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司馬懿和諸葛亮同屬三國謀略之士,諸葛亮不用多說,那如何看待司馬懿?
6
回覆列表
  • 1 # 哲懿2020

    司馬懿

    三國時期政治人物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權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的政權。

    司馬懿

    魏國權臣、政治家、軍事家 晉朝追封皇帝 曹魏太傅、錄尚書事、舞陽侯

    國家:東漢→曹魏

    時代:東漢→三國時代

    主君:曹操→曹丕→曹叡→曹芳

    姓:司馬姓

    名:懿

    字:仲達

    封爵:河津亭侯→安國鄉侯→向鄉侯→舞陽侯

    氏族:河內司馬氏

    籍貫: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

    出生: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後漢河內郡溫縣

    逝世:魏齊王嘉平三年八月初五251年9月7日(71–72歲)曹魏洛陽

    廟號:高祖(晉朝追崇)

    諡號:宣文侯(251年追諡)→宣王(264年追諡)→宣皇帝(晉朝追諡)

    墓葬:高原陵

    親屬

    父親:司馬防

    母親:奇庭

    元配:宣穆皇后張春華

    側室:張夫人、伏夫人、柏夫人

    元配之父:張汪

    元配之母:山氏

    兄弟:司馬朗、安平獻王司馬孚、東武城戴侯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安城亭侯司馬通、司馬敏

    嫡子:世宗景皇帝司馬師、太祖文皇帝司馬昭、平原王司馬乾

    嫡女:南陽公主、高陸公主

    庶子:汝南文成王司馬亮、琅邪武王司馬伷、清惠亭侯司馬京、扶風武王司馬駿、梁孝王司馬肜、趙王司馬倫

    其他親屬

    祖父:司馬儁

    高祖:司馬卬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諡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后,追尊諡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文獻:《晉書·卷一 帝紀第一(中華書局點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於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華書局點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雲‘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

    生平

    早年經歷

    司馬懿家族數代為官,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出生於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司馬懿少年時期就胸懷謀略,當時正是東漢末年亂世,司馬懿“常慨然有憂天下心”。素以知人善任著稱的南陽太守楊俊曾見過少年司馬懿,他說司馬懿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計掾。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訊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痺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闢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覆盤桓,便收之”。司馬懿畏懼,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公子往來遊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魏略》記載召闢過程有所不同。說是司馬懿好學,曹洪自以為才疏,想讓司馬懿去幫助他,司馬懿恥於和曹洪來往,藉口病到拄柺杖的地步無法去見曹洪。曹洪記恨司馬懿,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徵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扔了柺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

    文獻:《北堂書鈔·卷第一三三》之杖二十二·託病拄杖條

    《晉書》記載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而得以無事。

    司馬懿先後擔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和丞相主簿,並跟隨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見劉備剛剛奪取益州,腳跟未穩,勸曹操接著攻打劉備,曹操不聽。曹操班師後司馬懿跟隨曹操參加第三次濡須口之戰。

    文獻:《晉書》卷1: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從討張魯,言於魏武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既而從討孫權,破之。

    軍事才略

    聯孫抗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馬懿任丞相軍司馬,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派任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七月,關羽攻荊襄,圍魏將曹仁,水淹于禁七軍;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劉。

    因漢獻帝在許都,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河北。蔣濟、司馬懿等人當時勸阻:“于禁是被洪水所淹,不是戰敗失守,所以國家大計並沒受損,現在遷都既示弱於敵,又使人心不安;劉備、孫權外親內疏,現在關羽得意,孫權必定更不高興,把這事告之孫權,坐山觀虎鬥,則樊城之圍自解”。曹操聽從他的計策,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江陵,用假冒商船之計連破關羽設下的烽火臺,攻佔眾多城池,關羽只好回援,魏軍趁勢追殺,關羽損失大量兵馬,最終於麥城附近中東吳埋伏而敗亡。曹孫聯盟勝利,樊城之危解除。

    文獻:《晉書·宣帝紀》:是時漢帝都許昌,魏武以為近賊,欲徙河北。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魏武從之。權果遣將呂蒙西襲公安,拔之,羽遂為蒙所獲。

    徐晃擊退關羽後,曹操嫌惡荊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們都遷走。司馬懿認為:“荊楚輕脫,易動難安。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曹操從之,沒有移民。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復出歸化。

    曹丕繼魏王位後,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當時孫權率兵向西,朝議以樊城、襄陽無谷,不可以御,請召當時鎮襄陽的曹仁回宛。司馬懿說:“孫權新破關羽,這是想和魏結交的時候,必不敢為患。襄陽是水陸之衝,禦寇要害,不可棄。”不被聽從。於是曹仁焚棄樊城、襄陽,孫權果然沒有來犯,曹丕悔之。曹魏代漢後,以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黃初二年(221年),遷侍中、尚書右僕射。

    抵禦孫吳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逝世。孫權得知後,於八月出兵攻魏。命吳左將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孫權一路為魏軍所敗,撤兵而走。司馬懿擊敗諸葛瑾,並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餘級。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

    文獻:《晉書·宣帝紀》:孫權圍江夏,遣其將諸葛瑾、張霸並攻襄陽,帝督諸軍討權,走之。進擊,敗瑾,斬霸,並首級千餘。遷驃騎將軍。

    擒斬孟達

    司馬懿的軍事才略還表現在孟達叛魏事件上。孟達原為蜀漢降將,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縣)。曹丕死後,孟達欲叛魏歸蜀。司馬懿偵知訊息後,一方面寫信麻痺孟達,一方面遣軍進討,八日內行軍一千二百里。孟達給諸葛亮信中認為司馬氏率軍來討,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所以當司馬懿提前二十餘日趕來時,完全打亂了他的叛亂計劃。司馬懿前後總共只用了十六日,即破上庸,斬殺孟達。

    抵禦蜀漢

    魏太和四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合攻漢中,但因天雨而罷兵。

    文獻:《晉書·宣帝紀》:與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溯沔而上,至於朐䏰,拔其新豐縣。軍次丹口,遇雨,班師。

    魏太和五年(231年)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明帝讓司馬懿駐紮長安。諸葛亮先是圍祁山,又招鮮卑軻比能響應。司馬懿命令費曜、戴凌等留四千兵守上邽,其餘兵力皆往祁山救援,司馬懿親率大軍前往隃麋。就在司馬懿以為諸葛亮主攻祁山時,不料諸葛亮卻反其道而行,得知司馬懿大軍要來,分兵留攻祁山,自己卻率主力奇襲上邽,迎擊司馬懿。郭淮、費曜等出擊諸葛亮,卻被諸葛亮大敗。司馬懿與諸葛亮遇於上邽之東,諸葛亮不斷後撤將司馬懿引誘至滷城祁山。司馬懿既至,登山掘營,不肯戰。軍將領數次請戰,司馬懿都不準,被譏笑:“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在眾將的一再要求下,五月十八日,司馬懿命襲擊蜀將王平所部,卻反遭諸葛亮逆襲,魏軍為魏延、高翔、吳班等人所破,退保營寨。

    文獻【1】:《三國志》卷35引《漢晉春秋》:亮圍祁山,招鮮卑軻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長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滷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文獻【2】:《晉書》卷1:明年,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於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張郃勸帝分軍住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 ”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六月,諸葛亮向漢中撤退,司馬懿命張郃率軍追擊,張郃中箭身亡。(《魏略》)

    魏青龍二年四月(234年),諸葛亮佔據渭河南武功五丈原,想北渡渭河,被大將郭淮阻攔而失敗。諸葛亮只能在渭河南與魏國大都督司馬懿對峙。由於戰術上的敗勢,司馬懿據險堅守,對峙百餘日後,蜀軍糧盡而自退。諸葛亮曾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司馬懿寫奏章向魏明帝請戰,明帝下令不許出戰,並派衛尉辛毗持符節制止魏軍。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再派人至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只向漢使詢問諸葛亮寢食和管理政事的繁雜,不過問軍旅之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其後,兩軍對峙一百多天。諸葛亮的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八月,諸葛亮終於病倒。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到前線去探望,回到成都時,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病逝,享年五十四歲。當楊儀等人整軍而還時,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親自率兵來追;姜維見司馬懿追來,反旗鳴鼓,司馬懿不知諸葛亮已死,下令停止追擊,全軍返回。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從容退進斜谷,百姓流傳一諺語:“死諸葛驚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後,說:“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的時候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後想怎麼做。)司馬懿到諸葛亮駐軍營壘處所察看,感嘆說:“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沒有追上蜀軍而退軍。此後,司馬懿成為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次年正月戊子日升遷為太尉。

    文獻【1】:《資治通鑑·卷七十二》:是月,亮卒于軍中。長史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司馬懿,懿追之。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斂軍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懿聞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營壘處所,嘆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還。

    文獻【2】:《三國志·魏明帝紀》:(青龍)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將軍司馬宣王為太尉。

    平定遼東

    青龍五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對抗朝廷。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遣59歲的司馬懿率軍4萬,前往征討,途中司馬懿路過故鄉溫縣,會見父老鄉親,感慨萬千,做詩一首:“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六月進至遼水。

    文獻:《晉書》卷1:景初二年,帥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發自京都。車駕送出西明門,詔弟孚、子師送過溫,賜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農以下皆往會焉。見父老故舊,讌飲累日。帝嘆息,悵然有感,為歌曰:“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公孫淵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佯攻圍塹,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直取公孫淵根據地襄平,迫使敵軍放棄圍塹回軍救援襄平。司馬懿督軍回首山,迎戰敵援軍,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曾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寫信給公孫淵說:“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也。”

    文獻:《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注引《漢晉春秋》有末二語云:“司馬懿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也”,不雲遺書。

    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首,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予採納。一月有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起土山、挖地道、造樓車、鉤梯等攻城器具,晝夜強攻。守軍糧食將盡,軍心動搖,楊祚等先降。

    八月,襄平城破,公孫淵率數百騎兵突圍,被殺於梁水。司馬懿把襄平城內平民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餘人及公孫淵政權官員將軍等二千餘人全部殺死,並將屍體堆積起來,號稱“京觀”。遼東四郡為魏所據。

    文獻:《晉書》卷1: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誅殺曹爽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輔佐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要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曹爽最初因司馬懿德高望重,像對父親一樣對他,不敢自專。但不久曹爽聽親信丁謐之謀,排擠司馬懿,明升暗降,遷他為無實權的最高虛銜太傅,自己專擅朝政。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發動政變並控制京師,將曹爽族滅。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又稱正始之變。司馬懿時年70歲。

    文獻:《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載時間為景初三年二月丁丑日任命,為公元239年3月13日。

    事後,司馬懿被冊命為丞相,進爵安平郡公,增食邑萬戶,群臣奏事不得稱名,但他上書十餘次辭讓,故其官爵仍為太傅、舞陽侯。朝廷加他九錫,仍然辭而不受。奪權之後司馬懿藉口生病連皇帝曹芳都不去朝見,遇到國事,皇帝曹芳反而要去司馬懿宅邸親自詢問司馬懿。

    文獻【1】:《三國志·三少帝紀》裴注引孔衍《漢魏春秋》:詔使太常王肅冊命太傅為丞相,增邑萬戶,群臣奏事不得稱名,如漢霍光故事。太傅上書辭讓曰:“臣親受顧命,憂深責重,憑賴天威,摧弊姦凶,贖罪為幸,功不足論。又三公之官,聖王所制,著之典禮。至於丞相,始自秦政。漢氏因之,無復變改。今三公之官皆備,橫復寵臣,違越先典,革聖明之經,襲秦漢之路,雖在異人,臣所宜正,況當臣身而不固爭,四方議者將謂臣何!”書十餘上,詔乃許之,復加九錫之禮。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漢氏崇重,故加九錫,此乃歷代異事,非後代之君臣所得議也。”又辭不受。

    文獻【2】:《晉書》卷一:帝以久疾不任朝請,每有大事,天子親倖第以諮訪焉。

    嘉平二年(250年),皇帝曹芳下詔在曹魏首都洛陽設立司馬懿的家廟。

    文獻:《晉書》卷一: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廟於洛陽。

    王凌之亂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密謀廢立,迎曹操子曹彪登帝位。陰謀洩漏,司馬懿夷王凌、令狐愚三族,並賜死57歲的曹彪,為史載壽春三叛之一。之後司馬懿把曹魏宗室遷至鄴監視,不准他們結交他人。

    文獻:《晉書》卷1:悉錄魏諸王公置於鄴,命有司監察,不得交關。

    身後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於洛陽,享年72歲。承其遺願,辭讓郡公和殊禮,不樹不墳,不設明器,葬於首陽山。諡文(舞陽文侯),後改宣文(舞陽宣文侯)。264年,子司馬昭獲封晉王,旋即追尊司馬懿為晉王,諡號宣王。265年,孫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為皇帝,廟號高祖,諡號宣皇帝。

    文獻:《晉書·卷一 帝紀第一(中華書局點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於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華書局點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雲‘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

    治國之道

    司馬懿在上邽興屯田,京兆、天水、南安興冶鐵,穿成國渠,築臨晉坡使雍涼足食,並有餘力供給關中不足。後來又大興屯田於淮北,穿廣槽渠。

    司馬懿曾向曹操建議軍事屯田制,而曹操採納後不久便病逝了(曹操死前已經有屯田制)。管理軍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將、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員,都是在曹丕稱帝后的黃初年間(220—226年)設定的。所以,事實上軍屯的推廣在曹丕時期。曹魏軍屯其主要基地設定在和孫吳、蜀漢對立的地帶(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長安、槐裡、陳倉等地),而這裡基地的開創都經過司馬懿的督工:

    太和四年,司馬懿上表建上邽軍屯。主持具體事宜的是度支尚書、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

    文獻:【1】《晉書·食貨志》:宣帝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

    文獻:【2】《晉書·安平獻王孚傳》:“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興修水利,而“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裡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使得‘國以充實’。

    文獻:【1】《晉書·食貨志》

    文獻:【2】《晉書·宣帝紀》:青龍元年,穿成國渠,築臨晉陂,溉田數千頃,國以充實。

    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饑荒,司馬懿調5百萬斛粟運往洛陽,足見關中存有大量糧食。

    曹操時魏國就曾“開募屯田於淮南”(《三國志·魏書·倉慈傳》),但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馬懿主持對吳作戰時,始與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建立軍屯。正始四年(243),司馬懿又‘在於積穀,乃大興屯田,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於潁之南北,萬餘頃。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於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因欲廣田積穀,為兼併之計,乃使鄧艾行陳、項以東,至壽春地’(《晉書·食貨志》),使得‘遂北臨淮水,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沘水四百餘里,五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線。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文獻:《晉書宣帝紀》:(正始三年春)三月,奏穿廣漕渠,引河入汴,溉東南諸陂,始大佃於淮北

    在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鄧艾、王基、州泰、賈越等人,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文獻:《太平預覽》九五引虞預晉書:上雖服膺文藝,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內外多難,謀而鮮過,舉必獨克,知人拔善,顯用仄陋。王基、鄧艾、周秦(實為州泰)、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於朝,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遠征遼東。時曹魏大修宮室,加上軍用物資,以至百姓飢弊。出征前,司馬懿勸明帝說:“昔周公營洛邑,蕭何造未央,今宮室未備,臣之責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窮,外內有役,勢不併興,宜假絕內務,以救時急。”司馬懿勸諫曹叡不要大修宮殿勞民傷財,以保國之根本。曹叡死後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文獻:《晉書·宣帝紀》:初,魏明帝好修宮室,制度靡麗,百姓苦之。帝自遼東還,役者猶萬餘人,雕玩之物動以千計。至是皆奏罷之,節用務農,天下欣賴焉。

    軼聞

    《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心裡猜忌而表面寬和,內心多疑但能靈活應對。曹操察覺司馬懿有雄心豪志,且聽聞司馬懿有狼顧的模樣。曹操打算驗明,所以先叫司馬懿在前頭走,再故意喊司馬懿,只見司馬懿身體不動,只有頭轉向後看。曹操又曾經發了一個噩夢,三匹馬同在一個槽裡進食,醒來後十分不快。曹操感到不好,召曹丕說道:“司馬懿不會甘做人臣,將來必干預你的朝政家事。”這是三馬同槽的典故,此槽不是馬槽,是暗指著司馬氏吃掉曹氏,而且按照後來的史實走向來看,“三馬”還可以解讀為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三人,他們共同為之後的司馬炎代魏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而司馬懿更加勤於職守,廢寢忘食,甚至餵馬之類的小事都親力親為,也終於使曹操安心。

    文獻:《晉書·宣帝紀》:“帝(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曹操)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司馬懿年少時和三國時的著名隱士胡昭關係很好,同郡的周生要加害司馬懿,胡昭聽說後涉險趕來搭救,“邀生於崤、澠之間,止生,生不肯。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

    文獻:《三國志·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注引《高士傳》載:“初,晉宣帝為布衣時,與昭有舊。同郡周生等謀害帝,昭聞而步陟險,邀生於崤、澠之間,止生,生不肯。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

  • 2 # 樂在種花家

    評價司馬懿,一個字“忍”。一句話:鷹視狼顧。

    當曹操在世時,偶爾露一把機鋒。引起領導注意就行了。當時不出風頭。因為曹操周圍的謀臣太多了,前輩太多了。你再厲害也輪不到你表演。

    轉而投注曹丕,司馬懿看人賊準。這是他一生的最大優點。在曹丕面前就兢兢業業,多做事,多出主意,讓領導離不開你。曹丕上位後期也離不開司馬懿了。

    對外,諸葛亮在時,司馬懿也是苦忍。最出名的就是諸葛亮送了他一套紅色的女人衣服來羞辱他,但是他卻不動聲色,還忍了下來。熬到亮哥死去。這時候天下就輪到司馬懿表演了。

    可以說司馬懿一生隱忍,熬死了曹操、曹丕兩代老闆,熬死了諸葛亮這個最大對手。最後在70多歲的時候還是奪得了江山,贏個三家歸晉。

    鷹視狼顧

    鷹視是指目光銳利而貪婪。而狼顧是指在肩頭不動的情況下,頭能180度轉。

    後人相傳有此面相之人,皆是狼心狗肺,心術不正,又傳有此面相之人,乃有帝王之志。這些都是後人的貶義詞,畢竟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家的牌子沒做好。屬於竊國者。

    但是以我看來,這何嘗不是一種褒義詞。鷹視代表看的遠,看得準。狼顧代表想得深,思慮周全。看的遠想的多的人才能這麼隱忍。

    司馬懿的謀略和野心,其實也被曹操所看穿,曹操臨死前告訴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一語中的。

  • 3 # 朝天登

    古書上,評價兩人,一個未來先知,一個過後方知。

    以我看史家是在據個人所好,給了評價,引導後人。

    但我千年後方知司馬,治理之國,統一入晉。

    所以請點評!

  • 4 # kobelwj

    其實很多人從陰謀論中覺得司馬懿好像用兵如神,機關算盡,但實際不是。現在很多陰謀論學家為了博取眼球甚至吹出了司馬懿能掌管生死,司馬懿說諸葛亮什麼時候死就什麼時候死,很多對歷史不懂的人就會道聽途說,人云亦云。

    實際上,當年北魏佔據大半的州郡且都是中原地區為主的,其人口,金錢,糧草是吳蜀無法比的,其他的就不同過多的敘述了。由此得出只要長時間的消耗,吳蜀是不可能打得過魏了。

    司馬懿只是一個相對聰明的人知道死拖就能取勝之道,故他能一直跟諸葛亮耗著。其實有關注歷史的人都知道,為什麼其他人打諸葛亮必輸,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急躁冒進,一直主動出擊卻未能擊敗諸葛亮,而司馬懿卻能跟諸葛亮耗著甚至耗死諸葛亮。

    綜上所述司馬懿只是一個相對聰明的人。

  • 5 # 汐水柔情

    司馬懿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戰略家,司馬懿這個人說謀略還是有一定水平,但是人品就比較差了。

    司馬懿前期給曹操獻計,聯盟東吳,使得吳蜀聯盟破壞,關羽戰死,這一計還是比較高明的,之後緊接著輔佐曹家三代君主,雖然寸土未得,但是對魏國的政治發現還是有一定的貢獻的,司馬懿也算得上是比較出色的一個政治家。

    在戰略方面,司馬懿面對孟達造反,玩了一手千里滅孟達,這一戰略水平非常之高,殺公孫淵等都是表現出司馬懿超高的軍事才能,但是在面對諸葛亮時,司馬懿也自知不如諸葛亮,採取防守戰略,雖然窩囊至極,佔盡各種優勢,卻只能任憑諸葛亮百般羞辱,確實是非常窩囊,但是在當時,司馬懿的戰略是正確的,出擊必敗,還不如死守,等待諸葛亮退兵。

    司馬懿一生戰略表現的還是不錯,但是一生還是非常窩囊,從輔佐曹操開始到高平陵之變之前,司馬懿都是非常的窩囊,抬不起頭,在曹操、曹丕、曹睿、諸葛亮面前,可以說一點尊嚴的都沒有,打仗有過風光,也有過窩囊,但是司馬懿這個人品質非常差。

    後代對司馬懿的評價,負面居多,因為他的品質差,造反,心狠手辣,同時培養出的子孫後代,更是兇狠手辣,即使開創了新朝代,但是司馬懿卻是中國的罪人,這都是他的子孫品質太差,跟他一樣,最後也落得個司馬滅族的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蛋糕需要哪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