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蜀劍
-
2 # 完美人生夏
在民國以前時期(1912年以前),一塊大洋(一兩銀子、一枚銀元)=800元人民幣;在民國時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塊大洋=400元人民幣;在解放後(1949年10月1日之後)一塊大洋=200元人民幣,再透過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大洋,民國初期魯迅先生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那個時候魯迅先生的工資是300大洋,相當於現在至少5萬元,當時一般的工資是5~10個大洋,這裡的情況應該是當時大學教授是特殊高薪職業,所以工資會很高,和現在的大學教授的工資差不多!
-
3 # 父母年代記憶
生活在現在的這個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生活質量也在提高,很多人對於以前說都是很不屑的,你已經不像當初那樣一毛兩毛都能握在手裡,但是在民國的小時候一塊兒小小的大陽都是很值錢的。那麼它們究竟值多少錢呢?
當然在民國的時候,他們那裡的物價和現在是截然不同的,根據我們的歷史書可以知道,只有現在我們用的東西進行對比,才可以計算出當時的一塊兒大洋到底是可以買多少東西,從而也能猜出他究竟有多大的價值。
在1872年的時候,上海大米容量是十鬥一十,大概是現在的160斤,而且美食是2.7音源,所以可以估算出當時的大米的價格大約是在1.5億元,到了1901年的時候你價漲到2.20元1斤,那時候一塊大洋的價值就是70元,過了十年以後你嫁基本穩定了上好的大米30斤只需要一個大洋,而且在那個時候,8斤肉只需要一個大洋,大約是一角二分錢1斤,一塊大洋可以買十尺棉布,有時得不償失六分錢就能買1斤白糖,不過油就貴1:08錢1斤。
在當時魯迅先生的吶喊都只要七角錢便可以買到,而根據我們對那時候可以知道在清末出的時候,如果想買上一頭健碩的大水牛,因為耕地的需要也只需要五個大洋就夠了,而在宋朝的時候,那裡一兩銀子的價值相當於我們現在一張紅色毛爺爺,所以根據以上的結論,我們可以得出在民國初期一塊大洋就等於我們現在得250元左右,但是如果到了民國後期那個時候他也就只能只100元了。
30年代的北平一塊銀元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兒大洋可以請兩客西餐套餐,要逛公園兒一塊兒銀元可以買20張門票,又看演出一塊兒大洋,可以買十張入場券,至於精神糧食,一份報紙零售三分一塊兒音源可以訂閱整個月的報紙,一部吶喊七角錢一塊銀元也比能買出很厚的書。所以說以民國初期價值250元,民國後期100元。
-
4 # 巴黎此岸破碎張
大洋的購買力,隨著通貨膨脹,在不同的年份差異頗大。
如果說的是民國初期,以發行量最多的民國3年的大洋,和民國初年(1912年)到民國九年(1920年)的時間段來舉例。
在物質條件匱乏的民國初期,吃飽肚子無疑是最首要的問題。
當時的物價,一斤大米是3分4釐,一瓶牛奶是8分錢,一斤豬肉是1角2分,1斤油是8分錢。
在小說《駱駝祥子》中,祥子請他岳母吃大餐,花了一塊大洋,這已經很奢侈了。
這一點,參照章太炎在北京時候的每日伙食標準可以得到佐證。章太炎當時的伙食標準是每天不到一個大洋,所以他每天的伙食都是一桌菜,根本吃不掉。
另外魯迅的日記裡也提到,4個人在東來順吃頓火鍋,花了1塊大洋,基本也是這麼個概念。
這基本上就是當時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可以吃上一頓不錯的酒菜,至於換算成如今的貨幣價值多少,各位可以自己計算一下。小院認為,在不考慮房價因素下,根據地域不同,一塊大洋大致相當於如今的100-200人民幣。
開啟網易新聞 檢視更多圖片
購買力如此,那當時人們一個月能賺多少大洋呢。
當時祥子的收入,是每個月10個大洋左右,裡面還要去掉一些份子錢,到手大概是7-8個大洋。
除了祥子,再看看當時的工人。
從月薪上來看,當時一個紡織廠的女工,幹一個月能拿到10個大洋,這幾個大洋顯然是無法養活一家人的。
還有男主人,男人的薪水要高於女人,一個月下來,正常能拿到15個大洋,付出的代價是每個月需要工作28天以上,每天的工作時間是12小時,拿現在的眼光看,無法接受,可是當時,為了養活家庭,誰也不敢輕易丟掉工作。
這樣,以一個5口的家庭來算,一個月的收入大約有25大洋,勉強可以養家餬口。
這25大洋裡面,一個月在飲食上的花銷就要達到10-12元,佔去了一半左右,這還只是必須的食物,如果還要算上添衣、租房等、教育等必須的開銷和其他不可預計的支出,日子只能說是緊巴巴。
這是底層勞動人民,當然也有薪水高的,比如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月薪是600大洋;文科學長陳獨秀,月薪400大洋。
魯迅先生的薪水比他們要低不少,從他的日記來看,他在北京的月薪大概是在350大洋左右,不過到手只有200大洋,當然,他還有一些額外的稿費收入。
可見,民國時期,還是相當重視教育的,與之相比,沒有教師職稱的北大圖書管理員,月薪也只有8元,不過吃住是包的,過得還不致太過辛苦。
當然民國時期,存在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比如1910年的大洋和1935年的大洋相比,前者的購買力已經高了不止一倍。
-
5 # 煙雨踏秋殤
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袁大頭)的實際購買力還是比較彪悍的,也就是說還是比較值錢的。
當初的貨幣政策還沒有轉型成為現代的信用貨幣,一直到1932年開始推動“改兩為元”之前,都仍然存在銀兩和銀元並用的狀態。人們還是喜聞樂見“真金白銀”這類硬通貨。
當時一塊大洋是七錢二分銀子,這是國際慣例。在《人間正道是滄桑》裡,楊立青拿4塊大洋做砝碼稱金子,最後少了整整1斤金子,差點釀成冤案。就是民國政府在發行的通用貨幣大洋上缺斤少兩做了手腳。
但是袁大頭在民國初期的時候,由於足的足量,所以比起鷹洋、龍洋、散碎銀子,還算是比較硬的硬通貨。
雖說現在不同年代的大洋有著其不同的收藏價格,但是真的要拿人民幣去準確衡量一個大洋的真實購買力,其實是得不到一個準確資料的。
實際上這是因為經濟活動中,貨幣的購買力在不同情況下,價值是不一樣的。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1921年,北京一斤大米一般要3分錢,也就是1塊大洋可以買33斤大米。現在超市裡的普通大米2.5元一斤,那麼用比照物價的方法,1塊大洋價值在83元人民幣左右;
1924年,福興樓的清燉魚翅,1個大洋一大盤。而如今大眾點評上,晶浦會的“清燉魚翅”268元一例,也是招牌特價。按照這個物價比對,1塊大洋價值在268元人民幣左右;
1924年9月,華北一頭成年耕牛的價格約在5塊大洋左右,而如今一頭成年耕牛的價格通常在1.2萬到1.6萬人民幣之間。那麼用比照物價的方法,1塊大洋價值在2400到2800元人民幣之間;
1925年,上海某紡織廠一熟練技術女工的月工資在30塊大洋。這種技術工種放到現在可以算是某些電子廠的技術工程師級別,月薪在1.5萬到2萬之間。按照工資的價格比照,1塊大洋價值在5000到6600元人民幣之間;
1919年魯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合夥買了西直門八道灣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花了3500塊大洋;1924年在阜成門的衚衕中買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才花了800塊大洋;西直門的先不算了,單算阜成門的那套小一點的,現在房天下類似房源的7月份報價是7200萬人民幣不含稅費。按照房價的價格比照,1塊大洋價值在9萬人民幣;
所以你會驚訝地發現,怎麼民國一塊大洋能從83元人民幣比對到9萬人民幣,都能找出依據。
然而袁大頭的最新收藏價格。通常在700元左右,當然稀缺版的也曾拍出上百萬的價格。
-
6 # 老李頭有話說
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袁大頭)的實際購買力還是比較彪悍的,也就是說還是比較值錢的。
當初的貨幣政策還沒有轉型成為現代的信用貨幣,一直到1932年開始推動“改兩為元”之前,都仍然存在銀兩和銀元並用的狀態。人們還是喜聞樂見“真金白銀”這類硬通貨。
當時一塊大洋是七錢二分銀子,這是國際慣例。在《人間正道是滄桑》裡,楊立青拿4塊大洋做砝碼稱金子,最後少了整整1斤金子,差點釀成冤案。就是民國政府在發行的通用貨幣大洋上缺斤少兩做了手腳。
但是袁大頭在民國初期的時候,由於足的足量,所以比起鷹洋、龍洋、散碎銀子,還算是比較硬的硬通貨。
雖說現在不同年代的大洋有著其不同的收藏價格,但是真的要拿人民幣去準確衡量一個大洋的真實購買力,其實是得不到一個準確資料的。
實際上這是因為經濟活動中,貨幣的購買力在不同情況下,價值是不一樣的。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1921年,北京一斤大米一般要3分錢,也就是1塊大洋可以買33斤大米。現在超市裡的普通大米2.5元一斤,那麼用比照物價的方法,1塊大洋價值在83元人民幣左右;
1924年,福興樓的清燉魚翅,1個大洋一大盤。而如今大眾點評上,晶浦會的“清燉魚翅”268元一例,也是招牌特價。按照這個物價比對,1塊大洋價值在268元人民幣左右;
1924年9月,華北一頭成年耕牛的價格約在5塊大洋左右,而如今一頭成年耕牛的價格通常在1.2萬到1.6萬人民幣之間。那麼用比照物價的方法,1塊大洋價值在2400到2800元人民幣之間;
1925年,上海某紡織廠一熟練技術女工的月工資在30塊大洋。這種技術工種放到現在可以算是某些電子廠的技術工程師級別,月薪在1.5萬到2萬之間。按照工資的價格比照,1塊大洋價值在5000到6600元人民幣之間;
1919年魯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合夥買了西直門八道灣衚衕的一座四合院,花了3500塊大洋;1924年在阜成門的衚衕中買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才花了800塊大洋;西直門的先不算了,單算阜成門的那套小一點的,現在房天下類似房源的7月份報價是7200萬人民幣不含稅費。按照房價的價格比照,1塊大洋價值在9萬人民幣;
所以你會驚訝地發現,怎麼民國一塊大洋能從83元人民幣比對到9萬人民幣,都能找出依據。
然而袁大頭的最新收藏價格。通常在700元左右,當然稀缺版的也曾拍出上百萬的價格。
-
7 # 野聞秘史
20世紀前半期,中國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實際購買力如何呢?我們可以參考歷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來計算。但一方面,物價隨年月的變遷而變遷,另一方面,物價又隨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只能做一個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
1872年上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鬥=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這時期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1百多元。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5—40元左右。
-
8 # 鋒在起時
以學者李開周的考證,在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買44斤大米。對比現代大米價格的話,換算下來約等於145元人民幣。論其購買力,在那時更是豐富:在1914年的上海,拿一塊大洋下館子,可以吃四五道菜的套餐,全是牛扒、燒雞、火腿等“硬菜”。1917年時,北大新入職的青年教授,哪怕每頓都吃“兩碟菜一碗湯”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塊大洋。甚至北洋時期的北京,六個人去東來順涮頓火鍋,也就花一塊大洋。
-
9 # 老西百科
作為民國時期的“硬通貨”,“大洋”在民國不同年月,購買力也有差異。若論“民國初期”,那值得說說的,就是北洋時代(1912—1927)。“北洋時代”的“一塊大洋”有多值錢?以學者李開周的考證,在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買44斤大米。對比現代大米價格的話,換算下來約等於145元人民幣。論其購買力,在那時更是豐富:在1914年的上海,拿一塊大洋下館子,可以吃四五道菜的套餐,全是牛扒、燒雞、火腿等“硬菜”。
1917年時,北大新入職的青年教授,哪怕每頓都吃“兩碟菜一碗湯”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塊大洋。甚至北洋時期的北京,六個人去東來順涮頓火鍋,也就花一塊大洋。如此購買力,也造就了許多民國名流筆下,與“大洋”有關的幸福生活。以民國曆史學家顧頡剛的話說:“那時(北洋時代)北京的生活費用真便宜”。再參考一下他們的工資,就更能體會在民國初期用大洋,是怎樣的“幸福”:民國的正教授,月薪三百到四百大洋,普通教授月薪一百八至二百八大洋。報館的名家主筆們,月薪也在二百大洋左右,而日常消費呢?除了吃飯之外,1918年在北京租一座有十七間房且黃金地段的四合院,租金只需二十塊大洋。就算是買房,1925年在北京西直門大街買一套有四十間房,且“帶電燈、電話、花房、車馬”的豪宅,全款也就五千五百大洋,相當於大學正教授最多十八個月的薪水。
如此“躺著花都花不完”的幸福生活,也變成了多少“民國劇”裡的風花雪月,更叫多少票友們熱情憧憬:這民國的風情生活,真是這麼“工資高物價低”?別忙,瞅瞅其他各階層的收益。就比如同為教師,比起高工資的大學老師們來,佔北洋教師數量百分之九十的小學教師們,又有多“富裕”?學者裴毅然考證,在北洋時代教育發達的河北省,小學教師“法定最低月薪”是十六塊大洋,實際大多四五塊大洋。那工人們呢?就以北洋時代工人裡“高收入”的北京鐵路工人來說,以民國《交通史路政編》的統計,北洋時代北京鐵路工人的平均年工資,約為127塊大洋。而1918年清華教員狄登麥調查:當時北京城的五口之家,每年的最低生活費是100塊大洋。這“年薪”,真不富裕。
以這個意義說,軍閥們看不上眼,“大師”們“當小錢”的一塊大洋,對於民國絕大多數普通百姓來說,實在是一筆無比重要的錢。看懂這筆錢的價值,也就看懂了那個落後捱打的時代裡,多少值得深思的,繁華與苦難下的民生。
-
10 # 老王談文史
20世紀前半期,中國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實際購買力如何呢?我們可以參考歷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來計算。但一方面,物價隨年月的變遷而變遷,另一方面,物價又隨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只能做一個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
1872年上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鬥=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這時期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1百多元。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5—40元左右。
-
11 # 俠客6
大洋的購買力,隨著通貨膨脹,在不同的年份差異頗大。
如果說的是民國初期,以發行量最多的民國3年的大洋,和民國初年(1912年)到民國九年(1920年)的時間段來舉例。
在物質條件匱乏的民國初期,吃飽肚子無疑是最首要的問題。
當時的物價,一斤大米是3分4釐,一瓶牛奶是8分錢,一斤豬肉是1角2分,1斤油是8分錢。
在小說《駱駝祥子》中,祥子請他岳母吃大餐,花了一塊大洋,這已經很奢侈了。
這一點,參照章太炎在北京時候的每日伙食標準可以得到佐證。章太炎當時的伙食標準是每天不到一個大洋,所以他每天的伙食都是一桌菜,根本吃不掉。
另外魯迅的日記裡也提到,4個人在東來順吃頓火鍋,花了1塊大洋,基本也是這麼個概念。
這基本上就是當時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可以吃上一頓不錯的酒菜,至於換算成如今的貨幣價值多少,各位可以自己計算一下。小院認為,在不考慮房價因素下,根據地域不同,一塊大洋大致相當於如今的100-200人民幣
-
12 # 小齊剪輯1
大洋的購買力,隨著通貨膨脹,在不同的年份差異頗大。
如果說的是民國初期,以發行量最多的民國3年的大洋,和民國初年(1912年)到民國九年(1920年)的時間段來舉例。
在物質條件匱乏的民國初期,吃飽肚子無疑是最首要的問題。
當時的物價,一斤大米是3分4釐,一瓶牛奶是8分錢,一斤豬肉是1角2分,1斤油是8分錢。
在小說《駱駝祥子》中,祥子請他岳母吃大餐,花了一塊大洋,這已經很奢侈了。
這一點,參照章太炎在北京時候的每日伙食標準可以得到佐證。章太炎當時的伙食標準是每天不到一個大洋,所以他每天的伙食都是一桌菜,根本吃不掉。
另外魯迅的日記裡也提到,4個人在東來順吃頓火鍋,花了1塊大洋,基本也是這麼個概念。
這基本上就是當時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可以吃上一頓不錯的酒菜,至於換算成如今的貨幣價值多少,各位可以自己計算一下。小院認為,在不考慮房價因素下,根據地域不同,一塊大洋大致相當於如今的100-200人民幣。
-
13 # namizyp
雖然民國初期的物價和地區政治非常不穩定,再加上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一樣等原因,但是依然可以對當時的價格摸個大概,在《上海工人運動史》這本書裡,清楚的記載了在1927年的上海,切面一斤是0.07元,豬肉一斤是0.28,棉花是一斤0.48,大米是一斤14元,煤炭是一斤0.06元,肥皂是0.05元一塊,一隻雞是一斤0.37元,一盒煙是0.036元,鹽是一斤0.043,而白糖則是一斤0.096元,而布料大約是一尺0.107元,當時上海的地位與現在相當,物價也是相對高,但由於工業發達,糧食主要靠外來輸入,所以大米最貴,但同時期在產糧區,一大洋最多可買米二十斤。
-
14 # 俏花旦
對於很多人來說,都見過銀元。在清末民國時期,銀元當時社會上的基本貨幣單位,也是普通家庭一個月最基本的生活支出。那麼一塊大洋又該怎麼花?能買到多少錢錢的物品呢?
首先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白銀的使用情況。白銀在中國唐末宋初時期開始在社會上流通,但是中國自身產銀量很少,白銀大多來自海外。新大陸發現後,外國銀元流入中國。
西班牙在墨西哥鑄造的“本洋”和西班牙銀元,是流入中國的第一批外國銀元。最初是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港口貿易城市使用。到了清朝末年華人也開始了仿鑄外國銀元。
民國成立後,國政府公佈“新國幣條例”,規定一圓銀幣為國幣,即本位幣,重七錢二分,銀九銅一,後改為89%,幣面鑄有袁世凱頭像和鑄造年份,背面為嘉禾紋飾及“壹圓”字樣,通稱“袁頭幣”。

這種新幣,形式統一,樣式美觀,成色十足,發行後,很快在全國各地風行,存世量也最多的!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一元大洋在民國時期,能買到什麼東西呢?儘管民國年間物價不穩定,以及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這裡我們依然能瞭解個大概。

根據《上海工人運動史》一書披露:1927年在上海,大米一石14元,切面1斤0.07元,豬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塊0.05元,香菸1盒0.036元,茶葉1斤0.23元,活雞1斤0.37元,鮮蛋1個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鹽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細布1尺0.107元。

1931年在廣州,一塊大洋能買25斤大米或者20斤茄子。
1933年的北京,1銀元可買6斤上好的豬肉,七斤煤油,入住一所高檔旅館,每天房費也不過2-3塊大洋。
在重慶,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兩塊五角錢。
1937年的成都,一塊大洋能買16斤大米,或者17斤麵粉,或者5斤豬肉,或者40個雞蛋,或者45斤大蔥,或者47斤包菜,或者5斤白糖。

整體上來看,從上世紀20年代到抗日戰爭前這十多年的時間裡,物價一直平穩,溫和上漲。抗日戰爭後到民國政府垮臺,物價就剎不住車了。特別是糧食、藥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價Grand SantaFe往後越貴,銀元的購買力自然也也來越低了。

像魯迅先生月工資加上稿費收入可達七八百元,胡適則更高了,一月收入在一千五百元以上,屬於真正的中產階級。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按照購買力來計算,大致相當於現在的150-200人人民幣,那時候誰月收入有三五十大洋,日子可以過的很幸福了!但是這一切都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戛然而止了!
回覆列表
一元大洋在民國初期,能買到什麼東西呢?
儘管民國年間物價不穩定,以及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這裡我們依然能瞭解個大概。 根據《上海工人運動史》一書披露:1927年在上海,大米一石14元,切面1斤0.07元,豬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塊0.05元,香菸1盒0.036元,茶葉1斤0.23元,活雞1斤0.37元,鮮蛋1個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鹽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細布1尺0.107元。
1931年在廣州,一塊大洋能買25斤大米或者20斤茄子。1933年的北京,1銀元可買6斤上好的豬肉,七斤煤油,入住一所高檔旅館,每天房費也不過2-3塊大洋。在重慶,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兩塊五角錢。1937年的成都,一塊大洋能買16斤大米,或者17斤麵粉,或者5斤豬肉,或者40個雞蛋,或者45斤大蔥,或者47斤包菜,或者5斤白糖。
整體上來看,從上世紀20年代到抗日戰爭前這十多年的時間裡,物價一直平穩,溫和上漲。抗日戰爭後到民國政府垮臺,物價就剎不住車了。特別是糧食、藥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價Grand SantaFe往後越貴,銀元的購買力自然也也來越低了。雖然大洋的購買力在降低,但是終究還是比法幣更值錢。當時的工人收入水平也不低,在上海,普通工人月收入在20元,技術高的人員收入則可達四五十元,至於工程師、大學教師、記者、作家、律師等白領家庭,月收入就更高了,從上百元到幾百元不等。 像魯迅先生月工資加上稿費收入可達七八百元,胡適則更高了,一月收入在一千五百元以上,屬於真正的中產階級。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按照購買力來計算,大致相當於現在的150-200人人民幣,那時候誰月收入有三五十大洋,日子可以過的很幸福了!但是這一切都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戛然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