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崔浩暢談歷史

    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對成功趨之若鶩,對失敗避之唯恐不及。

    可人生的成功和失敗,有時並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有時我們確信做某事會成功,可惜我們失敗了;有時我們預判自己會失敗,可是我們又反而成功了。

    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加強對人生成敗的研判力度,確保自己多勝少敗呢?

    或許,研究下曹魏司馬懿平定淮南一叛的歷史,我們會從中獲取研究人生成敗、爭取多勝少敗的啟發。

    那麼,就讓我們以期待收穫的目光,去進入那個爾虞我詐、異彩紛呈的三國時代。

    公元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政變後,司馬懿將束手就擒的權臣曹爽及其一家滅族,然後取代曹爽,成為曹魏新一代權臣。

    將曹爽及親信滅族的曹魏新任權臣司馬懿

    至此,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魏國不姓曹了,改姓司馬了。

    俗話說,為了鞏固自身權勢,加強對國家的統治,統治者進行管理的佈局往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作為一朝權臣,司馬懿的佈局當然也是另一群朝臣。

    於是,朝廷中央,曹爽親信的曹羲、曹訓、曹彥、何晏、鄧颺、丁謐、畢軌等人盡數被滅族,司馬懿親信或看重的人才逐漸佔據中央的顯赫要職。

    與此同時,地方上,鎮守關中管理軍事的原本是曹爽信重的夏侯玄,不過被司馬懿撤職,取代他的是司馬懿親信的郭淮;同理,鎮守荊州的原本是曹爽的親信李勝,後被司馬懿殺掉,取代他的是司馬懿信用的王基、王昶。

    防守西部、抵禦姜維的郭淮

    不過,等到更換曹魏東南地區的軍政要員時,司馬懿犯難了。

    因為鎮守淮南的是忠於曹氏皇族的王凌。

    王凌,出身於太原王氏,被曹爽任命為車騎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

    論官職,車騎將軍是除曹爽(大將軍)外官職最高的將軍;

    論資歷,王凌是指使呂布誅殺董卓之王允的侄子,時年77歲,比司馬懿年長。

    所以在收回王凌的軍權問題上,司馬懿著實費了一番周折:

    起先,司馬懿以魏帝曹芳的名義徵召王凌回朝中擔任司空,不過王陵一直找各種藉口推辭,拒絕入朝;

    然後,為了在與司馬懿的權力鬥爭中佔據主動地位,王凌主動找兗州刺史令狐愚協商對抗司馬懿的策略。

    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也和王凌一樣忠於曹氏皇親,反對司馬懿專權。

    於是,為了打倒司馬懿、重新確立曹氏皇族的統治地位,令狐愚建議王凌,可以聯合兗州、揚州的軍力,擁立曹操之子楚王曹彪為新皇帝,進而攻打許昌、進攻洛陽,擊敗司馬懿,另立新朝廷。

    王凌一聽令狐愚的建議,感覺可行,於是便準備開始行動。

    行動前,王Crider親信到洛陽,告知朝中的兒子王廣,自己要興兵反抗司馬懿,讓兒子儘快想辦法脫身回淮南。

    王廣在聽到父親的訊息後,大吃一驚,經過冷靜思考後,王廣給父親寫了封信,信中這樣寫道:“司馬懿雖然心懷叵測,但滅掉曹爽勢力後,他也沒有做什麼特別明顯的謀逆之事。如今司馬懿選賢任能,廣樹政績,改革前朝不合適的政策命令來響應臣民所求,又全面改正原來曹爽犯下的錯誤,所施行的政令,都以體恤萬民為先,這樣便深得民心。同時司馬懿父子還牢牢掌控著朝中的軍政大權,勢力穩固,軍勢強大,不是那麼好對付的,請父親三思而行、”

    看了兒子的信,王凌雖然考慮了一番,但想到自己及曹氏皇族還要被司馬懿壓制,他便不能容忍地繼續籌劃起兵之事了。

    不幸的是,就在王凌想繼續與令狐愚進一步協商行動計劃時,令狐愚竟壯志未酬身先死。

    這給王凌的起事蒙上了一層陰影:

    因為令狐愚是重要的起事策劃者,同時與楚王曹彪聯絡協調的工作,也是由他來執行。

    如今,令狐愚一死,王凌便如瘸腿的老人一樣獨木難支岌岌可危。

    另外,雪上加霜的是,令狐愚死時,他的兩個助手,楊康和單固出問題了。

    其中,單固還能守口如瓶,可楊康見領導死了,擔心密謀之事禍及自身,便主動到洛陽的司徒府揭發令狐愚謀反之事。

    時任司徒的高柔聽後,立刻將此事通知給司馬懿。

    支援司馬懿的曹魏元老重臣高柔

    司馬懿聽完令狐愚的詳細報告後,他冷靜思考、仔細分析了兗州、揚州的內外形勢,然後將楊康軟禁起來。

    隨後,司馬懿以朝廷的名義任命黃華為新的兗州刺史。

    這時,王凌對楊康的告密還一無所知,對於新任兗州刺史黃華的政治立場,也不甚瞭解。

    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王凌竟派心懷二心的部下楊弘,到黃華處協商起兵擁立曹彪、對抗司馬懿一事。

    茲事體大,黃華不敢隱瞞,便與見風使舵的楊弘一起,上奏朝廷,指出王陵密謀造反。

    司馬懿得知後,並沒有立即發兵平叛,他秘密且積極地做著平叛的各項準備,準備尋找合適的時機去行動。

    公元251年四月,江南的吳帝孫權派十萬吳軍在堂邑修築塗塘堵塞塗河,如此洪水將魏國淮南的很多地區淹沒。

    年老時便只顧防守的吳帝孫權

    王凌抓住時機向朝廷上奏,請求朝廷頒下虎符,令自己出兵討伐給淮南添麻煩的吳國。

    這次,司馬懿將王凌的謀反證據上奏給皇帝,在得到皇帝和百官的理解後,司馬懿以朝廷的名義,駁回了王凌的調兵請求。

    隨後,司馬懿調集三萬中央軍,坐船從黃河入浪蕩渠,然後到達汝南郡項縣北部的百尺堰,打算從此處入潁水,繼續向淮南迅速進軍。

    由於之前司馬懿採納鄧艾的建議,在都城洛陽到淮南修築了很多條灌溉莊稼、運輸糧食及軍隊的漕渠,所以魏軍能夠迅疾行軍!

    到達百尺堰後,司馬懿先以朝廷的名義向王凌下達赦免其謀反罪行的詔書,同時他自己也寫信給王凌,警告他要看清情況、識清時務。此外,司馬懿還派隨軍的王廣給父親寫信,勸告王凌早日投降,不要執迷不悟地自取滅亡。

    五月初,王凌收到了朝廷的詔書、司馬懿及兒子的書信,仔細讀過後,他憂心忡忡地分析了局勢:

    首先,司馬懿大軍已逼近淮南,只要自己繼續一意孤行地率僅有的一點兒親軍負隅頑抗(朝廷沒頒下虎符,王凌難以調淮南官兵),朝廷軍隊隨時都會猛撲過來致自己於死地;

    其次,黃華看來是站在司馬懿那邊了,自己損失一臂不說,兗州方向上還增加了一個仇敵,真是雪上加霜;

    最後,據探子來報,鄧艾軍在汝南、州泰軍在義陽、諸葛誕軍在合肥,均聽從朝廷號令蓄勢待發,可見司馬懿對自己,已成四面包圍之勢。

    在仔細斟酌了自己與司馬懿的實力對比後,王凌終於屈服了,他攜帶著自己的印綬、節鉞,親自駕著一艘小船,向司馬懿的旗艦處靠攏。

    到達司馬懿駐軍處後,王Crider部下王彧呈送自己的印綬、節鉞及請罪投降書信。

    司馬懿收回王凌的物品、查閱過書信後,決定接受王凌的投降。

    不久,王凌自縛其身,向司馬懿投降,司馬懿派使者將王凌鬆綁。

    王凌以為司馬懿赦免了自己,就想近前向司馬懿表示感謝。

    不料,在向司馬懿靠近得僅剩十餘丈時,司馬懿突然派人將他攔截,不讓他與自己套近乎。

    王凌見司馬懿故意疏遠自己,便搖尾乞憐地喊道:“仲達兄弟,用一節短簡書信召我前來,就行了,何必勞煩大軍呢?”

    司馬懿不客氣地回道:“少跟我套近乎,因為你不是用短簡就能輕易召來的人。”

    王凌從口氣中,感受到司馬懿不打算饒恕自己,便激動地回道:“你說過朝廷會原諒我的,現在卻來興師問罪,你對不起我!”

    司馬懿針鋒相對地回道:“我寧肯對不起你,也不願對不起國家!”

    隨後,司馬懿將王凌收押,軟禁起來。

    軟禁期間,王凌想試探司馬懿對自己處分的態度,就透過看押自己的兵士向司馬懿傳達要棺材釘子的資訊。

    本來,司馬懿不給的話,王陵還會心存求活希望的;可是司馬懿毫不猶豫地就派兵士送給王凌一堆棺材釘。

    王凌一見,自知命不久矣。

    緊接著,司馬懿派數百步騎兵押送王陵到京城洛陽,準備讓朝廷司法部門審理他。

    心如死灰的王凌在經過項縣賈逵祠時,大喊道:“賈梁道,我是忠於大魏的社稷之臣哪,你若在天有靈,一定能夠了解我、理解我的苦衷!”

    當晚,王凌在哀嘆自己行年八十,卻身敗名裂的可悲痛惜中自殺身亡。

    司馬懿到達王凌原來的治所壽春後,開始收治王凌的屬下,在仔細稽核過後,將與謀反有關的所有人等,盡皆滅其三族。

    王凌的兒子王廣,沒能獲得赦免,被誅殺;王凌和令狐愚,都被開棺暴屍於就近集市,並燒燬其朝服、印綬,以裸屍入土安葬。

    同時,司馬懿派侍御史到楚國查處楚王曹彪的謀反之罪,皇帝曹芳也派廷尉(司法主管)持節前來調查。

    最終,曹彪認罪自殺,楚國的官員,均以知情不報、輔佐不稱職的罪名,被處決,楚國被廢除,另立為淮南郡。

    此後,為了防範外臣聯合諸侯王謀反,司馬懿將曹魏的各個諸侯王盡皆軟禁在鄴城。

    當然,此次謀反案,也有漏網之魚,王凌的妹妹,嫁給了雍涼都督郭淮,王凌被滅三族,王凌妹妹也在被株連之列。不過,鑑於郭淮是司馬懿的老部下,又手握西部軍權。

    所以司馬懿就睜隻眼閉隻眼地饒恕了郭淮及其妻子。

    至此,曹魏的皇室宗親,徹底淪為司馬家的家奴,備受禁錮和監視,已無力對司馬懿及其家族構成威脅。

    司馬懿憑藉平定王凌謀反之事,被曹芳任命為相國、安平郡公,其孫及兄子可以各選一人為侯,增加食邑至五萬戶。

    不過,深諳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之道的司馬懿,拒絕了相國與安平郡公的任命,不久便心力交瘁地病亡,終年七十三歲。

    司馬懿平定王陵謀反,展現出高超的用兵謀略和平亂智慧:

    首先,王凌的謀反,是在司馬懿取代曹爽、掌握魏國政權後,為了穩固自身兵權、效忠曹氏皇族而秘密進行的。如果司馬懿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王凌蓄意謀反禍亂國家,只是簡單粗暴地出兵鎮壓,那司馬懿很容易會被誤解為獨斷專行、無故打擊國家元老的謀朝篡位之人。所以,為了避免陷入以上窘境,司馬懿在收到王凌謀反的資訊後,他沒有輕舉妄動,而是仔細冷靜地收集王凌謀反的確鑿證據、拘押參與謀反的證人,待證據充足、證人證言可靠後,司馬懿再上奏皇帝、告知司法部門和國防部門,以征討叛亂的名義率軍南下,此舉贏得了朝野內外和文武百官的理解和大力支援。如此,司馬懿便既出師有名地率軍平叛,又沒有陷入謀朝篡位的惡名中。

    其次,司馬懿平定王凌謀反,既指揮京城眾多的精銳禁軍向王凌處迅捷進軍,向其施壓,能夠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地令對方心冷膽寒;又在行軍途中,派使者帶著朝廷的赦免詔書、自己寫的書信和王凌兒子王廣的家信,來綜合影響王凌的心智,向其進行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心理攻勢。如此一硬一軟、一打一拉,本來造反意志就不堅定的王凌果然就範,親自前來乞降。就這樣,司馬懿不戰屈人、兵不血刃地平定了這次未遂的叛亂,與其子司馬師平定淮南二叛後雖勝但早死、司馬昭平定淮南三叛時興師動眾耗費巨大相比,司馬懿的平叛,確實損耗最少而獲利最多。

    最後,司馬懿以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令其輔政為從政基礎,以平定孟達、拖死諸葛亮、擊敗遼東公孫淵、族滅禍亂之臣曹爽、平定王凌叛亂的雄厚資歷和崇高威望為固位武器,將朝中百官和地方將領,盡皆調換為盡忠於司馬家的人,又將曹氏皇族盡皆軟禁在鄴城、嚴加看管。如此此消彼長、處心積慮,確實為兒子和孫子鋪平了將來的謀朝篡位之路,可謂深謀遠慮、安家保國。

    司馬懿平定王陵謀反,能給親勝遠敗的我們什麼實用啟發呢?

    其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就容易不戰而屈人地全勝而歸。做事之前,先了解自身的能力,與所做之事的能力要求,再在做事之前有針對性地彌補自身的能力不足,找到高效做成某事的關鍵節點,再集中精力猛攻那些節點,將事情儘快成功解決。

    司馬懿在平叛前,懂得透過高柔、王廣、楊康等人來仔細瞭解王凌的虛實、行動計劃和弱點,所以他能在瞭解敵人性情、虛實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施展發動大軍迅捷出擊、使用詔書書信多管齊下勸降的戰略戰術,輕鬆將地方的軍政大臣王凌,將色厲內荏倚老賣老的王凌,兵不血刃地擒獲。

    其二,以勞為主、以逸為輔地行事,往往能強身健體、良性迴圈地長壽做人;以實力為主,以技巧為輔地做事,往往能事半功倍、獲利豐厚地做事。平時生活中,在辛勤工作的同時,我們也要加強身體鍛鍊,如此才能強身健體、健康長壽;在做事過程中,遇簡單之事,就憑實力迅速解決;遇難解之事,就憑技巧先安置一邊;遇不難不易之事,就以實力為主、以技巧為輔,將事情解決。

    司馬懿能夠健康長壽地活至73歲,就在於他平時注意熟讀經典勞逸結合、以諸葛亮為鑑科學飲食、長留軍旅鍛鍊身體地保全身心、長壽做人;

    做事時,司馬懿遇到易解決的孟達,就憑實力迅速快攻強攻硬打,終於將孟達所據之城攻破,將孟達斬首;司馬懿遇到難解決的諸葛亮,就憑技巧穩固堅守擱置戰爭,直拖得諸葛亮或糧盡而返、或身死而返;司馬懿遇到解決起來不難不易的公孫淵和曹爽,就掩藏實力麻痺敵人,再用聲東擊西、裝病等手段欺騙敵人、麻痺敵人,等對手放鬆警惕顯示出弱點時,司馬懿再迅猛出擊,均能令對手束手就擒。

    其三,做事勝利後總結成功經驗,以期下次做事時按經驗靈活高效地行事,再接再厲再創輝煌;做事失敗後總結失敗教訓,以防患未然的態度謹防自己重蹈覆轍。

    司馬懿戰勝孟達和公孫淵的不同,就是對以己方多人少糧、敵人少人多糧便急攻取勝之成功經驗的知彼知己式應用,也是對己方少人多糧、敵軍多人少糧便久拖取勝之經驗的靈活應用,司馬懿戰勝曹爽和王凌的不同,則是寧失信於人、不失信於國家,寧得罪少數無能權貴,也要顧全眾多世家大族及百姓利益地徹底消滅敵人、永絕後患!

    對曹丕、曹植、曹彰兄弟之間互相內鬥、互相防範的失敗教訓,司馬懿也嚴肅吸取,告誡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要精誠團結齊心合力地行事,才能避免如魏帝那樣勢單力孤走向衰亡;

    對王凌勾結楚王曹彪意欲謀反的失敗教訓,司馬懿及時吸取,建議魏帝將曹氏諸王公貴族盡數軟禁在鄴城,加強監管,謹防外地將領聯合諸侯王反叛;

    對董卓、曹操的盜墓行為感到可恥的同時,司馬懿臨死前令子孫將其薄葬,便是對漢代皇帝厚葬後惹人覬覦,遂墓葬被盜之失敗喪葬教訓的吸取。

    對曹爽拜祭魏明帝高平陵以致慘敗的教訓,司馬懿也切實吸取,令子孫後代不要經常出城拜祭祖先,謹防對手乘虛而入。

    綜上所述,願我們能夠吸取司馬懿的人生哲學精華,繼而如司馬懿般健康長壽,如司馬懿那樣趨利避害地多勝少敗。

    加油,想要健康長壽、多勝少敗的兄弟姐妹們!

  • 2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司馬懿進行了三次平叛

    先回答問題,司馬懿掌握大權後,進行了幾次平叛?我的回答是司馬懿進行了三次平叛。他進行這三次,也使他的軍事才能突出表現,這三次平定孟達叛亂、平定遼東、及平定王陵叛亂。

    先說平定孟達叛亂。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國新城太守孟達密謀反曹。當他得到孫吳、劉蜀的暗中支援後,便在新城舉起了義旗。

      訊息馬上傳到駐守在宛城的曹軍元帥司馬懿那裡。司馬懿一聽,左右為難。因為按一般程式,舉行重大軍事行動要獲得朝廷的批准,自己應請示報告,得到皇帝詔書才可對孟達進擊。但那樣一來,從宛城到朝廷所在地洛陽(今河南洛陽)來回有1200裡地,快馬也要十來天。若孫、劉兵再來相助,那就難征討了。怎麼辦?自行採取行動吧,朝廷已有嫌自己權勢過大的跡象;等皇帝詔令吧,將對國家不利。思量再三,司馬懿覺得還是應以國家利益為重。於是一邊上疏報告情況,解釋原因,一邊率大軍即刻進發。

      為偷襲敵人,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司馬懿讓三軍偃旗息鼓,分為八隊齊頭並進,晝夜兼程,1200裡地八天就趕到了。

      司馬懿兵一出現,馬上在孟達軍中引起一片驚慌。原來計劃,司馬懿請示朝廷後率兵至此,少說也要一個月。孟達已按一個月的時間安排了加固城牆的任務。新城內糧草充足,而司馬懿勞師遠進,糧草不可能帶多。待堅固工事修成後,則堅壁不出戰,等司馬懿糧草不濟無奈退兵時再突發襲擊,定能取勝。哪知司馬懿僅八天便到了新城,一下子打亂了孟達的部署,新城目前城牆不堅固的弱點一下子暴露出來。

      司馬懿稍事休整,便揮師殺來。孟達部將鄧賢和李輔等見大勢已去,開城門投降。司馬懿揮師殺進城去,斬殺孟達,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

    二是司馬懿平定遼東

    公元238年,魏明帝召司馬懿到長安,讓他帶兵四萬征討遼東。議事的大臣中有人認為四萬兵太多,後勤供應困難。魏明帝說:四千裡征伐,雖然說要用奇計,但是也要有一定的實力,不應當過分的計較役費的多少。

    魏明帝問司馬懿說:公孫淵將採取什麼計策來應對你呢?

    司馬懿回答說:公孫淵預先棄城而走,上計也;依據遼東抗大軍,其次也;如果他坐守襄平,就一定會被擒。

    魏明帝說:這三條他會採用哪種策略呢?

    司馬懿回答說:只有十分明智的人才能正確估計敵我雙方的實力,才會有所割捨。這不是公孫淵的智力所能達到的,又認為我們到孤立偏遠的地方,不能持久,所以,他一定會先在遼水抵抗一番,然後再守襄平。

    魏明帝問:“往還幾日?”

    司馬懿回答說:“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如此,一年足也。”

    六月,司馬懿軍隊到了遼東,公孫淵使大將軍卑衍、楊祚將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里。

    司馬懿採取聲南擊北的策略,大張旗鼓做出要從南面進攻的樣子,公孫淵的精銳都被調動過來。司馬懿於是暗地乘船從北面渡過遼水,直逼賊營。然後沉船焚梁,依傍遼水作長圍,做出包圍遼東軍隊的樣子。

    諸將言道:“不攻賊而作圍,非所以示眾也。”

    司馬懿對眾將說:“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中其計,這是王邑所以恥過昆陽的道理。古人說,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賊大眾在此,則巢穴必然空虛。我大軍直指襄平,則敵人就會人懷內懼,帶著恐懼的心理來和我們戰鬥,破之必矣。”於是整陣而過。遼東的軍隊見司馬懿大軍兵出其後,準備攻擊遼東的大本營襄平,果然放棄了深溝高壘準備攔阻。

    司馬懿對諸將說:所以不攻其營,就是想讓他們脫離堅固的堡壘,現在他們果然被調動了出來,機不可失也。於是縱兵奮擊,三戰皆捷,大破遼兵。

    剩餘的遼兵只好退保襄平,司馬懿於是乘勝進軍,包圍了襄平。

    秋七月,天下起了大雨,遼水暴漲,運糧的船自遼水口可以一直運到城下。雨月餘不止,平地水深數尺。三軍都害怕了,想把營移到高處沒水的地方。司馬懿下令軍中:“敢有言徙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反將令,司馬懿立即將他斬首,軍中再也沒有敢擅自移營的了。

    公孫淵遼東的軍隊也依仗大水,樵牧自若。諸將想攻擊這些打柴放牧的,司馬懿不允許。

    司馬陳珪說:昔攻上庸,八部俱進,故能一旬之半,拔堅城,斬孟達。今天我們遠道而來動作反而更慢,我私下感到疑惑。

    司馬懿回答說:“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以四擊一,正令失半而克,猶當為之,是以不計死傷,與糧竟也。今賊眾我寡,賊飢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雖當促之,亦何所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採,此故驅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眾恃雨,故雖飢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

    朝廷中的許多大臣聽說軍隊遇到大雨,都想罷兵。魏明帝說:“司馬懿臨危治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天晴以後,司馬懿命令合圍包圍圈,作土山地道,楯櫓鉤衝,晝夜攻城,矢石如雨。公孫淵窘迫危急,糧食吃完了,就人吃人,死者甚多,他的將領楊祚等人投降。

    八月,公孫淵派出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求解圍退兵,說只要司馬懿解圍退兵,公孫淵就和大臣一道把自己綁了來見司馬懿。

    司馬懿命令把兩名使者斬首,作檄文告戒公孫淵說:楚、鄭列國,而鄭伯猶肉袒牽羊迎之。我是天子上公,而王建等人想讓我解圍退舍,哪有這樣的道理!二人老糊塗了,傳言失旨,我已經把他們相繼斬了。你要是意猶未盡還有什麼說的,可以再派一個年輕明理能做決斷的人來!

    公孫淵又派遣侍中衛演請求寬限幾天,不幾日就把人質送來。

    司馬懿對衛演說: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剩下的二件事,只有投降與死了。你們既然不肯面縛投降,這就是決意要送死的,也不須要送什麼人質來!

    不多久襄平城就被攻破了,公孫淵與兒子公孫修帶領數百騎從東南突圍而走,大兵急擊之,斬公孫淵父子於梁水之上。

    司馬懿既入城,誅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餘人,築為景觀。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皆平。

    三是王陵叛亂。王凌和令狐愚因為高平陵事件,認為魏帝曹芳年幼平庸而司馬懿獨攬大權,於是在兩年後發動兵變企圖推翻曹芳和司馬懿,另立年紀較長的曹彪為帝,即淮南三叛。

    王陵本人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本人深得曹操、曹丕、以及魏明帝曹睿曹家三代帝王的賞識。曹丕時代官拜散騎常侍,後出為兗州刺史。

    王陵的實戰經驗也非常的豐富,從曹休徵東吳,與東吳遇於夾石,曹休失利,賴王陵力戰才突出重圍,曹休才免於一死。這一仗以後,王陵因為軍功升遷豫州刺史、揚州刺史。《三國志》說他在揚州刺史、豫州刺史任上,甚得軍民歡心。

    陵的外甥令狐愚因才能出眾被任命為兗州刺史,舅甥並掌重兵,專淮南之任。所以,二人的實力不容小覷。

    等到司馬懿誅曹爽時,任命王陵為太尉,假節鉞。

    王陵和外甥令狐愚商量,認為曹芳不堪重任,以楚王曹彪年長有才,想立曹彪為皇帝。嘉平元年九月,令狐愚派手下將令張式到白馬和楚王曹彪通訊息。王陵又派人到洛陽和兒子王廣商量,兒子勸他,“廢立大事,勿為禍先”。

    嘉平三年,王陵認為機會來了,就想名正言順的大舉徵兵。

    司馬懿察覺到王陵的意圖後,馬上以詔書的名義,阻止王陵徵兵。

    但王陵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造反的腳步。他派將軍楊弘以廢立為名去聯絡兗州刺史黃華,結果黃華和楊弘一道向司馬懿告了密。

    司馬懿立即兵發淮南,他先派了一個使者到了王陵軍中,以詔書赦免王陵罪行。王陵也想試探一下司馬懿,想看一看司馬懿會究竟會怎樣處理這件事。於是,他就把自己綁起來去見司馬懿的使者。

    司馬懿的使者也不簡單,他馬上就給王陵鬆綁,對王陵進行安撫。這樣一來,王陵產生了幻想,就猶豫起來。

    司馬懿也不急著進兵,他把軍隊駐紮在離王陵很遠的地方。王陵不得已,只好去見司馬懿。等王陵離了軍中,司馬懿不跟他客氣了,馬上就把王陵抓了起來。

    王陵對司馬懿說:公何苦自來,想見我,用書簡招我到京師,不就得了。

    司馬懿回答說:因君非折簡客故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不是一封書信就能招來的人啊!

    這下王陵知道司馬懿不會饒過自己了。當士兵押解他走過賈逵廟時,他喊到:賈逵你是知道我的,我是大魏的忠臣啊!走到項城,王陵就喝藥自殺了。

    這三次平叛,顯示了司馬懿的軍事水平,奠定了今後司馬家族的地位。

  • 3 # 常言史

    嚴格來說一次!

    平叛孟達,平叛公孫淵,但這都不你說的司馬懿扳倒曹爽後掌握的大權,只是位列三公的大權,真正當了太傅後就平叛了一次,就是南下平叛王陵!

  • 4 # 左稻故事匯

    司馬氏的專權引發地方實力派的不滿,王凌、毌丘儉文欽以及諸葛誕先後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掌權時發動叛亂,史稱:“淮南三叛”,最終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以及他們的追隨者結局統統被司馬氏夷滅了三族。 曹魏皇帝齊王曹芳因為和李豐、夏侯玄等人圖謀剷除司馬師被廢,高貴鄉公曹髦因不甘司馬昭的掌控進而武力反抗,為賈充部將成濟所殺。

    司馬家對於阻擋自己的敵人手段非常狠辣,晉朝的江山就是利用陰謀手段建立在皚皚白骨之上。但司馬家並不是只有狠毒,對待政敵手下的二流人員,卻是異常的寬容,曹爽手下辛敞、王沈等人得到了司馬懿的寬大處理,諸葛誕叛變時,叛軍陣營中曾經背叛魏國的文鴦、文虎(這倆是文欽的兒子,司馬師更是被文鴦嚇得眼球震出,最後痛苦的死去)還有唐諮投降司馬昭都得到了寬大處理。司馬懿司馬昭對二流角色的寬大處理,收買了人心不說還瓦解了反抗力量,無法否認確實很高明,很厲害。

    殺來殺去真沒意思,請收下我的膝蓋。

  • 5 # 曹老師xixi

    題主應該講的是司馬懿高平陵政變奪權之後,並不是講司馬懿在曹睿時期復任大都督的時候。

    司馬懿在誅殺曹爽一族之後,魏國還是有不少忠於曹魏的忠臣,其實中最著名的就是規模很大的“淮南三叛”。

    第一次是251年,魏國重臣王凌及兗州刺史令狐愚聯合的一起企圖與被司馬懿掌控的中央對抗,最終事洩被滅。

    第二次是254年,以夏侯玄為首的宗親派聯合李豐張緝等大臣企圖發動政變剿滅司馬師失敗後被滅,接著曹芳也被廢,壽春鎮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聯合在一起起兵討伐司馬師,後兵敗被滅。

    第三次是257年,徵東大將軍諸葛誕由於與曹氏宗親關係甚密,又親眼見到好友夏侯玄被滅門,瞭解及司馬家的心狠手辣,心中懼怕,最終在司馬昭和賈充的不斷逼迫下起兵反司馬,後兵敗被滅。

    在司馬懿掌握大權後,規模較大的就這三次,說明在高平陵政變後,魏國還是有不少實力派不滿司馬氏,對抗司馬氏,但也正是這三次淮南之叛的平定,司馬家基本剿滅了曹魏勢力,握穩了大權,後面還有一次規模很小影響裡很大的曹髦的反抗,但已經意義不大了,也註定是失敗的。

    因此在司馬懿掌握大權後,準確的講親自平叛亂的只有一次,但也可以講之後的兩次,也是司馬懿掌握大權後的延續。

    後言:想想曹爽確實是豬,作為大將軍,掌控天下兵馬,又手握天子,號召天下勤王,聯合曹魏地方實力派,剿滅一個洛陽,那是穩贏,雖說司馬懿的勢力在雍涼很強,但是雍涼也由夏侯霸夏侯玄掌控,也不敢公開對抗天子吧,一手好牌打成炸胡。

  • 6 # 休驛站

    就一次。司馬懿殺了曹爽後,大權在握,王陵見王權旁落,就想立楚王曹彪為帝,和司馬懿對著幹,結果訊息敗漏,直接讓司馬懿逼著喝了毒酒。王陵一族全被誅殺。就在這一年司馬懿也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臥裡做個衛生間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