右擺動帶動了尾部的擺動,所以我們看魚游泳大都是左右擺尾的。
那麼,為什麼魚類不靠上下襬動軀幹來移動呢?原因有兩點。
01 魚的形態
現存的魚類超過了三萬多種,而且隨著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更多的魚類逐漸的被發現。對比一下所有的魚,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的尾巴是垂直於水面生長的,既然垂直於水面,那麼如果是在水下上下襬動的話,是不足以產生使魚移動的反作用力的(受力面積小,產生的反作用力就小)。
這是原因之一。
02 魚類的骨骼結構
魚類的脊柱由許多塊椎骨彼此連結成的柱狀骨,而且魚的脊椎骨呈兩凹椎體或雙凹椎體的結構,這樣的骨骼結構有利於魚類脊椎的左右擺動(內凹椎體的特性)。並且魚的整個身體都被由上而下的大的魚骨支撐著,這樣的魚骨結構不利於魚的上下襬動。
哺乳動物為什麼靠上下襬動尾巴游泳?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點,一個就是尾巴,一個是靠尾巴游泳。這兩個關鍵點就把哺乳動物縮小到了海洋哺乳動物上了,比如海象,海豹等等。我們就簡單的以海豹為例來說一下吧。
海豹為什麼會上下襬動尾巴來游泳呢?
01 這個問題還要追溯到海豹的祖先上。從進化的角度看,現存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就是生活在6500萬年的小古貓,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不同環境下的小古貓開始了分化,因此才有了現有的所有哺乳動物。而海豹的祖先同樣的也是陸地上的動物。
從已發現的化石看,海豹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約2500萬年的犬形類動物,它們在2500萬年前進化成為了哺乳動物中的“另類”-鰭腳類,其中就有海豹。
所以,海豹完成由陸地到海洋如此大跨度的生活習性的改變。但是由於長期生活在陸地,它們的脊椎與其他陸地上的哺乳動物一樣,都適應了上下的運動,比如獅子來奔跑時,脊椎是上下浮動的。所以到了海洋之後,它們依然沿襲著這種運動模式。
02 其次,海洋哺乳動物的尾巴與水面是平行的,而上下的擺動更有利於自己的移動,這一點與魚類左右擺動是一個道理的。
03 最後是習性,魚類是用鰓呼吸的,所以它們在水中是不需要換氣的,而海洋哺乳動物與陸地的哺乳動物一樣都是用肺呼吸的,因此它們需要經常換氣,而上下襬動的身體更有利於它們加快它們浮出水面的速度。
左右擺動和上下襬動,哪個效率更高?如果單從速度上來看的話,肯定是左右擺動的魚類速度更快一些,比如旗魚能達到9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而海豹的游泳速度僅有28公里每小時左右。
但是,從適用性上看,魚類適應左右擺動,而海洋哺乳動物則適應上下襬動,正所謂“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從這點上看,兩種擺動方式都是相對於它們來說效率最高的。
你說呢?
-
8 # 維基揭密
核心原因是生理結構不同,左右搖擺進行划水的魚類你看他們身體是垂直扁平化的,他們的脊椎和魚骨都是豎狀分佈的,所有他們只能左右搖擺,而哺乳動物是成左右扁平化的,脊椎和魚骨都是左右扁平化的,所以只能上下劃尾巴來前進。生理是根本原因結構
-
9 # 動物博覽
大型海洋動物首推鯨豚和鯊魚,當我們在海面上看到遠處有個大傢伙游過來,怎麼知道是兇狠的大白鯊還是溫順的海豚呢?很簡單,尾巴豎著的是鯊魚,橫著的是海豚。攝影師做航拍的時候,如何一下子區分鯊魚和海豚呢?也很簡單,左右擺尾的是鯊魚,上下搖尾的是海豚。鯊魚和鯨豚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
鯊魚的尾巴是高高豎起的
兩種不同的脊椎結構鯨豚雖然現在長著像魚一樣流線型的身體,它們卻是哺乳動物。哺乳動物脊椎結構與魚類截然不同,它們的脊椎主要沿上下方向運動,而魚類脊椎是左右擺動的。尾巴里的骨頭是尾椎,為脊椎的一部分,運動方向和整條脊椎一致。所以哺乳動物包括鯨都主要是上下襬尾,而魚類都是左右擺尾。
鯨豚的尾巴是橫著的,分成兩葉
為什麼會有這個區別呢?因為哺乳動物是生活在陸地上的,鯨雖然現在在海里,它的祖先也在陸地上。在陸地上首要的是站起來,因此要有腿。但動物的腿不能像桌子腿一樣,要起到能移動身體的作用,因此需要關節將腿和身體連線,然後按一定方向轉動,推動身體前行。
哺乳動物要往前走,四肢是前後擺動的。如果脊椎左右擺動,脊椎運動和四肢運動不在一個平面上,整個身體會非常僵硬;但如果設計成上下襬動就非常方便了。因此哺乳動物最終選擇了上下襬動的脊椎,對直立行走的人類來說就是前後擺動。我們應該感謝祖先的這個偉大進化,不然的話我們得像螃蟹一樣橫著走道了。
瓶鼻海豚
而魚類從誕生之日起五億年來就一直生活在水裡,從來沒有在陸地上生活過,在水裡魚兒不需要腿,身體左右搖擺就能很方便地游泳,因此魚類從來沒有改變過脊椎,保留了原始的左右擺動方式。
我們注意觀察可以發現,魚和哺乳動物有個顯著區別是,魚類脊椎從側面看是僵直的,而哺乳動物脊椎有一定弧度,看起來彈性十足。
馬林魚骨架
此外,哺乳動物用來支撐體腔的肋骨,連線於脊椎的左、右兩側,而魚類支撐身體的棘突(就是我們都討厭的魚刺)卻是從脊椎向上、下生長的,它們都避開了脊椎擺動的方向。魚類何止尾巴是豎著的,整個身體都是豎扁的,而鯨類的軀體就顯得比較渾圓。
哺乳動物都是由魚類演化而來的(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但距今約5000萬年前,當鯨類的祖先決定重返海洋的時候,它們已經離開水2.5億年了。它們的身體結構已經高度適應陸地生活,無法變回魚類祖先的樣子。於是,它們只得就現有結構進行調整和改造,前肢特化為鰭狀肢,無用的後肢退化,尾巴變得粗大有力。
瓶鼻海豚骨架
受脊椎結構的限制,鯨類無法像魚那樣左右擺動身體,它們發現自己上下襬動身體呈波狀游泳更輕鬆,因此鯨類就選擇了這種運動方式。其他的海洋哺乳動物包括海豹、海獅和海牛,都是類似這樣游泳的,只不過鯨類最適應水生,尾巴尤其發達,最引人注目罷了。
海豹也是橫尾,游泳時上下襬動身體
兩種尾巴的優劣鯨豚的“橫尾”和魚類的“豎尾”哪種運動效率更高?更進一步說,脊椎上下運動和左右運動孰優孰劣?這個問題得區分來看,要說在陸地上,脊椎上下運動的優勢很明顯,因為這種方式動物移動更快,運動能力更強。
現存陸生脊椎動物中鱷魚、蜥蜴和蛇是左右擺動的,它們只能肚皮貼地匍匐前行。而高等動物鳥類和哺乳類的脊椎都以上下運動為主。四足動物源於魚類,最初也是左右擺動,然而後來出現的新運動形式很快佔據了優勢。自恐龍以來兩億多年,稱霸地球的都是脊椎上下運動的動物。有人認為,恐龍在運動方式上的革命性進步,是它們取得霸主地位的優勢之一。
藍槍魚衝出水面
不過在水裡,上下襬尾和左右擺尾誰都沒有明顯優勢。事實擺在眼前,這兩種尾巴誰也沒有淘汰誰。魚類已統治海洋五億年之久,至今依然繁榮。而鯨類雖然下水只有幾千萬年,但對海洋的適應無疑也是優秀的,它們目前已經佔據了海洋的各大生態位,其中包括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之一藍鯨,和當今海洋霸主虎鯨。
鯨和魚類在游泳和潛水方面表現都很出色,證明橫尾和豎尾都能很好適應水生生活。鯨是用肺呼吸的,必須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因此它們潛水能力不如魚類。而肺呼吸在有氧運動上佔優勢,所以鯨雖然爆發力和衝刺速度不及魚類,巡航速度勝之。這些差異都與尾巴形狀和運動方式無關。
藍鯨不僅是最大的生物,也是巡航速度最快的
最後要宣告一點,本文說的是脊椎主要運動方向,並不是說這些動物的脊椎就只能在一個方向上運動。例如,蛇的脊椎主要是左右搖擺的,但也具備上下運動的能力。我們人類的脊椎也能在一定幅度上左右彎曲,但明顯不如前後運動的能力強。大家日常看到貓、狗左右擺尾,其實它們尾巴左右擺的幅度有限,上下襬卻可以達到近180度。
-
10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說明題主觀察得非常細緻,是個有心人。那麼,在水中的魚類和哺乳動物,為何擺尾的方面一個是左右,一個是上下呢?我想原因無外乎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身體結構決定的。魚類的身體包括骨骼的形狀,都是上下扁平的,而肌肉的形狀取決於骨骼的特徵和分佈,所以魚類的骨骼直接影響著它們的身體結構。魚類身體內部的骨骼分為主軸骨骼和副肢骨骼兩大類,其中主軸骨骼包括頭骨和脊柱,副肢骨骼包括胸鰭、腹鰭、尾鰭等。而胸鰭、腹鰭和尾鰭是魚類能夠行進的重要部位,它們的方向基本與扁平的身體結構一致,也是垂直的,因此在水中擺動時必須是左右方向才能形成推動力。
與之相反,像鯨魚、海豹、海豚(也屬於鯨類)等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它們的鰭或者與水面平行,或者呈一定角度,但不會與水面垂直,因此在滑水的時候,身體的擺動是上下方向。
第二是脊椎的結構影響。除了鰭的生長方向以外,脊椎的結構也影響著身體擺動方向。魚類的脊椎,包括尾椎,椎體的橫突面是左右相連,中間有相應空隙,而上下方向是脈棘,脈棘單元之間緊密相連,保護著裡面的血管。因此,魚類的脊椎從活動受限上看,上下方向是沒有活動空間的。
而哺乳動物的脊椎就不一樣,和魚類正好相反。海洋中哺乳動物,它們的祖先其實都是從陸地上重返海洋的,在陸地上長期的進化,使它們的脊椎逐漸適應了身體行走、奔跑、跳躍等活動方式,也就是說傾向於向前向後、向上和向下,因此脊椎橫突面不是前後相連(直立)就是上下相連,中間有一定的活動空間,促使哺乳動物的身體擺動是前後或者上下方向。
三是供氧的需要。哺乳動物,無論是生活在陸地上還是海洋中,都是用肺來呼吸的,特別是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它們需要隔一段時間從海水中游到海面之上,把頭或者氣孔暴露在空氣中進行呼吸,它們因為沒有魚類的魚鰾,不能透過控制身體裡氣體的多少來調節沉浮,所以必須透過身體的上下襬動才能實現。
至於哪個擺動方式效率高,這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畢竟這麼長的時間,兩者在海洋中都沒有滅絕,從結果論的角度看,肯定是各有千秋。
-
11 # 力學Nerd王小胖
基本上,小魚左右擺尾,大魚上下襬尾,其中原因就在於重力的影響。下面我就從力學的角度,分析下兩種擺尾游泳的方式,比較下游行的效率。
1、左右擺尾力學分析——小魚的游泳方式小魚在水中游泳的時候,尾巴左右擺動,其受力如下圖。有自身重力、水的浮力,前行阻力,以及推力。
左右擺動的方式,在魚的尾部產生渦流,如下圖,這個渦流才是讓魚前行的動力。很顯然,魚類想要遊的更快,尾巴必須擺動的更加有力,產生的渦流更加明顯,從而可以獲得更大的前進力。
2、上下襬尾的力學分析——大魚的游泳方式大魚的游泳方式是向下擺尾,受力如下圖。受到的力跟小魚一樣,也包含圖示的四個力。
上下襬尾的游泳方式,對於渦流來講,並無區別,尾部產生的渦流如下圖。同樣地,想要遊的更快,尾巴必須擺動的更加有力。
3、兩種方式的比較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不管是大魚還是小魚,想要獲得更快的速度,必須依靠有力的尾部擺動。尾巴越有力,擺動越快,獲得的前進速度就越大。但是,左右擺尾和上下襬尾的方式,需要克服的阻力並不一樣。如下圖。
左右擺尾的時候,只需要克服兩側水的阻力。而上下襬尾的時候,需要額外克服尾部的重力。由於小魚體型較小,自身力氣不大,所以進化成了左右擺尾,減少自身重力的影響,獲得更高的游泳效率。而對於大魚來講,體型較大,力氣也較大,上下襬尾的方式雖然額外增加了能量的消耗,但是它有足夠的力氣,更何況往下襬的時候還可以利用自身重力,進化出了上下襬動的更高效率的游泳方式。
4、魚類仿生推進的研究根據魚類遊行的方式,有學者研發了擺動式推進器。選用一種翼型結構,其尾部可以擺動。利用流體力學軟體,進行分析,下圖是變形前後的模型圖。
正如上面所述,尾跡渦系的演化過程直接影響著魚的水動力特性,透過研究全魚模型的波狀擺動式運動所引起的非定常流場對於探明魚類的遊動機理具有重要意義。透過分析,得到了不同斯特勞哈爾數下的尾跡渦流。斯特勞哈爾數是與擺幅、速度有關的一個引數。透過這些研究,最終確定推進效率最高的擺幅和遊速。
5、總結左右擺動和上下襬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重力的影響。小魚氣力較小,為了節省自身能量,採用左右擺尾。大魚力氣較大,雖然需要克服一定的重力,但是遊行效率更高。
-
12 # 劍齒虎008
毫無疑問,魚的效率高。要相信,幹啥事都是專業的厲害,對於游泳來說,當然魚是專業的,哺乳動物是業餘的,他們的尾鰭是雙腿演變的,能在水裡遊就不錯了,還想比專業隊伍遊得塊,做夢去吧。
-
13 # Svip000000001
一堆裝專家的~其實答案就一句話~
上下襬動尾巴的大部分海洋生物共同點就是:
它們要換氣~!
它們要換氣~!
它們要換氣~!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一堆紙上談兵學者,有用流體力學解釋的、有用生物進化解釋的、還有用生物骨骼差異解釋的,五花八門~服了~
解釋這些的“學者”我猜海都沒見過吧[我想靜靜]
-
14 # 過兩天1963
這種事情是為了行走助力人是前後擺手,雞是前後擺頭,你要是和水中的魚換過來那會怎麼走,不但走不成,反而笑死人了。
-
15 # 優己
這個左右擺與上下襬的區別主要是因為二者的呼吸方式不同。哺乳動物用肺呼吸,上下襬主要是為了露出水面吸氧氣換氣;而魚類左右搖擺主要是因為它們以腮呼吸,這樣方便它們從水中過濾氧氣。
哺乳動物在吸氧的時候一定要把鼻子露出水面,這使得它們在正常活動中必須要考慮到一個問題,如何在行進中換氣?那麼上下搖擺就是最好的方法,這使得它們不需要減速就可以實現換氣,呼吸完只要把尾巴一甩就可以直接扎到海里去了。
而魚類就不同了,魚類它們不需要到水面上吸氧,它們主要靠腮從水裡過濾氧氣出來,這意味著它們要儘可能的過濾水,它們需要不停的遊啊遊的。這時候就要想一個省力的方法,那就是左右搖擺。
至於說對比二者的效率上,左右搖擺會比上下搖擺來的更好更快。但是對於需要到水面呼吸的動物而言,肯定是上下襬動更有效率了。
-
16 # 正午陽
這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
1.地球重力
魚類密度更加接近於水,水的浮力克服了重力,採用左右搖擺和上下搖擺影響不大,而進化環境決定了採用左右搖擺更合適。
海洋哺乳類是從陸地返回海洋的,身體的密度大於水,而且體型較大,所受的地球重力影響也大。採用上下襬動,更適合於克服地球重力。
2.進化環境
根據進化最節能原則,魚類的祖先肯定緊貼水底進化的而來的,採用左右擺尾更適合。
海洋哺乳動物是從陸地返回海洋的,海洋哺乳動物的呼吸方式比較適合生活在水面。採用上下襬動的方式,既有利於克服地球重力,也不受環境影響。
-
17 # 行將必致
哺乳動物如鯨,豚,它們需要不斷的到水面來呼吸,所以它們需要不斷的上浮下潛,平行於水面的尾鰭更利於它上下移動,垂直於水面的尾鰭是最不利它上下移動的,久而久之就自然淘汰了
回覆列表
海洋哺乳類是從陸地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舉個例子,如果人類進化成海生哺乳類,恐怕只能是上下襬動尾部,這是哺乳類膝關節結構決定的。請高人指點一下,這樣考慮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