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花寶劍2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此語最早出自《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意思是君子為人處世要有自己的原則,該做的事就去做,不該做的事絕不做。 自己不想去做的,也不要強加於別人去做。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做事原則。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是一個人的修行。作為正人君子,需要審時度勢,決定取捨,知其可為,知其不可為,更是出世與入世間的謀略。一言以蔽之:做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

    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君子為人應如大地一般,厚實和順,仁義道德,容載萬物。君子,德才兼備,文質彬彬,有所為有所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兩千多年來華人追求的理想和道德品質。

    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慾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

    做人要懂得取捨,選擇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先去做,對待另外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或者不該做的事情,要堅守自己的底線,不去觸碰,做到了這些,方能叫做君子。

  • 2 # 金道論國學

    意思是君子為人處世有自己的原則,該做的事就去做,不該做的事絕不做。 自己不想去做的,也不要強加於別人做。

    “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最早出自《孟子》:“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個人的原則;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是一個人的修行。君子審時度勢,決定取捨,知其可為,知其不可為,更是出世與入世間的謀略。簡而言之:做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

  • 3 # 奮鬥的人生不需要理由

    這其實是道德上的一種行為準則,就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古人重禮,有些約定俗成的規範不可逾越。

    之所以這個世界分成了好人和壞人,其實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所思所想,做人的準則和三觀不同,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個真正的君子,不一定有所成就,但是它一定在某些方面能夠帶給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其實本來,我覺得,做一個真正的君子,安慰的是自己,你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才有辦法朝著這個方向去前進,如果你覺得自己就是要成為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那麼也是無話可說,說來說去,都只是你的選擇而已。

  • 4 # 使用者蘋果聖人

    你道他是小人,他卻以君子自居。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果真如此嗎?亦不盡然。打個比方,電視連續劇《大時代》中,鄭少鄭演的丁蟹,在他人的眼中,是個十足的小人,瘋子。而他卻以君子自居,幹起壞事來底氣十足,理由滿滿……把壞事當成好事來做,這樣的“君子”簡直太可怕了。

    閒言少敘,說完了君子和小人。再來談一談“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前提條件是你必須自認為是君子,小人就免談了。

    對自己有利的,為之,對自己不利的,不為。

    一般人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小人更是如此,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甚至不惜損人利己,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而對於君子,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了義而棄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身而取義也。

    所謂的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正是這個道理。

    下面講兩個古人,第一個,名傳青史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一生的寫照。他表現出的民族氣節,是君子有所為,捨身取義。他的有所不為,是棄了元朝的高官厚祿,不當賣國賊。

    反觀清未洪承疇,與文天祥相反,降了滿清,充當鷹犬,高官厚祿,位極人臣。但在民眾心裡,他卻是十足的小人,賣國賊……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是何等的豪氣。

    也許汪精衛的“曲線救國論”,初衷也是如此。但他的所為,民眾不認同,是“大漢奸”“賣國賊”,徹足的小人,愛華人士欲除之而後快。只可惜王亞樵沒有成功。

    扯遠了,做為普通公民百姓,我們既不是君子,亦不是小人。但我們也應有自己的底線。有所為,諸如勤勞致富,助人為樂等中華美德。有所不為,觸範法律法規等等。

  • 5 # 如醉如痴

    說白了,

    對的,一定要去做。

    錯的,一定不要做。

    (如此,可謂君子也!)

  • 6 # 小雷咻咻說

    生意人,是為利益而活著,有錢就賺,商人要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商人怎麼把握機會,企業家以天下改變社會為自己己任。

  • 7 # 我是一隻修行千年的豬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句話出自《孟子》一書,但最早來自《論語.子路》,究其有兩方面的意思。

    1.為人行事要有原則、有底線。人生在世,我們會面對許多事情,面臨各種抉擇,一定要遵循社會法律和倫理道德上的規則,切不可越而為之。

    為官者,在其位謀其職,踏踏實實做事,不欺上瞞下,不貪贓枉法,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為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為父母者,上贍養老人,使他們安享晚年,下教育子女,撫育孩子成長,教他們怎麼做人;為工者,堅守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人活在世,有時難免要有求於人和違心做事,但只要肯約束自己的貪慾,滿足於過比較簡單的生活,就可以把這些減少到最低程度

    2.做事要審時度勢,懂得取捨。人要學會分析局勢,懂得取捨,從而做出最正確、最理智的選擇。因為人的精力有限,只能放棄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別的事情上做出一些成績。

    當今社會,網路科技迅猛發展,我們面臨的誘惑更多,所處的情況更為複雜,這就需要我們懂得明辨是非,做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同時要積極傳播正能量,為維護社會和諧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 8 # 聚光慧看

    簡單說,君子有所為,就是有些事情必須要做,歷盡艱辛,克服萬難都必須去做,有所不為,就是有些事情不能去做,無論有什麼理由,有什麼藉口都不能去做。

    做正當的事,正義的事,對國家有益的事,對社會有益的事,對別人有幫助的事,這都是能做的,要做的,也是必須做的。不正當的,不正義的,妨礙別人的,對國家,對社會有害無益的,這都是不能做的事情。

    不能做的事,無論有什麼理由,哈,以國家為藉口,以事業為藉口,以名譽為藉口,以廣大的利益為藉口,不能做的事堅決不能做。這就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 9 # 護法天瓶

    君子有所為,有所止的意思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的意思,有所為,行善積德要精進,諸惡莫作,壞事,不好的事千萬不要去做。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所以一個人要想成為君子的話,一定要眾善奉行,仁義禮智信,幫助他人的事要多做,保護眾生的事情要多做,宣傳正法的事日子要多做,保護法脈的事情要多做,讓更多的人做好事,行好事,積好德,這就是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壞事不要做,殺生不要做,邪淫妄語不要做,偷盜不要做,嘲笑善人行善不要做,這樣才會真正修好,所以這就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 10 # 治寶興華

    我們講家、國、天下,把家、國、天下看成一體,並強調個人的追求與發展必須秉承“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並且儒家對君子的行為準則提出明確界定“不因善小而不為,更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意利他的事過小就不去做,更不能因為惡意有損他人利益的事細微就去做 ,這是有所作為與有所不為的具體要求。

    人生在世永遠在做兩件事:尋找快樂,逃避痛苦。人人都希望自己永遠幸福快樂,沒有任何災難厄運與痛苦,諺語說“人生三級草,三窮三富不到老。”這表明人活一世沒有絕對幸福快樂,也不可能永遠是災難厄運與痛苦,禍福相依,苦樂同存,要求我們學會勇敢堅強,直麵人生中的災難厄運與痛苦,懂得取捨,學會放棄,養成痛苦並快樂著的習慣性格。美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與卡爾羅傑斯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求、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與自我實現七個層次。這種有發展需求向自我實現,到高峰體驗至自我成長的過程 ,可以歸結為物質富有與精神富足,在物質富有追求拼搏階段,君子必須有所作為;在物質富有後追求精神富足的過程中,君子必須學會養成有所不為,深諳舍與得的因果關係與能量轉化。

  • 11 # 大才21

    一、什麼是君子?

    君子是指有較高才學和德行的人,他們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對自己要求較嚴。比如:孔子、屈原、杜甫、魯迅等。同時也有一些“偽君子”的人,他們自稱為“君子,”表面上很“君子”,暗地裡卻是真小人。比如:唐朝奸臣楊國忠、南宋投降派代表的秦檜、明朝奸宦魏忠賢等。

    二、君子的表現形式。

    君子常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他們常常以“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自身,”為信念,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行為標準。為此,湧現出來大批的志士仁人,為了維護天地間的公平正義,不惜獻身而流芳百世。比如:鐵面無私的包公、虎門銷煙英雄林則徐、爰國名將吉鴻昌等。他們嫉惡如仇、在血雨橫飛的恐怖社會中敢直言時局的弊病,即使身死也再所不惜。

    三、何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前面已經說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對社會、民族、家國有利的君子必極力所為;反之,對社會、民族、家國無利的君子必不為;對社會、民族、家國有害的君子必極力反對;即使損人利己的事,君子也必不為。

    綜上,君子是文明社會的標兵,是迷茫社會的引路人,是黑暗社會的燈塔,他們的精神必將萬古流芳,與日月同光,與天地同壽。

  • 12 # 行在路上8

    答:君子是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是所有有道德、學問、修養極高的人的統稱。君子德才兼備,文質彬彬,有所為有所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巜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處世,應象天一樣,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君子為人,應如大地一般,厚實和順,仁義道德,容載萬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就是宜,也就是說要走正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只要大家每人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行在路上敬上。

  • 13 # 華軍abc

    何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我的回答是: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一語最早出自《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意思是:我沒有辦法找到遵行中庸之道的人並與之交往,只能和狂者、狷者交往。狂者敢作敢為,而狷者在做有些事時卻是有所顧慮。

    《孟子》將上述內容闡述為“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意思是:人要學會決定取捨,更要懂得審時度勢,對於重要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而對於不能做或者暫時做不了的事也要選擇不做。

    由此提示人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棄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別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績。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告訴人們:所謂君子,並非大賢大聖,只是做人有底線,做人有禁區,能做到這些,便堪稱君子了。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個人的原則;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是一個人的修行。君子審時度勢,決定取捨,知其可為,知其不可為,更是出世與入世間的謀略。其含義有如下四點:

    一是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君子從個人而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要老成。從組織而言,自己的舉動會影響整個團體,更要瞻前顧後較量得失。

    二是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徒語”意同以訛傳訛,君子不會不加分辨的轉述言論,正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君子謹慎自己的言論,非禮勿言。“語必有理”不僅是說話有道理,而且講原則。該說的時候必定要說,比如諫言和建議,該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說而發聲,比如自己不確定的事,則是失言。

    三是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君子不會貪求無度,追求必定符合“義”。這個義不是哥們義氣,而是大義,法律、道德、個人準則等等。如君子愛財,他也會取之有道。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

    四是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

    綜上所述簡言之,“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君子做人做事知道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可以做,當知道了解某件事可以做才去做,當知道某件事不能做就不去做,這就是君子做與不做某件事的標準和準則。

  • 14 # 文化裡的中國

    意思是君子為人處世有自己的原則,該做的事就去做,不該做的事絕不做。 自己不想去做的,也不要強加於別人做。

    “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最早出自《孟子》:“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個人的原則;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是一個人的修行。君子審時度勢,決定取捨,知其可為,知其不可為,更是出世與入世間的謀略。簡而言之:做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關於此話出處,眾說紛紜,我亦說不清楚,目前得到的資訊是,孔子與孟子兩說。一說所謂半部論語義利篇: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小人亦有所為,亦有所不為。然君子之所為者,乃天降之大任也,小人之所為者,唯己利是圖耳。君子受命於天,成大事於己,任重而道遠,小人遇患而避之,無所得而不作,碌碌之無為矣。故君子者,擔當也,臨危而受命,攬責於己身,弗卻而諉之,必有大成出自孔子的“義利”篇,乃孔子闡述的君子與小人的行事區別。也有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謂君子之為與不為之道也!”出自孟子高論。兩者皆有此話,但意義顯然不同。前者更為激進,後者更為中庸,甚至接近道家無為的概念了。

  • 15 # 東方詩文原創8268

    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就是對“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最簡單的詮釋。

    我們是人,所以就要有“人”的思想行為,有做人的原則,有做人的道德標準,有做人的道德底線。

    在“名利先行”“金錢至上”的今天,我們的行為必須合乎“人道”“正道”,嚴以律己。

    “君子取財,取之有道”。對於身外之物,尤其是名利錢財,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我們應該要“有所不為”,即不要貪圖妄求,更不要強取豪奪,而是要節制私慾,要有一顆強烈的自律之心。

    為民族興盛“有所為”,為國家繁榮“有所為”,為人民利益“有所為”,為眾生生計“有所為”,是君子最高境界的“所為”準則。

    歷代歷朝,無數的英雄豪傑先賢為求民族獨立,為求國家繁榮昌盛,他們用滿腔熱血乃至寶貴的生命,書寫了“君子有所為”的最美篇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同樣是對“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最好寫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意思是說,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天天積極向上,日日力爭進步,並以蘊育美德的寬闊胸懷去擁抱世界的萬事萬物。

    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意思是:富,要懸壺濟世;窮,要提高自身修為。

    總的來說,我們不但要保持一顆不變的“初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明辨是非,好壞分明,對於不對的事情,要有正確的判斷和絕對不做的執著以及嚴於律己的態度。

    如果人人深諳“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去執著踐行,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希望我們大家都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什麼不該做。

  • 16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這是傳統文化常識,也是被普遍誤解的聖賢語。下面簡介些知識,供參考。

    【1、出處】

    在儒家經典裡,“君子”是教育目標,含義很多,常見的有五個:(1)證道者。(2)明德者。(3)師聖者。(4)仁愛者。(5)思無邪者。“有為”也就是指“證道、明德、師聖、仁愛、思無邪”等的修身濟世之行,但說“無為”時,是“有為“的反義,有貶義。

    在道家經典裡,很少提“君子”,所說的“有為、無為”出自《道德經》,其中的“有、無”指道的屬性;“為”有兩義,一指慾望,二指心念;則“有為”指迷道、失道,“無為”指明道、證道。

    可見,“君子有為/無為”這句話是後世人混說儒道兩家思想的發揮語,並不是孔、老在經典裡的原句,故先理清含義背後的邏輯關係,再作解讀,比較精確。

    【2、別意】

    今人常說的“有為/無為”不是聖典語的本意,而是衍生的別意,常見有七個:(1)“有為”指樹立和實現理想,反之叫“不為、無為”。(2)“有為”指務實、順應於形勢,“不為”指務虛、落後於形勢。(3)“有為”指敢作敢當的進取和勇氣,“不為”指麻木不仁的缺德和僵化。(4)“有為”指公行,“不為”指私行。(5)“有為”指依聖教而行,“不為”指離聖教而行。(6)“有為”指有智慧,“不為”指無智慧。(7)“有為”泛指有追求,“不為”泛指無追求。

    【3、“為”的本義】

    在古漢語裡,“為(二聲)”是多義詞,儒家經典以之傳達聖教思想時,多指《大學》裡概述的“八條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道家經典以之表達聖教思想時,單指“慾念”。所以,儒家的“有/無為、不為”是實意,道家的“有為/無為”是虛意。今人說的“有為/不為”是沿用儒家邏輯的實意,並賦予新解,與道家無關。

    【4、聖解和俗解的關係】

    顯然,在概念的外延上看,儒家和俗語裡的“有為、不為”包含於道家的“有為”中,且前二者說的“不為”不是道家的“無為”,因為老子說的“無為”不能實指,不能描述和思維,在人的心念之外。

    【5、“儒家有為、道家無為”的教育性和統一性】

    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故“有為思想”趨向實意,只要合乎聖典理念,怎麼發揮實意都可以,含義並不唯一。道家思想既講入世、也講出世,故人沒證道時,“有為”泛指迷惑;人若證道時,“有為”變成“無為”,哪怕做的是儒家“有為事”,也等於道家的“無為事”。

    總之,儒家的“有為、不為”以人性論為衡量標準,道家的“有為、無為”以道性論為衡量標準,俗語的“有為、不為”以方法論為衡量標準,三者不完全相同,不宜混談。

  • 17 # 三葉草青青

    《孟子》曰:“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謂君子為與不為之道也!”

    君子不是理想中完美的道德化身,而是現實生活中每一個努力活著的人。

    時至今日,“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已引申出三層含義:

    1.人要審時度勢,決定取捨,選擇重要的事情去做;

    2.做人要有原則、底線,做該乾的事,不該乾的事萬萬不能做。

    3.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出類拔萃,只有放棄一些,才能在專注的事情上做出成績。

    簡單說來,就是三個堅守:堅守自我、堅守底線、堅守本心。

    01堅守自我

    真正的君子,並不在乎人云亦云,也不會隨波逐流。他們不會帶著面具斡旋在名利場中,他們只會盡力做好最真實的自我。

    做自己,其實就是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這不意味著三天打漁兩天曬網,而是選定一條路,無論路上是否荊棘叢生,也要一直走到最後。

    許多跑馬拉松的人,跑到一半時,面板與衣服接觸摩擦的地方就破皮流血,但幾乎不會有人放棄。所以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跑完全馬的人身上血跡斑斑,但他們笑得燦爛,因為他們堅持完成了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所謂審時度勢,並不是趨利避害,而是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打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他錯了。

    李玉剛因反串而紅,也因反串遭受眾人非議和嘲笑,但他看見貴妃戲服,還是會發自內心地說一句:“真美啊。”

    他只取悅自己,不取悅別人。他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傳播戲曲,傳播傳統文化,這在他看來,就是最重要的事。

    多年來,無論旁人如何議論,他堅持著,如今,他穿上戲服,就是貴妃,不容任何人質疑。

    做自己誠可貴,但底線是前提。

    02堅守底線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許多人的底線都可以一變再變。但大部分人,還是有自己的底線不容觸碰。

    底線,既有道德層面,又有自我層面。

    從道德層面來說,堅守底線就是不做違背良知道義的事情。比如,為了朋友,我們可以兩肋插刀,但絕不會插別人兩刀,這就是底線。

    從自我層面來說,堅守底線就是給自己的讓步設定一個限度。比如,你的發小隔三差五找你借錢,但他自己不務正業,全靠你養著。這種情況下,最好明確告訴他:“這是我最後一次借錢給你了。”

    幫人是舉手之勞,但手舉得久了,是個人都會累。而且,一再的退讓只會讓他得寸進尺,理所應當地當個蛀蟲,從而喪失自食其力的能力。

    有人看別人開花店賺錢,就去開花店,看別人賣早餐賺錢,就去賣早餐,結果血本無歸。

    有人鋼琴還沒學會就去學畫畫,畫畫還沒掌握又去學唱歌,什麼都想學,什麼都學,最後以為自己什麼都會,結果都只是會而已,並沒有精湛到可以拿得上臺面的地步。

    歌德說過:“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會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神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

    我們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做到拔尖,所以不能愛一樣學一樣,而是學一樣,就愛一樣,然後只學這樣。

    所謂堅守本心,就是認認真真問問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得到回答後,就只做這件事,其他事都適當地放棄。

    袁隆平院士與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才有今日的超級水稻,南仁東院士用畢生心血鑄造出“天眼”,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者,必然專注。

    總而言之,“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就是我們的堅守,因為堅守,我們明白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怎麼做到最好。

  • 18 # D東哥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什麼在社會上意思?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君子,一個正直的人在社會上生活,要有自己的做人原則,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做到什麼程度,都要有個態度。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古人總結出來的做人原則。也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體現。是君子,你就要順應自然,懂得取捨。不僅要道其可為,更要知道其不可為。做該做的你一定要做,不能做的堅決不做。

    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一種君子為人原則,要想做到這一切,君子要勤奮好學,知書達理。只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達窮則獨善其身的目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對“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達到這樣一個道德境界。必須要求君子有強烈的自律意識。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可以說對我們現代人也是一種考驗和要求。我們也要加強個人修養,做到自己要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能做,明白了這一點,你的人生境界就大大提高了。

  • 19 # 傳說哥彪悍

    關於正人的介紹(好比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只會照書講道理,但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君子”鬥不過小人,這裡的君子(指的就是士人/正人)

    圖片裡是我寫的小說,這一段,在小說裡的18章,新書《作死大王》還有吊大的,過來指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惡人傳》電影表達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