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鑑春秋
-
2 # 始終先生
個人覺得諸葛亮應沒有專政的本意,但為了政權穩定,他可能會再進一步。
劉備待諸葛亮有知遇之恩,是忠臣賢相的代表。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當初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曾三顧茅廬,第三次為了不打擾諸葛亮午休,兄弟三人在大雪中足足站到大雪蓋過了膝蓋。在草廬內,劉備虛心向諸葛亮請教天下大勢,儼然已經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老師。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又與諸葛亮同塌而眠,感情日進親密。
白帝城託孤,劉備把蜀漢和劉禪都交給了諸葛亮,並說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的話。
諸葛亮感激涕零,並告訴劉備,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大概意思就是說,我一定或竭盡所能的輔佐劉禪,壯大蜀漢,直到我死,我也會忠貞不二的效忠劉氏家族)
諸葛亮也確實是這麼做的,五次北伐,希望藉此能開啟蜀漢羸弱的局面,而並不是坐守益州,安圖享受。而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能體現出諸葛亮對劉備的感激之情。所以作為諸葛亮,他沒有行專權亂政的不臣之事的想法。
形勢所迫,不得不專政一旦諸葛亮北伐成功,無論從個人能力,名聲威望,以至對蜀漢的貢獻,諸葛亮都會力壓劉禪。這時,朝堂上一定會出現兩種聲音“諸葛亮功高蓋主”或“希望諸葛亮取代劉禪”,我稱之為“倒亮派”和“挺亮派”。諸葛亮跟隨劉備二十多年,功勞苦勞、個人能力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劉備入益州之前,益州一直沿襲漢朝舊制,但由於連年戰火,整個益州處於百廢待興、半混亂的狀態,而劉備入主益州後,是諸葛亮協同幾位益州老臣,重新制定的《蜀科》等法典,完善了當時的法律制度,又大型水利,鼓勵屯田,使益州換上了新的顏面。所以,屆時挺亮派會居於多數。
你讓諸葛亮該如何處理?
如果是為了避嫌,諸葛亮只能辭官,或者交出軍權。可我們知道,蜀漢離不開諸葛亮,特別是像題目所說,北伐成功,關隴地區這樣的前線,更離不開諸葛亮這個定海神針。如果諸葛亮此時交出大權,先不說益州如何,前線局勢必亂,魏國勢必借蜀漢朝堂動盪的時機進行反撲,很有可能大好局勢付之東流。這種情況,不是諸葛亮想看到的,北伐成果付之一炬,對不起劉備對他的重託,對不起自己《隆中對》給劉備許下的宏願。這種情況也不是劉禪想看到的,諸葛亮交出政權後,魏國反撲,隴西地區丟失,滿朝文武勢必將一切罪過都推倒他的頭上,雖然不會明說,但人心已經不齊,將來如何治理蜀漢,會是一個極其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劉禪還比較軟弱。這種情況,更不是滿朝文武願意看到的,魏國一點拿下隴西,極有可能順勢攻打漢中,屆時,蜀中沒有能抗衡司馬懿的大將謀士,益州岌岌可危,一旦魏軍挺近益州,他們這些朝臣何去何從,更是個問題。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即便諸葛亮使用手段控制調停了蜀漢朝堂的不和諧聲音,可自己百年之後呢?如果沒有合適的接班人能壓得住這些老臣,自己百年之後,一定會有戰功卓著的人跳出來,對劉禪構成威脅。
所以一旦北伐成功,局勢所迫,諸葛亮很有可能會演一齣戲。為了平復朝堂上不和諧的因素,為了穩定朝政,諸葛亮會進行大權獨攬的專政統治,但我相信他不是真心貪圖那點權力,他極有可能一手大權獨攬,一手親自協助劉禪培養自己的勢力。在自己有生之年,將劉禪的勢力巧妙的安插在重要的位置,待時機成熟,交出大權,退居幕後,讓蜀漢政權平穩過渡。
-
3 # 壹條奇聞
我覺得可能性不大!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就能看出,諸葛亮忠於漢室怎麼會有篡權的想法呢?說諸葛亮想稱帝的說法還是比較牽強的。
話說劉備兵敗之後,曾經的兄弟--關羽和張飛都遭遇不測,自己也病入膏肓,命不久矣。
這時他將蜀國託付給了諸葛亮,還讓劉禪被他為“相父”,臨終前對他說:“劉禪如果擔不起重任,你可以取而代之”,可見劉備對他是非常的信任。
之後諸葛亮挑起了蜀國的重任拉開了北伐的序幕。
此時劉禪已經長大,但是終日沉迷不問政事,蜀國僅靠諸葛亮一人苦苦撐著,凡是親歷親為,事無鉅細。
宮內還有讒臣進諫,讓諸葛亮身心疲憊。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自己將會獨攬大權,這代表他有足夠的實力稱帝,相比劉禪的無能昏庸諸葛亮或許是蜀國更合適的統治者!
曹操曾說:“作為臣子,功高震主會被皇帝忌憚,一旦放權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君主最怕臣子功高蓋住,然後弒君篡權,即使是自己的“相父”也會心存芥蒂,無論如何都不會放心的。
但是以諸葛亮的為人,是不會做出越權的事情,凡大事皆會上奏劉禪,就是怕別人說他有篡權的心思。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蜀國操勞一生,最後即使沒有挽回局面,但是他的精神也會被是世人廣為傳頌!
所以答案很明確了,就算北伐成功了,諸葛亮也不會推翻劉禪取而代之的!畢竟聰明人是不會做傻事的。
-
4 # 笑盡往事108
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三足鼎立時期,蜀漢實力是最弱的,所謂的北伐,無非是諸葛亮為了轉移蜀漢內部矛盾,當時蜀漢內部幾股勢力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荊州集團,益州集團,還有劉備嫡系集團矛盾衝突愈演愈烈,北伐一定程度轉移了幾股勢力的矛盾,但是連年的征戰,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只是苟延殘喘,不可能北伐成功。
-
5 # 萬千沙塵一粟
不會,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出自:《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
意思是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就是說如果阿斗沒有辦法勝任一個君王的職責的話,你可以隨時取代他。但之後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當時很注重聲譽,他既然說到就一定會做到
-
6 # 任馳贏天下
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對劉備父子更是忠心耿耿,沒有任何私心,所以諸葛亮絕對不會有造反的企圖。當年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就是看中的諸葛亮這一點,所以才囑咐諸葛亮要全力輔助後主劉禪,並且還告訴諸葛亮,假如劉禪果真沒有能力守住蜀漢江山,真的如傳言的那樣,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就令諸葛亮取而代之。
諸葛亮銘記劉備的遺囑,不僅全力輔助劉禪,而且還承擔起了振興蜀漢的大任,先後率兵五次北伐,攻打曹魏,可是最終未能成功。劉禪雖然無能,但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而且就諸葛亮的性格而言,就算他北伐取得成功,諸葛亮也絕不會功高蓋主奪權篡位。
諸葛亮與劉備君臣關係相當的好,當年是劉備兄弟三人去隆中三請諸葛亮,諸葛亮才有了可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可以說劉備就是諸葛亮的伯樂。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歷史上少有的賢才志士。
劉備死後,諸葛亮按照劉備的囑託,一心輔佐後主劉禪,設計了七擒孟獲、計收姜維,為了實現統一大業,完成在《隆中對策》中立下的奮鬥目標,諸葛亮開始籌劃北伐曹魏大計。後來由第一北伐就出師不利,奉命守街亭的馬謖居然違背諸葛亮的旨意,把兵馬駐紮在了山上,最後棄城而逃,導致街亭失守,曹魏大軍趁虛而入,佔領了軍事重地街亭。諸葛亮的北伐戰爭最終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也在最後一次北伐戰爭中,病死在了五丈原軍營之中,享年五十四歲。
其實諸葛亮提出北伐策略的時候,作為後主的劉禪內心是不怎麼認同的,劉禪這個人不愛與人紛爭,屬於知足常樂的君主,但是由於從小劉備對劉禪教育有方,使得劉禪這個人對長輩特別尊重,尤其是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劉禪對諸葛亮特別倚重,而且從來不和諸葛亮爭執。所以劉禪雖然心裡不願意北伐,可是還是要全力支援諸葛亮的。
也難怪劉禪對諸葛亮崇拜,人家諸葛亮就是有那個能力,論資論輩你劉禪也不敢得罪不是,對不對。劉禪就那樣人,不僅對諸葛亮那樣,對下屬更是疼愛有加。劉禪也從來不濫殺無辜,而且非常的親民。歷史上像劉禪這樣的君主真是少之又少。
劉禪雖然沒有什麼雄才大略,也沒有什麼豐功偉績,蜀漢的江山完全他老爹劉備打下來到,可是絕非是什麼十惡不赦的昏君,更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因為,劉禪在丞相諸葛亮去世以後,依然領導統治蜀國長達30年之久。就從這一點上看,怎麼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呢?
所以據史料記載,劉禪並非昏庸無道,而是治國有方。
劉禪所屬的蜀國本來就是一個軟弱的國家,在蜀漢主要謀臣大將都不在了的情況下,蜀國依然在亂世中生存幾十年,怎麼能說劉禪一無是處呢?儘管人們嘲笑劉禪“樂不思蜀”,可是劉禪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公元263年,魏國三路大軍兵臨城下,後主劉禪依然選擇了投降。劉禪此舉雖然令人不解,可是畢竟讓蜀國百姓免受了戰亂之苦。弱肉強食,勝者為王敗者寇,在那個兵荒馬亂的三國時期,孰能分得清誰是正誰是邪,所以誰最終戰勝了誰就是王者。
劉禪之所以選擇投降明哲保身,實際上也是為了日後東山再起留個機會,並非膽小懦弱的表現。識時務者為俊傑,有戰爭就有傷害,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我覺得劉禪的做法也是顧全大局的表現,更是人性的本能反應。
-
7 # 登哥讀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就個人專權來說,一個臣子會不會進行專權。一是取決於個人實力,二是取決人個人心性。所以我們就從這兩方面入手分析。
1、諸葛亮具有專權的實力麼?單純就實力而言,諸葛亮是具有專權能力的。歷史評價諸葛亮“大智近妖”。其能力自不必多說。在劉備在世時期,諸葛亮就是劉備的寵臣,為蜀漢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以後,劉備的嫡系將軍關羽、張飛、黃忠已經戰死,馬超也是遠離權力中心。至於趙雲,正史裡面的趙雲官職也並不大。整個蜀漢政權論資歷誰也比不過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幼主劉禪無能。諸葛亮包攬了整個蜀漢的軍政大事,可謂權勢滔天,蜀漢軍權更是牢牢掌握在其手中,蜀中大將十有八九是其門生。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完全有專權的能力的。
2、諸葛亮有無專權之心從歷史上看,諸葛亮確實無專權之心,歷史上著名的《出師表》就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只為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其一生完全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雖然掌控蜀漢軍政但是對蜀主劉禪卻始終恭敬,十分注重臣子禮儀。面對劉禪的質疑,即使到了北伐關鍵時刻,卻依舊可以放棄前線軍隊,隻身回朝覆命。可見其忠心。
這樣子看來,諸葛亮也許是不會專權的。但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歷史更是如此。
諸葛亮雖然無專權之心,但有時候卻不得不為之。假設蜀漢統一天下,憑藉劉禪的能力是不可能將天下管理好的。所以諸葛亮依舊會掌控蜀漢的朝堂,但其目的不是篡位奪權,而是保護蜀漢天下。
也就是說,諸葛亮會迫於形勢行專權之事,卻無專權之心。
-
8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問題:假如諸葛亮北伐成功統一天下,劉禪無能,諸葛亮會專權嗎?
答: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一、劉禪並非無能。
諸葛亮北伐前,寫下《出師表》來表明自己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為的是什麼?
他忌憚劉禪,而且他擔心奸臣當道,進獻讒言,劉禪會除掉自己。
二、趙雲不死,劉禪無憂。
劉備白帝城託孤,可不僅僅向諸葛亮託孤,更是告訴了趙雲,自己的私心,他將趙雲作為後世嫡系培養。
諸葛亮縱然有羽扇綸巾,恐怕也擋不住龍膽亮銀槍戳個血窟窿。
三、朝中多是劉家重臣。
《出師表》中提到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以及將軍向寵,都是劉備留給劉禪的。
諸葛亮想要專政,就要將這些人拉攏或除掉,這是相當困難的。
四、諸葛亮勢單力薄。
諸葛亮死後,劉禪派人清算諸葛亮的家產。
堂堂蜀相,死後卻被“抄家”,但沒有人出來反對,可見與諸葛亮同心者少之又少。
-
9 # 莫名60910
劉禪並非無能,只是在諸葛亮的光芒之下顯得暗淡無光,在諸葛亮病故後依舊能夠支撐住西蜀數十年不被魏所滅,可見其治理能力。同時諸葛亮是愚忠,他事事親為,是他怕別人做不好,完成不了劉備的遺願,一旦完成以後,有可能會歸隱山林。
-
10 # 蕭子北談人生百態
諸葛亮作為《三國演義》中智慧的化身,一直以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精神為後世津津樂道,也是歷代書生的楷模。扶幼主而不欺,攬權而不專權。也被帝王立為標杆,多少中道崩殂的帝王多麼希望自己的託孤大臣也能像諸葛亮一樣忠君愛國呀,而不是司馬懿一般狼子野心最後取曹魏而代之(魏明帝曹叡的託孤大臣司馬懿就篡了曹家江山)。
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面對無能的劉禪,諸葛亮會專權,甚至取而代之嗎?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劉備死的時候, 就曾對諸葛亮說過:“君才勝過曹丕十倍,而犬子劉禪無能,你可以取代劉禪做皇帝,復興中原呀”。這裡後世普遍認為是劉備的權謀,如果諸葛亮答應了,趙雲就在旁邊呢,估計馬上就被趙雲咔嚓了。
因為劉備緊接著就對趙雲說了:“早晚看歔吾子,不要讓他出意外呀。”讓趙雲這個忠心護衛長好好保護劉禪,不要讓皇位給人搶走了。
當然,諸葛亮也是推辭了,跟劉備保證說,一定會盡股肱之力輔助劉禪,一直到死的。
其實我們分析諸葛亮的言行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是謙謙君子,言必行,行必果。不像曹操覬覦漢室江山,說要自己做周文王,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兒子曹丕做了五官中郎將,相當於副丞相。而且立為世子,就等接自己的班了。而且漢獻帝親信都被曹操剪除殆盡,換上了自己的心腹。殺死漢獻帝的皇后,連嫁數個女兒給漢獻帝為後為妃,後世就有楊堅仿曹操故事,把女兒嫁給北周皇帝,然後讓外孫禪讓帝王給自己的。
而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已經是晚年了,如果要專權謀逆,就應該培養自己的兒子了。像曹操培養曹丕一樣,準備接班人了。但是諸葛亮沒有,諸葛亮給自己兒子諸葛瞻的家書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有名的諸葛《戒子書》。
非常清楚明白的,要兒子淡泊明志,修身養德。做個謙謙君子。而且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時候,兒子諸葛瞻才8歲而已,難以繼承諸葛的大業呀。
所以說,就算諸葛亮北伐成功了。諸葛亮也會繼續輔助劉禪的,但是丞相的位子是絕對不會放棄了。北伐成功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有天下需要繼續治理呀,而諸葛亮領兵打仗非所長,但是治國治軍還是一流的。或許正如諸葛自己所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定要把天下治理好了才罷休的。要像曹操一般專權謀逆是萬萬不可能的。
-
11 # 漁歌夜話
諸葛亮本為一落難書生,流落至南陽隆中,但胸懷報國鴻鵠之志。是先帝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其出山,委以高位,劉備於他有知遇之恩。並對他關懷備至,信任有加。後對其白帝城託孤,將後主劉禪託付於他,並許諸葛亮在後主不才時取而代之;諸葛亮更加感恩敬重劉備,取而代之非分之念不可能有。
我們大膽的推測如果北伐成功拿下曹魏,再順勢兩線作戰逼降東吳。諸葛亮會不會專權亂政?我認為不但可能,而且很嚴重!有以下原因促成可能:
一:後主年幼,也給了諸葛亮專權的機會
先帝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後主還在襁褓之中,撒手人間時將軍政大權交給以諸葛亮為首的一班輔政文武大臣,並留下匡復漢室、統一天下的遺命讓群臣助後主來完成!自此以後,諸葛亮雖非專權,但實質等同專權!
二:諸葛亮為感謝先帝知遇之恩,更加握緊權力
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三顧茅廬,為了不打擾諸葛亮午休,兄弟三人在過膝雪中站立多時。虛心向諸葛亮請教天下大勢,出山後為謝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更一為完成先帝遺願,二為展現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報復。就更加專權,只有手握重權,才便於一展宏圖夙願。
三:諸葛亮能力有限,反而更加不捨放權
雖然《演義》中把諸葛亮捧為神,但他實際能力資質平平,既使在演義之中也問題眾多。為了實現先帝遺願,只有用權力來填補能力上的缺失。既使如此,蜀漢依然被他治理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官無俸祿.兵缺軍餉。因此越怕失控,越要握緊權力!
四:形勢所迫,不得不專政
其實在蜀漢朝堂之上,諸葛亮一直是挾先帝遺願之威,力壓後主劉禪以其黨羽的。一旦諸葛亮北伐成功,無論從個人能力,名聲威望,諸葛亮會進行大權獨攬的專政統治,既便於匡復漢室、統一天下!又實現了他個人的人生目標理想!
-
12 # 白雲3498
人世間的事很難說,只有定格了的歷史才是標本,否則一切都萬事萬物運動之中。諸葛亮若打敗司馬懿,取得北伐成功,滅東吳天下一統。
諸葛亮可能功高震主,被劉禪先除,防患於未然之中。
歷史上的劉禪並非弱冠兒小,識時務而俊傑之人。諸葛亮之後姜維八伐中原早日看到天下百姓戰亂中苦難不堪,國家魚鱗之傷,不忍心開城投降……
劉禪也能舉大事,對諸葛亮拿相父不可能恩伏世地。
只於諸葛亮對劉禪取而代之,這就很難說下去,三國演義的道義何許天理。
-
13 # 依稀說史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的著名賢相之一,也被稱為是千古忠臣的典範,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範。在古代禮法話語體系之中,諸葛亮可以堪稱是古代官員的完美典範。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成為蜀漢的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而且成為蜀漢北伐的最主要推動者。那麼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的話,他有沒有可能專權呢?
如果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看看如何理解“專權”。漢語詞彙中解釋,專權指獨攬大權的意思。如果僅從這個字面意思來看的話,諸葛亮沒有等到北伐成功統一天下,就已經達到了專權的地步。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實際上已經掌握了蜀漢政權。李嚴被諸葛亮放逐之後,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內部已經到了隻手遮天的地步。諸葛亮掌權的十幾年間,劉禪幾乎等同傀儡,整個蜀漢大小事情全部都由諸葛亮決斷。諸葛亮也事無鉅細地掌管蜀漢政權,甚至超過二十軍棍以上的刑罰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所以這樣的諸葛亮絕對可以用“專權”來形容。
諸葛亮在世期間,三國君民只知道有諸葛亮而不知道有蜀後主。諸葛亮在蜀漢及其他兩國都有極高的威望,諸葛亮的功勞和能力絕非劉禪可以比擬。如果諸葛亮真的聽從劉備之言:“取而代之”,也算名正言順。當時蜀漢政權內部也有不少人意識到諸葛亮的權威與專權,所以巴解討好諸葛亮。李嚴曾經鼓搗諸葛亮進爵稱王。史書記載:“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諸葛亮知道這個坑,於是回答說:“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魏,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根據漢朝祖制非劉氏不得稱王,非功不得封侯。如果諸葛亮接受了李嚴的建議,那麼他擅權自專的名聲將會徹底坐實。諸葛亮將會和曹操、王莽一樣,成為人們眼中的權臣甚至是逆臣。諸葛亮拒絕李嚴的做法肯定非常正確,諸葛亮不僅沒有接受九錫和稱王,自己的爵位也沒有晉級為縣侯,至死都只是個鄉侯。諸葛亮拒絕了李嚴,但是後面又加了一句容易讓人引起誤會的一句話:“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諸葛亮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為,他之所以沒有接受九錫和稱王,原因是沒有完成北伐中原的大業。如果完成了北伐中原的大業,諸葛亮別說接受九錫,就是十錫也願意接受。九錫的規格已經到了稱王,王爵的級別僅次於皇帝,十錫比九錫高一個級別,可以認為和皇帝一個級別。諸葛亮這句話可以被有心人理解為諸葛亮完成北伐大業之後,有可能會繼續專權,甚至是幹出出格的事。因為他自己也說“十命”都可以接受。所以不少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成功之後有可能會專權,甚至是亂政。
其實我覺得諸葛亮北伐成功之後,有可能會繼續掌握實權,但是應該不會威脅到蜀漢政權。男人對權力的慾望是無限地,諸葛亮自然也有權力慾望,但是諸葛亮的權力慾望和王莽不一樣。王莽的權力慾望是加緊奪權,最終代漢自立。諸葛亮的慾望和周公、霍光比較像。諸葛亮掌握政權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諸葛亮無論是自己的為人處世準則,還是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是都遵循嚴格的忠孝思想。諸葛亮本來深受儒家忠孝思想的影響,他本人為人處世的準則也以忠孝為本。一個以忠孝為本的諸葛亮,不太會長久專權,更不太會代漢自立。
亂世之中,許多英雄都有機會嶄露頭角,都有可能展現自己的才華。這些英雄人物整體上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有爭天下之心的英雄,比如劉備、曹操、孫策等;第二類是輔佐爭賢君明主,成為王佐之才的英雄。諸葛亮明顯屬於第二類,出山之前一直都在需求時機,尋求明主。最終諸葛亮和劉備走到了一起,諸葛亮也憑藉自己的才能幫助劉備實現了三分天下。雖然劉備和諸葛亮也出現了某些不和諧因素,但是劉備對諸葛亮還是非常信任。劉備臨死前的託孤,更是將信任與期許發揮到了極致。諸葛亮得到了大臣所能得到的最高禮遇與信任,立志成為王佐之才的諸葛亮自然會非常感激劉備,感激蜀漢政權。
諸葛亮生前一直想為蜀漢提拔人才,但是諸葛亮卻沒有私下培養自己的諸葛家族勢力。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年齡確實比較小,但是諸葛喬的年齡並不小。諸葛亮在臨死之前也沒有重點扶植諸葛喬,而是讓諸葛喬和一般士兵一樣接受訓練,沒有讓諸葛喬身居重位。諸葛亮後來重點培養的是姜維,姜維確實感念諸葛亮,姜維效忠的也是蜀漢政權。諸葛亮如果想專權,甚至是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專權的話,他就應該大力培養自己的諸葛亮家族勢力。當然諸葛亮沒有大力培養諸葛家勢力,也和諸葛家族人丁單薄有一定關係。
諸葛亮除了沒有私下裡扶植諸葛家族勢力之外,也沒有私底下扶植自己的勢力。魏延、楊儀、姜維、費禕、蔣琬、董允等人都是諸葛亮的忠實粉絲,但是他們卻不是諸葛亮的私人勢力,他們都是蜀漢的大臣,他們效忠的也都是蜀漢政權。諸葛亮選拔人才的時候,也都是以北伐大業和興復漢室為指導思想。諸葛亮沒有自己的私臣,私臣又怎麼能成為諸葛亮專權的工具呢。諸葛亮死後劉禪能夠快速掌握政權,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沒有扶植自己的私人勢力。
劉禪在歷史上的名聲確實不好,而且還留下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的稱號。其實劉禪並沒有想法的那麼不堪,劉禪有一定的執政能力。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快速掌握了政權,而且此後再也沒有設立丞相一職,劉禪把諸葛亮的權力分成若干塊,文武相互牽制,最終權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諸葛亮活著時候,劉禪不問政權之事,看似沒有任何作用。其實這也是劉禪的大智慧,劉禪知道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大臣,他也知道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什麼。諸葛亮掌權期間,劉禪所做之事就是大力支援北伐大業,支援諸葛亮。劉禪也知道是南天一柱,當時只有諸葛亮才可以支撐當時蜀漢政權。
即使諸葛亮最終北伐成功,他也不會成為王莽、曹操一樣的權臣。諸葛亮極有可能和周公一樣,功成名就之後回到自己的封國,成為另外一段美談。
回覆列表
諸葛亮作為中國古代忠臣賢相的代表,他深受劉備皇恩和飽讀儒家經典,;懂大義,知進退,明是非,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無論什麼時候,他都不會專權亂政。
首先他和劉備有知遇之恩。劉備為了重用他而三顧茅廬,隨後委任他為軍師中郎將,關懷備至,感情敦厚,信任有加。
其次是因為白帝城託孤。白帝城劉備臨終曾將劉禪託付於他,並言辭懇切,百般哀求;並已和諸葛亮說了如劉禪孱弱不能輔佐,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話;諸葛亮更是誠惶誠恐,越發敬重劉備,不可能再有非分之想。
第三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格已經決定了他忠於蜀漢的職場經歷,一定會將興復漢室、統一天下作為他人生的終極目標來完成,不可能有任何私心雜念。
所以假如諸葛亮北伐成功,蜀國統一天下,他也一定會忠心輔佐劉禪的,不會有專權和跋扈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