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朝的一部小說
24
回覆列表
  • 1 # 枝搖風吹

    小時候,書藉奇缺,偶得《東周列國志》下冊,繁體印刷,藉助小學《新華字典》勉強通讀。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明末馮夢龍參照史傳內容,對餘邵魚撰《列國志傳》修改潤色,是為《新列國志傳》,清代蔡元放對此書又作了進一步修改,題名為《東周列國志》。內容從西周未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故事,體裁上像列傳,剪取春秋戰國時期一些比較有名的典故,比如"烽水戲諸侯″"宋襄公不攻敵之半渡″甚至也有"孟姜女哭長城″等。

  • 2 # qzuser193886178

    《東周列國志》是作者將《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史書加以整理,然後用古白話寫成的小說,雖說也有不少虛構,但總體來說是符合歷史的。以下是一些不符歷史之處:

    1、原著中鄭莊公聲言如周,誘使武姜送信給共叔段,約定日期造反,公子呂差人在路上截獲了武姜給共叔段的書信,得到了證據,隨後鄭莊公往廩延一路徐徐而進,公子呂率兵埋伏在京城附近並派人扮作商人混進城中。等到共叔段造反離開京城,潛進城中的人在城樓放火,公子呂在外攻城,遂佔了京城,隨即出榜宣佈共叔段備恩忘義之事,京城人都說共叔段的不是。共叔段士兵也紛紛離散。共叔段奔向鄢邑,結果鄭莊公已先進了城中,只得奔向共城。鄭莊公率兵攻城,共叔段走投無路,嘆曰:“姜氏誤我矣!何面目見吾兄乎!”遂自刎而死。鄭莊公進城撫屍哭曰:“痴兒何至如此!”這些細節都是虛構的,《左傳》中對鄭莊公攻打共叔段的記載是這樣的:“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記載的比較簡潔,具體細節語焉不詳,而且最後共叔段也沒自盡。原著對這段算是合理虛構,使之更加精彩。

    2、齊桓公與公子糾為齊襄公弟弟,原著中均成了齊襄公兒子。

    3、作者沒有搞清先秦姓氏制度,先秦男子名字為“氏+名”,原著中卻多次將氏當成姓,比如趙衰是趙氏嬴姓,原著中卻說趙衰姓趙。除此之外,原著也有幾處將姓放在名前,比如闔閭是吳氏姬姓,名光,原著中有好幾次稱呼其為姬光,秦國是趙氏嬴姓,原著中也像我們平常那樣稱呼其國君為嬴xx,這些都是錯誤的叫法。

    4、扁鵲見的蔡桓公是戰國時的齊桓公田午,而原著中扁鵲見的卻是春秋時的齊桓公小白。樂羊子是東漢人,作者將其與戰國時的樂羊混為一談,並用樂羊子的故事來豐富和演繹樂羊成名之前的經歷。

    5、《趙氏孤兒》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趙莊姬陷害趙家導致趙家被滅族,另一種就是廣為流傳的屠岸賈屠滅趙氏,公孫杵臼、程嬰保全趙孤。《東周列國志》選擇的是後者。《史記》中記載屠岸賈沒請示晉景公便滅了趙氏,殺的嬰兒並不是程嬰的兒子而是程嬰、公孫杵臼用的別人的兒子,也沒有說程嬰是如何將趙孤藏匿山中的,趙氏復興也是在晉景公時期。《東周列國志》中屠岸賈屠滅趙氏及索要趙孤都經過了晉景公的同意,程嬰用的嬰兒也像民間傳說中那樣是自己的兒子,韓厥遣人扮作醫生入宮悄悄地將趙武帶出宮交給程嬰,最後趙氏復興是在晉悼公時期。

    6、蕭史弄玉出自劉向的《列仙傳》,並不是史實,作者對這一典故進行了加工。

    7、小說中打仗總是一聲炮響,方式經常是將對將,這些都不符合歷史,可以說這是很多古典小說的通病。小說第二回趙叔帶說出了“西周”一詞,而西周是後人的稱呼,當時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西周。“大人”一詞用於官場始於明代,而小說中稱呼官員卻多次用到了“大人”這個詞。紙是漢代才有的,原著中卻多次出現紙。

    8、《東周列國志》前後矛盾之處:第四十八回介紹趙穿是趙盾從弟,第五十一回趙穿卻稱呼趙盾為叔父。第二回褒珦因直諫周幽王而被囚,其子褒洪德為贖父而進獻褒姒,後來史蘇卻說“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女褒姒歸之。” (這個應該是作者在收集史料時忘了將這兩種說法統一起來的事。)小說中將莊姬稱為公主,後來卻說公主是漢代才有的稱謂,實際上週代已經有公主這一稱謂了。祝聃在第十回已經死過了,但在最初馮夢龍《新列國志》中祝聃在第十一回卻死而復生,後來蔡元放發現了這點,將第十一回的祝聃改成了鄭將。

    9、秦始皇之母真實姓名並無記載,《東周列國志》中稱呼其為趙姬,後人便以趙姬來稱呼秦始皇之母。楚成王娶的兩個外甥女真實姓名也無記載,原著中起的名字叫叔羋、伯羋,直接讓這倆隨了母姓。

    10、原著中存在不少鬼神之事,雖然這些基本上都有史料記載,但畢竟不可能是真實歷史。

    總的來說,《東周列國志》中的大事基本上符合歷史,細節部分的虛構較為合理,對人物的描寫也較為客觀,其中的權謀、外交、國家興衰等更是精彩紛呈,雖然存在不少缺點與錯誤,但也算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歷史演義小說。

  • 3 # 若羿文學屋

    曾經大致翻翻這本書,大的脈絡都是按照當時的史料寫的。細微處有作者的想象與裝點。篇幅所限,列舉兩個。

    關於齊姜與晉文公結局處,說晉文公最終立齊姜做第一夫人,只有《列女傳》有此記載,但范曄已經是距離春秋幾百年以後的人了,這個結局未必靠得住。重耳遇見齊姜,應該齊桓公還在世。齊姜是個深明大義的女子,醉遣丈夫重耳值得欽佩。但不久齊國就發生了開方、易牙、豎刁之亂。齊國在桓公死後,“停屍不葬,束甲相攻”,導致齊桓公屍體“蛆流戶外”。這個動盪的時局下,很難想象一個弱女子的命運。左傳等書,沒有了下文,更多的只怕是這位深明大義的齊姜已經死於戰亂了吧。

    第二,臨潼鬥寶會,以後,加入了大盜柳展雄奪寶的情節。柳展雄也就是盜蹠,他的出現更多是為了小說的趣味性吧。

    其餘的,沒有注意。

    總之,小說不是歷史,允許一定程度的想象與虛構,這都是無可厚非的。

  • 4 # 亞馬孫蝴蝶

    《東周列國志》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這部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歷史。

    《東周列國志》寫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複雜。《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歷史,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展開的。其中敘寫的事實,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秦漢前的一些史家為了某種原則立場,對歷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有時會隱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記述的文字中,沒有一定見地的人,很難發覺,更談不上理解了。這部書的通俗之處,正是將那暗礁一樣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種種是非善惡,忠奸智愚,畢露於光天化日之下。這是作者編寫此書的用意,也是他們對後人的貢獻。

    西周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叫周幽王,他是一個昏庸暴虐的國王。西周末期,由於社會矛盾的加劇,王室內部的矛盾也擴大了,褒姒亂政,使得周幽王終於被申侯和犬戎的聯合軍隊攻入王宮後殺死,周王朝鼎盛時代就此結束,歷周平王繼位後,將王都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稱做東周的開始。周王朝的統治日漸衰落,各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東周社會進入了一個大動盪的時期,中國先秦時代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自此開始。這是中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諸侯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諸侯國大國爭霸的局面,出現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的“春秋五霸”。在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像管仲、子產、曹劌、孫武這樣著名的歷史人物,發生了“城濮之戰”這樣以弱勝強著名的古代戰例,也出現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發奮圖強的諸侯國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也是在春秋末期這個社會大變革時代產生的。

    《東周列國志》描寫戰國部分雖然不比春秋部分那麼龐大,但也還十分精彩,衛鞅入秦變法,西門豹、吳起的故事等,但給讀者記憶深刻的當數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人,四人皆是鬼谷子的弟子,孫臏、龐涓學兵法,蘇秦、張儀習遊說。孫臏後為龐涓陷害,幾死於魏,佯瘋才得脫歸齊國,後馬陵道萬箭射死龐涓。蘇秦遊說六國聯合抗擊秦國,即歷史上著名的合縱,張儀助秦,後幾次破蘇秦的合縱之謀。兩人皆為遊說之仕,小說中,他們算不得什麼偉大人物,全為小人之舉,蘇秦先一貧如洗,後因遊說而富貴還家,按小說的觀點,其是為了自己而行遊說之事,全不顧國家以後的發展,尤其在他後面的日子尤為明顯。結局悲慘自是不必說。蘇秦張儀之後,多出如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這樣的好客之士,在他們門下,養士多達數千人,但所養之士也多無用,不能為國出謀劃策,也不能為之身死。當然藺相如、廉頗這樣的大將之才也是有的,白起長平一戰坑殺趙卒四十萬餘。再後期,秦王翦、趙李牧等出現,王翦是秦併吞六國的主力統帥,兵越千里,戰功顯著。

    縱觀東周幾百年,無外乎一個“亂”字,亂世春秋,父子相殘、兄弟相爭、父奪子愛,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並不足為奇。春秋時期,多有謀國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軫、寧俞、趙盾等,也多有謀國之君如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晉悼公、楚莊王、秦穆公等,但之後,謀國之君和謀國之臣皆越來越少,後幾近滅絕,多出將才而無相才者,也多為遊說之人,再之後,只剩家養士人的君子,當然如信陵君這些也堪為國才,但所養之士少有用者。再之後,僅剩將領之才了。將領之後呢,就只剩貪贓枉法、賣國賣家的郭開之流,惟秦王政為治國之君,任人唯賢。下面也有一幫如王翦、李斯等的能臣,也難怪秦能併吞六國而統一天下。

    《東周列國志》與其他史書一樣,以國家的興亡成敗為主題,致力探討氣運盛衰、人事成敗之間轉化變遷的因果關係。作者透過人物命運的沉浮,形象地告訴人們,能否注重道義,任用賢能是判斷一個國家前途命運的最根本的依據。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義是對天意的闡發,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舉,民心亡,其政息。這種人本主義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群星燦爛,千百年後,雖不乏其人,但這一時期的人和事,在歷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幾乎是後世是非成敗的理論源頭,更是後人行世為人的標準和榜樣。小說透過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情節,讚揚了從善如流、賞罰嚴明、胸懷大度的王侯和忠貞、有勇有謀的將相,也讚揚了那些見義勇為、機智果敢的豪俠。

    列國之中,上至君王,下至卿士,守信立身,不惜功名生命的事例,比比皆是。程嬰犧牲自己的兒子,救出趙氏孤兒,忍辱偷生,終於復國。豫讓因智伯以國士待之,決意以國士報答,在智伯死後,幾次為智伯復仇,就義之前,仍請求將智伯仇敵的衣服用劍斬過,以了心願。田光向燕太子丹舉薦荊軻,圖謀刺殺秦始皇,為守機密,自刎而死。當時的忠義之士,往往如此,千百年後仍使人感吧敬慕。勾踐身負滅國之恥,心懷復國大志,剛強、勇毅,不計榮辱生死,剋制私慾,禮賢下士,以非凡的耐力和恆心,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以少勝多,摧毀強敵,稱霸天下。像這樣反敗為勝、變弱為強的事例,還見於晉文公重耳,吳大夫伍子胥等段落之中。人生立志,應該放眼至高至遠之處,當以造福蒼生、澤及萬世為念,這樣的榜樣有孔子、管仲、子產。他們的思想以仁愛為根本,他們擁有安定天下、惠及萬民的志向,對真理永無止境地追求,引導君王走向內聖外王的正途,施行的政令,富民強國,成為後世政治參照的法則。

    與這些正面人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說也塑造了一些昏聵、殘暴、荒淫無恥的帝王、諸侯等統治者,和貪婪、奸詐、陰險的佞臣小人。作者對他們揭露與鞭撻的態度自然而然地融入情節的進展之中。

  • 5 # 雲海與芭蕉葉
    全貌概覽

    《東周列國志》為明代所著的長篇白話歷史演義小說。全書從西周末年周宣王開始,講述諸如幽王寵褒姒而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接著東周王朝的建立,到我們耳熟能詳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紛爭,後至秦兼併六國,演述了東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興衰史,整個時間跨度近六百年,人物眾多,可見此書資訊量極其豐富而複雜,這絕不是一般的著作。

    內容剖析

    我們進一步瞭解其中內容:《東周列國志》書裡所講述的故事,都是基於當時的歷史背景展開,這其中還是有相當篇幅來敘寫事實的。它們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作者將這些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整理和編排,提煉加工後,最終成為了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在東周漫長的幾百年時間跨度中,思想百花齊放,名臣能將如群星璀璨般點綴歷史的星空,如管仲、百里奚、趙盾等人士,也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著名故事則有:荊軻刺秦王,勾踐臥薪嚐膽,田單大擺火牛陣等等。作者透過通俗的描述,把過往歷史學家隱晦的表達進行了直白的剖析,幫助讀者理解一些人物的評價,讓大家一下就看得明明白白,這個也是作者付出的巨大貢獻。

    總結陳述

    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往往此消彼長。所以史學價值高了,文學價值就低了,《東周列國志》總體內容還是比較尊重歷史的,所以也就導致有的讀者認為這書就是拼湊的流水賬,讀淡而無味。相比較之下《三國演義》要出彩的地方則在於對史實進行大膽改動,就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也是鮮明,比較深入人心。但是我們要明白《東周列國志》因為時間跨度很大,幾乎是元明清三朝一起登臺了,如之前所述,其中涉及到的事件和人物繁雜,能夠將來龍去脈捋順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其中很多東西《左傳》和《史記》都沒有寫,它們只寫了誰幹了什麼,其中涉及更細的地方,比如人物之間的對白,恐怕只有進行大膽的揣摩與構思了。綜上所述,《東周列國志》屬於演義小說,不合史實的地方肯定也是有的,但它是一部鉅著,值得一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地分居感情能長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