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工227459850
-
2 # 黑眼歷史觀
宋朝在統一五代十國後,軍事上防守戰可以,主動出擊就不行了,機動作戰也差了很多。
說宋朝軍事弱的,都潛意識裡認為每一個王朝北方的敵人軍事力量一樣。
然而並非如此。
唐宋面對來自草原威脅,匈奴和突厥居無定所的遊牧民族。有國家農耕機制的王朝,對於中原都是莫大的威脅。比如隋唐時期在遼東半島上的高句麗,甚至拖垮了隋朝、曇花一現的吐蕃帝國攻克過長安。
明朝前期面對虛弱的北元,北元內部分裂後,草原上再無統一的勢力。而後期才崛起二十多年的半耕國家後金,就讓明朝陷入困境。
而宋朝,在大王朝裡,唯一一個建國就之初,就面對北方有半耕機制、穩定封建國家機制的王朝。
可見宋朝對外軍事壓力的巨大,宋朝同時又缺乏戰略組織“戰馬”。但是宋朝在這個基礎上堅持了數百年,宋朝腹地百年歌舞昇平,並加大軍事科技開發,南宋末年甚至開發火銃前身的突火槍。只是最後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上。
並不是宋朝比其他王朝弱,而是對手太強。而大多數人眼裡,認為宋朝的對手和其他王朝的對手一樣。
-
3 # 自酌酒杯空對月
宋朝的建立是發動兵變得來的。可謂得國不正。為了防止別人也來這麼一手,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把幾個扶他上位的幾個大將軍剝奪了兵權。為了控制軍隊和限制武將,宋太祖大力拉攏文人,對外宣稱大宋不殺文官,不殺士大夫,打壓武將,提倡以文立國,文人管理武將。導致文人看不起武人,貶低為武夫。社會隨之以讀書為榮,習武之人愈少。每次有戰事,必有文人做監軍或者統帥,導致文武不和。上陣殺敵賣命的是武將。如果失敗又是將士不肯用命,有功又要分一半給文官。導致武將作戰積極性不高,又有文官掣肘,所以武將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最後雖然宋一朝經濟發達,但是武備鬆散,將士不能盡其才,又有文官掣肘,所以屢屢戰敗,文官又苟合割地納歲幣賠款,買平安。宋朝的經濟發達,武器裝備還是比周邊國家先進不少,士兵的戰力還是不錯的。
-
4 # 倚劍飲者
宋朝軍力弱毫無疑問,好多人說宋朝對外作戰勝率達到70%,因此得出宋軍的戰鬥力比漢唐還強的荒謬結論。要知道宋朝的外戰基本都是防禦作戰,人家打到你家門口了,能不拼死防禦嗎?要是擋不住那就要身死國滅了。就像人家欺負你,把你打得滿頭包,不過沒打死你,打累了,然後不小心被你回了一拳踢了幾腳,就撤退了。這就算你打贏了?
宋軍戰鬥力弱,重文抑武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傳統農業社會,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相比軍事上有天然的劣勢。其實漢唐無數次將遊牧民族幾乎族滅,可是無法長時間佔據廣大的荒漠草原,殺了一批又來一批。後來者和殘存的人經過幾十年的繁殖,就像割掉的荒草,又瘋狂蔓延了。大唐雖然軍力強盛,可是由於軍事集團的過度膨脹最終搞死了自己,就像身體內的癌症。宋朝以文制武,從國家管理角度來說,在當時是很先進的,當今世界先進國家都是文官政府,莫不如此!
但是在當時的帝國與現在的民族國家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尚未形成,對於普通老百姓和底層官兵來說,並不太關心當朝皇帝姓什麼。士兵的戰鬥力主要來自於對直接帶兵的將領的信任,本身戰鬥意志不強。宋朝的制度,兵無常將,將無常兵,雖有效防止了軍閥的產生,但也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在宋朝的制度下,當兵沒有多少榮譽感,都是窮人或者犯人,只為混口飯吃而已,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也就是從那時候慢慢形成的觀念!當然軍隊的戰鬥力低下。
防禦作戰中,大家為了保命,天時地利人和,更得有出色的將領指揮,總算保住了兩宋各100多年。然而兩宋最雖然沒有亡於內亂,卻都亡於外敵!
-
5 # 遲到的思想
不弱,但文人治世,對抗中總選擇妥協,個性和膽略最後只能成為退縮,當退無可退,雖然有人能拼死一搏,但為時已晚。
-
6 # 隨時間漂泊1
說起兩宋,大家都會想到兩宋先後被女真、蒙古所滅,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遊牧民族徹底滅亡的朝代。宋朝是一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的一個朝代,GDP一度達到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詩詞歌賦更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韓愈、柳宗元外,其他的六位都是北宋時期人,就連皇帝宋徽宗都是文學書法大家。這樣一個國力與文化軟實力都很強盛的王朝,最終卻被北方遊牧民族馬踏天下,實在令人汗顏。瞭解宋朝的軍制,可以從中解讀宋朝悲慘的命運。
安史之亂以前,中原王朝大都採用府兵制,即設立折衝府,對轄區裡的青壯進行管轄,平時務農,農閒練兵,若有戰事,即自帶糧食兵器到集結點集合,進行作戰。府兵制平時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國家開支不大,基本上杜絕了擁兵造反的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府兵制已經不適合新的戰爭形勢,隨之被募兵制取代。募兵制即政府招募軍隊,進行訓練,發軍餉,吃穿用都是政府提供。武將統兵,平時不參與生產,使得軍隊很容易就被將領掌握,武將地位得已提高,安史之亂便是其產物。後來的五代十國,基本都出現武將造反推翻政權的事,包括宋朝也是透過“黃袍加身”反周而建立的。為了杜絕這種狀況,宋朝透過“杯酒釋兵權”將軍權收回,設立樞密院管理軍隊,樞密院以下設立三司互相制約,重文輕武,文官統兵。北宋初年,禁軍實力較強,可是產馬地隴西和幽雲都不受宋控制,宋朝組建不起大規模的騎兵,宋朝以重步兵和弓弩手為主,機動性差,贏了追不了,敗了逃不掉。宋朝主要軍隊是禁軍,為中央直接控制的軍隊,戰鬥力最強,地方設立廂軍以及民兵,以維護社會治安為主。北宋每當饑荒之年,大量將饑民招入軍隊,故宋朝的兵員眾多,仁宗時達到140多萬,又缺乏訓練,冗兵冗官冗財嚴重,消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神宗時王安石變法,下放了武將的一些權力,宋朝軍隊戰鬥力有所回升,打造出了一支山地精銳——西軍。到徽宗時,宋朝國力依舊強盛,可是這時候軍隊出了問題。當時高俅擔任太尉統軍,他招募士兵有一個特點,就是必須有一技之長,做生意也好,唱戲也好,平時不怎麼訓練,直接將士兵放出去賺錢,當兵倒成了副業,軍隊嚴重不專業化,有些甚至武器都不知道怎麼使用。後來金軍南侵,禁軍毫無抵抗力,再加上宋朝高層的一系列昏招,將西軍家底敗光,北宋滅亡,留下靖康恥。南宋建立後,高宗不敢回汴梁,第一波抗金高潮過去後,金軍大舉南侵,渡過長江,將高宗趕下海,北歸途中韓世忠率水軍打了一個勝仗,後來南宋逐漸將一些權力下放給武將,南宋抗金局面好起來,除了劉光世、張浚、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四將”外,川陝的吳氏兄弟也是赫赫有名。至南宋末年,蒙古南侵,南宋先後出了孟珙、餘階等名將,先後多次擊退蒙古,還曾擊殺蒙哥汗,但蒙古集中了歐亞大陸的資源,南宋敗勢已定,最終無力迴天,亡與崖山。
終宋一朝,重文輕武,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宋朝因為控兵權而得天下,也因為重文輕武導致無法將國力轉化成戰力,亡於異族。
(圖片來自百度)
-
7 # 青言論史
在這裡,我想引用一句史學界很著名的順口溜來回答這個問題:“北宋缺將,南宋缺相。”
今人一提到宋朝,其刻板印象大多都是“有錢但是很慫”,並且連原因都找好了——還不是因為趙老大杯酒釋兵權搞得軍事實力不行了?
這樣的理解思路簡單直接,但是卻不符合歷史的邏輯和實際。比如北宋初年的軍人,都是從五代那樣的亂世走過來的,戰鬥力絕對不可小覷,幾次對遼作戰的失敗也不是因為戰術問題,而是戰略層面上的失敗(比如趙二不懂軍事瞎指揮)。這樣的軍隊,貿然扣一個“弱”,是不合適的。
那麼宋朝的軍隊什麼時候真的開始弱勢了呢?我認為是簽訂澶淵之盟後到王安石變法以前。宋人在和遼國簽訂了百年和平協定後,其武備逐漸廢弛;而承平日久帶來的結果就是重文抑武的風氣甚囂塵上,甚至大英雄狄青居然會被韓琦、文彥博等人嘲諷,真是豈有此理!這一時期的宋軍形象,才是最符合我們印象中那個“弱宋”概念的。
但是在王安石變法以後,這一現狀卻得到了明顯的改觀——最直接的就是經過范仲淹的整編和他的統籌所形成的北宋西軍,在熙寧年間完成了著名的“熙河開邊”,打的西夏幾乎亡國,並且成功收復了河湟地區。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日後的所謂南宋“中興四將”,居然或多或少都有西軍的背景。
宋室南渡以後,儘管苟安於江南半壁,但是軍事實力卻一直不弱。拋開被後世傳頌的“岳家軍”、“韓家軍”不論,即使到了紹興三十一年,金國海陵王南侵時,宋人依然在採石磯依靠文官虞允文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金國大軍。此時的戰力,豈是一句“弱宋”可以打發的?
更遑論在金國滅亡、蒙古南侵的時候,宋人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僅僅依靠江南這一隅之地,和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血戰四十餘年!這樣的國家的軍事實力,難得還能稱得上弱?
只是宋人的問題出在決策層,尤其是南宋更加明顯。即使有岳飛、韓世忠、孟珙這樣的名將,卻依然架不住朝中有趙構、秦檜、史彌遠、賈似道這樣的昏君鉅奸主政。在戰略層面上的失誤甚至昏聵,又豈能是幾個將軍就能解決的問題呢?
也許正如明智光秀喊出的那句話一樣:“敵在前三排!”
-
8 # 偉哥談創業
宋朝包括南朝軍事上失敗有幾個綜合性的原因:1、軍隊管理上。宋初從宋高祖趙匡胤開始,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隱患朝廷,而採取對武將在駐守地和帶領軍隊間頻繁調動,造成了宋朝軍隊管理上“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混亂局面。2、軍隊建設上。宋朝確實存在文強武弱的現象。軍隊建設較松,戰爭中歷練較少,整個軍隊戰鬥力在下降,而文官權力極盛,可以達到當朝斥責皇上的地步。3、敵人壯大。北方以金國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的崛起,其戰鬥力大大增強,政治上越來越穩固,而宋朝閉國理政,缺乏對他們的深入瞭解。綜上幾個原因,宋朝時中國國力極其強盛,經濟文化科學極其繁榮,但軍事上卻極其貧弱,所以面臨少數民族的入侵,滅頂之災不可避免。
-
9 # 舊城流莊
雖然今天我們都以宋為天下正統,但是宋沒有得到天下共識,就是沒有完成大一統。包括北宋也沒有。先宋遼,後宋金,再到蒙古人南下,直至崖山。一路下來,不是給人稱臣納貢,就是在準備稱臣納貢的路上,有時候就在想這幫和趙家天子共治家國(天下),(我真不想稱為天下共治,有那個稱天下的中央王國從建國到滅亡都在給人稱臣的)計程車大夫是不是把平天下忘了。
縱觀整個南宋的防禦戰爭,區域性戰爭都是勝多敗少,但是放在大戰略,戰爭態勢上都敗局。襄陽保衛戰就是典型,襄陽將士拼死守城,大敗元軍。可是最後的結果是城內無糧可食,只能降無元軍,襄陽淪陷。沒有戰略目標,沒有中心思想各自為戰,沒有統籌,是你看整個抗元戰爭史的感概,朝廷即想戰又想和,豈能不敗?
總結來看,宋軍實力不弱,有文天祥之類有風骨計程車大夫戰爭動員,將士保家衛國意願強烈,上陣殺敵勇武。但是武將沒有地位,在朝廷裡受到擠壓,領兵的都是各地文官,行政級別上誰也不聽誰的,結果就是各自為戰,區域性勝利也只能是片刻勝利。就是這樣的宋,獨抗拳打中亞腳踢歐洲的宇宙第一家族幾十年,族長蒙哥還身死釣魚城,又能弱到哪去。
小提一下,兩宋是踐行人本思想走的最遠的朝代,以後的元明清都在開倒車。
人生而為人,得到難得尊嚴,自由,思想空前解放。士大夫風骨、精神讓人望其項背,以身報國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舉族赴國。
-
10 # 萬歲1148858845
根基不穩,根源不正!北宋事實上是由以五代時期的軍閥集團演變而成的奇怪王朝,所謂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對當時的人而言不過還是之前歷次依靠軍閥政變建立的王朝的繼續,如後晉,後漢,後唐,後周,軍事強人依靠軍隊武力奪權,可以說既無民意支援也無絲毫的合理性,趙匡胤所謂的統一戰爭其實不過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地位的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冒險罷了,若無軍功則軍人就無利益可分配,而軍功必須依靠戰爭來實現,但是這個目標的前提就是進攻的對手必須足夠弱小,如後蜀,南唐(富而不強),錢鏐集團,只要對手內部團結一致往往就是無能為力如西夏不過三百萬人口,可是北宋始終是屢戰屢敗!太祖的不抑制土地兼併的政策也是由此而生,大量的軍人被收買為大地主以效忠宋朝,但代價就是王朝的稅基被嚴重破壞,他們利用特權隱匿土地不交稅從而導致政府的土地稅嚴重不足,從而進一步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
-
11 # 虎嘯一生
宋朝的戰鬥力並不弱,但是綜合軍事實力確實不強。戰鬥力取決於身體素質,武藝練習,武器水平,這些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綜合軍事實力包括戰鬥力,軍事機制,綜合國力,國家執行機制,軍事人才等。
為什麼說宋朝的戰鬥力並不弱
太祖皇帝在陳橋兵變後,採用趙普的計策,決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逐步統一天下。用15年的時間先後平定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大軍所到之處,幾乎每戰皆勝。這當時南北朝的亂世中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不能說宋兵的戰鬥力弱。南宋高宗時期,金軍大肆進攻江南,滿朝文武都一心投降,岳飛卻率軍收復建康,襄陽,舉行北伐,順利攻取商州,鄭州,洛陽,大敗金軍,前鋒直到朱仙鎮。打的金軍看到岳家軍旗號就膽戰心驚,在國家支離破碎的情況下還能取得這種成就,所以,宋朝的戰鬥力並不弱。
為什麼說宋朝的綜合軍事實力不強
重文輕武的國策宋太祖深知馬上得天下,卻不能治天下的道理。所以他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重視文教,興詞賦,辦太學,擴大科舉,使用文官監督武官,提高同級別文官的地位等。
輕武主要表現在:將統兵權,握兵權,調兵權進行分別管理,相互制約。軍隊實行更戍法,統兵的將帥定期調動,互換防區,避免將帥培養自己的實力。裁剪軍隊,嚴格控制軍隊的數量。
透過一系列的政策,削弱了武官的社會地位,打擊了武官的積極性,消磨了國民的尚武之風,削弱了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
歷代皇帝軟弱無能宋朝直太祖皇帝以後的皇帝,幾乎沒有開疆拓土的,而且政治上也沒有太大的建樹,甚至沒有幾個算得上是守成之君。仁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總,孝宗,光宗,寧宗,理宗,杜宗等等。
軍事領導人才的不幸命運宋朝皇帝深受太祖的影響,對武將擔心受怕,宋朝開國以後的軍事人才,幾乎沒有一個善終的。楊業,岳飛,韓世忠等等,幾乎很難獨立自主的發揮作戰的能力,而且深受朝廷猜忌。
奸臣誤國誤民主要講南宋時期,當時兩位皇帝在被俘虜在金廷,遭受的屈辱可想而知。作為輔國大臣不思同心協力,共克時艱,恢復中國,卻一味的慫恿南宋皇帝變遷都城,向金軍投降,陷害國內的抵抗英雄,最著名的就是秦檜夫妻。
-
12 # 風去了無痕D
一句話概括一下宋朝,叫作:上畏敵如虎,縱有堅甲利兵亦枉然!
宋朝的皇帝與知識分子階層,是活在矛盾之中的。所謂輕武,是從體制上想盡一切辦法壓制武人,絕不讓武人有政治發言權。
同時,他在軍隊的武器裝備上,他們又非常重視,也捨得花錢。如步人鎧、神臂弓等這些東西,也是實打實的軍國利器。
但是,不給軍人應有的政治地位,你就是給他們裝備了原子彈,戰鬥力也仍是渣。這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所以,客觀的講宋軍戰鬥能力。表面上看是不弱的。但由於廢了軍功封爵,軍人政治地位低賤,軍隊的榮譽感差了,雖然裝備好,追求戰慾望又是不強的。這一點上,與先秦漢唐時代的軍隊,就有本質上的區別了。
徹底廢了軍功封爵,唯科舉入仕的體制,使得宋朝開始,從貴族至平民良家子,再也不像先秦漢唐般,把習武從軍視為延續家族榮譽與光宗耀祖改換門庭的途徑。這樣,本應為國之爪牙的軍士階層,漸漸的,就成了人人瞧不起的賊配軍了。
然而宋軍為何在北宋之後,又能維持了南宋王朝一百多年呢?
這個,就是歷史慣性問題。畢竟在宋朝之前的近二千年來,武士與軍隊將門,在歷代中原王朝中,一直是個社會地位尊崇的存在。
所以,雖然朝廷的國策開始輕武了,但社會整體上,還有小部分漢唐風餘烈殘存,所以,北宋之後,雖整體上衰弱了,但屢有名將與勇士出世。北宋滅亡了,還有陝西將門,韓世忠,岳飛等人~都是當世虎臣,萬人之敵。因此,他還能把南宋撐下去。
可以拿北宋末與明末對比一下。
北宋直到滅亡時,大多數宋軍,只要將領夠強,士卒們還是不懼怕與金人列陣野戰的。結陣野戰,至北宋末期,仍是宋軍精銳部隊的強項。(南宋後,慢慢就越來越差了)所以,王朝能繼續維持下去。
而明末時,明軍哪怕是最精銳的關寧軍,打仗也是隻憑深溝堅城死守,基本已喪失了與八旗結陣野戰的勇氣了。所以,有長江之險,仍然與無險可依一樣。
兵法曰,外無可戰之兵,則無可守之城。軍隊野戰的能力與勇氣一旦喪失了,那再險的天險,也不是天險了。而野戰能力為何會喪失?社會崇武之風的消失是主要原因。
北宋滅亡,有西軍將門與岳飛等等強兵猛將。而南宋殺了岳飛之後,實質就是又一次用行動徹底壓制了即將再度興起的武風。
等南宋再一次面臨滅亡危險時,再出不了能挽天傾的大將名臣與強兵猛將了。那麼,這回就是真的徹底亡了。
-
13 # 華豎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跟著柴榮打天下的有功之臣,出生入死,九死一生,最終成為周朝的執掌軍權的重臣,這是他憑本事打出來的。待到柴榮去世後,剩下的孤兒寡母終無所助,趙匡胤黃橋兵變黃袍加身,取而代之,由此可見趙匡胤是一個軍事武功極高的英主,治兵與統御都是很優秀的。但他在取得皇位後,看到了兵權對一個朝代的更替帶來極大的威脅,可謂成也兵權,敗也兵權,因為在他當政以後就對軍權格外的重視,透過兵酒釋了主要將領的兵權,又在政治制度中對軍隊的管理設定了種種的”防火牆“。
為了防止軍權旁落,造成陳橋兵變這樣的事,宋朝整體上採取了尚文抑武的治理方略,兵無常帥,這種策略也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文化和經濟的極盛,當然負作用就是軍事被相對壓制,靖康之恥留下了歷史上一大汙點,也給後人留下了軍力不堪的印象。但事實上,宋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弱,在一定時期裡對於周邊還保持了相當的優勢,兵力不弱,弱在指導思想上。
在武器裝備上,宋朝配備了床子弩,跑車都遠端攻擊武器,甚至還有震天雷等火器火藥武器,這在當時絕對是領先的高科技。
北宋時期主要的外敵是遼金,西夏等境外力量,這一時期,北宋和外敵勢均力敵,各有勝負,保持了一種相對的平衡,但到真宗時從上到下,錯誤的估計了形勢,在策略上失算,簽訂了澶淵之盟,換來了數十年的安定和平,其實北宋之實力完全在遼之上,無可懼其威,但無耐宋真宗懼怕,胸無大志,由此拉開了一段屈辱史。在這之後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從此宋軍就不堪一擊了。
待到金軍南下,北宋滅亡後,南宋在一段時間內興起了聲勢浩大的反金運動,韓世忠、岳飛等收復了不少失地,在戰術上取得了不少勝利。此一時期,宋朝軍力實則不弱,但趙構害怕收復失地而要迎回宋欽宗,自己無所應對,就對諸將採取了卑鄙的陷害手段,致使光復中原成為夢想。再後來,蒙古大軍殺來,來勢洶洶,所到之處,頃刻覆國滅城,但南宋與其周旋40餘年,直到涯山之戰後方滅國,表現出了很強的軍力。
宋朝不是兵弱,不是將弱,而是統治者患得患失,且一脈相承,胸無大志,缺少文治武功的大治格局,只求得安享歡愉,故而成為了歷史上被受欺負的弱宋。
-
14 # 文獻歷史
大家好,由我給大家講述你們不知道的歷史!
宋詞就是男歡女愛,且不要說歐陽修、蘇軾等那些糜爛的私生活,柳永,張先,秦觀等風流成性的才子們,當時,就包括豪放派的辛棄疾,也寫了好多諸如《更能消幾翻風雨》等描寫婚外戀之作。狎妓冶游,攜妓獻藝,歌妓佐歡,蓄養孌童,已成為當時士子們的生活風氣,無論是家養一批,自娛自樂,還是乾脆去“煙花巷陌”擁香作詞,歌妓舞女,上行下效養孌童,最終,便也就成為了他們必不可少的習慣。
當一個社會崇拜手無搏雞之力書生,那麼這個社會就整體形態也不會有什麼意外。尚武不不一定被打死,也許是打人那個,但是不尚武註定捱揍。精宋這麼多年,真不想這麼殘酷的評價宋朝。
我最佩服宋朝皇帝,跟遼國有檀淵之盟。已經互相貿易。本來遼國在北方擋住了金國南下的腳步,結果聯合金國一起打遼國,然後宋朝繼續撕毀跟金國的海上之盟,聯合蒙古打金國。本來有蒙宋協議,蒙古答應給河南了,偷襲以前金國佔領領土,多次殺蒙古使臣,賈似道扣押蒙古使臣十六年。就怕蒙古不南下啊。
而整個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北京,天津,湖北,開封跟西安,整個以秦嶺淮河以北,就是所謂的金國,還有安徽阜陽也在淮河以北,也是金國。我們家是河北承德,精宋這麼多年,才發現我們就一直是金國,毀童年啊。
再說一下戰鬥力。金國在護步達岡之戰,2萬金國鐵騎追著70萬遼國大軍殺。有人說什麼女真不滿萬,士氣原因,所有人都忽略了,金國的人馬具裝重騎兵,鐵浮屠的作用。跟中國甘肅寧夏地區的鐵鷂子一樣。都是跟歐洲十字軍一樣的重騎兵。
因為金國的實際領土,是中國古代中心地帶。除了南方一些蠻荒之地,宋朝真沒多少地方。要知道明朝,中外文獻在廣西壯族,寧夏回族,雲貴,四川都是土司,到今天還是不一樣,有爭議的地方。
同樣要說的是甘肅,寧夏,地區的政權西夏,同樣有人馬具裝重騎兵鐵鷂子。甚至為了對付蒙古套馬索戰術,將人跟馬用鐵鏈固定在一起。以防止蒙古騎兵用套馬索,給拉下馬。
再說宋朝戰鬥力,聯合金國時候,金國把遼國打的潰敗不成軍,省下殘兵敗將的遼軍。十萬宋軍浩浩蕩蕩而來,耶律大石對陣种師道,楊可世;蕭幹對陣辛興宗,王淵。結果,楊可世、王淵打到身負重傷,也打不退遼軍,最高統帥童貫臨戰失措,最終導致宋軍全線潰敗,死傷枕籍數十里!
讓金國打成狗的遼軍,碰上宋朝了怎麼就成小強了?說一次指揮失誤也行,結果二打幽州。
宋軍名將种師道、和詵等人全都因為上次戰敗被撤職,有了這些替罪羊,具體指揮作戰的是大將劉延慶,劉光世父子。還是面對被金國打成狗的遼軍,還是耶律大石和蕭幹,這次打的更慘,本來郭藥師已經打進了幽州城,可是接應的劉光世所部玩失蹤,大將軍劉延慶又進退失據,誤信謠言!十萬大軍,再次潰敗,又是一場大敗仗。一瀉千里。
總共發動了兩次收復幽州的大規模作戰,遼國的兩個指揮官一個是文官耶律大石,另一個是雜牌軍將領蕭幹。就這麼兩個遼國非主流戰將,一幫被金國打成狗的殘兵。連續兩次把十萬宋軍給打的潰不成軍!我真想問,你們在幹什麼?
宋朝沒有馬,沒有金華人馬具裝重騎兵,鐵浮屠,可以理解。但是已經是苟延殘喘遼國敗軍,不是遼國的名將耶律休哥,蕭撻凜,耶律斜軫,耶律奚底,韓夢殷,不是那些名將,勇將。就一個1115年中進士,提升為翰林應奉,歷任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的這麼一個文官耶律大石。怎麼就打敗了?
中國古代重騎兵鐵浮屠,鐵鷂子,被蒙古騎兵以套馬索戰術終結,套馬索技術不是一朝一夕,那是常年套Mustang練出來的。以下是外國文獻中蒙古騎兵裝備
2水壺,2套馬索,食甕,盾牌,重錘,裝耳朵,人頭計算戰功布袋。蒙古騎兵戰鬥力,不評價了,征服世界,所有外華人承認的。
宋朝從建國起,為了防止出現強勢軍人集團導致政權不穩,在其政治體制中明顯提出並實施了重文輕武的管理體制。在宋朝的南宋和北宋兩個階段,雖然一般人印象當中宋朝重文輕武,導致軍事力量不強,並失去了北方大部分國土,但就是這樣,依然享國319年。從大一統的秦朝開始算,宋朝是所歷經的朝代中存在時間最久的朝代。這不禁讓人納悶,宋朝歷史上一直被外敵侵略,如果軍事實力真的弱,為何卻能存在這麼久?
回覆列表
從 中唐起,武將藩鎮掌控兵權,政權,尾大不掉使皇權旁落。從安史之亂到朱溫,你稱王來我稱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殘唐五代時期。到了宋朝一開始就削藩實行文官治國,一改武人專治的蔽端,實行中央禁軍制度,把兵權牢牢地撐控在皇帝手中,提拔升遷全由皇帝說了算。如有情況,派大將點兵出征,戰事畢,就收回兵權。大將想造反也沒門,下面軍校不是你的人沒人跟你走。這樣一來皇權是安全了,但武將不專兵的缺點又凸顯,將軍不熟悉下屬,下屬也不熟悉將軍,這使戰力大打折扣,在外敵當前不堪一擊,終亡於契丹女真蒙古之手。所以唐朝亡於內憂,宋朝亡於外患。不是那個時代人不行,都是制度設計惹得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