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荷留香
-
2 # 紅姐來自鳳城
個人感覺,你說的碼字,就是一種創作的狀態,而這個堅持呢,除了要每天堅持,還要每天都從思想裡剝離一些東西,確實很困難,有時候堅持容易,堅持原創可就太難了,若能夠堅持原創,並一直碼字,就需要對思想進行長期的訪問,試問,誰的腦容量能夠如泉水,一直噴薄而出,永不停息。
所以說創作容易,碼字也不難,難就難在創作之源常取常新。
不可否認,有一些網路大神創造了奇蹟,他們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了不起,像最近追的電視劇《慶餘年》,就是有貓膩的作品改編的,而是在電視上展現的,只是第一季,還有第二季,第三季在路上,能將一部權謀劇寫成爆款,網路上還有《仙逆》的作者等等,這些人之所以封神,我不知道是否藉助了寫作神器,就是他們每天堅持日更,在長達一兩年的時間裡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的勁頭,就值得我們學習。
若再回溯史上有名的作家,借用他們的一句話,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所以有靈感的時候就盡情地去創作吧!倘若暫時沒有寫作熱情,也不妨在這個問答上,抽絲剝繭的去積攢一些素材,權當做小練筆了,這樣,堅持碼字可能也算是漲粉的一個小過程吧!
持續地為自己的思想加一點酸甜苦辣,生活的狀態不要太圓滿,然後才能有感而發,這應就是當代寫作大家的一個成長側記。
-
3 # 聽雨說名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可以讓自己更願意投入精力的。現在寫作可以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副業方向,而且有些平臺要求比較低,很容易上手而激發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
社會發展太快,有些人平時不愛看書,讀書,更別提寫作了,要持之以恆更是難上加難。那麼真的很難堅持嗎?當然不是,只是自己沒有養成這樣的微習慣。有時候在某處看到一篇文章,很想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想,但是無法下筆,寫不出來,但是每天都寫,哪怕很多,時間長了就能熟能生巧,人會模仿,總結,所以讀了書就要用出來,讓它變成自己的東西,那就會堅持下去。
有些人擔心自己寫出來的文章不行,文采不行,那就反過來可以激發自己多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出去社交也可以讓自己增加話題,從而交到很有質量的朋友,也能幫助自己積累到更多的寫作素材。
-
4 # 狸三先生
把碼字當成一個事業,當成你吃飯的傢伙你就會發現你自己不知不覺就堅持下來了!
因為你一天不碼字,你就沒飯吃
-
5 # 子虛西來戲說易經
非要堅持下去的話,就放棄吧。何苦來哉?
碼子是因為有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快樂自在其中。不亦樂乎!
-
6 # 劭彤36
如果真正熱愛碼字,就不用“堅持”,它是習慣,是內心世界的流淌;如果為謀生或者出名,“堅持”寫吧,前提是多讀書看報。
-
7 # 李蘭頌
【傳媒版本類話題】
謝邀。怎樣才能堅持碼字?從先嚴身上,我繼承的就是“堅持”二字一一這不是指碼字,是指讀書或學習,而他自己卻堅持說,“我是搞文字工作的”。以下要說輯注者親力親為和所聞所感的——詩人李又然,也是散文家,一生出版過的五本散文集中的第五本散文集——《李又然散文集》的編輯出版始末。藉此更要再次特別感激感謝為《李又然散文集》的編輯出版發行廣告評論收藏閱覽的記名的先聖先賢先輩和沒有記名條件的都是無記名為出好書的奉獻者。
《李又然散文集》的版本說明就都用於上首圖和北圖查閱資料
《李又然散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4月),是散文家李又然平生出版的五本散文集的第五本;其版本需要說明和補充交代之處,大概只有他的後代,才能在其晚年,在其辭世,也是這本書問世的同時,這樣的一些時間節點上,可以透露許多與之相關又值得記錄——起碼可供研究的編輯工作細節。現在看來,《李又然散文集》的編輯出版,對於中國現代和當代散文寫作的貢獻在於,它不僅將李又然平生出版的五本散文集的前四本內容大多囊括其中了,還收集了李又然寫作發表的包括散文雜文在內的其他散文類文字,如散文詩和回憶錄等。其中回憶錄發表後均引起轟動,許多篇章被載入文學史冊。
其間,1979年二三月間,李又然最先攜長子即輯注者前往蕭軍在鼓樓大街鴉兒衚衕菸袋斜街的著名居所(蕭軍夫婦未在家,其長子蕭鳴接待);由蕭軍家出,去後海彥涵家(那蝸居格局風貌已被收入版畫史),還其多年前借款,為其子學畫拜師;前幾日去西單江豐家拜訪,兩個上海人講話編注者沒聽懂。進而,輯注者單獨拜見丁玲、陳企霞,也是在北京,前者住木樨地,後者住團結湖;拜見艾青、蕭軍、塞克、舒群,則是在哈爾濱,並大多寫了專訪發表;恰是在哈爾濱和平邨,拜見蕭軍的時候合影,與黑龍江省出版局滿銳閒聊,他當即約李又然書稿,尤其對《李又然回憶錄》感興趣,表示先睹為快。
輯注者對《李又然散文集》的編輯出版原委曲折深有所感及至今日,始於1966年至1979年的十三年間,父子雙雙天各一方,一在北京、湖北,一在遼寧、黑龍江。待1979年父親冤案得到改正,恢復黨籍、職務級別、工薪待遇,編注者也有了每年一次十四天探親假的待遇,就都用於上首圖和北圖查閱資料。首圖即首都圖書館,隸屬於北京市,當時位於國子監,現在十里河有了大廈式新館;北圖即北京圖書館,後稱中國國家圖書館,當時只有文津街一處,現新館已完成二期工程,數字化程度較高。編注者從哈爾濱調回北京後,為查閱與李又然相關的報刊書真版原件、複製品和電子版,幾乎長在了兩個館裡。
還需要指出,《李又然散文集》的編輯出版,恰在十年浩劫之後以及改革開放之初的那幾年間。李又然病臥在床許久,他不可能親自與出版單位商談出書事宜,能寫出編後記來已是拼盡全力;也不可能對自己的文字真正把關,只好任憑他人(包括子女)自由取捨排列。例如《〈李又然散文集〉編後記》,有三處存在其他人編輯或新增痕跡,如開頭一段,文章篇數,年代演繹,過於計算;第二段前一句,“作為一種嘗試,我在每輯的前面都附了一首小詩,為的是更充分地表述自己的創作意圖,並以此加強散文集的內在聯絡。”均不見李又然的著譯文風。此次輯注《又然文存》有所避免。
得到咸寧五七幹校的熟人相助
《李又然散文集》的編輯出版,得到咸寧五七幹校的熟人相助。如果說李又然在咸寧五七幹校有所受益,那倒是大浪淘沙般結識了在困難中肯於出手相助的人。其中之一是北京圖書館的劉婉如,第二個是時任《醜小鴨》編輯的何養明。兩個人都曾在中央文化部五七幹校湖北咸寧與李又然相識,都為《李又然散文集》的編輯出版,出了力,幫了忙。李又然女兒李達妮甚至去過劉婉如、何養明在北京的家裡。
1980年6月9日,李又然在北京,輯注者在哈爾濱,父子分別一年半之後,父親來信催兒子赴北圖查詢並抄錄文章——“以便編起書來。”接著,幾天一封信,甚至拍電報,或要乘飛機,或稱父病重,也要——“以便”——“編起書來。”8月10日,編注者終於再一次請下探親假來,這是於改革開放後第二次有機會和條件回北京(時任哈爾濱市一工廠共青團書記及電工班長,後又調入上級機關擔任辦公室副主任兼黨委秘書,這兩個工作很難隨時抽身外出,探親假每年只十四天)。
1980年9月3日,輯注者十四天探親假很快結束,就又回到了工作崗位;同時,在文津街北京圖書館查到的李又然在報刊書發表過的著譯,大多是一些索引,只有作品標題,手抄時間顯然不夠。這樣,父親催兒子,兒子催北圖——11月28日,當時影印舊報刊書比買一本新書花費還大,機器又少,需要預約,無法立等可取,而有些報刊書真版原件不宜影印,手抄也難;父親急了,給其遠在長春市的學生胡昭寫信,再由胡昭催促——“以便編起書來。”
1980年12月3日,輯注者苦於工作難以脫身,又恐告假時間過長則無工資,依賴父親開支,自己和其他家人也會不舒服,從業本難告假,無業則難生存;萬般無奈,決定跑去抄錄黑龍江省圖書館藏書資料,其館藏報刊書比北京圖書館少了許多,恰逢文革結束不長,封存資料甚多;加之對外借閱工作時間也短、服務也差,還不時地限電,東北無霜期短,冬季晝短夜長,辦法總比困難多⋯⋯
當然,這一切源自於李又然在報刊書發表著譯沒有存留樣報樣刊樣書的習慣。這一次李又然竟同意輯注者如此辦法——1980年12月12日,由於北京圖書館劉婉如發揮作用,由她影印北京圖書館的資料,輯注者抄錄黑龍江省圖書館的資料,“編起書來”的工作總算初見成效。1981年1月4日,“編起書來”的工作,時間從1980年年初算起,經過一年的查詢影印抄錄,終於首戰告捷。
請你寫序好麼?請一定寫!
1981年間,應李又然之約,丁玲寫了《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寫幾句話》。這篇《李又然散文集》序言,全文載《醜小鴨》青年文學月刊(1982年1月創刊號·總第1期),用於《李又然散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初收丁玲《我的生平與創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丁玲選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丁玲所著的《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寫幾句話》之後陸續收入《丁玲文集》(改標題為《序〈李又然散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丁玲論創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丁玲散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包括《為李又然同志的散文集致函二則》均被收入《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後據丁玲生前最後一任秘書王增如回憶:
1981年春天,出版社要給李又然出一本散文集,他想請丁玲寫篇序言,託人(何養明)把稿子帶給丁玲,寫信說:
“我出書不容易的。請你寫序好麼?請一定寫!我本想寫回憶錄,我有很多好寫的,但是沒有力氣,寫不動了!一篇《毛主席》,足足寫了幾個月!一篇《丁玲》,也得很長時間!但我無論如何要寫的!我來看過你,找不到地方,儘管你的地方很好找的。現在不能再來了,因為我在房間裡沿著桌子走走,都非常吃力,十分困難了!奈何!”
信用鋼筆寫在稿紙上,一字一格,字跡有點打顫,寫得很吃力。
一週以後,丁玲就把序言寫完,不長,只有千把字。丁玲回憶說,初見李又然時,“覺得他彷彿是陀思妥也夫斯基小說中的人物。現在也仍然覺得他掙扎一生,卻很少得志,意氣洋洋。他總是暗暗地為別人祝福,寂寞地過著自己的日子。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從沒有害人之心的人。”
本來丁玲文中還有“他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這樣的話,李又然讀後,給丁玲寫信說:
“序,我珍惜的。我不滿意的是自身,缺陷太多了!”又說:“‘他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這句話一定、一定塗掉!”
樣書預訂購600本該有多好
《李又然散文集》在各地新華書店面世的時候,李又然已溘然長逝:1984年11月13日上午;雖說該書版權頁清楚地印有“1984年4月第一版”和“1984年4月第一次印刷”字樣,但是,輯注者及親屬看見《李又然散文集》樣書,即——並非校對大樣,而是真版原件,已是1985年了——李又然竟沒能親眼所見自己以畢生精力寫作的散文結集!
《李又然散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在網上的成交率,遠比《國際家書》吉林書店初版本(1948年)、《國際家書》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訂本滬初版(1949年)、《國際家書》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訂本滬再版(1951年)數量多不少,又比《偉大的安慰者》作家出版社初版本(1955年)數量少很多。輯注者在孔夫子舊書網連續購買到十幾本。
由此看來,在網上購買舊書,關鍵並不單純在於某一版本的出版時間或早或遲,圖書的發行量是一個主要的因素;長江文藝出版社給《李又然散文集》作者樣書30本,輯注者胞弟加訂70本,輯注者在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又購買8本,加在一起108本,送至愛親朋和老師同事根本不夠。後悔晚矣,當初要從4600本印數中,預訂購600本多好。
說到版權頁,李又然散文集《偉大的安慰者》(1955年)與《李又然散文集》(1984年)是一脈相承的,早在1980年的時候,李又然曾致信時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嚴文井,請其將195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牌作家出版社《偉大的安慰者》的版權出公函移交新任《李又然散文集》的出版單位,此公函先後給過黑龍江出版局、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
李又然散文集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湖北省新華書店發行
咸寧地區印刷廠印刷
850×1168毫米32開本 7印張 6插頁 172.000字
1984年4月第一版 1984年4月第一次印刷
印數:1-4.600
統一書號:10107·334 定價:0.85元
封底標註:
責任編輯 陳流沙
封面設計、輯題插圖 陳靚
-
8 # 飛霞勢能圈
想要持續碼字,這5種功夫不可少
我們從幼兒開始學走路時,都是在家人的日復一日引導中慢慢學會往前走,從開始學會抬腳,到能扶著椅子走路,最後再到能獨自行走,這個過程,都是需要持續的引導與練習的,誰都不是生下來就會走的。
小時候學走路是如此,長大後想要學寫作,更是需要一個迴圈漸進的過程,更需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才能得以持續輸出寫作。
這個過程,我為此投入了很多業餘時間,透過學習寫作方法,閱讀書籍,再結合自身,從中去疏匯出來。
說到寫作方法,自己也閱讀了不少這方面的書籍,可是給自己影響深遠,作為床頭必備的一書是《文心》,這本書是自己看完一遍,還會反覆去翻閱的書籍,因為裡面的很多方式方法,講得通俗易懂,簡單有效,讓人看了倍受啟發。
這段時間以來的寫作,很多也是應用了書中的方法去嘗試踐行,也一點點培養了自己的一些好習慣,讓寫作之路變得不那麼難以起筆。
《文心》是夏丐尊和葉聖陶二位先生合作撰寫的,兩位作者都做過多年的教師,他們在書中所提出的問題,倡導的方法,解決的方案,都是比較具有普適意義和針對性。
它是一本專講讀和寫的書,設定的擬想讀者是中學生,也包括教學環節另一端的中學教師,最初登載於《中學生雜誌》,1934年開明書店出版單行本,曾多次重印。
但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適合中學生看,想要學寫作的人,都有必要好好去翻閱這本書,將其方式方法養成自己的寫作習慣,這樣,會讓你的寫作道路事半功倍,更容易上手,讓文字書寫得更加流暢有價值。
全書共三十二個章節,從文章章法、用詞、選書、筆記等多個方面去展開,將讀法與作法打成一片,所講的內容涵蓋面廣又通俗易懂,寫得生動又周到,讓人讀了一目瞭然,備受啟發。
以下是自己閱讀完《文心》一書後的一些收穫,我覺得這幾方面的功夫是持續寫作並不可少的,寫下來跟你我共勉,希望喜歡寫作的我們,都能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能,養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1
文章章法的功夫
任何寫作,都離不開一定的文章結構,寫出來的文字,只有有理有據,有情有意,有張有法,內容才不會空泛,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體現出文字的意義所在。
在《文心》一書中,作者就提倡要掌握知情意三者之間的結構。作者說:“文字是心的表現,分為知的文、情的文與意的文。情意與知識,雖方面不同,實是彼此關聯的。情意如不經知識的駕馭,就成了盲目的東西。”
一篇文章,雖看起來簡單,真的到了要下筆表述時,常常是無從下手的,只有將“知與情與意”,理解透徹,掌握其章法,寫出來的文字才順暢有力,有一定的說服力,既要有自己的認識,也要有切實可行的建議,而非空談。
只是要養成這個功夫,需在日常中磨練,每一次下筆前,要先學會認清目標,明白自己傳達的中心在哪?要多去思考延伸,將文章說透徹,凝結“知情意”三者。
2
積累詞彙的功夫
文章的好壞,可從三個方面觀察,一是文法上有無毛病,二是用詞適當與否,三是思想的新鮮、正確、豐富與否。
在每一次寫作的過程中,腦海中詞彙量不足的情況下,你總會感覺自己會一個詞語重複在使用,完全沒有新的詞彙去表達,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會顯得枯燥、乏味。
所以,要想把文章寫好,積累詞彙是個必不可少的功夫,而要做好詞彙的積累,不是靠三五天的時間就能提高的,是一個長期需堅持修煉的功課。
首先要注意詞類的收集和比較,透過隨查字典和記錄陌生詞彙的習慣,豐富自己的詞彙量;其次,要善於留意他人使用詞彙的方法,積累其好的使用習慣;最後,要養成詞類的感覺力磨練,從各方面去領略其情味。
除了多看詞典積累詞彙外,還要多去閱讀文學作品及喜歡的作者所寫的書,從而注意留心觀察其詞語的使用,感知其趣味。
寫作靠不了速成,有的只是背後腳踏實地的付出與積累。唯有持續修煉與提升,才能帶來成長與進步。
3
觸發的功夫
自己目前能堅持做到日更練筆,很多時候就是應用了觸發這個功夫,將日常所讀所見所聞,都留心觀察於心,並透過深入思考,去引發延伸出自己的主題中心,從而構造成一篇篇文章。有了這份觸發,下筆寫文的過程總是會順暢很多。
書中有段這樣關於觸發的描述:
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讀書時對於書中某一句話,覺到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係,是觸發;覺到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到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這是就讀書說的。對於目前你所經驗著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這種觸發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觸發要是自己新鮮的才好,用月的圓缺來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來比喻午華難再,用夕陽來比喻老年,諸如此類的話在最初說出來的人原是一種好觸發,說來很有新味,我們如果襲用,就等於一味說人家說過的話,自己不說什麼了。
觸發的養成,可從自己的日常中去培養,有了這份觸發,寫文的素材就會多很多,思路也會跟著開闊起來。
只有不斷磨練,從書中,生活中,寫作中,交談中,奔跑中等各方面去觸發,留心觀察每一個小細節,並懂得將其靈活應用變成自己的東西,觸發成自己的知識,才能將寫作寫得生動有趣,深入淺出。
觸發的功夫,於寫作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我覺得自己目前做得還不夠,還需不斷精進學習。
4
讀書筆記的功夫
想要有持續的輸出,那持續的閱讀輸入是必要的,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這個閱讀的過程中,只有將有共鳴的點,隨手記錄下來,變成讀書筆記,才能方便日後回顧與學習,而非讀過就算,讀完就不了了之。
而筆記的材料,可大可小,小的著眼於字或詞,大的可是一段話或一件事。
比如說,去隨處留意不同字詞的用法,遇到新的用例,歸納起來,就是一條很有意義的筆記;去關注不同風格的文章,發現其法則,也是一條很不錯的筆記;去閱讀小說,歸納開端或結末的寫法,也是一條筆記;此外閱讀時對於書中有疑點的,或與自己生活有相印證的點,都可以記錄成一條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的材料隨處都是,要學會養成這樣去記錄的習慣,隨意選取於自己來說有用的地方,記錄在本子上,並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既方便回顧學習,也是可以變成自己以後寫作的素材。
正如作者所說的:“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出讀書筆記,反過來說,試寫讀書筆記,也就是使讀書不苟且的一種方法。”
5
修改完善的功夫
不管是一氣呵成還是深思而來的文章,都離不開修改完善的功夫,一篇文章,寫完不代表就完成了,更多的還需後期反覆斟酌,修改潤色。
在寫作中,我們常會犯的三種毛病是:用詞、用語不適當;意義的欠缺和累贅;意義不連貫,欠照應。
為了規避這些毛病,修改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而要養成這個習慣,需要在思想習慣和言語習慣上起留意,反覆閱讀,發現問題所在,並不斷改進。
我常常有個習慣是,寫完一篇文章,會先放下來,另外找個時間再去修改,讓自己反覆閱讀文章,讀的過程中,如覺得有不妥的,就會去完善。這樣最後改好的文章,才能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減少毛病的發生。
所以很值得每一位愛好寫作之人去閱讀學習,相信每一個人閱讀完本書,都會對寫作有新的啟發,提升自己的寫作技能。
學習任何一項技能,只有在找對方法,用對功夫,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學有所成。寫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沉下心來,將功夫練到家,才能有施展才華的一天。
-
9 # 二馬雜談
——我跑步,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步。即便在這樣的空白當中,也有片時片刻的思緒潛入。
——只管埋頭跑步即可。意義嘛,留待日後重新思考也為時不晚。
——違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則,哪怕只有一次,以後就將違背更多的原則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
-
10 # KE樂談奮鬥
刻意練習,可以形成習慣。有研究指出21天的堅持會形成習慣,因而不少網課的學習週期都設定為21天。也有的研究表明其實可以更短——比如,在受刺激的情況下,很短的時間裡就會逼出來。
但最重要的,是熱愛。如果是出於熱愛,堅持會容易很多。認識位寫網文的前輩,從2007、2008年網文小說預熱的時候就開始寫,堅持到現在只斷更過一回——就是他結婚的當日。成功是成功之母,他靠文字謀生,每個階段的小成功會激勵著他向下一個階段進發,於是不斷打怪升級。當然這份碼字的工作也給了他豐厚的回報——他在那個領域頗有名氣並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但為什麼有的人靠著某個行當起家後,卻不能感到快樂?因為他窮的時候靠這個行當謀生,但卻一直熱愛不起來。於是等到他有了財富後,他覺得他還要繼續忍受繼續幹,他就會覺得很窩心,很窩囊!
所以,我一直認為出於熱愛去堅持,是相當給力的!
-
11 # 飛飛帥
這不是堅持的問題,最關鍵是你內心有想構造一個理想世界的動力嗎?一部作品寫下來,首先你要做的不是讓他不撲街,也不是一天要寫多少個字,而是我有一個澎湃的熱情想將它描繪給讀者看,
-
12 # 只發有用的文章
我就想問問你真的是一名作者嗎 ,你這樣的問題,就好比我是個打工者,但我不想工作!所以請你耐心並熱情的對待碼字!
-
13 # 不會寫文章的易迪
用精神食量激勵自己,想到自己的目標、家庭、願望等…積極實現自己的目標。在實現目標中創作優質的、發人思考的文章。這樣能夠獲取更多的瀏覽量不斷的有自我成就感。這樣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作者
-
14 # 夢精靈島
個人認為有三點是關鍵
1.有一個團隊,抱團成長,抱團寫作,互相激勵。
2.持續讀書,不斷輸入,堅持輸出。
3.開始把寫作作為興趣,慢慢發展為愛好,讓它持續發展。
-
15 # 娛樂炒蛋
從此時此刻開始,我就要認認真真地碼字了,難道我以前碼字不認真嗎?
那倒也未必,我碼過無數的字,但當我每次開始碼字時,我總是堅持不下來,分析其原因,原來是我在一直逼著自己碼字。
我不知道我這一次碼字能堅持多久,可能只能堅持一晚上,也有可能能堅持到永遠,誰知道呢?
雖然有堅持的心是一種好品質,但多數人都很難堅持下去,他們會因生活中的各種雜事而忘記堅持某事兒。
但我一直認為文學的東西不應該和錢掛上鉤,文學的價值在於傳遞知識和感情,一篇全世界最好的文章可能賺不了幾個錢,但它卻能影響很多懂它的人,甚至會改變某個人的人生軌跡。
對於我來說,寫作就是一種自我表達方式,它能把我想的東西給寫出來,展示給別人看,它也可以成為我發洩情感的方式,當然了,能靠它掙錢就再好不過了。
回覆列表
怎樣才能堅持碼字?
看似簡單的題目,真的不好回答。
我理解題主在這裡的碼字,就是文字創作。是在文學寫作過程中,遇到了難點,對堅持創作有了信心上的不足,尋找的是堅持碼字的方法。
對此,我的觀點是,首先是對自己的文字功底有個清醒的認知。碼字,見的是筆力,文字的積累夠不夠,只有自己明白,如果寫出來的東西,連自己都不滿意,那就要從根本上做起,透過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力。比如,多讀書,勤讀書。多讀是涉獵範圍,但要有方向。勤讀,不是時間,而是心勤手勤,心勤是讀後的思考,手勤是多記筆記,達到讀而有用,學而有易。
其次,是熱愛。碼字也好,創作也罷,問問自己喜歡嗎,熱愛嗎?如果僅僅是喜歡,達不到熱愛的程度。創作很難堅持。碼字很苦燥,也艱辛。所以熱愛創作才能有碼字的毅力。用一顆心的誠摯,驅動手中的筆,開動大腦機器,前行在冰與火的路上,不急不躁,徐徐前行,或許前方就是光明。
再是,方向明確,目的純正。這裡的方向是指創作思路。目的是寫作動機。
清晰的創作思路,是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寫出來的內容是自己心裡的創作慾望。做到心手合一,下筆如神的境界,便是大師了。
在結束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想和題主說:堅持碼字難。只有激發自己碼字的熱情,才能走上正確的創作之路。
我的淺識拙見,還望題主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