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奧斯卡了
-
2 # 羅蕭弋
漢壽亭侯的壽亭不是壽停的意思。
漢獻帝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徐州,劉備投奔袁紹。曹操招降關羽後返回,任關羽為偏將軍,賞賜許多財物給他。袁紹派大將顏良在白馬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為先鋒進攻顏良。關羽遠遠望見顏良的帥旗車蓋,策馬上前,斬殺一陣子殺出了一條血路,來到顏良馬前手起刀落,斬了顏良,袁紹軍中的將領們沒人敢出陣阻擋,於是解除白馬之圍。曹操當即上奏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關於“漢壽亭侯”名字的由來一直爭論不休,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之亭侯,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漢壽亭侯”的“漢”是表朝代名,“壽亭侯”為其爵位封號,即“漢” 為朝代名說。另一種觀點,認為 “漢壽亭侯”的“漢壽”是地名,“亭侯”是爵名,即“漢壽”為地名說。
-
3 # 公元前
古人都認為“漢壽亭侯”中的“漢”字指的是朝代名,而“壽亭侯”才是關羽的爵位封號。
在《三國演義》中,因其鮮明豐富的人物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深受國內人的喜愛,而關羽因其忠勇也成為了最受歡迎的三華人物之一,後世更給予其武聖的稱號,民間尊其為“關公”,受到了大眾的膜拜。
建安五年,關羽因替曹操斬少了顏良和文丑,幫曹操解了白馬之圍,所以曹操上奏朝廷封其為“漢壽亭侯”。但是很多人認為“漢壽亭侯”是大漢的壽亭侯的意思。其實關羽的爵位並不是大漢的壽亭侯,而是漢壽亭的亭侯之意。《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曾經就採用了漢壽亭侯的誤意,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第二十記載:雲長為曹操斬了顏良,曹倍加欽敬,於是曹表奏朝廷封雲長為壽亭侯,鑄印送關公。印文:壽亭侯印。派張遼賚去。雲長看後,推遲不敢受。遼說:兄之功,封侯何多?公說:功微不堪領取名爵。再三推遲。遼帶印回見曹,說雲長推辭不受。曹說:雲長是否看印?遼說:雲長卻見印。曹說:吾失計較也。遂教銷印匠銷去字,別鑄印文六字:漢壽亭侯之印,再使張遼送去。公視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
至於羅貫中是因為一時大意,沒有仔細辨別,還是因為“尊劉抑曹”的思想故意這樣寫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那麼關羽的爵位漢壽亭侯就要從東漢的列侯制度說起。
漢承秦制,秦軍最高級別的軍工是“徹侯”,漢朝為避諱漢武帝劉徹的名字所以改為了“列侯”,東漢時列侯根據封地的大小分為三個等級:縣侯、鄉侯、亭侯。 縣侯自然是最高級別的侯爵,需要用縣名+侯來命名,鄉侯需用鄉名命名,比如:張飛的爵位西鄉侯。亭侯是鄉下一級的行政單位,需要用亭名來命名,比如:關羽的漢壽亭的亭侯。至於漢壽亭在那個縣,史書上並沒有記載。用漢壽為縣名的地方為兩個,但是根據東漢的制度,亭侯前是不能加縣名的,所以還需要考古學家進一步考察。
-
4 # 路遙lgy
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歷史史實,都不能否認關羽的歷史成就。而且民間對他的敬仰,已經遠遠超出一個凡人,以至於大街小巷幾乎所有的商鋪都供奉著關羽像。
事實上關羽是歷史上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前夕,曹操決定先消滅盤踞在自己東邊(徐州)的劉備,就親自帶軍征討。
劉備被打敗,自己投靠袁紹去了。關羽被圍困後,只好投靠了曹操。曹操欣賞關羽,回到許都報請皇帝,封關羽為偏將軍。
公元200年,袁紹統領大軍十萬,從鄴城發兵進取黎陽,命大將顏良渡過黃河攻取東郡太守劉延。白馬被圍困,已經撤退的曹操荀攸聲東擊西的計謀,派人偷襲延津,自己親自帶人救白馬。
關羽不失時機的策馬刺顏良於馬下,是袁紹軍退,解了白馬之圍。
《三國志》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曹操為表彰關羽的戰功,上表天子,報奏封關羽為“漢壽亭侯”。從此,關羽“漢壽亭侯”的封號冠宇朝野。這裡的“壽亭”根本不是“壽停”的意思,也與其沒有絲毫的關係。
根據漢朝對侯爵封賜制度,分為縣,鄉,亭,關內,幾個檔次。關羽屬於爵位不高的“亭”侯。
-
5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關羽被曹操最先封為漢壽亭侯,是因為關羽斬殺顏良解白馬之圍,而曹操愛惜人才想留關羽在帳下為自己效力。而壽亭沒有題主壽停的意思。關羽侯位的由來
關羽是蜀漢五虎上將中第一個封侯的人,而封關羽漢壽亭侯的是曹操而不是劉備。徐州之戰曹操擊敗劉備,在下邳俘獲了關羽,曹操派遣張遼勸降關羽,關羽意在保護劉備妻兒和張遼說明降漢不降曹,曹操同意這一觀點後關羽才下馬投降,曹操封關羽為偏將軍。官渡之戰,袁紹派遣大將顏良進軍白馬,曹操派遣張遼、關羽為先鋒對戰顏良,關羽萬軍之中取顏良首級解白馬之圍。曹操認為關羽可堪大用,想留關羽為自己效力,曹操以厚恩待關羽並請旨漢獻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漢壽亭侯漢壽亭侯這四個字要分為兩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漢壽”。關羽的侯位稱號和其他人相比略有不用。張飛為新亭侯、黃忠為關內侯、諸葛亮為武鄉侯,而關羽為漢壽亭侯,多的這一個“漢”字是有一個典故的。關羽在下馬投降時曾和曹操言明的降漢不降曹,如果曹操封關羽為壽亭侯,關羽肯定不能接受來自曹操的冊封,而且題外話說壽亭候也不好聽。那麼加一個漢字意義就變了,代表著大漢的侯位,而不是曹操的私屬。而“漢壽”代表的是關羽獨有的封號,就像諸葛亮武鄉侯的武字是一樣的。也有其他的說法“漢壽”代表的是一個地域的名稱或者說這位侯爺的封地。
第二部分“亭侯”。亭侯代表的就是官職待遇。在蜀漢侯爵裡內侯應該是最低的侯位,其次是亭侯最後是鄉侯。查閱了一些資料,可以按照封地來理解。內侯是隻有爵位沒有封地,亭侯是有一亭的封地,鄉侯是有一鄉的封地。可能看著分封的地界太小了,但是三國時期十亭為一鄉,三到六鄉為一縣,蜀漢境內一共二十一郡一百四十六縣,這些疆土不可能全部給文武大臣分封出去。所以亭侯代表的是侯位的高低和享受的待遇。
總結:曹操奏請漢獻帝封關羽的漢壽亭侯,萬萬沒有停壽詛咒關羽死亡的意思。而劉備在自立漢中王的時候也沒有再加封關羽和重新封關羽侯位的舉動,因為關羽的侯位是當初漢獻帝封的,但是劉備給了關羽督掌荊州事物之全。
-
6 #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擋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這是陳壽《三國志》白馬之圍的相關表述,其中清楚交待了關羽獲封漢壽亭侯的緣由,這段文字也淺白易懂,在此就不多做解釋了。主要闡釋一下“漢壽亭侯”這個爵位的內涵。漢依秦制,從西漢開國一直到東漢用的都是秦二十等爵的爵位制度,由小到大,依次為:“一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一級至四級皆為士卒;五級至九級位比大夫,皆為軍吏,平民之爵不過公乘,超出者授予同族之人;十級至十八級位比九卿,皆為軍將;十九、二十級均為列侯。西漢初期及東漢末年增設有王、公爵位。二十級徹侯因避武帝劉徹諱,後與關內侯都稱為列侯,區別只在食邑規模。其中關內侯食邑為百戶,二十級的徹侯按食邑大小,分為:縣侯、鄉侯、亭侯、都鄉侯、都亭侯。其中縣侯為最高階的侯爵,食邑過萬戶者又稱為萬戶侯;鄉是縣的下一級行政單位,採一鄉或數鄉食邑者為鄉侯;亭是鄉的下一級行政單位,採一亭或數亭食邑者為亭侯;都鄉侯食邑三百戶;都亭侯食邑二百戶。綜上所述,大家可以清楚看出關羽受封的就是二十級徹侯中的第三等“亭侯”,這是明白無誤的,不會弄錯。容易出錯的是前面漢壽二字,那麼到底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之亭侯呢?答案當然是後者,之所以出現這種把漢壽亭侯的“漢”視為漢朝的誤解,還是緣於對歷史瞭解的欠缺。據《明史·禮志》載:洪武二十七年,地方官在南京雞籠山建造關公廟,也稱關羽為“漢前將軍壽亭侯”。直到嘉靖十年(距建廟已一百三十七年)才由當地政府公開訂正,改為“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就連大名鼎鼎的羅貫中也犯過類似的錯誤,在他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有這樣的描寫:曹操表奏朝廷封雲長為壽亭侯,鑄印送與關公,印文為壽亭侯印。關公看了,推辭不受。操遂教銷印匠銷去字,別鑄印文六字大漢壽亭侯印,雲長視之,遂拜受。清毛宗崗認為羅貫中這段描寫有違常識,他不僅在書中刪去了這段文字,還在評語中特別地指出:今人見關公為漢壽亭侯,遂以為漢為國號而直稱之曰壽亭侯,實之誤也……漢壽亭侯,猶言漢壽之亭侯耳,豈可去漢字而以壽亭侯為名耶?漢壽亭侯中的漢壽確為地名,當時的武陵郡有地名為漢壽,舊址在今湖南漢壽縣北,正是關羽被封之地。
-
7 # 尋根拜祖
題主太會聯想了!古代封列侯,名字不是亂起的,一般以封地命名。列侯去世後,加諡號,諡號帶有感情色彩,而列侯的名稱,極少帶感情色彩的。
關羽的“漢壽亭侯”,這個“亭”是西漢行政級別,相當於現在的村,跟“停”沒有任何關係,也不存在“壽停”的詛咒概念在裡面。
古代列侯分封種類列侯也叫徹侯,是從商鞅變法,制定的軍功爵制中演化而來,漢武帝時期,為了避諱“劉徹”的名字,改稱列侯。
兩漢時期,列侯分為三等:縣侯、鄉侯和亭侯。
“亭”是兩漢一個行政級別,鄉間“十里一亭”,城市“每街一亭”。一亭的人口差距很大,一般不超過百戶,相當於現在的村。
亭侯就是以一亭或數亭的稅收,作為被冊封者的食邑。同理,鄉侯就是以一鄉或數鄉的稅收作為被冊封者的食邑,縣侯就是以一縣或數縣的稅收作為被冊封者的食邑。
一亭的人口不超過百戶,即便被賜三四個亭,食邑數量也不會超過四百戶。鄉侯約百戶至五百戶戶;縣侯一般從千戶至萬戶。
按照漢代生活水平測算,一個亭侯的食邑,他的收入水平,大致與一個年奉千石的官員相當。千石俸祿,在西漢算不上高官,中高級別,九卿及太守才二千石,放在今天相當於廳局級幹部水平吧。
列侯的諡號如何加題幹把“亭”附會成“停”,明顯誤解了諡號與封號的關係。諡號是受封者去世後,朝廷根據其一生的表現,給予的稱號,分美諡、平諡和惡諡。顧名思義美諡就是褒揚,惡諡就是批評,跟皇帝的諡號性質相同。
舉個例子,劉秀的高祖舂陵節侯劉買,“節”就是諡號,意思就是“好廉自克,不侈情慾,謹行節度”,西漢酷吏張湯的後輩,有個叫張勃的人,被稱為富平繆侯,“繆”就是指“名與實爽,傷人蔽賢;蔽仁傷善”。
當然,也不是每個侯爺都有諡號,生前被廢,或者亡國等情形,都不會有諡號。關羽去世後不久,東漢滅亡了,所以諡號是由後主劉禪加封的,諡曰“壯繆”。
“壯”意為:“威德剛武;死於原野;勝敵克亂;好力致勇;屢行征伐;武德剛毅。”偏於美諡。但是“繆”引來爭議,有人說就是惡諡,有人說這個“繆”是通假字,通“穆”,也是美諡。
總之,封號一般是指封地名稱,諡號才帶有感情色彩。
“漢壽亭”還是“壽亭”關羽的“漢壽亭侯”,歷來存在很大爭議,有人說,“漢壽亭”就是一個名叫“漢壽”的村子,也有人說“漢壽亭”是指大漢一個叫“壽”的村子。
《三國志》上僅僅籠統地說“漢壽亭侯”,沒人搞得清“漢”是不是指“東漢”。亭作為行政級別太小了,史書很難找到準確記載,雖然現在湖南依然有一個地方叫“漢壽”,但不代表就是東漢的“漢壽”。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及《後漢書》作者班固,認為是“壽亭”,而不是“漢壽亭”。史學家毛宗崗,則認為是“漢壽亭”。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有個漁夫無意間得到一枚“壽亭侯印”,但是又被很多學者考證,此“壽亭侯印”是假的。
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權威說法。
幾則列侯封號趣談講三則列侯封侯的趣聞:
著名的神話傳說《天仙配》中,男一號董永,此人其實不是虛構的,是真實存在的人物。據考證,董永是西漢高昌侯董忠的玄孫。
董忠原來只是漢宣帝時期,宮中的一名期門郎,後來因為告發霍光的兒子霍禹謀反,被賜高昌侯,食邑二千戶。
後來董忠因為犯罪,兩次被奪封千戶,僅剩七十九戶,名義上是縣侯,其實就是個鄉侯。董忠的兒子董宏,在漢哀帝時期,因為捧傅太后臭腳,違背禮制奏請給傅氏加皇太后封號,被王莽等大臣彈劾,連七十九戶也沒保住,直接被擼得乾乾淨淨。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為了籠絡人心,恢復了一大批被王莽廢掉的封爵,董永的祖父董武,重新被封高昌侯。
劉秀還曾經給一個叫子密的人封侯,封號很特別,叫“不義侯”。子密是漁陽太守彭寵的家奴,彭寵原本是劉秀的大功臣,因為內部矛盾,彭寵被逼謀反。兩年後,子密貪圖彭寵家財,秘密殺害了彭寵,並將彭寵的人頭送給了劉秀。
子密為劉秀立了功,不能不賞,但是面對這個殺害主人的小人,劉秀又不甘心,於是就賜了他一個“不義侯”。“不義”不可能是地名,明顯就是個帶諷刺意義的惡稱,成為極少數不是以地名稱呼的封爵之一。至於“不義侯”封地在哪裡,不可考。
劉邦曾經給自己的侄子劉信,封“羹頡侯”。唐人彥師古解釋說,“頡,音戛,言其母戛羹釜也。”就是刮鍋的聲音。劉邦當初無賴一個,成天帶一幫地痞到大嫂家蹭飯,大嫂不能明說,只能以刮鍋的聲音提醒一群小混混:鍋空了,沒吃的!
一群人碰了一鼻子灰,夾尾巴溜走後,劉邦才發現,鍋裡有的是飯。從此劉邦對大嫂懷恨在心,當了皇帝后遲遲不封侄子,還是在劉太公的勸說下,才封了這麼個帶有侮辱性的爵位。
不過這個說法未必準確,據考證,安徽舒城當時確實有個“羹頡鄉”,也就是說,“羹頡侯”根本不是彥師古想象的那樣,是刮鍋的聲音。而且劉邦的心胸不至於狹窄到這種程度,相反他還給大嫂加了個封號,以感謝大嫂早年對他的照顧。
-
8 # 豫事不急
漢壽亭侯,爵位名,常指關羽,東漢末年,關羽跟隨劉備起兵鎮壓黃巾叛亂,和張飛共同輔佐劉備、忠心不二,"恩若父子"(《三國志》記載),被譽為"忠義"的化身。當年,關羽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了白馬之圍,曹操便奏請獻帝,封了關羽為"漢壽亭侯"。這一史實在《三國志·關羽傳》中寫得很清楚。
至於說“壽亭”有沒有“壽停”的意思,應該只是題主作為後來人對文字拆分的個人誤解,關於"漢壽亭侯"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漢壽"為地名說;另一種是"漢"為朝代名說。我們對"漢"為朝代名說的依據一一辯駁後,認可"漢壽"為地名說。關於"漢壽"位處何地,大致有三種觀點:其一為"武陵說"。二為"蜀地說"。其三為"兩地說"。而經過考證後提出第四種觀點"兩地皆非說",因為據漢制,亭侯之號不得襲用縣名,而武陵之漢壽與蜀地之漢壽皆為縣名,故兩地皆非,漢壽當為"亭名",即"亭名說"。
《三國志》卷三十六《關羽傳》 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關於"漢壽亭侯"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之亭侯,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漢壽亭侯"的"漢"是表朝代名,"壽亭侯"為其爵位封號,即"漢" 為朝代名說。另一種觀點,認為 "漢壽亭侯"的"漢壽"是地名,"亭侯"是爵名,即"漢壽"為地名說。
-
9 # 曹老師xixi
你斷的地方不對,漢壽亭侯不是漢-壽亭-侯,而是漢壽-亭-侯。
漢壽在漢末時期是個地名,曹操五子良將中於禁被封為益壽亭侯,同理益壽也只是個地名,只是不過關羽忠於大漢,曹操授予關羽的侯爵又是漢朝的,讓不少人誤認為漢壽亭侯,是漢朝的壽亭侯,這樣是不對的。
漢末侯爵有三等分別是縣、鄉、亭。所以還有XX縣侯、XX鄉侯,由於縣侯在侯爵裡是最大的,一般會直接稱呼為XX侯,省略縣這個字,比如曹仁的陳侯,鍾繇的定陵侯,關羽被封的侯是比較小的那一類,同樣還有荀彧的萬歲亭侯,荀攸的陵樹亭侯,郭嘉的洧陽亭侯,所以說前兩個字都是地名,第三個字是級別,最後是爵位。
因此壽亭不存再壽停之意。
至於關羽為什麼被封為漢壽亭侯,因為被封總要有個地吧,那恰巧賞賜關羽的就是漢壽這個地方。
-
10 # 明離子
雖然佩服您的腦洞,但必須指出:你把詞兒拆錯了。
”漢壽“是一個地名,”亭侯“是最低等侯爵。
侯爵的三個等級首先咱先說說這個侯爵的等級。漢朝的侯爵分三等:縣侯、鄉侯、亭侯。而前面的冠名就是具體到哪個地方,這個地方”稅收“的一部分就是這個侯爺的俸祿。
比如說關羽的”漢壽亭侯“,意思就是說”漢壽“這個地方的稅收,有相當一部分屬於關羽。
當然了,前提是能收的上來,關羽這個漢壽亭侯,至少在受封的時候是收不上來稅收的。
為啥,哪就得看看這地方到底屬於誰管轄了。
”漢壽“屬於荊州之地我們都知道,”漢壽亭侯“雖然是獻帝親封的爵位,但實際的授予者卻是曹操,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封了”漢壽亭侯“,”漢壽“這個亭到底在哪呢?
答案是:在荊州。而關羽受封的那時候荊州之主是誰呢?劉表。
所以說,漢壽雖然成了關羽的食邑,但關羽是沒有可能去收稅的,群雄割據的時代,誰的地盤誰收租。
當然了,後來荊州還是讓關羽管轄了一陣子,這是後話了。
”漢壽“一詞不像題主說的那樣有折壽的意思,相反,它取的是大漢天下長壽不衰之意。
可惜的是,等到東吳佔了荊州之後,好好的漢壽,曾被孫權改成了吳壽,本來想取個”東吳長壽不衰“吧,這個諧音,呃,也不知道孫權怎麼想的。
後記其實倒黴的不光是關羽一個,食邑不在自個兒勢力的例子大有人在,不說別的,諸葛亮大軍都熟悉,武鄉侯,聽著牛吧,屬於二等侯爵,武鄉在哪呢?在曹魏的幷州!離著蜀漢老遠了,所以武鄉侯的爵位和漢壽亭侯差不多,也是個空頭支票。
-
11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兩個疑問,筆者分別來回答一下。
首先關羽為何被封為漢壽亭侯?正史記載,曹操東征徐州的劉備,劉備失敗後逃亡河北,投靠袁紹去了,曹操在下邳俘獲關羽。當時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袁紹派大將顏良去攻打白馬,曹操親率大軍去救援。以張遼與關羽為前鋒。白馬之圍形勢嚴峻,關羽於萬軍叢中陣斬顏良,河北軍見主將被殺,人心渙散,曹操遂解白馬之圍。
曹操素愛關羽的忠義,加上這次關羽的英勇善戰,誅殺了袁紹大將顏良,曹操向漢獻帝上表加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這個爵位正是關羽靠著軍功戰績而來,在《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被稱為“萬人敵”,名副其實。
再來說下壽亭有沒有壽停的意思?這樣說的話,未免太腦洞大開了。這裡有個歷史的誤解。《三國志》裡面也是作漢壽亭侯,對此並沒有過多的解釋,導致誤解較多。
關羽漢壽亭侯的叫法太多,大多屬於誤讀。漢壽亭侯的拆解讀法。
一種漢在前 壽亭侯在後,其實這種叫法是不對的。
另一種叫法 漢壽在前,亭侯在後才是正確的。
漢壽這個地名在眾多地理文獻中裡有多處記載。比如《水經注》裡記載蜀地有漢壽,公元220年,劉備改廣漢葭萌縣為漢壽。但這個是後面所改,還是看最早的漢壽地名的記載。
漢壽這個地方一開始並不叫這個名,漢壽最早的地名應該是在武陵郡索縣。最早是戰國時期楚國故地,秦統一六國後屬於黔中郡的地方,西漢時期保留郡縣制,為武陵郡索縣。
到了東漢時期,東漢政府在公元134年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意。
武陵郡在三國時期歸屬於荊州九郡之一,東吳佔領荊州後,也曾把漢壽更名了吳壽。在晉朝時又改回漢壽。現在的漢壽縣屬於湖南省常德市的縣級單位,是中國著名的“甲魚之鄉”。
可見漢壽是個的的確確的地名,壽亭來解釋的話過於牽強附會了。東漢時期、三國時期包括後面的晉朝時期,把地名加上壽字,寓意是美好的,都是祈求長壽不衰之意,而並非是壽命短暫的另類解說。 -
12 # 斌哥居丹霞
古代的封侯一般都是以地名為稱呼,分封侯爵有三個等次“縣”、“鄉”、“亭”,前面的前面的兩個字是地名稱,第3個字就是級別,最後就是爵位。比如曹仁的陳侯,荀攸的陵樹亭候,關羽的漢壽亭侯,級別也是最低的。
關羽的這個封號是怎麼來的?一種說法是,關羽解曹操的白馬之圍勝利後上表漢獻帝給加封的。另一種說法是關於在蜀國戰功赫赫,關羽戰死後,劉禪給加封的諡號。可以說縊號是帶感情色彩,戰功加封列侯名稱不帶感情成分。
現在的人尤其是開店的,多數人在店中供關公,顯示它的忠義、鎮邪、有人尊為聖財神。
歷史上真是存在著關羽這個人,作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不當給劉備建立功勳,還給曹操爭奪了功績。
解白馬圍曹操表封為漢壽亭侯公元200年袁紹統領十萬大軍,從鄴城進取發兵進去黎陽,命大將顏良渡過黃河攻取東郡劉延。戰爭進行中,白馬被圍困,曹操採取荀攸計謀,派人偷襲延津,曹操帶著人馬去救白馬,兩寫對陣,這時,關羽催馬出戰把顏良斬於馬下,袁紹見狀選擇撤軍,就解了白馬之圍。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邵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譽為漢壽亭侯。——《三國志》
曹操對關羽的這次解圍戰功,上表天子封為漢壽亭候。在這段歷史的描述上,“壽亭”跟“壽停”的意思,扯不上一點關係。這個壽停有些人無意中加上的偏稱,是想跟關羽在攻打襄樊之戰死亡的牽扯關係,寓意關羽的壽命到此終結。
劉禪加封的諡號“漢壽亭侯”歷來引起爭議,有人說“漢壽”是有一個叫漢壽的村子或是縣名,具體是否真有也無法考證。《三國志》中只是籠統的說“漢壽亭侯”,讓人搞不清“漢”指的是不是東漢,“亭”是具行政級別最小的“一亭級”。湖南有一個地方叫漢壽,但不代表東漢的漢壽,沒有準確的史料記載。
《三國演義》羅貫中及《後漢書》班固,兩位作者同時認為是“壽亭”,後世研究的史學家們則認為是“漢壽亭”,兩個爭議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因此,關羽的稱號,不管被誰認為是壽亭也罷,漢壽亭也罷。在世人的眼中關羽是有這個稱號。
關羽去世不久,漢朝政權“東漢”滅亡,由曹族建立曹魏,劉禪作為蜀國的二代君主,給關羽加封諡號“壽亭”(壯繆,贊諡威武,名壽亭)。
所以說,“漢壽亭侯”是關羽的封稱,這個稱號存在於史料中,演義中也出現過。至於壽亭與壽停,這是被人偏意理解,想跟關羽的襄樊之戰所扯上關係,壽命終止於這次戰役中。
-
13 # 上官若初
漢壽亭侯是爵位名稱,而非官職。關羽處於東漢末年,以斬殺黃巾軍正式出道。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關羽因未知劉皇叔蹤跡,暫屈身於曹操麾下效力,當時曹操與袁紹大戰,被河內名將圍困於白馬,河內名將顏良文丑驍勇善戰,曹操麾下大將未能與之敵,而關羽展現出他的大將風範,萬千軍中取上將人頭,斬顏良誅文丑,解除白馬危機。戰後曹操請示漢帝封為“壽亭侯”,而此時,侯國規模很小,大著不過四縣,小著僅食一亭,沒有實質性的好處,僅僅代表一種名譽。
回覆列表
關羽為何被稱之為漢壽亭侯?是曹操有意讓關羽成為漢室終結者麼?所以說是漢壽亭侯音同漢壽停侯不是麼,再說其他的侯名前也沒有加個漢字,一個亭侯也不能代表整個大漢,到底是曹操有意還是後世演義故意為之而表明漢室衰於關羽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