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青聊史
-
2 # 石說大史話
三國時期有個張遼,原本是呂布部將,呂布在徐州兵敗被殺後,張遼跟了曹操,成為當世名將!
張遼一生最出彩的地方在鎮守合肥期間,合肥之戰先是親率800軍事衝擊孫權十萬大軍,表現出過人的膽識;接著又差點活捉孫權,威震江東,嚇得江東小兒不敢夜啼,為曹操集團做出了傑出貢獻!
很多人看不起投降的,對於那些沒有骨氣的走狗我們自然要唾棄,但還有一句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張遼雖然背叛了呂布,然而老呂本身也不是什麼好鳥,相較於呂布,曹操才是明主,跟了曹操才有了以後威震天下的張遼!
-
3 # 歷史有趣兒
唐朝期間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很多人都認識,魏徵,其實他就是投降了敵方,但在日後卻為大唐天下的治理做出了超群的貢獻。
在玄武門之變以前,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官居太子洗馬,禮遇甚厚,而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的權力鬥爭中,魏徵也經常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多次建議太子找個機會把李世民排擠到遠離京城的地方去。
後來,玄武門之變發生了,李世民殺掉了太子李建成,成為新太子,這時候李世民找到了魏徵,假模假樣的質問魏徵為何總是離間他們兩兄弟?
魏徵說,如果當時太子聽從了自己的話,就不會有今日之禍了。
李世民覺得他非常坦蕩靠譜,沒有治他的罪,反而重用於他。
隨後,在李世民當皇帝的前十幾年,魏徵屢屢犯顏直諫,對於國家治理、政策法令、如何治國為人等等方面都有精彩論述,很多都記載在了《貞觀政要》裡。
而李世民也對魏徵可謂是又愛又恨,視為股肱之臣,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併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可謂人臣之際了。
可以說貞觀之治的一部分功勞,要屬於魏徵。魏徵死後,李世民也逐漸失去了明君的風範,沉迷於丹藥,最終50歲就死了。
-
4 # 塗鴉小精靈
沿著歷史脈絡,歷史上有這幾個人做到了這一點。春秋的管仲,三國的姜維,唐朝的尉遲恭和魏徵。
管仲原輔佐公子糾,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國君中被俘,後鮑叔牙舉賢,公子小白(齊恆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後管仲強齊圖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輔佐恆公成為春秋霸主。
尉遲恭原在劉武周軍閥麾下,後與李世民軍隊作戰中被圍困,接受勸降。自歸附李世民後,不僅為李世民四處征戰,而且多次憑藉高超的武藝救李世民於危機之中,史傳玄武門事變中其不僅殺死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而且請高祖李淵下令,令諸軍歸李世民指揮,穩定了局面。
魏徵原任李建成的太子洗馬(輔助太子的官員)。玄武門事變後,魏徵也被捕。後李世民赦免了魏徵,魏徵後來也不負期望,終成史上最富盛名的諫臣。
姜維原是天水郡中郎將,在蜀漢北伐被諸葛亮設計擒下,姜維無奈歸降。後受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死後主持北伐,為蜀漢鞠躬盡瘁。
管仲,姜維,尉遲恭,魏徵是難得的人才,同時也是十分幸運的,能遇到開明,惜才愛才的上司。他們都投降了敵方,但是他們並不是用自己的才能去對付曾經自己所在的組織,而是舊的組織已崩壞,此時順勢而為做出明智選擇,不負新主的知遇之恩。
-
5 # 硬核故事
施琅,前明鄭集團將領,曾兩次降清,後成為康熙時期重要的將領之一,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太子少保、封靖海候。清政府統一臺灣的重要功臣。
施琅出生於明末清初的福建晉江,早年曾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部下任職。順治年間,清平定福建,施琅隨鄭芝歸順清政府,並任總兵一職,出征兩廣。後因鄭成功拒降清朝,且屢破清軍,便於清順治十八年,將鄭芝龍及其一家十幾口人斬於菜市口。施琅受此牽連,遭上司迫害,只能倉皇出逃。
正在福建沿海和臺灣抗擊清軍的鄭成功得知此事後,透過其父舊部聯絡施琅,多次以禮相邀,施琅便加入了鄭成功的抗清隊伍。二人前期相處十分融洽,都視對方為知己。施琅的軍事才華也在這時候體現了出來,屢立戰功,多次擊敗清軍,佔領了廈門,壯大了鄭成功在福建沿海一帶的勢力。
然而,施琅“持才自傲”不知進退,另一方面鄭成功也剛腹自用,濫用權威,兩人性格上的不合,導致日久嫌隙自生,最後演變成了衝破底線的流血衝突。先是施琅找藉口斬殺了鄭成功的親信,到鄭成功設計擒拿了施琅的弟弟,還有施琅的所有家屬,施琅則單獨逃出了臺灣。積怨已久的鄭成功在得知施琅逃走的訊息後,便下令將其家屬全部誅殺。心存悲憤的施琅又再次轉投清政府。
由於施琅的軍事能力突出,又熟悉福建沿海情況和臺灣的情況,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讓其解決臺灣問題。最終,施琅在康熙二十二年,取的澎湖之戰的勝利後,全面的收復了臺灣。
長期以來,人們對施琅的評價一直異議,有人認為他氣節有虧,多次叛鄭降清。但也不能因為這個就否認了他在統一臺灣時做出的貢獻。
-
6 # 八弓塬
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就是這樣的人,他年輕時,常跟好朋友鮑叔牙在一塊談論國家大事。
後來,鮑叔牙投效齊國公子小白,管仲則擔任齊國另外一個公子糾的手下。
齊王死後,小白和公子糾爭奪王位,管仲為老闆出頭,一箭射向小白,小白倒地不起。管仲和公子糾都以為小白死了,便鬆了戒心,沒想到小白是裝死的。隨後小白在鮑叔牙的輔佐下,當了齊王,就是後來大各鼎鼎的齊桓公。
齊桓公非常痛很管仲,將他關了起來,但好朋友鮑叔牙盡力為他說情,並大力推薦他。
齊桓公不念舊惡,後來起用管仲為宰相。日後齊桓公能稱霸天下,為周朝王室維持中原各國的秩序,都是管仲的功勞。
不管齊國國祚長短,單單談治國,管仲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宰相。不只後人這樣讚美他,甚至在當時也博得了人們的好評。
古今對諸葛亮的評價,也著重在治國的能力。當年諸葛亮曾自比管仲、樂毅,由此可見管仲的治國功力了。
-
7 # 史一下沒事兒
宋代詩人趙萬年有一首詩《卻敵凱歌》,裡面有一句是這樣寫的:
“犬羊震讋心膽碎,卻攜金印來投降”
中國歷史上向敵方投降還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從數量上看佔少數,並且記載在冊的一般都是中國各個朝代與周邊民族國家,比如遼、金等國之間的事例,大部分是投降於匈奴等外朝的,史書的評價自然不會對其心慈手軟。(朱溫畫像)
但今天要說的這位,他的情況有些特殊,說他是梟雄吧,也算,說他篡權吧,也確有其事,但他也的確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他就是唐末起義軍將領朱溫。
唐末農民起義,朱溫舉反旗被史學家稱之為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朝,在歷經了“貞觀”、“開元”等盛世之後,開始呈現疲軟的發展態勢,節度使叛亂、藩鎮割據、宦官亂政、外戚干政、朋黨鬥爭等等一系列能使國家滅亡的隱患都出現了,國運急轉直下。中央與藩鎮、藩鎮與藩鎮之間連年戰爭,民不聊生,百姓卯了勁兒上交賦稅,服徭役,宦官集團還不斷施壓,增加賦稅,奪佔土地,百姓已經喘不過氣來……(唐僖宗畫像)
再加上唐懿宗、唐僖宗年間,天災頻發,比如:
鹹通二年潁州大水,房屋莊稼多被淹沒;鹹通四年東都洛陽及周邊州郡大水;八年河中、晉地發生地震;九年十一月江淮大旱且有蝗災。如此多的天災,造成百姓有地無種,無地無種,流離失所,朝廷的稅又要按時交,還要去服徭役,百姓被逼得走投無路了,棄地而逃,成為流民。而這部分流民,便是農民起義的主力軍。(黃巢起義畫像)
在這次起義以前,還有兩次起義,分別是“裘甫起義”和“龐勳起義”,算是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前奏。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黃巢先後起義,這兩位是唐末農民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協同作戰。
乾符三年,唐朝招安,王仙芝動搖,想要投降,黃巢破口大罵:“始吾與汝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汝獨取官而去,使此五千餘眾何所歸乎?”於是,與王仙芝分道揚鑣,分別抗唐。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在黃梅一戰中戰死,底下眾人投奔了黃巢,黃巢的起義隊伍越來越大,唐僖宗即位之年12月(廣明元年880年),黃巢率兵攻入長安,唐僖宗倉皇逃往成都。
而這個時候,朱溫在黃巢麾下擔任隊長,奉命駐紮在陝西,併成功勸降了唐軍將領諸葛爽。一路下來立了不少功勞,受到黃巢的賞識,到882年,黃巢任命他為同州防禦使,有很大權力,可以自行決定攻打戰略。朱溫領命,在與唐將王重榮對戰中,損失慘重,向黃巢求援數十次,黃巢當時也被唐軍圍困,身處險境,身邊的左軍使孟楷隱瞞了求援訊息。朱溫得不到援軍前來相救,又聽聞黃巢的起義軍軍心渙散,大廈將傾,有了投降唐軍的念頭。
882年九月,朱溫率軍向王重榮投降,唐僖宗得到訊息,非常高興: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五》:以硃溫為右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賜名全忠。還賜給朱溫“朱全忠”的名號,以示嘉獎。
投降唐朝,平定唐末農民戰爭朱溫向唐軍投降之後,掉頭過來,反攻農民起義軍,與同樣投降的李克用以及其他唐將一起,耗時2年,包圍阻擊,將黃巢率領的軍隊消滅殆盡,884年六月,黃巢兵敗,在山東萊蕪境內自殺。至此,耗時10年之久的唐末農民起義戰爭徹底結束。
可朱溫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由於平叛有功,唐昭宗封他為“梁王”,又封他為節度使等,權力無邊。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誅殺丞相與京兆尹等大臣,左右唐朝政權。
這時候就要說他的第二個貢獻了,那就是用鐵血手段誅殺宦官,將內侍省幾百名宦官全部殺盡,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全部就地正法,結束了宦官專政的局面。他的初心也許是要獨掌大權,消除可疑因子,並沒有所想的那麼正義要穩定唐朝政權,但這種鐵血手段恰巧結束了宦官專權的亂象。907年,朱溫廢了唐哀帝,自立為王,改國號梁,在開封定都,後梁時代開啟。
史書上對朱溫的評價多是負面的,說他是佞賊,荒淫亂倫,無惡不作:
王夫之評價:朱溫起於群盜,兇狡如蛇虺,無尺寸之功於唐,而奪其三百年磐石之社稷。白壽彝評價:朱溫的濫殺是歷史上罕見的。朱溫的荒淫,行同禽獸,即使在封建帝王中也罕有其匹。不過也有稍為中肯的評價:
呂思勉評價道:梁太祖的私德,是有些缺點的,所以從前的史家,對他的批評,多不大好。然而私德只是私德,社會的情形複雜了,論人的標準,自亦隨之而複雜,政治和道德、倫理,豈能併為一談?就篡弒,也是歷代英雄的公罪,豈能偏責一人?老實說:當大局阽危之際,只要能保護國家、抗禦外族、拯救人民的,就是有功的政治家。當一個政治家要盡他為國為民的責任,而前代的皇室成為其障礙物時,豈能守小信而忘大義?在唐、五代之際,梁太祖確是能定亂和恤民的,而歷來論者,多視為罪大惡極,甚有反偏袒後唐的,那就未免不知民族的大義了。惜乎天不假年,梁太祖篡位後僅6年而遇弒。末帝定亂自立,柔懦無能,而李克用死後,其子存勖襲位,頗有英銳之氣。所以,對待歷史人物一定要全面,尤其是在這種混亂的時期,時代裹挾了一個個個體,是非功過,不是那麼容易說清的。
-
8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明朝洪承疇,字亨九。現在福建泉州英都鎮良山村人。1616年中進士,先後任職陝西布政使。陝西三邊總督。薊遼總督,深受萬曆,天啟,崇禎三任皇帝寵信。
1638年,清軍發動松錦會戰,作為總指揮官的洪承疇被俘投降大清。此後對大清鞍前馬後效忠,積極出謀劃策做了漢奸帶路黨。為清朝佔領中原,滅亡大順,南明立下赫赫功勳。
一,輔佐多爾袞,獻策平定李自成,助清軍攻佔北京
山海關大戰,清軍與吳三桂夾擊李自成,大順軍被擊敗退回北京。當時多爾袞畏懼大順軍,在北京仍然有幾十萬兵馬,對於是否追擊心生遲疑。獨洪承疇深知農民軍底細,向多爾袞獻計: 我兵強大,大順軍是農民軍,根基不穩,又有流寇習性,宜將剩勇追窮寇。多爾袞以是揮兵南下,李自成果然又犯了流寇惡習,棄北京城逃亡,清兵攻佔北京。洪承疇為大清立第一功!
二,親自披掛上陣,帶領清軍征討南明,殘殺抗清忠臣。
洪承疇受多爾袞之命,作為統帥率領以前降清明兵漢奸部隊,南下進攻南明。攻佔了整個江南。使用招降收賣手段,攻陷江西十三府。斬殺抗清大臣金聲,黃道周,抗清郡王瑞安王朱誼防,高安王朱常淇,金華王朱誼貴等人。為滿清征服江南作出了重大貢獻!
最後總結:
洪承疇投降滿清後,反而做出了舉世憤慨的漢奸帶路黨行為。成為一個為滿清征服明朝的指路人,策劃者,他的賣國行徑,連他母親和弟弟都不恥。最後連他主子滿清也把他列入了貳臣傳!
-
9 # 祥子談歷史
俗話說:“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可俗話又說:“食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些,就是亂世霸主們穩固勢力與擴張勢力的常用說詞。
因此,歷史上的許多人投降後,不但未被世人所指責,反而竹帛留名。例如:漢末三國時期,許多出名的人物都曾有過“賢臣擇主而事”的經歷。
曹魏較為出名的人物有三位,即:張遼、徐晃以及龐德。張遼:原為呂布的騎都尉(相當於騎兵隊長),28歲時被呂布升任為有名無實的北地太守,明顯的籠絡人心。
建安三年十二月,曹操攻破下邳並處死呂布後,張遼投降曹操。
投降後的成名之戰:一是曹操征討柳城袁尚時,張遼長驅直進,大破烏桓,並陣斬單于蹋頓;二是合肥之戰時,張遼率800將士攻擊孫權十萬大軍,並打的孫權落慌而逃,吳軍潰敗。
▲龐德塑像
因此,張遼為歷代所推崇,入選古今六十四名將之列,被陳壽在《三國志》中稱為“五子良將”之首。
徐晃:原為楊奉部下騎都尉。後來,曹操擊敗楊奉後,投降曹操。
投降後的成名之戰:一是提議智渡蒲坂津,意圖截斷馬超、韓遂聯軍後路,為曹操擊敗馬韓聯軍創造條件;二是在襄樊戰爭中,擊破威震華夏的關羽,解樊城曹仁之圍。
龐德:原為馬超部將,先隨馬超投靠張魯,馬超歸降劉備後,又隨張魯投降曹操。
投降後的成名之戰:襄樊之戰時,奉曹操之命隨於禁馳援被關羽圍困的曹仁。對戰中,曾一箭射中關羽前額。之後,關羽水淹于禁七軍,于禁屈節投降。當時,“龐德與麾下將一人、伍伯二人,收弓帶矢”,搶得關羽軍中小船正欲返回樊城。不幸小船被大水衝翻,成為關羽俘虜。但是,龐德大罵勸降的關羽,寧死不降。
事後,曹操聞知龐德為關羽所殺,為之“流涕”,並封其二子為列侯。
同時,因龐德常騎白馬作戰,被稱為白馬將軍。
至於張郃,投降前就已是“河北四庭柱”,非常有名;文聘,投降前曾是荊州的大將;張繡,投降前曾是一方諸侯;賈詡,投降前“亂國毒士”之名已傳天下知。所以,他們不算投降後出名的人物,只能說是成名的投降人物。
蜀漢較為出名的人物有五位,即:黃忠、姜維、王平、法正以及譙周。黃忠:原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劉表死後投降劉備。
投降後的成名之戰:定軍山陣斬曹操麾下名將夏侯淵。
姜維:原為曹魏天水郡參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被逼無奈投降諸葛亮。
投降後的成名之戰:累計十一次北伐,“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黃忠塑像
王平:原為曹軍代理校尉,在隨曹操參與漢中爭奪戰中,因遭主將徐晃算計,投降劉備。
投降後的成名之戰:接任吳懿駐守漢中期間,曹爽率十萬大軍進攻漢中,結果被王平於興勢山逼退。後來,官至鎮北大將軍,統領漢中。
法正:原為劉璋部下,常嘆“懷才不遇”。劉備兵圍成都時,勸說劉璋一同投降。
投降後的成名之戰:計奪漢中。其中,頗為世人稱道的是獻計斬殺夏侯淵。
法正死後,劉備非常感傷,連哭數日。因其善奇謀,被陳壽稱讚為智比程昱、郭嘉。
譙周:原來蜀漢的中散大夫,光祿大夫。當鄧艾兵臨雒城時,因力排眾議,說降劉禪而成名。
至於“腦後有反骨”的魏延,並不是降將,而是劉備的部曲親兵。所以,許多人誤解他是投降後才成名的。
東吳較為出名的人物有三位,即:甘寧、太史慈以及潘濬。甘寧:原來黃祖部下,因不受重用,於公元208年投奔孫權。
投降後的成名之戰:濡須口之戰時,甘寧因“百騎劫魏營”被孫權稱讚道:“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而陳壽則盛讚他為“江表之虎臣”。
▲甘寧塑像
太史慈:原為揚州刺史劉繇部下小將,於“神亭戰敗,為孫策所執”而投降孫策。
投降後的成名之戰:一是治理海昏、建昌等六縣,令荊州驍將劉磐不敢來犯;二是在孫策討伐麻保賊時,一箭射穿城樓上毀罵孫策軍的賊人手腕,並將其手腕釘在樓棼上。
後來,曹操聞其威名,意圖招攬。因此,他派人送給太史慈一封無字書信,而在信中卻放了少量“當歸”,寓意勸說太史慈迴歸他的麾下。
太史慈臨死前留下一句勵志名言:“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潘濬:原為劉備任命的荊州治中,也算是荊州的“二號人物”,卻一直不被關羽看重。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後,投降孫權。
投降後的成名之戰:率五千人成功平定武陵郡樊伷作亂,而當時州都督卻請求萬人討伐。
後來,呂壹亂政時,陸遜等滿朝文武都很害怕,而呂壹卻獨獨忌憚剛正的潘濬。可見,潘濬在東吳的威望之高。
由此可知,良臣隨“庸主”,主臣皆庸。而良臣投明君,則君臣盡皆得名。無怪乎,才智卓越的懷才不遇者,會常常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10 # 風去了無痕D
史上以降臣而建功勳者,數不勝數。尤其在君擇臣、臣亦擇君的大爭之世。而貢獻之最的,則非唐將尉遲敬德莫屬。
因為唯有尉遲敬德,在降唐之後,兩次從槍矛如林、刀弓之險下,硬生生的救出了秦王李世民的命。若無尉遲敬德,就真沒有唐太宗李世民這個人了!可以說,這就是個撬動並改變了歷史走向的人物。三千年來唯一一個。
來看看經過吧。
李世民打仗,因自持武勇,弓馬第一。所以,每喜歡輕身犯險。常言道:“多走夜路必遇鬼。”
於是,伐洛陽之戰時,百餘輕騎出營,不巧就遇上了王世充的幾萬大軍。洛陽軍中悍將單雄信率千騎疾馳而來,直撲秦王。
單雄信亦武藝絕倫之輩,兼以眾擊寡之勢,麾下更是人人爭先,瞬間就淹沒了李世民的隨從護衛。任爾李世民再驍勇善射,也是雙拳難敵四手。眼看這個未來的千古一帝將命懸一線時。尉遲敬德飛騎急馳而至,橫突過來,一槊就將單雄信刺落於馬下。敵主將落馬,頓時氣沮。然後,救出了李世民。故事演義中,就變成了經典的單鞭奪槊之橋段。
而玄武門之變中,敢像尉遲敬德這樣救李世民的,那又是少之又少了。
李世民射殺嫡親大哥太子建成,手殺同胞大哥,無論多神勇,心總是虛的。於是,身經百戰,打仗時常常萬軍之中也敢陷陣先登的秦王,又竟然讓親弟弟李元吉用弓弦勒住了脖子。
史上帝王家屬相爭,皇帝同胞手足的性命,臣子們是真碰不得的。否則,當場或有功勞,若干年後或會背鍋。
而尉遲敬德卻是毫不猶豫,立即驅馬直前,救出李世民,然後一擊就殺了齊王元吉。
再後面的事,更厲害。披甲執刃去恐嚇皇帝李淵,逼其下迢令秦王監國。回來時,玄武門正受太子衛隊圍攻,又是敵眾我寡,已危如累卵。而尉遲敬德也不管李世民同意與否,就割了他大哥與四弟的首級,出示給攻城亂兵,他根本就不怕會冒“背鍋之險”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若無尉遲敬德之勇毅果決,玄武門之變則必敗。
能從刀口下救了皇帝兩次性命的降臣,而且是不救必死的情況,史上,也只有尉遲敬德了。如此,再大的貢獻,也沒救了皇帝的貢獻大吧
-
11 # 比禾觀史
歷史上有哪些投降了敵方卻在日後貢獻超群的人物?
下面我列舉幾位,大家來評價。
張遼:三國張遼起初在呂布手下時,並不顯眼,只能算是呂布手下的第三號人物,第一號人物是陳宮陳公臺,第二號人物當然是高順;呂布用計問陳宮,上陣派遣高順。
高順練兵厲害,戰場指揮也是三國首屈一指的,呂布一般都是高順為主將,張遼為副將,比如,高順帶著張遼曾經在徐州把劉備、關羽和張飛三兄弟打的大敗而逃,都跑到曹操那裡求救去了。然後曹操派了他手下的一號戰將夏侯惇過來戰高順,沒想到夏侯惇直接丟了一隻眼睛,也被打敗而歸。一怒之下,曹操親自帶著大軍來到了徐州。
最後下邳城破,高順和陳宮被曹操殺害!而張遼投降。
後來張遼功成名就,大放異彩,成為五子良將之首,武廟72將之一。
可惜了高順,以高順的才華,如果投降到曹操手下,極有可能會成為頭號戰將。
高順的死和張遼的活,會不會有什麼關係呢?
吳三桂:平西王吳三桂,原是明朝武舉人,後鎮守山海關。後不知為何認賊作父,投降了清軍。之後,在山海關大戰中打敗闖王李自成。
順治十六年,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威逼緬甸國王交出南明永曆帝。
最後,官至平西親王,應該是清朝給異族最高的一個官位封號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舉兵起義,反清復明,自封大周皇帝,建都在衡陽。
所以歷史上衡陽也是作為過都城的。
通常來講,能夠投降敵人的人,說好聽點將是處事圓滑,貶義點將就是反覆無常,無原則,有奶便是娘娘。歷史上這樣的人有很多,很多都很有建樹,比如把南宋滅掉的那位,就是南宋降將。
大家來評評~
回覆列表
那就說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吧,就是三國時期的姜維,不可思議吧?但姜維此人早期確實是從事於魏國但是在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時候投降蜀國,最終名垂千古。
早年經歷姜維也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在幼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姜冏鎮守邊關,不幸遇到羌族叛亂,最終不幸戰死在戰場上,所以早年的姜維都是跟著母親生活,青年之後因為父親的功績,姜維也順勢當上了天水郡的參軍,相當於一個郡的參謀,生活也還算不錯,但是因為諸葛亮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投敵叛國諸葛亮出祁山的時候需要經過天水郡,當地的百姓在得知蜀軍要進行北伐的時候紛紛響應,馬遵是天水郡的太守,在知道這個訊息後因為害怕諸葛亮的威名連夜離開了天水郡,並且因為懷疑姜維有異心,就沒有告訴姜維,於是最終就留下姜維一人,並且因為當時他們是在外地縣城巡查,晚上回縣城的時候發現所有縣城都不給姜維開門,姜維因為念及家中老母,無奈投降諸葛亮,或許姜維自己都不會知道,正是因為這一次的選擇,從而讓自己可以名垂千古。
主持北伐十年後,蜀國丞相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掌權北伐軍,開始北伐,同年夏天,姜維率領人馬進攻魏國的南安,魏國的雍州刺史及時趕來支援,誰知姜維早已因為糧草斷絕而退軍離開。
次年,姜維繼續率軍出征,隴西守將李簡率將投降,姜維勢如破竹,一舉攻下魏國的河間、河關等地。
包括這兩次,姜維總計北伐十一次,其中勝利三次,失敗三次,其他則是打平。
以身殉國後期由於劉禪重用宦官黃皓,而姜維跟黃皓之間素有瓜葛,姜維最終因畏懼黃皓而不回成都,造成鄧艾偷渡陰平直攻成都,而此時的蜀國內部已經沒有多少將領,劉禪只好投降,並且給姜維寫信,讓姜維也投降,身在前線的軍士在得知這個訊息後,紛紛大怒但卻又無可奈何。
因時局所致,姜維只能投降,在投降之後姜維並沒有死心,在得知魏將鍾會有造反之心後就聯合鍾會,試圖造反,但是最終事情敗露,姜維和鍾會都被殺害。
結語:歷史上跟姜維一樣屬於降將的將領數不勝數,在投降之後做出功績的也不在少數,但是實在難有幾人能如姜維這般,能做出這般歷史成就的。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文青,文青每天都給您分享歷史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