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郭觀百態
-
2 # 心向青山
我覺得沒有韓信,劉邦一樣可以擊敗項羽,只是時間會變長。
歷史上劉邦公元前202年即位,前195年崩。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韓信,劉邦還有7年的時間,夠了。
1,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峙兩年有餘,沒有韓信,項羽一樣沒有能力攻取滎陽,佔據關中,這說明劉邦加蕭何、張良、陳平防守綽綽有餘。
2,劉邦屬下還有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名將,還有英布、彭越等聯盟。反觀項羽,連一個范增都容不下。
3,韓信的作用是統一了北方,三分天下,加快了劉邦勝利的程序。
4,項羽是勇將,野戰無人能及,但戰爭不是對砍。劉邦大度能容人,屬下名士戰將眾多,項羽不能及。
5,漢兵基本上是秦人,劉邦統一天下基本上走的是秦始皇的老路。從地圖上來看,劉邦是戰略家,戰略很清晰,滎陽對峙、韓信北上、彭越英布擾亂項羽後方。而項羽只是戰術家。
-
3 # 爆笑全網影片
我覺得不可以,因為韓信的位移非常敏捷容易抓人,配合劉邦的二技能嘲諷在配合韓信的輸出和劉邦的輸出是可以幹掉坦克項羽的,如果沒韓信的幫忙,很容易就讓項羽跑了.
-
4 # 寶寶楊木
其實我一直喜歡項羽,劉邦楚漢之爭的歷史話題。個人還是偏向項羽的。沒有韓信幫助,劉邦肯定不行的,劉邦的軍事能力差的不是一點點,張良只能是謀臣,排兵佈陣還是隻能韓信說的算,說到猛將,劉邦有的,項羽也有。韓信滅了項羽,其實可以順便滅了劉邦,韓信是有野心的,可玩心眼兒就差劉邦很多,不殺韓信,劉邦肯定當不了很久的黃帝。
-
5 # 布衣閒人10
歷史就是歷史,豈可假如?證據確鑿且固化了的歷史事件是無法改變的,對歷史事件進行假如沒有意義。韓信忠於劉邦,劉邦利用韓信誅滅項羽,這是歷史事實,不管如何重新設定條件,也推翻不了這個事實。歷史經驗和教訓只能從史實中吸取。
-
6 # 社會心理解讀
這個問題可以有肯定的答案:能。
兩個人爭霸天下,不存在偶然結果,基本上屬於必然結果,因為就是綜合能力的最終比拼。從綜合能力看,劉邦強於項羽——原因可以看韓信本人對劉邦和項羽的評價——所以長久的打下去,劉邦必然越來越強,項羽越來越弱,最後項羽掛掉,劉邦勝出。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還有一個附帶問題可以解釋,就是當初為啥韓信沒有接受建議,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因為韓信太聰明,他知道三分天下這種事情,不光項羽劉邦不答應,按照當時的情況,全天下老百姓都不會答應,那麼最終三個人一定會只有一個人勝出。很不幸,項羽絕對會gameover的,從韓信離開項羽的時候,他就知道項羽是根廢柴。然後呢,韓信一定扛不住劉邦,因為韓信能力再強也不過是個將帥之才,他手下可沒有蕭何、張良這種牛B人物,就算他韓信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所以韓信才會拒絕三分天下這種豬頭建議。
-
7 # 笨豬222
這個問題就像當下:神劇漫天飛~~它們說日本是嘎吱、鐵道游擊隊給打敗的,被和諧的國軍沉默不語,米國老只笑笑……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漢中都出不了,漢建國~韓信功勞最大!取關中、滅魏、攻趙、降燕、滅代、伐齊,破楚,多數勝利都和韓信有關,至於漢軍說服其它諸侯臣服都是以軍事實力為基礎的~軍事裡是以韓信為核心代表。。常有人說韓信拿了劉邦的精銳,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正是他每每把新兵蛋子訓化成虎狼之師……
-
8 # 慶哥說
劉邦擊敗項羽絕不僅僅是靠自己,劉邦從小就遊手好閒,吊兒郎當,到處沾花惹草。
但是有點好處就是巧舌如簧,重義氣,後又有呂后相助,蕭何輔佐跟隨,才能沛縣起兵,君臨天下,後又遇謀士張良,此人謀略與范增相當,都是普天之下不可多得的奇才,在後面離間范增項羽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在劉邦鬆懈鼠目寸光之際經常提醒他。
我們再來談談韓信吧,此人心高氣傲,用兵如神,但卻不懂得藏鋒守拙,導致日後功高震主,讓劉邦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殺之,韓信早前在項羽軍中一直不得重用,後投奔劉邦,哪知劉邦也非慧眼識珠的主,在軍中也只做的看守糧倉的小官,在一次無意中被蕭何發現,蕭何一看此人氣宇軒昂,定非池中之物,後向劉邦多次舉薦,都不予採納,後韓信看出頭無望,騎馬南下,蕭何得知後也來不及稟報劉邦騎著馬就追,致使劉邦還以為蕭何逃跑了,後蕭何追了一天一夜終於追上了韓信,這也被後世傳為佳話,稱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回去後在蕭何的舉薦之下,終得重用,被劉邦拜為將軍。劉邦用隆重的儀式拜韓信為將軍來告訴大家劉邦相信韓信的本事,然後給了韓信一個施展謀略的機會,印證劉邦信任韓信的原因。而韓信用一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為劉邦以及眾多將士解了圍,逃出蜀中,令眾士信服。在之後平三秦,滅楚,井陘之戰,背水列營,“不旬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諸侯”。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可說劉邦如果沒有蕭何、張良、韓信絕不可能奪得天下,打敗項羽!
-
9 # 純真時光
沒韓信不可能贏,雖然說韓信沒有直接和項羽對壘,但是韓信滅掉了項羽大部分有生力量,比如龍且的20萬大軍,劉邦能征戰的軍隊也有相當部分是從韓信手裡調過來的,不然劉邦不可能和項羽相持,
-
10 # 無名過客的生活日記
韓信沒有劉邦不行,而劉邦沒有韓信,張良,蕭何,他也不行,你叫韓信以他自己30萬兵力去打項羽試試,60萬要靠撕毀合約偷襲十萬真感覺不到他韓信有多厲害,單韓信領兵作戰絕對打不贏項羽,韓信他不需要擔心什麼後勤糧草方面的事。
-
1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眾所周知,劉邦之所以能在楚漢爭霸中擊敗項羽,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善於結人、御人、用人,能不拘一束地重用各類人才,結果靠眾人的力量,擊敗了勢單力孤的項羽。而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
蕭何最擅長的是"後勤服務",在楚漢爭霸中,蕭何不但為劉邦坐鎮後防老巢,把後防政務處理的井井有條,而且很好給在前線的劉邦提供了糧草和兵源的供給,給漢軍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劉邦建漢後,蕭何成第一任丞相,可見劉邦對其功勳的認可。
張良最大的特點是: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他選擇追隨劉邦後,盡"謀士"之責,窮自己最大智慧,積極獻計獻策。如劉邦入關時火燒棧道,以迷項羽之心;如劉邦彭城之敗後,提出聯合韓信、英布、彭越三虎將共同抗擊項羽的戰略;如劉邦和項羽簽訂鴻溝條約,項羽引兵而退,勸說劉邦乘機追殺已是強弩之末的項羽,並最終在垓下之戰徹底打敗項羽,逼其烏江自刎。劉邦在革命途中,一直視張良為自己的"第一智囊",對其信任可見一斑!
而韓信最大的絕技是:精通兵法,擅於帶兵打仗。他最開始選擇的主子是項羽,因得不到重用而改投劉邦,但劉邦手下人才濟濟,他同樣得不到重用,好在蕭何慧眼識丁,發現了韓信是舉世無雙的帥才,極力向劉邦推薦,後劉邦聽其建議,破革拜其為大將軍。而韓信也因此有了一展超極軍事才能的時候了,出關後,略施小計,便平定三秦之地。隨後與劉邦分兵作戰,劉邦牽制項羽主力軍,而韓信則與之為倚角,征伐項羽的同盟軍,伐齊、滅趙、平魏等,憑藉舉世無雙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這些諸侯王,剪除了項羽的羽翼。特別是在垓下決戰中,韓信被劉邦委以"總指揮"的重用,他不負眾望,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打敗了從末在正面作戰中有過失利的項羽,一戰定乾坤,一戰美名揚。
可以說,蕭何、張良、韓信各有所長,各具特點,是劉邦得天下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缺一不可,缺一不行。而三人中,韓信發揮的作用最大,可以說整個楚漢群雄中,韓信是唯一比項羽軍事才華更突出的人,如果沒有他,劉邦要想徹底打敗項羽難於上青天,而一統天下也就是痴人說夢了。
-
12 # 澤安君
沒有韓信,劉邦死了多少次都不知道了。別的不說劉邦連漢中都出不了,章邯雖然沒了精銳軍隊也失了人心,但是對付除了韓信之外那幾個臭雞蛋是綽綽有餘了。多少次,劉邦被打的身邊只剩幾個隨從,跑到韓信那裡奪取軍權,充到自己軍隊裡才恢復軍勢的。
被奪了大軍的韓信,憑藉兩三萬老弱病殘、照樣,虜魏、破趙、平代、滅齊、雍水之役殺項羽親信龍駒。這裡面哪個兵力不是韓信幾倍以上?如果你說諸侯軍戰力弱,那龍駒率領的可是二十萬楚軍精銳。
再反觀劉邦,56萬大軍打彭城,被項羽3萬擊潰,逃跑連老爹老婆全丟了,小孩還要踹下馬車。
下面是韓信的功績。
當年漢王困蜀地,某家千里投漢中。立下軍法練勁旅,初露頭角第一功。
漢王坐困愁漢中,某家設計脫牢籠。明修棧道疑敵目,暗渡陳倉顯奇謀。
施展奇謀出漢中,大軍十萬卷東風。章邯老將早授首,還定三秦又一功。
三秦定後出潼關,首戰魏豹如摧朽。蒲坂一役全軍沒,魏國平定又一功。
滅罷魏來又平代,力戰夏說擒頑兇。代地歸漢吹灰力,開疆拓土又一功。
又戰趙軍二十萬,井徑關口金鼓隆。背水列陣古無有,千古傳頌又一功。
破罷趙軍聲威振,不勞征伐出奇謀。一封書信無半兩,招降燕國又一功。
大軍入齊如卷席,殺得敵軍亂哄哄。一戰底定七十城,眾口誇獎又一功。
楚軍興兵二十萬,龍且勇猛怒衝衝。雍水之役中某計,全軍盡沒又一功。
楚漢相爭歲月久,垓下一戰決雌雄。十面埋伏困項羽,九里山中伏蛟龍。
四面楚歌軍心散,烏江自刎悲秋風。江山一統天下定,扶保我主登龍樓
-
13 # 劉三良先生
劉邦和項羽的每一次單獨大戰,劉邦都敗了,好幾次都輸得精屁股,可見在軍事上劉邦遠不如項羽,在有眾多諸侯、諸侯又分封各自為政的情況下,軍事才是硬實力。沒有韓信,劉邦想要獨得天下,而跟項羽開戰(之前說好的分地而治,劉邦你小子竟然半路出陰招,依項羽的性格,劉邦會不會是死定了)可能會有人說,大勢所趨,在劉邦項羽長久對峙下,劉邦會越來越強,最終得到天下,你覺得有可能嗎?劉邦能夠獨自長久頂住項羽嗎?項羽會讓劉邦一步一步繼續做大嗎?單單項羽對劉邦衝鋒兩次,劉邦就很難頂住了,這哪裡又會出現兩方的長久對峙,結果就是劉邦要麼被殺(被殺機率大)要麼就是項羽饒劉邦一命,讓他乖乖當個漢中王。還有人說了沒有了這個韓信,可以有另一個韓信,事實是哪有那麼多韓信給你用,再說這韓信,得劉邦能用,又得在正確時間用,錯過這,給1萬韓信也無濟於事。所以在沒有韓信的情況下,最終天下格局還是諸侯分治,無非是多個還是少個劉邦而已。
-
14 # 矛與盾1949
痴人說夢。
蕭何在蜀中是如何對劉邦明言的。“大王如果想當漢中王,不要韓信也罷;大王如果想回故鄉,和項羽爭天下,非韓信不可!”所以,韓信一出山就能登壇拜將封“大將軍”不是沒有道理的。
劉邦是很有用人的技巧,但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自古就是硬道理,而韓信則是“千將難得”的人才。如若不是這樣,縱使劉邦有文臣武將不可計數,也會將白花花的江山丟棄。比如,劉邦攻佔了項羽大本營“滎陽”,不聽韓信勸,最後還不是丟盔棄甲,50萬人的聯軍瞬間如螻蟻潰散,自己怕跑的慢,把一雙兒女都踹下了車,是有多狼狽!有時候不是人多嘴雜就能辦事的,一兩個精明人看出問題的關鍵才是最重要的。
而韓信,正屬於這種“國士無雙”。一出山,就給劉邦獻計,一個完整的ppt,從遠期戰略到近期策略,聽的劉邦直流哈喇子,後來諸葛亮的“隆中對”也是模仿他“出蜀”的計謀的。具體情況如下:開始一個三連問,讓劉邦知道自己文韜武略實力都不如項羽,正視自己;接著一個三連破,點破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頭腦簡單;然後分析天下大逝,告訴劉邦,目前的存在的機遇和實現方法。聽的本來一頭霧水的劉邦興奮不已,只對韓信說了三個字“放手幹”。這樣的人才,有人還在質疑他的作用,真是可笑!項羽並不傻,只是有些人性的缺點,所以唯有能點破時局的人才能抓住翻盤的機會,要不然也只能充當俯首聽命的小角色!
-
15 #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肯定是劉邦勝。韓信為劉邦建功的時候,正是劉邦與項羽對峙,劉邦佔據中西部,項羽佔據東部。中國古代有許多次南北分裂,但是基本沒有東西分裂。原因就在於中國地形西高東低,西部處於江河上游。古時候打仗,最困難的就是運輸問題,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千里饋糧,士有飢色。地處上游,補給物資可以順流而下,非常好辦。地處下游,全靠人拉肩扛。可以簡單計算一下,一個挑夫最多挑一百斤糧食,古代沒有像樣的道路,每天走三十里就不錯了,自己每天吃兩三斤,如果現場在三百里之外,大部分糧食就消耗在運輸上了,一大半的人力也會消耗在運輸上。仗怎麼打?
-
16 # 指動濟南
先非常明確的表明觀點:沒有韓信,劉邦是不可能擊敗項羽的。而且,是百分百不能的。為什麼這麼肯定?因為蕭何早就下了結論:“韓信這樣傑出的人才是舉世無雙的。大王(指劉邦)你如果只想在漢中稱王,那就可以不用韓信了。但是如果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再沒有人能幫助你的人了。”這是韓信最初投奔劉邦不被重用出逃,蕭何月下追韓信後給劉邦說的一席話。
蕭何的結論對嗎?事實證明沒有一點錯誤。
1、為劉邦劃定總體戰略框架
韓信因蕭何的一再推薦被拜為大將後,曾如同人們熟知的諸葛亮在隆中對話劉備一樣(估計是諸葛亮受韓信的啟發),對劉邦說:“大王要採取和項羽完全相反的做法,任用英勇作戰的人,還有什麼敵人不能被消滅。把城池分封給有功的人,還有什麼人不心服口服。率領正義之師又順從將士心願,還有什麼敵人打不垮,況且分封在秦地的三個王是原秦軍的大將,率領秦地的子弟打仗,殺亡無數,還欺騙部下投降項羽。項王卻用狡詐手段活埋投降的20多萬人,只有章邯、司馬欣、董翳沒死,秦地父老十分痛恨這三個人。現在項羽強行分封這三人為王,秦地人民不會擁護他們。大王當初進入秦地,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廢除秦朝苛刻法令,約法三章,秦地人民都希望你去做王。按照約定也應該如此,但最後你失去王位被貶到漢中,秦地人民都為你抱不平。如今大王現在發兵進軍,三秦之地只要一封文書就可平定。”
以上的說法十分靠譜,而後來的戰局發展也基本按照韓信的總體戰略框架進行的。
2、謀劃決定性的戰役,指揮若定
隨後的戰局發展全在韓信的胸中。先是平定三秦,兵出函谷關在最初攻打彭城時曾潰散,韓信接手後馬上大敗楚軍,使項羽不能西進。而他指揮的與魏王豹之戰可謂經典。韓信先是擺開疑兵,佯裝渡河,卻派伏兵用木製甕、盆悄然渡河,偷襲而成,魏王豹被俘。攻打趙國同樣也是經典。趙王集結重兵20萬與韓信對峙。韓信安營紮寨後,半夜讓2000名輕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小道上山隱蔽,目的是趙軍隨後在戰場上要追擊漢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營中,拔掉趙軍旗幟,插上我軍旗幟。”隨後兩軍開戰,韓信令軍隊假裝潰敗,趙軍傾巢追趕。2000名輕騎兵衝進趙軍營寨,插上漢軍紅旗。而韓信把主力背水列陣,與趙軍背水一戰,死而後生。趙軍打不敗漢軍想退回時發現大本營全是漢軍旗,以為後方失守,紛紛逃跑。漢軍前後夾擊,大敗趙軍,活捉趙王歇。
韓信倍受詬病的收齊之戰又是怎樣的?韓信領兵沒有過黃河前,聽說酈食其已說服齊王歸順了。韓信本想要停止前軍,但蒯通勸說繼續進攻。韓信就依計渡過黃河襲擊齊國曆下的軍隊,並打到齊國都城。當然,酈食其也被齊王烹殺了。隨後,齊王田廣逃到高密,楚軍也派來救兵,與漢軍形成對峙。
對於此事,後人對韓信多有爭議,本來人家已歸順,你這麼一打,不僅讓酈食其被殺,而且齊軍和楚軍聯合對抗,使本來簡明清楚的戰局發生了變化。在這場大戰中,韓信讓人連夜做了1萬多個沙袋,堵住河水的上游,帶領部隊渡河襲擊楚軍,其後假裝失敗往回跑。楚軍渡河追擊,整信派人挖開沙袋,河水洶湧而下。楚軍無法渡河,韓信令軍隊猛烈截殺,隨後俘虜了齊王田廣,楚軍全部投降,齊國平定。
3、韓信被勝者為王的人貼上標籤
韓信這時派人向劉邦上書:“齊國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邊靠近楚國,如果不設立一個國王來鎮撫,局勢會不穩定。現在我的權力太小,不足以安定齊地,請求自立為代理齊王。”這裡又是韓信被人爭議之處,為什麼非打齊國不可,原來你是有野心啊。
但是韓信真有野心嗎?並非如此!蒯通在韓信成為齊王后,用三分天下、鼎足而王來勸說韓信,但被韓信拒絕。如果真有野心此時不反更待何時?說明,之前韓信的謀劃完全是從一個軍人的角度出發的,不似所謂的政治家想的那麼陰暗。
而當初蒯通勸說韓信渡黃河繼續攻打齊國,是這樣說的:“將軍受命漢王攻打齊國,又派具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去勸降,難道有詔書命令您停止進攻了嗎?況且酈食其一介書生,憑三寸不爛之舌勸降齊國70餘城,將軍率領幾萬兵眾才攻下趙國50城。當了好幾年將軍,反而不如區區一個儒生的功勞大。”這番話堅定了韓信進軍齊國的決心。想想也是,齊國歸順還是傳言,劉邦又沒讓停止進軍,我能不按原指令行動嗎?再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邊靠近楚國”,如果不打一下,怎麼能讓齊國信服漢軍的威嚴?這是你一個書生能理解的嗎?所以,韓信最終的決定並非沒有一點私利,但肯定不是有野心要搞三國鼎立。那些認為韓信決策錯誤,並使漢軍無謂傷亡的觀點是迂腐之見。
楚漢爭霸如果沒有韓信將使天秤倒向項羽。從劉邦出兵平定三秦,兵出函谷關之後,韓信一直是戰略決策制定和執行者,並具體指揮了關鍵戰役。設想,如果沒有韓信的指揮若定,劉邦怎麼會最終打敗項羽?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寫的,勝者為王的人為表現誅殺韓信的正確,才會淡化他的作用,為他貼上一個反叛者的標籤。
-
17 # 歷史是道下酒菜
如果劉邦沒有韓信幫助,是不可能打敗項羽的。
第一,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楚漢時期最強的。
韓信少年父母雙亡,他盡歷人間冷暖,嚐遍人間百態。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從小經歷磨練的他,練就了超強本領,練就了頑強意志,這讓他更能在艱苦環境中生存。更讓人稱讚的是,韓信從小酷愛兵書,不管生活有困苦也不放棄,日積月累,韓信對兵法已瞭然於胸。儘管當時沒有實踐的機會,但他卻以道具的形式自我演練,效果往往出奇的好。有了這些墊底,他一旦有機會時,讓他統軍打仗,便如魚得水。特別是韓信又是個善於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戰的人才,所以,劉邦在蕭何的大力推薦下,拜韓信為大將軍後,其軍事才能便逐漸發揮出來,而只半桶水的項羽顯然不是他的對手。
第二,韓信的戰績是楚漢時期最突出的。
韓信自率漢軍出關後,先平三秦之地,後和劉邦兵分兩路,劉邦直接和項羽對抗,韓信則進行"剪翼活動",對歸附項羽的諸侯王進行個個擊破,憑著超強本領,滅魏,平趙,剿齊,透過南征北戰,消滅了項羽的"後援團"。這為劉邦創造了良好機會。而在對項羽方面,他殲滅了項羽手下第一悍將龍且,特別是在垓下之戰中,他用十面埋伏,徹底打敗了項羽,逼使項羽最終烏江自刎。
可以說整個楚漢爭霸中,劉邦從來沒有在正面戰中戰勝過項羽,而除了韓信,也沒有其他人,韓信無論功績還是軍事才能都是出類拔萃的,這連戰神項羽也難望背頸。總之,劉邦如果沒有韓信支援,是不可能打敗項羽奪取天下的。
-
18 # 冷清先生
劉邦沒有韓信,照樣擊敗項羽。
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先分析劉邦、項羽、韓信三個人的能力、為人、性格。司馬遷寫史記,基本上是忠於史實的,但是司馬遷明顯喜歡項羽,對項羽推崇有加。司馬遷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觸犯國家法律,而被漢武帝施於宮刑,懷恨漢武帝而在《史記》中抹黑漢高祖劉邦。但是,司馬遷在其他人的傳記中,留下了劉邦的真實人生。
在盧綰傳中,劉邦不但有文化,劉邦而且仁而愛人,是一位劍客且懂得帝王之術。劉邦小時候獲得縣級三好學生的嘉獎。在《史記.張耳傳》中明確記載劉邦在信陵君死後,在外黃(今民權)張耳處做門客,直至前244年秦軍破大梁,張耳陳餘被秦王通緝,劉邦才回到家鄉沛縣為小吏亭長。
可以肯定的說,劉邦首先是一位劍客,武藝相當高超。在《史記.夏侯嬰傳》中,劉邦和夏侯嬰喝醉酒比武,劉邦失手打傷了夏侯嬰。劉邦做劍俠十幾年,絕對不是浪得虛名。我們可以邏輯推理出,劉邦跟張耳等人一定還學習了帝王之術,所謂的帝王之術,就是古代雜家的一門高階學問,主要內容有:“治理天下,管理人才,領兵打仗”。
反觀項羽,《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 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於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從這一點來說,劉邦比項羽高的不是一星半點。而項羽比劉邦厲害的,唯獨只有一點,就是項羽力能抗鼎。
項羽出道反秦,從殺太守開始,就是膽子大。項羽用兵,沒有什麼的謀略,勇猛頑強膽大快速。而項羽自身的毛病很多,做事優柔寡斷,鴻門宴讓劉邦跑了,就是項羽性格造成的最大失誤。項羽又不會用人,手下就一個謀士范增,而項羽又不肯用。並且,項羽在實戰中,重於殺戮,僅屠城就有三四次,這也決定了,民心向背是對項羽不利的。
韓信在古今都是一個戰爭奇才,假如劉邦沒有韓信,劉邦能戰勝項羽嗎?答案是肯定的,劉邦戰勝項羽是必然的,可能時間會拉長一些。劉邦得韓信是在漢中,劉邦能否突破封鎖,衝出漢中呢?劉邦志向高遠絕對不會久居漢中。回想一下,鴻門宴之時,范增是如何評價劉邦的“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再回頭看劉邦佔領關中後,兵出潼關,劉邦和韓信是有分工的。劉邦領兵直接對陣項羽,韓信領兵走側翼;劉邦進攻的方向是項羽精銳主力,是主戰場;韓信進攻方向是魏趙韓齊等地,面對的當時的雜牌軍,是輔助戰場。這就好比孫臏教田忌賽馬。劉邦率領軍隊對抗項羽主力,韓信率領精銳部隊打擊諸侯二流軍隊,搶佔地盤。
劉邦吸引並對抗最精銳的項羽主力,實際上就為韓信打擊二流軍隊搶佔地盤創造了有利條件。劉邦的帝王之術,在當時是無人可比的,而劉邦率軍打仗的能力,雖然不如韓信,那也是一流的。在劉邦集團的整體戰略指導下,韓信所面對的輔助戰場和二三流的軍隊,即便沒有韓信,只要是一流的將軍,任務都是可以完成的,勝利是一定的。
最根本的是,劉邦的帝王之術和管理使用人才的能力,是超一流的藝術。用《史記》中劉邦自己的話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吾不如張良;管理地方,籌措糧草,吾不如肖何;披堅執銳,攻城略地,吾不如韓信。此三子者,皆人傑也,我可以用之。謀士范增,而項羽不能用,此,吾所以戰勝項羽者也。”劉邦假如沒有韓信,還會有張信、趙信投靠劉邦,劉邦戰勝項羽是必然的。
-
19 # 松城主
問這個問題的人首先得問一下你沒有舌頭的人,你能說的出話嗎?
於是乎,出現了兩種對立的答案:
回答“否”的人,活在了現實裡,因為沒有了舌頭,的確說不出來了話,無論你怎樣努力,你就是啞巴!
回答“是”的人,活在了幻想裡,說我可以用高科技,可以用肢體語言,可以寫字,是的,高科技和肢體語言可以讓你有一定的溝通能力,但是人家問的是:能否說的出話?!!懂嗎?你能說話嗎?你會說話嗎?這才是問題的核心!但是,幻想的人永遠看不懂,看來也不想看懂!!
只有老百姓的人心才能看懂啊!!!
-
20 # 靘史宴
如果沒有韓信的鼎力相助,劉邦是不可能擊敗項羽的。
項羽的軍事指揮能力舉世公認,當年章邯率領“刑徒軍”出關平亂,一路上猶如摧古拉朽一般,可是當章少府遇到了西楚霸王項羽,劇情立馬就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轉,破釜沉舟殺的章邯大軍一敗塗地,從此項羽大名世人皆知,一舉奠定了其西楚霸王的軍事地位。劉邦在用人方面的確是遠勝項羽,但其在軍事指揮能力上卻遠不及項羽,在亂世年代,政權是出自於槍桿子的,沒有強悍的武力做保障,一切都是扯淡的,劉邦對於自己和項羽之間的優劣情勢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當蕭何向其極力舉薦韓信的時候,他是非常興奮的,因為他總算找到了戰勝項羽的法寶,同時也明白了一點,世間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原來不可一世的項羽也是有對手的,更主要的一點是項羽的這個對手韓信,又對自己忠心不二,如此以來,收益最大的當然就是劉邦了。但是如果沒有韓信的相助,劉邦還真的不是項羽的對手,軍事上鬥不過項羽,而且年齡上又遠大於項羽,總不能每天都盼望著項羽暴斃吧,因而我認為韓信的出現是劉邦能夠最終戰勝項羽的最關鍵因素。
回覆列表
這個真的不好說,估計可能性不大,為什麼呢?我們先說“垓下之戰”,我們都知道這次大的經典合圍戰役,是韓信所指揮。兵力為60萬以上,對陣斷糧多日的10萬楚軍。其中韓信滅幾個諸侯國後帶了30萬會師垓下,劉邦帶了20萬,英布與彭越加起來也不下10萬之眾。我們都知道這次戰役的結果是經過幾次衝殺,楚軍雖損失慘重,但最後扔被項羽親帥800死士突圍至烏江。 你說說60萬大軍天羅地網,還差點被幾百人突圍。如果這次沒有韓信和他那30萬大軍,就劉邦那30萬大軍能打的過項羽嗎?就算三倍於項羽……為什麼劉邦在沒有韓信的情況下能和項羽對峙那麼多年呢?那是因為劉邦躲在“滎陽城”裡,壓根就沒敢出來和項羽打過,(因為之前的彭城之戰56萬差點被人家3萬殺光了)……所以劉邦很聰明啊,想躲在城裡拖死項羽,拖到韓信打過來,結果也證明劉邦這麼做是對的,(你項羽不是擅長衝殺嗎,我就不跟你衝殺,我躲起來哈哈)所以“彭城之戰”要不是劉邦運氣好,風沙作怪,早死幾次了。綜上所述,垓下之戰如果沒有韓信和他帶來的30萬大軍,很可能又是一次“彭城大捷”。說實在的,垓下之戰完全靠人多才打敗項羽這位“戰術大師”,人數降到30萬,就是十個韓信也頂不住霸王的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