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不安講究史

    兩個啟示,一、殺人要誅心;二、三人成虎,真相要自己去了解。

    孔融不孝?我們來看《後漢書》這段記載:

    “年十三,喪父,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州里歸其孝。”

    孔融十三歲時父親去世,因為過於悲傷以至於毀傷身體,倒在地上不能起來,需要別人攙扶。州里的人都稱其孝。

    而孔融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害,已經五十六歲了,家裡早沒了父母,想孝都已經沒得孝了,哪來的不孝罪?

    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證據竟然是出自曹操之口,說他曾經和禰衡說:“父親和兒子之間有什麼親的?只不過是情慾發洩後的意外產物而已。兒子和母親也有什麼可親的?只不過寄存的容器而已。”

    不知道孔融有沒有真的說過這句話,即使有說過,因言獲罪,但是曹魏什麼時候興滿清那套文字獄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已。

    只是一段話,現在斷章取義的事情還少嗎?如果仔細分析這段話也沒有錯!

    兒女的確更多隻是父母感情發洩後的產物,如果生下來後不管不顧,不養不教,甚至粗暴對待,兩者又有什麼親情可言呢?對於被遺棄的孩子來說,突然出現的親生父母和辛苦養育自己長大的養父母之間,和誰有感情,正常思維都是能判斷出來的吧。這也是古人常說的,生恩不如養恩。

    而拋開這些,孔融因“不孝”被殺,只是殺人誅心而已。漢代重孝,孔融又是孔子之後,儒家重孝,孔融是當世的名士,曹操無論以上面罪名殺孔融,必定與天下士人為敵。但是曹操卻以“不孝”殺之,即堵了天下人的嘴,又讓孔融在兩千年後還被人詬病,最是險惡不過了。

    曹操為什麼如此狠孔融?

    因為孔融一直是漢朝的堅定擁護者,一直和曹操對著幹。

    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孔融說:“操,你知道嗎?武王伐紂的時候,把妲己送給了周公!”曹操懵逼臉,沒聽說過啊!孔融回答:“看到你兒子娶袁熙的老婆,想當然的,武王可能也這麼幹過!”

    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操,你順便把當年肅慎不進貢弓箭,還有丁零人偷蘇武牛羊的案子一起處理了吧!”

    孔融就這樣經常言辭犀利的懟曹操,關鍵是孔融孔子之後,詩書傳家,又和禰衡是好友,曹操還懟不過他。

    之後曹操頒佈的各種法令,孔融不高興的總要上書去懟曹操,曹操終於忍無可忍,才讓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構陷各種罪狀以殺孔融。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一、漢室有難的時候,孔融在北海聚眾欲謀反。

    二、和孫權的使者說話時,誹謗朝廷。

    三、孔融身為九卿,衣冠不整,言行唐突。

    四、經常和禰衡說些大逆不道的話。

    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初,女年七歲,男年九歲,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遺肉汁,男渴而飲之。女曰:“今日之禍,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兄號泣而止。或言於曹操,遂盡殺之。及收至,謂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願!”乃延頸就刑,顏色不變,莫不傷之。

    孔融還有一子一女,兒子九歲,女兒七歲,尤其女兒和孔融一樣早慧,被曹操知道後,全部處死。

    如果說孔融是因為不孝而被殺,何故還要殺其妻子,而後又殺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呢?

    所以說,孔融以“不孝”被殺,只是曹操故意的陷害誣陷而已,可惜現在還有很多人竟然還能信以為真,可見殺人誅心啊!可怕!

  • 2 # 五音山人1

    孔融以孝悌成名,卻又因不孝而亡,這都是統治者耍的政治手腕,愚民政策,以消除孔融的政治影響力!

    曹操不但要亡其身,更要壞其名!因為孔融忠於漢,而曹操最終目的是要後人篡漢自立的。而過去的知識分子很多是不懼生死,而把自己的名譽看得是至高無上,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前人追求的終極目標!

  • 3 # 睛空萬里776745

    表榜自己,稱自己是道德制高點,自己多能是的。別人是傻瓜?處處打壓別人,自己做的如何?兩面人,自以為來陽謀,別人奈何不了?實際為自取滅亡埋下伏筆,你的對手只有來陰的,也找出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宰了你如何?對手也很開心,你孔融也很倒黴。你從小不是讓梨?你能?打擊別人!心術不正著早晚叫那些一樣心情的人收拾了!

  • 4 # 歷史小曉生

    歷史的真偽,現在一部分是後人相傳,不過透過這個事例可以學習到,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素質教育高於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如果失敗,並不能說明什麼,因為現在社會有很多機會,不比之前!而素質教育,影響人的一生,不敢說對社會有多大貢獻,至少對為人有清晰的自我標準!

  • 5 # 豆子人民藝術家

    沒什麼啟發。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孔融在小時候是孝順的典型,到大了被樹立為狂悖的典型,這都是某種政治需要。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對孝順的事件記錄非常多,也更注重宣揚孝道。孔融四歲讓梨,成為千古佳話。而到最後因為“不孝的言論(不是不孝的行為)”而被殺,都是“聖朝以孝治天下”的現實反映,也都是曹操欲加之罪,而找的藉口。

    孔融曾經發表過這樣一些言論,在當時人看來,是無法接受的。他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父母對於兒子,有什麼功勞呢?他們只不過是當年為了自己爽,發了情,做了事,所以產下了兒子,卻把“我生了你”當成功勞,是不是很搞笑?孔融此言一出,自然是輿論譁然,群情激奮,說他散播“不孝言論”,成為了曹操殺死他的把柄。

    曹操列出了孔融幾個罪狀:

    ①以前在北海的時候忽然宣佈:這天下也不一定非得姓劉的才能當皇帝。(謀反)

    ②和孫權使者聊天,罵朝廷不好的地方

    和禰衡一起釋出不孝言論,說父母生育兒女本無恩情。

    和禰衡相互捧臭腳,禰衡說他是“仲尼不死”,他說禰衡是“顏回復生”。

    大逆不道!

    罪極當誅!

    那一年,孔融五十六歲,他的兒子和妻子,都被曹操殺害了。

    圖為曹操罵漢朝皇帝

    孔融的父親孔宙,在孔融十來歲的時候就死了。所以說孔融不孝,那是沒有的事,孔融只是嘴上不孝,行為上卻非常孝。然而曹操想殺他,給他安罪名,都不夠砍頭的罪。譬如不帶頭巾、和朋友相互誇讚,這些夠殺頭嗎?不夠的。只好安個“大逆不道”的帽子,把孔融的言論拉出來湊數,譬如“當皇帝的不一定姓劉”“父母對兒女本無情”。

    至於說現在,為啥很多人看到孔融因為“不孝”被殺,就很亢奮呢?

    因為這群人慫,不敢當眾說“我認為不孝是對的”。只好轉而攻擊被立為孝之楷模的人,指著孔融說“看,他也不孝”“他好虛偽”,彷彿找到了和孔北海的共同點,內心的到了極大的滿足。因此,孔融被攻擊,也是可以預見的事情了。

  • 6 # 大可為奇12344321

    孔融的最大的不孝是就是看不清世事,只為自己的清名和口舌之快讓自己滅門絕後,請問是不是不孝?孔融的結局證明了孔融是一個低情商的人,所以孔融讓梨不是自發的情商所致,而是一種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啟示教育孩子讓梨是小事,練好情商才是大事

  • 7 # 天飛鶴

    曹操殺孔融用的理由可不僅僅是不孝這一點 ,謗訕朝廷、不遵朝儀、大逆不道等等。不是說孔融因為“不孝”這一點而死,他不說“父母無恩論”那些話,也還是要死的,路粹能給他整出一堆理由來讓他死。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這段話其實我從心裡還是很贊成的。父母對於子女來說,除了所謂的血緣關係真就沒什麼了。可是所謂的感情也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並不是一出生,就欠了天大的人情,這輩子都還不完。

    有時候,總有人有強盜邏輯,我是你媽,你的命都是我給的,你就要聽我的?這是什麼鬼邏輯,道理講不過,那就講倫理,倫理如果不聽從,那你就是不孝,就得捱打。

    你媽生了你,就是天大的恩情,這輩子還不起了。可是撫養和贍養是相互的,父母撫養子女,子女贍養父母,但是絕對不是思想上的盲從,以及道德上毫無理由的綁架。

  • 8 # 夏哥89554646

    我們看看讓曹操殺的幾個有名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太過牛了,很牛也罷了,還要顯擺,那就找茬殺了。總之曹操不待見比自己牛的文化人。武將不算。

    許攸被曹操的保安隊長直接幹掉,你以為他自己敢這麼幹?

    楊修先被一盒酥噎到,後被被一根雞骨頭卡了,直接擾亂軍心!殺!

    自己的兒子誰又才他不清楚?所以後來曹植只得靠豆子得以續命!

    劉備要不是裝慫,被雷聲嚇掉筷子,怕早被青梅酒毒死了。哪裡還有後來的三分天下?

    再想想司馬懿在他兒子那裡裝病數年,才得以保全性命。所以做人再牛也要低調點才好。

    至於孔融這個上了三字經流傳千秋萬代的網紅,在他那能有善終倒也出奇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試問許攸,楊修何罪?

  • 9 # 不書

    其實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很多些典故若是細究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說那司馬光砸缸救的人是誰?匡衡為啥咋一邊讀著聖賢書一邊鑿壁偷光?這些都不能細想,再比如我們今天說讓梨的孔融後來咋樣了?

    有足夠的資料記載,我們這個讓梨的孔融,下場似乎並不太好——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誹謗朝廷,不遵超儀”為由,將孔融殺了。您沒看錯,我們曾經因為孝名滿天下而被徵辟入仕的孔融,最後居然落了個“不遵超儀”的稱謂。乍一看有些人不知道,這個不遵超儀就是說這個人不遵禮教,不倫不類,狂悖不孝的意思。

    言下之意既孔融兄不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五倫關係,放蕩不羈,隨心所欲,過得不要太自由。

    怎麼說呢?孔融兄曾說“母子關係就像那容器與水,水出杯則再無瓜葛了!”

    此言一出,時人紛紛覺得言下之意他的觀念裡怕是不怎麼打眼看母親,平時行的孝順只是走形式罷了。

    後來他又說“我於父親不過是情慾所生而已!”

    此處應該有掌聲,孔融的話,乍看起來真是話粗理不糙,視母親於無物,視父親與洩慾的畜生無二,看得真是透徹,服氣!

    這便算了,我最佩服的就是過去那幫文人,有了才華,居然總是敢拿命去逗老虎玩。

    比如說孔融第一次撩撥曹操是在曹操攻袁紹時,當時曹丕先老子一步搶了袁家美人甄姬,把曹操氣得牙癢癢,孔融聽後二楞子病上來就給曹操寫信取笑說“您父子兩就像那武王與周公搶妲己,好不樂乎呵!”

    第二次曹操要幹掉蠻夷烏恆,他又覺得曹操是脫褲子放屁,手賤又給曹操寫信取笑說“您去打烏恆,可得把當年北蠻子偷蘇武的羊給討回來啊哈!”

    同時,當年因為饑荒,釀酒廢糧,曹操嚴令禁酒,孔融又憋不住他那套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給曹操寫了好幾封信,信的內容大致是:你丫的最好別給我禁酒!

    (三國演義:孔融)

    其實,也是難怪孔融不讓禁酒,畢竟別人可是竹林七賢那一道的。

    再接著吧,實際上當時漢朝已經名存實亡,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當時的漢朝官員吃的都是曹操的俸祿。可是孔融卻不一樣了,他越發看不慣曹操的樣子,吃著別人的飯,端起碗就砸,隔三差五打趣曹操,各種正面扛,各種挑撥曹操的底線。要說他是荀彧也便罷了,可是每天事不做光顧著找曹操不痛快了!

    我們這位孔融兄弟,恐怕是不知道曹操的暴脾氣,他之所以一直容忍孔融,除了他有點小才華外,怕的就是他孔子二十世孫的名氣,但是所謂兔急咬人,更何況是老虎。

    換蘇東坡評價曹操殺華佗的話就是“執柄者之恚,真可畏諸!” ——執柄者的憤怒一爆發,嚇死你啊!

    很快,曹操一忍再忍,忍無可忍,忍不了了,直接找個人隨便羅列了些他的罪名便殺了他,並且那羅列的罪名還一抓一個實,樁樁件件都是鐵證。

    孔融,公元208年卒,享年五十六歲。

    說實話,長大了每讀於此,總是會感嘆不已,做夢都沒想到打小奉為偶像的孔融,長大後居然會是如此一個二愣子!

    總結一句話——強權之下無傲氣!

    列位一定記住咯,哪怕你文比孔子,武比關公,技賽魯班,在主宰你生死的人面前你就是腐乳一塊而已,一定得小心端著,不然自己抖抖就碎了!

  • 10 # 丟失了N年

    孔融是天下名士,又是孔子的後代。這幾重身份疊加,曹操是不好隨便殺他的。早期,孔融就幾次觸曹操的逆鱗,比如官渡之戰前夕,孔融就到處宣揚袁紹不可戰勝,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瓦解軍心的,但曹操那時還是有容人之心的,並未處罰孔融,後來好多次,上面很多大神都提到了,曹操也沒計較,孔融甚至介紹了禰衡,說禰衡有才,可曹操見禰衡,禰衡卻大罵曹操,曹操也並沒殺禰衡,只是怪孔融。到了曹操晚年時,曹操的政治野心越來越大,與很多一心想匡復漢室江山的文士分道揚鑣,比如荀彧,再加上那時曹操已不像以前那樣,變的很殘暴。而孔融和荀彧一樣希望曹操能像霍光一樣,將大權還給漢家,所以曹操要殺荀彧,孔融。但孔融的名聲實在太大,又是孔子後代,不好隨便殺。所以曹操找了個孔融的喳,以不孝的罪名殺了他。孔子是講孝道的,你孔子後代盡然說出不孝的話,我曹操殺他,天下人也沒話可說。而且你孔融不是天下名士嗎,可是你不孝,所以不能再算名士。

  • 11 # 中國歷史研究所

    孔融讓梨這個成語故事相信對於中國人來說都是不陌生的。小學的課本上就有這個故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孔融長大之後怎麼樣了呢?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孫,東漢末年時期的人,孔融也仗著自己出生名門,作為孔子的後代,肯定也是有點傲氣的。孔融讓梨以小讓大,很多可能覺得孔融是一個很孝順,懂得恭謙禮讓的人,而且作為孔子的後代,對於儒家宣傳的這些肯定也是能夠做到的。

    但是孔融可能真的不是這樣的人。很多人都知道孔融是被曹操殺了的,曹操其實一直都是想殺孔融的,因為孔融也是支援大漢的,所以對於曹操這樣的人肯定也是不支援的,但是孔融當初去北海當官的時候就是董卓任命的,所以說孔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點都說不清楚了。

    孔融被殺,也是因為言詞過於激烈。被曹操抓到了把柄。對於孔融的言論確實有點過了的,據《後漢書》還有《資治通鑑》記載,孔融被殺的原因就是因為說了“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看到這句話也很好理解,就是父子之間有什麼親情可言呢?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年代,而且三綱五常早已經被人們接受,對於這樣的言論,肯定就是大逆不道的。

    曹操殺孔融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孔融和曹操不是一條心,208年,曹操廢除三公恢復丞相制度,自己就是丞相,後來又領兵南下攻打劉備,孫權,但是孔融都是反對的額。孔融和劉備的關係還是比較好的,認為劉備乃是皇室後裔,又是仁義之師,曹操以無仁義之師討伐仁義之師,孔融直接反對。對於曹操來說肯定就是不得不殺了,在208年9月的時候,殺了孔融全家。幾歲的孩子都沒有放過。

    當然對於孔融不孝的言論也確實有的,歷史上也是有記載的。其實對於很多成語故事的人物的結局都是很難相信的,比如說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因為貪腐被殺。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所以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看待任何事情都要全面的去分析。而且對於任何事都要自己去了解,不能聽信別人的一面之詞,三人成虎的故事也是差不多的。

  • 12 # 遺產君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千古流傳,四歲的孔融被儒家推崇為道德標杆,尊老愛幼的典型,一直是非常勵志的德育故事,就是這樣一個因“孝”成名的孔融最終卻以“不孝”的言論(不是不孝的舉動、行為)被曹操滿門抄斬,孔融到底做了什麼讓曹操恨得如此的咬牙切齒?

    孔融是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貨真價實的名門之後,孔融年少就特別有才,他勤奮好學,與曹操同為“建安七子”之一,文學造詣非常高,他也官運亨通,任過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經皇叔劉備表薦擔任過青州刺史。

    孔融很小的時候就因為“孔融讓梨”而聲名遠揚,但是現實中的他並不像成語故事裡講的那樣溫和平易近人,他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他這個人特別擅長討論時政,抨擊弊端,他喜歡演講,一個人能夠滔滔不絕,有如現在的脫口秀主持人,每有高官有不法之舉,他都極力撻伐,每每言辭激烈,毫不留情,因此在很多方面給曹操增添了麻煩。

    孔融生性耿直,性格放蕩不羈,他與曹操同朝為官,兩人經常政見不合,孔融名門之後,在古代地位是很高的,又是學術大家,因此說話是很有分量的,這樣出身的人大多都有點恃才傲物的毛病,他從來不吃曹操那一套,把曹操視為屑小之輩,曹操的毛病和缺點孔融從來不分時間地點直接一頓扒皮,很多時候都讓一向講究威嚴的曹操下部來臺,也許曹操對孔融的殺心就這樣一點點積累下來。

    曹操出身卑微,孔融很是看不慣他,經常對曹操說三道四,但曹操礙於他的影響力一直沒有對他下手;有一次曹操打敗了袁紹,又率領兒子曹丕攻下鄴城,當時曹丕只有18歲,看見袁熙的妻子甄氏長得漂亮,就強佔人家為夫人,這種情況在當時還是很正常的,但孔融知道後就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當年周武王姬發討伐紂王的時候,打贏了把紂王的愛妾賞給了自己的弟弟周公。

    曹操讀了這麼多年的書但從來不知道武王當年竟把妲己賜給了弟弟,心裡一直疑惑不解,有一天曹操終於有機會向孔融問起這件事,武王把妲己賜給弟弟到底是出自哪個典故,你猜孔融怎麼回答的,孔融說:

    “我是根據現在的情況自己憑空想出來的”。

    這不是拿曹操開涮嗎?你孔融說曹操搶了甄氏,把甄氏比作妲己,曹操比作周武王,曹丕比作周武王的弟弟周公,這下關係全亂了,自己的兒子變成了自己的弟弟,曹操是該叫他弟弟還是叫他兒子呢?另外一層意思是孔融還暗諷甄氏已經經過曹操的手賜給兒子,是罵曹操吃了自己兒媳婦的豆腐。

    曹操哪裡能受得了這樣的侮辱,但是又礙於孔融是當時的名人,領導著文化界的輿論走向,曹操自然不敢輕易動他。

    孔融也是過分膨脹,認為曹操被自己的嘴炮打得不敢回口,便就越發膨脹,隨口一句想當然,最終還是被曹操逼及了,也是在孔融寫的文章裡面加以挑剔,孔融寫了一篇文章,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父子無恩,母子無愛”,這種觀點與當時以笑制天下的漢朝離經叛道,非常的出格,在當時更可謂是大逆不道,也正是因為這樣讓本就憤憤不平的曹操找到了誅殺孔融的口實、藉口,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滿門抄斬。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二十九日,曹操派人前往孔融家行刑,當時孔府上下都很恐慌,但孔融的兩個年幼的孩子卻很淡定的在玩遊戲,孔融向抓他的使者求情讓他放過孩子,不料孩子卻說:

    “爸爸,沒用的,鳥巢傾覆了,怎麼可能有完整的鳥蛋呢?”。

    這就是“覆巢之下無完卵”的來歷。

    孔融死後被葬在了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稷下街道辦事處范家村北邊。

  • 13 # 靈石蘊

    孔融其實很自私

    當年四歲時候挑梨,挑了個小的,他說,我人小,吃小的,哥哥大,吃大的。假設一下,如果孔融是哥哥,他會挑小的吃麼?猜測,也會的,他會說,我是哥哥,應該讓著弟弟,所以我吃小的,弟弟吃大的。無論孔融是哥哥還是弟弟,四歲讓梨的故事,都會流傳出來,作為兄謙弟恭教育典範

    仔細想想,那個大梨到底誰吃了呢?

    結局雖然沒有流傳出來,但結果不難猜出。孔融爹媽,看著小孔融讓梨,相視一笑,拿過大梨遞給孔融說,小融真乖,大的給你,獎勵的。孔融樂滋滋的接過大梨,嘎嘣,咬了一口,說,真甜……

    孔家長大的孩子,早慧,早就知道這樣才能吃到大梨

    長大後的孔融,原形畢露

    或許是幼年時期父母陰影太大,畢竟得耍詭計才能吃到好的,很累。長大後的孔融,成為一家之主後,想吃什麼不用再耍計謀了,本性也就流露了出來。對於父母和子女關係,他說的很坦白,無恨無愛:自己,只不過是父親爽後產物,沒什麼可親的;母親,也不過是在她肚中寄存一下,也沒什麼可親的

    《後漢書.卷七○.孔融傳》: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至於為什麼能當做一家之主,因為早先跟他搶梨的哥哥孔褒,讓他害死了。在孔融十五歲的時候,藏匿了一個朝廷欽犯,這個欽犯本來是投奔孔褒的,孔褒怕惹禍,避而不見,誰知道他弟弟孔融擅自做主,收留了

    從此家裡就孔融一人獨大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

    孔融很聰明,一直做到了中樞的太中大夫。那時候曹操北地受曹操管轄,而且當時北方初定,曹操求賢若渴,孔融抓住曹操求才心裡,時不時的刺一下曹操,幻想著有一天曹操能像張良給黃石公穿鞋一樣,請他加擔子

    可惜,老曹不以常理出牌,直接以不孝的罪名,抄家滅族。醒悟過來的孔融,趕緊求饒,又拿出了小時候騙梨的手段,但是曹操不是他爹媽……聰明反被聰明誤,孔融死了

    用大笑江湖一句臺詞作為題主要的啟示

    別太放肆,沒什麼用

  • 14 # 開往春天的Tractor

    “有兩個梨子,一個大一個小,你吃那一個呢?”母親用溫柔的聲音,不無期待的的問道。我猶豫了一下,選了大的。母親便帶著意料之中的神情,講起了“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這是大多數人,對“孔融讓梨”最初的印象。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要懂得謙讓。可這樣一個千百年來的道德榜樣,卻因“不孝”而死,其中原由,值得我們深思並引以為鑑。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年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少時便顯出與常人不同,天資聰慧,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後上任北軍中候,多次遷職。後與曹操任職,最終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除掉。那麼,孔子真的“不孝”嗎?據《後漢書》所載,孔融十三歲之時喪父,孔融為此傷心欲絕,哭泣到無法站立。其鄉親鄰居也認為孔子是一個孝子。另外,孔融建學堂、築城池,大力推舉賢才。那他究竟為何會被扣上“不孝”的帽子?我們想要從中獲得啟示,便要從瞭解事情的真相開始。

    孔融自幼聰穎又勤奮好學,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贏得了世人的讚揚。這也使他心氣頗高,致使他不懂為人處世,做人過於耿直,禍從口出而不自知。他曾說:“父之於子,當由何來?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曹操知曉後,認為其意思為無需孝敬父母。而曹操以孝義治理天下,心中便生懷疑與不滿。後來,曹操提出“禁酒”主張,藉此機會排除異己。孔融只圖一時之快,發文表示反對,令曹操反感更甚。一次,曹操得勝,將刺甄苾賜予世子,本是一件小事,而孔融卻將曹操比做武王,出言諷刺。如此種種,引得曹操記恨在心。眾所周知,曹操是一個天分極高、權謀極高的人,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衝動,以致形成了他生性多疑、狠毒殘忍,愛才又忌才的性格。在他手下生存,只有收斂光芒,明哲保身才是生存之道。而孔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又或者,他意識到了卻並不重視,依然我行我素。孔融有才,才卻不在帶兵打仗,有智,智卻不宜混跡官場。最後落得曹操殺一儆百的犧牲品,“不孝”無非只是一個由頭而已,也是用來響應他以孝義治天下的名號罷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如下:一、謹言慎行,切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二、學會審時度勢,懂得處世之道。三堅持適度原則,太過耿直,難免遭小人記恨。四、收斂自身鋒芒。五、明確自身優點、優勢所在,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野心需要和自身能力匹配。)六、遠小人,親賢能。堅守正義並不意味著,棄自身安危於不顧,來日方長。

  • 15 # 白齊光

    孔融在小時候是孝順的典型,到大了被樹立為狂悖的典型,這都是某種政治需要。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對孝順的事件記錄非常多,也更注重宣揚孝道。

    孔融四歲讓梨,成為千古佳話。而到最後因為“不孝的言論(不是不孝的行為)”而被殺,都是“聖朝以孝治天下”的現實反映,也都是曹操欲加之罪,而找的藉口。

    孔融曾經發表過這樣一些言論,在當時人看來,是無法接受的。他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父母對於兒子,有什麼功勞呢?他們只不過是當年為了自己爽,發了情,做了事,所以產下了兒子,卻把“我生了你”當成功勞,是不是很搞笑?孔融此言一出,自然是輿論譁然,群情激奮,說他散播“不孝言論”,成為了曹操殺死他的把柄。

    表榜自己,稱自己是道德制高點,自己多能是的。別人是傻瓜?處處打壓別人,自己做的如何?兩面人,自以為來陽謀,別人奈何不了?實際為自取滅亡埋下伏筆,你的對手只有來陰的,也找出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宰了你如何?對手也很開心,你孔融也很倒黴。你從小不是讓梨?你能?打擊別人!心術不正著早晚叫那些一樣心情的人收拾了!

    歷史的真偽,現在一部分是後人相傳,不過透過這個事例可以學習到,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素質教育高於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如果失敗,並不能說明什麼,因為現在社會有很多機會,不比之前!而素質教育,影響人的一生,不敢說對社會有多大貢獻,至少對為人有清晰的自我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洲豬瘟危害有多大?傳播途徑有哪些?如何有效杜絕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