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渠成談史
-
2 # 手機使用者觀文
五臺山之所以位列中國四大佛教名片之首,第一在於它處於人傑地靈的地理置位。上有昆倫,下有南山,從自古以來昆倫山脈就為老輩修行者的修行勝地。仙賢輩出,山有靈仙即聚。這也是天竺法王子文殊室利菩薩,留駐五臺開設道場的原因。當然除此之外還普陀的觀音,峨眉的普賢,九華的地藏。成為大菩薩在華夏度眾宏法的四大名勝之地。佛菩薩無緣大慈,同緣大悲。本不分首次,各駐山場,也是虛份之事,其實不分彼此。名份非名份,是名名份。觀音的慈悲,普賢的恭讓,地藏的大孝,文殊的正法,宏法。其實都是一份精神的代表,個個圓滿,個個如來。但有教立法,以法維教這是世間人的共識,也有道理的。所以代表正法,宏法的文殊山場被眾生推為名勝之首是自然的,正常的。
-
3 # 使用者58526354714
依據佛教的教義,眾生平等。您提出的五臺山位列之首是違背佛教教義的。所以四大名山不是佛教定的,而是前往朝拜的香客遊客心中起伏,所有才有的排名。
-
4 # 文旅大俠
【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為智慧之象徵。其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慧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慧威猛。五臺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是文殊菩提顯靈說法的道場。五臺山共有五座山峰,隋文帝得知文殊菩薩在此顯靈說法,便下昭在五座山峰的臺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臺頂的聰明文殊,西臺頂的獅子吼文殊,南臺頂的智慧文殊,北臺頂的無垢文殊,中臺頂的孺童文殊,故稱五臺山。
-
5 # 歷史春秋網
中國佛教有五大名山,一是安徽九華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一是四川峨眉山是大行普賢菩薩道場,一是浙江普陀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道場,一是雪竇山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道場,最後一個是五臺山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
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緣於唐代有一朝鮮僧人名曰金喬覺帶著一隻小狗名曰善聽從朝鮮來到中國修行,之後來到安徽九華山,用袈裟覆蓋整座九華山作為修行道場,閔氏父子見此遂發心出家跟隨金喬覺修行,後金喬覺在九華山圓寂,坐缸三年後開缸容貌俱存,後人感其傳奇一生故認為金喬覺為地藏菩薩示現因地藏菩薩本願經雲地藏菩薩與南閻浮提眾生有大因緣,故後人尊稱金喬覺為金地藏,地藏菩薩道場由此而來;峨眉與普陀也多有傳說,民間傳言故事也數不勝數,漢傳佛教裡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那麼五臺山為啥是四大名山之首呢?這是有人認證的,而且很權威!是誰呢?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佛說的五臺山就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在《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說:‘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說:‘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邦,其國有山號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上,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另外就是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的地位,文殊菩薩雖是菩薩但是在過去世中是諸佛之母,在許多佛沒成佛以前,文殊菩薩教化群生,因此很多佛包括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曾在其坐下聽法,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間的小孩有父母一樣,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道場中國五大名山之首,本身除了自身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之外就是確確實實的有佛的認證,是佛所說,確確實實的佛經上有記載。
-
6 # 真心守本
五臺山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有深刻的歷史依據和教理依據的。從歷史上看,佛教經官方政令邀請正式來華傳播是從東漢永平時期開始的。東漢的第二位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光輝莊嚴,第二天朝會跟大臣問夢中金人形貌可否有人知曉。有大臣告知:西方有聖人名佛,從形貌上看可能是陛下所夢之人。
漢明帝遂遣史赴西域大月氏(讀大肉之)求佛法東來。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同在大月氏,受漢使邀請,東行至洛陽,住白馬寺,合譯《四十二章經》。摩騰圓寂後,又自譯《佛本生經》、《佛本行經》、《法海藏經》等五部十三卷。
竺法蘭,Dharmaratna,意譯法寶,中天竺(今印度)人。東漢高僧。自言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既至彼國,法蘭與迦攝摩騰共契遊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法蘭乃間行而至,既達洛陽與摩騰同止。少時便善漢言,蔡愔於西域獲經,他即為翻譯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因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餘言。漢地現見所存諸經,唯此為始也。蔡愔又於西域得畫釋迦倚像,是優田王栴檀像師第四作也。抵達洛陽後,漢明帝親睹釋迦牟尼佛畫像,與夢中無異,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臺中及顯節陵上,舊像今不復存焉。又昔漢武時挖昆明池,底得黑灰,以問東方朔,朔雲不知,可問西域人。後法蘭既至,眾人追以問之,法蘭雲,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朔言有徵,信者甚眾。法蘭後卒於洛陽。春秋六十餘歲。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建白馬寺之前在今河北邢臺建普彤寺、普彤塔。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永平十一年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法眼識聖地,立即斷定五臺山就是佛經裡面記載的文殊菩薩道場,並奏明漢明帝在這裡破土建廟,建立大孚靈鷲寺,也就是現在的顯通寺前身。揭開了五臺佛國曆史的第一頁。
四大名山之首的原因是,第一,五臺山是釋迦牟尼佛在佛經裡面親自宣說過的文殊菩薩道場,在佛經裡面有案可查。第二,在中國佛教的傳播過程之中,五臺山歷史最悠久,又更是其他幾大名山的直接或間接源頭。比如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是普陀山成為觀音菩薩道場的緣起,而不肯去觀音則來自五臺山大孚靈鷲寺也就是今大顯通寺的觀音殿。第三,文殊菩薩是八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代表佛的智慧,彰顯佛教以智慧為皈依、修行、正果的究竟理趣。四,五臺山在整個中國乃至佛教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在教內,其地位僅次於印度金剛座。中外馳名,是漢藏佛教共同的聖地。其他三座名山則無此殊榮。
究竟來說,一真法界本無高下,一切平等。但對於我們身處的森羅永珍的世界來講,條分縷析,井然有序的認識和理解才是到達一真法界智慧境界的唯一途徑啊。
-
7 # 高山流水237919820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在過去久遠劫以前就已成佛,號龍種上如來,為了廣度有情眾生,示現菩薩身。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在釋迦牟尼佛教下,是代表智慧的化身。所以在中國信佛的善男信女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好多修行者為了早證聖果,都前往五臺山禮拜文殊菩薩,以求早開智慧,因此上五臺山很自然就成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
8 # 讀點古今
謝邀:據瞭解主要有這個幾個因素,一個是五臺山被認為是漢藏佛教文殊菩薩的道場這是大眾教徒的一個共同認識。而這位文殊菩薩在佛教徒的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再一個原因就是五臺山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在一個山。還有一個文化的因素就是五臺山佛教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以文化的胸懷容納了各宗的弘揚和傳承。可以說中國的佛教在五臺山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據瞭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佛教本身他們獨有的宗派摩法宗,我想這也是一大特色和亮點吧。可以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你覺得呢?
-
9 # 山裡的靈妹妹
答: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場地,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為智慧之象徵。因文殊菩提顯靈說法的道場,在此顯靈,所以隋文帝知道後,便在此建設廟宇供奉文殊菩薩。又因五臺山有五坐山峰,每座山頂都供奉文殊菩薩。所以因此得名。
-
10 # 吉月文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五臺山是四大佛教道場當中第一個成形的。從時間上看,五臺山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有了佛寺。五臺山的顯通寺,始建於東漢年間,與白馬寺是同一時期的。四川的峨眉山,成形於魏晉時期。安徽的九華山是唐代中晚期確立為地藏道場的。浙江的普陀山最晚,是晚唐五代時期才開始成形的。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目前介紹四大名山的時候,一般都是按照成形的順序介紹的。觀音信仰在中國影響最為廣泛和普遍,但是觀音道場普陀山卻排在最後,也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這和五臺山的主尊文殊菩薩的地位較高有關。文殊菩薩在四大菩薩中地位最高,將他的道場排在第一也是很正常的。四大菩薩其實都有象徵意義。文殊以智慧著稱,觀音以慈悲著稱,地藏以發願著稱,普賢以行動著稱。在四種象徵形象中,智慧排在第一。
第三,五臺山和其他三座佛教道場不同,它的影響力超越漢傳佛教。在南北朝時期,五臺山的名聲就已經不再侷限於中原地區,當時很多西域的僧人都知道五臺山是漢地的著名道場,而且也認可五臺山作為文殊的道場。五臺山除了有漢傳佛教寺院之外,還有藏傳佛教寺院。五臺山作為文殊道場,也得到了藏傳佛教的認可。
-
11 # 中諦彿陀
中諦寺講是五大菩薩山,一座心靈山,一座性格山。五大菩薩山是:
藏王菩薩九華山、文殊菩薩五臺山、普賢菩薩峨眉山、觀音菩薩普陀山、勢至菩薩白狼山。
自在菩薩心靈山,彿陀禪行性格山。
-
12 # 使用者50287186329
1937年11月由八路軍115師開闢的最早的中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以山西五臺山為中心,為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地,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人。在聶榮臻率領下,粉碎日軍多次“掃蕩”,與日偽軍作戰3.2萬餘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
不玩虛的,傳教和抗戰都需要據點,所以難道沒人想想為什麼佛教四大菩薩的道場為啥都遠離佛教故土而設定在中華大地上呢?那是人家傳教的根據地嗎。
-
13 # 隨意慧眼看世界
五臺山位山西省忻州市,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古時候稱清涼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那麼五臺山為何被譽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呢?
首先五臺山是四大名山中唯一在佛教經藏中有明確記載的名山。此外,佛教經典《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雲:“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南贍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名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佛經記載,世尊金口親宣,因此五臺山被公認為是文殊菩薩應化道場。而文殊菩薩為諸菩薩之首,所以千百年來,五臺山一直被國內外佛教徒奉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倍受尊崇。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寺院建築最早的地方之一,經歷代修造的寺院鱗次櫛比,是中國曆代建築薈萃之地。此外,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五臺山各寺,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此,五臺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而位於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另外,五臺山佛教的顯密並存、宗派齊全,包含律宗、三論宗、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真言宗、禪宗、淨土宗以及藏傳佛教,這也是五臺山能夠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重要原因。
“黃山歸來不看山,五臺歸來不看廟”這是世人對五臺山的稱讚,因此五臺山被譽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可謂當之無愧!朋友們一定要來五臺山看看哦,來領略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一一五臺山的風釆。
-
14 # 佛臺微塵
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
1.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
2.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
3.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4.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
五臺山不光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更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其餘四個分別是尼泊爾藍毗尼園,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印度拘屍那迦)。
五臺山位於山西忻州五臺縣,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在四大菩薩中位列第一,他的道場也自然排在四大道場中第一!
同時,五臺山一千年來出了眾多得道高僧,經過幾次翻修和擴建,寺廟數量也是四大道場中最多的!
所以,五臺山作為四大名山之首乃實至名歸!
-
15 # 太原晚報
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還有山西五臺山,共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正因如此,五臺山被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清朝康熙皇帝曾讚譽:“宇內稱靈山佛土,最著者有三:峨嵋,普陀,而五臺為尤盛焉。”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唯一在佛教經藏中有明確記載的名山。東晉傳入中國的《大華嚴經》:“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佛教經典《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南贍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終年香火繚繞、梵音不斷,宗教氣氛濃厚。五臺山是全國唯一漢傳、藏傳佛教並存的名山,多民族僧俗和諧相處,共住一山,成為“名僧輩出、諸宗並弘,群賢必至,八方競禮”的佛教中心,引領全國的佛教發展走勢。
五臺山之所以成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佛教寺院建築最早地方之一,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五臺山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巖山寺、洪福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如塔院寺、菩薩頂、龍泉寺等。
五臺山佛教界還成立了五臺山佛教國際研究院,籌建五臺山男眾佛學院等,不斷提升世界影響力,使“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進一步享譽海內外。
-
16 # 菩提佛學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號稱智慧第一,在菩薩中地位極高,居四大菩薩之首。 五臺山寺廟眾多,從寺廟數量與規模,五臺山都位於四大佛教聖地之首,所以五臺山是佛教聖地之首。
-
17 # yuanKing
五臺山,《名山志》記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是四大佛教之首,為文殊菩薩道場。為什麼居於名山之首呢?
一、建寺歷史悠久
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說法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臺山(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二人建此寺。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和印度的靈鷲山相似,因此寺院落成後,因其山形名為靈鷲寺。漢明帝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兩字,而大孚靈鷲寺是中國最早的寺院。
二、菩薩聖域
文殊菩薩的到場在東北方的清涼山,而五臺山在洛陽、唐都長安的東北方,也就是佛教的發源地,這與《華嚴經》“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吻合。文殊作為我佛的左協侍,有慈愛之心、諸多菩薩中智慧第一,被推為眾菩薩之首。五臺山也尊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三、建築規模
歷代修造的寺院鱗次櫛比,佛塔摩天,金碧輝煌,是中國曆代建築薈萃之地。北魏時期已有大規模寺廟群,唐代達到了鼎盛時期,最多達到360座,歷史的變遷,寺院建築遭到破壞。目前,臺內(外)有47座寺院。寺院內雕塑、石刻、壁畫、書法等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四、漢藏並存
五臺山是全國唯一兼有漢傳佛教和藏傳喇嘛教的佛教道場。清代,藏傳佛教大規模傳入五臺山。清初,朝廷將試座青廟改為黃廟,僧人也有和尚變成喇嘛,五臺山也出現了漢族喇嘛。因而,五臺山佛教道場受到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少數名族的崇拜。
這也就是為什麼五臺山為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之首。
-
18 # 眾正聯盟13143999
為什麼文殊菩薩會成為“四大菩薩之首”?
“五臺山”古稱“清涼山”,她是“眾佛之母”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也是中國唯一入選的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
“五臺山”有“東臺頂的聰明文殊,西臺頂的獅子吼文殊,南臺頂的智慧文殊,北臺頂的無垢文殊,中臺頂的孺童文殊,故稱五臺山”之說。
“五臺山”— 五臺風光無限好!
燈臺明亮:一燈能照千年暗,
平臺堅實:任爾東南西北風,
舞臺寬闊:京劇呂劇黃梅戲,
擂臺公平:群星閃爍耀中華,
講臺豐碩:眾正可較萬古愚。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她的使命是“救人危難,度化眾生”;爾文殊菩薩的使命則是“救世墮落,淨化靈魂”!
“救世”者必須時時刻刻要保持“頭腦冷靜、思維清晰”;可能這就是“五臺山”中的“羅漢洞”一年四季皆“寒涼徹骨”的重要緣由;唯此,方能真正形成一個“大道至簡”的“宏觀理論思維”的“理性覺悟”,徹底“喚醒眾生的社會文明良知”有機的覺悟群體……
“四大菩薩,眾正聯盟”形成“社會合力”之日,便是“扶正濟世”人類社會文明“里程碑式”的歷史性進步之時。
回覆列表
五臺山成為佛教聖地,並在中外佛教界發生重大影響,是從唐代開始的。有唐一代是五臺山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視五臺山為“祖宗植德之所”。李淵在起兵反隋時,就對佛教許下大願,如果當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寶。武德二年(619)李淵便在京師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務。唐太宗即位後,重興譯經事業,使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主持,又度僧三千人,並在舊戰場各地建造寺院。貞觀九年(635),太宗下詔曰:“五臺山者,文殊必宅,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剎,度增數百。”
武則天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非常重視佛教的作用。長壽二年(693),名僧菩提流志等呈上新譯《寶雨經》,稱菩薩現女身,為武則天上臺大造輿論。證聖元年(695),武后命菩提流志和實叉難陀重新翻譯《華嚴經》。聖歷二年(699)譯畢。新譯《華嚴經》說:“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自稱“神遊五頂(清涼五臺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臺山的代表寺院清涼寺。竣工後,命大德感法師為清涼寺住持,並封其為“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主掌京國僧尼事。”
這是五臺山在全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臺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據記載,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歲時,至於百辟歸崇,殊幫齎供,不可悉記矣。”顯而易見,從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對五臺山佛教給予極大的支援和扶助。
從佛教經典來看,除新譯《華嚴經》說文殊菩薩住處“名清涼山”外,《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也雲:“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南贍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由於佛教經典中所說的文殊菩薩住處——“清涼山”“五頂山”,同五臺山的地形、氣候、環境,極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臺山這個“五峰聳出”“曾無炎暑”的自然場所,當作是他們虛幻世界裡的文殊菩薩住地了。五臺山由此馳名中外,顯赫於世,成為佛教徒競相朝禮的聖地。不言而喻,五臺山是藉助於李唐王朝的強盛而成為聖地、名揚中外的。
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當時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聖像。由於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臺山為佛教聖地,所以五臺山空前隆盛,名僧輩出,澄觀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澄觀,(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在應天寶林寺出家,十四歲得度,三十九歲時,“誓遊五臺,一一巡禮。”在遍訪五臺山名剎勝蹟之後,留居大華嚴寺研習《華嚴經》,在寺中主講《華嚴經》五年。後來,澄觀覺得“華嚴舊疏,旨約文繁。”於是,“旦暮策懷,思惟造疏。”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四月八日,澄觀謝絕交遊,在大華嚴寺制疏閣重新註疏《華嚴經》。至德宗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歷時三年多,終於著述出《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唐代宗時,澄觀被代宗“事以師禮”。唐德宗又尊其為“教授和尚”,“詔受鎮國大師號,進天下大僧錄。”憲宗即位,“敕有司別鑄金印,遷賜僧統清涼國師之號,統冠天下緇僧,主教門事。”“穆宗、敬宗鹹仰巨休,悉封大照國師。文宗太和五年,帝受心戒於師。開成元年,帝以師百歲壽誕,賜農財食味,加封大統國師。”“中外臺鋪重臣,鹹以八戒禮而師之”。 澄觀“生歷九朝,為七帝師”,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卒,壽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輟朝三日”,命“重臣縞素”,隆重葬之。被尊為“華嚴宗第四代祖師”。有唐一代,五臺山名僧輩出,這也是五臺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
五臺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標誌,是佛教寺院的大規模興建和僧侶人數的增加。在唐代,五臺山見諸記載的佛寺就有七十餘所,其規模都十分宏偉。
隨著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臺山的僧侶人數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貞元年間,合山僧尼達萬人之眾。寺院的興旺發展引起對社會政治、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唐文宗遂於會昌五年(854)下詔廢佛,命令拆毀寺字,勒令僧尼還俗。綜計全國拆毀大小寺廟四萬四千六百餘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餘人,收回土地數千萬頃。五臺山亦不例外,僧侶散盡,寺廟被毀。唐宣宗即位,又再興佛教。政府規定五臺山的僧數仍達“五千僧”。實際上,加上私度和遊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縱觀歷代五臺山的僧侶人數,以唐代為最多。寺廟林立,僧侶若雲,這也是唐代五臺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標誌。
唐代五臺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個標誌,是外國佛教徒對五臺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臺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臺山和到五臺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大多數到過五臺山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五臺縣臺懷鎮為中心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義上的五臺山實際上是指五臺縣的五座相互連線環繞、挺拔秀麗的山峰。它們分別是: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和中臺翠巖峰。由於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誠的佛教徒能夠登臨五峰臺頂朝拜文殊菩薩外,很少有人能夠到達五臺。也是由於臺懷鎮寺院群分佈在五座山峰之間,因此,人們通常就把到過臺懷鎮視為去過五臺山了。
五臺山原先並不叫五臺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這裡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到了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認為這裡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道場,於是就想在這裡建築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可是這裡的道士並不同意,最後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臺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臺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因此,五臺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於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於五峰山更名為五臺山,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裡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裡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臺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臺頂的聰明文殊,西臺頂的獅子吼文殊,南臺頂的智慧文殊,北臺頂的無垢文殊,中臺頂的孺童文殊。在東臺頂能看日出,西臺頂能賞明月,南臺頂能觀山花,北臺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臺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