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昌奎

    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千萬不要讓孩子學習知識與生活脫節。生活中多留意,你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老師,處處留心皆學問。知識不聯絡實際,知識就失去了意義。生活中有了數學,孩子就不覺得知識離自己多遠,也就不會陌生,也就自然感興趣。他也就願意學。

  • 2 # 童心老帥

    清楚的講解,生動的教法,勤鼓勵,多表揚,當學生有一些進步時及時肯定,學生慢慢會產生興趣的。當然,嚴格的要求也是很重要的。

  • 3 # 吳偉2361

    能快樂學好數學就會對數學有興趣,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礎上。數學是人類智慧的巔峰和集合,擁有了數學思維就擁有了智慧,所以學生應該學好數學。小學奧數是數學啟蒙的最好教材,具有獨立的體系,覆蓋了小學和初高中的數學思想,且簡單直接,便於學習。在合適的教學幫助下,大多數的小學生可以學好奧數。數學好,應試綜合成績不會差;數學弱,應試綜合成績難好。教法創新,成績自然創新。記住:學數學比背詩詞容易。

  • 4 # 鄭叔304

    本來人的興趣都有偏執性的,不喜歡的事誰也不想去做。作為老師學生不喜歡數學那就培養他發揮他另外的特長吧,不必那麼糾結。你可以去發現另外喜歡數學的學生,並著意培養他。大學分文科理科不就是發揮每個學生之長嗎,這樣的老師才是一個合格的好老師。

  • 5 # JJ高中滿分數學

    首先,數學的枯燥源於數學本身的屬性和學生內心的恐懼!學好數學關鍵在於樹立學生的信心!其次,數學思維的建立具有延續性,從小學開始,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方法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問題!並完成運算能力的培養。再次,我們應運用更多的心理暗示,強調孩子是可以的!最後,沒有學不好數學的學生,只有不會引導的老師。我的世界裡我的學生是最棒的。謝謝大家

  • 6 # 黑馬中小學課堂

    孩子數學能力不是說坐在課桌前,做數學題就嗯呢該得到訓練和提高的,要讓孩子對數學產生興趣,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看看孩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生活中學習可能會事半功倍。(針對小孩)

    1、家庭生活。

    家長在家中做家務的時候,孩子可以幫你做點事情,拿釘子、數紙張等等,日常生活中設定鬧鐘,都是孩子和數學打交道。

    2、管理錢財。

    孩子摸錢、數錢、存錢、把錢分類都是愛家長的監督下進行,帶孩子去購物時候,必須告訴孩子付多錢錢,我們可以節省多少錢,合理的用錢。

    3、做飯中的數學。

    家長每次做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讓孩子倒水、看時間、看菜譜(提前製作好),讓孩子看著你是如何做的,用量是多少等等,

    4、遊戲。

    多和孩子玩一些數字有關的遊戲,比如說電話遊戲,在玩的時候,孩子會思考,他就更有機會提高數學的思維能力了。

  • 7 # 傳播士

    對數學有興趣簡直強人所難,別說學生,數學老師也不見得都對數學有興趣。

    數學作為獨立學科傳入我國也不過百年時間,雖然宋元時期也曾達到過巔峰。但經歷多年戰亂和朝代更替,早已輝煌不在,清末甲午戰爭後留學生為數學的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現在學生學習的數學也是建國後才慢慢統一編寫出來的,所以在幾千年文明古國裡僅有百年時長的數學想要人產生興趣,確實難以言表。近代唯一一個靠興趣自學成才的數學家是華羅庚,簡直鳳毛麟角。

    對事物產生興趣的前提是給個人帶來好處,那麼數學能給人帶來哪些好處呢?說高深點,這是個前沿學科,也是個工具學科,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數學,而且至關重要,但是學生根本體會不到;說通俗點,買菜,算賬,炒股,做生意包括買彩票等都離不開數學,但是學生認為不學數學也會做這些。這就很尷尬了,加上一些媒體和名人的偏見言論,數學顯得可有可無。

    幸虧真理掌握在自己人手裡,國家一直對數學比較重視,中考,高考,研考等都考數學,數學競賽也是大力支援,國際數學大賽連年獲獎,可見數學的重要性。老師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大多都是從升學的角度來勸說的,一個分值大,一個好處多,但收效甚微。所以我認為要想學生對數學有興趣,科普很重要,不能讓學生覺得科學離自己很遙遠,要讓學生參與進來,感受數學的作用。不同學段選取不同的內容,然後再輔以其他方式,循序善誘,也許學生就有了興趣。

    當然這很難,老師們也在繼續探索,希望大家的努力沒有白費。

  • 8 # 你們永遠的鑫哥

    首先要有天分,數學是非常依賴天分的,而且有幾個坎要過,比如從初中到高中這個跨越,有許多學生小學和初中數學還不錯,到了高中,本來還是滿懷熱情,覺得自己可以在數學上大展拳腳,結果由於天分不足,一次次打擊之後,徹底喪失了對數學的興趣。

    其次……真的要靠天分的,沒有天分的話,要對數學產生興趣基本是不可能的。曾經聽說過日本某個數學家學習數學天分不夠,但是無比熱愛,於是用了最笨的辦法——抄書,但是也只是個很一般的水平吧,我也就知道這麼一個天分不足但是還保持興趣的例子

  • 9 # 雲鶴凌空

    要想對某一事物感興趣,就要引起對該事物的注意,“感興趣”與“注意”是相輔相成的。你對某事物感興趣,就會注意它,在注意之中,又能發現它新的感興趣之處,就會對它更加註意。

    “注意”又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語言主觀意識的參與,也就是說。需要理性的支援;而無意注意則是注意的物件具有某些吸引人的特徵,引起主體(這裡指孩子)不知不覺地注意。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持續有意注意的時間大約只有十五分鐘。因此,老師在講課時,應該儘量少用“講述法”,可以多用“討論法”,以便營造活潑的課堂氣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此外,老師親切的語言,和善的表情,靈活豐富的肢體語言,也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文字題,或者應用題,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啟發學生對文字意思的理解,儘量化抽象為具象,幫助孩子理解。

    比如,一根繩子,剪去一半,把其中的一半再剪去一半,剩下4米,這根繩子總共長多少米?

    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個題目的情境還是比較複雜的。老師可以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在黑板上畫一根繩子,引導學生,讓學生說出它的一半是哪裡?哪是剩下的繩子?剩下繩子的一半又在哪裡。把它再剪一半,最後剩下的部分在哪裡?它是多少米?如此慢慢引導,孩子懂了,在進一步啟發學生,怎麼列算式。

    在引導學生分析的過程中,老師要起主導作用,並注意觀察孩子的思維和情緒,不能讓孩子的思維很老師的講解脫節。這一點最重要!

    無論運用什麼教學法,只要老師始終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讓他的思維跟上,不掉隊,他的興趣就會持續。

    老師講課時,不但要備內容,更要備教法。這一點至關重要。倘若老師只是拿了備好內容的教案,一路講來,久而久之,學生勢必喪失興趣。

  • 10 # 手機使用者橙子術30

    如果他(孩子)能基本讀懂數學語言、而且能讀出味道!那是你的福氣、教與不教他已有了自覺的動力、只要您在現有條件下給他創造條件及可!在初期、教的引領又是多麼重要!但數學語言太深奧、還很乏味,但是生活中有很多數學的語言、和使用的需求!這也是最有啟發的教育!如果他很反感那是真的學不會的!學也是逼著做做題、背背例題、背背符號、背背公式而已,人的記憶是有限和差異的,其中的邏輯和方法就學不會了、何談語言的理解、只是鸚鵡學舌罷了!任何學科都是如此!人的記憶是有限的、但需求動起來了,思想就有了、書本也就變成自己記憶的載體、人就有可能脫離自己記憶侷限的障礙了、這就有了昇華!寫的不好僅供參考!

  • 11 # 天中照心

    看到這個題目,照心感慨良多,就把自己的一點感悟寫出來,分享給我的朋友。

    例如我在學術交流中有一題目:《從1公頃=?平方米談起》。這個題目來自於實際教學中,面積和麵積單位的進率,在教學中它非常枯燥,並且學生學過之後常常會遺忘。怎麼辦?

    看照心的學術交流部分原文:

    從教以來,不下數百次有人問我這個問題;甚至還有老師疑惑:面積相鄰單位的進率是100,可為什麼1公頃不等於100平方米? 說起這個我就想起了明代學者型官員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號玄扈,諡文定。大明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中國明朝末年儒學、西學、天文學、數學、等領域學者。

    徐光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

    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最大貢獻當推《幾何原本》的編譯。 《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於公元前3世紀編成的。這部世界古代的數學名著,以嚴密的邏輯推理的形式,由公理、公式、定義出發,用一系列定理的方式,把初等幾何學知識整理成一個完備的體系。

    我們學習的“幾何”及 “點” “線” “面”這些術語是由徐光啟親自翻譯命名的。例如“面積”,這個概念本意,就是說平面的大小是由長寬或邊長與邊長相乘的積得到的。這又引出面積單位的問題。 我們大家都知道3×3=3²,,10×10=10²,同樣米×米=米²,米²,就是平方米。“平”是平面,“方”是相同的數或單位相乘稱為方,因此米×米表示平面叫平方米。

    1米×1米=1㎡

    10米×10米=100米²=1公畝

    100米×100米=10000米²=1公頃=100公畝

    1000米×1000米=1000000米²=1平方千米=100公頃

    (1千米 ×1千米=1平方千米)

    我們的教材為了簡潔“公畝”這個概念沒有出現,這是教材的一缺憾,沒有形成知識鏈。造成學完、教完印象不深。 我建議我們老師在教這一內容時,應該把“公畝”補上。形成知識鏈。估計學生對面積和麵積單位間的進率,永遠不會忘記。

    甚至在求面積時,長和寬單位不一致,會自覺統一長度單位,求出面積。

    做為一名數學老師,知識要寬廣,不照本宣科,根據孩子心理特點,精心設計組織教學,要把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講清楚,不但有深度,還要有廣度。

  • 12 # 手可摘星辰

    數學聽起來就是枯燥的。對於學生來說。數學越學越難。甚至會到了不想學厭學的地步。我們可以吧數學變為趣味性數學。讓幼兒透過一個個小故事。一個個遊戲,一個個小人物的演化既能學的好也能記得住,我認為這才是學習的重要性。享受樂趣的同時也可以增強知識

  • 13 # 凡人繁語

    新學期馬上要開始了,有些孩子們害怕的數學科目又要學習新內容了。數學知識是讓孩子們既刺激又頭疼的科目,有時你認為的答案偏偏就是錯誤的,往往讓孩子絞盡腦汁計算的題目,其實就是很簡單的方法計算出來的,我以觀察班上的小孩學習數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來淺談一下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

    學習數學 需要紮實的計算基礎,所以從一年級開始要每天堅持練習加減法的心算速算,二年級一定要背熟乘法口訣。要會熟練運用乘法口訣來解決乘除法,混合運算等計算題。

    學習數學一定要堅持預習,這樣才知道自己哪些知識不明白。在課堂上透過老師的講解明白題目的解求方法,進一步深知題型的探究。學習數學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複習,課堂上老師都是針對難題來講解的,有些孩子可能沒有理解透徹,需要透過複習題型來鞏固知識。比如我的孩子理解能力沒有那麼厲害,我都是在家裡讓他把每天學過的數學題型再次去練習,透過練習題型來鞏固課堂知識。如果只指望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課後不練習或回家不復習,那麼效果肯定是不行的。總之,讓孩子喜歡數學科目,除了教師風趣幽默,精準到位的講解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也要有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需要家長對孩子學習數學科目的重視!否則只有教師的力量是永遠不能提高孩子數學成績的。俗語說: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家校結合讓孩子喜歡數學科目,走進數學神奇的迷宮裡自由發揮,在數學領域取得好成績。

  • 14 # 中學教之道

    數學是一門鍛練思維的學科,既能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為其他理科科目打下良好的運算基礎!

    那作為教師如何讓孩子對數學有興趣呢?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第一個方面,從數學學科的本質來看,如何提升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一,數學不是隻有枯燥的運算和邏輯推理,還有許多有趣的數字遊戲和數字故事。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將這些適當的進行穿插,讓孩子提升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如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介紹一下中國和西方分別對勾股定理的起源以及證明,既提升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又提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還有,如無理數的學習,圓周率派的認識等等…既豐富孩子的數學史知識,又增強了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數學是一門思維學科,也是一門方法學科,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感受數學思維的簡潔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如在小學的計算問題當中,我們經常所用到的簡便演算法,還有從生活當中提煉的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相關性。

    第二個方面,從孩子的角度來看!

    第一,如果孩子對學習數學沒有興趣,我們首要做的就是幫孩子建立信心,培養她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如給它的題目設定可以由易到難,讓他從簡單的題目入手,透過獨立解答這些問題,體驗成功的樂趣!對自己的數學解題能力產生自信,從而慢慢產生興趣!

    第二,可以家校聯合!透過老師和家長的合作,讓家長在監督孩子的同時,給孩子做好思想工作,鼓勵孩子積極接受數學學習,也可以慢慢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三,老師可以更多的給孩子創造平臺,讓孩子在數學的課堂中善於展示自己,從不想,不敢到勇於展示,其實就是一個進步的過程,給了孩子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有了進步,自然會產生興趣!

    總而言之,孩子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僅要有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幫助,關鍵是還要自身去主動學習。透過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才能證明自己在數學方面是可以的,有了自信,才會產生學習的動力,才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喜歡請關注哦!

  • 15 # 小數課代表

    都是興趣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這點是不錯的,因為當一個人對於某件事物充滿興趣之後,他的學習動力就會加大,對於學習來說是很有顯著地效果的!

    數學是很抽象的學科,孩子們沒有興趣是因為產痛的數學學習太過於枯燥,孩子們聽不進去也很正常,老師要把數學的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滿遊戲化,互動性,這樣才會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孩子們也都會比較喜歡這樣的課程,就像是火花思維的課程一樣,生動有趣,能帶動孩子的徐誒西興趣,比較受孩子們的喜歡。可以多參考一下其他老師的教學方式或者一些比較專業的線上機構網課等等。

  • 16 # 藍色winds

    興趣源自好奇心和成就感,要想讓孩子感興趣,或許更有效的做法,是教師本身對教學有更底層的思考。

    身處教學一線,有的教師每天穿梭於教師和辦公室之間,馬不停蹄地做題、批改作業和找學生,時不時還會大動肝火,成績有時也不錯,但自己也跟著累趴;有的教師每天看上去悠哉悠哉,不是自己的時間壓根不會出現在班上,別人感到頭痛的學生,在他這裡似乎變得很順心,最氣人的是,成績居然也不差!

    前一種教師的確很勤奮,但他的勤奮基本是忙於應付教學的具體工作;後一種教師看起來有點懶,但他能夠透過底層思考,看到教學中不變的規律,因此他做出的決策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那麼,我們如何對教學進行底層思考呢?

    底層思考的第一步,是瞭解初中數學教學的本質,說白了,就是:

    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數學,為什麼需要老師來教?

    從科目設立的初衷來看,學習數學是鍛鍊邏輯推理能力最好的方式,沒有之一,但是,在初中的三年時間裡,學生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點不少;而且,不同的學生,學習速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學生面臨著兩個不確定性:一是三年時間能不能學完,二是有多少人能學完。

    教學的任務,就是努力消除這兩個不確定性。從微觀來看,對於具體的某個學生,我們需要幫助TA有效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從宏觀來看,對於自己的任教班級,我們需要幫助更多的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前者關乎教學的效率,後者關於教學的效益。

    結合效率和效益兩個維度,我們可以得出教學的戰略目標,就是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結果。

    1、教學的”最好的結果“到底是什麼?

    教學的物件是學生,當我們問“教學的結果是什麼”的時候,其實是在問“學生經歷數學教學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在課程標準中可以找到答案。課程標準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描述了一大堆,其實簡單地說,教學的結果,就是學生能夠用數學的“行業術語”,透過事物的表面解釋其背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結構,同時藉助數學的“行業規則”進行處理,讓自己能夠更加簡單地認識和改變世界。

    舉個例子,你去逛超市,買了20塊錢的排骨、35塊錢的紙巾和65塊錢的餅乾,逛完後你去買單,你會怎麼付錢呢?其實每個價格本質上是一個數字,你要付的錢,就是20、35和65相加,也就是說,你只需要直接付120塊就好,不必分別找出20塊、35塊和65塊來買單。數學中的加法,讓你可以把買單這件事情變得更加簡單。

    對學生來說,初中三年的數學學習,算是一個不小的工程,但細究下來,其實學生要做的,無非是打磨教材中的每一個數學知識點,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助他們一臂之力。

    理想的結果,是我們所教的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三年來要學的所有數學知識點。這個顯然只是理想,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有所取捨。

    一個是教學內容的取捨。既能把每個知識點學完,又能把每個知識點學好,這樣的學生肯定有,但不會多,如果過半的學生能夠做到,那說明知識點要麼不夠多,要麼不夠深。

    解決的一個辦法,就是對知識點進行篩選,先學好一部分,剩下的能學好就學,學不好就學完,學不完就只能這樣了。課程標準也很體貼,它會告訴我們哪些知識點需要學生掌握,哪些只需要學生了解,還有的甚至只要學生感受一下就行!

    課程標準對知識點的要求,實際上已經幫我們做了一輪篩選。可是,如果我們的學生基礎實在不行,很有可能連課程標準選出來的核心知識點都學不完,這時,我們就有必要進行第二輪篩選。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做兩三件事:第一件是評估學生的實力水平,瞭解學生的“底”在哪裡;第二件是理清知識點之間的聯絡,瞭解知識點的“底”在哪裡;第三件是學生學習的底層機制,瞭解知識點是怎麼被學到手的。

    除了教學內容以外,另一個需要取捨的,是對學生的關注。全面跟進一個學生的學習,或許不是難事;可是如果手握兩個四五十人的班級,要全面跟進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就有點為難我們了,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和特點都不盡相同。

    解決的一個辦法,就是分層教學。把一個班級的學生,按照數學成績水平的高低,分成優秀層、及格層和後進層三個層次。對同一個層次的學生,採取同一個教學策略,必要時做些微調。優秀層的策略是“超前學習”,後進層的策略是“做有用的事情”,而及格層是我們核心關注的焦點,它的策略是“腳踏實地”。

    比如課上佈置了一個任務,優秀層的學生可能很快就做完了,我會立馬批改,然後讓他們尋找更難的題目去做;後進層的學生可能會對著題目發呆,我會時不時地提醒他們找到有用的事情,或者直接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及格層的學生可能起伏不定,我會留心觀察他們犯下的錯誤,分析背後的原因,尋找糾正的好辦法。

    由此看來,教學最好的結果,很難用一個固定的終點來衡量,更好的選擇,是為學生的學習設定一個進度條,所謂最好的結果,其實就是有更多的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儘可能多的學習進度。

    2、教學需要的“最小必要時間”到底是多長?

    真正能夠完成任務的,是我們在教學中採取的行動,而我們投入的時間,取決於行動的個數以及每個行動所花的時間。由此看來,我們之所以在教學中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原因不外乎有兩個,一個是採取了一些刪掉也沒什麼事的行動,另一個是某些行動的流程不夠簡潔,或者考慮不夠周到,導致還需要增加更多的行動來彌補,自然要花的時間就更多了。

    因此,要想找到教學的“最小必要時間”,第一步可以做的,就是對現有的行動進行評估,用奧卡姆剃刀大幅刪減,謹慎新增;第二步可以做的,就是對留下的行動逐個進行最佳化,並相互連線,使之形成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教學系統。

    按照上述兩步得出的“最小必要時間”,大機率不是真正的”最小必要時間“,它只是代表了我們當下能夠取得的最高效率。行動的選擇,取決於我們的決策水平;而決策的水平,又取決於我們的思考質量。因此,我們要想縮小自己的”最小必要時間“,歸根到底在於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

    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資訊的輸入、處理和輸出的過程。提高思考水平的基本途徑,無外乎兩條:一條是向外學習,看看別人是怎麼思考的;另一條是對內覆盤,自己刻意去思考教學。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做兩件事。

    第一件是廣泛閱讀經典書籍和乾貨文章,從中吸收優質的思考。經典和乾貨的判斷依據,就是它們能否提高我們對教學的認知力和執行力。因此,我們不必拘泥於教育教學類的書籍,許多其他領域的思考,往往會讓我們眼前一亮:“啊哈,這個思路剛好能解決我的問題!”。

    第二件是用文字或其他形式,刻意輸出自己的思考。有的人可能也會反思,但很多時候只是想一想,然後就沒了。以寫作為例,文字輸出的一個好處,是把我們的思考在眼前清晰地呈現出來,讓擁擠的大腦記憶體得到釋放,使我們不僅能夠“看見”自己的思考,還有更充足的大腦空間,來做思考這件事情。刻意思考多了,自然也就熟能生巧。

    從表面上看,我們只是把別人抓學生的時間,用來做底層思考而已,時間也沒少花,腦子也不輕鬆,但這樣做的優勢,在於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成長。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先做正確的事情,然後努力把事情做正確。

    - End -

  • 17 # 楊鍋來了

    這個問題可能說的容易做起來不一定有效。各看各的招了!

    很多時候我就在反思,有些學生為什麼課堂上就是不認真,不管你怎麼提醒他,那麼過不到兩分鐘他可能又看其他的或者沒有注意你的課!這裡面可能有學習特別差的,那麼這部分孩子可能本來就聽不懂。還有一部分看著腦袋瓜挺聰明的,學習成績就中等,稍稍一努力稍稍一認真,那麼他可能提高很快,那麼這一部分應該是我們抓的重點。

    要讓他們對數學感興趣,首先要讓他們對我們這個老師感興趣。所以平時我習慣性跟那些孩子一起交流,一起玩耍,和他們開一些玩笑,首先讓他們在心理上不會懼怕這個老師。說實話和孩子們交心,你沒有那種虛假的心理,很多小孩子也能表達出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不會奉承你說一些違心的話。

    平時在對待他們作業或者是考試的時候。對每一個孩子的錯題,很多時候需要當面改錯,但是我們不可能拿到一些他可能根本就不會的題,去問他。只是根據情況拿著一些可能比較簡單的他容易理解的錯題,就問他,你一定是沒有仔細看題粗心才出錯。至少讓他感覺我有些題還是能夠做對的。這就是培養他的信心。再提醒他,課堂上你再稍稍認真一點,那麼你這些簡單的題或者粗心的題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我隨時給他們帶來一些新鮮的東西,讓他們體會數學課堂的樂趣。比如我用手機把他們寫的作業,透過拍照投射到電腦上和其他學生都很驚奇,注意力馬上轉到黑板上。或者把某一個孩子的書寫整個過程,現場直播到大螢幕上,叫同學幫他檢查錯誤。這學期我開始用電腦閱卷,他們交上了卷子以後我馬上拍照,所有孩子卷子拍完三分鐘不到,所有的結果都出來了,他們特別特別想馬上立刻知道自己的成績都用到我的電腦面前。所以這樣的方式也讓他在書寫的時候注意到,如果書寫不好,電腦可能就不認識,往往他們看到一個自己本來做對了,但是電腦是判斷錯誤的題,他們就會自己說,哎呀,我這道題是我這個字又沒寫好。這個時候一般我就會人工幫他糾正,並告訴他,下次你要寫好字,你看電腦都不認識你的字,以後我不會幫你改了,那麼他下次寫作業的過程當中,他就自覺的會去注意他的書寫,不需要你提醒。

    教學過程當中,我發現有個別孩子不認真的話,我偶爾還會插一些小故事笑話,等等來提醒他的注意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究竟怎樣才能處理好各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