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5
回覆列表
  • 1 # 白柳讀史

    歷史上,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共三次。

    第一次垂簾聽政是:咸豐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共計13年。

    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帝去世,慈禧太后6歲的獨子載淳嗣位,臨終前咸豐任命載垣等八大臣輔政。鑑於康熙初年曾出現輔政大臣鰲拜專權的先例,咸豐帝使用對輔政大臣牽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賞”璽,分別賜予載淳及皇太后鈕祜祿氏,以二璽代替硃筆。輔政大臣所擬上諭,必須加蓋這兩方印章才能奏效。

    當時載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這為素有政治權欲的慈禧臨朝預政提供了契機。她拉攏慈安皇太后,聯合恭親王奕欣,於咸豐帝死後不久發動了辛酉政變,將輔政大臣斬首抄家,解職戍邊,徹底肅清了她的政敵集團。

    載淳舉行了象徵式的登極典禮,兩宮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義發出上諭,令大臣彙編以往各代皇太后臨朝預政事蹟,並美其名為《治平寶鑑》,作為一本垂簾聽政的歷史依據。於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們攜載淳到養心殿東暖閣,正式垂簾聽政,設兩太后寶座在皇帝寶座之後,中間以八扇黃屏風隔開。為使此舉更具合法性,恭親王等人還制定了《垂簾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載淳成年後,兩宮皇太后被迫撤簾歸政。

    第二次垂簾聽政是: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共計15年。

    1875年同治因病而死。因無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設計擇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載湉繼位,使兩宮皇太后二次垂簾終又得逞。

    至1881年(光緒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簾聽政。光緒帝成年親政後,支援戊戌變法,嘗試以康有為等人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的一次改良運動,目標為改變清朝祖製成法,因而遭慈禧等頑固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發動戊戌政變,企圖乘光緒皇帝到天津閱兵時舉行政變,以廢黜光緒帝。光緒帝得知後,曾拉攏新建陸軍首領袁世凱救護光緒帝,結果卻被袁世凱出賣。光緒帝被幽禁於中南海瀛臺,慈禧太后隨即殺害策劃維新變法的“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並通緝康有為和梁啟超,罷免維新官員,戊戌變法徹底失敗。

    第三次垂簾聽政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共計10年。

    戊戌變法之後,慈禧解除了光緒帝的皇權,慈禧再次臨朝10年,稱為“慈恩訓政”,直至去世為止。慈禧透過垂簾聽政之途,操縱同治、光緒兩朝皇帝,掌握清朝朝政達48年之久。

  • 2 # 賣香菸的茶花女

    慈禧太后的權利實質上是因為他得到了利益集團的支援,而本質上是依靠他的太后身份,慈禧太后涉足權利之處便是因為他是同志生母,咸豐皇帝病逝熱河,為唯一的兒子搭建了一個未來的政治框架,慈禧垂簾聽政,外有顧命大臣掌握朝堂內外牽制,保證同治能夠順利上位,咸豐的此番設定本是針對可能對皇位產生威脅的恭親王,男人有固命,大臣固然反對公開違反了行風的一招,拒絕承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只許擔心有人不軌,因此和恭親王勾結向其提供政變的合法性,將顧命大臣清洗出局,太后聽政和議政王恭親王內外牽制。

    慈禧能夠垂簾聽政是憑藉他皇帝母后的身份以及皇帝年幼的事實,皇帝長大他就不得不退居幕後,同治12年慈禧撤簾歸政,不幸的是同治年輕染病去世。沒有後代只能從宗室抱養,慈禧太后不得不再次走到臺前,恭親王是內閣總理大臣,權傾朝野,也不適合收養他的兒子,於是就抱養了醇慶王的兒子就是光緒帝。

    光緒年幼,慈禧再次垂簾聽政。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不敗而敗,朝野喧譁,慈禧趁機趕走了恭親王,開始一家獨大。

    光緒十四年,光緒皇帝大婚,慈禧不得不再次撤簾歸政,不過此時已經沒有其他勢力能夠制止她,授予黨羽上訴請求訓政,於是雖然移居頤和園,仍然遙控朝政。

    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戰敗給日本,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對朝野震動很大,作為軍方代表人物,李鴻章被迫引咎辭職,慈禧飽受指責,光緒帝一時能夠伸張。

    深感與列強瓜分中國光需利益,變法改革觸碰到了既得到利益集團。這些既得利益者迫於大義,民憤不能直接與皇帝對抗,轉而向慈禧求助,慈禧不甘退出政壇,於是再次出來為這些守舊派提供庇護,最終雙方矛盾激化,釀成戊戌政變,戊戌政變之後是慈禧太后權力最膨脹的時刻,反對的勢力被一掃而空,她試圖廢除光緒帝遭到了列強的反對,因此受到慫恿與列強開戰,釀成了辛丑之禍。辛丑年的這場動亂徹底打破了中央的權威,不僅東南五省公開抗命,而且中央一戰的軍隊也被打垮,只有袁世凱一直得以較為完整的保全,為日後袁世凱打造北洋集團,埋葬清朝打下伏筆。

    慈禧算得上是長袖善舞,善於與各方勢力合作,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為自己提供方便,她晚年更像是一個各方勢力認可的合作者,她死後各方勢力矛盾突出,很快彼此失去信任,互相拆臺,最終造成了清朝的崩潰和滅亡。

  • 3 # 南風未至時

    慈禧,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光緒皇帝的繼母,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慈禧太后在歷史上一共是 3次垂簾聽政,透過牽制兩位年幼的小皇帝,慈禧太后控制清王朝長達48年之久。

    第一次垂簾聽政,1860年英法聯軍破京之後,咸豐皇帝被迫逃到了熱河,從此之後便一病不起,咸豐帝在臨死之前下了一道遺詔,讓肅順等人來輔政,同時掌握一半的權利,同時將另一半權利分給了慈禧和慈安皇后,兩方權利同時形成制衡。但長時間權利雙方相持不下,這時慈禧慈安和奕訴聯手發動了政變,一舉把肅順等人全部消滅。至此之後慈禧開始了她的第一次垂簾聽政。

    第二次政變緊接而來。時光一轉,慈禧的對手卻變成了恭親王奕訢,從之前的盟友変成了敵人。辛酉政變之後,奕訢升到了輔政大臣,成為了議政王,慈禧和奕訢之前合作無間共興洋務,恭親王奕訢逐漸開始膨脹,慈禧太后感覺到了恭親王給自己帶來的威脅,局勢變化越發微妙,於是慈禧乘著中法戰爭的爆發,奕訢又主和,慈溪正好利用“清流派”清除了奕訢,奕訢閉門思過時,慈禧連他控制的軍機處也被一窩端掉,恭親王奕訢從此倒臺。慈禧開始了她的第二次垂簾聽政。

    第三次政變,戊戌政變,光緒皇帝吸取了大量的西方先進思想,有意對清王朝進行改革,這種思想卻違背了慈禧太后的本意。原本光緒皇帝想透過袁世凱控制慈禧太后,結果最終慈禧太后卻讓袁世凱把光緒皇帝囚禁起來了。慈禧開始了她的第三次垂簾聽政。

  • 4 # feiguogong

    慈禧太后在咸豐皇帝駕崩之後在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和溥儀皇帝在位期間共三次垂簾聽政,直到去世實際上從來沒有放棄對皇權的控制。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駕崩,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 5 # 敲門磚是土做的

    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帝去世,慈禧太后6歲的獨子載淳嗣位,臨終前咸豐任命載垣等八大臣輔政。鑑於康熙初年曾出現輔政大臣鰲拜專權的先例,咸豐帝使用對輔政大臣牽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賞”璽,分別賜予載淳及皇太后鈕祜祿氏,以二璽代替硃筆。輔政大臣所擬上諭,必須加蓋這兩方印章才能奏效。

    當時載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這為素有政治權欲的慈禧臨朝預政提供了契機。她拉攏慈安皇太后,聯合恭親王奕欣,於咸豐帝死後不久發動了辛酉政變,將輔政大臣斬首抄家,解職戍邊,徹底肅清了她的政敵集團。

    載淳舉行了象徵式的登極典禮,兩宮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義發出上諭,令大臣彙編以往各代皇太后臨朝預政事蹟,並美其名為《治平寶鑑》,作為一本垂簾聽政的歷史依據。於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們攜載淳到養心殿東暖閣,正式垂簾聽政,設兩太后寶座在皇帝寶座之後,中間以八扇黃屏風隔開。為使此舉更具合法性,恭親王等人還制定了《垂簾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載淳成年後,兩宮皇太后被迫撤簾歸政。

    但同治帝親政不及兩年,就因病而死。因無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設計擇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載湉繼位,使兩宮皇太后二次垂簾終又得逞。

    至1881年(光緒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簾聽政。光緒帝成年親政後,支援戊戌變法,嘗試以康有為等人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的一次改良運動,目標為改變清朝祖製成法,因而遭慈禧等頑固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發動戊戌政變,企圖乘光緒皇帝到天津閱兵時舉行政變,以廢黜光緒帝。光緒帝得知後,曾拉攏新建陸軍首領袁世凱救護光緒帝,結果卻被袁世凱出賣。光緒帝被幽禁於中南海瀛臺,慈禧太后隨即殺害策劃維新變法的“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並通緝康有為和梁啟超,罷免維新官員,戊戌變法徹底失敗。解除了光緒帝的皇權後,慈禧再次臨朝10年,稱為“慈恩訓政”,直至去世為止。慈禧透過垂簾聽政之途,操縱同治、光緒兩朝皇帝,掌握清朝朝政達48年之久。

  • 6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慈禧執政48年,垂簾聽政的時間,就長達38年,主要分為兩大板塊三個階段。這兩大板塊,分別是跟慈安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和自己獨自垂簾聽政。

    至於三個階段,分別是同治皇帝時期,光緒皇帝親政前,和光緒皇帝被囚禁後。光緒皇帝在1889年到1898年親政10年間,姑且認為慈禧沒有再垂簾聽政。

    01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奪取朝政大權,掌權長達13年。

    早在咸豐皇帝活著的時候,慈禧太后後就顯露出了自己的治國才能,常常幫助咸豐皇帝出點主意什麼的。但是咸豐拒絕後宮干政,所以就沒有允諾慈禧太后將來執政的事情。

    咸豐皇帝去世之前,曾經留下過遺詔,吩咐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作為輔政大臣,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共同扶持同治皇帝。

    及文宗末造,孝貞、孝欽兩皇后躬收政柄,內有賢王,外有名將相,削平大難,宏贊中興。不幸穆宗即世,孝貞皇后崩,孝欽皇后聽政久,稍稍營離宮,修慶典,視聖祖奉孝莊皇后、高宗奉孝聖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顧竊竊然有私議者,外侮迭乘,災祲屢見,非其時也。---《清史稿》

    同治皇帝那是慈禧的親兒子,慈禧當然想要自己一個人控制同治皇帝。而遺詔當中,咸豐皇帝把自己的那幾個親兄弟全都排除出了輔政大臣的範圍。

    這很明顯就是咸豐皇帝信不過自己的親兄弟,尤其是恭親王奕訢。因為奕訢實在是太聰明瞭,咸豐皇帝擔心同治皇帝的皇位受到影響。

    可是奕訢是非常有才華的,他當然不甘寂寞。於是乎慈禧太后就主動聯絡上了奕訢,希望他能夠出面幫助自己一起奪取顧命八大臣的權力。

    於是一場沒什麼戰亂的政治鬥爭就此展開,辛酉政變的結果是,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一起負責執政,而顧命八大臣則全部失去了權力,以肅順為首的幾個更是被慈禧誅殺。

    從這一場政變中,我們就能夠看得出慈禧是一個非常有手段的女人。從此她開啟了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涯。慈安太后雖然也陪在她身旁,可是慈安太后對政治是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基本都是慈禧太后掌控天下局勢。

    從1861年咸豐帝死,一直到1873年同治皇帝親政,慈禧太后在這13年裡,一直處於垂簾聽政狀態,是帝國的真正領導人。

    02扶持光緒登基,到光緒親政之前,慈禧掌權13年。

    撤簾歸政以後,慈禧太后在後宮安生了兩年時間,很可惜的是,同治皇帝自己不爭氣,僅僅親政了兩年時間,就病死了。

    這一年是1875年,傷心過度的慈禧太后,立刻意識到一個問題,同治皇帝沒有兒子,將來的皇帝該由誰來繼承呢?

    在這種情況下,她想起了自己妹妹的兒子,也就是醇親王奕譞和慈禧妹妹所生的兒子愛新覺羅載湉。這孩子跟自己是有血緣關係的,醇親王又聽從慈禧的調遣。

    不幸與德宗意恉不協,一激而啟戊戌之爭,再激而成庚子之亂。晚乃壹意變法,怵天命之難諶,察人心之將渙,而欲救之以立憲,百端並舉,政急民煩,陵土未乾,國步遂改。綜一代之興亡,繫於宮闈。嗚呼!豈非天哉?豈非天哉?---《清史稿》

    所有在慈禧的操作之下,愛新覺羅載湉在1875年登基,也就是光緒皇帝。這個時候慈禧和慈安兩宮皇太后再次出來垂簾聽政。

    一直到1889年,光緒皇帝可以親政了,慈禧太后才逐漸放權,讓光緒皇帝自己執政。而這期間慈禧一共執政15年時間,加上此前的13年,慈禧已經有28年執政經驗。

    期間慈安太后在1881年就暴斃而亡了,所以後面這9年時間,一直都是慈禧太后一個人執政,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因為這一段時間,清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洋務運動已經日新月異,清朝也大有蒸蒸日上的態勢。這個時候慈禧對自己的執政情況非常滿意。她認為自己平定太平天國,平定捻軍暴動,又興辦洋務,使得國家富強,實在是一位英明的太后。

    03光緒皇帝掌權的10年裡,大清王朝開始走下坡路。

    不得不說慈禧前段時間的執政,還是挽救了大清王朝的。尤其是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態度,保住了我們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後來光緒親政以後,其實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時候李鴻章拍著胸脯告訴光緒皇帝,大清國的水師力量,那是遠東地區第一名,最強的那個。

    隨後光緒皇帝問李鴻章,能否與日本一戰?李鴻章連連搖頭,表示我的水師只可以放在海灣裡面生鏽,絕對不能拿出來打仗。

    庚辰,懿旨恭親王奕復為軍機大臣。辛巳,免順直被水州縣額賦。丙戌,日本陷復州。戊子,日本兵集金、復二州。諭宋慶率諸軍決戰。豐升阿、聶桂林自岫巖奔析木城,聞敵至,師復潰,日人取析木城。以程文炳為陸路提督。己丑,宋慶及日人戰於海城,敗績,退保田莊臺。庚寅,依克唐阿及日人戰於鳳凰城,侍衛永山死之。命榮祿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清史稿》

    光緒皇帝當然不聽,每年幾百上千萬的軍費給了李鴻章,這麼強大的水師不能打仗?所以中日甲午戰爭就這麼爆發了。結果我們都知道,割地賠款,清政府丟盡了臉面。

    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可是罪魁禍首就三個人,一個慈禧、一個光緒還有一個李鴻章。慈禧和光緒是國家領袖,就算他們什麼都不做,那也是有罪過的,李鴻章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拒絕與日軍對決,最後喪失了反擊的時機。

    第二件事是戊戌變法,這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發起了一場變法運動。自古以來變法都是一場陣痛,戊戌變法也不例外。這是僅僅持續了一百天的變法活動,所以又被稱之為百日維新。

    如果成功了,那麼清王朝可能會進入到君主立憲制,可惜最後失敗了。慈禧太后察覺到了異樣,果斷奪取政權,將光緒囚禁起來,捕殺戊戌變法分子。

    04囚禁光緒後,慈禧太后再次垂簾聽政10年時間。

    其實光緒皇帝親政的時候,慈禧太后一刻都沒有放權的意思,她手裡的心腹大臣諸如李鴻章等人,都為慈禧太后看著光緒皇帝呢!

    所以光緒皇帝親政10年,其實也算是慈禧太后掌權的10年時間,不過這段時間從形式上來說,是光緒皇帝的10年執政期。

    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湔國恥。已而師徒撓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洎垂廉再出,韜晦瀛臺。外侮之來,釁自內作。卒使八國連兵,六龍西狩。庚子以後,怫鬱摧傷,奄致殂落,而國運亦因此而傾矣。嗚呼,豈非天哉!---《清史稿》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光緒皇帝被囚禁在瀛臺。慈禧太后再次“被迫”走到前臺,成為了帝國的主人。這個時候的大清國已經完全開始走下坡路了,慈禧太后開始了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活動。

    她想要透過割地賠款的方式,儘量保全清皇室的生存空間。只要清王朝不倒閉,那麼什麼都好商量。

    很可惜的是,一切都很難挽回了,因為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已經到了極點,出賣國家利益來維持自己家族的統治,更是不得人心。所以滅亡是必然的,慈禧去世以後,僅僅3年時間,清王朝就滅亡了。

    總結:執政48年,垂簾38載,慈禧過錯大於功勞。

    歷史上有很多人的功過是難以評價的,比如說李鴻章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我們就很難去評價這件事,畢竟雙反支持者的人數都不少。

    不過慈禧在歷史上是有定論的,因為慈禧絕對是過大於功。

    先說說功勞,她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支援李鴻章興辦洋務,支援沈葆楨開設船廠,支援張之洞開辦兵工廠,這一系列的支援,使得晚清有了一定的抗爭資本,也為爭奪主權做出了努力。

    再看看他的過錯,她出賣了國家的利益,為了個人利益而割地賠款。放棄京城逃避戰火,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使得清朝處於被動狀態。喪權辱國之下,居然還囚禁了光緒皇帝,廢除了改革變法,很難想象她的統治會有什麼好結果。

    所以說,慈禧執政48年的時間,垂簾聽政38年之久。是清王朝最後一個,擁有實權的統治者。她的私心,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

    參考資料:《清史稿》

  • 7 # 舊時光老影像

    第一次垂簾聽政

    辛酉政變,英法聯軍破京之後,咸豐皇帝到了熱河,一病不起,在臨死之前下了一道遺詔,讓肅順等人來輔政掌握一半的權利,同時將另一半權利分給了慈禧和慈安皇后,權利雙方相持不下,這時慈禧,慈安和奕訢聯手發動了政變,一舉把肅順等人全部消滅,乾脆利落。慈禧的第一次垂簾聽政由此開始。

    第二次垂簾聽政

    甲申易樞,這次慈禧的對手卻變成了恭親王奕訢,奕訢從之前的盟友變成了敵人,辛酉政變之後,奕訢升到了輔政大臣,議政王,慈禧和奕訢之前合作無間,共興洋務,同治中興。奕訢逐漸開始膨脹,慈禧越發覺得局勢變化微妙,乘著中法戰爭的爆發,奕訢又主和,慈溪正好利用“清流派”清除了奕訢,奕訢閉門思過,連他控制的軍機處也被一窩端掉,從此倒臺。慈禧的第二次垂簾聽政更為堅實。

    第三次垂簾聽政

    戊戌政變,光緒銳意進取大行改革,在卻違背了慈禧的本意,光緒原本指望袁世凱去囚禁慈禧,結果慈禧卻讓袁世凱把光緒囚禁了。慈禧掃除異己,第三次垂簾聽政。

  • 8 # 小林讀史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了三次,垂簾聽政四十七年。慈禧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貴為聖母皇太后,三次垂簾聽政,兩次決定皇位繼承人,將大清朝的命運掌握的手中長達四十七年。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她統治了中國近半個世紀,是當時中國實際上最高的當權者。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燬,慈禧太后為了自己享樂,不顧國家安危,挪用海軍經費重修,並改名為頤和園。此後,每年夏季她即來此居住,頤和園亦被稱為“夏宮”。

  • 9 #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從其一生中,可以看出,慈禧是三次聽政,三次還政。

    第一次垂簾聽政為咸豐帝於1861年逝世,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繼位。從其年號可以看出,同治皇帝並非一人掌握大權,也就是慈禧第一次垂簾聽政時期。在此期間,八大顧命大臣和慈安、慈禧同時輔政,此時慈禧27歲。在咸豐駕崩十三天後,發動辛酉政變使得權力迴歸到慈禧、慈安手中,改年號"祺祥"為"同治"。在此期間,其主要任務是處理與外國侵略者的初步關係,穩定統治。根據咸豐帝的遺願,慈禧並沒有太多的政事決策權,更多地著眼於同治帝的後宮領域。1873年還政於同治帝。其聽政初期,重用漢臣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鎮壓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回族等);重用洋務派,開啟洋務運動,一定程度上穩定清王朝統治。

    第二次垂簾聽政是同治帝逝世,光緒繼位。光緒為醇親王的兒子過繼。1881年,慈安病逝。達到了慈禧執政的最高峰,也就成為國家最高決策權。至此,外國侵略者加快了對中國的侵略,戰亂不斷,朝局不穩,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其主要任務是保持與列強的"友好關係",實現權力的集中,維護自己的統治。1889年光緒大婚,還政於光緒。其次還政並未將權力交於光緒帝手中。

    第三次聽政為戊戌政變後。在光緒帝試圖擺脫慈禧控制,戊戌變法的舉措危害了慈禧的政治威嚴,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囚禁於瀛臺。在此時,慈禧已沒有打擊外國侵略者的勇氣與能力,僅僅只是為了維護風雨飄搖的清朝統治。在此期間,清朝基本上到了歷史書上所說的"洋人朝廷"慈禧僅僅只是用國家的主權來維護清廷的存在,來鞏固自己的權力慾。在1908年

    光緒逝世,溥儀繼位,醇親王攝政,慈禧逝世,也意味著慈禧徹底將大清權力放手。

    慈禧一生,有政治野心,但政治才能不足,政治視野狹小,僅僅只是滿足自己的權利慾。同時,慈禧手段不硬朗,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講,慈禧並未將國家主權放在最高位置,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不要和領導走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