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牛城
-
2 # 小tao談一談
整個西漢王子是有很多的,我們首先就從劉邦建立西漢開始分析,
劉邦封了八個異性王,分別是:張敖封為趙王,封地,英布封為淮南王,臧荼封為燕王,韓信封為楚王、彭越封為梁王,韓襄王的後代封為韓王,吳芮封為長沙王,盧綰封為燕王.
又封了九個同性王:庶長子封齊王、二子即孝惠帝、三子劉如意封趙王、四子即文帝、五子恢封梁王、六子劉友封淮陽王、七子劉長封淮南王、八子劉建封燕王, 還有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
-
3 # 伯虎42
如果按“王子”這個身份範疇來說,那麼整個西漢王朝可以擁有這個稱呼的人就太多太多了,西漢自高皇帝劉邦,至孝元皇帝劉奭,幾乎代代皇帝都有或多或少的皇子,皇子們又各自開枝散葉,誕育大批後代。廣義範疇上,皇帝親子,一般都會封王,而各諸侯王的兒子,也能稱王子。只要不是早夭、或者犯法被廢,諸王及其男性子嗣都能獲取或大或小的封地,成為一方諸侯、國家親藩,富貴榮華享用不盡。
要是把這些廣義上的諸侯王孫們都算上,那將會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羅列出來洋洋灑灑、囉嗦繁瑣,例如孝景帝第九子劉勝,居然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這一百多人,廣義上都可以稱王子,如果一一列出,既難於查詢編寫、又沒有多少人有興趣看,幾乎是一篇枯燥的劉氏皇族家譜。
所以,為了方便起見,同時也為了讓人有閱覽的慾望,本文只將自高皇帝劉邦開始,到孝元皇帝劉奭結束,每一代皇帝所誕育的皇子及其封地列舉出來,加以敘述,以便節省篇幅,提高大家瀏覽興趣。
一、高皇帝劉邦 皇子八人
長子劉肥,是高帝年輕時和家鄉曹氏外婦婚外所生,高帝稱帝后,將庶長子封到齊地,冊立為齊王,封地齊國轄七郡七十餘城,是當時諸侯王中,封地最為廣大之國。孝惠帝六年(前189年),劉肥去世,孝惠帝賜諡號悼惠,稱齊悼惠王。
次子劉盈,為高帝和呂太后之子,高帝唯一的嫡子。漢十二年(前195年),高帝去世,劉盈繼位為帝,他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以皇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開創了一個記錄。孝惠七年(前188年),劉盈去世,諡號孝惠皇帝。三子劉如意,高帝寵姬戚夫人所生,深得高帝寵愛,先冊立為代王,後改為趙王,封地河北邯鄲。晚年高帝有改立其為太子的打算。高帝駕崩後,劉如意母子遭到呂太后忌恨報復,劉如意在孝惠元年(前194年)被呂太后自封地召回長安,毒死在皇宮中。死後追諡隱,稱趙隱王。
四子劉恆,始封代王,封藩河北蔚縣,呂太后八年(前180年),呂太后去世,群臣誅滅呂氏,迎代王入長安繼位,即孝文帝。孝文帝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以藩王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孝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孝文帝去世,年四十七。
五子劉恢,先冊立為梁王,藩地山東定陶。六弟趙幽王去世後,劉恢被改封趙王,遷趙地邯鄲。呂太后七年(前181年),被呂氏壓迫欺凌的劉恢自殺,諡號共(恭),稱趙共王。
六子劉友,首封淮陽王,就國安徽淮北。三兄趙隱王去世後,劉友改遷趙地,繼立為趙王。呂太后七年(前181年),劉友的王后呂氏嫉妒劉友寵愛其他姬妾,向呂后誣告劉友謀反。劉友因此被招進長安,軟禁而餓死在住所,死後諡號幽,稱趙幽王。
七子劉長,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淮南王,年幼未就國。因自幼由呂太后撫養長大,所以未受呂氏迫害,平安長大。孝文帝繼位後,兄弟中只有劉長尚在,所以優容溺愛。遣其前往安徽淮南封國。後因為劉長驕縱不法,並蓄謀作亂,所以在孝文帝前六年(前174年),孝文帝廢黜劉長王位,流放蜀地,途中劉長憂憤自殺,孝文帝追諡“厲”,稱淮南厲王。
八子劉建,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冊立為燕王,封地燕國薊城(今北京)。呂太后七年(前181年),劉建在封地去世,呂太后殺死她的獨子,廢黜燕國。劉建死後諡號靈,稱燕靈王。
孝惠皇帝劉盈 皇子七人
長子劉恭,孝惠七年(前188年)在孝惠帝去世後繼位,即前少帝。因與祖母呂太后產生矛盾,在呂太后四年(前184年)被廢,然後暗害於皇宮。
次子劉彊,呂太后元年(前187年)被冊立為淮陽王,年幼未就國。呂太后五年(前183年)去世,諡號懷,稱淮陽懷王。
三子劉不疑,呂太后元年(前187年)被冊立為恆山王,年幼未就國。呂太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諡號哀,稱恆山哀王。孝文帝繼位後,為避諱,改稱常山哀王。
四子劉弘,呂太后元年(前187年)被冊立為襄成侯,呂太后二年(前186年)恆山哀王去世,劉弘改立為恆山王,年幼未就國。呂太后四年(前184年)前少帝被廢,劉弘被立為皇帝,即後少帝。呂太后八年(前180年),呂太后去世,群臣迎代王劉恆繼位,為消除後患,後少帝劉弘及其尚在世的兄弟都被誣陷為不是孝惠帝子嗣,全部殺害。
五子劉朝、六子劉武、七子劉太,在呂太后元年(前187年)分別被冊立為軹侯、壺關侯、昌平侯。之後分別晉封為恆山王、淮陽王、濟川王,都因年幼未就國。呂太后八年(前180年),在孝文帝即位後,群臣為了消除隱患,將三王和後少帝劉弘一起,殺害在各自府邸。
孝文皇帝劉恆 皇子八人
劉恆為代王時,呂氏王后所生四子,因為具有呂家血脈,所以不能留存,在孝文帝即位後,全部神秘去世,死因不明,事蹟不可查。
長子劉啟,孝文帝前元年(前179年)被冊立為皇太子。孝文帝帝后七年(前157年),孝文帝駕崩,皇太子劉啟繼位,即孝景帝。孝景帝后三年(前141年),孝景帝在長安去世,年四十八。
次子劉武,孝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冊立為代王,居代國蔚縣。孝文帝前四年(前176年)改封淮陽王,遷安徽淮北。孝文帝前十二年(前168年),劉武四弟梁王劉揖去世,孝文帝再改封劉武為梁王,遣梁地,居河南睢陽。孝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劉武在梁地去世,諡號孝,稱梁孝王。
三子劉參,孝文帝前三年(前177年)冊立為太原王,封地山西太原,孝文帝前四年(前176年)代王劉武遷淮陽王,代地全部劃歸太原王劉參,所以劉參改號代王。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劉參去世,諡號孝,稱代孝王。
四子劉揖,孝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冊立為梁王,建國河南睢陽。劉揖喜好讀書,深得孝文帝喜愛,以大文學家賈誼為其太傅。孝文帝前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劉揖在騎馬時不慎墜馬,傷重而死。孝文帝哀痛不已,追諡號懷,稱梁懷王。將梁國改封次子劉武。
孝景皇帝劉啟 皇子十四人
長子劉榮,孝景帝前四年(前15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孝景帝前七年(前150年),因母親慄姬失寵牽連劉榮,所以孝景帝廢黜其太子之位,改封臨江王,遷湖北江陵就國。孝景帝中二年(前148年),劉榮被指控侵佔高帝宗廟土地,被孝景帝召回長安,下中尉府詢問,劉榮恐懼不已,在中尉府自殺。孝景帝追諡號閔,稱臨江閔王。劉榮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被廢黜的皇太子。
次子劉德,孝景帝前二年(前155年)立為河間王,封國河北滄州。劉德為河間王二十六年,沒有改封遷地,一直居留在河間藩國。好學愛書,修身推古,號稱漢“漢室之英”,“實事求是”成語,即出自劉德。孝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劉德病逝在河間,諡號獻,稱河間獻王。
三子劉閼,孝景帝前二年(前155年)立為臨江王,封國江陵,在位三年,於孝景帝前五年(前152)年去世,沒有子嗣,國除。諡號臨江哀王。
四子劉餘,孝景帝前二年(前155年)立為淮陽王,未就國。七國之亂平定後,改封魯王,封地山東曲阜。平生愛好聲色,不好讀書。孝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去世,諡號恭,稱魯恭王。
五子劉非,孝景帝前二年(前155年)立為汝南王,未就國。七國之亂中劉非主動上奏要求從軍出征,被任命為將軍。平定叛亂後,孝景帝改封其為江都王,就國原吳地,建都江蘇盱眙。孝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去世,諡號易,稱江都易王。
六子劉發,孝景帝前二年(前155年)立為長沙王,封國湖南長沙。在位二十八年,孝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去世,諡號定,稱長沙定王。日後中興漢室的光武帝劉秀,就是他的後代。
七子劉彭祖,孝景帝前二年(前155年)立為廣川王,未就國。七國之亂後,趙王劉遂被廢,所以劉彭祖得以改封趙王,就國河北邯鄲。孝武帝徵和元年(前92年),劉彭祖去世,時年七十五,為孝景帝乃至西漢諸皇子中年歲最高者,不愧彭祖之名。死後諡號敬肅,稱趙敬肅王。
八子劉端,孝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平定七國之亂後封膠西王,以參與作亂的原膠西王劉卬藩國為封地,建國山東高密。孝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劉端去世,沒有兒子,膠西國被撤銷,改為膠西郡。
九子劉勝,孝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冊立為中山王,封國河北定州。劉勝喜好享樂,熱衷酒色,一生有子一百二十人之多,是中華歷史上有據可查兒子最多的諸侯王。漢昭烈帝劉備就自稱是他的後代。孝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劉勝去世,諡號中山靖王。
十子劉徹,孝景帝前四年(前154年)冊立為膠東王,年幼未就國。孝景帝前七年(前150年),孝景帝廢黜皇太子劉榮,立膠東王劉徹為皇太子。孝景帝后三年(前141年),孝景帝駕崩,皇太子劉徹繼位,即漢孝武帝,後世尊奉為“漢武大帝”。一生北擊匈奴,南定南越,西拓巴蜀、東滅閩越,又尊儒術、定西域、更曆法,建立赫赫功勳。同時晚年好大喜功,致使國內消耗巨大,民力疲敝,幾乎重蹈秦之滅亡覆轍。幸好最後醒悟,顧託得人,使得漢朝平穩修養、人民得以安定,數十年後再度恢復國力,重登強盛。孝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孝武帝於長安去世,年七十一,諡號武,稱漢孝武帝。十一子劉越,孝景帝中二年(前148年)冊立為廣川王,封國河北衡水。劉越平庸低調,一生作為不顯。孝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去世,諡號廣川惠王。
十二子劉寄,孝景帝中二年(前148年)冊立為膠東王,封國山東煙臺。因其母為孝武帝之母王皇后的妹妹,所以為孝武帝所友愛,待遇有別於其他諸王。孝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劉寄去世,諡號康,稱膠東康王。
十三子劉乘,孝景帝中三年(前147年)受封為清河王,封國河北邢臺。在位十二年,於孝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去世,諡號清河哀王。因為沒有兒子,所以封國入朝廷為清河郡。
十四子劉舜,孝景帝中五年(前145年)受封常山王,建封於河北石家莊。劉舜是孝景帝最小的兒子,因此十分溺愛,長大後驕縱怠惰、屢犯法禁,因為與膠東王劉寄同母,都是孝武帝姨母所生,所以孝武帝格外寬縱,多次赦免他的罪行。孝武帝元鼎二年(前114年),劉舜去世,諡號憲,稱常山憲王。
孝武皇帝劉徹 皇子六人
長子劉據,元狩元年(前122年)立為皇太子,為人仁慈寬厚、溫和謹慎,深得民心。孝武帝曾經對太子十分滿意,多次將國事託付給他處理。但是孝武帝晚年因年事已高,造成性情變化,對於親人大臣都十分猜忌,由此和太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最終在“巫蠱之禍”中徹底翻臉,各自出兵大打出手。太子戰敗出逃,於徵和二年(前92年)八月自盡而死。事後孝武帝很是後悔,將居間挑撥離間的逆臣全部處死,並建“思子臺”懷念太子。將太子唯一的後裔、皇曾孫病己錄入宗譜,令人撫養長大。次子劉閎,元狩六年(前117年)冊立為齊王,封國山東淄博。年幼的劉閎當年就離開長安前往封國居住。元封元年(前110年),劉閎去世,諡號齊懷王。封國改為朝廷齊郡。
三子劉旦,元狩六年(前117年)冊立為燕王,封國燕地(今北京)。劉旦能言善辯,廣有謀略,自視很高。徵和二年(前92年),長兄太子劉據因巫蠱之禍而自盡後,劉旦以為自己在諸皇子中年紀最長(當時齊王劉閎已經去世),所以向孝武帝上書要求返回長安宿衛宮廷,其實就是自薦為太子人選,孝武帝大怒,殺了劉旦送奏疏的使者,並削去燕國三個縣的封地。孝武帝去世後,繼位的孝昭帝劉弗陵年幼,劉旦很是不服,多次暗中聯絡朝廷官員,策劃謀反,但計劃終被輔政的大將軍霍光所挫敗。元鳳元年(前80年),計劃暴露失敗的劉旦在懊惱中用印綬帶自盡謝罪,孝昭帝看在兄弟的份上赦免了他的妻子兒女,賜諡號“剌”,稱燕剌王。
四子劉胥,在元狩六年(前117年)和次兄劉閎、三兄劉旦同日受封,被立為廣陵王,封國江蘇揚州。劉胥喜好遊樂、力大無窮,經常和熊虎搏鬥,以此取樂,所以孝武帝不是很喜歡他。此後孝武帝去世,繼位的孝昭帝、孝宣帝因劉胥身份為尊長,所以額外加賜劉胥食邑、財物、車馬服飾。但是劉胥粗獷少禮,多次暗中做巫術詛咒皇帝,好讓自己有繼位機會。最終事情敗露,孝宣帝派使者於五鳳四年(前54年)前往廣陵國詢問劉胥。劉胥惶恐不已,認罪伏法,在內宮中以王印綬帶自絞而死。孝宣帝赦免了劉胥的家人,此後還讓其太子劉霸繼承廣陵王爵。賜劉胥諡號“厲”,稱廣陵厲王。
五子劉髆,天漢四年(前97年)冊立為昌邑王,封國山東濰坊。劉髆母舅為樂師協律都尉李延年,貳師將軍海西侯李廣利,都是孝武帝寵臣。所以在徵和二年(前92年)太子劉據自盡後,劉髆繼立為太子的希望非常大。但是徵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出征匈奴途中,和丞相劉屈氂謀立劉髆為儲君事發,漢武帝大怒,誅滅劉屈氂全家,並將李氏兄弟家眷全部關押。李廣利聞訊後即投降匈奴。孝武帝更加憤怒,滅李氏三族。因此劉髆也被牽連,一蹶不振,並在後元二年(前87年)和孝武帝同年去世,死後諡號“哀”,稱昌邑哀王。
六子劉弗陵,於後元二年(87年)二月,在孝武帝去世前兩天被立為皇太子,同時孝武帝為了消除外戚干政,將其生母趙婕妤賜死。孝武帝駕崩,劉弗陵在以輔政大臣霍光為首諸臣的擁戴下,繼位為帝,即孝昭帝。孝昭帝信任霍光,委朝政予霍光全權處理,因此其他朝臣都有不甘心,最後聯合在一起,預謀做亂,廢黜孝昭帝,立燕王劉旦為帝。事情最終敗露,孝昭帝的兄姐:燕王和蓋長公主,及輔政大臣上官桀、桑弘羊等都被處死。霍光平定謀反亂軍,不過也因此得掌大權。元平元年(前74年),孝昭帝駕崩,時年二十一,因為沒有子嗣,所以霍光奏明皇太后(肖早娣皇后,霍光外孫女),先後立昌邑王劉賀、皇曾孫劉病己為帝,劉病己繼位後改名劉詢,即孝宣帝。孝宣皇帝劉詢 皇子五人
長子劉奭,生於孝宣帝還是平民之時,其母為孝宣帝髮妻許平君。地節三年(前67年)被冊立為皇太子。劉奭柔仁好儒,性格優柔懦弱,孝宣帝對其有些不滿,但是念在髮妻的感情上,沒有做出更換太子的舉動。不過也嘆息過“亂我家者,太子也!”黃龍元年十二月(公曆是前48年1月),孝宣帝去世,太子劉奭繼位,即孝元帝。孝元帝重用儒生,同時也依賴宦官、外戚,各方勢力角逐激烈,使得綱紀紊亂,吏治腐敗,漢朝逐漸衰落。竟寧元年(前33年),孝元帝病逝於長安,年四十二。
次子劉欽,元康三年(前63年)冊立為淮陽王,封國安徽淮北,年幼未就國,居住長安。孝宣帝因為太子柔弱,不是可以託付社稷的儲君,曾經有過改立劉欽為太子的念頭。不過最後沒有實施。孝宣帝去世後,繼位的孝元帝遣劉欽前往封國,後來又加以厚賜。劉欽在淮陽封二十一年,於河平元年(前28年)去世,諡號“憲”,稱淮陽憲王。
三子劉囂,甘露二年(前52年),就封定陶王,不過很快改封楚王,封國江蘇徐州。劉囂在封國二十多年,仁德孝順,從未有過過失,在當時諸侯王中名聲最好,孝宣帝、孝元帝、孝成帝三代皇帝都十分敬重他,多次予以賞賜、表彰。河平四年(前25年),劉囂去世,諡號“孝”,稱楚孝王。三十一年後,劉囂的曾孫劉嬰被實際執掌朝政的王莽選為皇太子,預備繼承漢室社稷,不過很快就在王莽本人導演的“代漢禪讓”中降為安漢公,結束了西漢王朝的歷史。四子劉宇,甘露二年(前52年)被立為東平王,封國山東東平。劉宇年少奸猾、多行不法,所以幾乎被孝元帝召回長安,去守杜陵(孝宣帝陵墓),不過後來還是被赦免了。劉宇因此也有些慚愧害怕,向孝元帝致書謝罪。鴻嘉元年(前20年),劉宇去世,諡號東平思王。
五子劉竟,初元二年(前47年)封清河王,很快被徙封中山王。劉竟因年幼,未就國。建昭四年(前35年),劉竟在長安去世,諡號中山哀王,陪葬於孝宣帝杜陵附近。因為劉竟無子,所以中山國被收為朝廷中山郡。
孝元皇帝劉奭 皇子三人
長子劉鶩,初元二年(前47年)冊立為皇太子,生母為皇后王政君,因此王室氏外戚得以逐漸進入朝堂,開始執掌大權。竟寧元年(前33年),孝元帝去世,皇太子劉鶩繼位,即孝成帝。孝成帝寵幸外戚王氏,自己荒於朝政,漢室江山加速衰敗。綏和二年(前7年),在位二十六年的孝成帝去世,子嗣都夭折了,所以去世前立侄子定陶王劉欣為皇太子,繼承大位,即孝哀帝。
次子劉康,永光三年(前41年)立為濟陽王,後改封山陽王,再改封定陶王,封國山東定陶。陽朔二年(前23年)劉康去世,諡號定陶恭王,兒子劉欣繼承定陶王。綏和元年(前8年),劉欣被立為孝成帝太子,次年繼位,為孝哀帝。孝哀帝繼位後,追尊父親劉康為恭皇帝,立廟在長安,時時祭祀。
三子劉興,建昭二年(前37年)封信都王,陽朔元年(前24年)改封中山王,封地河北定州。元延四年(前9年),因為孝成帝沒有子嗣存活,於是招弟弟中山王劉興和侄子定陶王劉欣至長安,加以選擇,準備選一位作為儲君,最後,劉欣被選中,而劉興則因為無才,且是皇弟,倫序不好處理,所以落選。綏和元年(前8年)鬱悶的中山王劉興去世,諡號中山孝王,獨子劉衎繼承中山王。七年後,元壽二年(前1年)當年的儲位之爭勝利者--孝哀帝劉欣去世,也是無子,外戚王氏選中山王劉衎繼位,即孝平帝。劉興最後還是因為兒子而獲得最後勝利。中山王劉興,也是西漢以皇子身份得封諸侯王的最後一人。
孝成帝劉鶩、孝哀帝劉欣、孝平帝劉衎,都沒有後裔。皇太子劉嬰則幼年禪讓,二十五歲被殺,沒有子嗣。
以上即是西漢王朝歷代皇子明細,及封國位置,為了使大家方便閱讀,熟悉地域,各諸侯王封國都是以現在的地理位置加以敘述,以簡單明瞭。
回覆列表
漢高祖劉邦有八個兒子,除了先後登基稱帝的劉盈和劉恆外,最有作為的當屬庶長子劉肥,劉肥不僅將封國治理的井井有條,造福一方,還率軍協助漢高祖平定叛亂,立有軍功,更厲害的是劉肥生了幾個精明能幹的兒子,差一點顛覆了大漢朝。
劉肥的母親是曹氏是劉邦的情婦,和劉邦有染時,劉邦還是秦帝國的泗水亭亭長,後來曹氏生下一個兒子,孩子一直養在曹家,取名為曹肥,劉邦發跡之後,曹肥才改為劉姓,成為劉肥,此時曹氏已經去世了,劉邦追封曹氏為曹夫人!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曹氏形象劉邦稱帝后,吸取秦帝國沒有封同姓諸侯迅速滅亡的教訓,大肆分封劉姓諸侯,劉邦對庶長子劉肥沒有盡過父親的責任,又沒有將其立為太子,心中多少有一些愧疚,於是作為補償,在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劉肥為齊王,定都臨淄,並且下令百姓中講齊國話的都遷移到齊國(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
齊國是西漢初期最大的諸侯國(諸侯大國無過齊悼惠王),擁有七十座城池,韓信為楚王時,楚國有八十餘座城池,但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楚國被一分為二,分出來一個荊國,這樣一來,荊國和楚國都沒有齊國大。
齊國還非常的繁華富庶,在戰國時期,齊國就佔有諸侯“三最”之一,即“秦國最強,楚國最大,齊國最富”,即使到了西漢初期,齊國依然是最富足的地區之一。
齊王劉肥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儘管沒有成為大漢王朝的法定繼承人,但並沒有心懷怨懟,更沒有爭搶皇位的企圖,而是老實本分的履行齊王職責,在相國曹參的輔佐下,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齊國國力日趨強盛。
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御駕親征,齊王劉肥沒有作壁上觀,而是親自統領十餘萬齊軍,與朝廷大軍協同作戰,為平定英布叛亂立下大功,成為劉邦八個兒子中唯一為朝廷立下戰功的,劉邦對劉肥的表現非常滿意。
漢惠帝繼位後,強大的齊國引起呂后的警惕,劉肥來長安拜見天子,呂后打算將其毒死,幸虧劉肥機警,才躲過一劫,後來在內史的建議下,將齊國城陽郡獻給妹妹魯元公主,並尊魯元公主為齊國王太后,呂后大喜,這才放過了劉肥。
劉肥僥倖回到齊國,悶悶不樂,將長安之行的遭遇告訴幾個兒子,並囑託他們要謹言慎行,以免給呂后抓到把柄,再施毒手。
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劉肥去世,諡號悼惠王,其長子劉襄繼任齊王。
很多影視劇中,劉肥的形象被塑造成一個身材臃腫的胖子,而且軟弱無能,其實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劉肥的體型,不知道編劇和導演們的依據從何而來?劉肥名字中有一個肥字,並不一定是胖子!
漢高祖畫像至於劉肥庸碌無能,史書也沒有明確記載,但從治理齊國和統領十萬大軍征討英布來看,劉肥還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的,歷史上有多少皇帝將國家治理得國弊民窮,最終滅亡的?又有多少將領連十萬大軍都指揮不了的?淮陰侯韓信就曾當面諷刺漢高祖最多隻能帶十萬人。
劉肥短暫的一生並沒有留下太多的傳奇事蹟,但他的13個兒子中,被封王的9人中,有7個密謀造反,同一個諸侯後代,竟然有這麼多人造反,這應該也算是個傳奇吧!
劉肥的13個兒子分別是劉襄、劉章、劉興居、劉罷軍、劉寧國、劉信都、劉安、劉將閭、劉闢光、劉志、劉昂、劉賢、劉雄渠。
被封王的9人:
劉肥去世後,長子劉襄繼承齊王爵位,劉襄去世後,劉則繼位,公元前165年,劉則去世,無子,王位空缺。
公元前178年,漢文帝封剷除諸呂有功的劉章為城陽王、劉興居為濟北王。
影視劇中漢文帝形象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將齊國一分為六,封給劉肥的六個兒子,即:
齊王劉將閭
膠西王劉卬
膠東王劉雄渠
菑川王劉賢
濟北王劉志
濟南王劉闢光
造反的7人:
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造反,失敗後,自殺,國除,後來其兄弟劉志被封濟北王。
吳王劉濞密謀造反時,漢文帝封的齊地六王全部參與其中,公元前154年,劉濞起兵之後,濟南王劉闢光、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立即起兵響應。
劉肥封王的9個兒子濟北王劉志在修葺城牆時被郎中令劫持,沒有參與叛亂,叛亂被平定後,被改封菑川王。
齊王劉將閭,起兵前突然反悔,遭到四個兄弟的圍攻,劉將閭一面和叛軍聯絡,一面到朝廷求救,叛亂被平定後,首鼠兩端的劉將閭被朝廷軍隊包圍,劉將閭自殺,漢景帝封其子劉壽為齊王。
濟南王劉闢光、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兄弟四人,戰敗後,要麼被殺、要麼自殺,封國全部被廢除,被朝廷設為直屬領地。
劉肥的兒子們為什麼積極參與造反呢?
主要原因還是作為長子長孫這一脈氏兄弟幾人心裡不平衡,父親是皇長子,沒有成為皇帝,大哥劉襄是皇長孫,在剷除諸呂時,又立下大功,同樣沒有得到皇位,而無任何功勞的代王劉恆卻身登大寶,這也太沒天理了!
更讓他們不滿的是,雖然陸續被封王,但封地全部都來自齊國領土,偌大的齊國,竟然被分割成了幾個小國,這擺明了是削弱齊國嘛!
於是,先有濟北王劉興居造反,後有兄弟六人參與吳王劉濞叛亂,如果不是劉志和劉將閭臨時出了狀況,七國之亂將變成九國之亂,歷史也很有可能被改寫!
七國之亂形勢圖劉肥及其兒子們雖然與皇位無緣,但他的後人中,倒是有一個人做過皇帝,這個人就是劉盆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軍首領樊崇等人擁立劉盆子為皇帝,史稱建世皇帝,赤眉軍被光武帝劉秀擊敗後,劉盆子投降,被光武帝封為郎中,並奉養終生。
劉盆子是劉肥次子城陽王劉章的後人,劉章去世後,兒子劉喜(與漢高祖二哥重名)繼位,沒有參加七國之亂,封國一直世襲下來,直到王莽篡漢,劉盆子一直給人放牛,直到15歲被赤眉軍立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