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主天安
-
2 # 老書蟲的書架
【山海經·海內西經原文】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后稷之葬。山水環之。在氐國西。流黃酆氏之國。中方三百里。有塗四方。中有山。在後稷葬西。
考據《山海經》地名的最大障礙是當時的地名現在全部漂浮著,沒有一個可以紮根的地方——就是必須首先在《山海經》原文中找到一個現在仍然存在的確鑿無疑的地點。上文的后稷葬在《山海經》裡有不同的地點.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海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說明後稷葬的傳說是有爭議的.
我確定用眾所周知的雁門山。在遠古的大禹時代,人們就發現大雁每年南遷北歸必經這裡。出了雁門不遠就是古代著名的解羽之山,大雁飛過此地開始解羽,就是脫落舊羽長出新羽。代州位於今太原的東北.這些地標不會錯.而本文要討論的流黃酆氏之國就在代州和雁門山的西鄰.
雁門山作為地理標誌的另一個特徵是:從饅頭山經雁門山的雁門關向西有一條內長城和著名的萬里長城相接。當年的周穆王西巡崑崙就是從這裡出境的。據《穆天子傳》記載:“北至曠原之野,飛鳥之所解其羽。”
根據原文記載,代州北面是高柳,高柳的北面就是山西內長城的要塞之一的雁門關。周代的始祖后稷死後就埋葬在這一帶。據記載后稷被安葬在一個叫做稷澤的湖邊,四周“山水環之”。為什麼安葬在湖邊呢?因為大禹傳下過一個喪法:死於陵者葬於陵,死於澤者葬於澤。后稷是死於稷澤邊的黑山。
我在《消失在遠古的“冀湖”》一文中說:“山西人不會想到他們腳下的這一片土地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湖區,自古至今的絕大多數的歷史學家也沒有想到這一點,山西曾經是一個面積達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千島之湖。”至少在代州這個地方除了稷湖以外,還有北邊的瀚海(又叫北海)。當然,因為大禹的疏通和地質條件的變化,今天我們已經看不見這個面積達250平方公里的瀚海湖了。今天我們很多人都誤以為瀚海就是內蒙古西部的沙漠,這是誤解。《山海經·海內西經》有“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解。在雁門北。”關於北海的另一種解釋認為:“北海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
我們要重點討論的流黃酆氏之國和代縣高柳雁門關隔著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就是呂梁山,隔著一條南北走向的河就是黃河的西河。所以《山海經》說流黃酆氏之國在後稷墳墓的西邊。這個流黃酆氏之國到底怎樣劃定疆界呢?我們可以開啟一張中國地圖,可以看到黃河從銀川向北到臨河市轉向東流,到包頭市轉向南流,流到陝西榆林市正好形成一個正方形的三條邊。這個正方形地域的第四條邊就是從榆林到銀川的古長城。這一個四方四正的地域就是《山海經》所說的流黃酆氏之國。當然必須指出的是當時還沒有長城呢。
現在我們來驗證這一個推論:首先這個地域緊鄰“后稷葬西”。其次,這個地域基本符合“中方三百里”的描述。也就是說,這個流黃酆氏之國是一個周邊都是三百餘里的部落。這個流黃酆氏之國就是我們現在著名的鄂爾多斯高原。它的地理特點是:海拔在1500米到2000米,中部高四周低,南北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沙漠,南邊是毛烏素沙漠,北邊是庫布齊沙漠。西部緊鄰黃河邊有一座山叫桌子山,是整個區域的海拔最高點,2149米。所以《山海經》裡說“中有山”,準確地說是“西有山”。
至於文中的“有塗四方”,應該是說環繞這個流黃酆氏之國的周邊有一條環形的道路,因為三面環黃河,南面是毛烏素沙漠的邊緣。這個道理是不難理解的。
現在我們給遠古的流黃酆氏之國定位:它東邊西邊和北邊三面是黃河,南面是道路(塗)。左鄰是冀州,右鄰流沙。這個流黃酆氏之國如果按照《禹貢》的劃分,應該是隸屬於遠古的雍州。
這個推論和《山海經》的記載非常吻合,所以我們藉此可以繼續論證相關的其他的地名了。
回覆列表
歷史奇書《山海經》載:凡方國140餘也。各個方國的稱謂,皆暗藏玄機,豈是泛泛之輩,洞穿各種玄機!
流黃酆氏之國和流黃辛氏之國,共同繼承著后稷的DNA!
編排后稷的DNA序列,恭敬請出漢字的老祖宗,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
流黃酆氏……流……本經指流派!
《漢書:藝文志》: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
流黃酆氏和流黃辛氏,皆乃西周開國之祖后稷,冊封之農耕民族之官!屬后稷農耕流派!即流!
黃:象形字。甲骨文像佩璜之形:上為繫帶,下為垂穗,中為雙璜並聯之狀!
黃帝崇尚玉文化,將玉製作成各種玉器!所以被尊稱為……黃帝!
後世訛為崇尚黃土之德!黃河流域的黃土地!
流黃酆氏和流黃辛氏,沿襲古風,繼承黃帝玉文化!屬同宗同流派!!
后稷流派的DNA序列編排圓滿完成,且看流黃酆氏所居風水寶地的地理環境和地理方位!
中方三百里……中有山!
以此判斷……方…《說文:方部》:
並船也。相併的兩條船,形容地理方位環境,猶兩川夾一山!
兩條大川猶如兩條相併的小船。中有山……即居民居住的兩條大川中間,有一座山,將兩川居民分成山前山後!
三百里……裡:古代井田制,九宮格,每格為一夫,一百畝,共900畝!:居民聚集區稱裡!
古代居民二十五家為裡,猶居民小組的底層組織!
設若:每家5口人,每裡125口人!300裡即37500人!
如此推算。流黃酆氏國,擁有約四萬左右的人口!
流黃酆氏國,有塗四方……塗……
《說文:水部》:塗水,出益州牧,霏南山,西北入澠,注入金沙江。
塗水即雲南牛蘭江。因水道為人工開通的!本經有塗四方,即該國四方,開通有排往四方的水道!如此塗四方!
流黃酆氏國,位居流黃辛氏國的東南方,澠水的下游!地理方位,標註得如此清楚!
《山海經》更以後稷陵墓標定,該國在:后稷葬西!
敬請甲骨文詳解,如此透露出的資訊量,可謂大矣!
《山海經:海內經》:
有國名曰流黃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塵土。有巴遂山,澠水焉。
該國的狀況,和流黃酆氏國大體相當。大約擁有四萬人口,居住的地方叫巴遂山,該山是澠水的發源地,位居流黃酆氏國的上游!
其出是塵土,當如何解釋?
且看何謂:塵!……塵:會意字。
甲骨文字形像三隻鹿在奔跑,腳下揚起了塵土。會鹿群奔跑,塵土飛揚的意思!
土:地方。國土!
塵土……該國的國土上,奔跑著成群結隊的鹿群!試想一番,鹿群是野生的,還是人工飼養的?
鹿群的存在,顯示出該國的飲食結構!由純農業結合飼養業,生活水平,極大的提高,更優於農業體系!
敬請甲骨文,詳加分析,正解《山海經》,領略:欣賞《山海經》!無限風光在險峰!
20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