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匡夫

    密度分佈。

    因為:密度分佈承認物質存在的確定性。

    機率分佈反之——沒有承認物質存在的確定性。

    問機率分佈認定者一句:他們自身存在還是不存在?

    ——其實,他們都否定了自身的存在。

    難道,他們自身的存在,也會是個機率?

    他們,違反了邏輯同一性。

    ——所謂主流科學。

    其實,物質存在是具有確定性的。

    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

    但是,那些個所謂“大伽”者流,硬是拿著“不是”當“理”說。

    愚蠢至極。

    .

    這個不用數學方程驗證。

    因為數學不可能凌駕物理學之上——數學充其量不過是物理學(及一切需要計算的)學科的一個工具而已。

    當然,對物理學來說,數學也只不過是個計算工具——用以驗證物理學原理、定理、定律乃至公式所給定的相互關係中,在數量上是否相等能否自洽罷了。

    .

    .

  • 2 # 宇宙譜

    人類創立的語言體系及其語言內容都是建立在人感極限內的具體描述,宏觀與微觀的劃分也是建立在人的直觀感覺基礎上的概念,方程同樣是以人的語言邏輯為基礎建立的符合便於精確計算的方法枝術,很多數學公理定理規則方程等等都可稱謂術術規則,人類數學離開了語言邏輯也就徹底失去基礎。

    人類對微觀的稱謂很早就有,但具體發展微觀實質實體內容應在分子細胞之內,也就是說人類對微觀的劃分界線應界定於細胞,宏觀起於細胞,微觀也起於細胞,微觀與宏觀沒有嚴格的界線。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是以存在或有作為前提的運動狀態過程,任何時刻的幾何造型都是獨一無二的動態時刻造型,無論宏觀體或者微觀體,其造型都無絕對相同的任何時刻,無論分子原子電孑星體星系等等人感概念體,因為自然界的一切存在體都是不同動態規模的動態平衡演化體,其演化過程是連續的,表現出的可觀測物理量都是相對某一參照系的物理量,計算越精準適用範圍越狹小,現代數學的方程還沒有能具體描述自然界萬物的動態方程,都是建立在固有定質定態的粗淺描述,為什麼粗淺呢?現代方程能描述自然界的無論宏觀或者微觀要麼是定向的要麼是定性的要麼是機率的,其方程解都只有很少很少的解,解是什麼?用方程描述,透過數學規則邏輯計算出來的變化狀態結果。例如一粒電子,每時每刻的電子它將轉移來至不同方位的一切動態,現代方程能描述嗎?根本無能為力,即是用機率都無能為力,為什麼呢?參照系體系依然在變,參照系在宇宙整體動態中,隨動態規模在動態平衡規則下時刻發生動態度規改變,人類要建立方程描述自然界變化,參照系的平衡度規是第一要素,並標定適用範圍(區域區間與參照時間段)

    無論機率也好密度也好都是感知時空打包,都是參照系內的概念,現代隨科學枝術擴充套件,人的直感知覺隨之延展應創立更完善的理論框架,使人類對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能在一個原理下得到理解,否則就象現在的開天闢地論理人文各說各的學說,自然現象觀測理論各有各的觀測資料理論,這些理論的通病缺乏整體演化根本,就事論事就物論物,對自然界的無窮演化性,對自然界萬物的不相同性不重複性根本無能解釋。

    今後的人類科學發展方向應重點解決自然界萬物的演化性不相同性不重複性為根本,創立一個自然框架邏輯,這裡建議用動態平衡原理理解自然解釋自然,再在一個框架下創立不同度規應用方程,自然界的一切以存在為根本,以運動造型為方式,以動態平衡為演化準則,人與自然共創巜宇宙動態學》。(本文原創,個人研究結論供參考)

  • 3 # 蘭天1969飛碟製造專家

    微觀粒子的存在狀態。 微觀粒子存在在原子核內,如光子,電子在原子內的速度必定小於光速,執行速度與束縛力成反比。科學界依據原子外部規律推測,電子在原子核內是超光速的,與電子衝出原子核的脫離速度為光速矛盾,既電子大於光速不能存在在原子核的內部空間,無法呆下去。光子,電子在脫離原子核自由地以光速運動時是有軌跡的,同時也是有阻力的,總存在矢向,速度,阻力幾個量。電子不能永遠運動下去,受引動力,與空間物質的相互作用力,還與其它微粒不同程度的有干涉力存在等多方面的影響。如光透過玻璃,有發熱現象,電使導線溶化就是由於有多方面影響力存在後干涉的結果,自然環境沒有加速力,只有阻力存在,光束橫切面是變化增加的,是遇阻造成光束處於散射狀態,直至密度低到無法克阻時,也就沒能力繼續運動下去便終止運動,再次被原子的核力束縛。電子在原子內的分佈,與多種相互影響力有關,總的狀況是處於有軌跡的運動狀態,不是超自然運動,退一萬步,就是跳躍式,穿越式變速運動也是有軌跡的。機率分佈是吹噓式無腦科學。微觀粒子都認為是量子的前身,單個微觀粒子都認為是量子,怎麼是一份一份不連續的,吹得離譜了。儀器測量的是能量,還是粒子已混淆視聽,分不清了。儀器不能測能量,怎麼認為能量是一份一份不連續的;能量是透過測粒子頻率計算出來的能量值,而頻率是連續的運動狀態。宇宙中的黑洞,吸收光束時,總有矢向差存在導致一點光子在吸收臨介面處逃脫,真正的黑體是不存在。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只能是假設,現在吹噓就變成了真理。機率分佈與微觀粒子存在軌跡矛盾,測不到微弱的粒子訊號,就說微觀粒子是機率分佈的不科學,只起誤導作用,只能走向忽悠,被欺騙者利用。

  • 4 # 黃驃馬主人

    人們探究宇宙中物質的結構,試圖找到其中的自然規律,研究到分子乃至原子的時候建立了原子核和電子模型。這個模型的基本特徵是原子核在中間,電子圍繞原子核在外圍運動。原子之間透過電子和原子核的電性組成分子。乍一看,這個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物質的組成規律,可是細究下去卻發現,要想描述每一個電子在每個時刻的運動軌跡是非常困難的。不光電子,其它微觀粒子的確切運動狀態也很難用經典物理學的公式來確定。於是有了波函式公式,有了機率說。然而,應用這些新學說要想算出一些複雜分子的基本粒子狀態也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這些新的學說對於一般人來說艱澀難懂,甚至無法接受。人們對於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有著直接的感觸,我們能夠感覺花的柔嫩、鐵的堅硬。突然有人告訴他們這些只不過是花和鐵的基本粒子的機率分佈不同罷了。人們也許會破口大罵,你們這些科學家找不到花兒為什麼這樣鮮的原因也就罷了,還來個分佈機率,真真白上了那麼多年學,白吃了那麼多年的飯。可惜的是,不管是人們能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機率說,波函式方程還是目前人類對微觀世界最好的解釋。上帝還在丟骰子。凌晨睡不著胡亂寫幾句,謝謝邀請。

  • 5 # 基礎數學教研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要引用一首古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具有中國古老而純真的思想的詩詞恰恰體現出了《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的樸素唯物主義觀念!因為人類最初界定“宏觀”和“微觀”的想法並沒有所謂的標準,而只是以“肉眼能否看得到”為“分水嶺”來劃分。自從“顯微鏡”和“天文望遠鏡”發明出來,人類在宏觀與微觀領域又有新的認識。以至於現在人類研究的“極小單位”定義為“量子”,那麼界定標準是什麼?其實,人類不論用“機率分佈”的觀點或者“密度”的觀點來解釋微觀物質都屬於“宏觀意義上的思維”,因為我們以“人類自己作為參照系”來看,我們製造一個軸承,那麼這個軸承就被分割成肉眼可見的一小塊,我們可以求出它的密度,但是我們沒有必要思考這個“固體軸承”作為單獨獨立的個體的機率分佈狀態,因為機率其實就是我們人類以宏觀態存在下,想要捕捉很多個體的確定狀態的一種數學表達方法。而密度是已經捕捉到了單獨的一個個體(比如 一份量子),我們可以用密度來表達,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密度和機率,這兩個公式到底誰更準確,其實,從哲學上看,密度和機率,都是一樣的“數學方式”,因為密度的求取方法公式同樣需要數學來計算,而密度,是大自然(或者人工)分割成單個個體後(比如軸承或者蘋果),人類可以透過“約定俗成”的數學辦法來求得它的密度,而機率則是“一群”這樣的個體的狀態分佈,所以如果從“參照系”角度看,密度的定義,更像是“把人類縮小到與微觀物質同樣大小狀態下”的觀察者給出的數學推演,而“機率”則是把人類擴大到比物質大許多的狀態下,人類已經無法確定單個個體狀態,而只能透過機率分佈方式來“模糊確定”其群體狀態。那麼在現實世界中,人類永遠不存在所謂的《數學世界》和《物理世界》,因為,卡爾波普爾說過:①理論是可以指導實踐的,但是理論卻不一定永遠正確。②理論是不能被“證實”的。因為“實踐永遠是實踐”,不可能依靠人類“表述的方式不同”而成為同一體,人類永遠獨立在事物之外是觀察者,所以,也就應了本文開始的那首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論是《狄拉克方程》還是《薛定諤方程》或者密度公式,都只不過是建立在“數學”推演上的觀察者表達方法,而“實踐”本身是永遠不可能與表達方法“成為一體”的。

  • 6 # 空中草原上的雪杉

    我正在寫《楊米爾方程》質量破缺與獲得的數學文章,正好談一下微觀上的問題。

    不確定性原理實質是波粒二向性的空間存在,即所謂的機率分佈,這是典形的粒子觀,也容易造成密度分佈的假象。

    費米子在空間上是破缺對稱,失去一個電子在空間上對稱定位,在強場上要得到這個電子,而弱場上不須要得到這個電子,這是宇稱不守恆理論的數學解釋。

    也就是說,不確定性也是一個假象。

    空間是什麼狀況呢?

    是破缺對稱非連續性的位移空間,即《楊米爾方程》的其本特徵,與我的《數位空間》理論不謀而合,只是我的空間上是自創的“實微分"。

    這樣說吧,微空間上機率與密度都存在,即波粒分佈都存在,更不能讓人理解的是波的超距現象。

    如果我給出數學關係式,可能只有我自已懂,是自創的“實微分",數學形式超簡。

    提問者支付以太的觀點,這本沒有錯,只是以太的形式最終也要被統一。

    我的水平有限,是自家一言。

  • 7 # 藍色地球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正在寫《楊米爾方程》質量破缺與獲得的數學文章,正好談一下微觀上的問題。

    不確定性原理實質是波粒二向性的空間存在,即所謂的機率分佈,這是典形的粒子觀,也容易造成密度分佈的假象。

    費米子在空間上是破缺對稱,失去一個電子在空間上對稱定位,在強場上要得到這個電子,而弱場上不須要得到這個電子,這是宇稱不守恆理論的數學解釋。

    也就是說,不確定性也是一個假象。

    空間是什麼狀況呢?

    是破缺對稱非連續性的位移空間,即《楊米爾方程》的其本特徵,與我的《數位空間》理論不謀而合,只是我的空間上是自創的“實微分"。

    這樣說吧,微空間上機率與密度都存在,即波粒分佈都存在,更不能讓人理解的是波的超距現象。

    如果我給出數學關係式,可能只有我自已懂,是自創的“實微分",數學形式超簡。

    提問者支付以太的觀點,這本沒有錯,只是以太的形式最終也要被統一。

    我的水平有限,是自家一言。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彭曉韜

    首先,所謂微觀與宏觀的劃分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只是人們依據人的眼鏡能識別的界限進行的大致的劃分而已。也就是人眼能觀測到其運動狀態及其變化規律的物體可認定為宏觀運動物質。反之,人眼不能觀測到其運動狀態及其變化規律的物體可認定為微觀運動物質;還有一種劃分方法就是按主導物質運動的力來劃分:宏觀運動多以萬有引力主導;微觀物質運動多由電磁力主導。只有基本粒子或原子核內部的運動與變化是由強弱相互作用主導的(實質上可能也是由電磁力主導的,只是作用形式上存在某些差異而已);

    其次,微觀物質運動與宏觀物質運動都遵循同樣的規律,只是因為微觀物質的質量遠小於宏觀物質,從而其運動與變化的速率、形式遠超宏觀而已。因為決定特定物質運動及其變化規律的因素完全相同:除基本粒子和原子核內部的變化與運動規律以外,從原子到天體運動均由二種基本力——萬有引力和電磁力決定。當然,宏觀物質主要受萬有引力作用決定(因為宏觀上的物質一般顯現電中性);而微觀物質主要受電磁力作用決定。

    再者,微觀物質的運動與變化雖然由電磁力決定,但也與宏觀物質一樣,任意微觀物質在任意特定時刻只能位於特定的、唯一的空間位置上。也就是說:微觀物質不可能同時位於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空間位置上。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現所謂的機率分佈或密度分佈的問題。只有對特定觀測物件某一定時間段內的運動軌跡進行分析研究時,才可能再現類似機率分佈的某些數理統計特徵。其原因主要在於任意空間位置上的萬有引力和電磁力都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只是因為其變化幅度比較小,對宏觀上質量大的物質而言,這種變化導致其運動狀態變化很微弱從而被忽略了而已。但對於微觀上的小質量物質,這種變化就不能被忽略,而是會導致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發生較大變化。就哪原子中的電子一樣,因原子核所處空間位置上的電磁場和萬有引力場隨時間的變化,其空間位置也會隨之變化,從而導致外部電子的運動狀態也隨之變化以消除變化對原子系統的總體影響。因為原子核的受力主要由外部電子提供的反力來調節。由此導致原子核與電子都在不停地調整運動狀態中。當其所處的空間位置上的萬有引力和電磁力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時,原子核與電子的運動狀態變化自然也會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這才是微觀粒子運動的真實景象!即微觀粒子任意特定時刻只會位於特定的、唯一的位置上。而在一定時間段內,其總體運動軌跡會存在一定的規律性。這就出現了數理統計上的機率分佈規律性了。

    總之,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差異有二方面:一方面是主導的力場不同;另一方向是運動狀態變化的幅度與速度不同。

  • 9 # 重粒子風暴

    謝邀請!我認為物質是粒子性的,存在波動說明有更微觀的粒子。所以,就確定的單個粒子來說,是相對機率分佈的,就粒子群的波動來說,是密度分佈的。比如,電子、光子,我認為是粒子,它們的狀態就應該是確定的,暫時確定不了用機率分佈解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能是疊加態。

  • 10 # 程俊傑70559097

    微觀和宏觀,本來界限就比較模糊,是以人的認識為“準繩”的,個人相信,對自然規律而言,沒有什麼所謂微觀宏觀的不同,都逃不出因果關係。

    個人堅持場物質空間固有的觀點,至於它叫以太物質還是暗物質,在我看來本質上沒有區別。所以,個人肯定傾向於密度分佈觀點。

    糾結點在於電子,近代物理學包括化學,從分子原子,已經定義為微觀了,質子中子似乎也沒有太多爭議,從原子核以及核外電子,就開始說不明白了,尤其電子,如果電子是實體粒子,那麼,所謂單電子雙縫干涉,就大機率可能是機率分佈,當然這個機率不是所謂絕對隨機,也是粒子和場介質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個人觀點是場介質無處不在,真空不空,場介質不會絕對靜止,也不會不參與任何力的作用,而他們,就是密度不同的分佈著,

  • 11 # 石鼎文

    密度分佈無疑,所有存在的皆物理的,無質則無量,微觀也必須是物質的,固然它異於宏觀,但是在普遍存在的物質之海中,密度依然可以存在區域性性的絕對瞬間空泡!機率為世界的運動性在時間上的展開,密度為世界的抽屜,它當然也可是空的,它是物質在空間上的展開,但是機率也必然存在空間的背景,密度也必然存在時間的過程!它們相關而又各異!宏微觀的分界主要是由運動效應是否強於引力控制為標的,也就是粒子的運動是引力主導的,還是運動效應主導的,一切宏觀,均受引力強控的,微觀以失重為主,它只被引力控制在一定區域!所以波動性強!發一個概念性假設圖,最後三張!其中高斯核分佈與運動相關,前者為最新引力公式,它們合成重力分佈!重力負分佈即所謂的反粒子,它只不過是高動能粒子而己,結合正負電子反應方程電子的核應該是γ射線,而它的高斯分佈的是更小的粒子←它並不是能量,它攜帶了能量!本貼我本不想過早公佈,因為有太多基礎性的問題需要解決,這個暫時只能作為建設性意見而參考!

  • 12 # 活人9527復活以太的人

    關於微觀與宏觀的界定,我想提一下布朗運動。大物體(如線度為0.1毫米)將從各個方面受到運動原子的衝擊,打擊非常頻繁,機率定律使之互相補償,故它們不移動;微小的粒子受到的打擊太少,以至無法補償。也就是說,布朗運動是液體分子處於不停頓無規則熱運動的宏觀表現。

    我想透過這個來界定微觀與宏觀,像布朗運動一樣,當物體小於一定尺寸和質量以後,它受微觀粒子(以太微粒,至於什麼是以太微粒,可以看我的文章《以太新說》)的不平衡撞擊而出現明顯的無規則運動時,這時界定為微觀粒子,無明顯無規則運動的界定為宏觀粒子。至於什麼叫明顯就由科學家來界定吧。

    至於是機率分佈還是密度分佈,我堅定認為是密度分佈,至於為什麼,這裡篇幅太小說不完,可以看我的《以太新說》。

  • 13 # 語境思維

    宏觀與微觀的界定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反思兩個流行說法:①宏觀與微觀遵循不同的動力學法則,②宏觀法則是微觀法則的特例。

    問題是:這兩個說法並沒有得到嚴密的論證。甚至連宏觀與微觀的界限都是模糊的。僅憑想當然與某權威的說法是不符合科學精神的。

    我在想:既然宏微觀的界限很重要,物理學家當然不會不重視的。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人們對空間範疇缺乏深刻的認識。

    為言簡意賅與一目瞭然起見,有三個簡稱:

    ①宏觀世界的實體物質,簡稱“宏”;

    ②微觀世界的實體物質,簡稱“微”;

    凝聚態物質的宏分佈。

    若干個硬質的乒乓球放在箱子裡,它們一個個緊挨著。按面心體分佈,乒乓球之間的空隙佔比:k₁≈25%。

    若干個橡皮泥的小球放在箱子裡,可做拓撲處理,變成同樣的立方體,整齊排放後的空隙佔比:k₁≈0%。

    把雙手合攏做成有一個捧水姿勢,可以做到滴水不漏,手指與手指和掌底與掌低之間的空隙佔比:k₁≈0%。

    以上,乒乓球、橡皮泥、手指與掌,顯然都是固態物體,接觸面之間可以沒有空隙。主要原因是:空隙或空間或真空的質量密度太小了。

    氣態物質的微分佈。

    地面附近,標況空氣以氮氣分子為代表,氮原子半徑0.1奈米,1個氮氣分子體積約8.4×10⁻³⁰米³,22.4升氮分子數6.02×10²²個,分子佔空0.0224÷(6.02×10²²)=4×10⁻²⁶米³。

    氮分子間空隙佔比:k₂=8.4×10⁻³⁰÷(4×10⁻²⁶),即:k₂=4.2×10⁻⁴≥99.9%。分子佔比≤1‰。

    空氣分子之間的空隙佔比非常空闊。好比籃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陌生人,留下你認為最好聽的一首歌好嗎?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