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世飛仙
-
2 # 秦一農夫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平易,通俗易懂,而且形式多種多樣,被後世稱為"詩魔“和"詩王"。他的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等長篇敘事詩。讀後更是膾炙人口,令人叫絕。農夫認為,僅這三篇敘事長詩就足以奠定了白居易配得上為"唐代三大詩人"的地位。正如清代史學家,詩人趙翼在《歐北詩話》中評價其詩:"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並認為白居易即使沒有全集,而二詩(指長恨歌,和琵琶行)己自不朽。
-
3 # 茶韻書齋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方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
4 # 微雨聽瀾
李白杜甫白居易,始終名列唐詩眾人之首。流傳到後世中的唐詩,又以白居易的詩作居多。從始終可以看到,白居易實在無愧於唐代三大詩人的稱號。
01.白居易詩歌的特點。白居易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他自己將五十一歲以前寫的一千三百多首詩編為四類:一諷諭、二閒適、三感傷、四雜律。四類中,價值最高,他本人也最重視的是第一類諷諭詩。這些諷諭詩,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負一致的,同時也是他的現實主義詩論的實踐。
由於是中唐時期的詩人,白居易詩歌比較親民,非常注重民間的疾苦。寫作的特點也別具一格,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語言樸實和善於使用白描的手法。詩人還比較喜歡創作《新樂府》詩歌,現留存於世50首,都是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傑作,“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豐富的現實內容。
白居易的詩歌主題專一,一般情況下一詩只集中地寫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這就是主題的專一;善於運用外貌和心理等細節刻畫來塑造人物形象;比較喜歡使用鮮明的對比;敘事和議論結合,語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02.白居易著名的詩歌數不勝數,其中更有獨具特色的佳作。在白居易的詩歌之中,很多佳作流傳到現在,並且有多首詩歌入選語文教材之中,受到廣泛的關注,無愧於三大唐代詩人的稱號。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對用隱喻的辦法。這首詩是白居易的成名作。通篇幾乎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顯示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僅在最後一句才能見到作者的本意。
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兩首詩也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從詩中可以看到白居易的功力。各種修辭手法信手拈來,形象的景物描寫,隱喻在其中的思想感情,無不讓人感覺到詩人獨特的魅力。
相比之下,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白居易的長詩。白居易的長詩最著名的就是《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佳句頻出,情景交融,形象豐富飽滿。
賣炭翁(節選)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長恨歌(節選)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琵琶行(節選)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賣炭翁》用一句“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便畫出了一個年邁而善良的炭工,就使得人物更加生動感人;《長恨歌》既有諷刺,又有同情,藝術成就很高,兼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琵琶行》更富於現實意義,反映了當時風塵女子共同的悲慘命運。
03.結語。白居易的詩歌,繼承了從《詩經》到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卻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從而掀起一個現實主義詩歌運動,即新樂府運動。由於白居易詩歌的語言平易近人,他的詩流傳於當時社會的各階層乃至國外,讓唐詩呈現了空前的盛況。
-
5 # 甘棠詩韻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憶江南】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 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 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 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鬢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
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精彩的還有很多,有不少被收入當今的語文教才,不愧“詩魔,詩王”稱號,足以與李白杜甫齊名!
-
6 # 待曉兒
“唐代三大詩人”歷來認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較為中肯。
李杜,一個“詩仙”,一個“詩聖”,自然名氣極大,但白居易與之相比,並不遜色絲毫,甚至在某些方面猶有勝之。
那麼,白居易在“詩歌”領域上,又有何建樹令人稱頌呢?
創作理念,繼承了樂府詩的真諦白居易在詩歌史上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其掀起的“新樂府運動”。
這裡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樂府詩”。
“樂府”雖然在秦代就曾設立,但要說樂府詩還要從漢代說起。樂府本來就是模仿著先秦時期朝廷向民間采詩的傳統而設立的部門,用以讓統治者明瞭民間的意願。
漢代樂府最初其實是“掛羊頭,賣狗肉”,漢武帝時期的樂府基本上都是歌功頌德的作品,不來自民間,是樂府官員自行創作的“媚上”之作。後來文人開始自發創作,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漢樂府”。
但不論實際效果,從這裡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一個現象,樂府是繼承了“風詩”的傳統,需要具有“美刺”精神。
樂府詩的發展大概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節點。
第一個是曹操,以“樂府”寫時事,也就是所謂的“舊瓶裝新酒”。
什麼意思呢?樂府詩因為需要配樂演唱,所以題目一般都比較固定,比如《燕歌行》、《蒿里行》、《步出東門行》等等,內容也往往不出那麼幾類。但是曹操用了這個樂府的詩名,卻將時事寫入了詩歌中,開創了樂府詩“諷刺”時事的傳統。
第二個是杜甫,出現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現象。
這時候,杜甫寫樂府詩,連一直沿用的詩名也舍掉了,自己擬一個題目,比如“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等等,都是這樣的作品。
第三個就是白居易,樂府詩自此大成。
白居易在杜甫的基礎上創作,並且明確了樂府詩“美刺”的精髓。他沒有在詩歌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去深入,而是提出了經典的創作理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個理念很好地契合了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理想,同時又將“風詩”傳統、“樂府”精神發展到了極致。
他認為,詩人為什麼要寫作詩歌?不僅僅是要抒發自己胸中塊壘,更是要有實際作用,即:
補察實事,洩導人情。所以,我們來看他的作品就能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徵:
《賣炭翁》的前面的小序是:
苦宮室也。《井底引銀瓶》前面的小序是:
止淫奔也。如果對中國詩歌比較瞭解的讀者就很自然的會想到《詩經》的註解:
《關雎》的後面有的是“美后妃之德”,有的是“樂得淑女以配君子”,將詩歌的含義標明出來,明確告訴讀者,你別誤會,我這首詩就是講得這個事。
白居易自己也承認這件事,《新樂府》序中稱自己的作品:
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繫於意,不繫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由此可見,白居易就是將風詩的“開篇明義”以及樂府詩的“美刺精神”結合起來,在創作理念上,是要超出了“李杜”的。
換句話說,李白和杜甫的告訴人們,什麼樣的詩歌是好詩,但是沒有一定的積累你學不來。李白未成名之前,曾經“三擬文選”;杜甫詩歌更是號稱“無一字無來處”,這些都不是一般人可以創作的。
白居易告訴人們,要如何創作好的詩歌。並且他親身實踐了,即使沒有好的文筆,即使沒有高雅的趣味,也可以寫作出感人至深的詩歌。
這就要說到白居易詩歌的傳播效果了。
傳播範圍,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遠說起白居易詩歌的傳播,有一句話經常被用到。那就是他去世之後,唐宣宗李忱所作《吊白居易》中的名句: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這說明了兩件很重要的事,反映了白居易詩歌的特性。
其一,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兒都可理解。
傳說,白居易每寫一首詩,都要讀給老嫗聽,確認這樣的人都能讀懂,然後才會定稿。
這個故事雖然比較誇張,但確實能反映出白居易對詩歌的追求,即通俗易懂。
為何如此?因為白居易的詩歌主要是為了社會底層的百姓而創作,只有他們感同身受了,才能在社會上掀起一篇呼聲,作為他在朝堂之上諫言的聲援,這也是他認為詩歌必須要有實際作用的一種體現。
其二,白居易的詩歌傳播範圍特別廣,本土稚童,外地番邦都有耳聞。
這一點可以說毫不誇張。在國內的影響有目共睹,我們講點國外的。
當時,中國詩歌傳到日本之後,被日本文人爭相傳抄,大為讚歎。但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楚,在日本影響最大的詩人,不是享有盛名的李杜,而是以通俗見長的白居易。
因為白居易在民間的口碑極好,老百姓也能看得懂他的文字,所以自發地抄錄他的詩歌,放到寺廟當中供人取閱。
因為是免費的,所以“遣唐使”帶回國大量的詩集作品中,白居易自己就佔據了一半還多。
又因為通俗易懂,在詩歌水平還不高的日本人眼中,自然就感覺非常親切。
所以就造成了,李杜等人在日本等受中華影響的國家中鮮有人知,但白居易卻是聲名遠播。
不要小看這兩點,這也和白居易詩歌的“功利”性有關。只有被傳播、被閱讀的作品,才能在社會上激起極大反響。
諸如李杜等人的詩歌,所影響的往往是文人圈層,但白居易的詩歌,影響的卻是千千萬萬的底層百姓。
傳播範圍和受眾的變化,讓白居易在民間的聲望是要超過李杜的,所以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就是當時採用票選都不見得會輸給誰。
敘事詩的承繼,開啟了梅村詩史如果要說對後世的影響,白居易的貢獻正好彌補了李杜等人的不足,他所擅長的領域,除了明末清初時期的吳偉業之外,並無太過驚豔的人物出現。
說起白居易最為著名的兩首詩歌,大概要算《長恨歌》和《琵琶行》了。這兩首都是敘事詩,在當時並不受重視。
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優秀詩歌,絕大多數都是“抒情詩”,抒發“家國”情懷的作品,敘事詩歌極少,非大家不能傳神。
先秦兩漢時期,文人創作唯一值得稱道的作品大概就是蔡邕的女兒蔡文姬所作的五言《悲憤詩》了: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在此之後,就是杜甫創作的“三吏三別”一類的作品,佳作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似乎當時的文人普遍不太看得起這種類似“小說”講故事一樣的體裁,直到白居易的出現。
白居易用長篇敘事詩的蘊含樂府“美刺”精神,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非常難,從他的作品裡就可以看出。
比如《長恨歌》就是一篇“跑題”的作品。
前面部分: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可憐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很明顯地諷刺意味,但是後半部分卻轉而歌頌楊李之間纏綿、感人的愛情故事了。
後世當中,直到吳偉業的出現,才再次令這種作品煥發光彩,其《圓圓曲》、《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等作品可謂深得白居易精髓,以致有人評價:
香山長慶有遺篇。香山就是白居易的號,長慶指的是白居易的詩歌作品,被稱為“長慶體”,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而吳偉業這樣的作品被稱作“梅村體”,都是同樣的緣由。
不僅是敘事風格的繼承,吳偉業還是獲得了“詩史”稱號的文人,用敘事詩歌講述新朝遺民的內心感受,對混淆視聽的宣傳做撥亂反正,對社會人心起到了很好的疏導作用,這與白居易“洩導民情”的主張一脈相承。
由此可見,白居易“敘事詩歌”影響之深遠,不在李杜作品之下,遠超其餘。
白居易在《新樂府序》當中,對自己的詩歌作品曾經有過一個很好的概述:
所以,即使他的詩歌沒有文人的雅趣,沒有常常流露的家國情懷,但卻依舊有著感人至深的力量。
-
7 # 豬豬316
唐詩,氣象萬千,磅礴壯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燦爛的篇章之一。
唐代詩人最為知名的莫過於“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前者代表的是唐詩浪漫主義的登峰造極,後者則是唐詩現實主義的至崇彰顯。“李杜”素來為世人津津樂道,而白居易的詩歌,凡是上過中學語文課的,想必都會對其詩歌雅俗共賞的評價印記深刻。但是,許多人恐怕不知道的是,白居易還享有“詩王”的稱譽,與“李杜”一起被視為唐代三大詩人,其地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白居易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崇高的評價,是因為他的作品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內涵豐厚,並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且這種影響甚至深入到社會底層與大唐的鄰國(如日本),到了晚唐,張為在《詩人主客圖》中稱其為“廣大教化主”,也正是著眼於其影響之大。
白居易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為詩歌綱領,據研究統計,其詩作多達3000首,那麼,又是其中哪些經典作品使之揚名天下,從而使其配得上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稱號呢?
首先是傳誦千古的經典感傷詩。
關於“情”的描寫和抒發,無論是家國情、親情、友情和愛情,等等,歷來是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旨之一,更是詩歌創作不可或缺的題中應有之義(意蘊)。
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作品中,不乏流傳至今為人稱道的抒情名句,如《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屈原《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優美清雅的句子,字裡行間流露的牽念、悵惘、失意,瞬間便穿越了千年光陰將我們心底的柔軟一擊而中,令人產生深深的共鳴。但是,上述這些作品,從對後世的影響深度及流傳廣度而言,卻難以企及白居易創作的兩大感傷詩名篇:《長恨歌》《琵琶行》。個人認為這兩首詩歌的敘事與抒情的結合堪稱“珠聯璧合”,情節生動曲折,情感婉轉細膩,其中令人耳熟能詳、脫口而出的詩句比比皆是,從古至今,無數讀者深受觸動、感動,引以為心聲。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琵琶行》
更為重要的是,這兩首詩歌的流傳,並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於詩歌本身的傳誦,而是還在很大程度上,持續不斷地激發後人靈感,成為了一種引領多元文學作品創作的經典素材(母題)。
元代劇作家馬致遠寫有一個知名的雜劇,題為《江州司馬青衫淚》,寫的是白居易在長安為官時與擅長琵琶的歌妓裴興奴相愛,後來歷經一番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據考證,裴興奴是唐代的一位胡女,也確實是一位琵琶高手,但其與白居易戀愛故事則純屬虛構。顯而易見,從情節來看,此劇本的構思和題材源自《琵琶行》無疑。
上世紀90年代有一首十分火爆的粵語歌《相逢何必曾相識》,歌詞裡最為經典的便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少時雖不解其中況味,但卻念念不忘,後來才知道是出自白居易之手,不由感慨:經典古詩與現代流行文化元素如此水乳交融,感人肺腑的情感橫亙千年亦歷久彌新。
清初劇作家洪昇所作的,講述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劇本《長生殿》,即取材於這首《長恨歌》(另兩部取材的作品是陳鴻的傳奇《長恨歌傳》和元代劇作家白樸的劇作《梧桐雨》,不言而喻,《長恨歌傳》也與白居易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在白居易的《長恨歌》面世前,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就已廣為流傳,但若不是有這首詩歌的加持,千年之下,二人的故事又何以演變成傳奇,又怎麼會被演繹成為熒幕經典呢?(遠的不說,近年上映的電影《妖貓傳》大家應該比較瞭解)。
再再後來,著名作家王安憶的長篇小說也直接將《長恨歌》作為書名,此“長恨歌”與彼“長恨歌”,不經意間,如兩生花般輝映出了古今女子人生情感的斑斕。
其次是“意激而言質”的諷喻詩。
白居易的才情,並不只是體現在上述“風花雪月”的抒情詩中,還體現在其創作的以美刺為目的的諷喻詩。
白居易在朝為官十年,創作了172首諷喻詩,其中以《新樂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為代表作。雖然世人最為看重的是上述提及的《長恨歌》《琵琶行》,但白居易本人其實更為看重的卻是那些針砭時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諷喻詩,他自編的詩集從卷一到卷四皆是諷喻詩即是有力佐證。
白居易的諷喻詩的一大鮮明特色是,這些諷喻詩大多與他的一系列奏狀密切相關,充分地體現了他所具有的儒家以民為本的思想。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針對當時貧民因欠官租而被囚在獄中至死不見天日家破人亡的慘狀,寫《奏閿鄉縣禁囚狀》上書請求朝廷降旨予以釋放,清除此類冤獄。其《歌舞》一詩中寫道:“雪中退朝者,朱紫盡公侯。貴有風雪興,富無飢寒憂。所營唯第宅,所務在追遊。朱輪車馬客,紅燭歌舞樓。歡酣促密坐,醉暖脫重裘。秋官為主人,廷尉居上頭。日中為樂飲,夜半不能休。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即與此相對應。
白居易的諷喻詩,代表了廣大不幸的人民對苛政的控訴,至今讀來,那份字字泣血的悲憤依然力透紙背,直抵人心,古今同悲呼。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杜陵叟》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
“……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織絹未成匹,繰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悲喘與寒氣,併入鼻中辛。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如雲屯。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重賦》
雖然,歷史地看,揭露社會弊端的現實主義題材的詩歌,白居易諷喻詩作的聲譽或許不及他的前輩杜甫的“詩史”,但是,在政治理想上以杜甫為榜樣的白居易,始終恪守忠心報國、敢於直言的政治品格,他所創作的具有“諫言”性質的諷喻詩,義正辭嚴,疾惡如仇,起到了反映民情、干預政治的良好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從《詩經》、漢樂府到杜詩,中國古典詩歌直面社會現實、揭露民生疾苦的優良傳統,白居易繼承並進一步地發揚光大了這個傳統,因而不愧是一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加之,白居易的詩歌用詞洗練,通俗易懂,廣為流傳,對其所處的時代及後世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因此,從這個意義而言,白居易的諷喻詩也毫不遜色於杜甫的“詩史”,白居易及其詩歌成實足以擔得起“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稱號”。
回覆列表
白居易的經典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觀刈麥》,《草》,作為唐代三大詩人,白居易人稱詩王,自稱詩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