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南Z先生
-
2 # 棒槌襖襖
缺乏制約的權力往往會滋生腐敗,在官場上更是如此。中國古代的官職體系中,就有一部分職位為世人夢寐以求、趨之若鶩,一旦得償所願,必然巧取豪奪,上下其手,大貪特貪。就拿清朝的官制而言,至少有兩個職位看似平凡,卻是油水豐厚、日進斗金,眾所謂“肥差”者也。
倉場侍郎。古代社會,糧食是國家的經濟命脈,也是價值堅挺的硬通貨,商品貿易、官員俸祿都可以用糧食來進行結算,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清朝的時候,政府每年要將所徵收的糧米解往指定地點及首都北京,以供官、軍之用。這種糧米一般是經運河漕船運送的,因此叫漕糧。漕糧解到指定地點及京師後,要收貯在一定場所(即倉場)中,這樣就需要有一個管理漕糧收貯的行政機構,這個機構隸屬於戶部,叫倉場衙門。該衙門的長官一般由戶部侍郎兼任,故又稱為倉場侍郎。倉場侍郎表面上看起來很不起眼,但是手中卻掌握著巨大的一筆財富。他可以命令負責收儲漕糧的手下官吏在計量稱重、等級驗收、搬運費用等方面大做文章,還可以讓負責漕糧保管儲藏的官吏虛報損耗、以次充好、偷樑換柱。在漕糧發放時,倉場侍郎及手下官吏還可以短斤少兩、造作假賬來中飽私囊,將國家財產轉移到自己手中。即使事發,倉場官員甚至可以人為製造一場大火,讓貪汙的證據灰飛煙滅。有清一代的倉場侍郎大都是這樣的“碩鼠”。
河道總督。清朝為了治理黃河、長江、以及海潮倒灌的水患,設定了河道總督一職,專門管理江河堤壩和沿海海塘的修建。河道衙門所管理的這些業務專案,都是耗資極為巨大的超級工程。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黃河氾濫,朝廷每年光是撥給山東地區修理河堤的款項就達白銀八百萬兩。河道衙門拿到這筆鉅額資金以後,按慣例會截留大部分,在本衙門內按官職大小集體分肥。然後將修造河堤的工程層層轉包,每一個環節再加以盤剝。等工程到了真正施工者的手中,利潤空間已經很小了。施工者為了彌補利潤損失,只好偷工減料,大搞豆腐渣工程。黃河氾濫的時候,所修河堤根本抵抗不了洪水的衝擊,瞬間崩潰。遭殃的是黃河兩岸的老百姓,發國難財的卻是以河道總督為首的一群貪官汙吏。朝廷對此也無可奈何,來年還得再撥治河經費。所以,清朝時期的河患年年有、年年治,卻永遠也無法根治。
-
3 # 綠茵場傳奇故事
在這裡給你介紹推薦一下明代四大肥差。
它們分別是吏部文選司、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選司、兵部武庫司。
1、吏部文選司負責官員的選拔和分配工作。在吏部,四品以上的文官由吏部尚書親自選擇,至於四品以下的知府、知州等官員,全部有文選司郎中挑選。
2、吏部考功司負責對天下各級官員進行考評,同時給出需要升遷、處分的官員名單。
3、兵部武選司,和吏部文選司類似,武選司不歸吏部管理,而是歸屬兵部管理,專門負責全國武將的安排和調動。明朝有九邊重鎮,兵部尚書負責挑選各鎮總兵和副將,最多也就是管理參將,至於參將以下的武官,全部由武選司郎中挑選。
4、兵部武庫司,顧名思義,武庫司負責各地軍隊物資、武器的調配工作。明朝上百萬軍隊,後勤物資都歸武庫司管,還管一些兵器作坊。就好比現代的後勤部,加各種兵器公司。
這些官員雖然本身官職並不高,可是管理很多官員的升遷和軍需的調配,所以他們是名副其實的肥差。
-
4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要說古代官場上有哪些職位很平凡,但又是肥差的話,恐怕非鹽官莫屬。食鹽,不僅是千家萬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有“人不吃鹽渾身沒力”的說法。
正是具有了這些特性,在古代相當長的時間裡,食鹽均由官府實行專賣和管控。而執行或實施這項制度的官員,就是鹽官。由於鹽官常與鹽商及錢財打交道,看似官職平凡,實則卻是個大大的“肥缺”。
古代鹽官制度鹽官的設定,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這一時期,並不是政府組成機構。在秦國,商秧變法後,設定了管理食鹽專營的官署。據《左傳》記載,“海之鹽蜃,祈望守之”。意思是說,祈望後世立鹽官之始。鹽官的真正設立,卻是要到漢武帝時期。
現知最早的記載出自《史記》,鹽官主管生產、分配以及轉運。有說漢武帝設立鹽官,主要是因為頻繁用兵而財力不足。但這肯定不是主因,由於食鹽涉及民生,由商賈把持不利於國家經濟,且逐鹽獲利豐厚,各地壟斷山海之利。
鹽和鐵在古代都屬於戰略性經濟資源,將這部分收歸朝廷,有利於打破各自為政,商賈壟斷的局面。因此,鹽官只設於產鹽之地。據《續漢書·百官志》記載,“凡郡縣出鹽多者置鹽官”。
漢武帝先派遣孔僅、咸陽在全國範圍內,遍設鹽官、鐵官,人員配備上,首選過去曾經營鹽鐵業的巨賈。一來可以讓這部分熟悉行業經營者繼續發揮作用;二來又可使政府全盤接管時不至產生牴觸。
漢武帝開創鹽官制度,並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後,在原有的郡縣鹽官基礎上,又增設了均輸鹽鐵官一職,並釐清各自許可權。鹽官負責產鹽和徵收鹽稅,均輸鹽鐵官則負責向大司農運輸鹽品。
均輸鹽鐵官所運輸的鹽品,主要供給宮廷及政府所需,多出的部分則貯藏起來,用作日後抑制食鹽價格波動,消彌地方價差以穩定社會經濟。
據《史記》記載,“使孔僅 、東郭咸陽乘傳舉行天下鹽鐵,作官府,除故鹽鐵家富者為吏 。 ” 鹽官雖是個肥差,但也出過不少清官鹽業在古代算是個暴利行業,鹽官分為鹽官令和鹽官長。通常情況下,還配有鹽官丞,鹽官的待遇與同級地方官員相等。由於食鹽只能由朝廷專賣,煮海為鹽或鹽井熬鹽,出來的鹽就如同白花花的銀子一般。因此,不少的鹽官在未到告老還鄉之時,便已成了腰纏萬貫的富豪。
而在清史中,認為“鹽道一關,尤關國課”。清代的鹽稅,幾乎佔了清政府稅收的三成。鹽官一職,成了官場上的香餑餑。不過,歷代的鹽官當中,卻也不乏清廉之官。
北宋時期,寫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宰相晏殊,就曾當過鹽官。任職十大鹽場之一的西溪鹽官時,就不屑與鹽商同流合汙,成了當時的一股清流。范仲淹也曾擔任淮鹽貯藏轉運官員一職,同樣是以清廉著稱。
康熙時的兩淮鹽運使張應詔,一生清貧兩袖清風。任職期間,不斷被大肆詆譭甚至排擠,康熙雖知其操守,明知他是被誣陷,卻也架不住眾多的彈賅密摺。無奈之下,只好硃批回覆強壓下去,“從來操守亦是難保,往後再看再說。”雍正三年,張應詔告老還鄉。史稱“一生廉潔,還鄉無餘財”。
-
5 # ailen1999飛的靈魂
在古時,帝王一般會控制鐵鹽二個行業,人沒鹽無法生存,再加古時提煉鹽工藝落後,控制好鹽,也就控制好了人。鐵更為重要,古時冷兵器時代,但凡要打仗,武器一般須耍大量鐵來打造兵器。控制好鐵也等於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性,所已是這兩個部門的官員是肥缺,但朝代不問部門社制也不同,有可能兵部管鐵,工部管鹽,也有可能戶部管鹽,看朝代而定。當然吏部也可能是肥中之肥,有的朝代可以買官,那吏部自然也懸肥缺,主要還要看是那朝那代了。
-
6 # 小輝輝部落
第一個是郎中,一聽到這個詞好多人就笑了,郎中不是用來稱治病救人的醫生的嗎?是,醫生掌握人的生死,權力的確很大,但是他怎麼能和官員相提並論呢?別誤會,我們這兒說的可不是土郎中那個郎中,這郎中指代醫生的說法是到了宋朝時期才出現的,在這之前,郎中指代的真的是一種官職。秦漢時期的郎中指代的是皇帝身邊的保鏢,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御前侍衛。這個職位很光彩吧,看人家富察傅恆,那種家世才能坐到這樣的位置,而且御前侍衛一天到晚跟隨皇帝,深受皇帝信任,您就知道這個時期的郎中確實不一般了。到了後來,中央產生了三省六部,郎中這個名詞就開始下移,逐漸變成了這種制度下隸屬的小官員的名稱,這種官員品級不高,只有五品,但是權力依然很大,有時候甚至超過了某些地方的巡撫。
第二個是古代軍中的中尉,這個概念在古代的意義跟咱們現代也不太一樣,現代的中尉是軍隊裡的低階軍官,是基層幹部,相當於排長,打仗的時候一樣得衝鋒。而在古代,這個詞可就有點厲害了,特別是唐朝時期,中央軍隊神策軍的首領就叫中尉。那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事主席,掌握著最大的權力,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提著腦袋去打仗的小兵。而且這個中尉的在任者都比較特殊,由於皇帝對臣僚們的不信任,這個位置一直都是留給太監坐的。而且當年的安史之亂就是因為神策軍出了意外才得以發展到那麼嚴重的地步,可以說,神策軍中尉就是當時政府軍隊的核心了。
第三個是國子監祭酒。乍一聽就好像是在祖宗祠堂裡面管祭祀的,每天就上上香祭祭酒沒什麼存在感的官職。但是小編髮現,在很多介紹歷史上知名人物的文獻中,都出現了國子監祭酒這個名詞,也就是說,那些名氣很大的大佬們都擔任過這個職位。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雞肋,怎麼還有這麼多大神願意來坐這個位置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所謂的國子監,其實就是古代一種類似於中央黨校的機構,專門用來培養幹部的,只要從這兒出去的人,就基本上都能得到官位,甚至不需要透過科舉考試。而國子監祭酒就是這個機構的老大,想想看,一個朝廷一半以上的官員都來自國子監,身為老大的祭酒就是這些人名義上的老師。那他的官位得多高。
-
7 # 時光擺渡人
古代官場所謂的“肥差”,其實就是在權力體系中攫取“非正當利益”的能力,進而言之,就是權力體系自身所存在的“制度性漏洞”。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官場,在五種情況下,一些看上去很低很平凡的職位其實都“暗藏玄機”,最容易出現“小官鉅貪”的情況——
一、能夠接觸到錢的地方,監守自盜很容易範例:倉場書吏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糧食是第一“硬通貨”。而遍佈全國各地的儲糧“官倉”就相當於“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庫”,地位非常之重要。
面對巨大的財富資源,倉場書吏,這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官位,就成了“油水”豐厚的肥差。
倉場書吏獲取不義之財的方式,主要是上下其手、監守自盜。一方面,在古代的大多數時間裡,農民都是以糧食實物來繳納各種賦稅,這就給了倉場書吏們大量的“機會”,比如在明代,他們發明了所謂的“淋尖踢斛”。就是說官府用十鬥之“斛”來稱百姓所交之糧,書吏要求斛必須裝滿壓實而且要“冒尖”,然後再狠狠踢上一腳,灑下來的糧食就被“貪汙”了,百姓還得再次填滿官斛才能過關。
顧炎武在《錢糧論下》中形容:"使改而徵粟米,其無淋尖踢斛,巧取於民之術乎?"亦省作" 淋踢 "。除此之外,倉場書吏還負責為百姓所交的糧食“定品定級”,這裡面的人為因素就更大了,很多百姓為了定上更高的品級,不得不行賄書吏。而書吏們把百姓交糧的級別壓低後,再“以次充好”向上彙報,如此上下其手,賺個盆滿缽滿。
更為大膽的倉場小吏,還敢幹脆把官倉的優質糧食拿出去賣了,然後買回發黴變質的劣質糧充數,大肆賺取差價。至於上面有人來檢查虧空時,能蒙就蒙,不能蒙就乾脆偷偷放火付之一炬,讓貪腐證據“人間蒸發”,大不了受個“失職”之罰,反正錢早就撈夠了!
二、涉及政府採購的部門,亂花公款兩頭騙範例:內務府採辦
賣炭翁被宮中採辦強買強賣刻意盤剝的故事大家早就耳熟能詳。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而“政府採購”在古代一直都是最為“腐敗”的部門之一。
清代負責宮廷生活保障的“內務府”,可以說將這種“腐敗”達到了極致。
內務府採辦別看官小,但是,卻都是從滿八旗中的正黃、鑲黃、正白所謂“上三旗”中選出來的,各個背景深厚。
他們斂財手法可以用“兩頭騙”來形容。
對下,他們以孝敬皇帝之名,要求各地官員、各行各業免費向內廷進獻各種財物;
對上,他們再把這些東西以高到離譜的價格報給皇帝,以此騙取巨量公款中飽私囊。
道光皇帝3000兩銀子補衣服上的一個小洞,光緒皇帝因為雞蛋4兩銀子一個而不敢多吃……這些大家熟悉的故事看上去像笑話,但卻是真實存在的。皇帝久居深宮,閉目塞聽,完全不知道民間的事情,內務府的大小官員們玩弄他們如在股掌之間!
三、具有壟斷地位的部門,我想怎樣就怎樣範例:巡鹽道
到了清朝,川閩地區的茶葉、雲貴地區的銅礦、江淮地區的食鹽已經成為重要的“財源”支柱。而清朝也在各地設定巡鹽道這一官職,負責鹽業的生產、運輸、售賣等等。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一個細節,江南巡鹽道任伯安雖然只是個一抓一大把的四品地方官,但是,每年光給九阿哥胤禟的“孝敬”就高達100萬兩,這其中雖然有戲劇化的演繹,但是也確實說明了鹽道的“油水”有多麼驚人!
鹽道是所有道臺一級官員中公認的“第一肥差”,很多人願意花上百萬兩銀子來“買”這個官,這一點連皇帝自己都知道。
由於壟斷了整個行業市場,鹽道官員們既可以少報產量損公肥私,也可以隨意變動價格牟利,更還可以搜刮鹽商,更有甚至,甚至可以勾結私鹽販子……
總之,上億人每天都不能缺少的口中“滋味”,就被他們少數人牢牢控制在手中,他們怎麼折騰怎麼是,誰也沒有辦法!
四、掌控重要資訊的關節,我決定你的命運範例:媒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今天人們的眼光看來,婚姻自主自由是個人的事兒,似乎天經地義。
但其實,中國古代的政府對“婚姻”這個事情是十分關心的,早在周朝時期,就有了專門的官方“婚姻介紹所”——媒氏。
《周禮·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政府的“媒官”不但要負責撮合青年男女的婚配,還要管喪偶的鰥夫寡婦的“第二春”,更重要的,他們還負責界定和判別婚姻雙方的財產產權問題,權力越來越大。
此後的歷朝歷代,官方的“媒官”職能一直以各種形式存在,到了清朝,其權力達到頂峰,其“油水”也達到了頂峰。
一方面,由於“重男輕女”,導致男多女少,性別比例日益失衡,“稀缺”就是商機,官方機構掌握著最全的“女性”資訊,所以,光棍們要想找個好老婆,就得行賄媒官。
另一方面,在邊疆地區這種情況就更加嚴重,“女性”別當成商品一樣“物以稀為貴”,而媒官們可以從全國各地調動“資源”,很多起義軍被俘的妻女,還有被處罰官員的女眷也都在他們手裡,“奇貨可居”讓他(她)們儼然成為“婚戀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大佬,至於“好處”和“油水”嗎,那自然驚人!
五、權力能夠尋租的環節,到處都是潛規則範例:通判、獄卒
吳思先生在他的名著《血酬定律》中用整整10節內容講述了中國古代“灰牢考略”,向我們詳細描述了“牢獄”系統的黑暗與腐敗。
而作為司法體系裡最低等級的“通判”與“獄卒”,就成為這一“潛規則”的最大“既得利益者”。
以明朝為例,通判雖然只是個從七品的小小京官,但是,每人卻掌握著好幾個縣的“終審判決權”。按照當時的規定,各地凡有比較大的案子,在當地審結後,必須上報朝廷,由通判負責量刑。在司法體系不甚健全的古代,這種“自由裁量權”便成為謀取私利的巨大空間。
一言可以死,一言可以生。生死之間,但看銀錢。獄卒嚴格來說,連“官”都算不上,在明朝,這就是一個必須世代相傳的“賤吏”,屬於社會的最底層。
但是,只要有權力,就有尋租的空間!
不管你犯沒犯罪,也不管你在外面是多麼的風光,進到牢房裡,就是老子的天下,要想過的舒服一點少遭罪,就必須拿錢開道。
家人想來探視,交錢!想給你送點吃穿用品,交錢!甚至想不捱打不挨欺負,更得交錢!
於是,獄卒就從“犯人”及其家屬身上賺了無數的“黑錢”,雖然正當收入微薄,但是各個花天酒地逍遙快活!
-
8 # 歷史是個大葫蘆
這個問題要分朝代說。每個朝代編制不同,職權大小就不同。
我們就以官員配置名目繁雜的明朝來說。
如果你生活在明朝,如果想要進編制內當個公務員,不僅工資高而且工作相對輕鬆。那麼就有四大肥差等你挑選分:兵部庫選司、吏部文選司、兵部武選司、吏部考功司。
為什麼說這事肥差?因為有油水而且很輕鬆。
首先,吏部文選司是幹什麼吃的呢?這個官的職能就是分配人才,負責朝廷官員的升遷調動!接下來的就不用我說了吧。想升官?拿錢!想到好地方當官?拿錢!想坐我這個位置?沒門,小心分分鐘削了你!
還有就是吏部考功司,這個官的職能和吏部文選司差不太多,也是負責人事變動這類的工作,但這個考功司獨特就獨特在一個地方了,這個官同時還負責人才的選拔!我的天,這根本就是人人嚮往的一件美差吧。平時大概也沒什麼事,就是填個推薦表推薦一下人才。
你是人才嗎?哦,給錢了,那就是人才。
你是人才嗎?看你那窮酸相,還人才?我看是人渣還差不多!
你是人才嗎?我去,這麼多金元寶!你是人才中的人才,保你當大官!
再下來就是兵部武選司和庫選司。這兩個官職為什麼能夠稱得上是肥差呢?從字面意思上我們也能想清楚,當然是因為這倆官職和兵部掛上鉤了。兵部是掌管著武官的部門,自然而然的,這個武選司和庫選司就和上文說的文選司一樣,擁有對官吏的的任免權。而古代兵部的賬原本就是一筆爛賬,更別說在兵部裡擔任如此重要的人事調動權了。而且這倆官職比起其他兵部的官職還有一個什麼好處呢?就是武選司和庫選司不用上戰場,沒有生命危險,只管天天收錢爽歪歪就完事兒了。
如果有朝一日你穿越了,強烈建議你選這四個職業,真的,可香了……
-
9 # 記錄歷史人生
其實古代一些管理錢糧的官吏是權力非常大的。而且油水也非常的大,像糧食這種官職非常容易貪汙腐敗,再加上對於糧倉如果管理不善的話,經常會用一些舊糧以次充好。所以也會使得這些小官大發橫財。雖然這些小官他們的地位非常的低,但是糧食作為國家穩定的根本,一旦出現任何意外的話會給整個國家帶來重大的損失,可以說他們的任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旦出現任何意外的話,這些小官們都難逃罪的。
所以後來這些小官為了應對上面檢查,經常會把糧庫點燃,因為這樣就可以造成死無罪證。從而使自己逃過處罰,並且會跟自己的上司說是因為打雷閃電導致的糧庫被引燃。所以自己的上司也不會怪罪自己,因為根本不是自己的職責失誤,而是天災所致。當然時間久了,自己的上司也會有所察覺,在這個時候這些小官就會賄賂自己的上司,並且把自己的上司拉下水,這樣就可以使自己高枕無憂。
並且有些管理糧食的小官經常會把一些新鮮的糧食賣給一些商家。這樣就會使得自己賺取大量的利潤,而自己也會購物買一些發黴的糧食,然後以次充好。可以說這是利潤非常大的行為,一旦如此的話,將會使得這些小官變得非常的富裕。並且這些小官也會和自己的上司說,是因為天氣潮溼導致的糧食發黴,所以根本不會怪在自己的頭上。
所以我們看到古代的一些小官都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賺錢,這是因為在古代貪汙腐敗的成本非常的低,並且利潤也非常的大。
-
10 # 蝦扯文史
其實太監也是一個相當有前途的肥差。
宦官制度在中國那是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記載太監這一職務,不過那時候的太監主要職能是祭祀。後來經過不斷演變,就開始走進了皇帝的宮裡,負責處理一些雜役瑣事,因為皇宮裡有很多需要有體力的男人才能做的工作,宮女無法勝任,但是又怕這些男人在後宮行不軌之事,於是就對這些男人進行閹割處理。
就是因為當太監需要淨身,因此當只有一些窮人家的孩子,走投無路了才會去當太監。社會上對這些人也有些歧視,認為他們是不完整的男人。雖然當太監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是從生活的水平來看,這太監確實是個肥差。
太監的工資其實本來這太監的工資並不高,比如清朝的太監被劃分為20個等級,大概也就是總管太監,首領太監和普通的小太監。總管太監的月工資是8兩銀子8鬥米,級別最低的小太監工資是2兩銀子2鬥米。按照現在的人民幣來算,清朝的一兩銀子也就值500塊左右,10鬥米價格在2至3兩銀子。這工資看起來很平凡,但是太監們大多還有些“灰色收入”。
就比如幫皇帝、太后跑腿傳旨會有各種各樣的費用。一般太監們宣讀完聖上的諭旨後,聽完諭旨的大臣都會給太監趕緊沏茶倒水,好好招待太監,並且還會給太監備上禮品,一般都是送銀兩或銀票。左宗棠被太監索要“關節費”但是,耿直純厚的左宗棠就幹不來這種事。1881年初,左宗棠從陝甘總督任上奉命回京述職,在1月30日來到了京城後,左宗棠急忙趕著進宮向慈禧述職。但是在進宮的時候,左宗棠被太監給攔了下來,向他要3000兩關節費。
這種費用就是皇帝或者太后身邊的人對求見者的敲詐,尤其是在晚清相當普遍,連皇帝也都是默許的。如李鴻章在見慈禧或者光緒的時候,就會給太監三四千銀子,這樣太監才不會暗中作祟。但是左宗棠就不買太監的帳,見到太監索要關節費,左宗棠直言:“我係奉皇帝命來京,何以付費?不給一個銅板!”,不讓見太后,那就不見了唄,於是雙方僵持了三天後,李鴻章為了大局考慮就幫左宗棠付了這筆錢。太監成功掙得三千銀子。
2月3日,進了宮後,左宗棠向兩宮太后及光緒帝講了新疆的情況,慈安太后相當感動,獎勵給了左宗棠一副咸豐帝使用過的眼鏡。結果太監送眼鏡的時候,又一次向左宗棠索要關節費,左宗棠再次拒絕,就是不給錢,大不了不要眼鏡了。眼瞅著左大人要拍屁股走人了,恭親王奕訢只好出面替左宗棠付了八千兩銀子,這才避免事情鬧大。太監又掙得八千兩白銀。
2月27日,左宗棠升官了,被慈禧擢升為軍機大臣,相當難得。因為左宗棠沒有考中過進士,只是憑藉軍功成為宰輔的。這次按照慣例,太監又該討要了,這會左宗棠相當大方,直接給了太監一百兩銀子,搞得太監有些不高興,不過太監多少也得了一百兩的銀子。這些還算是掙得少的,晚清著名總管太監李蓮英掙得更多,據史料記載李蓮英:“庚子以前,前後共計所得,已數百萬”,而“庚子以後,八年之中復事搜刮,所得不下二百萬”
由此可見,這太監一職也是個肥差,別管你是封疆大吏還是王侯將相,都得給錢。這還只是掙錢一方面,會玩政治的,還能像明朝的魏忠賢那樣搞個“九千歲”的稱號玩玩。
回覆列表
在古代,最容易對政府資源上下其手的首推糧庫的書吏,眾所周知,民以食為天,在大災之年,糧食就是老百姓的救命稻草,也是國家的最高財富。但糧倉的管理卻歷來不怎麼嚴密,書吏們經常乘人不備,勾結不法小人將倉內的新糧高價出售,然後用低價買進陳糧以次充好,冒充庫存。更有甚者,乾脆說糧食因天氣問題發生了腐爛,光明正大地賤賣糧食,賺取中間商的差價。要是遇到上鋒前來查對糧食庫存的數目,這些人要麼狼狽為奸,互相包庇;要麼打通關節,收買上官。要麼像電視劇《天下糧倉》李描述的那樣,索性一把火點燃了糧庫,還要對外宣稱是天雷引火,來個死無對證。從團隊銷贓到毀屍滅跡,幾乎做到了一條龍式的流水操作,可謂是瘋狂至極。
另外一種容易掌握資源便利的行當是銀庫的兵卒。都說錢糧不分家,但是銀庫的實際情況要比糧倉更加惡劣。因為在地方長官到任之前,銀庫的數目就往往存在各種虧空,如果縣令府尹們對該現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倒還相安無事;假如有剛正不阿的官員要來”上任三把火“,他們就會串聯在一起,在你任內把虧空暴露出來,並把責任全盤推倒新長官的頭上。而且前任長官的手一般也不大幹淨,在他們同流合汙的情況下,新任長官要不是膽大包天或靠山過硬,根本沒有膽魄和能力去揭開這個黑窟窿。以致日久天長,銀庫的千瘡百孔幾乎成了約定俗成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