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建戈說教育

    因為有時間差

    關死後劉無法當日就知道訊息的,等知道訊息也是好幾天後了,就算知道訊息馬上去死也無法實現同年同月同日死了。

    所以誰還自殺啊

  • 2 # 大秦帝國X

    自殺,這樣誰還能為了兄弟報仇,再說劉備這個時候已經是一國之君了,雖說拜過把子,但也沒有你死了我也得去死這樣的道理,後來蜀國攻打吳國失敗了,張飛被殺了,劉備病死了,也算一同踐行了諾言。

  • 3 # 顧空城

    題主的思維很有建設性,不止劉備,張飛也沒有自殺啊。題主的意思是為什麼不遵守誓言,言必出,行必果。可是現實是,這樣真的很難做到。

    首先我們要了解誓言這個詞,同生共死是一個很美好的願望,結拜時說出這樣的誓言,很符合當時的情境。兄弟結拜,不說點能表達手足之情的語言,似乎儀式感也不夠。這就如同男女結婚時,也會許誓:海枯石爛,永不變心。可現實卻是,現在離婚的人口都快趕上結婚的了。還有最近疫情期間,許多曾經手按聖經信誓旦旦效忠美利堅合眾國的華人,關鍵時刻還得往中國跑。許下誓言,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是一種激勵自己的語言行為,絕不是一種教條的愚昧。

    劉關張感情深厚,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因為一個兄弟去世,就悲憤自盡,未免顯得心智不健全。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但是世界上還有一種情感叫理智。一個沒有理智的人怎麼可能建立蜀國,征戰江湖。劉備能夠在三國風雲中佔有一席之地,本身就說明他的才華和心智遠比袁紹、袁術、董卓之流高明。他以皇族身份和個人魅力招攬了一大批人才為他所用,才能打下蜀國的基業。對於關羽的死,劉備當然是憤慨的,兩年後他發動夷陵之戰,進攻東吳,名義上也是為關羽報仇。不曾想,張飛卻為部下所殺。兄弟三人,本是同生共死,卻不料兩位賢弟都先自己而去,劉備的悲傷可想而知。他甚至一度拒絕了東吳的講和,只是意氣用事,但最終卻功敗垂成。

    所為,關羽死後,劉備是不可能自殺的,這樣的心智是做不成帝王的。一個成熟的君王在於悲傷的時候要控制住自己的情感,繼續兄弟曾經一起創造的事業,否則,這個社會如何發展。

  • 4 # 汪汪汪同學呀

    《三國演義》第一回中這樣寫道:“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我們從桃園三結義中的誓言可以得知,劉關張是生死之交,一般人鑽牛角尖的人就會認為,關羽前一秒犧牲,你劉備、張飛下一秒就得給我自刎。此乃大謬也!

    他們誓言的後半段是“背義忘恩,天人共戮”,他們的誓言,後半段是要遠重於前半段的。如果關羽犧牲後,劉備和張飛立馬跟著自刎,這才叫“忘恩負義”。因為他們沒有給關羽報仇,就是不義!沒有雪關羽失荊州之恥就是忘恩。

    張飛在閬中統兵,得知關羽犧牲,沒日沒夜買醉,痛打士兵,誓要報仇雪恨,就是沒有背義忘恩。

    劉備自關羽犧牲後,改變北伐戰略繼而東征,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勸阻,執意伐吳,才導致夷陵大敗而歸。劉備也沒有背義忘恩。

    所以我們看問題要著眼於整體,不要只看區域性。

  • 5 # 西門不帶刀

    這個就需要從字眼上去扣。結拜時的原話一般都是: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重點是這個求字。

    向誰求呢?結拜的時候一般都是跪著,像天地大神求,而大神們的性格應該也是逆反的,否則就不會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種說法了。

    所以這就有點尷尬了:當得知關羽的死訊後,劉備和張飛按照當時結拜時的誓言,是應該立馬就死的。

    但問題就出現在資訊傳播的時效性上,由於沒有電話,手機電報等及時傳播工具導致了劉備,張飛得知關於死訊後都是十幾天之後的事,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同日死是辦不到了,那隻能退而求其次同月死,關羽是死於219年12月,當十幾天後劉備得知關羽的死訊後,他還要派人去通知張飛,這一來一去12月份就過完了,所以同月死也完不辦不到了。

    而12月份過完之後就是公元220年,這個時候劉備張飛都知道關羽死訊了,但這已經跨年了,同年死也辦不到了。

    同年同月同日死都辦不到了,那就算了吧,不死了。

  • 6 # 桑榆情感說

    這問題問的可愚蠢,你見過哪個結拜弟兄因為一個死了另一個就自殺,那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只是說說罷了。不過劉備也因為關羽的死而喪失理智,親帶80萬大軍出川為關羽報仇,結果被那個陸遜小子打得大敗,剩下半條命,跑回白帝城,草草託孤,無幾就死了。結拜弟兄做到這份上,也是夠份了,不冤做一世結拜弟兄。

  • 7 # 煮酒論千秋

    人有好壞,義分大小。

    小義並不是說此情不夠堅定持久,而是它指影響,輻射範圍比較小。如兄弟之義,夫妻之義等等,但他往往是直擊內心,最容易調動人的情感。劉、關、張桃園兄弟義便是小義。

    大義則是家國之義,天下之義。郭靖、黃蓉死守襄陽,葛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是大義。

    劉關張的感情之小義

    劉關張的感情好到什麼程度呢?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三人是睡一張床,穿一條褲子的感情,比親兄弟都親,可以毫不猶豫地代另一個人去死,擁有世間最強的羈絆——刎頸之交。

    所以關羽死,劉備和張飛可以說是心如死灰,痛不欲生的。

    但桃園結義時“同生共死”的誓言,二人卻並未實現。這是為什麼呢?

    三兄弟的理想之大義

    關、張以劉備為首,而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這也成了三兄弟至死不渝的追求!

    關羽死時,天下三分,東有孫吳,北有曹魏,而大漢偏居益州,剛剛經歷了荊州之敗,損兵折將,正是風雨飄搖之中。

    若三人只是尋常草莽,那大可效仿幽男怨女,踐行生死相隨的誓言,倒也無傷大雅。

    可他們畢竟不是普通人,他們肩負著興復漢室的重任——這可比一死了之簡單太多了。他們都是頂天立地的好漢子,怎麼能因為兄弟情壞了國家大事,失了大義呢?

    關羽是何等人?

    熟讀《春秋》,義薄雲天,深明大義

    關羽會願意看到大哥三弟因為自己的死意志消沉,不顧天下蒼生嗎?這樣的大哥三弟,恐怕也沒見面九泉之下和關羽相聚吧!

    此外,關羽的大仇尚未得報,國仇家恨夾在一起,怎麼能先死呢?到時候平定天下,拿著孫權、曹操的人頭給關羽祭奠,然後三兄弟再相聚一起,暢飲一番,豈不快哉!

    綜上,三兄弟都心懷天下,志在匡扶漢室。所以不能因為兄弟之間的小義失了國家大義。而且尚未給兄弟報仇,怎麼能先死呢?

  • 8 # 陳鑫xc

    理性的來分析一波劉關張的結拜~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在此落寞且一心報國的劉備劉皇叔隨即被引出,機緣巧合中認識了兩位好漢,關羽、張飛。

    三人由於志趣相投,又都血氣方剛,無處釋放,正所謂香菸遇上火柴,於是在那桃花盛開的季節,擇吉日結拜為異性兄弟。《三國演義》文中結尾處描述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言:“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誓言讓人熱血,但回顧小說,或者追溯正史《三國志》都可以發現,這是一段偽誓言,關羽於公元219年逝世,張飛於公元221年逝世,劉備於公元223年逝世。根據題主的提問,劉備為何違背誓言並未在關羽死去而自殺,在下認為可以往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他們結拜的階段,屬於劉備事業的起點,堂堂一代皇室子孫,卻做上賣草鞋的行當,一沒錢,二沒權;好不容易見到如此人才,備怎能錯過,所以不顧一切要將關張化為自己的陣營,結拜異姓兄弟當然是最佳選擇,宣誓肯定要隆重,所以同年同月同日死必不可少!

    2、關羽去世,劉備剛好在那一年稱漢中王。劉備在事業上升期階段,就在與孫權妹妹的緋聞中差點無法自拔,這也充分詮釋了人性的弱點,榮華富貴...咳咳,時間可以淡忘一切煩惱!當劉備終於完成當年的理想,並且是超額完成,不但興復了漢室,並且自己當上了老大。格局相比於草鞋備模式只能是一個天一個地,當得知關羽的去世肯定不能選擇自殺,因為這一切來的太不容易了!這種感覺就跟當上公司老闆後,你的重要部門失去一位得力干將,雖然你非常傷心,但依然還有公司這座大市場支撐著你!

    3、劉備的周圍有很多人肯定時刻關注著,哪怕他有一丁點自殺的念頭,估計以諸葛亮為首的大臣們會無限勸阻,別小看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口才。

    4、最關鍵的是,劉備只想報仇,沒有功夫思考自殺的事。

  • 9 # 楓葉0829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這是《三國演義》中完整的誓言。

    後世結拜時經常會引用前倆句話,但是這句話的原型曾經出現於元代,原話是: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後來經過羅貫中老爺子的藝術加工用在了劉關張三兄弟之間。羅貫中老爺子當然不能因為這個就把劉備給寫死了。而歷史上實際的劉關張是沒有這句誓言的。

    說實話,個人認為,劉備三兄弟之間的感情是真的好,可能劉備真心對的人也就只有關二爺和張三爺了吧。歷史上關羽死後,劉備傾全國之力討伐東吳是真的,而不是演義虛構。要知道當時名眼人都能看出來征討東吳是得不償失的,但是劉備還是堅持親自帶兵去討伐東吳,戎馬半生的劉備會看不清形勢?顯然不可能的。

    劉備漂泊半生,守在他身邊時間最長的就是關羽和張飛了,好不容易奪得了荊州蜀中漢中,有了根據地,站穩了腳跟,可以歇一歇了,關羽卻被東吳暗算死了,劉備的內心肯定是煎熬的。這會的劉備已經不是作為一個帝王去考慮問題了,而是作為一個兄長去考慮了。

  • 10 # 飛鷹作文

    【當年有真情,日後有變化】

    劉備是什麼人啊?

    心懷大志!

    手下沒人!

    所以,當初關羽張飛二人追隨了自己,那是真高興,真開心,也是對於兄弟真心結拜,真心對待。

    小說裡說,三兄弟連睡覺都經常同塌而眠!

    這一方面是由於關張二人對於劉備真心歸附,一方面也是劉備那時身邊可用的人才太少,可以說是各取所需。

    也就是兄弟之間感情最為熾烈,甜蜜的時期。

    後來,劉備當了西蜀雄主,身邊猛將也越來越多;關羽和張飛也都打出了名望,都成了封疆大吏,這兄弟情實際暗暗地就生了變化。

    據記載,劉備聽聞關羽死訊之時,也未表現得過於悲痛。因為關羽之死,對於他來說,是好壞參半的事。壞在痛失臂膀,好在省得費心駕馭。

    在此之前呢?

    關羽很傲,覺得自己是天下名將。

    張飛很猖,經常會鞭打手下士兵。

    所以,他們哥仨當然不會同年同月同日死的!

    劉備舉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就算是昔日兄弟之情的緬懷了。

    【創業真兄弟 守業必分歧】

    由此,我們還可以由古驗今,中國教育界最著名的合夥人俞敏洪、徐小平、王強也是個“三人組合”,當初俞敏洪“勾引”那二位從海外回來的時候,也未嘗不相當於“桃園結義”,也未嘗不立下誓言:只要有我俞敏洪一口粥喝,就有你們一半。

    但是在創業成功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徐小平、王強還是與俞敏洪發生了極大的分歧,最厲害的時候,曾經把俞敏洪給趕下臺去。還罵俞敏洪是“土包子”,等到俞敏洪重新掌握實權之後,把這二人又先後“踢”出新東方。

    歸根結底一句話:兄弟都是階段性的,一個兄弟死了,別的兄弟不來霸佔他的財產江山就不錯了,與他同日而死純粹扯淡!儘管這話聽起來很毒辣,卻是人性的真相!

  • 11 # 金金雜談

    首先,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的時候,三個人的社會地位都不高,劉備搗鼓草鞋涼蓆,關羽賣點紅棗綠豆,張飛殺豬賣肉的。三個人可以說都是社會的底層,然後當時又恰逢東漢末年,社會動盪,這時候結拜說出同生共死的誓言,也就是表個決心,畢竟多個生死兄弟,關鍵的時候還能拉自己一把,從這個出發,當時結拜,再誇張的誓言都是說的出口的,畢竟對自己是有利的。

    而當後來關羽被呂蒙斬殺的時候,劉備已經是割據一方,並且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這個時候讓他說實踐當初的誓言,肯定是不合適的,所以他就說要為關羽報仇,壓根沒提自殺,包括猛張飛也壓根沒提自殺。而且劉備取得當時的地位成就,那是相當不容易的,經過了多久的生死拼殺,嚐盡了世間冷暖,早就看開看淡生死了,所以關羽的死雖然讓他悲痛欲絕,但也沒讓他失去冷靜拿刀自刎。

    另一方面,從古至今,帝王在當初一窮二白的時候,哪個不是跟別人各自誇海口,各自發誓。就像劉備的祖上漢王劉邦,當初不也是跟兄弟生死相城,但到了功成名就的時候,看呂后連殺功臣,他也沒有多說什麼,還有明太祖朱元璋等。所以無情最是帝王家啊。

  • 12 # 嘉人視界

    三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一個既特殊又舉足輕重的時期,而且是現代人熟知的比較久遠的歷史。相比五代十國和戰國時期,三國也並不是歷史上四分五裂最悽慘更的時期,其是從東漢末年的分裂演變而來的。在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上還沒有今天的新疆和西藏,可想而知三國,距離我們今天真的是太遙遠了!

    老嘉說三國得從桃園三結義開始。劉備自稱劉皇叔,是皇族後人,無奈家道中落成為了平民百姓,但是其不甘墮落,不想平平庸庸過一生,一心想著復國大業。但是孤身奮戰成不了大氣,於是一直潛伏在民間,發掘有能力,有才智的人士,先後結交了關羽、張飛二人,此二人武功高強、正義直爽,特愛打抱不平,也是胸有大志,想要報效國家,但是又投奔無能,這正符合了劉備結交能人異士的標準。三人興趣相投,一拍即合,成就了“桃園三結義”的佳話。

    三人舉杯為誓,“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以此來諦結永不分離的決心和情義。關羽、張飛同諸葛亮等一起協助劉備建立蜀國,劉備為主公,關、張為大將軍。二人為蜀國奮勇殺敵,對抗東吳和魏國曹操,赴湯蹈火,死而後已。人性總有弱點,老嘉認為關羽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有勇有謀;張飛武功高強,頗有膽識,但性格粗魯、蠻橫,很難獨擋一面。

    關羽在麥城被逼走投無路,魂斷於此。桃園三結義就此破裂,劉備的蜀漢帝國也從此走向衰亡。這給正在強大的蜀國上下,特別是主公劉備帶來了天大的噩耗。電視劇《三國演義》當中劉備有過要自殺,遵守“同年同日同年同日死”的誓言。然而今時不同往日,此時的劉備身系蜀國上下的安危,和全家族老小的福祉,復國大業、匡復漢室的願望並沒有實現。

    老嘉猜想劉備沒有選擇自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誓言只是句口頭話,可遵循,也可以打破;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是那信誓旦旦的誓言就可以來結束和毀滅的;選擇自殺,並沒能讓已故的關將軍復活,沒有解決任何事情,反而讓兇手逍遙法外,還會給國家帶來危機,甚至直接淪陷。劉備深知這是愚蠢和無知的做法,是懦夫的行為,顯然這已經不是德才兼備的劉皇叔的做法和風範。

    劉備沒有選擇自殺是明智的,是英勇的,其高風亮節,重情重義的為關羽報仇,讓後人佩服、更加敬重!反之則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大笑柄。

  • 13 # 寄暇學宮

    一、

    劉備:二弟,你讀書多,你說說結拜的時候應該拜誰?

    關羽:結拜的時候當然是拜關公啦!

    劉備:三弟,你覺得呢?

    張飛:俺也一樣。

    劉備:二弟,你上前面去!

    關羽:這多不好意思,弄得人家臉都紅了!

    張飛:二哥,你就別推辭啦!

    ……

    張飛:大哥,二哥被殺了!

    劉備:哦,知道了!

    張飛:咱們當時說過同年同月同日死,咱倆兒需要自殺嗎?

    劉備:當時結拜時,關羽是不是在前面來著?

    張飛:是啊,咱倆兒一塊兒拜的他!

    劉備:既然是這樣,那就不能算是咱們仨兒結拜了吧!

    張飛:對呀!

    劉備:那咱倆兒就不用自殺啦!

    二、

    劉備:一拜天地!

    關羽:二拜高……

    張飛:夫妻……

    劉備:你倆兒這詞兒不對吧?

    關羽:管他對不對呢!

    張飛:後期不是有配音嗎?

    劉備:咱們做事能不能認真點兒?

    張飛:俺只認丈八蛇矛,不會認針!

    劉備:……

    關羽:大哥,結拜後俺倆兒就是你的兄弟啦!

    張飛:大哥,俺兄弟倆兒和嫂子掉河裡,你先救哪個?

    劉備:瞧你說的,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當然……

    關羽:聽那個這麼一說,俺就放心啦!

    ……

    張飛:大哥,二哥被殺了!

    劉備:哦,知道了!

    張飛:咱們當時說過同年同月同日死,咱倆兒需要自殺嗎?

    劉備:結拜時,不是跟你說過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嗎?

    張飛:大哥,我不想自殺……

    劉備:你胳膊被砍斷了,就要自殺嗎?

    張飛:當然不用啦!

    劉備:那咱倆兒就不用自殺啦!

    三、

    張飛:大哥,二哥被殺了!

    劉備:哦,知道了!

    張飛:咱們當時說過同年同月同日死,咱倆兒需要自殺嗎?

    劉備:咱們是不是應該先給你二哥報仇?

    張飛:對呀!

    劉備:你去叫人準備白旗白甲,白旗最好再繡上點兒什麼,白甲一定要厚實一些!

    張飛:範疆、張達聽令,命你們三天置辦十萬件白旗白甲。

    範疆:三天實在是置辦不齊,寬限一些時日吧!

    張飛:那需要多長時間?

    範疆:白旗要繡上點兒精美的圖案,白甲一定要厚實一些。這十萬件怎麼也得三年五載的吧!

    張飛:來人,拖出去給我打!要是三天置辦不齊,一定殺了你二人!

    大臣:張飛軍營都督上表。

    劉備:噫,飛死矣!

    大臣:聽說主公當初和關張二將軍結拜……

    劉備:朕要御駕親征!

    趙雲:臣請戰!

    魏延:臣請戰!

    馬岱:臣請戰!

    諸葛亮:臣請戰!

    劉備:我就帶上吳班、馮習、張南幾個人就行啦!

    ……

    劉備:到樹林裡紮營!

    馬良:如此紮營會遭到敵人火攻!

    劉備:你是馬謖他哥哥吧?

    馬良:……

    ……

    劉備:你去問問陸遜,怎麼搞的?

    陸遜:你回去跟他說,沒掌握住火候!

    ……

    劉備:二弟啊,三弟啊,不給你們報仇,我死不瞑目啊!

    四、

    張飛:大哥,二哥被殺了!

    劉備:哦,知道了!

    張飛:咱們當時說過同年同月同日死,咱倆兒需要自殺嗎?

    劉備:別聽他們瞎說,我沒和關羽結拜!

    張飛:對呀,俺也一樣!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4 # 原度拾趣

    《三國演義》中,張飛和劉備的死都跟關羽有關。關羽死後,張飛和劉備相繼而亡,其實跟自殺沒什麼區別。

    劉關張是《三國演義》的靈魂人物,一切從桃園結義開始。劉關張意趣相投,都有幹一番事業的遠大志向。於是,在張飛家的後院,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擺香案結成異姓生死兄弟。三人結拜的時候,起誓如下: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劉備最長,關羽次之,張飛最小。從此,劉關張成為江湖人士爭相效仿的榜樣,特別是那句“不求同年同月生,只願同年同月死”成了結義時不可或缺的誓詞。

    關羽因自己的目空一切,剛愎自用,兵敗被殺,失去了蜀漢的戰略要地荊州。當關羽的死訊傳到成都的時候,劉備肝腸寸斷,坐臥不寧,連夢中都是二弟的身影。這位蜀漢皇帝說的第一句話一點也不像皇帝,而是真男人,他咬著後槽牙說:“孤與東吳,誓不同日月也!”由此可見,劉備已經下了必死的決心。

    而遠在閬中的張飛,聽說二哥被東吳的孫權砍了頭,身首異處,差點氣的吐血。張飛跨上烏騅馬,連夜疾馳,回成都找大哥。張飛見到劉備說的第一句話也是殺奔東吳,給二哥報仇。

    於是,劉備不顧諸葛亮及群臣的規勸,舉全國之力出兵討伐東吳,並且要求自他以下出徵的將士個個戴孝。作為男人,劉備是個真爺們,但作為皇帝,劉備做得就差那麼點意思了。

    全軍上下,個個戴孝。張飛便把置辦孝衣的活兒攬了過來。也許是為二哥報仇心切,也許是心痛得無法安放,本來就脾氣暴躁的三將軍,更加暴上了天。限令直接負責置辦孝衣的範強、張達二將軍,三天之內讓全軍上下一片白。

    兩人頓時傻眼了,這不是明白擺著要殺人嗎,咱又沒有諸葛丞相那本事,三天內給周郎小兒搞來十萬支箭。這,這可如何是好?

    先下手為強,實在沒有辦法的範強、張達兩個倒黴蛋決定鋌而走險。上天不忍兩個倒黴蛋身首異處,結果兩個人有驚無險,刀子送入三將軍的腹內。一代猛將張翼德,在睡夢中就永遠睡下去了。二哥的大仇未報,先被自己人給報銷了,估計三將軍都不好意思見泉下的二哥。

    三弟張飛被殺的訊息傳來,劉備說的第一句話,令人不寒而慄,他只說了四個字:“我必須死!”

    這時的劉備顯然已不想獨留於世了。

    劉備禦駕親征的結果是,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幾乎全軍覆沒。他帶著殘兵敗將,退到白帝城,最終在這裡見到了他的兩個結義兄弟,劉關張終於又能在一起了。

    這樣說來,劉備和張飛雖然沒有跟關羽死在同一天,那是他想替二弟報了大仇再奔赴黃泉。

    從關羽死後,劉備的所作所為,尤其那句狠話“我必須死”,就可以看出他想自殺,但要在報仇之後。

    圖:《三國演義》劇照

  • 15 # 文化一家人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句話,幾乎成了兄弟結拜儀式上必不可少的臺詞。它比較形象逼真的表明了結拜的決心和感情,對增加氣氛烘托氛圍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當然也少成了這句臺詞。

    但是,這句話不管多麼鏗鏘有力震聾發聵,卻極少有真正兌現的。古往今來,還沒見到哪個結拜兄弟前者死去後者也立即跟著去死的現象發生。劉關張自然也不例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這樣的臺詞是套話。

    什麼是套話?就是把一段完全同樣的話,原封不動地照搬上去,千篇一律,鸚鵡學舌。誰都可以說,誰都不負責,說是目的就是為了說,說完就完事大吉。說話的人只是把它說出來就算完成任務,至於是否兌現不用考慮。

    二、虛張聲裝潢門面。

    既然是勿須兌現的套話,為什麼還要說呢?因為它有個獨特的作用——虛張聲勢裝潢門面。尤其是在一些形式和儀式上,是需要有一些豪言壯語和響亮的口號來充實氣氛的。否則就會顯得不莊重,不嚴肅,不和諧,不般配,不融洽。

    三、無須兌現無所顧忌。

    既然套話無須負責也無須兌現,說者自然就會信口開河無所顧忌。什麼樣的話好聽就說什麼,什麼樣的話適合就講什麼。反正講完以後也不用考慮後果,只把這個形式上的儀式搞過去就萬事大吉了。只要有這個環境和土壤,說這種套話的環節就不能杜絕。

    結語:

    說是一回事,做是又一回事,二者沒有因果關係。這就是關死後,劉並沒有自殺的緣由。

  • 16 # 坐觀風雲起

    這問題問得我內心翻江倒海,同生共死只是童話,《梁祝》也好,《孔雀東南飛》也罷也都只是個傳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君不聞“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君不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極”?時光越老,人心越淡,曾經說好生死與共的人,到後來老死不相往來!要同生共死,請原諒,你做不到,臣妾也做不到![靈光一閃]

  • 17 # 潭主

    說說歪理。

    劉關張結拜說的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細看這兩句話,落腳點是個“求”字,而非“生、死”。

    既然是“求”,只有求人,求佛,求祖宗,求的是求福,求財,求平安。求死卻是少之又少,而關羽去世時,劉備已榮登大寶,黃袍加身。一沒有求死的心,二沒有求死的路,三沒有求死的物件。

  • 18 # 眾裡尋她仟百渡

    看看《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誓言吧: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這裡的“但願”,是一種祈願,並不是目的,更不能用自殺來實現。東漢末年,儒學是本學,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自殺是為儒家所不容的。

    儒家是反對自殺的,認為自殺是違天地之道,絕父母之孝,斷不可取。對儒家而言,只有為了義才能捨生,此所謂捨生取義。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實現自己的“共死”之願並不能稱其為。所以,歷史上結拜的不少,但為了實現共死而自殺的未之有也。否則梁山好漢豈不一夜之間就沒了?

    誓言中的共死只是對天道的一種祈願,不能透過自殺來實現,否則就不能稱為共死。否則這哥仨磕完頭抱一起跳河豈不就實現了?

    劉關張是結兄弟,顯然是儒家信徒,不可能做出有悖天倫的行為。當然,後來的復仇,無論是不是藉口,也都是符合儒家倫理的行為。

    當然,桃園三結義不過是羅貫中先生杜撰出來的故事,歷史上並無此事。但即便如此,整篇《三國演義》都是圍繞著忠孝節義展開的,羅貫中先生絕不會偏離儒家倫理來胡編亂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每天都會很焦慮,總是幻想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這種情況怎樣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