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
回覆列表
  • 1 # 90後愛看歷史

    郭解是漢朝最著名的遊俠,長得短小精悍,不愛喝酒,估計是怕酒後誤事,沒殺成人反而被人所殺。郭解年輕的時候是一個純粹的暴力主義者,幹盡了壞事,只要惹著他一點,哪怕是一個眼神不對,就暴起殺人。至於大規模的械鬥、造假幣、盜墓,更是家常便飯。郭解的運氣一直不錯,被官府緝拿的時候,往往能在千鈞一髮的時刻逃脫,更給他罩上了一層傳奇色彩。

    年長之後,郭解突然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變成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遊俠,時時檢點自己,以德報怨,替人做事不求回報。有一件事最能說明郭解的這種變化。

    郭解的外甥仗著郭解的名頭到處為非作歹,有一次跟人喝酒,對方明明酒量很淺,該外甥非得逼著對方不停地喝,不喝就硬灌。對方也不是好惹的主兒,剛開始的時候,看著郭解的面子讓該外甥三分,後來實在忍無可忍,拔刀殺了該外甥。酒醒之後,一想郭解惹不起啊,於是連夜逃亡。

    郭解的姐姐到處找不到兇手,便遷怒於郭解,說:“你的名頭這麼響亮,人家殺了你的外甥,你居然找不到兇手!”為了進一步羞辱郭解,激怒郭解,該姐姐竟然把親生兒子的屍體扔到路上,曝屍於光天化日之下,意思就是:郭解你看著辦吧,看看丟的是誰的人。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郭解只好釋出了通緝令。殺人兇手自知無法繼續躲藏,於是來向郭解自首,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詳詳細細地告訴了郭解。郭解一聽大怒:“殺得好!應該殺!我外甥原來是這樣一個混蛋!”郭解放走了兇手,回過頭來親自操持外甥的喪事。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郭解不再像年輕時那樣不問青紅皂白地亂殺一氣了,在他看來,那根本就是不入流的遊俠。現在的郭解成熟了,義字當頭,明辨是非,慢慢成長為一代大俠。

    因為名聲響亮,郭解不管到哪兒,人們都非常尊敬他,也可以說是害怕他。可是有一次,有個人居然叉開腿坐著,傲慢地看著郭解從眼前走過。郭解的朋友看不過去了,想殺了這個傲慢之徒。郭解趕忙制止說:“我在這兒住了這麼多年,居然不被人尊重,肯定是因為我自己的道德修養還不夠,那個人有什麼罪呢!”郭解私下囑咐相熟的尉史:“我很關心這個人,輪到他服勞役的時候,請你多多關照,免了他吧。”有了郭解的這句話,每次服勞役的時候,官吏都不去騷擾那個人。那人很奇怪,私下裡打聽,原來是郭解在暗中庇護他,於是慚愧至極,上門向郭解負荊請罪。

    郭解為人謙和,像所有的黑社會老大一樣,從來不和官府發生正面衝突,而且出入縣衙門的時候不敢乘車,以示恭敬。即使到別的郡國替人辦事,能辦成的事情一定把它辦成,不能辦成的也要儘量讓雙方都滿意,然後才敢上致謝的筵席。

    雒陽有兩個結仇並互相尋仇的人,當地的黑白兩道調解了無數次也調解不了,有人請郭解出面。郭解選擇了一個深夜去見仇家,仇家看在郭解的面子上勉強同意和解。郭解就對仇家說:“聽說很多人都調解不成,你現在給我面子,但我不能越俎代庖,讓他們沒法做人啊。請你在我走了之後,再讓他們來調解,你再給我一個面子,就聽從了他們的話吧。”於是郭解連致謝的酒席也不吃了,連夜撤離,不讓人聽到一點風聲。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廷要把富豪都遷徙到茂陵去,郭解的家庭財產不符合三百萬的富豪標準,可是遷徙名單上卻有郭解的名字。大將軍衛青出面為郭解說情,漢武帝可不是傻瓜,說:“一個平頭老百姓,竟至於讓將軍說情,他家裡窮嗎?”於是遷徙郭解。當地主張遷徙郭解的官吏是縣椽,他是楊季主的兒子,郭解哥哥的兒子為了報復,砍了楊縣椽的頭,楊家遂和郭家結了仇。

    遷到茂陵之後,當地的黑白兩道爭相結交郭解。這時,有人又殺了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去朝廷告狀,居然在宮門外被人殺了。漢武帝親自下令逮捕郭解。郭解逃亡到了臨晉。臨晉的籍少公不認識郭解,郭解透過關係,託籍少公幫助自己出關。出關之後,郭解繼續逃亡到太原。一路之上,郭解都把自己的行蹤告訴收留或者幫助他的主人家,免得人家受牽累。官府追蹤到籍少公,籍少公自殺,於是失去了郭解的線索。過了很長時間,終於抓到了郭解。

    郭解下獄之後,事情還沒有完。在郭解的家鄉,有位儒生陪著前來調查郭解案件的官吏閒坐聊天,郭解的朋友稱讚郭解,那位儒生卻不屑地說:“郭解乾的都是作奸犯科的壞事,怎能稱得上賢士!”就因為這一句話,郭解的朋友殺了儒生,割了他那條惹是生非的舌頭。主管的官吏以此事給郭解定罪,可是郭解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殺人兇手也逃得無影無蹤。

    於是官吏奏呈郭解無罪。可是御史大夫公孫弘卻上奏說:“郭解一介布衣,卻任俠行權,睚眥必報,他雖然不知道這件事,但他的名聲都能殺人,此罪甚至比他自己殺人還要嚴重。應當判他大逆無道之罪。”

    由於郭解名聲在外很多人寧願自己自殺都不願讓郭解死,所以,人云 郭解刎頸之交, 桃園結義之交,伯牙子期知音之交,人生真正結‎交一個志同‎道合、推心置腹、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朋友談何容‎易,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生難得一‎知已”的感嘆~

  • 2 # 晚清歷史影片

    司馬遷在他鴻篇鉅製的《史記》中記載了三個俠客的故事,其中情節最跌宕起伏、絲絲入扣的,是對俠士郭解的記載,同時,也是最令人扼腕嘆息的故事。因為郭解一生豪氣沖天,做的都是好事,但是他的家人和朋友做的壞事最後都是由他來背鍋,所以一代俠士郭解下場悲慘,在牢獄裡結束了他本該寄身江湖放浪形骸的一生。

    郭解的家庭背景非常奇怪,他的外祖父是江湖上有名的神運算元,以看相聞名一時,他的父親也是一代俠客,但是因為在行俠仗義的時候得罪了權貴,最後被漢文帝處死。就是這樣有著特殊背景的郭解,長大後也走了父親的老路,成為俠士,最後也免不了和父親一樣被處死的命運,唏噓可嘆。

    作為神運算元的孫子,俠士的兒子,郭解小小年紀就聲名在外,但是作為一個俠士,郭解的身材並不魁梧,反而非常矮小,而且他也不符合我們心中對於俠士像梁山好漢那樣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期待,所有的宴會,郭解都滴酒不沾。但是好的俠士並不是體現在是否喝酒,也不關乎身材,而在於內心豪俠的氣質。郭解就很符合這點氣質,早在少年時代,受父親的薰陶,郭解就已經能手刃仇人了。憑藉著強大的武功和不要命的心態,郭解闖蕩江湖數年,也結交了一大批朋友,每當朋友遇到危險的時候,提著把刀第一個衝鋒陷陣的都是郭大俠。

    但是因為打架,往往會弄出人命,所以為了躲避官司,郭解也一直過著亡命天涯的日子。這麼看來,郭解就是一個街頭混混的形象。其實不然,誰都有過叛逆的日子,成年之後的郭解也不叛逆了,開始洗心革面,生活儉樸起來,儼然一副社會主義好青年的形象。但是改頭換面是一回事,郭解內心的豪氣從來沒有平息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行俠仗義的本性也越加張揚,但他也不是一個不講理的人。他的外甥因為喝酒鬧事,被別人失手打死,肇事者逃逸。

    郭解的姐姐找到他說“你是江湖有名的俠客,但是我的兒子被人打死了,都找不到兇手”郭解混跡江湖多年,找個人的本事還是有的,他很快就找到了兇手,但是在和兇手的交流過程中他發現是自己的外甥有錯在先,所以就沒有追究兇手的責任,放他走了。因為這件事,大家就更加仰慕郭解的名氣了。

    漢武帝時期,朝廷下令將一批地方豪強遷徙到茂陵居住,郭解家達不到遷徙的標準,但是地方官員畏懼他的名氣,上書朝廷。衛青說“郭解是有名的俠士,按理說也是可以遷徙的”漢武帝便同意了,但是沒過多久還是有人舉報郭解這是非法遷徙,那個人就是楊季子。郭解的侄子聽說了這件事後,脾氣一上來就把楊季子的腦袋給砍了,從此兩家的矛盾越來越深,最後竟發展到郭家人把楊季子的父親也打死了。

    這下事情鬧大了,而在此之前,郭解都是被矇在鼓裡,絲毫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是這件事情,官府都算在了郭解的頭上。郭解人在家中坐,過從天上來,這下只能逃跑了。可是躲得過初一的郭解,最後還是在十五被逮捕了,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了死刑的郭解,因為別人做的壞事,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講完郭解的故事,我的內心有些沉痛,不是因為郭解個人的生命,更多的是看到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郭解之流伸張正義最後卻潦倒收場,這是制度的不健全還是單純的小人陷害?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吧。

  • 3 # 棒槌襖襖

    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曾經說過:“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中國古代史中,也活躍著一批行俠仗義、一諾千金的江湖豪客。司馬遷的《史記 遊俠列傳》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位“以俠犯禁”豪傑,他就是郭解。

    郭解是軹縣人,字翁伯。他的外祖父是漢高祖時期善於相面的許負。郭解短小精悍,不會喝酒。他從小就殘忍狠毒,敢於為朋友兩肋插刀,經常隨意殺人,藏匿亡命之徒。經濟窘迫的時候也會私鑄錢幣,偷墳掘墓。他姐姐的兒子曾經倚仗郭解的勢力,喝酒的時候凌辱別人,被別人刺死。郭解的姐姐授意郭解替其子報仇。兇手害怕了,主動回來把真實情況告訴了郭解。郭解深明大義,認為姐姐的兒子無理在先,就放走了這個兇手。人們聽到這個訊息,都稱讚郭解的道義行為,更加依附於他。

    郭解講究江湖道義,一直恭敬待人,從來不敢衝撞地方官府。他替人到周邊的郡國去辦事,事能辦成的,一定把它辦成;即使事情沒辦成,也要使有關方面都滿意,然後才敢去吃人家酬謝的酒飯。因此大家都特別尊重他,爭著搶著為他效力。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廷要遷各郡國的富豪人家去茂陵居住,郭解家裡窮,不符合三百萬資財的搬遷標準,但遷移的名單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軹縣的官吏很害怕,不敢不讓郭解遷移。當時的大將軍衛青替郭解向皇帝解釋說:“郭解家貧,不符合遷移的標準。”但是漢武帝說:“一個百姓的權勢竟然能使大將軍替他說話,可見他家並不窮。”郭解於是被遷移到茂陵。人們為郭解送行,共同湊集了一千多萬錢的盤纏。軹縣人楊季主的兒子當縣裡的掾吏,是他提議遷徙郭解的。郭解的侄子為此砍掉了楊掾吏的頭。從此郭、楊兩家結下了深仇大恨。

    郭解搬到了關中茂陵,關中的豪傑都紛紛來結交他。後來有人殺死了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又有人在皇宮門前把告狀者給殺了。漢武帝聽到這個訊息,就命令官吏抓捕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親安置在夏陽,自己逃到了臨晉。臨晉人籍少公和郭解素不相識,郭解冒昧地拜見了他,順便要求他幫助出關。籍少公把郭解送出關後,郭解到了太原,他所到之處,常常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捕郭解,跟蹤到籍少公家。籍少公無奈自殺,線索斷絕了。過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郭解對籍少公為掩護自己而死深表感動,幾次想用一死報答籍少公,但身在監牢,不由自主。

    郭解的案件被上奏到朝廷,很多官吏認為郭解行俠仗義,沒有確鑿的殺人證據,罪不至死。御史大夫公孫弘發表議論說:“郭解以平民身份為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應當判處郭解大逆無道之罪。”於是朝廷將郭解一家滅門。

  • 4 # 水煮汗青

    歷史上關於“刎頸之交”一般是指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名聲大漲,而且官位也升到了廉頗之上。為此廉頗很不滿意,處處刁難藺相如,但藺相如卻避其鋒芒,不與他計較。有門客對藺相如的行為表示不滿,問其緣由,藺相如表示自己並不是怕廉頗,而是不想引起將相不和。

    廉頗知道後負荊請罪,兩個人從此成為好朋友,《史記》記載為:“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郭解的刎頸之交故事其實與藺相如是沒辦法相比的,他一直就是個混混,年輕時候幹了許多違法的事情,而且還揹負著幾條人命。成年後浪子回頭,經常做一些行俠仗義的事情,但因為他的暴脾氣依然沒有改變,所以他出門的時候大夥都躲著他。

    有一天,郭解從外面回來,周圍的人都躲閃開,唯有一個非常傲慢的看著他。郭解派人去打聽此人的底細,他手下的門客也想把這傲慢之人殺了,被郭解制止,他說:“我住在這裡卻得不到別人的尊敬,是我不會做人,與他無關。”

    後來,郭解暗中找尉史,把傲慢之人的名字報給他,騙尉史說此人是自己的朋友,請求免除他的服役。就這樣,這個人的服役被免除了,他自己感到奇怪,問尉史是何原因?尉史告訴他真相,他頓時感覺無地自容,光著膀子去找郭解負荊請罪了!

    這就是郭解所謂的“刎頸之交”故事,但與前面的廉頗與藺相如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郭解脾氣暴躁,經常一言不合就打人,他做事從來不管什麼法律法規,也不管什麼仁義道德,完全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做,他認為對就是對,他認為錯就是錯。當傲慢者出現的時候,就因為看了他一眼,他身邊的門客就要殺此人,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門客都如此,郭解本人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從郭解的故事裡,我只看到了他流氓的一面,而傲慢者面對此流氓也不膽怯,甚至用目光去藐視人家,此人也非等閒之人。最後郭解透過關係幫傲慢者免去服役,此人馬上就改變初衷,決定投入郭解的門下,因此可以看出,他們也是一類人。

  • 5 # 衛你好

    郭解的事蹟和成語刎頸之交其實是兩個典故。司馬遷——《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後因稱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為刎頸之交。

    郭解(音xiě),字翁伯,漢族,河內軹(今濟源東南)人,漢善相人許負的外孫。其父親因為行俠,漢武帝時被誅,西漢時期一位著名遊俠。

    郭解為人個子矮小,精明強悍,不喝酒。他小時候大概屬於現在稱“人狠話不多”的主,親手殺的人很多。經常幹些窩藏逃犯、打家劫舍、私鑄錢幣,盜挖墳墓,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事兒。但卻總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時常常安全脫身,即便判了死罪也能多次遇到大赦而倖免。

    等到郭解年齡大了,就改變行為,檢點自己,經常以恩報怨,樂善好施,也算希望別人報答自己吧對他人有恩也不自誇,表面上行俠仗義。,因此當時社會上的很多人都非常佩服郭解,以結交郭解為榮,郭解就好像後來小說裡的宋江,走到哪裡都有人慕名而來,郭解的名聲也如日中天,很多少年常常學習郭解,甚至暗自為郭解報仇,但是郭解自己卻並不知道。

    有一次郭解的侄子依仗郭解的勢力,同別人喝酒,讓人家乾杯。結果對方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卻強行灌酒。那人發怒,拔刀剌死了郭解的侄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發怒說道:“以弟弟翁伯的名氣,人家殺了我的兒子,兇手卻捉不到。”於是她把兒子的屍體丟棄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

    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兇手的去處。兇手窘迫,自動回來把真實情況告訴了郭解。郭解說:“你殺了他本來應該,我的孩子無理。”於是放走了那個兇手,把罪責歸於姐姐的兒子,並收屍埋葬了他。人們聽到這訊息,都稱讚郭解的道義行為,更加依附於他。

    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朝廷要將各郡國的富豪遷往茂陵居住,郭解不是達官顯貴其實還不夠格,不符合資財三百萬的遷轉標準,但當地官員懼怕他的名氣,唯恐躲之不及,所以就利用這個機會要郭解遷走。這件事是一個叫楊季子的官員主導,他在縣衙裡做縣掾(類似今天縣長秘書)。於是郭解透過關係找到了大將軍衛青出來說話。於是衛青面見漢武帝說:“郭解家窮,不在遷徙之列,為什麼還讓他遷徙呢?”漢武帝卻說道:“一個老百姓的家庭條件,竟然連大將軍都一清二楚,可見這戶人家並不一般。”

    郭解家於是被默許遷徙去茂陵。為了讓郭解不丟面子,送他去茂陵居住時,各地豪紳送他的錢超過了千萬。

    然而,郭解的侄子(郭解大哥的兒子)卻因為郭家被遷移一事去砍下了這位縣掾的腦袋,給二叔出了氣。而這一切,其實郭解並不清楚。從此以後,郭、楊兩家結下了樑子,這件事也最終成為了郭解悲劇的導火索。

    郭解所到之處,人們都敬他三分。一天,有一個人竟然盤著雙腿、斜視郭解,一副不屑的樣子。郭解的朋友中有人要殺掉這個傲慢的傢伙,而郭解卻說:“住在家鄉得不到他人尊敬,是我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夠好,他有什麼過錯?”

    後來這個人犯了點事兒,於是郭解就暗地裡跟官府衙役說,那人是他的朋友,囑咐他們不要難為他。後來那個盤腿斜視的人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光著膀子跑到郭解那裡謝罪道歉。郭解家鄉周圍的年輕人們聽說這事,更加崇拜郭解的為人。

    洛陽有人結了怨仇,數十位本地名流大佬居間調停,竟然沒能解開雙方怨恨的結。

    沒辦法,有人只好找到了大佬們的大佬郭解。郭解於是夜間去會見兩個仇家,仇家都抱著委屈,跟郭解哭訴了一番,最後雙方都將巨大的仇恨壓了下去,聽從了郭解的勸解。事情就此解決了,郭解就說:“我聽說,洛陽不少人居間調停,你們都不聽。現在你們聽了我郭解的規勸,我怎麼能讓當地的大佬們顏面盡失呢?”說完,當夜就要回去,不讓人知道他來過,臨行吩咐道:“先假裝沒有和好,等我離開之後,讓本地大佬調解一番,你們再和好。”

    這就是郭解,幫助別人是從來不求別人回報的,也從來給足了所有人的面子。

    郭解的名氣越大,做人卻越來越低調,不敢乘車進入縣衙門。到附近郡縣,事情可以解決的,就解決了它,解決不了的,也儘量讓人感到滿意,然後才接受人家的酒食答謝。人們因此更加敬重他,爭先恐後願意為他效勞。

    他入關之後,關中名流大佬,認識的不認識的,聽到他的名聲後,爭相討好郭解,跟他交往,而他也沒把侄子殺楊季子這件事當回事兒。

    在郭解沒有過多參與兩家爭端的情形下,郭家和楊家的矛盾卻發展到了極點。郭解一黨看楊家越來越不順眼,楊家人也看著郭家人氣不順,郭解的手下不知道是誰,就出頭殺了楊季子的父親楊季主。

    楊季主也算是當地很有名氣的世族大家的族長,他的家人上書朝廷,準備告御狀,沒想到上書的楊家人還沒到皇城根,就被人暗殺了。這事,郭家人做的是太不厚道了,而且有點太欺負人了,而這一切郭解竟然完全不知情。

    漢武帝得知此事,龍顏大怒,下令官府捉拿郭解。郭解這才得到訊息,知道家人乾的太過火了,他情知不好,把母親家室安置在夏陽(今陝西韓城),自己跑到臨晉(在今天山西運城)。到了這裡,郭解看到了自己的拘捕令,把守也十分嚴謹,所以就在臨晉隱居了起來。

    此時,郭解經人介紹找到了當地的一位豪俠叫籍少公。郭解冒昧造訪,要求籍少公放他出關。面對天下英雄仰慕的郭解,素昧平生的臨晉大俠籍少公表示願意效勞,於是他幫助郭解成功出關,逃亡到了太原。

    官吏追蹤郭解,終於查到了籍少公那裡,籍少公不願告密,也不願再受嚴刑拷打之苦,一代豪俠拔劍自刎,算是給了郭解一個交代。

    郭解逃亡線索就這麼斷了。一路之上,郭解沒有逃避,把自己的姓名都如實告訴接待過自己的主人家,從未隱瞞。現在很多逃犯,在被捕時都“豪氣沖天”,跟警方叫囂自己是一條好漢,但是他們到處逃竄時像個鼠輩一樣躲藏卻隻字不提。郭解的豪是發自骨子裡的,雖然逃跑,但是依舊不卑不亢,從容不迫,甚至可以坦然面對所有人。這種豪氣源於一種對自己作為的自信,源於他對人生的一種頓悟,更源於他相信自己。而這些接待他的人家裡,沒有一戶人家出賣他,這絕非是出於恐懼,因為包庇郭解也是滿門抄斬的罪名,只能說這是因為一種敬重。

    但是,這次抓捕事件卻不同以往。如果是之前的抓捕,官府可能迫於各方的壓力,早早宣佈調查結束,籍少公也不用以死來守住這個秘密。

    這一切是因為,督辦郭解案的是漢武帝時期,最著名的酷吏,綽號“蒼鷹”的洪洞人郅都,他是西漢最早以嚴刑峻法鎮壓豪強俠客,維護封建秩序的名臣。在酷吏們的屠刀面前,曾經風光無限的遊俠們尊嚴掃地。這意味著豪俠的黃金時代結束了,郭解,也在劫難逃!不久後,隱藏在太原的郭解最終被“蒼鷹”擒獲,當然郭解並不是亡命天涯的恐怖分子,他沒有像本拉登那樣負隅頑抗,而是像紳士一樣,瀟灑地帶上手銬。如果當時有記者在場,恐怕會用相機記錄下他在被捕現場向人們微笑的照片吧。

    抓住郭解之後,郅都當然是一番刑訊逼供,讓郭解說出全部犯罪事實。但是,因為郭解的殺人事件,全都發生在大赦之前,根本判不了刑,郭解一言不發,企圖逃脫懲罰。眼看郭解就要被無罪釋放,可是中間突發了變故。

    軹縣有一位儒生招待查辦郭解的使者時,使者在席間舉起大拇指,讚揚郭解:“郭解在牢中依然鐵骨錚錚,是個賢能之士。”儒生哼了一聲,便說:“郭解專門幹違法亂紀的事情,怎麼能算是賢人?”

    就因為這一句對郭解的負面評價,就引發了另一樁命案,郭解的手下隨後便殺掉了這個儒生,並將他的舌頭割下。官府追究此事,郭解在獄中,並不知道又有命案發生。到底是誰殺的人,也一直沒有抓到兇手,但是這筆帳卻全部記在了郭解的頭上。

    漢武帝時期,主張尊儒尚法。殺了儒生,可比殺個豪紳要嚴重得多。郭解本來罪不至死,但有儒生被害,郭解的大限也就到了。

    御史大夫公孫弘得知後說:“郭解作為平民,玩弄權詐之術,僅憑他的眼色就能置人於死地,他雖然對案件並不知情,但此罪比他親自殺人都嚴重!應以大逆不道論處。”漢武帝正好也要剷除有勢力的遊俠集團。郭解的名氣很大,交往面很廣,很多人佩服他、願意聽從他的差遣,在社會上是一股很大的勢力,這樣嚴重威脅中央統治的豪俠集團,自然在被剷除的名單之內。

    繼自己的父親因為行俠而在漢文帝時被殺之後,一代大俠郭解最終被漢武帝下令滅族,屬於他的那個豪俠的時代,也隨之結束了。

    (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 6 # 吾愛分享資源

    郭解是《史記》中的遊俠人物。文中是這樣記述的。

    郭解,河內軹人也,溫善相人許負外孫也。解父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及鑄錢掘冢,不可勝數。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

    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於心,卒發於睚眥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

    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釂(乾杯),非其任,強灌之。人怒,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屍於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解出,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踞視之。解問其姓名,客欲殺之。 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是人,吾所重,至踐更時脫之。”每至直更,數過,吏弗求。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箕踞者乃肉袒謝罪。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

    洛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以十數,終不聽。客乃見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謂仇家:“吾聞洛陽諸公在間,多不聽。今子幸而聽解,解奈何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 曰:“且無用待我!待我去,令洛陽豪居其間,乃聽之。”

    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後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餘車,請得解客舍養之。

    解為人短小,恭儉,出未嘗有騎,不敢乘車入其縣庭。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令厭其意,然後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此嚴重之,爭為用。 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之,殺此生,斷舌。吏以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不知,此罪甚於解知殺之。當大逆無道。”遂族解。

    郭解是西漢時期的一個混混,年輕時候幹了許多違法的事情,而且還揹負著幾條人命。成年後浪子回頭,經常做一些行俠仗義的事情,但因為他的暴脾氣依然沒有改變,所以他出門的時候大夥都躲著他。

    有一天郭解從外面回來,周圍的人都躲著他,唯有一人非常傲慢地看著他。郭解派人去打聽此人的底細,他手下的門客也想把這傲慢之人殺了,被郭解制止,他說:“我住在這裡卻得不到別人的尊敬,是我不會做人,與他無關。”

    後來,郭解暗中找尉史,把傲慢之人的名字報給他,騙尉史說此人是自己的朋友,請求免除他的服役。就這樣,這個人的服役被免除了,他自己感到奇怪,問尉史是何原因?尉史告訴他真相,他頓時感覺無地自容,光著膀子去找郭解負荊請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相見恨晚的背單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