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什麼特點能讓一輛車顯得“好看”?
6
回覆列表
  • 1 # 左右771122

    車頭看上去大氣,符合國人審美觀,車尾圓潤飽滿,線條流暢,整體看上去舒服,協調。不能像部分車車頭好看,車尾要麼像揹著東西,要麼像硬生生加上的,這樣即使車頭再好看,通常最終會被市場所淘汰。

  • 2 # ChnTide

    ​​線條流暢(圖為拉法拉利)

    要現實出力量感(圖為野馬)

    ​​

    要麼有科技感(圖為沃爾沃S90)

    要麼經典(圖為寶馬E46)

    有醒目的犀利線條(圖為蘭博基尼)​​​​

    還有讓人記住的標誌,比如GT-R的四隻眼(圖為GT-R)

  • 3 # 穩穩

    大致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說:站姿(Stance)比例(Proportion)線面(Curves & Surfaces)元素與細節(Components & Refinement)色彩與材質(Color & Trim)先佔著。慢慢寫。首先得宣告,汽車審美很個人化,我這裡說的,是設計行業的共識性原則,也是大多數消費者審美觀的代表。如果覺得“xx車明明很好看啊”不必介懷,更不用抬槓。首先得宣告,汽車審美很個人化,我這裡說的,是設計行業的共識性原則,也是大多數消費者審美觀的代表。如果覺得“xx車明明很好看啊”不必介懷,更不用抬槓。==========Stance:論站有站相車,和人一樣,有自己的姿態。比如這兩位喂喂……別走神亂看了。喂喂……別走神亂看了。拋掉容貌身材背景,其實,若是過馬路的大姐拿出走秀的氣魄來走路,而走秀的Model弓腰駝背踽踽向前,恐怕馬路大姐回比Model更抓眼球了。車也是一樣。和我們觀察人的側面,可以很簡練地用幾根線條來勾勒一個人的站姿,包括腰背頸的曲線、腿部的動作等,汽車亦有幾條關鍵的特徵線來勾勒車的,圖中:綠色線,roof profile,連同前後窗構成了整車的profile。

    圖中:綠色線,roof profile,連同前後窗構成了整車的profile。

    紫色線,belt line。

    橙色線,shoulder line。

    紅色,漏掉了中間凸起那條,是側面的重要特徵線。某些品牌會比較重視這條線,如VAG,Audi給下方的特徵線取名叫tornado line。

    藍色線,ABC柱的延長線。尤其是AC柱的延長線,相交於Visual Weight Center,B柱延長線也近似透過這一點。這些線條之間就有一些共有的規律,如果不按照這些規律來,效果會比較奇怪。

    1、三柱最好近似交於一點。這一點,就是整車的視覺重心(Visual Weight Center),這個視覺重心的位置對整車的姿態有很深刻的影響。

    如果三柱各自為政,那麼效果就比較搞笑了;整臺車都呈現一種向後倒的姿態,像是被風吹歪了。這種失衡的效果多數人難以接受。

    整臺車都呈現一種向後倒的姿態,像是被風吹歪了。這種失衡的效果多數人難以接受。2、Profile與Feature Line的互相制衡見過一些剛剛開始畫車的同學,為了營造Lamborghini那種“俯衝感”,側面清一色向前下方俯衝的線條。其實這未必是很好的效果。一般來說Feature Line是向下俯衝的話,Profile必定略微向前仰起,如果Profile和Feature Line全部是俯衝線條,那就會悲劇,比如這個,你敢說這沒有用“俯衝線條”,連頂棚都“俯衝”了,但是造成的視覺效果很糟糕,因為所有線條全部都是“俯衝線條”導致一種很濃烈的前小後大的站姿,如同弓腰駝背,同樣難以為多數人所接受。你敢說這沒有用“俯衝線條”,連頂棚都“俯衝”了,但是造成的視覺效果很糟糕,因為所有線條全部都是“俯衝線條”導致一種很濃烈的前小後大的站姿,如同弓腰駝背,同樣難以為多數人所接受。而真正的Lamborghini的“俯衝”,是這樣的;綠色Feature Line是俯衝的,但是注意我用藍色標記的Roof Profile,呈現的是向上抬的姿態,兩者之間互相平衡,才是讓人看著順眼的Stance。綠色Feature Line是俯衝的,但是注意我用藍色標記的Roof Profile,呈現的是向上抬的姿態,兩者之間互相平衡,才是讓人看著順眼的Stance。上面E46,特徵線趨水平,Roof Profile也就採取了比較水平的設計。上面提到了Visual Weight Center,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點,它決定了車的Stance是向後坐,還是向前迎,或者是高挑,或者是低趴。下面就說這個關鍵要素。;視覺重心越低,就說明AC柱更加傾斜,整車的視覺效果更加低趴。上面的Audi e-tron quattro Concept和下面的Rolls-Royce Phantom可以對比一下。視覺重心越低,就說明AC柱更加傾斜,整車的視覺效果更加低趴。上面的Audi e-tron quattro Concept和下面的Rolls-Royce Phantom可以對比一下。Visual Weight Center的高低會塑造出“運動”或者“莊重”的視覺效果,然而,都有限度。Visual Weight Center太高,整車就會看起來非常“方”,而若是太低,整個上部結構就會很“扁”,這就需要Lower Body的設計來配合,自行腦補一下Ferrari 458的上部按在RR的車身上是什麼感覺。

    Visual Weight Center的高低會塑造出“運動”或者“莊重”的視覺效果,然而,都有限度。Visual Weight Center太高,整車就會看起來非常“方”,而若是太低,整個上部結構就會很“扁”,這就需要Lower Body的設計來配合,自行腦補一下Ferrari 458的上部按在RR的車身上是什麼感覺。而Visual Weight Center的前後位置亦有要求。

    一般來說,以位於駕駛者位置為均衡點,在這一點前方會形成“向前俯”的視覺效果,而在駕駛者位置後方會有向後仰的視覺效果,向後仰的例子就是上面的RR Phantom,而Audi e-tron quattro Concept則是均衡的例子。再看前俯的例子;

    Visual Weight Center在駕駛者前方。當然這和Powertrain Pakcage有關,Mid Engine佈局會讓車的後部偏長,亦必須使用Fastback+短尾的造型特點。實際上Front Engine Fastbac也是一樣的感覺,比如Mustang,配合負值Mask Angle,營造出俯視的霸道感覺。

    Visual Weight Center在駕駛者前方。當然這和Powertrain Pakcage有關,Mid Engine佈局會讓車的後部偏長,亦必須使用Fastback+短尾的造型特點。實際上Front Engine Fastbac也是一樣的感覺,比如Mustang,配合負值Mask Angle,營造出俯視的霸道感覺

    。同理,Visual Weight Center不能太靠前或者太靠後,否則就會有一種這車被風吹歪的既視感。上面的Citroen Ami就是例子。太靠前的例子就是米帝人民熱衷的Hod Rod,有一些前擋風玻璃的傾角都是負值(沒記錯的話Scott Robertson在DRIVE裡面畫過一些負傾角前擋風的Hot Rod概念,毫無疑問這種設計在量產車上仍然難以受到市場認同)。

    另外,Visual Weight Center的前後位置營造的Stance,需要有其他的元素來配合。比如Lamborghini Aventador和Audi R8的前俯Stance,配合的就是俯衝線條,而RR Phantom向後仰的Stance,配合的亦是與之匹配的向後仰的線條。而前後Overhang的比例亦與之有關。Aventador和R8均是前長後短,這樣可以營造向前衝的Stance,e-tron quattro Concept前後基本一樣長,Visual Weight Center也接近平衡的位置。M3 E46則是前短後長,配合偏後的Visual Weight Center,RR Phantom就很明顯地Rear Overhang遠遠長於Front Overhang,重心靠後的沉穩感更加明顯。================Proportion:

    這腿我能玩一年還是兩張圖,

    嗯,我能感覺到無數來自Avril粉絲的板磚劃破空氣的呼嘯聲。但是……但是……

    Avril小短腿在業內是很著名的啊……這就是比例的重要性,比例勻稱美觀才能達到很好的視覺效果(腿玩年)。下面有人提到了大輪胎大輪轂,有道理,但是——過猶不及。仍然是神奇的米帝,有一種改裝流派Dub,效果如斯(原來那張圖不夠衝擊,換個更歡樂的),

    PS:米帝另一種改裝流派High-rider,也喜歡用大輪子,但是High-rider更強調抬高車體。

    PS:米帝另一種改裝流派High-rider,也喜歡用大輪子,但是High-rider更強調抬高車體。2×PS:米帝還有一種改裝流派Lowrider,效果如斯

    嗯怎麼感覺一點都不“low”啊?那是車架採用了液壓或者氣動,完全放下地時候,底板那就是直接架在地面上的。沒有液壓/氣動抬起車身都沒法開走。打住,重點還是那小輪子。Low-Rider講究不惜一切代價降低車身,而這個“代價”當然也包括換用小到離譜的車輪(這一點是同樣講究低趴的Hella-Flush最大的區別。簡單說就是Hella-Flush是長腿歐巴蹲地上,Low-Rider丫們直接鋸腿)。

    米帝人民多奇志。。其實關於Proportion這塊,教程已經是多如牛毛。Package聖經H-Point和很有意思的I Draw Cars裡面都有比較詳細的Proportion控制一塊的內容。評價Proportion的時候,一般以輪胎的外徑為單位。

    所以I Draw Cars裡面打出的框架都是以車輪為基礎的。另外,不討論Sketch。Sketch裡面可以有很多的Cheating,包括將輪子畫得相當大,這是借用視覺衝擊力來推銷自己的方案的一種手段,真正100%照Sketch做出來的油泥模型恐怕未必會好看。簡要來說,比較典型的比例是這樣的;輪間距大致為2.5x,高度(注意,一般是從Wheelarch開始計算,而非從輪胎上緣開始計算,因為Wheelarch是真正意義上的“車身”的起點)為1.5x不到。前後Overhang極短,這就是City Car設計當中很受歡迎的四輪四角原則,儘可能短的前後Overhang可以讓車內的空間得到最大最佳化,穩定性亦有所提升,這是功能上的需求,造型上,四輪四角亦讓原本不大的車更有精神。反例是國內不少“老年代步車”:

    輪間距大致為2.5x,高度(注意,一般是從Wheelarch開始計算,而非從輪胎上緣開始計算,因為Wheelarch是真正意義上的“車身”的起點)為1.5x不到。前後Overhang極短,這就是City Car設計當中很受歡迎的四輪四角原則,儘可能短的前後Overhang可以讓車內的空間得到最大最佳化,穩定性亦有所提升,這是功能上的需求,造型上,四輪四角亦讓原本不大的車更有精神。反例是國內不少“老年代步車”裡面的車把子才是亮點好伐?輪間距3x多點,高度1x多一點(多的可以到1.5x)。前後Overhang,因為這個級別的車多數都是FF佈局,前Overhang會略長一些,後Overhang略短,在0.5x左右浮動。輪間距3x多點,高度1x多一點(多的可以到1.5x)。前後Overhang,因為這個級別的車多數都是FF佈局,前Overhang會略長一些,後Overhang略短,在0.5x左右浮動。上面兩臺車對比,Mito的造型在行業內收到的讚譽可謂不少,也能看出它的車身更加低矮,更接近黃金高度1x。Compact Hatchback這個級別上的Hatchback,發動機艙的長度進一步BT,因為得容納體積比較超常的2.0甚至更大的2.3發動機,前Overhang接近1x,不過這樣一來,Overhang前短後長營造出來的向前衝的Stance也就更加明顯。這個級別上的Hatchback,發動機艙的長度進一步BT,因為得容納體積比較超常的2.0甚至更大的2.3發動機,前Overhang接近1x,不過這樣一來,Overhang前短後長營造出來的向前衝的Stance也就更加明顯。輪間3x左右,高度1x稍多。然而,若能做到高度1x,那就是相當精神的一臺小車了。比如Scirocco。然後,Compact Saloon。這裡先得說一些早年很令人無語的Saloon,當年的歐洲車企看到國內Saloon比較受歡迎,於是將手頭的Hatchback強加個屁股當成了Saloon在國內賣,視覺效果就呵呵了個呵呵了。不過,這並非本部分的重點,這個得線上面層次上考慮。輪間3x,前後Overhang不超過1x,高度1x多。輪間3x,前後Overhang不超過1x,高度1x多。Lamando的高度比A3低,也更為流暢,但是Rear Overhang接近1x那麼長,顯得車尾部比較拖沓,Compact Saloon本應該很精神、很乾淨利落,Lamando的Rear Overhang就有些長。至於反面教材?終於輪到它了。哼哼別以為知乎上Honda粉比較多我就不敢噴。。接近3.5x的輪間距,接近1x的Front Overhang,超過1x的Rear Overhang,達到1.5x的高度。不是這車太大(Crider能有多大。。),乃是輪子太小。如此大(相對)的車身,扣在如此小的輪子上,而且從Front quarter來看,車輪還縮在Wheelarch裡面,Avril既視感大概如此。接近3.5x的輪間距,接近1x的Front Overhang,超過1x的Rear Overhang,達到1.5x的高度。不是這車太大(Crider能有多大。。),乃是輪子太小。如此大(相對)的車身,扣在如此小的輪子上,而且從Front quarter來看,車輪還縮在Wheelarch裡面,Avril既視感大概如此。Atenza應該是目前在售的Middle Size Saloon裡面比例控制非常漂亮的一款車,圖上可以感受一下。下面就說快一些,基本原則應該比較清楚了。Atenza應該是目前在售的Middle Size Saloon裡面比例控制非常漂亮的一款車,圖上可以感受一下。下面就說快一些,基本原則應該比較清楚了。其實從C級到D級,隨著軸距的增加,輪間距就開始慢慢超過3x了,比如D級車一般得有3.5x。其實從C級到D級,隨著軸距的增加,輪間距就開始慢慢超過3x了,比如D級車一般得有3.5x。C、D級Saloon一般的設計語言也是以“Elegant”為重心而非Sporty,因此Rear Overhang會普遍長於Front Overhang。更為典型的就是它,總結:轎車需要呈現一種動感、修長的造型,而四隻腳又需要站得穩、有氣魄。高度呢,最佳的比例是在1x,1.2x尚算OK,1.5x就有些離譜,太高或者太矮,都會造成不協調。總結:轎車需要呈現一種動感、修長的造型,而四隻腳又需要站得穩、有氣魄。高度呢,最佳的比例是在1x,1.2x尚算OK,1.5x就有些離譜,太高或者太矮,都會造成不協調。SUV會更高一些。不過一般也在1.5x,比如Range Rover,而在1x左右更加接近轎車,類似Evoque,而後者是比較強調運動感的SUV會採用的一種比例。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簡單地將車身抬高輪子加大,線上面處理上還是有一定區別,否則玩脫了就不好玩了另外,Proportion其實不止側面的Profile,還有很多地方都有Proportion的影子。

    另外,Proportion其實不止側面的Profile,還有很多地方都有Proportion的影子。粗略起來還有:1、DLO與Lower Body的比例。一般來說,愈加運動向的設計,DLO比例越小,但是DLO也不能小到太離譜。否則會讓車身顯得過於厚重,整車都有一種很嚴重的下沉的感覺,這就不符合汽車“行走”的本質了。RR的車身很板正,不過沒有下墜感,它給人的感覺仍然是在水平方向上。2、前臉Grille所佔全寬的比例。這同樣是看設計語言。Grille越窄,就愈需要配合中央匯聚的線條走向,也就顯得越“扎”,比較極端的例子是Alfa Romeo的前臉,能駕馭得好可以做得很銷魂,而駕馭不了就呵呵了個呵呵了。3、後方Backlight與下部車身的比例。同樣,Backlight過小會讓車屁股有些沉重。4、一些Feature Line將大面分割的比例。切忌Feature Line均分曲面,黃金分割最為完美。

    ================Curves & Surfaces:骨與肉關於線面,首先需要說明:在汽車上,每一條線都是面會聚的結果。因此,線和麵是一體存在的。凡面相交之處,皆為曲線。用數模師能聽懂的語言就是做Srf Fillet的地方皆可視為曲線。線為骨,面為肉,曲面生出了曲線,而曲線則賦予曲面靈魂。切忌為了拉線條而拉線條,而無視面的走向。滿身槍眼的Crider呢?我們對Crider的評價是:這些線是為了營造所謂的“運動感”,硬生生擰著曲面擠出來的。事實上,曲面的律動壓根不應該是這樣。

    我們對Crider的評價是:這些線是為了營造所謂的“運動感”,硬生生擰著曲面擠出來的。事實上,曲面的律動壓根不應該是這樣。同樣是√形的線,Opel的手法就高明很多(無視別克標),這條線也不是曲面自然走出來的,而是有人為修飾。但是這種修飾就比Crider高明很多,能在不對側面翼子板延伸面和門板曲面大動干戈的前提下修出這一條曲線來。這條線也不是曲面自然走出來的,而是有人為修飾。但是這種修飾就比Crider高明很多,能在不對側面翼子板延伸面和門板曲面大動干戈的前提下修出這一條曲線來。而好的曲線,是依從曲面的自然走向相交,而自然呈現出來的曲線。不用人工修飾,便可以看起來很舒服。比如很多車上都有這麼個特徵;這個特徵線並不是刻意修飾出來的,而是兩個凸出的Wheelarch、車門位置內凹和下部特徵線下方的曲面互相交錯所必然形成的特徵線。這個特徵線並不是刻意修飾出來的,而是兩個凸出的Wheelarch、車門位置內凹和下部特徵線下方的曲面互相交錯所必然形成的特徵線。線條、線條與線條之間的關係,可以如Hyundai那樣走流動隨意的路子,也可以如VAG那樣走嚴謹刻板的工業切割風格,但是,仍然有一些通用原則:1、線條必須要表達設計意圖,凸顯想要凸顯的Feature。這次調轉槍口,輪到Toyota了。Honda這兩年怪胎不算多,而Toyota的設計師感覺是喝高了還沒找到北。Mirai在技術上非常不錯,不過這樣子;說這幾條線都是啥意思吧……反正我是沒看明白。說要凸顯力量肌肉感,本來應當讓Wheelarch的曲面凸在外邊,讓Wheelarch的稜線更加凸出,就類似Mazda的處理手法:說這幾條線都是啥意思吧……反正我是沒看明白。說要凸顯力量肌肉感,本來應當讓Wheelarch的曲面凸在外邊,讓Wheelarch的稜線更加凸出,就類似Mazda的處理手法;而Mirai的Wheelarch線條,完全被上面兩根線壓住,連帶著輪子看起來都無精打采。更談不上力量感。流動韻律?要流動有機,搞個S線又是幾個意思?我的感覺是Toyota的設計師在盡力師法自然,但是汽車,終究還是個工業產品,長得和自然物太過相似,還要設計師作甚。。說它走工業科技風,我能聽見狼堡波茨坦加利福尼亞乃至上海長春等地設計師的笑聲,這個笑搞得有點過了。而Mirai的Wheelarch線條,完全被上面兩根線壓住,連帶著輪子看起來都無精打采。更談不上力量感。流動韻律?要流動有機,搞個S線又是幾個意思?我的感覺是Toyota的設計師在盡力師法自然,但是汽車,終究還是個工業產品,長得和自然物太過相似,還要設計師作甚。。說它走工業科技風,我能聽見狼堡波茨坦加利福尼亞乃至上海長春等地設計師的笑聲,這個笑搞得有點過了。2、線一定是有力量、有彈性、有流動感、有速度的。還是Mirai,之所以汽車設計師——別說汽車設計師,連數模師和油泥師都知道汽車上用S形線條出來的效果往往會很糟糕。而Mirai側面就是一條大大的S形曲線。為什麼汽車設計師都如平面設計師躲避Comic Sans一樣躲避S曲線呢?說到S曲線,聯想到的肯定是這個;S形給人的感覺是柔軟而缺乏張力、流動而不流暢、可以有動感但是不夠速度感,溫柔有餘而凌厲不足。S形給人的感覺是柔軟而缺乏張力、流動而不流暢、可以有動感但是不夠速度感,溫柔有餘而凌厲不足。張力不足、不夠流暢、速度感不夠等等,這些都和汽車這一工業產品的原始屬性格格不入,汽車設計師想要的線條是這樣的;肌肉的輪廓線,就是飽滿鼓脹、有力量感的線條。那麼問題來了,需要改變曲線走向的時候怎麼辦?

    肌肉的輪廓線,就是飽滿鼓脹、有力量感的線條。那麼問題來了,需要改變曲線走向的時候怎麼辦?答:打斷重開,線條與線條之間Overlapping或者用平滑曲面過渡,也不要將兩根走向不同的曲線搭在一起弄成個S。

    上圖Mazda Axela的線條就是很好的例子。前後Wheelarch的曲線都很有張力,而前Wheelarch的線條一路延伸到後輪,後輪Wheelarch的曲線就直接從前Wheelarch曲線的上方走起,前Wheelarch線條漸隱到後Wheelarch當中,與後Wheelarch的稜線之間用一個平順的曲面來過渡。而不是用一根下垂的曲線將兩條線硬連起來,那樣的效果就會很糟糕了。那像VAG那樣走工業範兒的設計呢?直線?其實那一樣講究曲線的彈性,只是它更講究小曲率曲線,以及更重要的——線條與線條之間的邏輯關係。上面有一些VAG的車,觀察一下曲線走向,就會發現並非直線

    。哪怕硬切割曲面如Lamborghini,每一根線條也必定是有彎曲的。但是VAG和Mazda、Hyundai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VAG很講究線條端對端對準,下一條線條延續前一條線條的走勢(絕對不走S形)。因此這線條一旦縱向伸展開來往往就是從車頭一路拉到車尾,甚至中間有打斷的元素(比如車輪),也必定是遙相呼應的關係。典型就是前面提到的Tornado Line,其實是一整根從車頭一路延伸到車尾的曲線。設計師在油泥上貼膠帶也實際上是從頭貼到尾的。走直線的例子?嗯,Oley……不是Olay玉蘭油。

    走直線的例子?嗯,Oley……不是Olay玉蘭油。這腰線那叫一個倍兒直。太直了。都知道直線會引導人們的視線永續延伸,因此,這臺車的視效就變成了屁股撅起來的感覺。所以掰彎它還是很有必要的嘛。。。當然,凡是皆有反例。S線、幾乎垂直的三柱、完全失常的比例但是效果拔群的例子也有;這種車已經打上了極為鮮明的時代烙印,在現在這個時代——其實在它們自己的時代也一樣,它們是被當成藝術品,或者雕塑來看待,而它作為汽車,所強調的“優雅”與“藝術”,更類似前工業時代的手工匠人的創作,我作為工業時代的汽車設計師,或許已經沒有對它評頭論足的資格了吧。

    這種車已經打上了極為鮮明的時代烙印,在現在這個時代——其實在它們自己的時代也一樣,它們是被當成藝術品,或者雕塑來看待,而它作為汽車,所強調的“優雅”與“藝術”,更類似前工業時代的手工匠人的創作,我作為工業時代的汽車設計師,或許已經沒有對它評頭論足的資格了吧。接下來,說一說線條與線條之間的走勢關係,或者說,線面之間的呼應。這也就可以解答前面的一個問題:為毛當年一些歐洲車企(不點名地說,比如PSA)的“三廂車”看起來讓人渾身一百個不舒服。何謂線條的“走勢”?

    每一根線條都有自己的動勢,即便它戛然而止,但是餘韻猶存,觀者的目光會順著這條線條的尾巴走下去,這就是線條的走勢。用數字設計師能聽懂的話來說:就是Extend。。用炒股的K線……算了不搞笑了。當然,和Extend還是有一定區別的。Extend是一種數學上的延伸,而造型上的“走勢”其實更加靈活一些。一般來說,一根線條的走勢,和原先的弧度走的是一個方向,若是有其他的線條與之對接,那麼最次也得保持個直線(中立走勢),如果突然擰過來,那就會很讓人不舒服。搞設計的都知道,Saloon的C柱與尾箱之間的過渡很有講究。設計得漂亮會很銷魂,但是,若是搞得很生硬,同樣……很銷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參演過香港電影的內地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