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天報料
-
2 # 淨修道人
其實這四個字先從意思來看,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謹言慎行、信守承諾。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多學多問。原句出自於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的《弟子規》
原文: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白話譯文:
弟子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
3 # 凡夫書旨
孝悌謹信。狹義講,孝敬父母,兄弟和愛。謹言慎行,誠信為本。這個不多禪釋。廣義講,孝悌,佛報四重恩,首為父母恩。父母生人,有造化之大恩,扶育之大道,蒙化之大德,護持之大義。無一不驚天地,泣鬼神。烏鴉有反哺之義,羔羊有跪乳之恩,何況人乎?兄弟相親,同胞血脈,無慾相近,無利相持,放下清淨,無心而心。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兄弟不睦,何以正其身。言語是造化之物,皆概括之意,不得本之一二,或相,或形,或—時,或一剎那,或—人,或一事等等。如水之為水,非水之水。文明幾千年,何人,何聖,何賢真明水,言水,知水?固賢聖無為而異,真經依無言而言。更何況行乎?時事變迀一剎那,行同矣,實異矣。謹而為之,已不名他,何況亂言!心為本,信為相。二者相依相伴,不可分二。迷時不見本心,信即現於當下。如田地中禾木,觀其當下,了知秋收冬藏。悟見本心,信而受持,福德無量。
-
4 # 奇正國學
對於古代的封建統治階級來說,“孝”文化與“信”文化是其鞏固政權的良好工具。因為推廣“孝”文化,教化風氣,有利於促進家庭和諧,使得人人守孝忠君,進而維護社會的穩定。譬如漢武帝劉徹提倡“以孝治國”,其目的主要還是為施行自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方略服務的。
而推廣“信”文化,肅清秩序,則有利於加強道德建設,使得人人守信講禮,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譬如著名的歷史典故“商鞅立木”,為了表現自己推行新法的決心與權威,商鞅巧妙地用一件守信的小事順利地取信於民,為自己的變法道路奠定了強有力的群眾基礎。可見,“孝”文化與“信”文化能成為儒家思想的主要構成部分自有其必然的理由。
【解讀】
孝之至,莫大於尊親
當今社會不少人感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感慨越來越得到人們的共鳴,它背後反映的其實是我們整個社會群體對於當下社會現實的無奈。如今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失獨父母等群體雖然頗受關注,但其物質生活及精神層面依然存在問題。
不過,無論是在法制建設還是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國家都對“孝”進行了倡導與鼓勵,例如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條文,要求兒女多陪伴、孝順老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家庭美德”建設方面,號召建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家庭等。這些都體現了我們在推崇孝道上的不懈努力。
《孟子·萬章上》中說:“孝之至,莫大於尊親。”意思是兒女孝順至極,莫過於對自己的父母親人尊敬奉養。這句話跟“子游問孝”的典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據《論語·為政篇》記載,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答道:“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回答很有些義憤填膺的味道,他說如今所說的孝,指的是能夠對父母做到奉養,但是我們對狗與馬這樣的動物同樣也能做到奉養,所以,如果我們對待父母沒有做到奉養的同時還報以尊敬,那奉養他們與奉養動物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因此,對於父母,我們要孝,更要敬。
孝敬父母不在嘴上,空喊口號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有些人喜歡在社交網路上轉發一些祝福,比如,轉發就能使父母長命百歲之類的文章,或是在父母生日的時候在社交網路上寫生日祝福等。這些雖是源自於兒女的拳拳孝心,但是多數父母並不熟悉社交軟體,因此這樣的祝福父母基本是看不到的。行勝於言,與其花費時間在社交網路上編輯祝福還不如給父母打一個電話,或是買一份小禮物,直接對父母表達自己的關心,讓父母第一時間感受到自己的點滴祝福與愛意。
在這方面,漢代的韓伯愈堪稱孝子典範。
有一次,韓伯愈的母親因為韓伯愈犯了錯,便揮著拄棍要對他施行家法,韓伯愈毫無二話地當即跪在地上任由母親笞打自己的背部,只是打著打著,韓伯愈便哭了起來。母親納悶地問:“以前每次打你,你都絕不會哭,這次怎麼才打幾下你就哭哭啼啼的?”韓伯愈傷心地說:“因為我能感覺到以前母親您打在我背上的拄棍很有力,但現在您打在我背上,我都感覺不到疼痛了,想來是因為母親您年老力衰的緣故,所以我覺得十分難過。”韓伯愈對母親的“孝”在這體察入微的細心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孝敬父母不在比上。盡孝不能盲目攀比,做面子工程以沽名釣譽的行為同樣不可取。真正的孝敬要做到持之以恆地在日常生活中關愛父母。正如韓非子所說:“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意思是若是家裡窮的話就努力賺錢讓家境富裕起來,免除父母的生活之憂;若是父母不開心的話就想辦法令他們開懷,不讓父母整日愁眉緊鎖。這樣滿足父母切實需求的孩子才能算是賢能的孝子,即真正地“解其憂”才算“孝”。
當然,孝敬並非要“愚孝”,更不應生搬硬套地重演“二十四孝”。孝敬父母,也並不是要求孩子唯唯諾諾、毫無主見,而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見,同時與父母積極溝通,跟父母表達探討自己的看法。至於該如何對待中國傳統的“孝”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無疑是最可取的。
-
5 # 百里木樨
孝悌謹信四字出自清代李毓秀《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中的第一句“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弟子規》應該是我們從小就接觸過的一本教育書籍,但是仔細研究過它產生的背景之後,就會發現這本書存在的實際意義。
先說說作者李毓秀吧,他並非什麼傳奇人物,而是一個致力於研究及傳播儒家思想學術的教書先生。早年因屢次科舉未中,便致力於治學。
《弟子規》便是以他平生的教學經驗結合《論語》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編輯而成的,可以說是對儒家思想的個人解讀。
全文以孝為先,非常符合自古以來“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思想。
“孝悌謹信”四個字中,“孝”很好理解,便是對父母長輩要盡孝道,不可忤逆,要知禮守禮,以長輩為先;“悌”便是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尊重,互相扶持,尤其是對待兄長要像對待父親一樣敬重,明白長兄如父;“謹”是指對自己的行為要有約束,不放縱自己,行的端坐的正,凡事要注意言行;“信”便是要求我們要守信用,說得出做得到,不能背信棄義。
古人總說“君子”,那何為君子?
我覺得能真正做到“孝悌謹信”的便是“君子”。
其實《弟子規》更像是封建社會對民眾的一種約束,放到現在來說肯定是不能讓我們照搬照用的,還是應該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
就拿“孝悌”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孝心和同袍之情,但並不意味著就要愚孝或者不顧一切盲目地付出,還應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辨別是非,用合理的方式處理家人與自己之間的問題。
比如現在女生都不願意嫁給“媽寶男”,男生也不願娶“扶弟魔”,就是因為這部分人覺得自己的一生就是為他們而活的,殊不知,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別人。
其次,謹言慎行可以說是值得一輩子去學習研究的,通俗點來講就是自律,不論是“謹”還是“信”都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約束和要求。
自律的話題時常被提起,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它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能真正做到自律仁愛有孝心,那麼我們的人生應該是非常美好的!
-
6 # 禺先生
為人處世不過如此。這四個字出自《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我認為其內涵的要義是: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百善孝悌為先,孝悌是為人之根本;成事謹信為首,謹信是處世的良方。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悌,指對兄長要敬重。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輩善事長輩,作為一種社會道德風尚,自古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孝悌”講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
孔子認為“孝”是人的基礎,不孝的人不能博愛。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規範的根本,貫穿於人的行為始終,從侍奉順從父母,到治國安邦,從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
孝可概括為以下五點:贍養父母。《論語·為政》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敬重父母。《論語·為政》說:“……至於犬馬,皆有能養,不敬,何以別呼?”取悅長輩。《禮記·內則》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好言規勸父母錯誤言行。《禮記·坊記》說:“從命不忿,微諫不倦”。不做有損父母聲譽道義的事。《論語·為政》說:“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悌”主要指尊敬兄長,弟兄相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說:“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孝與悌相聯絡,是為適應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來的。
“孝悌”的外延社會意義儒家社會思想本身並不只是以家族血緣為中心,而是整個的社會的長治久安。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第一》)。
孔子這句話中表達了儒家傳統對人的道德從家庭倫理到社會倫理的一個發生過程。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第一》)。
就道德社會關係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養需要從“孝悌”提升出來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雖然是一個家庭觀念,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國家的基本單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的長治久安。
謹,是指謹言、慎行;信,是指誠實、忠信。
人之所以為人,人有思想。思想支配著人的一言一行。古人為人做事講究謹慎小心,誠實有信。謹言慎行, 這才是做一個真正的人的根本保證。
“謹”在《弟子規》裡體現為以下幾點:“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衣著打扮的這個細節會給別人留下第一印象。俗話說,吃飯穿衣量家當,衣服不一定華麗,但要得體、乾淨,更要符合自己的年齡、身份,不能給人輕浮、邋遢的感覺就行。謹慎衣著,打扮得體這樣做的好處是既是尊敬別人,也是在尊敬自己。“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人都很忙,做事若分不清主次,沒有充裕時間安排好計劃,事到臨頭,匆匆上馬,容易出差錯。“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坐有坐姿,站有站姿。腳不要踏在門坎上,也不要斜靠在牆壁上;坐在橙子上雙腿不要分得太開或不要抖腿,這樣很不雅觀。“入虛室,如有人”。出入別人房間,要先打招呼,輕輕敲門,裡面有答應,同意之後方可進入,子女進入父母房子如此,父母進子女的房間也應如此;進沒有人的房子,就好像進有人的房子,這是對別人的尊敬,也是對自己的自尊,這其實就是“慎獨”,出入沒有人的地方,更要謹慎自己的內心。“信”字是一個單人旁,一個言字,說的是人說話的事。講話真實就是信,不真實就是不信。大家知道,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頻繁、最容易溝通的就是言語,最容易表達的也是言語,言語如果不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人的交往就是非常虛假的。
“信”在《弟子規》裡提現為以下幾點:“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古人講凡事得三思而後行,說話也一樣,想好了再說,不能信口開河,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如果出言“詐與妄”,一次兩次,別人可能還相信,次數一多,別人肯定就不信了。“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要知道,“惡語傷人恨難消”,受傷的一方是很痛苦的,如果這個人沒有寬容之心,就容易產生報復心理。“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在背後不要說別人的壞話,不要拉是非,當長舌婦,沒事的時候,可乾點正事,閒言亂語“莫閒管”,“閒事少管,打捶趔遠。”謠言、毀謗人的話不要說,“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沒有親眼看見的東西,就不要亂講,講不明白的事情就不要亂傳。“過能改,歸於無”,知道自己講錯話了,知錯善改,也是好同志,“知恥近乎勇”嘛,要命的是“倘掩飾”,給自己“增一辜”。用謊言來彌補你的過失,就增加了一條罪。“事非宜,勿輕諾,勿輕諾,進退錯”。不該幫的忙就不要去幫,否則就是幫倒忙,不能做到的事情就輕易不要答應別人。如果你不能辨別是非,又輕易答應了別人,就進退兩難了,這時你講信用不行,不講信用也不行。所以,現代人要學會拒絕,拒絕也是一門藝術很高的學問。“謹信”的外延意義雖然說《弟子規》是給小孩子學的,但很多人長大了也沒真正完全學會。一個人在社會中,表面上我們看做事能力,但是,隱含在內部的是做人。
人越往上走,越應該小心謹慎,否則爬得越高摔得越痛。
能構建“信”的人,在往上爬的路上,總會有人願意給你搭把手。要謹慎,因為與人交往“信”的機會往往只有一次,要知道“無信於人”原諒很容易,再信任卻很難。
-
7 # 燕銜泥
前兩個字是講在自己家裡,敬孝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後兩個字主要是講出門在外,對待朋友和世人們要誠實守信。[祈禱]
-
8 # 木槿紫月
對長輩要孝順,對兄弟要友愛尊敬,說話做事需要謹言慎行,做人得講信用。都是我國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立世安身的根本。然而,不是凡事順著長輩就是孝順,是人就會犯錯,小的錯誤可以縱容,原則上的問題必須規勸誘導才是正確的行為。畢竟老人跟孩子一樣,不僅要哄著,還得勸著。對兄弟友愛尊重不止做在表面,還得真正心裡有他,為他好才對,要不就是縱容了恭叔段野心,最後害了他姓名的段伯沒啥區別。行事需謹慎,做人應守信,所以做不到的事不要輕易承諾別人,要不然給了人希望又讓人失望,自己也信用破產,多划不來。
-
9 # 春夏秋冬L
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文化思想,比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它們不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規範,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行為標準。“孝悌謹信”一詞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對我們現在的人生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孝悌謹信”的出處及含義“孝悌謹信”一詞出自於清代教育家李毓秀著作的《弟子規》一書中,原文內容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弟子規》是聖人先賢的教誨。首先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其實要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孝悌謹信”的內涵和外延“孝悌謹信”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意義,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可以把“孝悌謹信”拆分成四部分來具體理解。
孝——孝敬父母。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我們歷史文化中非常強調“孝”的重要性,“孝”可以說是做人之本,正所謂“百善孝為先”,“羊有跪乳之恩”。孔子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所謂“敬”,就是要求我們對待父母要真心實意,不僅僅是在物質上滿足父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讓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論語·為政》: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悌——敬愛兄長。自古就有:“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說法。兄弟姐妹骨肉之親,手足之情,也是一生中相互陪伴最久的親人。當兄弟姐妹健在的時候,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眼前人,相互勉勵,相互幫助,相互理解,不能因為一些事情傷了和氣,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畢竟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說文新附》: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
謹——謹言慎行。老子說過:“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我們不論是在工作,亦或是學習上,都應該說話做事小心謹慎。正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因為話語而引來果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連“千古謀士”劉伯溫因說話不當而被朱元璋疏遠。謹言慎行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少犯錯誤,還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謹言慎行也是藝術,是一門大智慧。《禮記·緇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
信——信守承諾。“信”作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五常”之一,和仁,義,禮,智一起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不論是帝王將相,亦或是平民百姓,只有信守承諾的人才會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尊重,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的人,每個人值得人們尊重的人,一定是言而有信,信守承諾之人。如同馮玉祥所說的一句話:“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董仲舒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孝悌謹信”個人總結“孝悌謹信”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傳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縱觀古今,不論是修身養性,亦或是為人處世,“孝悌謹信”的內涵和精神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人生經驗,也是我們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楷模。我們應該好好的學習和發揚“孝悌謹信”的內涵和精神,傳承優秀的文化思想,不斷的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
10 # 守獨
孝悌謹信的意思:首先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然後要做事謹慎,講究誠信。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教導我們: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與大眾相處時要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要的事;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
11 # 濛濛噠噠
孝悌謹信:首先對父母要孝敬,對兄弟姐妹要有愛;其次要謹言慎行,講信用。
孝悌謹信,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原則。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否則,別說是成功,就連生存都會變的很艱難。職場之中,當然也要如此。遵循孝悌謹信的原則,對於我們為人處世時非常重要的。
孝,對於中國人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而是發展成了一個非常優良的文化傳統。
例如,在明清兩代,稱呼舉人為“孝廉”而這個稱呼是有很長的歷史淵源的。在漢代就已經有“孝廉”這個詞,屬於當時察舉制的一個科目,孝指的就是孝順,廉指的是廉潔。能做到“孝廉”這兩點的,才有機會出仕做官。在任期間的官員,如果對家中長輩不孝,是會影響仕途順利的。
入大漢朝廷這個職場,首先就是要孝。不管最後被選拔為官員的人那些是真孝順,哪些是假孝子,至少孝本身對職場的重要性已經被漢朝的統治者用事實來講的很清楚了。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中國古代,孝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有多麼的關鍵。那麼,身處人類文明程度遠遠超過古代的現代,我們作為中國人,更應該重視“孝”對於一個文明人的重要性。
是孝,悌、謹、信也是如此。這四個字囊括了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做人原則。而且,這不是上面原典上的字面意思就可以完全詮釋的清楚的。特別是到了當今社會,它的意思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得到了擴充。
例如“孝”,不僅僅是對父母要孝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也算是一個員工的衣食父母,那麼作為一個合格的員工,就要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自己的企業,你會發現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都會因為心態的變化而提高。企業發展壯大,你所得到的回報當然也就非常豐厚了,就像“父母“對”子女“的盡心呵護一樣。
再如”悌“,也不僅侷限於血緣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在企業中,同事之間的“悌”,就是相互尊重、相互友愛。
這樣營造出一個溫馨平和的工作環境,在裡面工作的人,心情會更加愉快,工作效率也會更高。
謹“和”信“也是一樣,無論在大的社會環境中,還是在小的職場中,這兩個字的分量都是很重的。一個人做事不夠謹慎,不仔細,犯錯的機率就會增大,給自己給企業會造成不
回覆列表
《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朗朗上口,易讀易誦,像唱歌一樣,非常有趣。他的意思是《弟子規》是聖人對後生的訓導: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做人要謹慎,講信用。
兩千年前的古聖人告訴我們“孝悌”和“謹信”是做人的根本,我們是 21 世紀的現代人更應該時刻謹記聖人訓,並履行到實際行動中去。
我們的生命源於父母,是父母哺育了我們,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長大,供我們學習,給我們溫暖。我們應該用實際行動去回報父母。
當父母忙碌了一天,疲憊地回到家裡,我們為他們送去一句甜甜的問候: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快坐下歇歇吧!當父母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主動伸出我們的小手,為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父母生日的時候,及時為他們送上一份美好的禮物,送上一句誠摯的祝福。我們更應該虛心好學、勤奮上進,用優秀的成績讓父母歡心。
“人無信則不立”書後的小故事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宋濂是古代的大學問家。幼年的他家境十分貧寒,只能向別人借書抄書。一次,宋濂借到了一本他非常喜歡的書,可說好明天一早得還給人家,於是宋濂忍受著嚴寒,抄了整整一夜,將書抄完。第二天早上按時把書還給別人。宋濂用自己的誠信贏得了別人的信任,也贏得了自己輝煌的人生。
誠信是每天按時地交給老師那工整的作業本;誠信是讓家長簽名的考試卷;誠信是答應別人的事能做到。
誠實守信、孝順父母,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