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外二三事

    初學書法,從楷書入手算是歷代學書的法門,既然是初學最好還是從結構方正的楷書開始,本人推薦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因為是經文,所以字型大小一致、四四方方,法度嚴謹。不建議練個性化強的楷書、相比另3家,初學而言多寶塔要好許多

    《多寶塔碑》 ,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唐天寶十一年(752年)立。原在唐長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陳西安碑林。高285 釐米,寬102釐米,文34行,行66字。岑勳撰文,顏真卿正書書冊,徐浩隸書題額,史華刊石。今存西安碑林。拓本原為李宗瀚舊藏,今藏故宮博物院。碑文敘述了唐代僧人楚金禪師發願興建多寶塔的過程及有關佛事。唐玄宗曾為立塔贈銀50萬、絹上千匹。楚金禪師死後,唐玄宗特派使者弔唁,監護喪事,並親自書寫了塔額。顏真卿(709-785),精兆萬年人,祖籍臨沂,字清臣。幼承家學,刻苦自勵。開元間中進士。安史之亂時,為平原太守,歷遷刑部尚書、太子太師。他立朝正色,剛而有禮,天下不以姓名稱而獨日魯公。宋代蘇軾雲:“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畫至吳道子,書至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該碑字形端莊,筆意飽滿遒勁,骨力內藏,是唐代楷書名作之一。

    《多寶塔牌》為顏真卿四十四歲時書,是顏書碑刻中較小之字,也是其早期楷書代表作品。此碑字型整密勻穩,法度嚴謹。點畫精到,起、行、轉、收交代分明,規整嚴密;結體嚴密,外形飽滿,字內各部借讓均勻。因此碑書法既講求法度,特別明顯,初學極易上手,又能展示出閒雅書卷之氣,故歷來為書家所推崇,後世學書者多由此碑入手,至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尤為盛行。

  • 2 # 默玄吟雷

    沒有必須的,只有喜歡的,追求便行了。

    個人推薦蘭亭序,九成宮,

    玄秘塔。韭花貼,等,都可以。

  • 3 # 林默之健龍達人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幼稚。學書法,不管將來能否成為書法家,都需要臨帖。可以說,臨帖是學書法的不二法門!沒有誰能夠不臨帖(含碑帖)學好書法的。

    還有,每個人,學書法的目標,不應該是為了成為書法家。如果要從小培養孩子,期待將來 成為書法家,那麼肯定更加重視選帖和臨帖,重視拜師學藝。

    如果您已有一定的書法水準,期待將來成為書法家,相信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因為您肯定已經在臨帖,而且已經有成效了。因此,不必別人來解答。至於選帖問題,個人偏愛不同,風格不同,因此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沒有一個說法,臨誰的帖,就更容易成為書法家。關鍵可能還是在於臨學,而不是選帖。當然,當今書壇,米芾行書還是挺流行,原因在於米書的八面出鋒,靈活多變,也挺難學。維其難學,所以更加受到熱愛。當然,書聖大王書法小王書法,肯定也沒錯,有必然要學。學得人也多。但是跟風未必是好事。比如過去滿大街是啟功體,也有審美疲勞。前階段滿屏是“田楷”,大家也有審美疲勞。諸如此類,嚴格說起來都不是問題。如果你有一手漂亮的啟功體行書技藝,誰說你學錯了?你有一手漂亮的“田楷”,相信依然有很多人羨慕你!

    書法書體風格,多樣化 是藝術百花齊放的要求。因此,沒有規定該學哪位名家的字帖。

    中書協名譽主席沈鵬先生說過一句中肯的意見:博學眾長,專擅一二(大概意思),他也是這麼做的。

    好,就此打住。勉為其難的作答,希望有參考價值。一起共勉,共同學習進步。

    按本人習慣,文末附曬幾張不成熟的本人習字,最後一幅是中性筆的硬筆字。還請方家雅正。

  • 4 # 神韻軒書法

    初學書法可臨顏真卿楷書《麻姑山仙壇記》,是他62歲時書的楷書代表作品。歐陽修《集古錄》中說:"此碑遒峻緊結,尤為精悍,筆畫鉅細皆有法。″

    秀出東南的麻姑山,因有顏魯公的《麻姑碑》,神話傳說和景色怡人這三方面因素而譽滿天下。麻姑山有十二泉,九十九座廟宇。還有溪、澗、洞、潭。

    劉禹錫登麻姑山留詩一首:《麻姑山》

    曾遊仙跡見豐碑,除卻麻姑更有誰。

    雲蓋青山龍臥處,曰臨丹洞鶴歸時。

    霜凝上界花開晚,月冷中天果熟遲。

    人到便須拋世事,稻田還擬種靈芝。

    明代墨客金章登麻姑山後留下了"讀罷幽碑增夙慨,思餘正氣凜秋穹。神仙事緲文章在,不拜麻姑拜魯公″的感慨。

    此碑有哪些用筆結構特徵?

    線條平緩,粗細變化不大,有的借鑑篆書筆法和隸書筆法。線質內蓄。

    字的字結向外擴張,外緊內松不壅塞。豎畫的主筆縮短,重心下移而有憨厚古拙之趣。醇厚、深沉、雄健。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為顏真卿書《麻姑山仙壇記》區域性。)

  • 5 # 潤璞思琢

    我感覺最好先從隸書碑帖開始,新手容易切入。再從顏筋柳骨練起。先柳後顏。然後再擴充套件。或許我說錯了。反正,我寫不好了

  • 6 # 郭伯一書法課堂

    有這個想法,很好!我的幾個學生已經成為書法家了,所以,也想談談這個有關書法學習的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分析這個問題:

    一、臨帖是成為書法家的必由之路

    成為書法家是一個遠大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的人很多,但是也有很多人走了彎路,最終也不能完成這個夙願。所以,在初學書法時,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就是通往書法藝術殿堂捷徑了。

    那麼,這個捷徑還要看你怎麼走,就像題主提出的“第一個”帖子應該是什麼。

    二、臨什麼貼

    開始臨什麼帖都是為掌握書法的技法層面的問題,是基礎。可以是篆書、可以是隸書,也可以是楷書。下面給你一個書目:

    1、篆書可選小篆吳讓之、鄧石如,也可以是吳昌碩《石鼓文》等;

    2、隸書可選《張遷碑》、《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等等;

    3、楷書可以從魏晉開始,比如:鍾繇的《賀捷表》、《薦季直表》、《 薦季直表墨跡本》,王羲之的《樂毅論》、《皇庭經》,王獻之的《玉版十三行》等,也可以學習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還可以從魏碑開始例如北魏《元懷墓誌》。唐楷顏真卿的《多寶塔》、《勤禮碑》、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等。

    好的字帖太多太多!以本人經驗,最好是選擇墨跡本。

    三、自己的路,自己走

    要想成為書法家,那就必須要系統學習書法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想學什麼帖,選什麼路子,還是自己走,我不能給你確切的答案。

    書法藝術,博大精深,你在學習的路上也會遇到更多的磨練,就像唐僧一行人,在取得真經的路上自己也不會預測什麼時候遇到什麼情況一樣,希望你能理解。

    最後,不管現在選什麼帖,將來臨什麼帖,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創作。祝你一路順風!

  • 7 # 掩墨山房

    首先,糾正一個表達上的錯誤,“臨帖”本身就是指“臨摹書法家的作品”,所以這個問題如果表述成“要成為書法家,入門應該先臨摹哪本字帖?”更為妥當些。

    我個人的推薦是趙孟頫《仇鍔墓誌》,理由如下:

    第一,此帖是趙孟頫真跡。初學書法,臨帖要選一流名家的一流代表作,趙孟頫名列楷書四家,完全可以選他入門。

    趙孟頫《仇鍔墓誌》首頁

    第二,這是一幅墨跡作品,初學書法,一定要優先選擇“墨跡作品”來臨摹,因為這類作品面貌十分清晰,每一筆極細微的動作都能看得到,不像一些碑版作品,很多地方經過歲月的洗禮,斑駁不清,需要我們猜測,沒有一定功底,直接寫碑版,極易誤讀。現在出版技術十分先進,我們看到的高畫質圖片或者書籍,僅僅下真跡一等,有這樣清晰的第一手資料,幹嘛不學呢?

    仇鍔墓誌

    第三,有助於我們向其他書體延伸學習,此貼相比《三門記》,更有行書似的連貫筆意,訓練得法,便能輕鬆過渡到行草書的學習中,無論是趙孟頫行書,還是王羲之一路的行書,甚至是草書,都可以平穩過渡。

    《仇鍔墓誌》中的感字

    第四,筆法的精煉。此貼作為趙孟頫楷書代表作,對筆法的體現也可謂淋漓盡致,他承襲二王筆法,並加以減省,使得線質更加乾淨純粹,學過之後再去挑戰高難度的王羲之,會更加輕鬆。

    王羲之行書《孔侍中帖》

    第五,臨摹此貼,可以在書法結構原理上有所體悟。無論對於今後的五體兼修或是創作實踐,都大有裨益。

    趙孟頫行書《赤壁賦》

  • 8 # 趙體學徒

    個人體會,初學還是先學歐顏,次之柳趙。歐顏易於入手,易於掌握筆法結構,辨識度高。趙體難學,很難控制,有一定基礎再臨趙體更有效果。

  • 9 # 谷鳴書社

    看到一女子你會刻意的欣賞她曼妙多姿和輕輕巧巧,而把她優雅的本質給忽略了。

    臨帖的主觀能動性會讓你刻意的追求與原帖字形相似,而把原帖的細節給忽略了。

    唐之前關於臨帖學書法的書論你見過幾篇?

    宋後至今關於臨帖的書論又有多少?

    帶著這兩個問題,筆者展開文章,引導大家質疑、辯證、批判。揭開中國書法的神秘面紗。

    上述書法傳承族譜,是筆者查閱史料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宋-朱長文《墨池篇六卷》記錄而繪製的,有興趣的同學可自行蒐集資料驗證。

    然後我們逐個去分析,帶同學們漸入佳境:

    柳公權和懷素的老師是顏真卿,顏真卿的老師是張旭,張旭的老師是陸彥遠,陸彥遠的老師是陸柬之……蔡文姬的老師是蔡邕,蔡邕的老師是他自己,他得神人相授。

    首先族譜裡是否真的有師承關係,史料記載確有其事,但是我們按以往慣例,抱著質疑的態度來分析這個事。

    先從柳公權、懷素說起。

    柳公權(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

    懷 素(737-799年)俗姓錢,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顏真卿(709-784年)字清臣, 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

    顏真卿老年75歲的時候,懷素57歲,柳公權6歲。

    顏真卿75歲時奉旨平叛李希烈,有這個史料記載,可以分析此時魯公身體應該還算硬朗,起碼絕不是病怏怏的老人。那6歲的小柳同學是否有機會接觸顏真卿,並求學筆法呢,我相信是有可能的。

    柳公權,二十九歲進士及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併入李聽幕府。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官至太子少師,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其兄,柳公綽(765-832年),官至兵部尚書。但很遺憾,筆者暫無資料可查其父的資訊(如有同學查閱到柳父資料可以留言)。不過透過其兄弟二人均官居高位推斷,柳家在唐朝極有可能是官宦世家。柳公綽比顏真卿小56歲,假如長子柳公綽出生時,柳父20歲,那麼由此推斷,顏真卿75歲老年時,柳父39歲左右。如果柳家是官宦世家,那柳父與顏真卿同朝為官,是不是有這樣一種可能:在天寶年間(安史之亂髮生於天寶十四年(755年)的一天,6歲的小柳同學牽著39歲的父親的大手,到顏真卿府上做客。小柳同學自幼喜書法,目睹大師風采,是不是要拜師?筆者認為:極有可能。

    好了這個推斷只講到這裡。我們再看懷素:

    唐大曆七年(772年),九月,懷素返回故鄉,繞道東都洛陽南下,拜會顏真卿。此時顏真卿63歲,懷素35歲。顏真卿把“十二筆意”傳授給了懷素。懷素《藏真帖》記載:“懷素,字藏真,生於零陵,晚遊中州,所恨不與張顛長史相識,近於洛下,偶逢顏尚書真卿自雲,頗傳長史筆法,聞斯法,若有所得也。”由此可知,懷素向顏真卿求筆法確有其事,不再贅述。

    我們再看顏真卿求筆法於張旭的事。

    張旭(685-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比顏真卿長24歲。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僕自停裴家,因與裴儆從長史月餘。一夕前請,曰:“既承兄丈獎諭,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於翰墨,倘得聞筆法要訣,則終為師學,以冀至於能妙,豈任感戴之誠也!”。長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視,拂然而起。僕乃從行來至竹林院小堂,張公乃當堂踞床而坐,命僕居於小榻而曰:“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與言要妙也。書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須思妙”。

    史料記載,確有其事,不再贅述。

    我們接著往下看.

    張旭的母親是陸柬之的侄女,張旭的老師是陸彥遠,陸彥遠是陸柬之的兒子,虞世南是陸柬之的親舅舅。

    這TM也太繞了,翻譯一下:張旭他二姥爺是陸柬之,陸柬之他大舅是虞世南。對,你沒看錯,這裡包含了一個家族的內親外戚四代人。

    由此推斷,張旭學筆法於陸彥遠,陸彥遠學筆法於陸柬之,陸柬之學筆法於虞世南,就很好理解了。家族之內技藝相傳,人之常情。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世南性沈靜寡慾,篤志勤學,少與兄世基受學於吳郡顧野王,經十餘年,精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櫛。善屬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有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由是聲名籍甚。

    此文獻記錄確鑿,虞世南拜師智永,不再贅述。

    筆法族譜中間出現了歐陽詢。這是一個疑點。

    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

    那歐陽詢的筆法師於誰,史料無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同時代的一些蛛絲馬跡中尋找答案。

    歐陽詢和虞世南年齡相差一歲,又有神一般的相似經歷。那麼他們是否有可能成為比較好的同事,甚至朋友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麼從筆法傳承的角度有幾種可能:

    1,虞世南授筆法於歐陽詢,但史料無記載。共同的複雜經歷會改變常人難以理解的關係,同朝為官,拜師難啟其口,大師就在眼前,又忍不住不學,所以彼此心知肚明,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不傷和氣,又不損顏面。否則也弄出個歐陽詢受筆法於神人之說就不厚道了。筆者更傾向於這一種。

    2,歐陽詢自己悟得筆法。歷史無記載,無法推斷。

    3,歐陽詢另學筆法於他人。歷史無記載,無法推斷。

    接下來我們再看智永。

    智永和尚(生卒不詳),南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聖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後代,號“永禪師”。

    其去世後將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傳於弟子辯才,後被太宗派御史蕭翼盜取。 至此蘭亭遺失、下落不明。

    筆法自王羲之到智永一脈傳承,不作贅述。

    王羲之之前的筆法傳承,就有些詭異了。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始稱:“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

    晉人虞喜《志林》載:“鍾繇見蔡邕《筆法》於韋誕坐,苦求不與,搥胸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誕死,繇盜發其墓,遂得之”

    以上兩古籍著述有些出入。一個是蔡文姬傳之於鍾繇,一個是鍾繇盜韋誕墓而得筆法。出入已無法考證,但筆法之祖為蔡邕無爭議。

    此外,兩著作記錄相同的內容仍有不合理性。比如:

    鍾繇(151年-230年),衛夫人(272年—349年),鍾繇卒年早於衛夫人生年,鍾繇傳衛夫人,明顯邏輯不通。

    蕭子云(487年-549年),王僧虔(426年-485年),蕭子云生年晚於王僧虔卒年,明顯王不能傳蕭。

    另,蔡邕石室得神授,鍾繇掘墳求筆法這些軼聞,更是給筆法傳授族譜增添了神秘色彩。

    歷史遺留給我們的記錄往往會以假相的面目出現,而我們要透過質疑,辯證的思維方式解讀歷史,來獲取真相,發掘筆法傳承譜系隱藏著秘密。

    這個筆法族譜無論是否符合邏輯,但能給我們透出一個資訊,即蔡祖師爺得神人相授以後書法是人傳人而往前推進的,即‘口傳手授’。

    筆法族譜與‘口傳手授’構成一種互證關係。應了筆者命題:學書一定不是從臨帖開始的,而是跟人學習的,而非帖。

    我們再講宋之後是怎麼學習書法的。

    從漢末、魏晉一直到唐五代,無論杜度、崔瑗、張芝,抑或蔡邕、鍾繇,還是“二王”、歐顏柳褚,書藝筆法一直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傳承,脈絡清晰,有史可考。父傳子,舅傳甥,師傳徒等,外人要想得到書藝筆法的真髓,幾乎不可能。

    宋董雲:“昔蔡邕受法於神人,傳於崔瑗,瑗傳之文姬,文姬傳之衛夫人,夫人傳之逸少,自此而下,各有師授,逮於張旭其書分故。蔡有鄰法為篆,惟顏清臣、徐季海守舊法,而真行盡合於古之作者,至韋玩、崔邈,授其法而絕矣。考其源流,正如禪家宗風相承,各有主也。”

    但這種封閉性的筆法授傳方法,經過五代的戰亂,到了宋代瀕臨中斷。宋人自己面對唐人書法開始變得不自信起來。

    宋歐陽修雲:“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

    宋蘇軾雲:“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宋王旦雲:“五代以來筆札無體,鍾、王之法幾乎絕矣。”

    宋朱長文雲:“下至五代,天下罹金革之憂,不遑筆札。……蓋經五季之潰亂,而師法罕傳,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雖志於書者,既無所宗,則復中止,是以然也。”

    宋黃庭堅雲:“近世士大夫罕得古法。”

    (同學們,請思考下,唐之前,有否定整個時代的書者嗎,為什麼從宋開始,集體否定自己不如前人,集體不自信起來?)

    為什麼宋人在書法上變得不自信了?我們一定要質疑,找原因。

    宋王朝建立後,宋太祖實行重文輕武國策,促使經濟繁榮,掀起文化事業的高潮。設立專門的文化機構,尊師重道,優禮儒士,倡導讀書之風,改革科舉制度,網羅人才。使宋代文化事業從五代戰後的創傷中逐漸復甦。宋朝諸帝不僅勤奮好學,刻苦讀書,尊重知識人才,而且都喜歡書法,他們相繼多方蒐集前人墨跡,大量刻帖,對繁榮宋代書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尤其是宋太宗,採取一系列措施來發展書學:

    一 徵求書法人才。“始即位之後,募求善書者,評自言於公車,置御書院,首得蜀人王著,以為翰林侍書。”“太平興國中,選善書者七人補翰林待詔”

    二 建造秘閣,供藏前代墨跡。“端拱元年初置秘閣”“淳化元年八月,內出古畫墨跡百一十四軸,藏之閣上。有唐太宗、玄宗,晉王羲之、獻之、庾亮,梁蕭子云,唐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懷素、懷仁墨跡”

    三 派官尋訪蒐集前人墨跡。“太平興國二年十月,詔諸州搜訪先賢筆跡、圖書,於是荊湖獻張芝草書,潭州獻唐明皇所書道林寺王喬觀碑,袁州獻宋之問書龍鳴寺碑。三年九月辛亥, 州獻晉王羲之、獻之及桓溫等凡十八家石版書跡。六年十二月丁丑,又詔訪鍾繇墨跡。七年正月己未,錢惟治以鍾繇、王羲之、唐玄宗墨跡七軸為獻。八年二月丁酉,錢昱獻鐘王墨跡八軸。十月己丑,越州獻羲之石硯,雍熙二年三月丙寅,潘昭慶獻虞、褚、歐陽墨跡三本。”

    四 命徐鉉、句中正刊定《說文》,以正天下字學。

    五 拓制古蹟,命王著編纂摹刻《淳化閣帖》。

    《淳化閣帖》是中國書法史的新創舉。

    《淳化閣帖》的完成,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中國書法的帖學起點。

    宋代的文人們要學書法,只能拜帖為師,臨帖學字,靠自己的摸索來師承前人筆法。於是,唐之前以求筆法為重點,宋之後就以臨帖為要務。於是臨帖、刻帖以求筆法者日盛。宋後至今,隨著技術發展,碑帖質量越來越高,書法水平反而越來越壞。

    這是一出鬧劇,也是一出悲劇。

    筆者接連寫幾篇關於《學書一定不是從臨帖開始的》的文章,就是為了喚醒廣大學書青年,用質疑,否定,辯證的思維去看待書法的演化。這樣方能從蛛絲馬跡中找到方向。

    最後總結一下吧。

    唐之前以人傳人,口傳手授的方式學習書法。筆法的傳承貫穿整個筆法族譜。族譜內高手如雲,名家輩出。

    宋之後,帖傳帖。拜帖為師,臨帖為學,靠自己的摸索來師承前人筆法,最後不倫不類,演化至今醜態百出。

    唐朝跟宋朝雖然是平行的兩個政體,但是從書法的角度對抗,假令宋蘇黃米蔡作為國家隊代表,唐朝不用派更牛的人,只派末代傳人小柳同學一個人就已足夠。瞬間碾壓,壓根就不在一個維度。《三體》曰:”毀滅你,與你無關“

    書法的正確學習方式是首先學習毛筆的使用方法。也就是古今各種書論一致的觀點:用筆千古不易。否則從臨帖開始自己去領悟筆法,南轅北轍,越走越遠。

    筆法學會後再去讀帖,讀其結字規律,讀其造像結構。因手腕手掌大小,書寫習慣,性格等的不同,每個人的書法面貌也不會相同,就如世間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不會有兩個相同的人,一個道理。柳公權的字往那裡一放,就是柳公權,和別人無關。

    嗚呼哀哉!

    青年朋友們,時不我待!去質疑,去否定,去辯證,跟隨谷鳴的引導,請深度思考書法問題!

    看完三件事:

  • 10 # 大盛書法

    現在我認為書法愛好者必須以敬畏、崇尚的態度對待歷史上的書法經典和書法大家,要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再談創新。所以,楷書是最實用也是相對易學的書體,學習書法可以從楷書入手打基礎。可以學習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的書法,他們各有千秋。

    一、學楷書

    學習的楷書碑帖有:

    1.唐楷:顏真卿《顏勤禮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柳公權《玄秘塔碑》、虞世南《夫子廟堂碑》、褚遂良《陰符經》、《雁塔聖教序》、《大字麻姑仙壇記》等等。

    2.魏碑:《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鄭文公碑》《石門銘》《泰山金剛經》等等。

    3.小楷: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趙孟頫《道德經》、《漢汲黯傳》、文徵明《醉翁亭記》等等。

    二、學行書

    當有一定楷書基礎後,就可以學《聖教序》。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聖教序》從用筆的意態取勢,著眼於點畫、部首以及結構部件佔領的空間位置,逐個將字臨像、臨熟,逐漸寫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靜灑脫的風神來。同時,必須明白,王羲之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他對書法技法的把握、運用已精熟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

    三、建議先學顏真卿《顏勤禮碑》

    《顏勤禮碑》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七十一歲時的傑作,其最大的特點是氣勢雄秀,體現在形態上是粗不臃腫、細不軟弱.這要求臨寫此帖時運筆要能提能按,提要細筋入骨,按要萬毫齊力。

    顏真卿的書法,筆法古貌,結字寬博,用來書寫大字和小子都適宜,對你日後的行書發展極為有利,所以建議你從顏體入手。顏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尤其是他的楷書,現已形成一種正規化,後世學習者極多,甚至有“學書當學顏”的說法。

  • 11 # 瑤箏彈清風

    初學,我推薦第一本是顏真卿的《多寶塔》。

    《多寶塔》這本帖最符合初學者的審美觀,同時筆劃與結構也相對其他法貼容易。學好《多寶塔》帖後,可以繼續臨顏體的《勤禮碑》,以及《自書告身帖》等法貼,也可以學習柳體,歐體的諸多法貼。

    對於行書的學習,我推薦從趙孟頫的《膽巴碑》入手,對《膽巴碑》有所領悟後,即可換帖,這時最好學習王羲之的《聖教序》。

    《聖教序》如果有點成績的話。你就不用我多說話了,你已經成為高手了!

  • 12 # 天福歌

    你若有權勢,自然字留香。

    月靠眾星捧,口碑順勢來。

    草民難出名,富豪威八方。

    專家字幾文,達官皆大咖。

  • 13 # 陳氏書法

    初學書法,怎麼入門較好呢?這個問題沒有固定方法,眾說紛紜。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但是都認可的說法,就是要取法經典作品去學習。法帖主要有墨跡本和刻帖本(包括碑刻),初學者我認為要先從墨跡字帖尋找。墨跡本也很多,從秦漢簡魏晉唐元明清等名帖去選自己喜歡的字帖去練習,字型可以選楷隸草(包括章草)行去選,堅持幾年時間把基礎打好,再縱向去學習,拓寬視野,這樣你才有更大發展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少年厭學,問題嚴重,面對這種狀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