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雲海與芭蕉葉
    真正的逍遙

    莊子的《逍遙遊》僅僅一句“扶搖而上九萬里”就令人感到大氣磅礴的豪邁之感,想必人人都想擁有一個灑脫自在的逍遙人生!但是莊子所理解的逍遙卻不是我們平日所理解的感官上的享樂,而是一種精神的高度昇華。這裡的逍遙是追求不來的,因為刻意追求本身就已違背了它的原則。逍遙是一種自然的狀態,是本質層面上的固有屬性。逍遙者,自逍遙。若真正明白了其真諦,那麼不需刻意追求什麼,便可自得逍遙了。

    所謂逍遙,不過一個無字。心中無己、無功、無名、無一切,真正達到了無的境界。我們起於虛無,歸於虛無,這才是生命最自然的狀態。讓靈魂脫離血肉的束縛,擺脫對物質的依賴,無依無靠,無慾無求,方可自在飛翔,達到莊周口中的逍遙境地。那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我們會深深為這種想法而著迷。試想,無需憑藉海浪的推扶,也不談什麼旋風的託載,沒有體積,沒有質量,什麼也無法證明“我”的存在,可“我”就在那裡,這難道不算是最高境界的逍遙?

    做到逍遙

    整個逍遙遊全篇都在告訴我們,每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怎樣才能知道呢?莊子講,人生要有”具見“。普通的講就是見解,再普通一點就是眼光、思想。莊子講,具見就是具備見地,這樣才能夠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那麼我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見地呢?逍遙遊告訴我們要有解脫的見,逍遙的見,人生不要被物質的世界困擾,不要被現實的環境所困擾,假如說被物質的世界或這現實的環境所困擾了,那麼人生的見地就已經不夠了。比如,當你不圖名利時,收穫的才會是成功,當你為名為利時,有可能會一無所獲。所以能夠具備那些高遠的見解,就不會被物質的世界所困擾,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境所困擾,自然就會超越生活。

    莊子的告誡

    莊子告誡人們永遠不要自滿得意,而且存在著物我合一,人與宇宙的統一,萬物自然的相對統一這樣一種至高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所以人們要努力達到統一的境界,方法就是順應萬物的自然屬性,不必為了強求而用盡心機不擇手段。

  • 2 # 無功用行

    題主舉的例子與莊子的逍遙根本沒有半點關聯。

    而且莊子的逍遙,與現在常見的詞語,“逍遙”兩字的意思,相差也非常大。

    我們常說的逍遙是悠閒自在,自得其樂的意思。

    莊子的逍遙,是一種脫離身體感受、超越身體羈絆、無拘也無束、無人也無物、生命與宇宙萬物合一的境界。

    人只要活著,都會有所憑藉。人餓了需要吃飯,食物是人生存的憑藉。天冷了需要保暖,衣服是人抵抗外界溫度變化的憑藉。人走遠路要騎馬開車,交通工具是人活動範圍的憑藉。

    莊子逍遙遊當中說:北冥有魚,魚很大,能變化為大鵬鳥,能飛幾萬裡遠。但它的飛行需要憑藉風才能行動。列子御風而行,他的憑藉也是風。

    莊子又說:有一種情況,就不知道是需要憑藉,還是不需要憑藉了。這種情況就是憑藉所有。為什麼憑藉所有,可以認為是不需要憑藉呢?

    比如人想遠行,需要開車,不需要泥土等等不相干的東西。但這裡前提說了,所有都憑藉,所以泥土等不相干的也是要的。那怎麼個要法??沒辦法要。

    再繼續想,人想遠行,是需要人到了某個地方,才算遠行嘛?難道把所有的遠行過程和遠行結果都直接給人的思想,這樣不能算是遠行過了嘛?這是一個辦法,可惜作為古人的莊子辦不到。

    再繼續想,人想遠行,只是一個想法而已,要到某個地方,到與沒到,也只是個觀念而已。人活著,也不過是憑藉著種種的感官刺激、種種的想法,才知道自己是活著的而已。對了,前面這句話說了憑藉。說明:人活著與沒有活著,都只是憑藉感官與思維才知道活著。

    所有這些都只是憑藉而已。想遠行、想開車、代表見到了某地的感官刺激、達成了心願,這些種種,都只是憑藉,都是證明人活著的憑藉。

    回頭想剛才那句,憑藉所有,到底是需要憑藉,還是不需要憑藉呢??

    其實,這句話,本來就是矛盾的話。

    所以說:如果要所有,只能說一句,這是悖論。

    而莊子的逍遙的理解,能不能達到逍遙,結論就在這個悖論上。想通了,就不是悖論。沒想通,就永遠是悖論。

    想通了,也就知道了,如何才能生命與宇宙萬物合一。

    所以逍遙遊這篇的最後是這麼寫的: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3 # 暮有文化

    趣味解讀文化,品質成就快樂!我是北暮!

    對於莊子的逍遙如何理解?咱們首先要想一下自己所認為的逍遙是什麼?

    莫非是衣食無憂,觀山賞月?莫非是採菊東籬,久睡日高?莫非是仰天大笑,淡泊王侯?

    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逍遙。想要逍遙,就必須要達成能夠逍遙的一種境界!

    自然你想要的逍遙不同,達成逍遙的境界也就不同了!

    有人只想三餐填飽肚子,也許你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就行了。

    有人想要榮華一生,也許你需要腳踏實地的努力,兢兢業業的工作好幾十年也不見得成功。

    有人想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造福全世界。那麼你可能一天只能睡幾個小時,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不斷的去提升自己,不斷的去努力,可能會有那麼萬分之一成功的機率。

    有些人認為自己,三餐填飽肚子,無憂無慮,就是一種逍遙。

    有些人認為自己一生榮華富貴才是一種逍遙。

    還有些人則認為,自己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造福全世界,走向人生巔峰,那樣才不愧於來這世間走一趟,這是一種逍遙。

    當然,這都是人們所認為的逍遙。對於莊子來說,他所認為的逍遙,只是一種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那麼何為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呢?

    那是一種真正的超脫於物外的境界。真正的不被世俗所影響的境界。我們上面所提到的那三種逍遙,和莊子的逍遙完全不同。

    可是,身處於現在這種社會,誰又能真正的做到像莊子那樣超脫於物外,與世隔絕的逍遙呢?

    因此,莊子的那種逍遙,在如今的時代很難實現。因為誰也沒有辦法放棄所有,來追求真正的超脫自我。

  • 4 # 鏡淳文化王鏡淳

    莊子在逍遙遊中透過寓言對比,得出真正逍遙的含義——無所待。對人而言則是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即不固執己見,不居功,不執著名譽名相。

    莊子透過大鵬與小鳥的對比,朝菌與大椿樹的對比,普通人壽命與彭祖長壽的對比,一般人步行與列子御風的對比,得出了小大之辯的結論,即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大鵬與小鳥相比,大鵬是逍遙的,御風與不行相比,御風是逍遙的,八百歲的彭祖與普通人不到百歲相比,彭祖是逍遙的。

    但是,即便是大鵬的逍遙也是建立在培風的基礎上,不培風飛不起來。沒有風列子也御不了,八百歲長壽最終還是要死的。這是普通人眼中的逍遙,但實際並不逍遙,也就是說,人們常見的事物中,沒有絕對的逍遙,只有相對的。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逍遙呢?無所待!也就是什麼也不憑藉,或者說超越所要憑藉的!沒有風大鵬依然可以翱翔,列子仍然翎然自得,人不受壽命的約束,長生久視!這才是真正的逍遙!

    最後引用莊子的話闡述逍遙: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5 # 從煙火聲裡醒來

    感謝邀請!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學說對擴大我們的心府提升我們的境界是很有幫助的。莊子的思想雖然天馬行空,但他透過一些寓言故事讓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他的思想。對於渴望超越物質奴役的人來說真是對症良藥。比如一個人登上首富寶座,或者讓他春風得意,但是也許跟一個窮人第一次吃上泡麵說太好吃了這真是世上最美味的東西的感覺沒什麼高明多少。莊子的逍遙是真正脫離身體的束縛,神遊宇宙,與無限融為一體。不過我個人認為莊子對道家思想有發展可能也有偏離。因為宇宙中心思想是以人為本。致虛極只是追求智慧的過程而不是追求的結果。

  • 6 # 好玩的國學

    莊子:逍遙就是無所待!

    在道家哲學中,老子強調的是清靜無為守柔示弱的哲學,而道家哲學的第二號人物莊子,在老子道的哲學的基礎上,提出了齊物、逍遙、養生等理論。

    也就是說,理解了莊子的逍遙精神,就基本上理解了莊子哲學的核心。

    要了解莊子的逍遙精神,我們要先看懂莊子的名作逍遙遊。鑑於篇幅關係,我們不全文引用。

    莊子的文章,絕對是古今第一人,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同時,他的文章就像汪洋大海,並不遵守一定的規則。所以我們看起來特別複雜。但是在這篇逍遙遊中,莊子說的很明確,就是有所待和無所待的問題。

    莊子說北冥有魚,這條魚很牛,因為它可以化身為大鵬,這個大鵬的翅膀展開,簡直可以覆蓋地球的南極和北極,它迎著風飛起來,一下子就能飛到地球的最南方,但是大鵬這麼牛,但是並非是無所不能,它需要依靠風的力量,沒有風,它就飛不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鵬並不是自由的。

    還有個牛人,就是列子。列子修仙成功,可以在天上飛,但是它再牛,他也只能在天上飛十五天,過了十五天列子也只能掉下來。沒有風,他照樣要掉下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也是有所待,也是不自由的。

    接下來,莊子談到了小和大的關係。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乾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蟬和小斑鳩這兩隻小蟲、鳥又知道什麼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長壽。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可是活了七百來歲的彭祖如今還因長壽而特別聞名,眾人都想與他相比,豈不可悲!

    在這裡,莊子想表達的是,無論是大還是小,無論是長壽和短壽,其實如果我們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其實大小、遠近都是一樣的。這叫做齊物。

    我懷疑莊子是否是外星人,或者說他曾經乘坐宇宙飛船,飛上過太空。因為站在太空的角度往下看的話,我們會發現,所有的東西其實都變成一樣了。引申到人生哲學上,人生的長壽與短壽,貧窮與富貴,得意與失意,都是一樣的。所以,人生遇到點挫折,不要失意,遇到點喜事,也沒有必要得意洋洋。這就是齊物論指導下的人生觀。

    下面我們還是說莊子的逍遙精神。

    莊子在逍遙遊的後面說:

    大鵬和列子,因為需要風的依託,才可以遨遊九天,但沒有了風,他們只能掉下來。但是在這人間,有沒有可以達到無所待的人呢?莊子給我們描繪了藐姑射之山的神仙。這些神仙,就是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莊子說,“‘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面板潤白像冰雪,體態柔美如處女,不食五穀,吸清風飲甘露,乘雲氣駕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麼專注,使得世間萬物不受病害,年年五穀豐登。’

    他們不受外界的影響,沒有什麼能傷害他們,沒有什麼可以影響他們,他們才是真正做到了無所待,那就是自由的人。

    所以,莊子的逍遙的思想,其實就是無所待。也就是說,擺脫了自然和世俗的限制,變成了精神上自由的人。這就是一種追求審美,拋棄功利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就是逍遙的精神。

    莊子的逍遙精神,對華人的文化心理影響極大。華人特別是中國文人,一般在年輕時或者是得意時,採取的是儒家思想,而一旦仕途失意,很快就成為莊子的門徒。他們相信,世界是同一的,是齊物的。

    因此,所謂的貧富貴賤,都是一樣的,因此,你成功與失敗,都是一樣,假如你在意這個,那你就是被世俗束縛了,就是有所待,就是不自由。只有擺脫這些束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才能真正達到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逍遙,而能達到這種逍遙境界的,莊子稱之為至人、聖人和神人。

  • 7 # 太極拳玄機

    說莊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瑰麗奇特,特別浪漫,這是從文學角度去評價的。

    如果我說莊子不是想象是寫實,讀者會有什麼反應呢?

    要知道,道家不是坐而論道,而是實修的。修道有一個特別的方法叫觀想,它有很多層次,修到高層就出現莊子所寫的那些境界。

    黃帝是著名的道家人物,《黃帝內經》裡"呼吸精氣,把握陰陽,提挈天地,獨立守神"是描寫的樁功狀態,提挈天地,不是想象,在練功人那裡就是事實。

    中國文化有"意象"說,言不盡意,立象盡意。逍遙遊裡鯤鵬就是莊子的象。那鯤鵬不是想象的產物,就是他自己。

    凡練內家拳,練過意的人都知道我在講啥。否則,不是說我奇談怪論,就是自己看的驚掉下巴。

  • 8 # 素識者

    莊子的逍遙其實就是佛家所說的解脫,指的是心無纏系、心無執著。在莊子的開篇《逍遙遊》裡一開始就描述鵬鳥的逍遙。讀者正神往於鵬鳥的逍遙時,莊子卻筆鋒一轉說鵬鳥的逍遙仍然是有所憑依的,而真正的逍遙是心無旁系而運任自然而行!正如結尾說的,聖人不會博取聲名,神人不會執取功勞,至人不會沉醉於自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的專注力差,兩歲就脾氣很大,如何提升寶寶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