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同樣的大敗,同樣的對異族,從直觀來看應該是土木堡傷得更深,50萬大軍+皇帝,可是為什麼土木堡之後明朝依然興盛,而薩爾滸之後明朝就一年不如一年?難道僅僅是于謙的力挽狂瀾和張居正的強行續命?求高人解我疑惑
8
回覆列表
  • 1 # 青年研習社Destroyer

    單單從國防視角說,土木堡之變的損害根本沒有薩爾滸之戰大;

    此戰明軍稱為五十萬,但事實上明英宗總部能有十萬人就非常好了。並且土木堡這個地方離關內太近了,就在北京七環的旁邊,離西直門不上七十千米,絕大多數明軍都自身跑回家了,損害的實際上僅僅以皇上位關鍵的神經中樞和前鋒朱勇部,別人絕大多數都會戰爭結束後自主返回了關內,例如光祿寺廚役二千三百零七人就自身跑回了京師:

    “賞光祿寺廚役二千三百七人,各布一匹,以隨駕出戰,來歸勞碌也。”然後大家來深入分析一下明軍兵力,據《明英宗實錄》記述,宣德十年五軍大都督及上直衛在京官軍只五萬六千人,其他並不是被派遣便是被各部縣衙佔有,兵力之少令人汗顏:

    行在五軍都督府言在京七十七衛官軍士校尉總旗二十五萬三千八百,除屯田攻城外其十一萬六千四百俱內府各監局及在外差,用今各營練習僅五萬六千採用不敷,況今工部人匠數大足任役使乞將各監局役佔官軍退還各營練習從之——《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二》正統二年九月,朱勇等奏領命整軍,將京衛能用之兵擴大至十五萬一千人。到正統十四年京衛實編總數需有十六萬兩千人,去除大明錦衣衛外需有十四萬六千人,再再加八萬班軍,明英宗能用操縱的所有兵力數最多隻能23-25數萬人:

    辛未太子太保成國公朱勇等奏領命選撥三千大營五軍神機等營精英官軍十五萬一千有奇欲將續選行在錦衣等七十衛官軍與之相兼編伍訓煉然於內有守陵守護供役上直者乞為處之中命守陵守護各存其半供役上直旗校隸大明錦衣衛官督操其他俱聽訓煉預留——《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三十三》自然,這種部隊不太可能全來到土木堡,京都留守兒童的大概有不上十萬老弱殘兵,早期增員去邊疆的也是有五六萬人,那麼測算一下明英宗總部也就七八萬人的模樣,這和李氏北韓層面的記述也是相一致的:

    七月十七日,皇上帶兵八萬率軍,出居庸關,行到北京長安嶺——《李朝實錄》明英宗兵力本就很少,也是不堪入目戰的京營之兵,此役從決策出戰到皇上考慮但是二天時間,連武器都沒都還沒發。也先參加的兵力本就只能兩三萬人,明軍一觸即潰,兵敗地址又離京都很近,對兵力的損害必定不容易很大。而薩爾滸之戰呢?損害的但是實實在在的九邊精英,犧牲士卒累計四萬六千人,把總之上軍人三百餘人:

    1.宣府、不同、山西省三鎮發精騎約三萬;

    2.延綏鎮、甘肅鎮、甘肅省鎮、固原鎮四處,出兵共約兩萬五千人;

    3.四川、廣東省、山東省、陝西省、北直隸、南直隸,出兵共約兩萬人;

    4.浙江省發善戰浙軍步兵團四千;

    5.永順、保靖、石州各部吐司兵,河物品土兵,總數各二三千不一,共約七千人;

    6.明軍數量約八萬六千人。與友軍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北北韓軍一萬三千人,累計十一萬多人,稱為四十七萬。

    犧牲道鎮副協參遊都司通判守備中軍千把總軍人共三百一十餘員名,並印信一顆;犧牲軍丁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員名;馬騾駝共二萬八千六百餘匹頭只。今陣回見在並集結官軍共四萬二千三百六十餘員名土木堡之戰後,明代在京兵力仍有近十萬人,再再加他快速收縮敗兵,集結中國南方各省市增援,在京兵力迅速就修復到二十萬人的經營規模;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一路追擊,又啟動了開鐵對決,敗軍在歸整前就被完全殺死,關內增援又一拖再拖沒法抵達,新一任遼東經略熊廷弼上任時,遼東在籍之兵只三萬三千人,堪戰著不夠數萬人,遼東的國防管理體系能夠 說成被完全催毀了

  • 2 # 楚霸王歸來

    二者雖都是被北方少數民族打敗,但本質上卻又很大區別,著手從以下幾點說明下。

    二者雖戰敗,但對明朝根基觸動不一樣 土木堡之變

    北方瓦剌經朱棣五次北征,元氣大傷到朱祁鎮在位時,經也先率領已漸漸恢復元氣,偶爾騷擾下明境劫掠一些財物。後也先率大軍侵略明境,朱祁鎮年輕氣盛想像祖輩一樣橫掃草原,經宦官王振讒言遂決定親征瓦剌,帶領京師精銳三大營及許多靖難功臣奔赴邊境,地方軍隊暫時未動。因朱祁鎮不懂軍事又聽信王振之言最終在土木堡兵敗被俘。

    2.薩爾滸大戰

    建州女真經努爾哈赤的征伐最終統一成為明朝在東北地區一個威脅所在,遼東地區不少城鎮被後金佔領。明神宗深感事態嚴重,遂委任楊鎬為遼東經略使統籌遼東軍務又從川、甘、浙、閩等省抽調兵力,增援遼東,又通知北韓、葉赫出兵策應。除此以外還加派軍費200萬兩用於對後金的征伐。由於明朝朝廷財政緊張,無力長期供養遼東集結明軍作戰部隊,明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於是楊鎬坐鎮瀋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努爾哈赤見此情景,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在薩爾滸大敗明軍主力。

    前者是出動京師精銳雖戰敗全軍覆沒,皇帝被俘但明朝根基未被撼動,後者是舉全國之力,戰敗後軍力財力均遭嚴重破壞,明朝根基出現鬆動。

    統治集團內部對戰敗反應不一樣土木堡之變後,于謙主持北京保衛戰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率大軍兵臨北京城下,于謙力排眾議否定南遷,勸諫孫太后立監國朱祁鈺為皇帝主持北京保衛戰,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軍民一心打贏了此戰。

    2.薩爾滸大敗後統治集團內部爭吵不斷

    薩爾滸大敗後,朝廷官員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派是認為明朝軍隊應該再次向後金髮起進攻,而另一派則認為明朝軍隊應該以防守為主,不能主動進攻。兩派因為存在不同的意見而互相進行爭辯,在爭辯的過程中,雙方的矛盾衝突逐漸變得激烈起來,使得當時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十分嚴重。沒有切實梳理好戰敗應解決的問題反而使國內矛盾加劇。

    前者,大敗後統治集團內部統一有效解決了危機,後者統治集團內部相互推諉沒有切實解決好戰敗遺留下的問題。

    二者戰爭背景不一樣土木堡之變是發生在明朝強盛時

    土木堡之變發生前,明朝經三代人的努力,剛剛經歷了“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國力空前強大,雖有少不更事的皇帝,但實力擺在那。

    2.薩爾滸大戰時,明朝已成垂暮之勢

    萬曆年間,經三大徵,張居正為朝廷掙得大量稅錢已然花空。此外,吏治腐敗貪腐盛行,增加百姓的苛捐雜稅,社會矛盾加劇。

    二者,前者處於盛世之下,民富國強,雖經大敗,但依然能支援明朝生存下去。後者,國家機器已然出現多處漏洞,已然支援不了明朝繼續走下去了。

    (萬曆年間明朝疆域)

    綜合以上原因,土木堡之變雖敗,但明朝還是可以生存下去,薩爾滸大敗則動搖王朝的根基,後金成為威脅明朝的一大勢力。正如史學家所說明實亡於萬曆。

  • 3 # 回憶裡中人

    應該說,交戰物件的不同導致了影響截然不同。

    但不可否認的是土木堡對於大明朝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此役使得明朝逐漸滑向重文輕武的歷史軌跡中。也使得萬里北疆的防禦形勢愈發複雜和艱難!

    但瓦剌顯然不是曾經的蒙古帝國,瓦剌對於草原的控制力沒有二百多年前的祖先強。瓦剌所能調動戰爭潛力也是很有限的。況且明帝國此時的實力尚存,國力依舊強盛。面對瓦剌,綜合實力是處於碾壓地位的。尤其是也先胃口太大,直接往北京城而來。於少保迅速逐漸起二十萬京師防守部隊,重整大明武備。瓦剌一下子就蔫了!

    也先本就沒有絕對控制蒙古諸部,還想賭博式的一戰定乾坤,註定無法成功!

    薩爾滸就真的是東北邊防線上的大慘敗了,這使得本就羸弱的大明北疆愈發虛弱了起來,本就艱難的國運雪上加霜。

    十幾萬大軍如割草般的被努爾哈赤橫掃一空。此戰之後,明軍甚至無法出動野戰軍團與後金軍進行戰略決戰!隨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遼東都司全部淪陷,東北形勢急轉直下!

    從天啟二年開始,東北方向上女真人就已經取得了絕對戰略優勢,這不是說後金的綜合實力比明朝強大,而是在東北這一塊,明軍已經完全處於下風!

    論綜合國力,天啟年間明朝最少有一億以上的人口,而女真人滿打滿算不會超過6、70萬人口!論軍隊數量,明朝還可以抽調的機動部隊還有二三十萬,這個數量是八旗部隊的4倍之多!論糧草補給、武器裝備明朝都是絕對優勢。

    但是大明朝自己廢了!

    再也沒有了於少保!再也沒有了景泰帝

    貪汙腐敗遍及官場、東林閹黨互相攻伐、奢安之亂一籌莫展、木匠天子不知國事!

    縱使九千歲處置妥當,可他畢竟不是一位足夠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操作只能維穩罷了。絲毫無法拯救大明朝!

    正如高宗年間的大非川慘敗後,大唐依舊可以和吐蕃之間有來有回,保持戰略優勢。

    可是到了德宗年間,儘管李晟、韋皋連敗吐軍主力,卻也依舊無法阻攔吐蕃攻佔隴右的步伐,致使西域與中原隔絕千年!

    時也、勢也!

    大明朝到了傾頹的那一步,無論是哪位天縱之才,都無法阻攔歷史的大勢!

  • 4 # 火器工坊

    咋說呢,這裡其實有個誤區,就是把歷史的既定結果當做前一個事件的必然影響。

    因為站在當時土木堡之變的局勢上來看,明庭可以說是非常絕望的,一線部隊全軍覆沒、皇帝被俘、敵軍兵臨城下、勤王部隊遠在天邊。雖說瓦剌的部隊還不足以像蒙元的大軍那樣有吞併中原的實力,但是憑藉人數優勢啃下個北京城還是綽綽有餘的。

    然而就是這麼危機的時刻,大明卻能憑藉于謙一人之力力挽狂瀾,足以說明一個英明的領袖再一個非常的歷史時期往往能決定是否可以撥亂反正,帶領群眾走向勝利。當初朝堂之上已經是亂作一團,百官中想遷都者大有人在。于謙卻可以有條不紊的“安撫”群臣、速立新君確保國本、籌備軍備以迎大敵,把明朝從開國以來最致命的一次危機中挽救了回來。

    正是在於謙的領導下,文官集團和武將世勳團結在了一起,做到了在短時間內充分發揮明帝國體量大的優勢,擊退了氣勢洶洶的蒙古軍。

    相比之下,後來的薩爾滸之戰對明廷的負面影響實則要弱許多。雖說明軍可調動的邊關精銳盡數被滅,但是努爾哈赤的軍隊要想威脅到北京那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事實上薩爾滸的慘敗只是讓萬曆皇帝震怒,然後從各地陸陸續續的調遣了更多的兵趕赴遼東邊關。

    可以說,在後金早期,只要明帝國方法得當,滅了他們輕而易舉,畢竟雙方的綜合國力不在一條水平線上。可偏巧萬曆本身就不是個好領導,壓根做不到統御群臣。從爭國本到庭擊案,明朝的黨爭愈演愈烈,已經嚴重影響了邊關政策的落實。

    打個比方,因為熊廷弼是楚黨,跟浙黨昆黨不是一條心,甭管你能不能擊退女真,我都給你拿下。再就是身為東林黨的孫承宗,處處受閹黨擠兌,一怒之下不幹了。

    再看看熊廷弼、王化貞、孫承宗,其實都有希望幹倒努爾哈赤,奈何朝堂之上根本做不到上下一心,卻是給邊關拖了後腿,為後世留下了些許遺憾。

  • 5 # 江湖小曉生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帶著20萬大軍出擊瓦剌,結果20萬大軍慘敗,明英宗本人還被俘虜了,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左柱國張輔等人全部戰死。

    薩爾滸之戰,明神宗朱翊鈞命令楊鎬帶領11萬大軍,兵分四路,向後金努爾哈赤發起進攻,結果明軍慘敗,努爾哈赤斬殺對方4萬多人。

    這兩場大戰,都是明朝和異族之間的戰爭,可以說都是傷亡慘重。但是導致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土木堡之變結束以後,明朝反倒是有了一箇中興的過程,而薩爾滸之戰過後,明朝徹底走向了沒落。

    一、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指揮得當,朱祁鈺治理有方。

    朱祁鎮萬萬沒想到,自己的20萬大軍,居然中了瓦剌人的埋伏,對方僅僅兩三萬人馬,就把自己給打得落花流水。最要命的是,連自己都被俘虜了。

    皇帝被俘虜,這還是明朝頭一次發生的事情。瓦剌人拎著朱祁鎮跑到了北京城下,索要各種好處。一邊是猛攻京城,一邊是勒索,明朝內部果真是岌岌可危了。

    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順天目錄》

    不少大臣打算遷都,如果遷都,那麼明朝的北方可就徹底沒了,沒有了北方,那大明王朝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所以兵部尚書于謙拒絕了這一方案,他和太后合計了一下,決定將郕王朱祁鈺立為皇帝,並且誓死保衛北京城。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得瓦剌人不得不選擇退兵。改立朱祁鈺的策略,也使得瓦剌人手裡的朱祁鎮失去了作用。一年以後,朱祁鎮被瓦剌人送還,白吃乾糧還不幹活,不如送回明朝去給朱祁鈺搗亂。朱祁鈺登基以後,勵精圖治。因為他是庶出,所以原本是沒有資格登基的。既然登基了,那他當然想要用行動證明,自己雖然是庶出,一樣可以把皇帝這份工作幹好了。再說了有明英宗朱祁鎮這個失敗的例子在前面,朱祁鈺怎麼幹都比他強,只要不做一些類似土木堡的事情,那麼朱祁鈺就能做好這個皇帝。

    事實也是如此,朱祁鈺在位期間,明朝穩定發展。他任用賢能,也能夠聽取臣子們的意見,明朝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小盛世。

    二、薩爾滸之戰後,萬曆駕崩,天啟、崇禎都沒什麼能力。

    當時已經到了萬曆47年,年邁的萬曆皇帝,萬萬沒想到,自己會在這麼大年紀的時候,還要跟別人打一仗。

    努爾哈赤當時野心勃勃,已經有了一統女真的想法。在誅滅葉赫女真的時候,嚴重觸怒了明朝,所以明朝和努爾哈赤徹底決裂。

    太祖天錫智勇,神武絕倫。蒙難艱貞,明夷用晦。迨歸附日眾,阻貳潛消。自摧九部之師,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餘年,建國踐祚。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遷都瀋陽,規模遠矣。比於岐、豐,無多讓焉。---《清史稿》

    此後努爾哈赤翻出了父親、爺爺被殺的老賬,釋出了告天七大恨,決定起兵討伐明朝。這可真是讓人大開眼界,畢竟努爾哈赤的實力完全不能跟明朝相比。

    不管是物資還是人口,努爾哈赤完全進不了萬曆皇帝的法眼。過去有李成梁在遼東管著努爾哈赤,所以努爾哈赤不敢怎麼樣。可是當時李成梁已經退休了,努爾哈赤終於可以肆無忌憚地創業了。

    萬曆派去的11萬大軍,被努爾哈赤徹底擊潰,斬殺了足有4萬多人,可見這一戰的慘烈程度。這一戰過後不久,萬曆皇帝就駕崩了。萬曆死後,他兒子朱常洛上位,可惜這傢伙命不好,在後宮把身體弄透支了以後,僅僅做了29天皇帝就去世了。朱常洛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天啟皇帝朱由校和崇禎皇帝朱由檢先後上位,雖然魏忠賢在位期間,尚且能夠做到制衡天下,可是這兩位皇帝都沒什麼能力。

    前者對國家大事不管不顧,後者用人必疑,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萬曆的能力本身就一般,後面三個皇帝又沒有中興的本事,結局自然是走向滅亡了。

    三、張居正的中興,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張居正是個牛人,可以說放眼整個明朝,乃至整個歷史,他都是排的上次序的人物。當時萬曆皇帝還小,張居正便將高拱給擠走了,自己獨攬大權。

    10年掌權期間,張居正在明朝實行變法,將改革進行到底。在很大程度上,為萬曆朝的財政做出了巨大貢獻。

    後來萬曆的三大徵,花費巨大,國庫裡哪來那麼多錢?其實都是張居正的功勞。所以說張居正的確延續大明王朝長達60年之久。

    可惜的是,這哥們因為勞累過度,長期坐在板凳上辦公,活活把自己給累死了。他只掌權10年,就延續了大明60年的壽命。如果再讓他掌權10年的話,那就沒有努爾哈赤什麼事兒了。

    四、明朝滅亡的原因很複雜,跟薩爾滸之戰關係不大。

    明朝走向滅亡,其實是必然原因。當時關外的努爾哈赤十分猖獗,明朝每年都需要花費巨資在遼東,可是明朝的收入本身就那麼點,都花在了遼東,其他地方不就沒錢用了麼?

    為此崇禎皇帝一邊裁撤公務員,一邊加重稅收。當時恰好又是小冰河時期,老百姓本來就收成不好,到處都是難民。

    這個時候崇禎皇帝還想著加重賦稅,老百姓們活不下去了,自然就揭竿而起了。以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一幫起義軍,開始打起了推翻明朝的旗幟。

    越沒錢,就越加重賦稅,加重賦稅以後,就逼著老百姓造反。老百姓造反了,又要花錢去鎮壓,所以崇禎陷入了一個死迴圈之中。

    總結:兩次大戰,不足以滅亡明朝。

    明朝的滅亡,絕不是一兩次大戰就能決定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打擊了明朝多年,都沒能滅了明朝。可見戰爭不是亡國的重要因素,內部的矛盾才可能導致滅亡。

    參考資料:

    《明史》

    《清史稿》

    《順天目錄》

  • 6 # 樗丘閒居客

    丟臉與丟命。

    土木堡之戰和薩爾滸之戰是明朝歷史上非常丟人的兩次敗仗。

    土木堡之戰,明英宗率五十萬之眾,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大敗被俘,太監王振和隨行的文武官員都被打死。

    但明朝在於謙的主持下,擁立了新帝明代宗朱祁鈺,守住了北京,度過了難關,成功止損。

    我覺得瓦剌就是明朝邊境上的一股巨匪,坑蒙拐騙、打家劫舍,騷擾邊境。土木堡之戰是他們偶然做成的一個超級大買賣,綁票綁了個皇帝,撿了個大的便宜。

    明朝在土木堡之戰中吃了個暴虧,在軍隊、人員、物資等方面損失慘重,大傷元氣。但並不影響生死,而且此時的明朝正在壯年,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生息是可以補回來十之七八的。只是這次丟臉丟大發了,讓後人羞於啟齒。但王振的死卻屬於瓦剌替明朝除掉了一大禍害。

    此戰以後,時間不太長,瓦剌也起了內鬨,也先也死於內戰,所以對明朝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而薩爾滸之戰卻不一樣。此戰努爾哈赤以少勝多,分別擊敗了明朝四路大軍中的三路。明朝在此戰中的損失要比土木堡之戰的損失小的多,但此戰對明朝的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

    此戰之後,努爾哈赤很快就佔領了遼陽、瀋陽,並統一了女真各部。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清朝的前身)在東北佔據了主動,風雨飄搖的明朝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如果明朝贏得了此戰,不敢說就此就扼殺了清朝,起碼會扼制住清朝的崛起,也不會在二十多年以後出現多爾袞入主中原情況。只是此時的明朝氣數已盡,前有萬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奇聞,後又有宦官魏忠賢專權。到了崇禎時期,天災頻發。就算薩爾滸之戰取勝,明朝也是一步一步走向衰敗。

    但終究是努爾哈赤贏得了薩爾滸之戰,清朝的崛起無法阻擋。大明王朝的小命已經攥在了清朝的手中。

    這兩場戰爭失敗的原因都是自大、輕敵,拿戰爭當兒戲。

    王振是土木堡之戰的發起者和實際指揮者,但他只是個太監,不懂軍事。他先是忽悠明英宗御駕親征,後在戰場上又瞎指揮,導致明軍失敗。此戰的失敗是明朝當時宦官專權,政治腐敗的必然結果。

    薩爾滸之戰,明軍在人數上佔優,作戰方針和佈署也沒錯。但明軍的作戰方針和佈署早早被努爾哈赤知曉,明軍沒有統一號令,軍紀不嚴明,對敵情瞭解不清楚,各自為政,步調不一致,擅自出戰,結果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個人的一點體會。

    第一要重視戰事,不輕言戰事,戰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二要重視對手。要對明面或潛在的對手進行深入透徹的研究和評估。針對不同的對手,制定不同的預案,制定不同的戰術,平時加強有針對性的訓練。

    第三隨時隨地瞭解對手的動態,做到“秋風未動蟬先知”。

  • 7 # 西府趙王爺

    土木堡之戰和薩爾滸之戰的歷史大背景是不同的!

    從結果來講,土木堡之戰的損失並確實要比薩爾滸之戰的損失大,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其中包含了明朝最為精銳的京師三大營,而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左柱國張輔等一眾朝廷骨幹全部戰死,連皇帝都被俘虜了,可以說是奇恥大辱。

    而在薩爾滸之戰,明朝十餘萬大軍卻被努爾哈赤以少勝多,四萬多人魂歸遼東。雖然說都是輸了,但土木堡之戰顯然輸得更慘。

    而且就戰爭的影響而言,土木堡之戰的影響也要更大。往近了講,土木堡之戰後,明朝風聲鶴唳,連京城都岌岌可危,隨時可能上演又一次的靖康之恥。往遠了講,明朝喪失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勢,轉攻為守,每年大批的軍力耗費在長城。

    而薩爾滸之戰,雖然也是令明朝喪失了在遼東的優勢,轉攻為守。但是,其對於明朝的統治威脅並不大,至少當年若是沒有吳三桂,女真人也過不了山海關。

    所以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傷害,遠比薩爾滸之戰來得嚴重不。

    那麼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依然興盛,而薩爾滸之後明朝就一年不如一年?

    這主要是因為兩次戰爭後,明朝的表現是不同的。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確實是岌岌可危,眼見就要重蹈當年北宋滅亡之覆轍。但是于謙和新繼位的明代宗,君臣合力,擋住了瓦剌大軍,挽救了大明王朝。而後,步入中期的明朝並沒有因為這場戰爭就衰敗下去,而是進入到了一個穩定的發展期,國力雖然不像永樂時代那般強大,但是國家相對安定,土木堡之變所帶來的影響也被時間逐漸消磨。

    當然,這也得益於北方蒙古人的衰敗,瓦剌在兵敗京城之後,逐漸走向衰落,草原又開始陷入內鬥,無暇估計明朝,這給了明朝一個相對安寧的發展環境。

    而薩爾滸之戰則不一樣,當時明朝已經步入暮年,萬曆三大徵耗空了張居正積累下來的家底,國家處於一個衰退期。而在薩爾滸之戰後,明朝不得不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投入到遼東防禦作戰。

    當然了,如果是明朝以一國之力,抵禦遼東,那也沒多大問題。關鍵是此後的大明朝,天災人或不斷,根本就沒有機會去彌補薩爾滸戰敗是損失。朝堂之上,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不斷;而小冰河時期的天災,又讓明朝饑民遍地。

    這導致土木堡之變的明朝與薩爾滸之戰的明朝,根本就不是在同一起跑線上,手中的底牌差了太多。雪上加霜的是,打牌的人還換了。

    土木堡之變後尚有于謙、張居正、明孝宗、嘉靖等人前赴後繼;薩爾滸之戰後則是天啟、魏忠賢、崇禎等人越打越臭,最終將明朝推入深淵。

  • 8 # 和露摘黃花

    當然不同,土木堡之戰,社會還存在,有了社會才可以建立任何體制,沒有社會,制度白費。而薩爾滸之戰,東林黨煽動三大仇恨,煽動仇恨使得國內人人對立,合作能力為零,甚至負數,社會基礎已壞。東林黨不是亡國,而是亡天下。

  • 9 # 歷史宴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

    土木堡之戰和薩爾滸之戰是明朝歷史上兩場著名的敗仗。表面上看,貌似土木堡之戰明軍的損失更大,但實際上這兩場敗仗對大明王朝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薩爾滸之戰對大明王朝的惡劣影響要比土木之戰來得嚴重。理由有三:

    一、明朝的承受能力發生變化。

    土木之慘敗發生在明朝的前期,距離朱元璋開國也不過八十餘年。它承接的是明初勵精圖治的成果,國家大體上比較安定,經濟比較繁榮。土木之變雖然讓明朝元氣大傷,但由於之前積累了一定的國力,所以明朝還承擔得起,至少還不至於和亡國聯想到一起。

    而薩爾滸之戰發生在明朝的晚期。明朝自中期後,政治黑暗、財政入不敷出、兵備廢弛、宦官勢力膨脹等一系列弊端日積月累,到了萬曆晚期,已經是千瘡百孔的程度了。這時候,明朝已經無力承受薩爾滸這種規模的敗仗。

    二、兩場敗仗後,明朝的應對方式有很大不同。

    土木慘敗後,明朝好歹迅速做出反應。于謙與景泰帝共同力挽狂瀾,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沒有讓事態再惡化下去。

    而薩爾滸慘敗過後,萬曆皇帝依舊相當麻木。群臣跪請他出來商討禦敵方案,萬曆依舊不出來,奏疏上去直接留中不發。萬曆的不作為導致同年努爾哈赤又相繼攻陷開原和鐵嶺!

    三、敵人實力不同

    毫無疑問,後金的實力要遠強於瓦剌。後金政權在組織架構、兵種、凝聚力、將領素質等等,都要遠遠甩開瓦剌一大截。

    瓦剌騷擾明朝,目的無非就想撈點油水,發點小財;而後金,隨著對明勝仗的不斷積累,他要的是明朝的命!

    基於以上三點原因,薩爾滸之戰給明朝造成的影響要比土木之戰來得嚴重!

  • 10 # 北洋海軍炮手

    因為對手等級不一樣,總體上說,滿洲才是明朝的“強敵”。

    北元解體之後,由於政治上的分裂以及經濟生產拉胯,蒙古人也發生了退化,毫不客氣的說,當時蒙古人已經退化到馬賊的層次,跟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鐵騎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所以明朝時期,蒙古頂多就是把明朝當提款機用,很少跟明軍硬碰硬,畢竟大家出來是為了搶劫,硬碰硬的話還怎麼回去分享戰利品。少數幾次硬仗,蒙古人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透過戰爭逼迫明朝開放互市或者是讓明朝交保護費,也就是歲幣。當然以明朝死鴨子嘴硬的德行當然不承認交歲幣,而是寫為歲賞。

    也先太師也是出於這個目的,就是迫使明朝開放互市,或者拿錢。然後朱祁鎮這個昏君出動五十萬大軍(實際上也就二十多萬人)要和也先太師決一雌雄,結果在朱祁鎮的瞎指揮下,二十多萬人被五六萬瓦剌騎兵消滅在土木堡,朱祁鎮也乖乖當了也先太師的俘虜。

    也就是也先太師拿朱祁鎮作為要挾明朝的籌碼,才沒把這頭肥豬宰了過年

    不過也先太師終歸還是矮子裡拔大個,他並沒有扭轉蒙古人退化這一趨勢,因此也先太師指揮的蒙古騎兵沒有能力攻克設防堅固的城市,因此在搶了一圈之後只能退兵,沒有實現利益最大化,但是留下了天子叫國門的千古美談。

    所以,雖然土木堡之役明軍被重創,明朝的軍功集團也被摧毀,但是由於蒙古的退化對明朝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相比之下薩爾滸之戰就又不一樣,因為對手不是蒙古人,而是滿洲人。

    滿洲屬於農耕——漁獵民族,經濟生產以農耕為主,輔以漁獵採集,因為東北地區當時惡劣的自然氣候,單純的農業生產不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因此必須輔以採集和漁獵作為補充。當然,這也鑄造了17世紀滿洲人的質樸、堅韌、尚武的特質,用內藤湖南的話說,17世紀滿洲人是具有樸素主義精神的民族。

    再加上努爾哈齊透過八旗制度將滿洲人有效的組織起來,因此這也推動了滿洲人在經濟生產、政治建設、軍事建設等方面的進步。說句不好聽的,清朝入關前的八旗制度很符合現代管理學的部分主張,即管理層級低、辦事流程簡單、凝聚力強,因此可以提高辦事效率,加強組織成員對組織和領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強化所有人的使命感,能夠激發所有成員為組織和領袖創造價值。

    (寫一半手殘發出去了,還得稽核通過後重新編輯)

    17世紀八旗制度符合現代管理學的部分主張,你可以理解為瞎貓碰死耗子,也可以理解為努爾哈齊制度設計上高屋建瓴,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制度優勢是滿洲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的根本保障。

    所以,滿洲可以以小博大。努爾哈齊和明朝分庭抗禮的時候,治下的女真、蒙古、高麗、漢人總人口再加上奴隸一共也就十七、八萬人,壯丁不超過四萬,但是滿洲可以發揮出全部的戰鬥力。

    薩爾滸大戰的結果就是明朝徹底遼東的戰略主動權,將戰略主動權拱手讓給滿洲。之後就是滿洲席捲遼東,遼東易手,奠定了清朝的基礎。由於明朝喪師失地,讓明朝很沒面子,但是明朝外強中乾,為了籌集對抗滿洲的軍費屢次加稅,這和竭澤而漁一樣,最後就是社會矛盾激化,老百姓揭竿而起。

    毫不客氣的說,滿洲把明朝的內亂打出來了。或者說的更直白點,努爾哈齊給明朝敲響了喪鐘。

    全文完

  • 11 # 秦牧5

    土木堡之戰和薩爾滸之戰後結果的不同主要是繼位者的原因。明代宗朱祁鈺被臣權徹底壓制而明英宗、明憲宗則是壓制臣權加強皇權所以明朝中興了甚至於發動成化梨廷血脈了叛亂者,天啟壓制臣權加強皇權本來有望中興可惜早亡而繼位的崇禎一繼位就自廢手腳(廠衛)、自削皇權(監軍太監)、又被困於聲望(剿撫不定、不敢屠戮文官)導致財權、任免權、兵權盡喪最終國破身亡。

  • 12 # 尤利安2

    土木堡之敗後,于謙打了一場京城保衛戰,也先灰頭土臉的回草原去了。薩爾滸之敗後,明軍再沒看到過遼陽城,所有的軍事行動都以守勢為主,然後後金軍隊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想在哪打就在哪打。沒有主動權的戰爭那叫虐菜啊

  • 13 # 高紅權先生

    關鍵是對手不一樣。

    土木堡之戰是蒙古瓦剌部,首領是也先;而薩爾滸之戰是建州女真,首領是努爾哈赤。

    也先不是黃金家族的後裔,也就是說他和成吉思汗沒有血緣關係。這樣一來,他在瓦剌諸部落中就難以服眾。當時蒙古的大汗是脫脫不花,脫脫不花是黃金家族的成員,只不過沒有實權,實權都掌握在太師也先的手裡。

    後來,也先自己想當大汗了,結果和脫脫不花發生了衝突,雙方發生了內戰,脫脫不花戰敗逃亡。也先自己登上了汗位。

    然而,由於也先不姓孛兒只斤,所以他登基在蒙古諸部落看來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各個部落對他普遍不服。也先登基兩年後就遭到暗殺身亡。也先死後,瓦剌蒙古逐漸分裂,實力自然大大削弱。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瓦剌部自己內部不團結是它無法戰勝明朝的根本原因。他自己內部四分五裂,如何能夠與明朝為敵?

    而建州女真就不同了。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後,建立了八旗制度。從此所有滿洲人都被努爾哈赤牢牢地控制住了,沒有任何人能夠撼動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地位。滿清的皇帝對於整個八旗具有絕對的統治和領導權。

    正是在這種高度集中統一的領導下,清軍的戰鬥力才會與日俱增,成為明朝的強大的對手,並且最終滅亡了明朝。

  • 14 # 薩沙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回答。

    其一,時代不同。

    土木堡戰役發生在1449年,當時大明尚且沒有衰敗,實力還是很強。

    而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差不多100多年後了。

    當時大明已經遭遇了嚴重的小冰河時期,國家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和財政危機。

    地方由於維持數十年的自然災害,糧食嚴重歉收。而當時還沒有國際糧食貿易一說,華人口又很多,一旦糧食總量減少了,大明政府是無法賑災的,因為糧食不可能憑空變出來。

    所以地方饑民已經開始不斷起事,到了幾年後成為燎原之勢,遍及全國,僅僅陝西省起事饑民就超過百萬人。

    所以,即便沒有薩爾滸戰役,大明也是肯定亡國了。

    不存在什麼野豬皮努爾哈齊給大明敲響了喪鐘一說。

    敲響喪鐘的是小冰河時期。

    其二,史料有所偏差。

    滿清奪取政權以後,對大明歷史進行了徹底的篡改,以體現異族佔領中原的正確性。

    對於土木堡戰役,為了突出大明包括皇帝本人的腐敗無能,滿清將明軍說成三四十萬。

    似乎全國的明軍,都被帶到土木堡來了,被也先一二萬人擊敗。

    實際上,經過今天考證,大明皇帝御駕親征的部隊只有10萬左右,而也先的實力有9萬人,在土木堡戰役參戰的有6萬人。

    雙方實力相差不大,畢竟也先的起兵戰鬥力很強。

    由於明軍指揮出現一些失誤,這才出現戰役失敗。

    但區區10萬軍隊,相比大明1億人口來說,根本沒什麼了不起,隨時可以補充。

    而也先自己也明白,依靠區區幾萬韃靼騎兵想要佔領關內花花世界,是無稽之談。

    所以也先也是見好就收,甚至把被俘皇帝送回。

    其三,韃靼人也沒有佔領中原的野心。

    其實也先一夥還是懂的歷史的,作為遊牧民族隨便進入中原漢人農耕地區,未必是好事。

    之前蒙元例子在前,強悍的蒙古人統治中原不到百年就被推翻,除了少數逃到草原繼續以之前生活過日子以外,在關內的絕大部分蒙古人都被同化。

    很多蒙古人在大明建立初期,則自稱為漢人,不承認自己是蒙古人。其實他們當時已經嚴重漢化,同漢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這主要是野蠻民族缺乏強勢文化,被農耕民族同化是必然。

    而如果不是還有一部分蒙古人逃回大漠,那麼在中國的蒙古人甚至可能被徹底同化到族滅。

    這是軟刀子殺人,比硬刀子打仗更厲害。

    韃靼人認為自己是少數民族,人口才百萬而已。就算能夠入住中原,假以時日自己民族都消亡了。

    實際上,滿清耀武揚威的撿便宜入住中原,其實民族也等同於消亡。

    在辛亥革命成功後,很長時間登記在冊的滿族僅有幾十萬人甚至8萬。

    其實當時全國滿族還有一些,但能說滿語的已經鳳毛麟角。

    語言是民族的載體,語言消亡可以看為民族的消亡。

    這個民族在當年就等於不存在了,被漢族融合掉了。

    如果不是建國後搞什麼少數民族優待政策,加上80年代莫名其妙給少數民族高考加分等各種優惠政策,哪裡還有今天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的1000萬滿族。

  • 15 # 清水空流

    一個是王朝初期,一個是王朝末期,一個是戰術失敗,一個是戰略失敗。對於土木堡之變,我們應該探討的是怎樣才能贏,而對於薩爾滸之戰應該總結的是怎樣才能不輸。對於明朝而言,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在對瓦剌的軍事戰略上,徹底由戰略主動變為戰略守勢。而薩爾滸之敗以後,明朝完全喪失了遼東之地。軍事和政治上已經是徹底地失敗了。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數十萬大軍出征瓦剌,慘敗於土木堡。這是明開國以來從未有過之大敗。實際上土木堡之變的軍事損失並不大,關鍵在於心理上的,在於皇帝被抓了,這是最惡劣的,名聲臭了,滿朝名臣勳貴,武將皇親被殺被俘,瓦剌本身的實力並沒有因此而增強,這實際也是于謙取得北京保衛戰勝利的主要原因,而透過實戰得知瓦剌的的戰鬥力也沒有那麼強大,明英宗只要派遣一員武將大概就可以取得勝利,即便大敗了,瓦剌也不至於兵臨北京。土木堡之敗是指揮失誤。明英宗不知兵事擅自親征,太監王振專權、行軍路線錯誤和沒有據城堅守。土木堡之戰的真正罪魁禍首,應當是皇帝朱祁鎮無疑王振不過是個背鍋俠。大明天子被俘,對朝廷上下造成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而瓦剌對於驟然獲取的勝利也是十分意外。這才兵臨北京。

    土木堡之變的時候,明朝還是處於“仁宣之治”的末期,國家體魄健康,政治架構完備,大明境內外安定。有足夠的精力,物資,軍隊來抵禦外敵入侵,需要的只是三軍主帥,穩定局勢即可。于謙需要的是時間,從八月十五土木之變到十月初八瓦剌佔領紫荊關,于謙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了軍事部署,到也先兵臨北京城下時,北京已經集結了二十二萬軍隊,瓦剌此時已經沒有勝算。可以說,明朝完備的國家體系確保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而於謙的存在,使得南明晚到了一百多年。

    而薩爾滸之戰是戰敗,但算不上“大敗”,就和土木堡之變不是大敗一樣,二者性質都是一樣的。但區別之在於一個損兵折將但沒失地,一個是損兵又失地,更多地是明朝在遼東地區喪失戰略主動權,失去了對後金的進攻能力。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1619年),楊鎬正式出征兵分三路出遼東,努爾哈赤以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軍事戰略意圖大敗明軍,在薩爾滸(今撫順市東郊)三路大軍幾乎是全軍覆沒。此次戰役明軍12萬,努爾哈赤6萬大軍。此役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明軍主帥楊鎬是個庸才,個人在能力和智謀上遠遠不如努爾哈赤,明朝邊軍的戰鬥力也不是八旗子弟的對手。不能說楊鎬的指揮有失誤,洪承疇沒有分兵但糧道被掐斷。在松錦大敗。當時明朝軍隊戰鬥力太弱到處都是窟窿。在這種情況下,再高明的戰術也白塔,從根子上已經爛了。

    從政治層面來說,明朝已經是王朝末期,經濟,政治和體系已經完全糜爛,朝廷本身在遼東地區已經是人心喪盡,朝廷中樞失控,魏忠賢當政,黨爭已經出現。而此時距明朝覆滅不到是三十年,明朝是日益衰竭,而努爾哈赤是蒸蒸日上。除去政治和軍事問題之外,武器裝備也是一個主要問題,明軍所用的武器三眼銃,熱兵器對上後金的弓箭,看似熱兵器更厲害,實際上不對。三眼銃射程近、精度差,裝填費事,發射還是手動點火。激戰之時也就發三槍完事,火槍對後金的厚甲來說穿甲能力很弱,不論是射程、精度還是殺傷力都不及鳥銃。發完幾槍之後的三眼銃,也就廢了。相比後金射方便快捷的強弓,用三眼銃就是個錯誤。

    總之,土木堡之變和薩爾滸之戰都對明朝的政治和軍事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由盛轉衰,而薩爾滸之戰使得明朝徹底覆滅。

  • 16 # 時永卿

    明史上有兩次大規模的軍事失敗,一次是土木堡之敗,而另一次便是薩爾滸之敗,單就損失而言土木堡之戰較薩爾滸之役更為慘烈,這一戰大明不僅損失了近十萬京軍精銳,還有包括國公、輔臣在內的數十位軍政大臣,在明軍野戰部隊損失慘重的同時,大明朝堂精英也被屠戮大半。而薩爾滸之戰中,明軍損失不過五萬人左右,明軍在遼東地區的防禦便瀕於崩潰,再也無力壓制後金的崛起,直至滿清入關,天下易主!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要知道土木堡之變後,蒙古騎兵可是一路打到北京城下,甚至爆發了北京保衛戰。而薩爾滸之敗後,明朝在遼東的防禦體系仍然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然而,兩者帶給這個偉大王朝的影響確是天壤之別的,今天我就來聊聊為何會出現這樣天差地別的不同。

    首先,土木堡之變時的明朝雖然已不復開國時的朝氣和勇武,但尚處於王朝的上升期,朝堂上的大臣雖然愛錢,但還不至於沒有氣節;戰場上的武將雖然怕死,但臨陣之時,還不缺乏為國家犧牲的勇氣,明朝軍隊在後勤保障和武器裝備等方面還可以維持一定水準,部隊的戰鬥力也足以應付各種危局,地方軍隊也服從朝廷的調遣。這就是為何儘管在土木堡遭受了慘重的失敗,但明朝中樞仍可調集地方的軍隊 和物資保衛北京,而事實也證明這些後備部隊也足以在戰場上正面對抗蒙古騎兵!

    薩爾滸之戰時,明朝已積重難返,呈現一種整體上的衰敗,此時的明朝軍隊已經出現了軍閥化的傾向,儘管明軍仍在竭力戰鬥,但卻沒有一位具有足夠權威的將領可以統御他們,將所有力量整合在一起。而此時明軍的後勤保障也做的比較糟糕,明軍之所以分兵,固然有輕敵冒進的原因,但卻受在複雜地形條件下,明朝地方政府無法為大兵團作戰提供足夠的後勤供給的限制。而在薩爾虎兵敗的之時,大明朝堂卻未能做出有效應對,在那個時代大明朝堂已經深陷黨爭,武夫和大頭兵的死活不過是個數字而已。

    其次,兩個時代的明軍戰鬥力也存在著本質的不同。土木堡之戰時,儘管明軍戰力較開國之始已有所下降,但整體上明軍的兵員仍然主要來自於樸實的農民,在組織性、紀律性和服從性等方面仍然過硬,之所以戰敗,與其說是明朝軍隊戰鬥力的問題,不如說是獎懲制度不合理、偏聽偏信 ,以及過度透支信用等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問題。

    而薩爾滸之戰時,明朝軍隊在整體上已經出現了軍隊流氓化的傾向,部隊的成員多來自於刑徒罪犯,流氓無賴,以及被迫服役的倒黴蛋兒,這些人對於軍隊和國家沒有歸屬感和榮譽感,這些因素迫使明朝的將軍們在作戰時不得不愈發依賴依附於自己的家丁親衛,但少量精銳部隊的存在 只能保護主將的安全,卻無法在情況複雜、地域廣大的戰場上發揮真正的主導作用 !

    再次,薩爾滸之戰中明軍的作戰物件是脫胎於北元軍隊的蒙古騎兵,彼時蒙古人還沒有退化到明末時那種散兵遊勇,只能作為僕從軍存在的狀態,他們仍然是一支組織嚴密且行動力極高的武裝力量。明朝在對蒙古人的作戰中,也不得不集中兵力進行大兵團作戰,這使得明朝邊防部隊和京軍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戰備水平,因為對手和隱患的存在,戰鬥力也未嚴重崩壞!

    而薩爾滸之戰時的明軍對手則不同,在此戰前,後金仍然是零散的部落,明朝之前在遼東地區所進行的作戰也多是類似於現今治安戰那樣的任務,規模小、烈度低。李成梁和同時代的戚繼光相比,他並不是真正的將才,其統御的部隊在紀律性和組織性方面也爛的一塌糊塗,而其光芒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與戚繼光媲美,就在於他在遼東地區取得的一系列勝利。但這些勝利並不能代表李成良本人和當地明軍有多厲害,就如同現今美軍顧問用治安戰的經驗指導烏克蘭軍隊對抗俄羅斯軍隊,結果被胖揍一樣,和臭棋簍子下棋的結果只能是拉低自己的水準,而薩爾滸之戰時的明軍就是這樣!

    最後,就是時空和人的不同,土木堡之敗時大明的社會和經濟基礎仍然穩固,朝堂之上既能主戰,也有戰下去的底氣。而薩爾滸之戰後的明朝這進入了恐怖的小冰河時代,社會和經濟基礎逐漸崩潰,積重難返,朝臣們忙於爭權奪利,卻鮮有人為國憂心。可此時,他們所面對的是有志於天下的李闖叛賊和新近崛起伺機而動的後金 ,他們是爭奪江山的對手,而不像蒙古人那樣只是搶一把的盜匪!

    總之,無論我們現在分析的多麼全面,大明朝終究是亡了,滿清竊國,華夏遊文明逐漸從衣飾華美、文采風流的文明人退化到了半野蠻人的狀態,沒有了活力和文明 ,有的只是麻木和求生。所以我一直不認為有明粉這個概念,因為憎惡清廷是一種正確的史觀,我們之所以愛明朝,固然是因為他的偉大,同樣也是因為之後太過黑暗!

  • 17 # 沈驀回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回答。

    土木堡之戰和薩爾滸之戰是明朝歷史上兩場著名的敗仗。表面上看,貌似土木堡之戰明軍的損失更大,但實際上這兩場敗仗對大明王朝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薩爾滸之戰對大明王朝的惡劣影響要比土木堡之戰來得嚴重。理由有三:

    第一,時代不同。

    明朝建立於1368年,土木堡之戰發生在1449年,這一年是朱元璋立國的第82年,屬於明朝的前期,當時明朝還是處於“仁宣之治”的末期,國家體魄健康,政治架構完備,大明境內外安定。有足夠的精力,物資,軍隊來抵禦外敵入侵,需要的只是三軍主帥,穩定局勢即可。于謙需要的是時間,從八月十五土木之變到十月初八瓦剌佔領紫荊關,于謙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了軍事部署,到也先兵臨北京城下時,北京已經集結了二十二萬軍隊,瓦剌此時已經沒有勝算。可以說,明朝完備的國家體系確保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而於謙的存在,使得南明晚到了一百多年。這就相當於是年少輕狂翻車,雖然有傷,但身體好,恢復起來自然快。

    而薩爾滸戰役發生在1619年,這一年是朱元璋立國的第252年,差不多100多年後了。

    此時,明朝已經是王朝末期,經濟,政治和體系已經完全糜爛,朝廷本身在遼東地區已經是人心喪盡,朝廷中樞失控,魏忠賢當政,黨爭不斷。而此時距明朝覆滅不到是三十年,明朝是日薄西山,而努爾哈赤是蒸蒸日上。大明已經大不如前,一方面得對付後金,另一方面國內的農民起義是一波接著一波,可此時的大明已經沒有于謙那樣的人站出來了,整個朝廷軍隊腐敗沒有戰鬥力,朝中黨爭嚴重,缺乏可以統籌全域性的能臣,國庫更是空虛的不行,這好比是一個老年人翻車,而且還不是一次翻車,後面的幾次大戰都翻輸了,那就致命。

    第二,明朝承受的能力不同。

    薩爾滸之戰的陣亡人數相比於土木堡之變並不算多,在這場與後金的交戰之中,努爾哈赤採用逐個擊破的方式,僅用5天時間就連破大明三路軍隊,一舉擊潰大明包圍圈,令大明損失5萬多人。這雖然是一場區域性戰役,但卻對當時遼東的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認為是明亡清興的重要轉折點。

    薩爾滸雖然人員損失看似不大,但是薩爾滸一戰成建制的消滅了大量職業軍官,這是最大的損失,而且無法彌補:兵可以再練,可將材難以再求。薩爾滸之戰明軍軍官被殺三百多,開原鐵嶺兩戰明軍光軍官就戰死五六百,到了熊廷弼任遼東經略後連中軍把總都很難尋得。後來雖然熊廷弼苦心經營但在兵員質量上再難與薩爾滸之前的明軍相提並論。

    還有一點不同,土木堡之戰中的京營是以京師駐軍派遣至北方邊防作戰,因為作戰失敗而損失掉,而維持北方邊防的主要力量仍然存在,只是京師短時間軍事力量真空,短時間難以彌補,所以瓦剌軍隊即使是擊敗了京營俘虜了明英宗,也是難以在後方受到威脅的情況之下長時間不計損失去攻打明朝京師的。可薩爾滸之戰中主力是以邊軍及內地派出二線軍隊為主,因此薩爾滸之戰的失敗使得大明在遼東軍事存在的真空、並且短時間內無力派出軍隊填補這塊軍事空白。簡單的來說,土木堡之變後,哪怕瓦剌佔領了北京也不可能長久,只能像是安史之亂的叛軍佔領長安一樣掠奪,後面肯定會被大明趕來支援的邊軍打敗,但是薩爾滸失敗後,遼東就會慢慢被後金佔領、做大,最終成長到威脅大明的心腹大患。

    第三,對手不同。

    土木堡之戰明朝的對手是蒙古瓦剌部,首領是也先;而薩爾滸之戰的對手是建州女真,首領是努爾哈赤。

    也先不是黃金家族的後裔,也就是說他和成吉思汗沒有血緣關係。這樣一來,他在瓦剌諸部落中就難以服眾。當時蒙古的大汗是脫脫不花,脫脫不花是黃金家族的成員,只不過沒有實權,實權都掌握在太師也先的手裡。

    後來,也先自己想當大汗了,結果和脫脫不花發生了衝突,雙方發生了內戰,脫脫不花戰敗逃亡。也先自己登上了汗位。

    然而,由於也先不姓孛兒只斤,所以他登基在蒙古諸部落看來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各個部落對他普遍不服。這就導致也先登基兩年後就遭到暗殺身亡。也先死後,瓦剌蒙古逐漸分裂,實力自然大大削弱。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瓦剌部自己內部不團結是它無法戰勝明朝的根本原因。他自己內部四分五裂,如何能夠與明朝為敵?

    而建州女真就不同了。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後,建立了八旗制度。從此所有滿洲人都被努爾哈赤牢牢地控制住了,沒有任何人能夠撼動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地位。滿清的皇帝對於整個八旗具有絕對的統治和領導權。

    正是在這種高度集中統一的領導下,清軍的戰鬥力才會與日俱增,成為明朝的強大的對手,並且最終滅亡了明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課學生參與度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