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人如何過元旦?
3
回覆列表
  • 1 # 軍史解密

    一元復始,永珍更新。“元旦”的“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但在古代,“元旦”與現在並不是同一天。夏代以前, 曾規定元旦必須和立春同一天; 立春標誌著春天的開始, 所以元旦又屬春節。夏代則以正月初一為元旦。殷代以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始皇統一曆法後, 以十月初一為元旦。到了漢武帝時, 又規定以正月初一為元旦。

    “元旦”一詞,來自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曆史。《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時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在古代,元旦有多種別稱,又稱“元春”、“元正”、“元朔”、“元辰”:

    ——元春,《樂府詩集》:“展禮肆樂,協此元春。”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也有“元春”之稱。

    ——元正,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說:“元正上日,百福孔靈。”《晉書·王導傳》:“自後元正,匯入,帝猶為之興焉。”

    ——元辰,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歲惟元辰,陰陽代紀;履端歸餘,三朝告始。”唐朝詩人楊師道:“皇猷被寰宇,端扆屬元辰。九重麗天邑,千門臨上春。”

    ——元朔,一年的第一個朔日,即正月初一。唐德宗《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獻歲視元朔,萬方鹹在庭。”清錢謙益《崇禎元年元日立春》詩:“淑氣和風應候來,王春元朔併相催。”

    先秦時代的元旦,官員可以“告歸”,但是沒有形成制度固定下來。到了漢代就有了元旦休假制度,《漢律》明文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漢朝時,官員辦公、吃住都要在官舍中,連續工作五天,第六天就可以回家沐浴休息,與家人團聚。

    唐代,元旦放假更加制度化,《唐六典》卷二所載開元假寧令規定:“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大唐新定吉凶書儀》中說:“元正日,冬至日,右已上二大節準令休假七日,前三後四日”,意思是元旦的假期從元旦前兩日開始,到元月初四結束。杜甫的《守歲》描繪了當時過元旦的歡樂情景:“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宋朝,不僅延續了唐朝元旦放假的制度,而且還有一項新的規定:“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意思是任由百姓自由娛樂,放開賭禁三天,關撲是當時的一種賭博類遊戲。《東京夢華錄》記載,元旦這天,士人庶民自早上起就互相慶賀新年。小民百姓即使貧困,也要穿上嶄新、乾淨的衣服,置酒待客,相互應酬,慶賀節日。

    元代時,習慣了遊牧草原的蒙古統治者,大幅度削減各類假期,元旦假期僅有兩天。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工作狂”,假期再次減少,僅元旦、元宵、冬至放假,各為一天,朱元璋死後,才將元旦假期延至五天。

    清朝承襲了明代的放假制度,但是作了一些調整,將冬至、元旦、元宵的假期合在一起,官員於冬月19日或22日到第二年的元月19或22日之間放假,稱為“封印”,各地衙門在此期間關門休息。

    按理說, 辛苦工作了一年, 節日放假應與家人團聚, 休閒娛樂, 飲酒敘談。可是, 有時候也是身不由己。

    古代元旦最忙的人莫過於皇帝。這天,皇帝要舉行隆重的朝賀大典,獻歲啟新,還要祭祖拜神。皇帝率領一班王公大臣,詣皇太后宮行慶賀禮,以表達孝順之心及祝福。而臣子也要按照層級規則,向皇帝覲獻賀禮,恭賀元旦。三國時曹植有《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新唐書·禮樂志》載:“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而會。”而在頭天的除夕之夜,皇帝要在宮中接受百官、使節和來賓的跪賀,並設酒席款待,頻頻舉杯,互賀新年,觀看大型歌舞表演。唐德宗李適在《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記載了元旦那天的忙碌。元旦之日,等百官拜過之後,他又閱了兵,一整天沒有休息,忙得不可開交:“獻歲視元朔,萬方鹹在庭。端旒揖群后,回輦閱師貞。彩仗宿華殿,退朝歸禁營。分行左右出,轉旆風雲生。歷歷趨複道,容容映層城。勇餘矜捷技,令肅無喧聲。眷此戎旅節,載嘉良士誠。順時傾宴賞,亦以助文經。”

    《東京夢華錄》也記載了“元旦朝會”的盛況:新年正月初一,行朝會大典,皇帝坐大慶殿,有披甲戴盔的體貌高大壯偉的武士分別站立在殿的四周,叫作“鎮殿將軍”。各國使節入殿朝賀,宮中排列法駕儀仗,文武百官全都頭戴冠冕,身穿朝服,各路應試舉人中的解元也身著士人的衣服,依秩站立,頭戴二粱冠,身穿鑲有青邊的白袍。

    《水滸傳》一百一十回裡也寫了宋江招安後,於元旦這天到朝廷朝賀之事:“是日正旦,百官朝賀。宋江、盧俊義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隨班行禮。是日駕坐紫宸殿受朝,宋江、盧俊義隨班拜罷,於兩班侍下,不能上殿。仰觀殿上,玉簪珠履,紫綬金章,往來稱觴獻壽,自天明直至午牌,方始得沾謝恩御酒。百官朝散,天子駕起。宋江、盧俊義出內,卸了公服幞頭,上馬回營,面有愁顏赧色。”

    宮廷裡過元旦隆重繁華,尋常百姓過元旦也是熱鬧非凡。元旦這天清晨,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親訪友,相互祝福,把酒相慶。街道上都要結綵棚,擺放帽子、首飾、衣服玩具之類的商品。還有舞場歌館,車馬來往,絡繹不絕。

    元旦之夜,有錢人家的女子也可以入場觀賭,或入店飲宴,《東京夢華錄》中說,這種事情“慣習成風,不相笑訝”。如此看來,古代的女子,可以藉著元旦佳節,暫時擺脫一些清規戒律,適當地放鬆享受一下生活。

    凡是過盛大的節日,幾乎都離不開美食,古人過元旦也不例外。《東京夢華錄》中說:“(元旦的開封)皆煎術湯以飲之,並燒蒼朮,又闢除疫癘之氣。”許多人家還“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開,眾分食之,以為一歲百事吉之兆。”看來古人元旦吃美食頗有講究,他們在品食美味的同時,還表達了辟邪、盼望吉祥的美好願望。

    古人過節日也是為了休閒和放鬆,對於文人墨客來說,最好的休閒方式無非是吟詩作賦。元旦是個盛大的節日,歷代詩人都留下了與元旦有關的詩作。宋朝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謂是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

  • 2 # 大星去野

    “元旦”,就是每年陽曆的一月一日,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傳統的新年。但在中國古代,“元旦”一詞的意思,與今天有著很大的區別。

    顓頊(zhuān xū,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開始農曆紀年,以正月為元,初一為旦。但此後的夏、商、周、秦、漢的元旦日期也並不一致。據《史記》記載,“元旦”在夏代是正月初一,在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在周代是十一月初一,在秦代是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候恢復夏曆,仍以正月初一為元旦,這就是我們如今的“春節”。

    正月初一,我們現在稱“春節”或者“過年”,但在古代卻稱為“元旦”。

    不過,不同朝代仍有不同的稱呼:

    先秦時期叫“上元”、“元日”、“改歲”、“獻歲”等等;兩漢時期則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時期又叫做“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唐宋元明時期,稱為“元旦”、“元日”、“歲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

    從以上各朝各代對“春節”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出,“春節”在古時候叫得最多的就是“元日”或“元旦”。也就是說,他們所說的元旦,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陽曆一月一日。

    “元旦”是一個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元”,在甲骨文中就是人的“頭”,有開始、第一之意。“元日”就是新年的頭一天,《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相祖。”孔傳:“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東京賦》:“於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還有唐朝孟浩然膾炙人口的《田家元日》詩和宋朝王安石家喻戶曉的《元日》詩等等,詩文中的“元日”都是我們如今的“春節”。

    “旦”,是天明天亮的意思。《說文解字》認為“旦”是“從日見一上,一,地也”。“旦”是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也就是早晨的意思。那麼,“元旦”二字合在一起就是新年的第一個早晨了。

    單從“元旦”一詞來說,它最早出自南朝詩人蕭子云的《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也對“元旦”作了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房玄齡在《晉書》中也說:

    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還有唐人成文斡《元旦》詩以及南宋詩人陸游《己酉元旦》詩等等,這裡的“元旦”都是“春節”的意思。

    其他稱呼和出處就不一一介紹了,在清朝消失以前,沒有把“過年”稱為“春節”的,大都稱為“元旦”。也就是說,這以前的“元旦”都不是陽曆的一月一日。

  • 3 # 小茗說史

    古代的元旦是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現在的春節。

    民國時期,孫中山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曆的一月一日為新年,但當時還沒有元旦的叫法,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才叫公曆的一月一日這一天為元旦。民國時期,當時定公曆的一月一日為新年。

    “元旦”作為一個詞彙,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正月朔日(初一),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之說。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稱“元辰”,北齊《元會大享歌皇夏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指的都是正月初一這一天。

    那麼,古人都是怎麼過“元旦”的呢?

    1、古代女子春節愛化梅花妝

    愛美之心,自古有之。現代一樣,古代的女子在節日裡也會化好看的妝容。

    唐朝的女子在春節期間會化上精緻的“桃花妝”。“初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裡人。”正月初七即為人日。

    據《平御覽》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臥在含章殿下,一陣微風吹過後,一朵梅花就不偏不倚地落在了公主的額上。而且怎麼都摘不下來,三天之後才清洗掉。公主的額頭就此留下了梅花的形狀。宮中的女子都覺甚好看,爭相效仿。在額頭上粘花瓣的妝容漸漸地也從宮內流行到了宮外,但梅花不是日日都有。所以聰明而愛美的古人便把金箔剪成花瓣的樣子貼在額頭上,甚是嬌俏。民間普通的女子、官宦人家的小姐、還有歌伎和舞女們都紛紛如此。“梅花妝”就此流傳開來。

    2、“飛帖”就夠了

    古人的春節雖然沒有電話跟簡訊,但他們也有自己表達祝福的方法。那就是“飛帖”。春節期間的拜年十分重要,每家每戶都會向親朋好友去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飛帖”其實就是現代的賀年卡。

    由於春節時間很短,拜年的時間比較集中。所以一到主人不在家,登門拜訪的客人便留下飛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些官員由於交遊廣闊,無法向所有的親朋好友一一登門拜年。便讓僕人拿著紅帖去挨家挨戶拜年。這種方式不僅節省了人的時間,也聯絡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為了接收“飛帖”,一些人家便在門前的牆壁上糊一個寫著“接福”的紅紙袋。來的人只需將“飛帖”投入紅袋中即可。但中國一直有禮尚往來的傳統。一些大戶人家會對收到的飛帖登記在冊,將送“飛帖”之人的官職、輩分、家庭地址等都寫清楚,以便還禮。

    3、過年必喝屠蘇酒

    屠蘇指屠蘇酒,是古人們守歲時喝的酒。屠蘇酒有驅毒、定神、防治疫病等功效。

    屠蘇的方子為:“大黃十六銖,白朮十五銖,桔梗十五銖,蜀椒十五銖,去目桂心十八銖,去皮烏頭六銖,去皮臍茇葜十二銖。”從藥效和功效推斷,喝屠蘇酒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傳說每到除夕之夜,很多戶人家都要將配好的屠蘇中藥放入井裡,在元旦時放入酒內,可全家共飲。屠蘇酒的喝法很特別,和傳統的從年長者開始喝不一樣。一般是從家中年紀最小者開始喝,越是年長的越是喝在後面。原因是為了慶祝年紀小者又增加了一歲。而老人後喝是因為老人年長,延後喝有延壽一說。

    宋代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

    “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便是印證了這一說法。

    4、送你一個“五辛盤”

    “饋春盤”,顧名思義。“饋”就是贈送的意思。“春盤”又名五辛盤,是從晉朝開始的一個民間習俗。人們會在立春這天將餅餌、蔬菜、果品、糖果都統一放在大陶盤裡面。由於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春和日暖,萬物生長。親朋好友都會在這一天之間互相贈送春盤,有著生機蓬勃,迎春納福之意,象徵著吉祥如意、永珍跟新。

    另外,我們古人慶祝元旦主要表現還有放鞭炮、殺三牲、拜祭祖輩等等。寫對聯、書寫福字、舞龍燈的民間活動也逐漸成為元旦的主要慶祝活動之一。“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晉代詩人辛蘭在詩歌《元正》裡記錄了當時元旦的情景。“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南朝梁人蘭子云在也其《介雅》一詩裡對元旦作了大概的記錄。

  • 4 # 阿皓談歷史

    據史書記載,“元旦”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而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元旦”也有其他不同的叫法,例如: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等等。

    說白了,古代的“元旦”相當於現代的“春節”

  • 5 # 微影片或短文

    在古代“元旦”就意味著新的開始。那麼古代人是怎麼過元旦的呢?

    據史書記載,“元旦”一詞最先出現在《晉書》中,“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元旦也有不同的叫法,古代叫:“元正”、“元辰”、“元春”、“元朔”等。實際上古代百姓過“元旦”相當現在過“春節”。

    元旦這天對皇帝來說,更是一個隆重節日,是祭祖大典的“良辰吉日”。除了皇家祭祖以外,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等。

    古代百姓元旦這天,每家每戶都會很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服,走親訪友,相互祝福,把酒相慶,有似於現在“春節”。民間會煮屠蘇酒、擺五辛盤、佩戴卻鬼丸(驅除鬼怪的丸子)等。

  • 6 # 晚亭349

    古代人如何過元旦,我沒掌握資料,但是我在農民口中獲得了一首真實的山歌:今錄於次:

    “可憐可憐真可憐,四兩豬肉過個年!

    三十晚上吃豆腐,留出豬肉待嬌戀!”這是古人過年的真實寫照!

  • 7 # 逢春186177958

    說筒單點,古代沒采用公曆紀年,沒有元旦節。新中國成立後決定釆用公曆記年,才開始有元旦節,即每年的第一天。故古代人沒過現在意義的元旦節。

  • 8 #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古人沒有元旦節。

    古人有元旦日,即正月初一。

    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誕生的那年為公曆元年。

    所以,現在中國過的元旦節,其實,也是洋節

  • 9 # 遊雲說

    古代的元旦和現在的元旦不同,就是現在的除夕的第二天。例如蘇軾有句詩叫總把新桃換舊符。一般就是放鞭炮,煙花,舞獅子,包餃子等

  • 10 # 雲開山夫

    古人如何過元旦?“元旦”即一年的第一日,所以古代人過元旦也就是過春節;現在的“元旦”是民國開始使用公曆後才有,也即是古代人沒有現在的過“元旦”之說。

  • 11 # 一介須翁

    這裡借用宋代詩詞人晏殊的一首詞,這首詩詞表現了詞人一種對過去一年對美好事物逝去的傷感,雋麗的意境,在新的一年給人以美的享受。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排徊。

  • 12 # 俞州夢中人

    在古代,元旦其實就是現在的春節。元旦,“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早晨天明的時間,也通常包含一天之意。因此“元旦”就是一年的開始、一年的第一天。對古代人來說,元旦是個盛大的節日,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慶祝。

    元旦是一年之始,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初一),謂之元旦,俗稱為新年。”當時,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視之為大節日,《野客叢書》中說:“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旦)、寒食。為大節日,七日假。”也就是說,北宋時期的“元旦”相當於現在的春節,當時國家的“假日辦”要發出通知,給“上班族”放假七天。在元旦的時候,在北宋的京城,宮廷裡要舉行大規模的朝會,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賀,人們稱之為“排正仗”。此時,常有遼、高麗、西夏、于闐、回紇等地的外交官前來朝賀。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大使拜則立左足,跪右足,以兩手著右肩為一拜。副使拜如漢儀。回紇皆長髯高鼻,以匹帛纏頭,散披其服。于闐皆小金花氈笠、金絲戰袍、束帶,並妻男同來,乘駱駝,氈兜銅鐸入貢。其中遼使臣朝見完畢,翌日要到相國寺燒香,次日於南御苑射箭,朝廷選善射武臣伴射。伴射得勝,京師市井兒攔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可見當時京城裡過元旦的盛況。元旦這天的清晨,京城裡的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親訪友,相互祝福,把酒相慶。

    從元旦這天開始,政府准許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參與關撲遊戲。所謂“關撲”,是一種帶有賭博性質的遊戲,參與遊戲的雙方約定好價格,用銅錢在瓦罐內或地上擲,根據錢的字幕的多少來判定輸贏,贏的人可折錢取走所撲的物品,輸的人要付錢。關撲可以賭得很大,車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為賭資。

    “關撲”簡潔明瞭,在當時的民間非常盛行。但只有像元旦這樣大的節日,官府才允許“關撲”開放,一般以食物、日常器具、果實、柴炭之類來賭。元旦之夜,有錢人家的女子或入場觀賭,或入店飲宴,《東京夢華錄》中說,這種事情“慣習成風,不相笑訝”。

    除了放假和允許公開賭博外,在北宋古人怎樣過元旦節?北宋時期的元旦這天,京城的許多繁華街道上都要結綵棚,擺放帽子、梳子、珠翠、首飾、衣著、花朵、領抹、靴鞋、玩具之類的商品,還有舞場歌館,車馬來往,絡繹不絕。同時,當時也有許多飲食習俗,比如,大部分家庭要吃素餅。《東京夢華錄》中說:“(元旦的開封)皆煎術湯以飲之,並燒蒼朮,又闢除疫癘之氣。”許多人家還“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開,眾分食之,以為一歲百事吉之兆。”如此看來,北宋的元旦真是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非常熱鬧

    明朝天順年間民間送賀年卡

    元旦,正是辭舊迎新的時候,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贈送賀年卡祝福新年快樂。據有關史料記載,我國明朝天順年間,民間就已經出現了賀年卡。

    在明朝時期,有人用二寸寬、三寸長的箋紙,在上面印製出美麗精巧的梅花圖案,並且工工整整地寫上姓名和地址。到了農曆正月初一這天,爆竹聲聲,春聯鮮豔,人們滿臉喜悅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慶,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四處瀰漫。這時,有人就拿著自己精心製作的賀年卡贈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既可以恭賀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溫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義又無限溫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有許多人喜歡用紅色的硬紙片來製作賀年卡,有些人為了更充分地表達自己對友誼和別種情愫的珍視和看重,還十分珍重地把賀年卡裝在古樸芬芳的精美錦盒裡,然後懷著真誠的情感饋贈給要送的那個人,以此來表達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溫暖情愫。

    民國的時候,親友之間互相贈送賀年卡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風氣。當時,於社會大眾受西方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影響和薰陶,人們不僅在辭舊迎新的日子裡互贈賀年卡,即使在公曆的新年(即元旦)前夕也互相贈送賀年卡,以表示濃濃的祝福,這就是聖誕卡,瀰漫著十分浪漫的氣氛。當時,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賀年卡的花色和品種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繽紛。同時,隨著郵政和通訊事業的飛速發展,人們已經把當面贈送賀年卡變成了互相郵寄賀年卡,使小小的賀年卡蘊涵了更加濃郁的美好情調和浪漫氛圍。

    到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賀年卡又被許多畫家賦予更多的現實意義。一些充滿愛國熱情的進步畫家,在賀年卡上精心繪製出有社會意義的圖案,而且特別注重賀年卡圖案的進步色彩。

    與此同時,在當時的日偽地區和國民黨統治地區,一些貪官汙吏卻借送賀年卡之名,向老百姓按門收錢,大肆盤剝,中飽私囊,不僅使賀年卡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美好含義,同時,這種卑鄙行徑更是對賀年卡的褻瀆。 現在,賀年卡已經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的一種美好載體,而且,還出現了便捷的電子賀年卡,是人們溝通感情的一種別緻的方式。

  • 13 # 雜說寫文

    我國的元旦不是現在我們一般理解的公曆1月1日。

    根據考紀我國的元旦起源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餘年歷史。“元旦”又稱為“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也就是現在常說的“正月初一”。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北宋時期的“元旦”相當於現在的春節,當時國家的“假日辦”要發出通知,給“上班族”放假七天。允許民間公開賭博

    明朝就開始送賀年卡了

  • 14 # 應家老大697

    這個問題的課,只能講解小時候學道時的受,在溫領日橫石橋頭的山溝中聆聽哪悠然的著問,按古華惡魚莊的傳,過冬至後,古故都叫元旦。

    宜,這個問題的課問,小孩樂趣喉主要的食物甜品蜜那個,邊問大人們做教大孩子的生活方法時時出,拼哪哪個設特別關心式的於敵生存作主要素於對錯簡點問若果,擠當你長大了時,如儆溶時得現景迎,若老易解惑這個問問題古蓀,是囊中羞澀比囊中有澀間時。出句飲湯!現解是飲料,老易是長輩們的比,一個長輩說:囊中羞澀沒有。一個長輩講:有囊中有澀甜啊!你選擇對。那時的我想了半天,回答事對的比現代……。謝謝老師問的存在作主要素於對錯法則的存在於自然時空間時間的定義意含觀識所學所選擇對的是純社會學的發展的存在……。

    祝新年快樂!萬事順心如意!

  • 15 # 愛我你珠寶

    上古傳來今繼古,

    有文史資人續世。

    何叨前歷度節氣,

    一笑風雲汝是誰。

  • 16 # 隨心隨性隨緣隨遇

    元旦實際上是在中國使用公曆以後發生了變化。

    在古代實際上是有元旦的,但是沒有春節,古代的農曆正月初一(也就是現在的春節)就叫做元旦。

    在漢語的語境中,“元”有開始的意思,“旦”指的是天明時的那一刻,也指代白天的時候。“元旦”一詞從在漢語中出現開始,便是新一年開始的第一天的意思(當然那時候不是公曆的1月1號)。

    雖然“元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不過“元旦”作為一個節日的歷史還可以繼續上溯。

    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

    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元旦”這一詞語出現的就很早,最早可以追溯至南朝梁國人蕭子云寫的《介雅》這首詩中:“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從“新元旦”、“初今朝”這兩個詞中也可以感受到這一天代表的“新”意。

    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到了唐代又換了個名字,唐德宗李適曾經寫了一首詩叫做《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這首詩中把元旦叫作“元朔”。

    元旦俗稱年初一。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天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 17 # 伊澤—美食天下

    新年在古時候最初被稱為“歲首”,都是指農曆的正月初一。《晉書•律歷中》對元旦做了最初的記載,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輪車順路帶的人,側翻癱瘓了,公了好還是私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