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爬媽媽
-
2 # 綿爸圓臺面
其實孩子當時是害怕,是擔心。
這一點我相信你也很清楚的。
孩子非常愛自己的父母,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甚至比我們愛他們更多。
所以,如果和伴侶發生矛盾,我建議還是避開孩子。當然,吵完可以和孩子解釋,你們在吵架,這是夫妻之間很常有的情況,吵架並不代表你喝伴侶之間並不相愛,只是彼此有情緒,所以用了這種方式,並不是最合適的,卻是無奈的。
可以完全把生活的一些真相告訴孩子。這對他們理解你們的情緒,是很有好處的。
-
3 # 希言學堂
首先,必須清楚所說的孩子懂事,指的是多大的年齡。
通常嬰兒在父母吵架時,他們會感到恐懼,不僅不會表現出“懂事”,還可能表現出恐懼,甚至因此而哭泣,因為很小的嬰兒就能識別出他人的情緒,通常這種情況父母可能會採取冷戰方式;
但即使父母採取“冷戰方式”,嬰兒也能識別,比如,實驗發現,當母親進入“冷麵模式”,即突然面無表情、安靜且沒有任何迴應,嬰兒一般會停止微笑並看著母親,可能做鬼臉、弄出聲響等,希望母親來安慰自己,或者舒緩因母親的意外行為帶來的壓力。
對於3歲左右的兒童則不然,他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還不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為什麼吵架,他們理解事物常常是“全”或“無”比如,一個兒童的妹妹生病了,他可能認為是自己不夠乖,才導致妹妹生病。
同樣,對於父母的爭吵,他們或許被嚇到或許會認為是自己的錯,才導致父母吵架。所以,有些孩子為了緩解這種壓力,常常會勸阻父母吵架,這也被認為是“懂事”的一種標誌。
當兒童進入學齡期,大約6歲以上,他們開始能夠理解父母的情緒,面對憤怒的父母,他們常常會感到害怕,也可能會大吼大叫,他們也能夠理解自己不具備安撫父母的能力,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置,他們可能會逃避,特別是大一點的孩子,他們可能會捂住耳朵或者躲進屋裡,顯然讓他們承受父母帶來的壓力是件非常痛苦的事。
所以,當分析兒童行為時,必須瞭解他們的心理發展狀況以及認知水平,而不應憑感覺判斷,這樣可能會誤導父母的教養方式和行為。當然,無論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發展到什麼程度,父母吵架哪怕是冷戰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很大的,充滿溫馨和關愛的家庭環境才能讓兒童擁有有健康的心理。
-
4 # 親子關愛
為什麼父母吵架時候孩子通常很懂事?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父母吵架的時候,孩子往往比較懂事。有的孩子會變得很乖,不再調皮搗蛋了;有的孩子會勸爸爸媽媽不要打架。那麼,為什麼父母吵架時候孩子通常會很懂事呢?
其實,這是一個有點沉重的話題,所謂的“懂事”是應該加上引號的,因為孩子看見父母吵架會很是傷心、難過或不安,所以才表現得“懂事”的。或許孩子以為:父母吵架是因為自己不乖,想著如果自己懂事些,爸爸媽媽也許就不吵了,而表現出“乖乖”的一面。那麼,這種表面上看似的“懂事”,實際上卻是一種“內傷”,是孩子對自己情緒的“壓抑”,因此這也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表現。
其實孩子很會察言觀色的,即使很小的嬰兒也能識別出他人的情緒,尤其是對父母的情緒,他們的反應是非常敏感。有研究指出,6-12個月的嬰兒即便在睡著的時候,他們小小的大腦也會對憤怒的語調有所反應,所以,他們能根據父母平時的一些情況來調整自己的狀態。
比如,有的嬰兒當看到媽媽面無表情、沒有任何迴應時,他就會逗媽媽開心,自己弄出一些聲響或做個鬼臉等,以舒緩母親緊繃的情緒。如果媽媽對他的行為仍然毫無反應,那他就會立刻乖乖的老實待著,一動不動,變得“懂事”起來,但心情很沮喪。
通常,父母吵架時,嬰兒會感到十分恐懼,常常因此而哭泣。並且一開始還不敢大聲的哭,怕自己的哭聲使父母更加發火。
對於大點的孩子來說,比如,3歲以後的孩子,父母的爭吵會將他們嚇到,這時已經具備自我意識的他們,會產生更加恐懼的情緒,他們或許會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比如,“爸爸,不要罵媽媽了,我學乖點好不好?”勸阻父母吵架,從而表得的“乖乖”的。
因此,孩子表面上看似的“懂事”,實際是孩子的情緒壓抑,又是一種內在的行為防禦和抵制。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父母吵架的時候出現哪種情況,會使孩子表現“懂事”呢?
你們有沒有相互嘲笑對方,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
你們是否各自拉孩子站隊:你說爸爸對、還是媽媽對?
在爭吵中之中,你們是否表現出輕蔑、瞧不起對方的態度?
你們是否喜歡冷戰,相互不理不睬?最後,讓對方抓狂?
你們是否向孩子哭訴,比如“你爸爸總是欺負我,你長大後一定要為我報仇”?
你們有沒有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比如“你爸爸脾氣暴躁,你可千萬不能學他”?
……
這些情況,個個都會像“炸彈”一樣,毀滅孩子內心的和諧與安全感,使他陷入消極的情緒漩渦,而誠惶誠恐地表現出“懂事”的一面,這也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經常吵架,會給孩子埋下情感心理的問題種子。因為他們這時候還不明白是非對錯,又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處理,從而使自己陷入恐懼的情緒之中。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中,主動的乖巧是懂事,被動的“懂事”是恐懼。為了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父母之間應避免爭吵,和睦相處,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
5 # 寶媽微刊
因為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孩子首先是很驚慌的,他努力壓抑自己的感覺,覺得自己在這個時候再添亂,觸怒爸爸或媽媽,讓他們吵得更厲害,或者打他。他並不知道父母是為何吵架,他只是覺得不安,不敢亂動,不敢說話,不敢淘氣。
-
6 # 聲揚
從心理方面來講,父母的吵架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不安,基於這種恐懼和不安會讓孩子束縛自己的行為,生怕這種行為讓父母的爭吵更加激烈,從而給自己帶來某種不確定的傷害(當前的和未來的),所以會看似孩子很乖。事實上,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當週圍有人(特別是熟人)吵架的時候會表現出一種不一樣的”乖巧“!
-
7 # 甜甜圈伐木累
昨天晚上,接到一位朋友的電話,她悲傷的告訴我她與老公又大吵了一架,女兒目睹了整個過程,指責了她幾句。這讓朋友非常憤怒,忍不住又與女兒大吵了一架,現在大家都不開心。她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想離婚卻又害怕傷害女兒更深,她很痛苦,卻無所適從...
俗話說,世上沒有不吵架的夫妻。再恩愛的夫妻也難免會遇到矛盾,發生激烈的爭吵。
我告訴朋友,夫妻之間的爭執很正常,但是要以正常的方式讓孩子理解。
夫妻吵架影響最大的是孩子。在孩子心裡,爸爸媽媽是完美的,是絕對不會錯的,他們完全無條件的支援父母的行為,同時不允許彼此的關係受到傷害。
因此夫妻吵架時說的每一句攻擊的話,對夫妻雙方來說可能只是一時的氣話,不放在心上,但孩子會全盤接收到並放在心上。他們內心會惶恐、著急而又無法理解,更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改變這個局面,於是他們的潛意識就會製造一些問題來換取父母的和諧。出現磨牙、做惡夢、經常生病、注意力不集中、愛發脾氣、不聽教導、學習散漫等現象。
一般來說,目睹父母吵架主要會給孩子帶來下面一些問題:
1、年幼的孩子會把父母的爭吵歸咎到自己身上
6歲以前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尤其是那些夫妻之間鬧矛盾,卻把孩子當出氣筒的父母,在他們的孩子心中會形成黑色記憶和黑色自我認知。孩子會想做一些事情把父母重新連線起來。首先他會製造自己的問題,例如態度叛逆、情緒不穩定、無心學習等,孩子希望透過自己的問題吸引父母的關注,把父母的注意力從夫妻衝突中轉移掉。
如果這一招沒用,孩子就會把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會覺得“我是個沒人要的孩子,我不聽話,都是我的錯。”孩子會以為這一切的戰爭都是她引的,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才出現這樣的問題。會由此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不值得愛的,是醜陋的,被別人嫌惡的。有些孩子拼命努力讀書,希望父母能喜歡自己,減少爭吵。他們把父母的不和歸咎到自己身上,結果一生都很自卑,遇到問題時,還容易採取自殺等極端手段。
如果父母的矛盾還是進一步加大,走到分居或離婚的地步,孩子就會變得麻木,並自暴自棄,不會愛護和尊重自己,也無法尊重和接受別人的愛護。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會出現很多問題,他會重複給自己製造失敗和不如意的經驗,去證明自己是不值得被父母愛的,他的感情也不會發展得很好,因為他不允許自己有比父母更成功的婚姻。
2、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用吵架的方式處理事情
孩提時代是學習模仿能力非常強的階段。而父母往往是孩子首先學習模仿的物件。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激烈爭吵,會讓孩子看到父母之間在採用攻擊性行為解決親密關係問題和矛盾。當他發現父親或母親採用責罵、摔東西,甚至暴力來解決問題,居然使另一方閉嘴了或是勝利了,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學會這些不好的處理方法,並且認為吵架、謾罵、暴力都是解決人際問題的辦法,這些方法會被孩子用到自己的社交中——在幼兒園或者學校裡面,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和同學的關係。
更糟糕的是,在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時,夫妻一方採用自我虐待,如撞牆、自殺等方式,這樣產生的負面影響會更嚴重。這實際上是透過自我傷害來懲罰別人。這樣極端的方式如果被孩子習得,那麼等孩子長大後,在處理戀愛婚姻等親密關係時,一哭二鬧三上吊就是常事了。
有些父母以為不當著孩子的面吵,對孩子就不會有影響了,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孩子會學到有問題或困擾時不應該向當事人直接述說,而是要暗自辛苦,這樣當他自己面對衝突時,也會選擇逃避。
3、父母的爭吵會造成孩子內心撕裂性傷痛
有些夫妻不吵架,打冷戰,冷漠處理。這種冷漠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殺傷力更大。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父母之間不說話,孩子其實是恐懼的。有些孩子會透過闖禍,不停地闖禍來引起關注和關愛。還有的孩子還會生病、受傷,只為了讓父母一起來看自己。
有些夫妻在發生爭吵時把孩子當籌碼,讓孩子參與其中。
“我和你爸離婚了,你跟誰?”
“你說!你喜歡你那個騙子爸爸,還是媽媽?”
……
有的父母吵架,就把孩子帶走,對孩子抱怨丈夫或妻子的不好。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撕裂性的傷痛,不管夫妻是否因為爭吵而分開,對孩子來說他的爸爸、媽媽,任何一個他都不願失去。這種把孩子當做籌碼捲入爭吵的情況,會對孩子的情緒、行為以及性格有重大的影響。
與這些情況相比,對孩子傷害最大的是離婚後一方禁止孩子見到或接觸另一方。這時,孩子內心會有兩份負擔:一是對見不到一方產生的遺憾和犯罪感,另一種情緒則是他對限制他行為的一方產生的憤怒。但是如果他偷偷去見了另一方,他又會對撫養他的一方產生犯罪感和歉意。由此可見,父母吵架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大的痛苦。
聽了我的話,朋友焦慮的說:“我們那麼激烈的爭吵,還把孩子捲入進來,會不會對孩子傷害很大。”我告訴朋友沒有關係牙齒和舌頭還會咬著對方,夫妻之間不吵架是不現實的。如果把對彼此的不滿藏在心中,不把這股能量釋放,彼此的不滿就會加深,長此以往,夫妻關係還會出現裂痕。偶爾的爭吵能夠促進夫妻關係的健康發展。但是如果傷害到孩子,就要及時的向孩子道歉。
如何既不傷害孩子,又能發洩不滿呢?
建議爸爸媽媽們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讓孩子知道大家有意見不一致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沒有兩個人能在所有的事情上完全意見一致。
如果彼此的爭執無法以和平的態度進行討論,變得激烈起來,也無須自責。可以坦誠的告訴孩子自己爭吵後的不開心,可以告訴孩子“這次爭吵使我很累,有些失望。”或者告訴孩子“你爸爸/媽媽有自己的看法,那都是為了我們好,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不贊同”,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說:“你爸爸/媽媽很不講理,他使我很累。”更不能在孩子面前批評、責罵對方。
如果自己情緒崩潰,哭了,也可以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情緒表達,所有人都會有難受的時候,當情緒達到一定程度,眼淚就會掉下來,沒關係。我與你爸爸/媽媽只是意見不一致,這是正常的,因為沒有人能完全意見一致。這個事情與你無關,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不會因此而改變。
當彼此冷靜下來後,彼此雖然可以堅定自己的立場,同時也要為自己的情緒向對方道歉。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明白:
首先,激烈的情緒是不對的,是需要道歉的。
其次,激烈的衝突也可以處理,無須懼怕。
這樣當孩子自己面對衝突時,他就懂得如何處理。
2、絕不把痛苦歸咎與另一方或孩子
所有的情緒都來自自己,都是自己引起的,衝突也是一樣。在任何令人煩惱和痛苦的事件中,真正讓我們過不去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有時候別人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你不會生氣,而愛人做這樣的事卻會讓你憤怒。因此,你的情緒或痛苦都與你自己有關,不能把問題歸咎給另一方,更不能告訴孩子這一切都是你引起的,都是你造成的,這樣會讓孩子內疚一輩子。
我曾經見過一個孩子,他媽媽是因為懷了他才被迫嫁給他爸爸,結婚後,兩個人的婚姻非常不幸,動不動就大吵大鬧,每次吵完,他媽媽就罵他,說她的不幸都是孩子導致的。這個孩子非常自卑,人際關係也非常差。
3、即使彼此離婚,也要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父母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
夫妻之間的矛盾是夫妻的事,與孩子無關,對孩子的愛更不會因此而改變。這樣即使彼此之間的關係已經惡化到分居或離婚的地步,孩子的心理也不會產生問題。
常常給孩子愛的保證,行為上對孩子的愛更是一如往常,讓孩子真正的感受到這一點。這樣即使孩子內心即使依然有無奈和惋惜,他也能接受父母分開的事實。
4、如果夫妻關係已經惡化到無法改善,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反而小過維持表面的婚姻
有些夫妻關係已經達到冰點,但為了孩子不受傷,他們會維持一份表面的婚姻。父母以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對孩子的傷害反而更大。因為這樣的狀態會讓父母包含怨恨與辛酸。看著貌合神離的父母,孩子會以為這是正常的婚姻模式,他的潛意識也會不自覺的模仿這樣的關係。
同時孩子還會有很深的罪惡感。大家不妨想想,如果你的媽媽指著你說:“我現在這樣的生活都是為了你!”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你的內心是不是會感到不舒服,並千方百計想要補償媽媽?
因此,不要以為這句話你不說出來,孩子就感受不到。孩子在家庭關係中是最最敏感的,父母的所有訊息他都能第一時間捕捉並感受到。
如果夫妻關係真的已經無法挽回,離婚反而對孩子更好。只是離婚後要對另一方表達尊重,並讓孩子繼續享受父母的愛。
-
8 # 桐桐健康快樂
我和老公吵架,我女兒就會說,你們別吵架。爸爸也不對,媽媽也不對。我女兒才兩歲半。講真,我想離婚,我覺得現在家裡這麼壓抑的氣氛,對孩子更不好。
-
9 # only135028594
與其說是孩子懂事,我更傾向於說孩子是對自己情緒的“壓抑”,承擔著敵意的重擔和消極的情緒,攻擊自身,又不能表達,表面上看是“懂事”的,其實卻是一種內傷。
其實真正影響孩子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如果吵架避免不了,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吵架給雙方及孩子帶來的傷害減到最小。
首先要學會如何捍衛自己的聲音,同時照顧到彼此的關係。因此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知道爭吵和爭執並不會真的斷了關係的連結,父母之間不會因為爭吵,而不愛對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千萬不要讓事情演變成和配偶互相大吼大叫或者拳打腳踢的地步。不管是不是真的隔離了孩子,孩子都會很敏感地學習到這些肢體衝突。
-
10 # 使用者5548399759
有的理論家說,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理由是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以後孩子長大了會出問題。太素老道覺得有道理,但是做不到。有那麼幾年,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家裡是吵的是雞犬不寧。因為孩子教育問題,教育理念與方法的不一致,太素老道多次溝通之後無果,人家理都不理你,依然我行我素,我當然是急火攻心,哪裡會管是不是當著孩子的面吵架?這樣吵了大約有三五年吧?從孩子三歲吵到八歲九歲,慢慢的孩子大了,各種習慣基本上都定型了,加之太素老道的心態也做了自我調整,就不吵了。但是,太素老道依然非常討厭自以為是的人。關於這個自以為是的問題,我一直非常不能理解。就是說,當你不理解不懂一個東西的時候,你還是會認為是對的。不管別人怎麼跟你說,你也不會接受。這個是太素老道會吵架的根本原因。溝通無果,太素老道又不想孩子被他們搞壞,只好吵架咯。後來孩子長大了,太素老道就會跟孩子解釋,說這個不是吵架,只是激烈的溝通而已,以暴烈的方式表達自己,不叫吵架。
太素老道經常當孩子的面激烈溝通,現在太素老道的孩子十分優秀啊,根本就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父母經常當孩子的面吵架的孩子會很懂事,是因為激烈溝通也是講道理的,雙方都會從自己的立場表達自己,所以旁聽生聽到的都是相反的觀點,因此孩子就會從小就學會了兼聽則明,所以孩子就會很懂事。
-
11 # 百合媽媽讀心理
因為被嚇壞了。
孩子還以為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好,讓爸爸媽媽生氣了,所以拼命好好表現,突然間小心謹慎,不敢多言多語。
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恐懼極了。
媽媽的臉上突然失去了陽光,孩子的內心就會佈滿憂傷。
爸爸的厲聲呵斥也會嚇著孩子,那個幽默風趣的爸爸突然之間變得像個魔鬼。
這個時候,孩子內心超級沒有安全感。
所以不是變得聽話了,而是恐懼、害怕、傷心極了。
所以作為父母,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有什麼矛盾,等孩子不在的時候好好溝通,這也是一個個人素養的問題,作為父母,還是需要提升自我的修行,不斷成長的。
你們吵架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也會對孩子產生壞的影響,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負面教育,將來孩子長大後,遇到類似的問題,這些小時候的情景會在他的腦子裡重現,他會想,當初自己的父母就是這麼做的,我最親的人,最尊敬的人都是這麼做,我有什麼理由不這麼做!
所以,為了孩子,停止吵架!
-
1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謝華利:
對孩子來說,父母吵架就是一場噩夢。他們總是很自覺地收斂了平日裡的頑虐、矯情,表現出很乖的樣子。此時父母會覺得孩子特別的懂事。為什麼?
我想做如下分析:
不安全感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是天和地,一旦吵架,孩子感受到的是天崩地坼。此時的孩子會感到極度的不安,他感受到的都是來自父母情緒的不穩定。他不知道該怎麼做,來平息來自他以外與他有著密切關係的父母的矛盾。這種不安讓孩子只能以他認為父母期待他的方式來緩解。
自責心態如果孩子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總感受到被責備,被父母認為總是沒做好某些事。當父母吵架來襲,原本與他沒有關係的原因,他也會歸咎於自己。為了彌補這種負疚感,孩子會按照父母曾要求的方式去做事。這樣,在父母看來此時的孩子很懂事。
博得支援當父母吵架時,自己沉浸在吵架帶來的各種不滿、不如意的情緒中,父母被這些負面情緒包裹無暇他顧。他們不容易看到孩子也因此受到的傷害。而孩子此刻更需要父母的關愛。為了獲取父母情感上的支援,孩子也會變得很懂事。
自我保護父母吵架如同火山爆發,也不知道哪點火星會殃及孩子,尤其父母有拿孩子撒氣的。遇到這種情況,孩子在“身經百戰”後,會形成一套自我保護的行為模式,避免受到父母吵架帶來的傷害。這一模式即是行為做事上避免觸怒父母,將受傷害降到最低。總的來說,父母吵架可能只是一時興起宣洩自己情緒的方式。但卻會給孩子帶來不安、難過、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原本無辜的孩子被“躺槍”。可能父母的問題早已解決,而孩子的心中的疑問卻鬱積於心。更嚴重的是,孩子不會處理這些負面情緒,父母的這種身教會給孩子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最後建議我們的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
13 # 愛你們的心兒
前年,孩子兩歲,孩子爸出軌,那天我們大吵,家裡來了很多人,孩子一天沒給他吃,他也不哭,也不鬧,也不在我身體磨人了,那一年我心情不好,孩子那年感覺膽子好小,他一點安全感沒有,怕我會丟下他,今年好一些了,看開了,孩子上幼兒園了,各方面都很好,那個心裡影響,真的要好幾年才能改正
-
14 # 梵修的心言心語
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千萬種。首先不管什麼原因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責任心強的父母做什麼事情之前都會考慮到孩子的感受,而不是隻顧著自己發洩,最後把孩子嚇得哇哇哭也不知悔改不知反悔!孩子幾個月的時候雖然聽不懂父母再吵些什麼卻能感受到緊張的氣息,大人在吵架的時候容易把不好的情緒轉移到外人或者家裡的物品上,輕者說話語氣加重,重者摔砸物品甚至家暴,嚇得孩子恨不得把小腦袋藏起來,一陣爆發之後大人是消氣了可孩子呢?這些負面的影響會儲存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裡,你們大人是不會發現的。
為什麼父母吵架孩子會變得很懂事?如果事情發生在幾歲的孩子身邊,那就不一樣了,他們會自責以為是自己做錯事了,或者惹禍了所以爸爸媽媽才會吵架的,孩子就會小心翼翼一會兒哄哄媽媽,一會兒說說爸爸,他認為只要爸爸哄好媽媽這場世界大戰才會平息,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都會選擇暫時的休戰。其實有時候大人真的沒有孩子聰明,在孩子的世界裡所有的事都非常單純,真的不忍心看著孩子這種懂事方式。
也許作為家長的我們會認為那麼小的孩子能懂什麼?吵個架能有什麼影響,睡一宿覺就全忘了,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據我瞭解,父母吵架、打架對孩子的傷害一點都不小,大一點的孩子會自卑,不敢輕易交朋友,勉強交到好朋友,他們也會擔心,例如:我爸爸媽媽總吵架你們會不會因為這就不跟我玩了?對某些心理脆弱的孩子會引起心理障礙,失眠、精神緊張、驚嚇引起的癲癇,甚至自閉症,影響一生幸福,家庭也會因此蒙上陰影,所以真心希望這些例子不要在孩子身上發生,孰輕孰重自己掂量吧……
-
15 # 秋桃愛囉嗦
提問:為什麼有時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別懂事呢?
現在網上有很多家長因為教育孩子而感到無奈的表情包以及搞笑影片,都說孩子應該是父母的小棉襖,可是現在很多家長覺得自己家裡的孩子都是一頭“神獸”,怎麼教都感覺教不好。
一般孩子都是比較喜歡愛鬧騰的,然而父母雖然有時因為孩子的調皮要責罵孩子,可是世上有“打不死的程咬金”,也就有教不乖的孩子。所以那些調皮的孩子無論父母如何責罵,他們都還會像以往一樣調皮。那麼什麼時候這種孩子才會不調皮呢?就是父母在吵架的時候。
因為父母在吵架的時候,孩子的心裡就會產生一種害怕的心理,他們心裡知道,父母在這個時候是最生氣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自己再胡鬧的話,就不會像平常一樣被罵了,可能自己受到的懲罰會更嚴重。所以這個時候,他們是聰明的,知道什麼時候該鬧,什麼時候不該鬧。
-
16 # 對症下猛藥
當著孩子吵架的父母,我覺得有點自私,因為他們只顧自己發洩情緒,不講小孩的感受!
可以這麼說,當著老人和小孩吵架,最起碼一點他們不懂得遵老愛幼。這樣的家庭給孩子恐懼感。長期這樣,這個小孩就會養成孤僻的性格,小孩很害怕家庭,又害怕同學笑他,你們家爸媽吵架了。造成了小孩不愛說話和接近別的人。小孩自己覺得抬不起頭來。
吵架的夫妻奉勸你們,千萬別當老人和孩子的面吵。忍一忍,再想想孩子,什麼事都沒有了!
-
17 # 山裡人小李
我發現有。
我的父母算是比較恩愛的啦,記憶中他們很少有那種激烈的爭吵,但就算是這樣,夫妻過日子總會有磕磕碰碰。我回憶了一下,他們吵架時我有做什麼事情呢。
轉移注意力。在他們吵架時,我會很不安。我會做一些令他們開心的事情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不再爭吵。比如,在小的時候,會掃地呀。或者會講一些自認為有趣的事情,希望他們不再記著吵架的事。
表現自己。父母吵架,孩子是沒有安全感的,在他們看來,父母吵架是天大的事,總怕他們一吵架,就沒有家了。所以,總會做一些事情,希望爸爸媽媽,看在孩子懂事的份上,不會有其他不好的想法。
在現在,自己已經成人,回想記憶中的父母。發現父母吵架可能並沒有那麼嚴重,可在兒時記憶裡,卻是那麼清晰。仍能感覺到自己的惶恐不安,哪怕現在知道父母不會因為那些吵架而怎麼樣。
直至今日,我依然害怕父母吵架。
所以,希望有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儘量讓自己的情緒變得穩定,實在控制不了的,請不要當著孩子的面,那樣會給他們的童年造成陰影,甚至會讓他的性格變得自卑。不是有句話說,媽媽的情緒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麼,其實,家庭氛圍也是。
-
18 # 吶天蛻變
父母一吵架,孩子就特別“懂事”,這種懂事的孩子更傾向於對自己情緒的“壓抑”,承擔著敵意的重擔和消極的情緒,攻擊自身,又不能表達,表面上看是懂事的,其實卻是一種內傷。
吵架和爭執是不可避免的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認為,吵架是各種親密關係中的基本活動之一,是一種談判。人們透過爭吵來確定自己的人際邊界,透過生氣的情緒,來捍衛自己的界限,例如什麼可以妥協,什麼不可以妥協。撇開學術研究來看,就我們的生活經歷而言,我覺得應該也很少會有人從來都沒經歷過父母爭吵、爭執的情景,甚至我們從小也會有旁觀過親戚之間的、左鄰右舍的、乃至陌生人之間的面紅耳赤的爭吵場景,不是麼?
不可否認,吵架對孩子的情緒是有影響的。心理學家擔心在孩子面前的吵架會給孩子埋下情感心理的問題種子。更有研究指出,6-12個月的嬰兒即便在睡著的時候,大腦都會對憤怒的語調有所反應,會變得更敏感。
為人父母得學習如何“吵架”
我們往往都是擔心“我們怎麼對待孩子,要不要緊”?可是基本上很少人會問,“我怎麼對待我的太太/先生,要不要緊”? 真正影響孩子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研究嬰兒依附行為有一個詞叫“工作模式”,認為孩子的心智有一種他與他母親的工作模式存在,這個模式可以告訴他,從母親身上他們可以期待什麼。
假如一個先生不停地貶低他的太太,那麼他們在一起的話太太就可能看起來很悲哀或者不開心。如果彼此結婚很久了,那麼即使他不在,太太的表情也會看起來很哀怨。孩子很快就會明白這個關係:父母也有可能是蠻不講理的野蠻人,用蠻不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人。因此,表面上看似“懂事”,抑或“暴力”傾向,都是孩子的一種內在防禦和抵制。
學習如何吵架,和管理如何爭吵
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好事情,但對孩子坦誠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孩子明白不是因為他,也不會改變與他的關係,這是能對孩子做到的最關鍵也是最基本的保護。
最重要的一點是,千萬不要讓事情演變成和配偶互相大吼大叫或者拳打腳踢的地步。不管是不是真的隔離了孩子,孩子都會很敏感地學習到這些肢體衝突。當你察覺雙方的討論即將演變出難以控制的時候:告訴對方,你需要冷靜一下。等到雙方都可以坐下來理性討論的時候,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 如果你覺得非常生氣和難受,可以告訴對方,等我沒那麼激動的時候,大家繼續剛才的話題 你可以找個地方坐下來,或者去房間冷靜一下。不管是不是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看到自己對於“爭吵”的態度:當父母之間面臨必須小心處理的情況的時候,就要立刻停戰。這很難,但必須得學。
有些初入社會的二十來歲的青年偶爾被人揹後責罵“不懂事”,原因是根據他的生命長度、充實程度,他就該“懂事”了,不懂事才顯得幼稚、淺薄。 而所謂“特別懂事”的小孩子,其實不就是比別人多經歷、多體驗、多感受得來的嗎。 只不過,這些“多”,其實有很大可能是外界(包括父母)強加給他的,非理性的。這也就是大多數人反對小孩子“懂事”的原因,因為每個人都有條必經之路來長大——孩童時期的學習。
大多數的經驗統一地表明:“懂事”並不是孩子自身的快樂,而是麻木的大人御賜的“懂事”。小孩子為了懂事而懂事絕對是壞現象, 想一想: ——人是在幸福平和、人情豐富的時候思考的多,還是痛苦壓抑、煢煢獨立的時候思考的多??以我自己喜怒哀樂經驗來看的話,肯定是後者更惹人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並且要迫使自己做出改變,來盡力避開痛苦的局面。方法各不同,有時候是很壓抑的自我整改,有時候是放手開朗。 所以這種“懂事”,對沒成年的孩子而言,是不斷迴圈的痛苦。希望父母多多關愛過早成熟懂事的孩子,多花時間陪陪他們、多愛他們。
-
19 # Tina心理
父母真的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吵架永遠是孩子眼中最害怕的恐怖片。父母經常吵架的孩子,看起來很懂事,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那都是無奈的選擇。
《奇葩說》上的姜思達因為高超的辯論技巧而被大家喜歡,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給大家帶來歡樂的他,有著很心酸的童年。從他有記憶以來,爸爸媽媽就經常吵架,他從小就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技能,他總是擔心下一秒大人會不會吵架,如果吵架,自己該回避還是該勸和。“沒有人想敏感”,那些成長過程中遭遇過的小心翼翼和驚慌失措,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一個破碎的原生家庭帶給姜思達的是極度的不安全、不信任,無法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所以,那些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裡,看似孩子更加懂事,但是其實他們內心傷痕累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靈格曾說過"孩子是家庭的保護神。"
這一天然傾向會讓他們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種力量。當父母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會做出一些自我犧牲的事情,希望父母把注意力轉移到他的身上,以拯救父母的關係。
比如父母吵架的時候,孩子會纏著父母讀書,會要求父母陪他們玩,越是父母在衝突激烈的時候,孩子的需求越多。其實這個時候,他們是想透過轉移父母注意力的方式,讓他們停止衝突。武志紅在《家為什麼會傷人》一書中同樣寫過類似的觀點,"當父母的關係出現問題時,孩子會傷害自己,目的是挽救父母的關係。但做父母的會因為不理解這種行為而斥責孩子做了壞事。結果,孩子傷害了自己,再一次被父母傷害。"
父母爭吵、家庭衝突帶給孩子的消極影響還遠不止這些。父母起爭執,孩子永遠是最不安的那個。
家人之間充滿親密感,對每個孩子而言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父母頻繁爭吵,會讓孩子生活在對親密感消失的恐懼中,長期如此,孩子會極度缺乏安全感。
武志紅在書裡還提到一個觀點,"孩子早期都是自戀的,"他們會認為父母的關係和諧主要是因為自己,而父母發生衝突,主要也是因為自己,他們會把責任都歸咎到自己身上。一個孩子帶著內疚感生活,會產生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低自尊。
低自尊的孩子會無限貶低自己,一旦有好的事情發生,他都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這樣的人生如何談心理健康?
另外因為沒有在父母那裡學習到衝突的正確處理方式,在以後面對衝突時,他們往往會發展出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複製父母的做法,用大吵大鬧甚至動手的方式來解決矛盾,還一種是迴避衝突,所有的問題他都採取逃避的態度,恐懼會讓他的內心變得越來越脆弱,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迴避型人格"。
不要被這些孩子懂事的表象所迷惑,其實他們的內心在遭受著別人看不見的痛苦。為人父母者,在任情緒放縱,彼此惡語相向、劍拔弩張的時候,請想一想身邊的孩子,他是那麼無辜,不該承受這些!
-
20 # 呆小咪m
是的,事實證明,父母吵架會對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造成重大的影響。即便是嬰兒在睡著的情況下,也會對父母爭吵時的語調有所反應。即使成年子女,仍然對於父母之間的衝突保持異常敏感。
上週和閨蜜一起帶孩子出去玩,由於孩子不怎麼配合,她老公抱怨了幾句,閨蜜當場崩潰發飆,在大馬路上吵了。
5歲的孩子就走過來,知道媽媽心情不好,抱著媽媽貼著媽媽小聲的說:“媽媽,我知道錯了,媽媽不要生氣了。”
也許大家覺得,小孩子不懂什麼,大人吵架和他也沒關係,就算看到了,過兩天也許就忘記了,這真是錯了。在孩子面前吵架,給孩子帶來的一定傷害哦。
吵架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孩子能從大人憤怒的面孔、激烈的動作、超高的聲音中感覺到父母的怒氣。雖然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才會在這種震怒的氛圍裡覺得害怕。
經常目睹父母突發狀況下的吵架,會讓他們內心處於巨大的恐慌裡,不知道下一次吵架在什麼時候爆發,會讓他們沒有安全感。
敏感父母因為吵架會讓孩子變得敏感、自責,覺得什麼事都是自己的錯,在生活中也慢慢失去自信。和人相處時害怕惹惱別人,常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甚至刻意放低自己壓抑自己去取悅別人。
易躁易怒父母的一舉一動也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長年累月生活在一個充滿火藥味的家庭中,接觸到的都是父母衝動、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的一面,也會養成他這樣的性格。
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很難,特別是怒氣沖天的時候,但是,父母以身作則,教會孩子如何正確應對矛盾,父母儘量減少吵架,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回覆列表
其實孩子很會察言觀色的,他能對父母平時的一些情況來調整自己的狀態。在父母吵架的當下,他們想要爸爸媽媽能和好,不能添亂。這和另外一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同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