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梭煙雨江湖行

    這是扯,楚漢戰爭明明是楚人內戰,與秦人毫無關係。

    無論是漢王劉邦還是他麾下的主要將領韓信、英布、曹參、樊噲甚至文臣蕭何、陳平,都是楚人。楚霸王項羽的部下更不用說,基本都是楚人。不是楚人的名人,也就是魏國人彭越、韓國人張良。

    劉邦從漢中出兵“還定三秦”,秦國舊地已經成了漢王劉邦的根據地,秦人只能跟著劉邦與他那批主要是楚人的部下參加楚漢戰爭。秦人只是跟著走,他們不能決定怎麼走。

    劉邦打贏楚漢戰爭後,封賞的王侯基本都是楚人,秦人只是“出力”甚至承擔著巨大的戰爭傷亡,並不能“享受勝利果實”。無論是領頭打天下還是後來做天下,都是一批楚人。

    可以說秦人“奮六世之餘烈”建立起秦帝國,卻是為楚人做了嫁衣裳。楚人陳勝吳廣,為楚人項羽做了嫁衣裳,他們最終為楚人劉邦做了嫁衣裳。甚至劉邦稱帝后也是用黃老之治,秦國戰時體制也被漢朝“平戰結合”新體制取代。

  • 2 # 莊蘇谷

    這個觀點來其實是從歷史學家田餘慶的著作中的一段話衍生出來。

    我們看到,當淵源於楚的漢王劉邦東向與諸侯盟主楚王項羽爭鋒之時,他確實是不期而然地居於當年秦始皇滅六國的地位。客觀形式要求居關中的劉邦之楚消滅居關東的項羽之楚,步秦始皇的後塵,再造帝業。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說張楚》

    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觀點呢?

    我覺得分兩點。

    第一,並不是說歷史上的秦國被滅之後又死灰復燃,又一次東出滅了六國。秦國宗室在被胡亥折騰過一次後,又經歷了項羽入咸陽,早已孑然無存。事實上劉邦統治集團核心成員基本都是蘇北人,和關中沒什麼關係。

    這個觀點的真正含義是,只有以關中為根基的勢力才能統一天下結束秦末亂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個勢力的代表可以是劉邦,也可以是牛邦馬邦。

    為什麼呢?因為秦漢時的關中沃野千里,是個大糧倉,而函谷天險又成為了它埋頭髮展的屏障。加上春秋以來數百年與戎狄雜居,貴族階層受到周禮影響比較小,力量薄弱,所以有條件進行全面化的改革,發展出一支強軍。這些都是關中勢力統一天下的優勢,劉邦只是不期然地繼承了這些優勢。

    第二,我們看歷史,要用更長線的眼光看而不是侷限於一個階段。如果說以關中為勢力的代表能夠結束秦末亂世是必然,那麼再往前看,秦國被楚國所滅也是必然,再往前看,秦國一統天下也是必然。

    為什麼呢?因為關中勢力的優勢從未變過,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和劉邦能結束亂世的原因差不多。而秦國實施法家之政,統一天下後卻不與民休息,被六國中幅員最遼闊、文化最獨立、反抗最強烈的楚國滅掉,當然也是必然。

    總而言之,從秦滅六國,到漢朝建立,歷史彷彿走過了一個“之”字形:秦滅六國,成就帝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雖滅秦,唯有承秦才能再造帝業 。

    其實歷史從未讓出人意料。對此,司馬遷早有總結:

    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那麼有小夥伴有問,為什麼漢能承秦,卻沒有二世而亡,再被來自南方的勢力顛覆呢?

    因為漢初吸取了秦末的教訓,實行黃老之道,與民休息,讓民間矛盾大大緩和。儘管如此,由於之前所說,南方幅員遼闊、文化獨立,漢帝國建立之後,依然受到了來自南方強烈離心力的挑戰。

    文景之時,七國之亂,領頭的就是封在故楚之地、實力最雄厚的吳王劉濞。若漢初不實行無為而治,而重複秦國法家之政,大漢必然將再次被來自東南向勢力顛覆。

  • 3 # 微史論

    這個說法真是獨到,題主厲害。

    我仔細想了一下,這問題的答案應該說楚漢之爭有和秦滅六國相向的地方,不過也有不同之處。下面就從這兩方面分開回答。

    一、相向之處

    其一、西漢建國後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時,自稱是承襲秦制,也就是說是大秦帝國的繼承國。可見,在劉邦的心目中對於大秦帝國是非常憧憬嚮往的。這是心理上的相向。這還不夠。

    劉邦建立大漢之後起初是想在咸陽立都的,目的其實就是宣自己的得國的正統地位,只是由於項羽在攻入咸陽後大肆破壞,導致秦朝故都破敗不堪,無法維善,只能另選他處。有人建議在洛陽,劉邦沒有同意,最後遠在了距離咸陽很近的以東幾十裡的地方建立新都城,是為長安城。我猜想,劉邦肯定是想離秦故都近一些。

    劉邦基本上完全承繼秦朝的制度,比如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等,只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分封。

    這是漢朝建立後與秦朝相向的部分。

    其二、西漢建立前

    楚漢之爭之前,秦末各方諸侯都是一心滅掉秦國,所以矛盾是一致對外的。當秦國滅亡後,諸侯內部的矛盾就轉換為主要矛盾了。項羽分封共同反秦的各路諸侯,將劉邦分到巴蜀地區。項羽以為巴蜀地區貧瘠落後,劉邦發展不了,但是要知道,秦國就是從巴蜀地區起家的,那裡易守難攻,田地也肥沃。後來劉邦聽從張良計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成功進入巴蜀進行發展。

    後來劉邦趁山東發生叛亂之時,發兵關中,輕而易舉的取得秦國龍興之地關中平原,後來劉邦就是以關中為根據地,出兵爭奪天下的。這點和秦滅六國有地理上的異曲同工之妙。

    其三、戰爭本質上

    秦滅六國戰爭的本質是先進的新的社會制度戰勝落後的舊的社會制度的。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社會制度逐漸擺脫了周朝以禮為核心的社會制度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根本的政治體制,建立了先進的軍功爵位制和郡縣制。當落後的制度面對先進制度的時候,滅亡是遲早的事。

    而楚漢戰爭中,劉邦同樣代表先進制度。項羽代表了六國的後裔,而且項羽分封天下諸侯,仍然採用分封制,而且看不上巴蜀和關中地區。假如項羽奪得天下,那麼必然會採用舊制,施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徹底廢除秦朝的一切制度。

    所以在戰爭的本質上,秦滅六國和楚漢之爭,都是先進取代落後的制度。

    不同之處

    歷史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東西,秦滅六國和楚漢之爭也是如此。兩者不同之處在於以下幾點。

    其一、戰爭時間上

    秦滅六國是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也就是說秦滅六國領過了六代人的發展才取得的偉大壯舉,就單純說秦始皇也是經過十年的統一戰爭,才取得最後的勝利。

    而楚漢之爭只有僅僅的四年之短,劉邦就消滅了起兵反秦的各方勢力,取得天下一統。

    這也說明秦滅六國的難度遠遠大於楚漢之爭的難度。

    其二、戰爭物件不同

    秦滅六國是明確意義上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戰國七雄也是歷經百年才生存下來的,而且也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制度。

    而楚漢之爭雖然也是諸侯之間的戰爭,但是卻沒有明確的國與國的界限,更多的是軍事集團之間的相互征伐。

    而且在秦滅六國中,秦王嬴政是絕對的主角。而楚漢戰爭中,主角是項羽和劉邦,以及手下的一些謀臣武將。

    其三、建立的制度不完全一樣

    前面說西漢承襲秦制,但是並沒有完全效仿。比如劉邦建國後,採用的是道家黃老思想作為治國思想,廢除秦朝的嚴苛律法,廢除軍功爵位制,採用了休養生息的國策,而且在郡縣制的基礎上採用了分封制,這對於穩定漢初國家的形勢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而秦朝自商鞅變法以來,就採用法家思想,建立了嚴峻法律和賞罰分明的軍功爵位制,這對於處於動亂年代的秦國建立強大的軍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又採用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使得中央的權力最大化,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始皇帝統一後,還沒有來得及調整治國國策,就駕崩了。秦國的很多政策法規並不適合和平年代,所以秦帝國二世而亡。

    總結

    綜上所述,楚漢之爭說成是第二次秦滅六國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定的不同之處。

    劉邦即繼承了秦朝又改善了秦朝,並沒有完全按照秦朝的模式進行統一戰爭,統一後也沒有完全效仿秦朝的體制。

    我個人覺得,漢高祖劉邦做了秦始皇沒來得及做的事,所以漢朝得以長達幾百年國運,而秦則二世而亡。

  • 4 # 飄落的未知

    個人感覺主要應該是思想的傳承,或者說是制度的傳承由秦以前的分封諸侯制,變成了中央集權制,秦亡後所出來的國家說是為了復國,其實可以看作是對以前的分封制的一種復辟,最大的代表應該是項羽,就是復辟的典型,當時的郡縣制其實也可以說是對以前的生產製的一種摧毀,可以集中國家的全部力量去做一件事,換一句話說就是劉邦當時代表了先進生產力,而其它的諸侯國代表的是落後的生產力代表人物就是項羽,所以劉邦是註定會打敗項羽的。

  • 5 # 哈士不是奇

    從形式上來看,楚漢戰爭確實類似於第二次秦滅六國,但是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

    秦滅六國之戰

    秦國滅六國之戰,嚴格意義上來講,應該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到秦始皇滅六國結束,即所謂的奮六世之餘烈。

    在秦國滅六國的過程中,是十分艱難的。秦國經歷了秦楚爭霸、秦齊爭霸、秦趙爭霸,又通過了一系列的戰爭,譬如長平之戰,五國伐齊,將幾個秦國大敵相繼打壓下去,這才有了秦始皇的滅六國戰爭。

    秦國之所以滅六國如此艱難,都是因為六國在這片大地上盤踞了太久的時間,無論是關係還是實力都根深蒂固,難以打擊。

    舉個例子,五國伐齊之戰,齊湣王滅宋國引起他國不滿,終致五國伐齊。究其根本,就是因為齊國的行為打破了當時的固有平衡。

    秦國滅六國也是如此。因為各國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秦國想要滅六國的阻力十分之大。

    楚漢之爭

    楚漢戰爭就不同了。因為秦始皇滅六國的行為,打破了六國之間錯綜複雜關係。雖說六國後裔在之後的起義軍中依舊佔了不少的比重,但是比起戰國時期,他們的影響力就已經弱多了。無論是陳勝吳廣的起義,還是劉邦的起義都已經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而秦朝滅亡以後項羽的分封行為,更是將這個影響力再次減弱。

    項羽分封諸侯表面上看,是將六國後裔重新分封,但是實際上卻將六國後裔原來的土地給切割開來了。其目的也很明顯,就是為了防止六國後裔做大。這一點,從項羽分封之後,齊地造反就能看出。

    齊地造反,就是因為項羽分封不均,這才引起了六國後裔的不滿。

    因此,秦滅六國和楚漢戰爭,從形式上來看,確實是差不多的,但是兩者的難度卻不可相提並論。

  • 6 # 至樂無如讀書

    言之有理。

    秦滅六國,標誌著分封制的終結,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的開始,這是中國從政治經濟文化體制上走上大一統的標誌,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件。

    楚漢之爭,從本質上是分封與郡縣之爭。楚霸王搞分封,開倒車不得人心,滅亡是偶然中的必然。漢承秦制,遵郡縣,走統一,適應了社會發展趨勢。

    所以,從本質上講漢繼承了秦,是秦的延續,是第二次秦滅六國。

  • 7 # 寄暇學宮

    為什麼說“楚漢之爭”相當於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因為“楚漢之爭”最後是劉邦取勝了,而劉邦開啟“楚漢之爭”的起點正是原先秦國的故土。

    當然僅僅是從原先秦國故地出發,還不能說成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主要還是因為劉邦已經完全徹底地繼承了秦朝留下的資產。

    為什麼會說劉邦完全繼承了秦朝的遺產呢?主要有五點:

    劉邦率先到達咸陽之後,從秦王子嬰手中得到了皇帝玉璽。傳國玉璽就是皇權的象徵,也就是說劉邦從秦王子嬰那裡把秦國的國祚接了過來。

    蕭何在一進入咸陽之後,就把秦朝所有的律法典籍全部儲存了下來。以後蕭何就是根據秦典開始進行治理。可以說劉邦把秦朝的體制給繼承下來了。

    劉邦入關之後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唯恐沛公不為秦王。”而項羽來了之後,“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致使“秦人大失望”。如此一來就讓劉邦徹底收服了秦地百姓的民心。

    在劉邦擊敗章邯等人之後,整個秦地全部納入了劉邦的地盤。秦國的國祚、體制、民心、地盤全部被劉邦繼承了下來。

    當劉邦把秦國的全部都繼承下來之後,這才下令廢除掉秦的社稷,改立成漢的社稷。

    這個時候,原先的天下共主楚懷王,已經被英布給殺死了。整個天下的局勢,彷彿又回到了秦昭襄王滅掉東周的時候。

    所以有人才會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有人說,楚漢戰爭是秦國第二次滅六國的戰爭。

    這個話非常有意思。

    為什麼說這個話有意思呢?

    實際上,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本來就是楚國人。項羽是楚國貴族項燕的後代。而劉邦生活的沛縣,原本屬於宋國,後來被齊國奪得。五國伐齊的時候,沛縣又被楚國奪得,從此沛縣就一直歸屬於楚國。秦國統一六國後,沛縣進入秦朝,但漢朝建立後,沛縣又被劃歸為楚國。

    (楚漢戰爭)

    我們知道,秦末革命實際上首先是項羽消滅了秦朝,同時又征服了各地新崛起的諸侯,建立了西楚帝國,然後對天下諸侯進行了分封。尤其是對原先六國的國君或者大臣的後人進行了分封。

    後來同樣作為楚國人的劉邦又發動了與項羽的戰爭,最後劉邦戰勝了項羽。戰勝項羽後,又發動了誅滅異姓諸侯王的戰爭,最後幾乎把全部異姓諸侯王都誅滅了,當然也就把六國國君及大臣後人建立的國家給滅了,從而建立了統一的強大的漢朝。

    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並非秦國第二次滅了六國,而是楚國把六國再一次滅了。因為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是楚國人。

    但是,這種說法只看到了表面現象,並沒有看到本質。

    (陳勝吳廣起義)

    本質是什麼呢?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點燃了一把火,天下群起相應。這些響應的,當然有劉邦這樣的平民百姓,但是響應得最積極的,還是原先被滅國的六國國君或者其他大臣貴族的後人。因為對於他們來說,終於可以熬出頭了,終於有復國的希望了。

    不過,這些人都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人,也是沒什麼能力的人。其實,他們要是有能力,當初也不會把國家給丟掉了。丟掉以後,他們都紛紛成了囚徒,新出生的後代也是囚徒,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機會。所以他們目光短淺、格局狹小也是很正常的。他們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原先國家的名號。如果是大臣後代,他們還害怕國君的後代搶他們的位置,自然就開始了內耗。還沒開始打仗呢,就內耗起來了,怎麼可能奪得天下呢。

    所以,雖然當時群雄並起,實際上這些人建立的六國只是虛張聲勢。在鉅鹿之戰上,大家還只能仰仗項羽,才把秦國主力部隊打敗。

    同時,由於項羽拖住了秦國的主力部隊,因此劉邦獲得機會,打進咸陽,讓子嬰下課,秦朝滅亡。

    兩個楚國人帶領部隊滅掉了秦國,接著,這兩個人的爭鬥就開始了。項羽不服,覺得劉邦是撿了個便宜,要殺劉邦。好說歹說,項羽饒過劉邦一命。把劉邦流放到漢中——而這裡是原先秦國的地盤。

    (鉅鹿之戰)

    說楚漢戰爭是“秦國第二次戰勝六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劉邦到漢中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帶多少軍隊。因為大部分人都不願意跟隨劉邦到遙遠偏僻的漢中。這樣一來,劉邦後來組建起來的軍隊,絕大多數都是秦國人。雖然說,領導者劉邦是楚國人,但是“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劉邦軍隊裡士兵的籍貫,是起關鍵作用的。

    劉邦為什麼最終能打敗項羽呢?當然與韓信能打仗,與張良陳平能謀劃,與蕭何能搞好後勤運輸這些有關。但是,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於秦國人對項羽的仇恨。

    由於項羽在鉅鹿之戰後,坑殺了秦國20萬人,這20萬人的親屬們、朋友們、鄰居們,甚至所有的秦國人們,對項羽有多麼大的仇恨啊!所以,當劉邦、韓信暗渡陳倉到達三秦管轄的地盤的時候,本來章邯具有強大的戰鬥力,當年打陳勝吳廣勢如破竹。但是現在對付劉邦、韓信的部隊,竟然不堪一擊。什麼原因?就在於秦國老百姓不支援章邯,仇恨項羽。否則的話,劉邦、韓信那些烏合之眾,怎麼可能把強大的三秦打下來。

    當劉邦擁有三秦之地的時候,他們就以三秦子弟為班底,組建了反項大軍。最終,這支大軍滅掉了項羽,同時再滅掉了六國後人們建立的國家,實現了統一。

    從這個角度來看,楚漢戰爭是秦國第二次滅掉六國這個話,是很有道理的。

    (參考史料:《史記》《資治通鑑》)

  • 9 # 河東來

    秦始皇是“法家思想滅六國”,或者說“炎帝部族思維統一中原”,實質就是道家法派貴族的中央集權。

    而楚漢爭霸的結果是“道家思維和儒家思維聯盟滅六國”,或者說“黃帝部族思維代表的呂雉與蚩尤九黎部族思維代表的劉邦結成聯盟,最終統一中原”,實質是道家道派貴族與儒家平民聯盟取得國家政權。

    劉邦與呂雉的隊伍實際上是“道儒共治”,道家的張良,儒家的蕭何,以及道家下屬的兵家破落貴族韓信,但又投降了儒家平民勢力,是典型的“騎牆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蕭何代表儒家月下追回了兵家的韓信。

    到了漢武帝時期,源自蚩尤九黎的儒家平民力量最終戰勝源自黃帝的道家貴族力量,實現儒家平民的中央集權。

  • 10 # 劉一千五

    客觀上說,這種提法說得通。

    雙方的人物就是楚漢之戰爭的頭目劉邦和項羽。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國,劉邦既然與項羽對立,那一定會把項羽幾其所分封的諸侯國或者招降或者消滅,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了。這正好如同秦始皇消滅六國。但是,劉邦自己又是項羽分封的諸侯國,他是漢中王。所以他的起點就比秦始皇低得多,幾乎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但是,秦始皇和劉邦的目的都達到了,秦始皇消滅六國,劉邦消滅天下的諸侯國。一個統一天下,另一個還是統一天下。

    楚漢之戰爭,其實就是兩兄弟打架。他們一起打垮了秦朝,推翻了秦二世的統治。然後項羽當家,他自己認為很公平地與打天下的兄弟們分封了,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畝三分地。但是,還是有人認為項羽不公平,所以起來挑事兒。劉邦趁了這個機會,也出了反對項羽。與項羽為敵。那麼,跟著項羽的人就是劉邦的對頭了。劉邦對付的就是一大群諸侯國。劉邦有打敗項羽,就必須打敗這些國家。這就與秦滅六國差不多了。

    秦滅六國,與劉邦滅項羽,有極為相似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算得上是秦第二次滅六國。但是,劉邦不是秦始皇。漢朝也不是秦朝這時歷史的一個驚人的相似。他們都是從西向東,一漢中關中為根據地出關的。佔盡了極為有利的位置,量力而行,統一了紛亂的社會,形成了一個又一箇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 11 # 滄桑短笛

    楚漢之爭,大約屬於兩個無賴打架,誰贏了都說明不了什麼。拿楚漢之爭比肩秦滅六國,無疑是螢火蟲像跟日月爭輝。我們不妨看看秦滅六國。

    一、推功與擇優

    從堯舜禹抗擊洪水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們一直秉承的是擇優、推功的理念。部落首領,不僅僅是能力超群,更是功勳卓著。從息壤的堵,到疏堵結合,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在抗擊洪水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堯舜禹等優秀人物的誕生,體現的是這種種群的不斷髮展、進化。夏立國、商推行商業和井田制、周完善井田制並試圖創立禮制等,都是中華祖先們發展、進化的文化產物。即便失敗的周禮,制度創新的路子,顯然是正確的方向。

    從夏到周,人治的不斷髮展,暴露了人治固有的缺陷,同時,也孕育了法治的基礎和探索。從管仲變法強齊,到李悝變法強魏,列國爭相變法,無疑是量變的不斷積累。

    二、量變到質變

    如果說,變法之初的商鞅法治派,還是對法治最後的衝刺;那麼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不斷穩定強大,無疑是質變的過程。秦朝的建立,是質變的完成。秦滅六國並非表面上的戰場勝利,滅六國是新生命力取代舊的生命力。

    1、秦滅六國,是法治淘汰人治,是郡縣制淘汰分封制,是中央集權淘汰各自為政。

    2、秦滅六國,是富裕戰勝貧窮,是綜合實力的碾壓。春秋戰國各諸侯國的相互征伐,基本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而秦滅六國,是六國靜悄悄等死,連合縱都不再有興趣。

    3、秦滅六國,是新的文化積累。從士大夫之心、君王之心,進化為天下之心。秦,作為地處西部邊陲的窮弱之國,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受到了山東六國能人志士的鼎力相助。商鞅,衛國人;張儀,魏國人;范雎,魏國人;呂不韋,衛國人;魏冉,楚國人;李斯,楚國人。

    三、綜合國力空前

    中央集權郡縣制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發明,這個公元前的發明,甚至被現代歷史學家稱之為“現代化國家制度”。集中的“軍權治權稅權”,為現代各國的主權核心內容。郡縣制為現代省縣制繼承。丞相府總領治國,上將軍府總領治軍,廷尉府總領司法,長史和駟車庶長總領皇族事物,皇權之下的“四柱”廟堂格局,即便2000多年後的美國三權鼎立也是無法比肩的。表吐槽。法律界理想的權力架構,是皇帝之下的三權鼎立。至於如何鼎力,恐怕現在還沒吵清楚。

    然後,就是各種創新。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建立都江堰、靈渠、疏通天下河渠;修連長城,馳道,甚至概念上的車軌;建立博士宮,“官辦”文化研究。等等。秦始皇陵只是發掘了周邊,出土文物已經驚詫國人了。銅車馬,標準化工業等等,

    總之,秦滅六國是創新取代守舊,是新制度、新社會、新生產力取代舊制度、舊社會、落後生產力。。。。。。

    四、楚漢之爭,有什麼可以拿出來說的?有什麼成就能夠嘚瑟下的?

  • 12 # 玉之溪

    楚漢相爭是一次分復辟與反覆闢的鬥爭。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漢高祖劉邦是秦始皇的堅定粉絲。

    劉邦當過秦朝的泗水亭的亭長,他對秦國的各項政治制度和做法是有深入瞭解的。

    秦始皇嬴政去世三年以後,繼任者胡作非為,加大了社會矛盾,贏胡亥在趙高輔佐下,有歇斯底里的兇殘和無知,當上了皇帝以後,除了秦法他沒有改變,其他的,屠戮功臣、殘骸公室本家特別殘忍,這都是秦始皇生前沒有過的事情。

    秦始皇在位期間賞罰分明、張弛有度,雖然由於國家的勞役很重,但是有功臣良將輔佐,他也不是不知道,他巡視天下五次,也是能夠深切瞭解,社會疾苦的,他也曾經在趙國為人質,所以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但是上天沒有給他時間。繼承人問題的錯誤,致使秦朝可以化解的危機成了死結。

    項羽藉助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原六國貴族的後裔的興風作浪之中興起,在鉅鹿之戰打敗章邯和王離的秦軍,之後稱霸六國,當時的六國基本都又恢復國號,他成了諸侯國的霸主。

    項羽的人生格局太小了,他前期的努力,使他實現了祖父項燕留下得遺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遺言。但是至此他就失去了奮鬥的目標,只是想要王霸天下,那個國家不聽他話他就收拾那個國家,漸漸的他和所有的國家都鬧掰了,最終佔到了對立面,被天下諸侯匯剿,十面埋伏、該下之圍,最終自刎烏江岸邊。

    項羽推翻了秦朝統治,他本該推行郡縣制,但是他卻實施分封制,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所以被歷史拋棄。

    劉邦提出了,異性封王,沒有好下場,最終消滅了異性王,大封劉氏宗親,雖然也為,之後的七王之亂買下了伏筆,但是當時的情況,只能以自家人來管理,天下,由於推行郡縣制的基礎還沒有牢固,之後的文景皇帝都在想盡辦法,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權力,直到漢景帝之時,劉氏諸侯王,基本就沒有勢力了,最多享受有錢人的生活。

    楚漢相爭可以看成是分封制和集權制的較量,有秦滅六國的影子。

  • 13 # 隨興而書

    楚漢之爭的雙方為漢中王劉邦集團與西楚霸王項羽集團之間的戰爭。劉邦所佔據的漢中之地位於項羽所佔據的西楚之地的西面,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被項羽封為漢中王地幾年時間裡韜光養晦、廣積糧草,後主動從陳倉東出,攻佔了三秦之地;項羽在成為西楚霸王后,分封了原趙、魏、齊、燕、韓的貴族為各諸侯王,試圖恢復到秦統一天下前的狀態,各諸侯國改秦製為各國被秦滅亡後的原制度;劉邦在出漢中佔領三秦之地後實行秦制;楚漢之爭的結果是劉邦戰勝了項羽,再次統一天下。故而稱為“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 14 # 南宮外史

    從廣義上來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也沒有錯。

    項羽、劉邦等農民起義軍滅秦後,項羽的聲望和實力得到各路諸侯的公認,由項羽主持分封諸侯的大計。項羽擔心劉邦在關中實力過於強大,把劉邦封到巴蜀,領有漢中土地,稱為漢王。把關中秦故地一分為三,分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yì )為三秦王,以阻遏劉邦的勢力擴充套件。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在這裡項羽犯了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當時憑藉項羽的聲威和軍事實力,他是完全有資格做皇帝的。但他沒有這個意思,也沒聽說范增等謀士提出過這項建議,這說明項羽集團缺乏政治遠見。曾有人建議項羽王關中,項羽偏要衣錦還鄉,被人罵作“沐猴而冠”,項羽還把他烹了。

    在封諸侯王之前,項羽先尊楚懷王為義帝。分封時,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他錯誤地認為霸王在諸侯王之上,可以領導、調遣其他諸侯王。分封后,又派人暗殺了義帝。大概認為沒有了皇帝,霸王就可以代行其政了。

    這也表明項羽不能採用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理由去取得皇位,反而採用小聰明去達到目的。還是缺乏政治遠見,沒有政治頭腦呀

    分封后,諸侯王各自回到自己的領地,這時出現了暴亂。田榮、陳餘、韓廣等認為分封不公,心中不服,引起戰亂。項羽不得不帶兵前去履行自己的霸王職責,到齊地平定田榮。

    劉邦趁項羽率軍平定齊國暴亂之機,出兵漢中,首要目標是平定三秦,統一關中原秦國的地盤。然後以故秦地為根據地,東向平定各諸侯王而與項羽爭奪天下。

    秦地三王章邯等,因為戰死了關中幾十萬子弟兵,投降項羽,取得個人榮華富貴,故關中父老並不親近他們,人心不服,所以,很快就被劉邦打敗。劉邦沒有費多大力氣就統一了故秦地,加上民心順服,關中很快就成為劉邦東向爭奪天下的穩固後方。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源源不斷的支援劉邦的戰爭需求。

    劉邦統一秦地後,一路大軍出武關,一路大軍出函谷關,浩浩湯湯出兵東伐,先後平定或降順了韓王鄭昌,殷王司馬昂、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九江王英布、陳餘和趙王歇,彭越,齊王田廣,田橫,臨江王共驩(huan),燕王臧荼、西楚霸王等。

    所以說,“楚漢之爭”就如同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 15 # 心向青山

    公元前230-前221年,十年的時間,秦始皇橫掃六合,統一天下。

    公元前209-前202年,不過七年,歷史的車輪便走過了秦崩――楚亡――漢興三個階段。

    比較起來,秦始皇和劉邦統一天下的過程其實十分相似。

    1,秦始皇面對的是東方六國,劉邦面對的是包括項羽在內的復國之後的六國故地。

    2,當從劉邦由巴蜀~漢中佔據關中後,便取得了當年秦國的戰略地位。

    3,除了跟隨劉邦起家的人之外,漢軍其實皆為秦人。所以漢朝的統一東方六國故地,確實與當年秦滅六國無異。

    總的來說,劉邦和秦始皇一樣,都是以關中和巴蜀為基業,佔據了黃河、長江的上游優勢。秦始皇以王翦父子平定六國,而劉邦以韓信先後滅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等,走的幾乎就是當年王翦王賁父子的老路。

    劉邦建立漢朝後,其實還有兩次翻版的秦滅六國:

    其一,剿滅異姓王

    此舉是鳥盡弓藏,也是劉邦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項羽

    其二,剿滅同姓王

    也就是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劉邦平了異姓王后,大封宗室未同姓王,實行郡國並行制,最終導致了七國之亂。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之後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天下”遂不再有“國”,無論是異姓還是同姓,分封制結束,郡縣制建立。

    於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大一統至漢武帝得以完成。

  • 16 # 歷史哨聲

    表面上,確實如此,都是以巴蜀關中為基地向東統一

    但實際上秦國統一和劉邦統一併非一回事。最重要的區別是:

    秦國是以一國滅六國,劉邦是率領諸侯滅項羽。

    秦國在一統六國過程中並無盟友,都是單獨作戰,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國花費的時間比較長的原因。就算從秦王嬴政17年滅韓開始算,到秦王26年一統六國,秦國也用了10年時間。更別說從秦獻公開始爭奪西河之地開始的削弱過程。

    而劉邦一統只用了5年時間,難度完全不一樣。

    秦國一統六國過程:

    17年滅韓,18年破趙,20年破燕,22年滅魏,24年滅楚,25年滅燕、趙,26年滅齊。

    劉邦一統過程:

    元年,奪取關中、上郡、隴西、北地,獲取後勤基地。

    二年,降伏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立韓王信為韓王取代項羽所立的韓王鄭昌,降伏魏王魏豹,擊敗殷王,以為楚義帝復仇名義,率領五諸侯兵(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和漢兵、韓王信的韓兵,合計50萬攻取項羽都城彭城,被項羽從齊地繞過後方斷絕後援而敗;五諸侯因此背叛劉邦,劉邦派人聯盟九江王英布;章邯自殺國亡。

    三年,派遣韓信滅魏豹的魏國,南北夾擊滅趙國,立張耳為趙王,劉邦被項羽圍滎陽,想要求和但被拒絕,范增病死,劉邦以計逃脫,採納袁生堅壁不戰的計策,和項羽長期抗拒,讓彭越在東部斷絕項羽糧草;劉邦奪取韓信軍,率軍南下繼續和項羽對抗,並採納鄭忠意見,派遣盧綰、劉賈去楚國東部支援彭越;韓信趁齊國和劉邦使者酈生剛結盟時,襲擊齊軍而滅齊。

    四年,項羽會楚國東部擊敗彭越等,劉邦在西部擊敗項羽守軍,韓信逼迫劉邦封其為齊王,韓信拒絕項羽勸韓信自立建議。項羽和劉邦約和,以鴻溝為界。劉邦不守信用,追擊項羽而敗,後割地封王后,韓信、彭越才率軍前來,立英布為淮南王。

    五年,垓下之戰擊敗項羽。

    垓下之戰時,已經是異姓王的諸侯有:齊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韓王信、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

    參與垓下之戰的有: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三人。和其他大小不一的侯爵。

    總結

    秦和西漢都是由西向東同意,但具體過程和盟友多寡方面並不相同:

    秦統一六國時,有六國合縱,但劉邦統一時,項羽從來沒有合縱,都是劉邦在合縱。

    劉邦是率領諸侯滅項羽,秦國是單獨滅六國。

  • 17 # 長島男爵

    漢王劉邦還定三秦之後,繼承了秦國的基本盤:關中巴蜀,手底下多是秦人,面對著復國的山東諸侯,幾乎就是秦滅六國的復刻。

  • 18 # 一隻養生喵

    我們都知道,在秦朝滅亡之後,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長達數百年,最終的結果是以劉邦的勝利而結束。但給人帶來疑問的是,為什麼“楚漢之爭”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首先,劉邦代表秦朝;項羽代表戰國兩個人分別代表了大一統和分封制兩種可以說是對立的國家制度,但是劉邦所代表的大一統以我們現代人的角度看來其實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的。因而“楚漢之爭”劉邦的勝利其實是代表了先進的一方。

    其次,對照著地圖我們就可以發現,在“楚漢之爭”這麼多年的時間裡,劉邦所掌控的地區基本上以前承襲的故秦之地,而項羽則就不同,他所控制的地區其實是原來的六國故地。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可以說項羽的最大錯誤其實就是給了劉邦一個可以輕而易舉的控制幾乎所有的故秦之地的機會,因此劉邦繼承了秦國對東方六國的優勢才在綜合實力上完全超過了項羽的綜合實力。

    在劉邦集團牽制項羽集團的時候,韓信先後滅掉代、燕、趙、魏、齊以及屬於項羽集團的西楚,韓信此前還暗度陳倉,滅了三秦。劉邦的大軍主要牽制項羽主力。然後韓信不停的滅國,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 19 # 無意義名字

    知道韓信的兵哪裡來的嗎?

    知道韓信的兵為什麼只認虎符嗎?

    那是因為劉邦給他的兵全是秦軍。

    所以不用操練,韓信就可以直接拉出去進行集團化進攻。

    而那些秦兵的親人很多都是被項羽屠殺了。

    秦兵投靠劉邦,一方面是一開始秦國已經向劉邦投降了,並且得到善待,另一方面是項羽入關後搞的大屠殺,存活下來老秦人就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報仇。

    而韓信是誰?只不過是戰國時期的南韓人。但劉邦不一樣,他不是齊華人,也不算楚華人,沛縣人其實是吳華人,同樣也是楚國的敵人。

  • 20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小兵臨大國,開大一統之天下,往往在軍事上的征服之外,還有政治上的妥協。這種政治上的妥協包括了善待前朝遺老,甚至保留他們上層人物的既得利益,以期快速實現政治號令的統一。比較有名的例子是周武王攻滅殷商,只誅首惡紂王,對殷商的遺老遺少,周王朝採取了安撫措施。據史書記載,周武王進入朝歌,商人夾道歡迎。

    周武王分化瓦解商朝政治勢力,那些親周派被封到了宋國,在那裡建設殷商宗廟,祭祀先祖;那些反周派,則禮送出境,把他們驅逐到遙遠的東北;至於那些為數眾多的中間派,則封在了商朝王畿附近,周武王封建了三個同姓公爵國家,稱為“三監”,用來監視他們。

    這次的改朝換代速度很快,重要的戰鬥只用了一個上午就結束了。周王朝儘量不觸動殷商貴族階層的利益,利用商朝的內奸,溫水煮青蛙,逐漸建立起對商朝的政治、軍事的絕對優勢。三年後,紂王之子武庚果然叛亂,周公旦從容佈置,東出鎮壓叛亂。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將所有潛伏在暗處的反周份子都給剿除了。周王朝經歷了第二次征服戰爭,才在中原站穩了腳跟,建立起了牢固的統治。

    這樣的經歷,同樣可以用來參照秦國一統六國。秦國到後期已經不算是小國了,經歷了500多年的國家建設,尤其是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兵鋒所指,動輒百萬大軍。可是,秦國在文化上一直是處於劣勢的,即使在秦國已經建立起了絕對優勢的戰國晚期,諸夏國家也一致認為秦國是虎狼之國、夷狄之邦。

    所以,秦國統一天下是以武力征服為特點的,是典型的以力屈人。至於華夏文化上的高地,起先在魏國(西河學派),後來轉移到齊國(稷下學宮)。秦國的大一統,並沒有思想上、輿論上、理論上的支援,因為此時的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尚未形成。所以,秦國雖然建立起了軍事統治,卻還沒有形成統治的合法性。秦始皇想透過封禪天地這樣的做法,來顯示秦國的合法性是君權神授,始皇帝乃是代天牧民,為此始皇帝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舉動,如封泰山下的一棵樹為伍大夫,砍光了湘山上的樹木,其用意就是要塑造“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天命加身。不過,很明顯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奏效,文化一直是秦國的短板。

    因此,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天下,可是他也知道表面看起來天下太平,實際是暗流湧動。秦始皇想透過建立帝國偉業來塑造大一統政治合法性,同時削弱六國的抵抗力量。所以,秦國上馬了大量工程,同時進行了南北方的疆域開拓,大量的人口被組織起來進行無休止的徭役,以避免他們互相串聯勾結。

    秦國的官吏被分派到帝國各處,以吏為師,六國貴族被取締了政治特權。可是秦帝國土地政策卻沒有相應的配套起來,這些人有錢,卻沒有權,就容易滋生出很多社會問題。秦始皇用行政命令,“俠以武犯禁”,天下禁武。可是。這怎麼可能做到呢?焚書坑儒之後,天下洶洶,秦始皇努力營造的帝國的合法性已經沒有了。那些六國貴族蠢蠢欲動,他們刻了一塊石頭,上面寫著:始皇死而地分。

    秦始皇積勞成疾,病逝沙丘,帝國的命運在這裡打了一個彎。大澤鄉起義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山東群雄蜂擁而起,六國貴族趁機紛紛復國。秦朝立刻組織軍隊鎮壓,秦朝削弱山東十多年建立起來的軍事優勢是足以擊敗這些反抗勢力的。章邯東征,與周公東征,其實本質上並沒有差別,那些蟄伏在民間的野心家都冒出頭來了。只要秦朝把這次叛亂鎮壓下去,秦朝的基業就可以穩固了。

    章邯也確實差一點完成這樣的偉業,他一路上滅魏、收韓、破楚、攻趙,所向披靡,只需要在鉅鹿之戰這裡圍點打援,畢其功於一役,山東六國的抵抗勢力就將全部消亡了。可是,章邯沒想到,出現了一個兵家妖孽項羽。秦朝二次征服的努力功虧一簣,反而被山東六國反殺,二世而亡。

    劉邦就封漢中王,還定三秦,成為了關中秦人的利益代言人。項羽待秦人苛刻,殺人父兄(新安坑降),掠人財富(火燒咸陽),使得秦人舊地成為劉邦穩固的大本營。中原地區飽經戰亂,早已經不能提供戰爭物資基礎,只有關中、江東未曾遭到大面積戰亂,經濟基礎尚存。可是,江東地區開發程度有限,且距離中原主戰場太遠,緩不濟急,項羽最終兵敗就與糧草不濟有關。

    關中地區的秦人,紛紛參加劉邦的漢軍,而劉邦也基本上繼承了秦國制度。秦朝的制度無疑是先進的,劉邦利用秦國的根基,再次東出,與項羽鏖戰的過程中,把各地的六國貴族全都梳理一遍,傳統的老貴族基本都被換了一波。劉邦分封功臣,一大批布衣將相登上歷史舞臺。這些人在地方上沒有根基,只能依靠中央政府,漢朝的中央集權的統治暫時得到了穩固,秦朝的先進制度也因此被傳承了下來。

    在這個意義上,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基業,就如劉邦在沛縣看到始皇帝的車駕時所感慨的“大丈夫當如是也!”劉邦攻滅項羽的過程,其實也可以被視為換了一個身份的“秦朝”再次征服山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畢業十年,同學之間的差距怎麼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