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ddz以書潤心

    徐庶被曹操騙進曹營後,他向劉備推薦被稱為"臥龍"的孔明先生。

    可見當時的諸葛亮已是名聲在外的能人了。從徐庶的出現,劉備越來越認識到軍事人才的重要性,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卻缺少出謀劃策之人。

    三顧茅廬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劉備為了得到孔明這樣的軍事人才,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誠心誠意去拜訪,終於感動了孔明先生。

    三顧茅廬的故事,諸葛亮可謂試驗了劉備的誠心,也吊足了他的胃口。他這麼有才能的人,是不能輕而易舉出來的。

    《隆中對》是他們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劉備聽了諸葛亮的一番分析,茅塞頓開,對這位人才敬重不已。

    當關羽,張飛對諸葛亮有不敬之意時,劉備說出來這句他得到孔明如魚得水的話來。

    諸葛亮,也為自己找了一個施展軍事才能的平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國奉獻了終生。

  • 2 # 真正鱷魚不哭

    因為諸葛亮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劉備半生戎馬縱橫天下,但一直沒能取得一塊穩固的根據地,只能惶惶然流竄四方投靠各路諸侯,最後託蔽於劉表翼下。以劉備“梟雄”本性,當然有意鵲巢鳩佔謀奪荊襄統治權;只是劉表雖然進取心不足,但經營荊州多年根深蒂固,不是他一個喪家之犬率數千流浪軍所能動搖,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廣泛勾連荊襄非主流勢力。

    諸葛亮在荊襄有著廣泛關係網,他深得名士龐德公(龐統叔父)和水鏡先生司馬徽賞識,和當地望族蔡、蒯、龐、黃諸姓都有姻親關係——諸葛亮兩個姐姐分別嫁給蒯氏和龐氏,本人娶黃承彥女,黃承彥又娶蔡氏女(參看《襄陽耆舊記》)。對荊襄大小家族瞭如指掌:誰家不被劉表看重,哪族和蔡氏蒯氏有什麼矛盾,誰誰在家族中被邊緣化,這些情況他都門清。有這麼一個活地圖在,對劉備聯絡整合荊襄邊緣勢力是極大幫助。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本身不是荊襄士族,沒有太多家族利益羈絆,能夠成為劉備特別得力的“帶路黨”!

  • 3 # 竹影臨風

    劉備是三國的梟雄之一,漢室血脈的延續者。在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脫穎而出。他想成為大漢的中流砥柱,扭轉乾呻,掃群雄於四海,滅國賊於廟堂,救國政以垂威之時,解黎民於倒懸之中,靖清環宇,掃滅狼煙。雖有關張相襯,滅黃巾,戰呂布之勇。但終因勢單力薄而屈尊降貴,委屈求全,仰人鼻息。過著如履薄冰,噤若寒蟬的漂泊生活。因行無定所而行走於列候之間,好不容易得一智人徐庶。還被曹孟德誆騙而去,真好似盲人失杖,窮途末路。幸有徐庶敬重劉備有大志,齋心仁厚,可建當世奇功。走而往返,推薦孔明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扭轉乾坤之能。才使劉備心動,求賢若渴,不辭勞苦,屈尊降貴。三顧茅廬而得一賢才。

    孔明先生不愧為當世奇才,雖簡居山野,然對大漢疆土悉數入心,忠奸善惡,洞察分明。所以才能未出廬而先分三分天下。出山來更是如魚得水,大展才略。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大敗夏候惇。繼燒新野城,大敗曹操步將曹仁。一時名揚四海,諸候驚疑。不可一世的梟雄曹孟德,未逢諸葛亮之前,雄居北地,所經所戰,全無敗績。諸葛顯世,他的鋒芒頓失,所經之戰,敗之八九。

    孫權孫仲謀,未見孔明之前,聽曹操領雄兵八十萬下江南,嚇破肝膽,準備投降,一保富貴。孔明適時過江,舌戰群儒。最終促成了赤壁大火,使曹軍八十萬軍馬滅於烈火之中。曹操本人敗走華容道,若非關老爺仁義,險些喪生。之後孔明有促成了孫劉聯盟。借荊州以圖西川,才使劉備有根有本,得以全生而後榮。

    劉備得諸葛亮猶如黑夜得明燈,指引了他前進的道路,才使他的宏願得現。大才得施。基業得繼。這一切若非諸葛亮之力,劉備之後能有多大作為尚且可疑。所以說,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

  • 4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劉備說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原因有兩個。第一,劉備手下沒有能夠治理屬地的人才,劉備太缺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了;第二,為了安撫關羽、張飛的不滿情緒。

    劉備對於蜀地的治理並不在行

    劉備半生的時間都在求存掙扎,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時候嚴格上來說劉備都算不上一路諸侯。到了荊州以後安定了下來得了徐庶,劉備的事業線才開始一路向上。手裡有兵有將,攻城掠地謀士有徐庶、武將有關羽、張飛、趙雲,但是在屬地治理上確一直沒有得心應手的人才。而徐庶也是看出這點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的本意是攻伐有自己坐鎮,治理屬地靠諸葛亮這樣劉備才有機會做強做大。

    安撫關羽、張飛的情緒

    諸葛亮出山初期在軍事上有徐庶輔助劉備,諸葛亮也只能在屬地治理上開展自己的工作。那麼內政治理上諸葛亮肯定會妨礙或者制約了一些劉備老部下的許可權,而這些老部下就包括關羽、張飛,要改善內政就需要有法度,不然無拘無束還怎麼談改善內政。劉備作為君主,肯定是具備長遠目光的,諸葛亮的一番改善劉備肯定看到了希望,不然又怎麼會為了剛剛為自己效力諸葛亮而壓制早期隨自己的打天下的關羽、張飛。

    總結: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劉備手下有打江山的,獨缺守江山的。所以劉備說得了孔明如魚得水。

  • 5 # 歷史步行街

    劉備和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君臣二人組,諸葛亮對於劉備而言,有三大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規劃戰略、荊州文士集團的認可、平衡內部派系

    1、 規劃戰略---隆中對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整體狀態是“有志向沒方向”,心中想要匡扶漢室,手下有關羽、張飛這等猛將,但就是沒有明確的發展路線,不知道力氣往哪裡使。劉備在北方兜兜轉轉一大圈,在劉虞、陶謙、袁紹、曹操這些諸侯手下都打工過一段時間,事業發展一直不順利。

    諸葛亮為劉備呈上了一份明確的戰略規劃---隆中對,清晰地指出劉備應當先擁有荊州,再謀劃益州,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進而尋找時機收復中原。這一戰略對於劉備可謂是撥雲見日,前方的路如何去走,一下子就明晰了。

    2、 荊州文士集團的認可

    劉備得到諸葛亮,並不僅僅只是得到他一個人,而是整個荊州文士集團的支援。諸葛亮是荊州年青一代士子的代表人物,他投入劉備麾下,是整個荊州集團對於劉備的認可。劉備能夠從荊州集團中獲得大量的人才,用來出謀劃策和管理內政,改變之前麾下文武力量不均衡的局面。事實上,向朗、馬良、龐統等等人才,紛紛投向劉備。

    3、 平衡內部派系

    當時劉備的帳下有這麼幾個派系:

    一是北方武將派,關羽、張飛、趙雲等,隨著劉備南征北戰,功勳卓著;

    二是老牌文臣派,孫乾、簡雍、糜竺等,雖然能力算不上絕頂,但是多年忠心耿耿,必須妥善安置。

    三是新加入的荊州派,年輕有幹勁,又有主場優勢。

    劉備要向站穩荊州,必須協調好這三方勢力。諸葛亮祖籍徐州,又屬於荊州集團,能治理內政,又通曉軍略,是劉備平衡麾下南與北、文與武各派系最好的人選。

    綜上所述,劉備得到諸葛亮,可以說將之前所欠缺的短板全部補齊,有路線、有人才、有地盤,確實稱得上“如魚得水”。

  • 6 # 談昆明

    《 隆中對》提出了蜀漢開國三分天下的長遠戰略。正是這一戰略方案的實施,文有諸葛亮,武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劉備才得以順利擺脫困境,開創了蜀漢江山。

  • 7 # 步峰文藝

    在劉備心裡,一直有個興復漢室的夢想,實現這一夢想必須有能人輔佐。

    孔明才華橫溢,劉備看到了希望。

  • 8 # 郉百里

    諸葛亮,對於劉關張三兄弟開的“扶漢集團”來說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而非人物。

    在集團成立的初期,老闆劉備,副總關羽張飛,只會打仗,當然你也不能指望一個編草鞋的,一個殺豬的,和一個殺人逃犯什麼都懂。這三兄弟,空有一身本身,集團旗下也要幾千人馬,可是幹什麼,怎麼幹,不知道。沒有企業願景,沒有組織目標,就知道“幹就完了”。自己沒威望,找大老闆收編。可又不識人,沒跟對人,只能東逃西竄,不穩定,沒目標,談什麼發展。

    諸葛亮是個讀書人,滿腹經綸,天文地理看相識人打仗謀略樣樣精通。他也一直在等待,等一個明主。所謂的明主,就是名聲還不錯,即便沒有名聲,也別有個壞名聲;要能聽進話,有判斷力,沒謀略不要緊,你能分辨優劣即可。所以才有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出山。三顧茅廬,孔明全面考察了劉備的方方面面,也談妥了條件,這才痛哭流涕的要為賞識自己的皇叔“鞠躬盡瘁”。話說當初劉備的身份、地位,哪值當孔明如此表態?漢室將傾,一個遠房皇叔值錢的話,也用不著編草鞋賣錢為生了。孔明這是做給關張兩兄弟看的。

    諸葛進了集團,首先利用皇叔的身份,扯起虎皮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招兵買馬,企業願景和目標有了,下面就是執行層面了,先找個好地方站住腳,然後再求發展。打仗也是需要謀略的,不是拿著刀槍騎著馬去跟人拼命就行。這些都是諸葛帶給劉氏集團的。

    劉備是個好老闆,他的目標不清晰,但是他有判斷力,他有威望,能協調解決好各部門負責人之間的矛盾。換句話說,領導的事情他能做好,問題是:他不知道從哪兒做,不知道怎麼一步步來。這些都需要孔明告訴他。既然諸葛亮什麼都懂,什麼都會,那還要劉備幹啥,自己幹不就完了?諸葛亮畢竟是一介書生,擅長的是謀略,而非執行。所以才有劉備的“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之說。

  • 9 # 山櫻美黛子

    劉備為什麼說得孔明者如魚得水?

    簡單地說:

    一個會忽悠(孔明),

    一個懂忽悠(劉備),

    一拍即合是也,

    這樣就組成古代絕配的“忽悠二人轉”。

    故劉備常說:“得孔明者如魚得水也!”

    唉!

    此劇只在三國演,

    現在那能幾回瞧?

    千古佳作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注:

    三國原是他們自己一家,

    劉協喊阿滿是泰山老爸,

    漢獻帝叫玄德是皇叔叔,

    劉備也是孫權的老妹夫,

    歷史老捉弄看客和傻瓜,

    曹操劉備孫權本是親家

  • 10 # 馬力斯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曆史上的一個奇才,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些詞語放在諸葛亮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劉備在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也興奮的感嘆道:“孤之有孔明,猶如魚之有水也。”為什麼劉備會說出這樣一句話呢?諸葛亮對劉備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我們知道在得到諸葛亮後,劉備也的確一路順風順水、最終成就了帝業。在沒有追隨劉備之前,諸葛亮隱居於南陽臥龍崗,以耕作為主,但他胸懷大志,心繫天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yue)毅。當時人們卻並不瞭解他,認為他是自吹自擂,只有徐庶和崔州平認為他確有管仲、樂毅那樣的才能。

    東漢末年的時候,劉備被曹操幾次追殺搞得喪魂落魄,只能投靠劉表,在新野屯兵。一心想幹一番大事業的他苦於勢單力薄,身邊又沒有謀士能為他出謀劃策。機緣巧合之下,他由徐庶口中得知諸葛亮的存在,被稱為“臥龍”的諸葛亮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為了得到諸葛亮的幫助,他三顧茅廬,終得一見,兩人談論起天下大事,見諸葛亮未出茅廬,卻能將天下形勢說個通透,劉備頓時相見恨晚,用十足的誠意請求諸葛亮出山以助他完成大業。

    有了諸葛亮後,劉備從投棄荊州到佔據荊州五郡,然後入川佔據蜀地,與孫權平分荊州,各得三郡,最後劉備舉兵漢中,趕跑了曹操,稱為漢中王。 由此可見,劉備的種種成功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出謀劃策,正如魚兒離不開水一般。

  • 11 # 雨夜構想

    劉備要是沒有諸葛亮的輔助是不可能得到荊州之地,也不可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備沒有得到諸葛亮之前就是一個無頭蒼蠅四處亂竄,空有一身報復沒有施展之處。諸葛亮在隆中躬耕,就已經制定了戰略。劉備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這才第一次聽說了隆中對。開啟了自己的爭奪天下的旅程,劉備自己說我得到諸葛孔明真是如魚得水啊!

    劉備是一個草根,名副其實的草根。他胸懷大志,卻無人輔佐。在諸葛亮沒來之前他就是一個剋星,跟誰混誰敗。跟了袁紹袁紹死了,跟了呂布,呂布死了。跟了劉表,劉表死了。輾轉到了荊州來到新野,總算是有了一塊自己的根據地,但是也只是有了一塊自己的根據地而已。想要擴大領地還是很難,直到諸葛亮來到手下才改變了劉備的一生流離,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諸葛亮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劉備的命運,他制定的戰略計劃為劉備後來的創業定下了基調,這是劉備從前一直都沒有考慮到的戰略計劃。劉備以後一直都是按照這個計劃一步一步來實施的,包括借荊州,佔益州,攻取漢中這些都是在計劃之內。正當所有的佔地盤計劃都已經準備就緒的時候,關羽丟了荊州,使劉備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這也是關羽死後劉備急於發動夷陵之戰的重要原因,可是天不遂人願,陸遜的一場狙擊戰破滅了劉備最後的希望。諸葛亮的戰略也隨之破產,縱使有天縱奇才也是無力迴天了。

    諸葛亮的戰略是劉備一生最重要的戰略基調,沒有諸葛亮的戰略計劃,劉備是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的。所以劉備才說得到諸葛亮是如魚得水。

  • 12 # 五毛侃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需要結合劉備的早年經歷來說。

    首先,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家道中落,屬於落魄貴族。劉備小時候曾經和公孫瓚一起拜盧植為師,然而學成之後,倆人的發展情況簡直不可比擬。公孫瓚透過強硬手段對待北方少數民族,使得自己威震邊疆,很快成為北方軍閥之一,可以說是聲威赫赫。而劉備,卻是在征討黃巾後才混了縣尉之職,後來發生怒鞭督郵事件,而離職遠去。

    早年的劉備由於人微言輕,而不得志,只能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公元194年,曹操為報父仇,征討徐州陶謙。這個時候的劉備確敢帶著手下千餘士卒去支援,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劉備著實讓天下諸侯震驚,聲望遠播,所以陶謙病重之時,希望傳位於劉備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公元195年,成為徐州太守的劉備,有了自己人生意義上的第一塊根據地。

    只可惜,好景不長,很快又被呂布攻襲,失去徐州,又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一直到劉備投奔自己的“遠房親戚”劉表,駐紮在新野,日子才勉強安穩。這個時候的劉備,武有關張趙,文卻只有孫乾,簡雍。然而孫乾簡雍並無經世之術。漂泊半生的劉備,雖然聲名在外,但是卻沒有一點資本可言,並且毫無方向可言,所以才會有“髀肉之嘆”。

    而在遇到諸葛亮之後,諸葛亮一席隆中之語直接讓劉備茅塞頓開,“三分天下”之策,使得迷茫無助的劉備更加有信心。如果說早年的劉備因為人微言輕而仕途坎坷,但是隨著自己聲望的積累,失敗次數卻還是一次次的增加,劉備也意識到自己現在缺少的是一位可以為自己規劃未來藍圖的大才。而孔明正是這樣一位經世大才,這個才剛剛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所以劉備說得到孔明“如魚得水”。以上就是作者的觀點。

  • 13 # 金全有
    一、孔明讓劉備有了奮鬥的目標

    劉備自桃園結義以來,歷經坎坷,三起三落;第一次得徐州,被呂布得隙取走,住小沛後又遭呂布相逼,投奔曹操;第二次再得徐州,又被曹操打敗投奔袁紹;第三次得劉闢數萬人馬,在曹操與袁紹倉亭之戰中襲擊許昌途中被曹操打敗。後投劉表,在新野小城一呆就是七年,一次在和劉表飲酒閒聊時,面對自己碌砂無為,不覺潸然淚下。

    自遇到諸葛亮後,在著名的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明確了今後目標是取荊州和益州,創立自己的基業。與曹魏、東吳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目標就是一面旗幟,有了旗幟就可以使具有相同理想的有志之下聚集過來;有了旗幟就可以協調內部人員思想和行動的一致性;有了旗幟就可以振奮大家的精神;有了旗幟就可以讓大家覺得有奔頭,這面旗幟也變成了大家的共同理想,那就是匡扶漢室,克復中原。

    二、孔明讓劉備有了前進的方向

    在認識孔明之前,劉備不可謂不努力,但他缺乏方向,每天都在忙,卻不知自己為何忙,不知自己應該向哪個方向忙,而孔明的到來,指出了他不可與曹操爭鋒,劉備原來的失敗兩次都是與曹操作對,以當時劉備的實力與曹操相爭顯然是自不量力弄錯了物件,所以三次被曹操打得大敗。孔明提出了與東吳結盟的戰略方針,使劉備再不會到處亂鬥,而是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指引,後期劉備再有沒有犯過前期的錯誤。慢慢積聚了實力,取得了自己生存的基業,事實也證明了孔明的正確性。

    三、孔明讓劉備增強了信心

    劉備多次的挫折後,已經有點心灰意冷。在偷襲許昌失敗後,幾萬人的隊伍只剩下了一千人左右,在漢江的沙灘上,劉備對眾人的一番話可以看到他的心境。

    玄德嘆曰:“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隨劉備。備之命窘,累及諸君。今日身無立錐,誠恐有誤諸君。君等何不棄備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眾皆掩面而哭。

    孔明來到以後,劉備食同桌,寢同舍,並以老師的待遇對待孔明,經常討論全國的形勢,使劉備開闊了眼界。讓劉備看到了自己未來可以大有作為,原先沉寂的心又一次被啟用,劉備恢復了往日的信心和鬥志。

    四、孔明讓劉備看到了自身的價值

    劉備自二十八歲出道以來,並沒有過幾天舒心日子,不是寄人籬下就是被人打趴下,到40多歲仍一事無成,他當時根本就沒想過自己的前途,也不敢奢望自己能有多大的發展,一個人在屢遭失敗時你讓他展望前途,他肯定不會想到多遠,更多的人只想著當前的困難怎麼解決。孔明的到來,在替他分析了形勢後,指出他可以成為未來三國鼎立的一方,這讓劉備有點喜出望外,在當時屢敗的情況下,他根本就不會奢望未來會擁有一片基業,並能夠成主一方霸主,最後還能成為蜀漢皇帝。孔明的分析使他看到自己的價值,後來也勇於利用自己漢室宗親的地位開發自己的價值,最終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劉備說得到孔明確實如魚得水,並沒有誇張的成份,而是發自內心的感慨,情真意切。

  • 14 # 這個歷史不簡單

    劉備說得諸葛亮如魚得水,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其實是把自己比作魚,把諸葛亮比作水。

    而魚和水之間的關係是,魚依靠水而活,水對魚的作用很重要,魚不能離開水,魚一旦離開水就會死。但水卻不同,水並不一定需要魚,水離開魚一樣是水。

    也就是說在劉備眼中諸葛亮對自己很重要,關乎著生死一樣的重要。

    《三國志·諸葛亮傳》: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為何劉備會說出這樣的話,我們接下來仔細分析:劉備說這話的背景時期:

    當時劉備正處於創業發展階段,劉備手裡沒錢沒地又沒人,劉備最缺謀士人才。

    劉備剛得的徐庶不久就失去這麼一個智謀人才,劉備突然感到前途陷入一片黑暗,在這艱難時期徐庶推薦了諸葛亮,劉備在這黑暗前途中又燃起了希望的光明。

    諸葛亮對劉備的作用:

    劉備沒有謀士人才,諸葛亮又善於這些,彌補了徐庶一走劉備謀士人才的空缺。

    劉備當時主要在荊州地界發展,但缺錢缺資源。而諸葛亮在荊州的人脈資源豐富,諸葛亮與荊州牧荊州最大的勢力集團老大劉表,以及荊州軍方世族財團世族蔡、蒯家族,書香世家黃家是親戚關係,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

    也就是說,劉備現在所缺的東西,諸葛亮都有,都可以滿足劉備所需的所有需求。

    確實劉備也是在得到諸葛亮後,才逐漸的發展壯大起來。

    諸葛亮為劉備策劃了三分天下的偉大藍圖:

    劉備在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後,諸葛亮為劉備策劃了三分天下的偉大藍圖,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劃路線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與曹魏、孫吳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以說正是有了這個偉大的計劃,才讓劉備有了奮鬥的目標,不再向以前一樣亂竄。在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有了企劃書、有了錢、有了資源、有了人才,劉備要在荊州發展離不開諸葛亮在荊州的人脈關係。

    總結:

    在劉備最艱難的時刻,諸葛亮正好具備了劉備所需要的所有需求,讓劉備能在荊州逐漸發展壯大最終完成三足鼎立的偉大壯舉。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劉備得諸葛亮才猶如魚得水,這句話並不虛假,確實如此!

  • 15 # 老百姓說歷史

    孔明出山是三國重要轉折點

    三國是少有的亂世,也是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三國爭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就是孔明出山。如果沒有孔明,劉備不可能建立蜀漢,甚至東吳都可以早早就滅亡了。孔明的才學對於我們後世的人來說,是已經經過證實絕對有大才,可是對於當時的劉備來說,特別是剛剛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的劉備來說,完全就是一個謎。劉備為何會在那時說,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得到水呢?

    劉備自從起兵開始,他輝煌過,也落魄過,落魄的時候他寄人籬下,輝煌的時候他佔據一方,成為一方諸侯。但他一直有一個難以磨滅的傷疤,就是沒有謀略,沒有一個好的軍師來幫助他,他的兵力一直都很少,不可能去和別人硬拼,他希望做的是以少勝多,可是他沒有那個能力去做,所以他需要一個軍師,早先的徐庶,他就將他當做自己的命根子。所以說,軍師對於劉備的重要性超過十萬大軍。

    劉備缺少一個替自己出謀劃策的軍師

    劉備一直沒有什麼行動方略,劉備不管是不是真正的皇室宗親,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想要復興漢氏,不管他的目標是什麼,他一直都沒有一個好的行動方針,他一直想的是佔據一塊地方,然後盡心治理,積累軍隊,然後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種想法可以理解為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兒是哪兒。所以劉備需要一個人來給自己指明方向,恰好,隆中對給了他方向。

    諸葛亮確實有大才大智

    諸葛亮的隆中對千古留名,是非常著名且實用的戰略方針,劉備一直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曹操越做越大,他可以棲身的地方越來越少,他苦惱的不僅僅是沒有軍師,更苦惱的是不知道下一步走向何方,隆中對的出現彌補了這一點。

    劉備同樣從隆中對看出了諸葛亮的才能,一個人不出茅廬,而能有這麼遠大的戰略眼光,就算不會用兵,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要他拉攏了諸葛亮,以後就不會擔心戰略方面的問題了。

    還有就是,劉備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也存在誇諸葛亮的意思,劉備要請人,自然不能太自大,適當的誇讚會讓諸葛亮更加用心地為自己賣命。讀過這段歷史或者是三國演義的人都應該知道,劉備的心計是非常深的,所以他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是真正認識到了諸葛亮的才能也好,還是別的,他都需要這麼誇讚,只有在這樣,他才能更快得到諸葛亮的效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馬、巴薩、曼聯、曼城等豪門陣中有哪些潛力新星,資料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