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善緣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並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後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驗。

    01、燃爆竹(宋)

    02、教坊自樂(宋)

    03、拜年送名片(明)

    04、飾梅花妝(唐

    07、鞭春牛(明)

    08、放 燈(唐)

    09、還有現在過春節的民俗鞭炮,因為國家規定鞭炮汙染環境,現在的春節都聽不到鞭炮聲,慢慢的鞭炮也會成為民間要消失的一種民俗

  • 2 # 遼水之魚

    在過去,由於生產力低下,資訊普及方式落後和觀念更替極為緩慢,習俗的產生和改變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很多都能保持相當長的時間。比如春節和聖誕節,作為最能代表東西方文化的兩個節日,流傳均已超過千年。

    如今,社會的發展已經達到日新月異的速度,多元化的思想緊密交織,很多事物昨天還屬於熱門,一夜之間就變得無人問津。比如灶糖,以前小年前後滿街都是,可現在的小朋友別說吃了,很多連聽都沒聽說過,估計以後只能在電視或博物館裡看照片了。

    世上沒有絕對的事物,隨著時代變遷,曾經的風俗習慣都會成為歷史,這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所以,趁我們現在還擁有這些習俗,請倍加珍惜它們吧!

  • 3 # 奕康老師的新觀點

    我認為鬧婚房的一些惡俗註定要消失的!

    一、首先。

    我們西南地區這裡有一種的習俗,就是在新人結婚的時候,大家都要相約在一起鬧婚房的,比如讓新郎唱歌、做鬼臉、發紅包等等,場面十分熱鬧,紅紅火火的。但是,總有一些惡俗的人們,在新人婚房裡想盡一切辦法佔女方的便宜(俗稱吃豆腐),這讓女方們十分厭惡,讓人感到可恥,祝福的畫面瞬間變成了醜陋的畫面,而且當地的老人們會說這是正常的,只要是祝福新郎新娘的,做什麼都是喜慶的,這些都讓我感到不可思議。

    二、其次。

    隨著人們的文化素質顯著的提高,這些惡俗逐漸地被當地所淘汰、所摒棄了,婚禮上也文明瞭很多,大家在一起也都高高興興的祝福新人,那些惡俗在婚禮上也很少出現了,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值得高興地。

  • 4 # 乾坤書書

    1. 放爆竹。放爆竹,原本為了趕走年獸。以前放爆竹有規矩。在守歲時,一到晚上12點,煮餃子,先敬神,然後放鞭炮,告知天上神仙來聚會。第二天早餐、午餐前再各放一次。後來變成了春節娛樂專案,特別是孩子,捻散一掛鞭,拿香放,見誰嚇誰,有趣。2017年12月1日,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四十二次會議表決透過《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規定》,五環路以內(含五環路)區域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從限放到禁放,12年時間。估計全國各大城市將來都有可能限制或禁放。作為兒童最期待的專案,禁放對春節的殺傷力是最大的。說不定將來只能到專門的地方去欣賞煙花了。嗯,我準備租一片沙漠,舉辦中國首屆春節煙花爆竹嘉年華,不知有贊助的沒有?

    2. 手機簡訊。手機剛剛興起時,透過簡訊拜年很受歡迎。但後來卻成了負擔。原因是:打字慢,數量大。如果真心祝福,必須一個人一個人挨個回,內容儘量不要重複,體現對方的特點。後來變成了群發。以至於201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了一首歌曲《群發的簡訊我不回》,來影射手機簡訊拜年的無奈。

    3.春晚。吶尼?沒說錯吧。春晚即將消逝?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1983年正式開辦,即將舉辦第35屆,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見證了中國的滄海桑田。但不可否認,進入新時代,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種節慶形式日益多樣,網路異軍突起,春晚受到的衝擊不言而喻。以前能夠從頭看到尾,第二天看重播,現在有時就為了看看某某人,然後就沒興趣了。今年春晚,你準備看幾段?

    4.穿新衣。以前過年,最希望的事之一,就是脫下延續了幾代的棉襖棉褲,換上新棉絮做的新衣服。現在生活好了,新衣服隨時能換了。

    5.舞龍獅。說實在的,長這麼大,除了電視電影裡,去過的廟會很少,舞龍舞獅子幾乎沒有見過真的。作為民間技藝,影響力下降了,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夠傳承下去。

    6.殺豬宰雞發麵蒸饅頭。北方人過年,每天都要準備點兒東西。現在人們還習慣於吃團圓飯,但自己動手殺豬宰雞的不多了,發麵蒸饅頭在農村還比較常見。更常見的是全家找個餐館,吃上一頓,省時省力。再不然全家包個場,自編自演個小春晚,多有意思。

  • 5 # 愛閱讀的小紅

    新春放爆竹

    元宵節逛花街,猜燈謎

    中元節逛廟會

    三月三初春踏青

    賞花作詩,焚香撫琴

  • 6 # 三清111影視

    我們老家都消失很多種了,比方說我們老家在農村山裡邊住,洪武二年過來的至今有好幾百年了,以前記得小時候過年過十五都是非常熱鬧的,一般這兩個節日都有龍燈撐船獅獅還有很多種別的。現在人們都要外出務工一般都不回家,回家的也呆不了幾天就走了,人數根本湊不齊,而且都是老人在家,所以慢慢的都沒有這些活動了!好懷戀那個時候

  • 7 # 墨汁兒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進步,生產力也逐步提升,一些民間習俗也與時俱進,舊的消失新的誕生。

    結婚的習俗

    結婚的習俗有很多,像古代要穿紅衣服,需向長輩敬茶,鬧洞房等等,現在逐漸被在酒店舉辦婚禮,穿白婚紗黑西裝,向長輩敬酒等代替。

    我就列舉一下各個年代結婚的三大件,大家就能體會科技發展時代變化對結婚這一習俗的改變

    50年代結婚三大件:嗩吶、轎子、一把糖

    60年代結婚三大件:低調婚禮,嫁妝是奢侈品,只有幾床鋪蓋陪嫁或者啥都沒有。

    70年代結婚三大件:“三轉一響” ,腳踏車、手錶、縫紉機加收音機。

    80年代結婚三大件: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

    90年代結婚三大件:彩電、影碟機和摩托車

    現在結婚三大件:房子、車子、票子

    這也算是民俗的變遷了,民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結婚上的習俗也發生著轉變,舊的消失,新的產生。

    喪葬的習俗

    隨著國家推行火化,逐步將以前民間的喪葬習俗進行了改變更迭。不過現在農村依然儲存著一些喪葬的習俗,吹嗩吶,擺長宴,用棺材下葬,燒紙錢放鞭炮等。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舊的習俗正逐步消失,現在城市裡大都用骨灰盒下葬,隨著禁燃令、禁炮令,提倡環保,這些習俗註定要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電子祭祀、鮮花等新的喪葬習俗。

    國家為了節約土地,杜絕疾病蔓延,規定除部分少數民族外,其餘一律採用火葬。屍體送到殯儀館後,一般三天內舉殯,舉殯分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兩部分。遺體告別儀式時設定“靈堂”,靈堂四周排滿花圈,花圈上掛滿親朋戚友的輓聯。

  • 8 # 顛強時代

    首先呢民間風俗習慣是中國古代人一步一步繼承和發展下來得,有些呢確實如筆者所說隨著社會得進步與發展已經消失了,但是它的消失並不是註定得,而是我們沒有更好得“去其糠簸,留其精華。”的發展下去。

    像在我得家鄉有很多得傳統民俗已經消失不見了,比如我小時候經常玩得“打兒”就是把一個短木棍削得尖尖得,在地上放一個四方格子放到裡面,看看誰打的遠。這是我們春節、寒假、暑假、經常玩得活動,但是隨著我們這一代人得長大,回老家後已經看不到有小孩在玩這種活動了,甚至現在得小孩已經不知道這項活動,像城裡得小孩有空閒得時間都去上什麼補習班了,都去參加這個特長,複習那個功課去了,自己能自由支配得時間少了,大人呢出於所為得 素質教育前提下也根本不讓小孩去玩這些,現在生活壓力得增大,大人們呢也沒有多少時間陪陪自己得孩子,而在農村呢,現在大人呢也大多數以掙錢為目的,忙著掙錢養家,也不會有很多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而村裡得小孩們現在多坐在電腦旁邊打打遊戲,或者玩玩手機,基本也不怎麼去戶外活動了,所以呢由於這一系列得改變“打兒”這項習俗也就慢慢得消失了。

    還有麥收時我們方言這裡叫做“打場、揚場”現在也消失了,這個習俗消失得原因主要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現代機械化代替了傳統的農業化,現代得一些機械得出現代替以前更多得人力和物力讓農業生產更加得便捷和省力。

    還有一些過二月二時我老家經常“打倉”,現在呢一些老人呢顯比較麻煩不打了,而年輕人呢也不願意去學,這樣久而久之呢這項風俗在我家鄉基本上已經消失不見了,這主要是沒有完好的繼承和發展下去。

    民俗習慣得消失有些是表示社會得進步,而有些是我們得意識形態比較差,根本沒有想到去發展和傳承下去,所以導致很多風俗習慣已經失傳了。

  • 9 # 少帥888

    我們這裡正月初五又叫五末日,是過完了年的意思,這一天把攔門棍拾起來,把門口或視窗貼上的過門箋用根條子打爛,老人說這樣夏天不招蚊子和小咬的。正月二十五這天是龍風日,一年有四個龍風日,農曆的正,四,七,十月各月的二十五都是龍風日。這四個月是春夏秋冬的首月,聽老人講龍風日這天晴好就管這一季度天好的多,這天如果陰或下雨,就表示這三個月多陰雨天。好了,我們這裡對正月初五,二十五大體上就這麼個說法!

  • 10 # 月釀酒

    首先界定一下民間習俗,即“民俗”的定義:所謂“民俗”,一指民間的一種精神狀態或價值取向,相當於“民風”,民間生活中體現出的一種風氣,屬於“形而上”的範疇,即一種抽象的概念或感覺;或指民間節日、禮儀、祭祀等民間活動本身,屬於“形而下”的實實在在的活動;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要了解民間習俗是不是註定要消失,我們還需要明白民間習俗的一些特點:

    1、傳播性與區域性——從空間廣度而言

    所謂的傳播性,一方面是指個人的愛好、習慣、趣味等傳播開去,流變為民俗,比如中山裝、東坡肉一開始只是某個人在服裝、飲食上的偏好,但傳播開來,成為一地的民俗;另一方面是甲地風俗傳到乙地,或其他許多地方,比如歐洲許多風俗,在中國都已經流行,如聖誕節、愚人節等。

    所謂的地域性是指不同的地區,以其地理、經濟、歷史、傳說等文化背景的不同,有其獨特的風俗。比如杭州中秋前後有觀潮之俗,並以八月十八日為潮神生日,這正是由於當地有錢塘江潮水之勝而產生的。

    2、傳承性與變異性——從時間角度而言

    傳承性是指民俗代代相傳,世世相承,具有穩定性。穩定需要時間,時間縱向流逝,一去不返,因而民俗就有了傳承性。比如燒香祭祖的習俗。

    民俗的變異性,是指民俗在傳承過程在,基於政治、經濟以及其他種種原因,發生某些變化。例如古代祭祀鬼神,用圭璧幣帛實物,事畢則埋之,後世則改用紙錢和模擬物焚燒,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變化。而變異了的民俗,某種程度上也算一種消失。

    3、民間性和共通性——從民俗與傳習者關係探討

    民間性是指民俗必須是民間的風俗習慣。民間所沒有的,如官方典禮儀制,官員車馬服飾等不算是民俗。

    共通性是指某特定時空概念上民間的習俗,與其他階層和其他時空的民間有著聯絡。比如說各級官員、大小貴族、甚至皇帝的生活中,也有著民俗內容。像守歲、觀燈、彩禮等民俗普遍存在於各個階級人民的生活中。同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民俗,也都有相通之處。像鬼神信仰、人生禮儀等,望夫石、相思樹在中國多地流傳。

    在此基礎上,對於民俗的流變和消亡,我們自然可以作出判斷。確實,有些民俗註定會消失,或因為時間久遠,或因為空間廣闊,或因為觀念改變,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民俗的產生、流變和消失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且看例證:

    經濟原因

    屬於上層建築的民俗,它的形成、流變與消亡,總是要受到經濟基礎制約的。物質民俗更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比如古代求雨求晴的風俗,是因為當時抗旱排澇能力低下,科學知識水平普遍較低,現在自然就沒有這種風俗了。

    (《西遊記》中有一難說的就是求雨)

    政治原因

    政治是上層建築的重要部分,它對上層建築中的其他部分起著重要作用,對經濟基礎亦起反作用。民俗的形成、流變與消亡,許多情況下是政治在起作用。

    某些民俗的形成、發展、流變與消亡,發端於官方。例如清初屠刀剃髮,是極端手段作用下的民俗,而辛亥革命之後的移風易俗也是出自政治原因。

    因政治原因,民間自發形成、改變或取消某些民俗。有紀念某些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和某些政治制度下形成的相應民俗隨該政治制度的改變而改變,消亡而消亡兩種情況。端午節划龍舟的民俗形成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科舉制度取消後,民間許多祝科第之俗如“五子登科”的圖案等已經消失。

    宗教原因

    宗教與民俗有著雙向作用。有些民俗事象是由宗教生髮出來,宗教又利用這些民俗事象廣泛傳播。另一方面,民俗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若某一宗教與傳統文化不合,民俗也會抵制這一宗教的傳播與發展。

    佛道對民俗的主要作用是:a.民間以立祠、祭祀或其他形式,信仰佛道神靈。b.立節,即許多節日風俗,與佛道有關。(四月初八佛生日)c.許多民間禮儀中,充滿了濃重的宗教氛圍,喪禮尤甚。d.民間的大量故事傳說,有宗教的內容,宣揚宗教思想。(八仙傳說和佛教宣卷等都是如此)

  • 11 # 人生老贏家

      在秦國一統中國之前,中國的土地上誕生了超百數的諸侯國,在周朝失去統治力量之後,許多的國家都逐漸產生了自己的文明和民俗。但是經過大浪淘沙,最後變成了戰國七雄,即便在這個時候,南方的諸多蠻夷、北方的匈奴仍然有著完全不同的民俗。

    直到秦國統一了中國之後,先是統一文字,對於中央集權國家政令的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各國使用的尺寸、升斗、斤兩的標準也不一樣。秦始皇規定以秦國的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準樣式,統一全國貨幣,又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制度。此後,各種單位量值雖有變化,但是基本的計量單位名稱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

    高度一統的大秦帝國使人民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得更加容易,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但其代價呢,包括焚書坑儒在內,使無數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園、故國文字,生存一輩子的習慣直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至此之後,這些消失的東西只在當年那一代人的記憶裡,然後逐漸從歷史的長河裡消失,連一點痕跡都沒有留存下來。

    五千年的分分合合,無數的舊風俗被新習慣取代,許多新誕生的物品逐漸改變著我們的世間。尤其到了近代,單說一個手機支付,改變有多大呢,小偷這個行業因此基本被消滅,你能想象得到多少人吃飯的手藝都在這幾十年徹底成為了記憶?一句環保,放鞭炮變成了拉氣球聽個響!一個新冠病毒讓生產口罩的走向人生巔峰,讓流浪狗收容所的庫存被清空,讓快遞員不再上樓!這些都是民俗的一部分,他們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瑰麗的寶藏,傳承和保育民俗文化,對延續古典之美、豐富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懷念,但是請不要留戀,存在的才是更符合當下的!

  • 12 # 國魄

    01

    寒衣節

    寒衣節為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民間稱為鬼頭日,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三大“鬼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傳說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到長城,也是農曆十月初一這天。

    02

    人日節

    人日節,又稱“人勝節”、“人慶節”等,在農曆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人日”源於古老的創世神話傳說。據《佔書》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最初,人日節的主要活動是單一的占卜活動。魏晉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到了唐朝,人日節最為盛行,這天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唐代以後,人日節日漸衰落。

    03

    天穿節

    天穿節又叫補天節,為正月二十日(宋代以前,為正月二十三日)。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形成於漢代,在東晉成俗,宋代盛行。最早記載天穿節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清代所修類書《淵鑑類函》卷一三《歲時部》記載:“補天穿。《拾遺記》雲:‘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焚香燃燭、叩頭禮拜以敬奉女媧娘娘,而且此項祭祀活動必須由家族裡的中老年主婦來主持,以象徵女媧在氏族中的地位和作用。

    04

    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流行,是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論語》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上巳節的情形。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

    05

    觀蓮節

    傳說農曆六月廿四是荷花的生日。宋代已有此節。這一天有划船、觀蓮等活動。凡有池塘種荷花的人,用紙做燈,內放蠟燭,點亮後置於水面,任其飄去,表示慶祝。在水鄉澤國的江南一帶,此日是舉家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笙歌如沸,流傳數代,遍染荷香,成為漢民族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之一。

    06

    花朝節

    花朝節,俗稱“花神節”。南宋楊萬里的《誠齋詩話》謂“東京二月十二日為花朝”。

    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而在唐代的詩文及史籍中,關於花朝的記載已很是常見,如司空圖的“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盧綸的“虛空聞偈夜,清淨雨花朝”。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這是紀念百花的生日。

    07

    天貺節

    又稱“六月六”、“回孃家節”、“蟲王節”等,節日活動較少,主要是藏水、曬衣和曬經書,婦女回孃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存在。

    江蘇東臺縣人,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麵粉摻和糖油製成的糕屑,有 “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還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

    08

    天灸節

    農曆八月初一為天灸日,這一天露水可療疾明目。古人奉岐伯為醫神,民間祭祀之,故稱天灸日為“天醫節”。此外,天灸日民間忌諱下雨,所以有“八月初一下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之諺。天灸日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時機。因為天灸日是最熱、陽氣最盛的日子。五行屬於“陽金”,而肺屬“陰金”,當天透過“陽引陰”調補肺功能。肺功能好了,抗病能力也會增強。

    09

    尾牙節

    傳說中,尾牙節是拜祭土地公的活動,這一節日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每年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也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商家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字路口左轉時,老司機都走B線,只新手才走A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