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磚家
-
2 # 炒米視角
劉伯溫在民間傳說中的地位,幾乎是僅次於諸葛亮的。所謂“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所以劉伯溫在很多人眼裡,至少是元末明初的智囊魁首,絕非他人堪與其並論。但是就這樣的一個人竟然給朱元璋上書說,有個人的才能勝自己十倍,如果讓他出來做事情,那一定會有好政績。
對於劉伯溫舉薦的人才,朱元璋自然不會怠慢,可是此人當時在哪裡呢?此人當時在江陰祝塘鎮教書,東家正是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麒當時剛從四川辭官回到故里江陰祝塘鎮。施耐庵在江陰得到徐麒的照顧,一邊教書,一邊悠閒地創作《水滸傳》。《武松打虎》、《三打祝家莊》這些絢爛的篇幅都是在這裡完成的。而這個徐麒其實就是徐霞客的高祖,所以說明朝有名的那些人物,轉來轉去還都在這個圈子裡。
表面看起來,這個施耐庵和劉伯溫好像沒什麼關係啊。其實不然,施耐庵和劉伯溫是同科,(現在有人考證出實際上施耐庵的歲數比歷史記載的應該小24歲,不然按年紀算下來都70好幾了,朱元璋還不斷徵召他)最早也給元朝在錢塘(杭州)當了兩年的官,但是最後還是辭官去了蘇州投靠了張士誠,而劉伯溫因為在朱元璋攻打婺州後,被迫投被了朱元璋。
因此兩人實際上是各為其主的。施耐庵本身就是興化一代的,和張士誠這個私鹽販子算是老鄉,但是他本人和張士誠關係並不咋地,或許也是早就看出張士誠的確不太適合亂世,所以也沒有替張士誠做過事情。
但是施耐庵和張士誠的部將鹽城便倉的卞元亨關係不錯,所以在他的幫助下暫避興化,後來張士誠敗了,他也就流落到了江陰,後來逃回了張士誠的老家大豐白駒場,那會屬於興化,後來又 逃到了淮安,總之施耐庵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逃避徵召的過程,但是其人的確有大志,這些其實可以在《水滸傳》裡可以看出來。
還有人對《水滸傳》中的人物進行了論證,他們認為其實入雲龍公孫勝的原型正是施耐庵本人,而智多星吳用實際就是暗指劉伯溫。如此一來,似乎還真的能解釋通一些事情。晁蓋一死,當宋江以“忠義堂”取代“聚義廳”的時候,就是整天躲,能尥蹶子,絕對不多待一天。而張士誠一死,施耐庵也是整天躲,能不給朱元璋做事就絕對不會去做。
而反觀智多星吳用,可謂為宋江的“招安大業”煞費苦心,但是最終的結局,卻是宋江喝了毒酒後,吳用把自己掛在了宋江的墳頭。這也暗示了劉伯溫功成之後,卻被胡惟庸餵了毒藥。
而公孫勝卻得道成仙了,施耐庵一直遠離紛擾的局面,最後成就不朽的鉅著。
所以施耐庵出謀劃策的能力,並沒有得到舞臺展現。但是對於識人和對結局的預料,很顯然只能說劉伯溫略遜一籌。
-
3 # 藍天影視精剪
傳說,施耐庵與劉伯溫是同門弟子,施耐庵做事穩重,三步一計,計計得中。劉伯溫精靈些,一步三計,三計難活一計。劉伯溫和施耐庵兩個人經常在一起探討。轉眼三年過去了。一天,老師向他倆問道:“你們倆,準備將來幹什麼呢?”劉伯溫風快地說:“治國平天下!”施耐庵聽後說:“我還沒想好,晚上我再把想法說給你們聽。”到了晚上,才向老師回話:“遇則治天下,阻則自己受。”師父說:“施耐庵講的對。”劉伯溫不明白老師的說法,滿師之日,師父對兩位徒兒說:“現在朝綱不振,政治腐敗,天下大亂,即將到來,你倆會不會各保其主,翻臉不認人,師兄弟幹起來?”兩人都乾脆地答道:“不會。”第二天,先生送別他倆,囑咐說:“日後,望你倆記住:同窗誼厚莫相忘,手足情深互提攜。切切。”兩人記住了。辭了先生,各奔前程。
不久,元末農民大起義。施耐庵幫助陳友諒拉了隊伍,做了軍師。陳友諒隨著人馬增多,地盤擴大,他不能居安思危,每打下一座城池,就選一次美女。施耐庵諫發九次,都未聽;第十次,施耐庵又諫了,陳友諒還是不聽。施耐庵掛冠而去。隱到家裡,養著桑蠶,過著耕織、寫書生涯。
朱元璋帶隊伍打到長江,才遇上劉伯溫,便認他做軍師。自此,朱元璋節節勝利,地盤不斷擴大。這一年,隊伍從興化經過,劉伯溫對朱元璋說:“主公,我有一個故人,家住這裡,想請你一道去看望看望。”朱元璋說:“嗨,是你故人,又不是我朋友,我去幹啥呢?”劉伯溫只得開啟天窗說亮話:“此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古今中外,諸子百家,無不通曉,有經天緯地之才,比我強百倍……”朱元璋笑著打斷他的話說:“軍師,得了,得了。你們讀書人喜歡圈子,說半天,還不是要我學劉備請孔明嗎?成,走。”於是,兩人一道去訪施耐庵。
施耐庵在家聽說朱元璋的隊伍從這裡過,想起老師臨別的話,曉得師弟一定要來,就囑咐家裡人說:“近日無論何人來找,就說我出門訪友,三年方歸。”說罷躲了起來。劉伯溫領著朱元璋來到施家,家人說:“先生,家主出去啦,三天後回來。”劉伯溫說:“那好。施先生回來,請你告訴他,故人劉伯溫和主公朱元璋來訪。三天後再來,望他務必等等。”說罷,就走了。
家人把“三年”錯說成“三天”,施耐庵聽了很生氣。可他沒有對家人發脾氣,只是想著如何解決這事兒。
施耐庵這人“倔”得很。他跟陳友諒幹過,就不願再幫朱元璋。“好馬不配二鞍”嘛!他看到朱元璋額大下巴小,好乾絕情的事,所以就怎麼也不願出山。但又無奈老同學盛情。他想,要讓劉伯溫死了這條心才好。當時,他正在寫《封神》。一看書稿,樂了。“讓《封神》幫我度過這一關吧!”於是第四天,他便把《封神》擺在桌上,然後悄悄地——連家人也沒打個招呼——就出門了。
朱元璋和劉伯溫按時來了。家人把倆迎進家中,讓他倆在書房坐下,說:“我家先生喜歡出門遊玩。你倆坐坐,我去找!”
朱元璋坐下,瞥眼看到桌上的《封神》,就隨手翻著看。朱元璋這人怪,看書從後面往前面看。看到書上寫的盡是些雲裡來、霧裡去、土裡遁的事,飄飄緲緲,不覺邊際,心裡便有幾分不樂,覺得施耐庵太玄啦!因此對劉伯溫說:“施耐庵這人太玄啦,恐怕沒有真才實學,不敢見我們。”劉伯溫一聽,小心說:“主公,他確有本事,你再看看。”朱元璋只得耐著性子看下去,看到哪吒降生,來勁了,目不轉靜地邊看邊笑,手還不斷地比劃著。待看到哪吒鬧海,他不覺誦出聲來,連連叫絕:“好,好!軍師,東海叫他寫的真美啊!這東海,可就是淮安那個東海?”劉伯溫忙答道:“是的。這裡人說,‘海向東流,江向北流’,海就是東海,江是長江。”朱元璋眼不離書,點頭稱讚說:“施先生,有本事!”
劉伯溫聽了樂滋滋的,輕輕舒了一口氣,抹下帽子放在桌上。朱元璋繼續專心地看《封神》,一點不急,看樣子是非把施耐庵等到不可。看著,看著,當看到哪吒與李靖鬧翻,迫父,追父,要殺父時,他眉頭皺了個大疙瘩,把書移推到一邊。心想,施耐庵在唆使人犯上作亂,要照施耐庵的話去做,不是要形成‘子迫父,臣迫君’的局面了嗎?那我姓朱的還能坐穩江山嗎?想到這些,他伸了個懶腰,說:“軍師,算了!我們隊伍齊整,人手不缺。我不想請他了。”
劉伯溫沒有辦法,朱元璋起身,他只好跟在後面,離開了施家。走出村子,劉伯溫忽然說:“主公,你等一步,我的帽子忘了,我去拿來。”朱元璋答應了。劉伯溫回到書房,拿起帽子,誰想帽底下,竟是一隻桑蠶繭。再仔細看,還有一幅丹青,畫面上是一條河,一個漁翁。正依著大片的桑田釣魚哩。劉伯溫看漁翁怪面熟的,瞅了瞅,竟是自己。他恍然大悟,急忙收了畫。原來,這是施耐庵用畫點撥劉伯溫。同時劉伯溫也明白一隻蠶繭的意思了,施耐庵在家種桑養蠶了,就拿起筆寫了一首詩:鄉村野鶴田間坐,池塘垂釣樂逍遙,春蠶吐絲絲未盡,辭官為民一身輕。
後來,明朝建國後,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所有功臣都被燒死,唯獨劉伯溫倖免,後來劉伯溫保著燕王朱棣在北京開創基業。
-
4 # 史味人生
劉伯溫和施耐庵,總給人感覺他們中間差了幾百上千年,實際上二人都是元末的進士,施耐庵比劉伯溫稍稍年長。
正史上並未記載二人有何交集,畢竟“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劉伯溫是締造了一個傳奇的人物,而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雖然在今天被定位四大名著,但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根本就不起眼,兩者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並不是說施耐庵名氣不行,事實上施耐庵的坊間頗有美名,只不過相比劉伯溫而言,他還沒有登堂入室到記載在正史上的地步。
我們今天流傳下來的有關劉伯溫和施耐庵的故事都是民間流傳的野史,本文就講一下兩個人的趣聞,權當茶餘飯後之談,切勿當真,畢竟非正史。
《消夏閒記》中的劉伯溫和施耐庵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名叫顧公燮的文人,他編寫了《消夏閒記》一書,在書中提到了這樣一件事:
施耐庵,錢塘人,與劉青田相契。明太祖蒐羅人材,劉薦耐庵,命 訪之。適耐庵作《水滸傳》甫竣,劉閱之,遂不言薦,歸報太祖曰:此人心思才力已耗盡於一部小說矣,用之何益!傳說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為鞏固國家,蒐羅天下人才,此時劉伯溫推薦了同是元末進士的施耐庵。朱元璋讓劉伯溫去找施耐庵,偏巧施耐庵剛剛寫了一本書《水滸傳》,劉伯溫讀了之後,大為欣賞。但是卻對朱元璋回稟說:可惜了,施耐庵本有奇才,可今天他的才能都傾注在《水滸傳》中,已如枯泉,沒有起用的必要了。
一本《水滸傳》引發的血案民間另一個故事則是完全不同的版本。
這就像命題人所說的一樣,劉伯溫仰慕施耐庵的才華,屢次向朱元璋提出要重用施耐庵。但當朱元璋決定起用施耐庵的時候,劉伯溫看到他正在寫《水滸傳》,於是打算成全他,讓他寫完再出山。
可是後來《水滸傳》的手抄本流入宮中,被朱元璋看到,書中描寫的梁山賊寇造反一事犯了朱元璋的忌諱,有影射之嫌,另外也有鼓動老百姓造反的意思,於是大為惱火,將施耐庵關進天牢。
故事講到這裡就有兩個版本的結尾:
1、劉伯溫想盡辦法,最終讓施耐庵託病離開天牢,並最終完書直至病逝;
2、劉伯溫勸施耐庵將宋江等人的結局改了,也就是後50回,改成被朝廷詔安。改完之後,朱元璋十分滿意,放了施耐庵,但是水滸傳卻變成了“詔安傳”了。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詬病《水滸傳》後50回是不是寫崩了的緣故。其實在今天看來《水滸傳》的結局肯定是施耐庵的本意,根本不存在被強行扭曲一說,所以這個故事的第一個結尾是比較合理的。
民間流傳的劉伯溫和施耐庵的故事很多,但是主體都是“劉伯溫十分欣賞施耐庵的才能”,所以“劉伯溫曾經對朱元璋說過施耐庵的才能勝他十倍”這件事倒不一定全是杜撰的,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
-
5 # 祥子談歷史
從史料分析朱元璋、劉伯溫、施耐庵三者之間的關係,來判斷劉伯溫所說的真假
綜合《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等史料記載:
35歲時,施耐庵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授任錢塘縣事。三年後,施耐庵棄官歸家。以此來看,劉伯溫與施耐庵有“同年之誼”,二人間絕對是相熟悉的。
但是,張士誠隨著勢力的逐漸形成,開始變得居功自傲,寵信佞臣,施耐庵曾多次諫言均不被採納後,於是憤然離開平江,並作《秋江送別》套曲贈予同僚魯淵、劉亮等人。隨後,他到江陰祝塘財主徐騏家中坐館,以教書謀生,兼與學生羅貫中研究《三國演義》及《三遂平妖傳》等小說的創作,並繼續完成《江湖豪客傳》,即:《水滸傳》的創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消滅張士誠勢力後,四處緝拿張士誠的舊部。施耐庵聞知後,隨前往老家興化好友顧逖處隱居避禍,並繼續專注《江湖豪客傳》的後續創作。
不久,朱元璋得到施耐庵的訊息,屢次徵詔,而施耐庵並不應詔。
那麼,朱元璋為何要“屢次徵詔”施耐庵呢?自然是聞知施耐庵的才名,想讓他為朝廷效力。
那麼,朱元璋是從何得知施耐庵的才名的?一是從張士誠投降舊臣口中得知;二是從劉伯溫口中得知,畢竟二人曾有“同年之誼”。
因此,可以斷定,朱元璋在徵詔施耐庵前,應該向劉伯溫尋問過,至於劉伯溫是不是說“施耐庵的才能勝他十倍”就不得而知了,但應該是極力誇讚了施耐庵的才能,否則朱元璋為何要“屢次徵詔”呢?
那麼,施耐庵的才能究竟如何呢?
從史料和民間傳說,來分析施耐庵的才能據史料記載,施耐庵“自幼才氣過人,為人仗義”;被吳王張士誠聘為軍師,並屢次獻攻城略地良策。
所以說,就算施耐庵的才能勝不了劉伯溫十倍,但也絕對是一位難得的大才。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施耐庵正在街上觀賞花燈,突然看到一個惡霸欺負一名婦女,隨衝上前去,右手一把提起惡霸,嚇得惡霸連連求饒。
次日,施耐庵再次上街觀賞花燈,而前日那個惡霸卻叫來了七八個惡棍前來報復。這時,施耐庵不慌不忙從旁邊的店鋪拿來一根粗麻繩,拴在自己的雙腿上,讓這些惡棍來拉,並說如果能拉動他,任由處置,否則可別怪他心狠。結果,施耐庵就像雙腳生根,任由七八個惡棍拉拽,就是紋絲不動。
片刻後,一眾惡棍丟下麻繩,準備逃離,而施耐庵卻從一名惡棍手中一把搶過一根鐵棒,一招“神龍擺尾”,瞬間將旁邊的一棵碗口粗的大楊樹砸斷。這下,嚇得一眾惡棍心驚肉跳,紛紛叩頭認錯,並保證再也不敢為惡,施耐庵這才放他們離去。
只是施耐庵的這段親身經歷,卻在他的《水滸傳》中變成了魯智深在大相國寺降伏眾潑皮的情節。
以此來看,施耐庵應是文武雙全的大才。
同時,關於施耐庵的才名,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話說,施耐庵寫《水滸傳》的最初想法是不接受招安,一直造反下去,並最終奪取政權,這也很符合元未農民起義的現實。結果,朱元璋看了《水滸傳》後,認為這是“昌亂之書”,並下令將施耐庵抓捕下獄,打算治罪。
這時,劉伯溫來到獄中給施耐庵出主意,建議他將結局寫成接受招安,並且結局悲慘,這樣就不會對朱元璋剛剛建立的大明朝產生不良影響,並可藉此脫罪。也有說,是朱元璋派劉伯溫敲打敲打施耐庵的,畢竟朱元璋曾屢次徵詔,而施耐庵卻沒有給他面子。
於是,施耐庵這才將《水滸傳》的結局改寫成了現在的劇情版本。
所以,不管怎麼說,施耐庵應該是有大才的,劉伯溫也應該在朱元璋面前誇讚過施耐庵,至於是否說過“施耐庵的才能勝他十倍”,就不得而知了。
-
6 # 一半秋色
劉伯溫和施耐庵,一個是神運算元,一個是寫書的,一個是搞政治的,一個是搞文字的,似乎很難將他們聯絡在一塊。
其實,劉伯溫和施耐庵年齡相仿,都處於明末清初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施耐庵虛長劉伯溫幾歲,而且他們還是同一批的進士,算是同學。
後來,劉伯溫追隨了朱元璋,而施耐庵選擇了張士誠,同樣的進士出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了不同的方向。
張士誠被朱元璋擊敗之後,施耐庵為了躲避災禍,帶著新娶的小妾,二弟施彥才,徒弟羅貫中,惶惶然來到了興化,買了一處僻靜之所,潛心寫作《水滸傳》,後來又與徒弟羅貫中通力合作,寫就了《三國演義》。
四大名著中的兩部就此誕生了,成為了中華文化的兩座豐碑。
後來,慕名來訪的人多了,施耐庵名氣越來越大,劉伯溫聽說了之後,立即向朱元璋彙報。
當然,劉伯溫並不是想讓朱元璋捉他,而是由衷欽佩施耐庵的才華,想讓施耐庵出山為朝廷效力。
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彙報之後,心中不免有些疑惑,治國與寫書是兩碼子事,施耐庵小說寫的好,難道官就一定做的好嘛!才能勝劉伯溫十倍之人,我這輩子還沒見過,該不會嵇康之類的狂傲之徒吧?
況且,施耐庵還是張士誠的部下,雖然過去這麼多年,江山早已姓朱了,朱元璋也不再加以追究了,但任用施耐庵,仍然讓朱元璋心裡有疙瘩。
朱元璋想了想,說道:“他寫的什麼書,呈上來給我看看!”
劉伯溫遞了上去。
朱元璋又問:“這書講的什麼內容?”
劉伯溫如實奉告,簡要介紹了宋江如何出道,如何聚眾造反,如何詔安,又如何喝毒酒自殺等等。
朱元璋一聽,勃然變色道:“這不是教壞世人了嗎?如果人人都學宋江,那我朱家的江山如何延續啊!”
劉伯溫見朱元璋發火了,情知不妙,搞不好施耐庵有殺身之禍,於是趕忙解釋道:
“皇上,宋江雖然造反,但一直替天行道,從不濫殺無辜,況且他最後改邪歸正,帶著一百零八個多個好漢投降了朝廷,還平定了方臘,也算將功贖罪了啊!”
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解釋,怒氣漸消,緩緩說道:
“好吧!也許是我想多了!這個施耐庵朕還是不會用的,朕也不為難他,你讓他好自為之,不要亂寫小說了!”
“是!”劉伯溫退了出去。
其實,咱們要感謝朱元璋的不用之恩,世間少了一個大官,多了一個文學家。
-
7 # 老蟲
劉伯溫當時對朱元璋說,施耐庵的才能勝他10倍,其實劉伯溫是想搭救施耐庵。劉伯溫說的有點誇張,但也反映了施耐庵有真才實學。劉伯溫和施耐庵曾在元朝末年曾經一同參加會試,考取進士。劉伯溫中了二甲第3名進士,而施耐庵落榜。這樣算來,劉伯溫和施耐庵可以說是有了同窗之誼。但是施耐庵曾經輔佐張士誠,再加上他寫《水滸傳》,被朱元璋認定為禁書。朱元璋一度想將施耐庵處死,在劉伯溫的斡旋之下,施耐庵才保住了性命。
施耐庵原籍在蘇州,相傳他是孔子72個入門弟子之一的施之常的後代。唐朝時,施耐庵的先祖來到蘇州做官,此後便定居於此。施耐庵19歲中了秀才,29歲中舉人。隨後去大都參加會試,應試不弟。在36歲時,被當地政府推薦,成為鄉貢進士,也叫賜進士。他39歲再次去大都參加會試,和浙江青田人劉伯溫在同一考場。兩人同為江浙行省人,同應會試,故有同窗之稱。
施耐庵之前曾經在山東鄆城擔任訓導,督促農桑。但因為和當地教喻不和,就辭官不做。辭官之後,他曾遊歷水泊梁山。
40歲以後,施耐庵擔任錢塘縣尹,他想有所作為,但是大權掌握在蒙古人達魯花赤手中。施耐庵辭官回家,回到蘇州故里,他又在錢塘縣,成為書會才人。這時施耐庵就開始整理水滸戲,在當時,雜劇中的一個重要題材就是水滸戲。
在1347年,施耐庵52歲的時候,在蘇州設館,收了太原人羅貫中為門徒,那時羅貫中還不滿20歲。施耐庵寫《水滸》時,只寫到70回,後面50回是羅貫中續的。前70回就寫到水泊梁山108將排座次之前,前70回全是英雄好漢事蹟,幾乎不摻雜任何政治行為。但是羅貫中看不起張士誠,他就想借此諷刺張士誠,就把《水滸傳》續到了120回,結果就把梁山好漢幾乎全寫死了。
1353年,張士誠等人發動起義,施耐庵也參加了張士誠的隊伍。張士誠招攬施耐庵的時候,施耐庵的《江湖豪客傳》,也就是後來的《水滸傳》,正寫到45回。這前45回是水滸傳中最精彩的部分,純粹的俠義小說,這和施耐庵當時安定的生活有一定關係。45回以後。《水滸傳》開始有了軍事行動。這就是以張士誠起義為原型,施耐庵將這些軍事活動隱晦的寫到了書中。
《水滸傳》中很多地方都和張士誠起義有所關聯。《水滸傳》中,各路英雄佔據的山寨共有15處,比如揭陽嶺的李俊,十字坡的張青,二龍山的魯智深等等。而元末農民起義,各路首領加起來也是15處。比如金陵的朱元璋,九江的陳友諒,泰州的張士誠等的。
還有,歷史上宋江起義只有一年多,而在《水滸傳》中,宋江等人起義一共是14年。這和張世成從起義到失敗,一共14年正好相符。水滸傳中有兩個十分惡毒的女子,潘金蓮和潘巧雲。這兩個人之所以姓“潘”,是有原因的。因為張士誠的兩個女婿,潘元明和潘元紹,在張士誠的事業的關鍵時刻叛變了。施耐庵基於同情張士誠的心理。在書中對,潘巧雲和潘金蓮兩個人都是挖心破肚,這都是在影射潘家兩個兄弟。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悲劇和明末起義軍有著相似點,他們都經歷了起義、招安、然後各路起義軍相互殘殺,被害,最後慘死的過程。
後來施耐庵也離開張士誠,隱居在常熟河陽山繼續編寫《水滸傳》。同時,他還在江陰徐家教書,由於施耐庵通陰陽,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在當地人中很有口碑,人們都稱他為“耐庵先生”。
當《水滸傳》的手抄本,傳到朱元璋手中之後,朱元璋十分生氣,當即批示,“此倡亂之書也,是人心中必有逆謀,不處置怠患。”因此施耐庵關進刑部大牢,由於劉伯溫的多方周旋,才免於一死。經過了一年多的牢獄生活,施耐庵在精神上、肉體上都受到很大的摧殘,隨後他隱居到淮安。兩年之後,施耐庵在淮安去世,忠年75歲。
-
8 # 大老二爺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6歲中進士。36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族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劉伯溫和施耐庵,一個是神運算元,一個是寫書的,一個是搞政治的,一個是搞文字的,似乎很難將他們聯絡在一塊。其實,劉伯溫和施耐庵年齡相仿,都處於明末清初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施耐庵虛長劉伯溫幾歲,而且他們還是同一批的進士,算是同學。後來,劉伯溫追隨了朱元璋,而施耐庵選擇了張士誠,同樣的進士出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了不同的方向。張士誠被朱元璋擊敗之後,施耐庵為了躲避災禍,帶著新娶的小妾,二弟施彥才,徒弟羅貫中,惶惶然來到了興化,買了一處僻靜之所,潛心寫作《水滸傳》,後來又與徒弟羅貫中通力合作,寫就了《三國演義》。
施耐庵和劉伯溫都是來自江浙的舉子,同中進士,在中進士之前,江浙的舉人階段的考生肯定要進行集中訓練,他們應該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進京趕考時,到了京城之後,各大地區的考生們肯定匯聚江浙會館,這中間又有至少幾個月的時間在一起,即使是他二人性格有所不同,但是屬於那種英雄相惜,但有互相不服氣的那種關係。神奇的是,從同中進士以後,二人的宿命似乎神一般的同步了。
1353年張士誠起兵反元,聽說施耐庵是世間器材,文韜武略,所以多次上門邀請施耐庵加入。施耐庵則抱著再造“王道樂所”的宏大理想欣然前往,羅貫中也一同前去,後來施耐庵和羅貫中為張士誠攻城略地進獻了很多計策。但後來張士誠獨斷專行,貪享逸樂,施耐庵幾次諫勸無果後憤然離開。以後施耐庵浪跡天涯,並和弟子羅貫中創作《水滸傳》、《三國演義》和《三遂平妖傳》。 劉伯溫上任後,在家裡等了三年(朝廷要騰官位),隨後當了幾年縣丞。由於他不畏強權,剛正不阿,導致在官場屢屢碰壁,最後辭官歸鄉,過上了流浪生活。
1360年,劉伯溫被朱元璋邀請為軍師。從此兩位高人各自輔佐張士誠和朱元璋,各為其主,爭奪天下,就好比那三國孔明與公瑾。但張士誠為人太過獨斷專行,最終被朱元璋所敗,施耐庵隱居民間(副業寫書)。 後來朱元璋統一全國,明朝建立之初,劉伯溫還曾兩次向朱元璋保薦施耐庵,並說:“施耐庵本領勝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績。”朱元璋連下幾道詔書請施耐庵做幕僚,但都被施耐庵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 施耐庵生前已經將《水滸傳》寫完了120回,並且已經和羅貫中將《三國演義》的資料整理完成,確定了寫作方向。從羅貫中在後來整理編寫的《三國演義》可以看出,書中故意的拔高諸葛亮,將諸葛亮塑造成千古第一智者,從而達到壓制劉伯溫的效果。因為當時劉伯溫聲譽很大,早已超越諸葛亮,劉伯溫統一成功,諸葛亮統一失敗。但《三國演義》中編寫了很多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文章,散播於民間,直到如今,諸葛亮還是千古第一智囊。 由於施耐庵資料短缺,元朝資料少之又少,張士誠資料更加少,再往後的隱居生涯更加無跡可覓,但是從劉伯溫對他的評價來看,此人應該是能夠和劉伯溫不相伯仲的角色。從《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中還是可以窺探到他的一角,亦或者,羅貫中刻畫下的諸葛亮就是他師父施耐庵本人呢?
回覆列表
施耐庵和劉伯溫不是一個行業的人,施耐庵是擅長寫書,劉伯溫擅長謀劃,二者不能相提並論。並且書寫的好不見得實戰中出謀劃策就有效,比如紙上談兵的趙括。這兩個人是無法比較的,就好比一個理髮師和一個裁縫比誰更能理髮一樣,自然是沒法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