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336
-
2 # 大橘子侃古詩
存天理,滅人慾。這六個字容易被理解成禁慾,朱子滅絕人性,提倡禁慾?這是不對的理解。天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人慾是超出正常範圍的。
舉幾個例子:
一個人口渴了想要喝水,這是天理。一個人口渴只想喝飲料、喝啤酒,本來不想喝水,這是人慾。朱子不可能提倡人渴了不能喝水吧。
冬天了,一個女子要棉衣,正常的羽絨服一兩千一件,她買了,這是天理。可是如果非要買幾萬塊錢的貂皮大衣。當然這與消費水平也有關。
守住天理,不讓人慾越來越大,越來越強烈,人才會有幸福感,否則永遠也無法滿足。存天理,滅人慾,不僅是一個人,會讓整個國家的風氣變好,一切良性發展,最終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
3 # 朱重八
因為朱熹是理學大家,主要研究類似心學,易學一類的東西,這類東西注要講究的是天道,自然之道,所謂的天理就是真理,規範人性的東西,而人慾實際上指的就是慾望,存天理滅人慾的意思大概就是人心要順從天道,而不能順從個人的慾望,這在當時是十分符合儒家文化的,說白了就是迎合封建統治階層的需要,因為人慾沒有了,封建統治階層則能更好的治理社會了。
-
4 # 九日山上
“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後世人評判宋明理學時,一般認為“存天理,滅人慾”禁錮了人的自由,也有觀點認為該句意在強調反對貪慾,嚴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修養。在朱熹看來,“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學的精髓之所在。朱熹所指的“人慾”是“私慾”,與人的正當慾望並非同一概念。
他說“若是飢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他也認為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這是不能避免的慾望,也無需“滅”之。
再比如他說“如視聽言動,人所同也。非禮勿視聽言動,便是天理;非禮而視聽言動,便是人慾。”可見,朱熹所說的“人慾”是指那些超出了正當要求以及違反了社會規範的慾望。因此,朱熹並不是一概反對人的慾望,而是要人們正確區分天理與人慾。他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
朱熹提出的“天理”,是他的“治國平天下”之道!理學有兩個顯著的特徵:一是重義理,二是講倫常。在理學家眼中看來,理是本體,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據或本原。朱熹曾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亦無人無物。”
“天理”與“人慾”如冰炭不能同器,水火不能同爐。朱熹反覆論證的“理”不僅適用於天地萬物,而且可以用於人事。此舉,無疑會為彼時的封建統治秩序提供理論依據。三綱五常漸成為封建制度的支柱理論。此後數百年間,三綱五常對廣大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
5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 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朱熹撰《 周易本義》列 河洛、先天圖於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猶其是他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對後人影響極大。他為什麼提出這樣思想呢?
南宋寧宗慶元二年,一代大儒朱熹在一夜之間被整得斯文掃地,聲名狼藉。借用時下流行的話就是被重重地閃了一下腰,“閃”得朱老夫子沒過幾年就在一片“納尼為妾”、“偽君子”、“假道學”的唾罵聲中,悲愴地與世長辭。
那麼,歷史上的朱熹究竟有沒有“納尼為妾”?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
此事追根溯源,還得從“慶元黨案”說起。《宋史》卷三十七有載:十二月辛未。金遣完顏崇道來賀明年正旦。是月,監察御史沈繼祖劾朱熹,詔落熹秘閣修撰,罷宮觀。這段記載說的是南宋寧宗慶元二年十二月(公元1196年),時任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之事。
沈繼祖羅列朱熹十大罪狀,如“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為害風教”、“私故人財”等等,其中還包括“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家婦不夫而孕”。這後兩條是指控朱老夫子“為老不尊”、貪色好淫,曾經引誘兩個尼姑作寵妾,出去做官時還帶在身邊招搖過市。他家中的兒媳則在丈夫死後還懷上身孕,疑是“翁媳扒灰”所致……據此,沈繼祖主張將朱熹斬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慶元黨案”。
此案應該是韓胄、沈繼祖、胡等人蓄意謀害朱熹。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宋寧宗趙擴為何忍心對自己的老師、當朝大儒下此狠手?其實,問題正出在朱熹自身。朱老夫子實在是個書呆子,秉性過於耿直,宋孝宗時期就曾經連上六本奏疏,彈劾貪贓枉法的台州知府唐仲友,得罪過一批權貴。
-
6 # 至德堂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歷來爭議頗多,關鍵是如何準確理解天理和人慾的內涵。顯然,這裡的天理和人慾是相對的,那麼,什麼是天理呢?籠統地說,是指天執行的規律。什麼是人慾呢?籠統地說,是指與天理不一致的慾望,那麼,既然這種慾望與天理不一致,滅掉這種慾望,是不是就能更好地順應天理,而不是違背天理呢?因為,違背天理,下場只有一條:螳臂擋車,逆之者亡!
“存天理,滅人慾”轉換為白話文,其實就是“做人做事要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分析至此,你覺得他有不提倡的理由嗎?
至於後世的誤解誤讀誤操作,與這句話的本義無關!清醒的人應該批判何人,就已經很清楚了。
-
7 # 護法天瓶
理學的基本觀點:天理恆定,義理常在,所以要順道而行,理是什麼,仁義禮智信。 一切東西的常在都是因為其德行。德在則生, 德失則滅。水不能潤下,不能流動,不能承載則水德滅失,進入下一報。所以一切萬物看起來是種種運用,實際上是其德行。道 生德,德化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外化為種種具體運用。你說你要用電腦,為何?因為快速,變捷,是為仁德智德。這就是萬千種種。
天理人慾。你要拿到朱熙著作中去理解的。天理就是道,德,外化為仁義禮智信。人慾是貪嗔痴慢疑。所以這就是成 聖賢的道路
-
8 # 曹sir
在朱熹的眼裡,天理人慾的區別是:“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朱子語類》卷十三第二十二條),也就是說,自然需求是“天理”,慾壑難填則是“人慾”。
換為現在的現實而言,吃雞鴨魚肉是“天理”,吃瀕危動物,就是“人慾”,娶妻生子是“天理”,包二奶、三奶、四奶就是“人慾”。說白了,就是主張人應該節制自己的慾望,不能任由慾望氾濫,否則無底的慾望會毀了人類自身。
這樣看,朱熹所說的“存天理,滅人慾”不但不扼殺人性,還是在保護人性,是很符合現在的思想文明的,即人類應該節儉一點,收斂一點,不在太窮奢極侈。
無論是人類自身還是人類身處的環境,之所以出現太多問題,就是因為慾望太多不加節制的原因。吃東西不加節制,什麼病都來了;對他人不斷壓榨,人際關係壞了;對環境無窮索取,環境惡化了……這都是人類被慾望牢著鼻子走,自作自受的結果。要是聽取朱熹一席話,恐怕就沒有這麼嚴重的後果。如果說“天理”有一點基本的、自然的、哲學味道的話,“人俗”則是繁複的、人為的、世俗的。慾望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但過度的慾望又是人類毀滅的力量。朱熹認為,雖小人不可能沒有“天理”,雖聖人不可能沒有“人慾”,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為聖人“滅盡人慾,存盡天理”。所以,朱熹這句“存天理,滅人慾”,其實又是講人的修煉與修行,就跟《禮記·大學》講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相似,都是透過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來達到某種品質能力,使自己和世界和諧。也不知道後世哪個歪嘴和尚,將朱熹的經給念歪了,僅憑隻字面去理解,將“存天理,滅人慾”理解成扼殺人性之說,認為是禁慾主義。一代大儒朱熹會有這麼弱智麼?倘若朱熹主張扼殺人性,甚至連兩性生活都要取消,則人類還如何繁衍,對於帝王來說,這種思想也是很可怕的,主要滅絕人類,國家哪裡還有人口勞動力,皇帝也不可能要推廣他的學說。元仁宗不可能詔定以朱熹《四書集註》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太祖朱元璋也不可能將朱熹的“理學”欽定為科考內容。想必是朱熹在哲學層面思考人類因慾望帶來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鋌而走險,無所不用其極;思考人類因慾望帶來的種種折磨和痛苦。他想從最本原的、最初始的地方去還原人的本性,結果他就找到了“天理”這個東西,並認為“天理”就是最初的人性,即人之為人的道理,而脫離了“天理”的人性則成了“人慾”,即人這變為非人的道理。他認為人之為人的道理是至高無上,謂之“天理”。人要回到人之為人上,就要“存天理,滅人慾”。現代社會,人們在追求了繁複豐富之後,又發現,“平平淡淡才是真”,簡單平凡也是幸福,歲月靜美就是好。如此看,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放在現代,也並不落後,甚至與“環保主義”相得益彰,值得提倡。
-
9 # 千千觀察
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從“五四”運動開始,他“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被作為封建禮教的代表,長期受到批判,其實“天理人慾”是儒家重要典籍的核心理論,只不過是朱熹在充分理解了古聖賢特徵,在推行人文教化要旨的基礎上,進行高度概括而得的。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指千百年來人類社會所規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倫理;“人慾”也不等同於人的慾望,而是指人們對於物質生活過度佔、過度有追求的私利心。
他的“存天理,滅人慾”主張,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扼殺人的所有物質需求和生理需求,比如一個人飢欲食,渴欲飲,長大了娶妻生子,等等,飲食男女之類,都不是屬於人的私利之慾,而是天理。然而,一個人如果飢不止食,而求美味;渴不止飲,而唯瓊漿玉液;家有賢妻,又娶妻納妾,就是人的私利之慾。天理人慾的界限只在是與非之間,只在正常與超常的一個度。一件事情處理得正常便是天理;超越了正常,就是人慾。人慾就是過度的超越常理的對物質的私利慾望。他認為,“人心之全德,莫非天理”,但它不壞於人慾,所以,為仁者當有戰勝私利之慾而復於禮,使事事皆能出於天理。如此,本心之德也就能夠復全於我了。
那麼,面對人慾,要如何克服呢,他也提倡“學習存養”,隨事著見的“克治、擴棄功夫”。為學者,須是革盡人之私利慾望,復盡天理,方始為學。朱熹把“天理人慾”說,充分地落實到實際行動與存養過程中,貫穿在求道問學、格物致知、學習明理的過程,積累學問,使天理自然發見,讓人慾逐漸消去。
他的“存天理滅人慾”主張,還有一定物件的針對性。考察朱熹的論述,可以發現,它的這一論說,一是針對當時皇帝說的,二是針對當時上層統治者說的,三是針對學界的學者士人說的,而不可簡單地理解為針對平民大眾提出的主張。他的這一主張,為防範個人慾望的過度膨脹,追尋維護社會、道德、政風和民風的和諧與美好,在當時也起到了積極的影響。所以,“存天理,滅人慾”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人性修養問題進行探索與實踐,它不僅是宋明理學做人哲學的經典總結,而且還是中華文明思想精髓的經典總結,從人文禮教的倡導角度來思考這一主張,在今天世界各地也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https://www.toutiao.com/i6774660293554340363/
-
10 # 尋道底呢
朱熹並不真懂天理(天道無處不在!不用存)!!!人慾只能少欲,不能滅!滅了無繼人源!!!固知朱熹刪改孔子儒字的目的!是說給當時帝王,控制百姓的!!!朱是最大的刪改儒學的歷史人物!!!
-
11 # 水木清風yy
朱式道教,本座不太懂,現在是末法時代的盛世,本座覺得自然就好[我想靜靜]。大杯酒大塊肉賭錢罵娘,欲如是物之自然,則自然有欲,糊塗就好,凡是不要太認真[捂臉]
-
12 # 郭一Z
因為要格物致知,致良知。讀書最重要的是實踐,發現裡邊的智慧,當你沒有達到那個境界時,你就會認為那是不對的。會有疑惑。
像王陽明先生說的,不求日增,只求日減。很多問題解決不好,是因為心裡有太多無用的假知識,只有心靜下來,不急不躁,內心強大起來了。才會更好的擁有生命的真諦
-
13 # 安水閒人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是對開通任督二脈的人提出的,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削足適履,棄欲從理。得道之士人慾淨盡則天理流行後天返先天。然上士可行,下士則大哂之,真是不笑不足以為道,在晚清民國時期,朱文公下生於保定祁州宋固村,對亳州老君碑的碑文古字又做了新的解析,言簡意深,天機明漏,內中真意把天理人慾說的更透。
-
14 # 卜耐夫哲學
須知“朱熹”的滅“人”欲,是要“滅”百姓大眾的“意願”——而不是“不要人有人慾”!
須知“朱熹”的存“天”理,乃要“存”天子官僚的“權理”——而不是“要存天的道”!
古代人言,“人”,有些時候當指大眾。
古代書中,“天”,有些時候當指“天子”。
故,朱熹之惡毒,無以比擬也。
然,後人——及至我們今天有些人,還拜其為“中華聖者”矣!
不亦怪乎!
-
15 # 使用者105047338372
朱熹這一理論是否成立取決於兩個條件:
一,自身強大,沒有外敵。
二,故步自封,甘願落後淪為末等。
所以說,朱熹的理論具有極大的時限性且遠遠落後於時代,除非是世界上最落後沒有資源的不求進取的農業國家,其它的那是自掘墳墓。
-
16 # 午夜聽風雨
“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但這句名言並非由朱熹發明。
長期以來,“存天理、滅人慾”一直被當作朱熹的發明而流傳。
事實上,這一概念在《禮記·樂記》中已經出現,其中說道:“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這裡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慾者”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
-
17 # 惠舒旅社老闆
這是人類生存、社會正常發展的要求。“存天理”,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辦事,“滅人慾”,不是提倡把人的所有慾望都限制,而是限制、除去對大自然、社會和他人有害的慾望,比如說大氣汙染、危害社會秩序、地溝油、小到公共場所吸菸等。
-
18 # 安吉執行
天子不許人叫他是人,人不許人叫他做天子,如果叫反了,這就違反了儒家學說的人倫互逆。朱熹其實不懂儒學,或者說是背離了孔子的另類儒學。須知孔子的儒學是勸勉人們各盡其等級的能事的。
-
19 # 山東梁雲平
名家之言,均有道理,百家名著,各有其精華,著書立說,觀點不同,言論自由,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觀點,各人出生境地不同,學習修養不同,文化氛圍不同,造就三觀不同,名人提出的問題,我們只能鑑賞,吸收,不可食古不化,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
20 # 劉映初成名中心
心外無理,存天理滅人浴,就是物質運動的慣力,社會的存在的剩餘價值,屬於天下共知,天下良知,它的存在是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
回覆列表
這個是有道理的。“存天理“,也就是天地自然規律。“滅人慾",也就是人的慾望是澎脹無限的自私自利。“存"也就是按照、保留。"滅“也就是清除、除掉。全句意及按照規律行事,清除和限制人自私自利的無限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