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魚CX
-
2 # 歷史堆中的胖子
是不是想著甲午戰爭大清獲勝後,清軍能馬踏東倭呢?不好意思,我必須潑個冷水,不可能的。
要知道那時候的日本已經完成了明治改革,整個國家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制度,日本已經從小農經濟邁入手工業,整個日本的稅收其實已經不比滿清少了。單是中日甲午戰爭,日本透過國內就已經籌集到了相當於2億兩白銀的軍費,而滿清透過貸款和國內攤派也就搞到了8千萬兩左右。從這裡已經能看出,日本的財政情況要比滿清好的多。
看過《最後的武士》這部電影的人,我想都能明白,當時的滿清軍隊已經與日軍相比是兩個時代的了,滿清的軍隊依然是封建式的軍隊,只不過是將刀劍換成了槍炮。但日本新軍則不一樣,當時整個日本社會制度已經轉入了資本主義,軍隊的編制、訓練完全西化,戰鬥力可以說碾壓一切滿清陸軍。
可以說即使是北洋水師全滅了日本聯合艦隊,就靠滿清的八旗、綠營、淮軍等舊時軍隊能成功登陸日本嗎?顯然不能的,即使是到了陸地,也就是送人頭,這點在甲午戰爭的陸上戰鬥已經被證明了。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使是在海戰中獲勝的北洋水師,能不能完成封鎖日本的任務呢?要知道軍艦不是人,吃飽喝足不生病就能重新開動,經過連番大戰的北洋水師必然已經是殘破不堪,鎮遠、定遠更是急需大修,即使是軍艦一點沒傷,定期的大修也是必須要做的,但當時滿清是沒有對軍艦進行大修能力的。這樣的話,要靠北洋水師完成對日本海面持續的封鎖幾乎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即使滿清勝利了,但根本就做不到讓陸軍成功在日本本土登陸,也做不到對日本進行持續長時間的海面封鎖。這種情況下,根本就談不到日本的什麼結局。對日本來說大不了重新購置軍艦,重新開始,失敗一次沒什麼,反正腐朽的滿清也做不到登陸或者封鎖日本,大不了過十年再打一次。但對滿清來說,失敗一次就是萬劫不復,根本就沒有翻身的本錢。
說白了,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已經遠遠的將滿清甩到了身後,一個是資本主義新興國家,一個是腐朽墮落的封建制國家,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緯度的國家了。滿清面對日本,失敗是必然,勝利才是偶然的奇蹟。所以不要寄希望於甲午海戰勝利就能擺脫半殖民地的命運,那是不可能的。
-
3 # 清風鑑史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這就但是相信在大多數的國人心中,發生在那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一直是我們心中一塊無法抹去的夢魘。那一場戰爭讓日本,讓整個世界徹底看清了清朝的本質,這個看起來表面上似乎站起來的強大的民族,其實在最深的骨子裡面還是腐朽不堪。而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在甲午戰爭中的勝利,使得日本擴張的野心開始空前的變大起來。
可以說甲午戰爭之中,日本的勝利,為後續長達幾十年之久的戰火開了一個很壞的頭。那麼,我們今天如果做一個假設的話,假設當年在甲午戰爭之中日本是失敗者,而清朝獲得了勝利,那麼日本的結局將會是怎麼樣的呢?
基本上日本會面臨這樣的一種環境,在集合了傾國之力向大陸的擴張失敗之後,日本很有可能會完全地將兵力全部收縮至國內,這不僅僅是一個巨大的戰略性調整,更是因為國力不支而所做的無奈選擇。
而將所有進攻性力量調整回內部之後,日本將很有可能再次面臨分裂的危險!
繼而會走向一條分而又合,合而又分的大迴圈,而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日本在近代的崛起,幾乎很有可能就會化成泡影。也不可能成為後來亞洲唯一的一個工業化的國家,而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也很有可能會不復存在。
但是,就算是在這種環境下,就算是大慶取得了當年甲午戰爭的勝利,對於大清來說卻不會有著本質上的改變,只不過會是清朝的消亡,往後延上幾年而已,只不過會讓當時的時局壓迫性稍微的減緩一下而已,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什麼。
-
4 # 端木建
就當時的北洋水師整體實力來說,早已經不是當初剛建軍時的那個“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了。清朝統治者只學會了買艦、買炮、照搬西方國家的現成的技術模式,而並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北洋水師是要持續發展的,最終在清政府昏庸腐敗的統治下,日本海軍後來者居上,最終實力超過了北洋水師。
在政治上滿清的以李鴻章為首洋務派在清庭將得到鞏固和發展,而且洋務運動將會繼續緩慢的推進,大清仍然維持著朝鮮的宗主國地位。戰爭賠款的取消,意味著貸款的減少,半殖民地化將放緩。對於列強在華的利益並沒有發生變化,並不會激發列強劃分中國。大清的外部環境會恢復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局面。
因為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國家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不僅海軍強盛,陸軍戰鬥力也比清政府強,所以即使海軍全軍覆沒,清軍也不可能打進日本本土,日本也不會投降賠款。就像是明朝平壤之戰,打的日本那麼慘,也只是將日本驅逐出去而已。
所以,甲午海戰假如日本輸了,日本就會龜縮防守,繼續發展以待來日再戰。而清政府就會繼續腐朽墮落,所謂洋務運動對於大清政府,只會改善命運,絕不會轉變命運,清朝還是會被西方主流國家越落越遠,最終還是擺脫不了被瓜分被推翻的命運。
-
5 # 風流文史大帝
首先歷史是不存在假設的。甲午戰爭的失敗,是有期歷史原因的。在清王朝末期,人們普遍思想守舊,性格懦弱,不敢言戰,北洋艦隊被擊潰在威海衛港裡就能說明問題!不敢言戰,心裡懦弱是期失敗的重要原因!
假如清朝勝利了,可能會對列強行成一種威懾吧,會讓他們放棄當時瓜分中國的想法吧!但是對於清朝這種守舊不思進取的王朝來說,它估計不會有什麼其它建樹!
-
6 # 一直沉迷在吃貨的世界
某些重要的歷史節點對後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比如說甲午戰爭。受甲午戰敗的刺激,中國經歷了戊戌變法,而戊戌變法的失敗又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勝了日本,中國和世界會有怎樣的命運?
一 於清朝而言,甲午戰爭在國際關係意義上算是一個轉折點,儘管沒有1860年和1900年的意義大,但長遠影響可能更加致命。這一點,因為我們慣用的歷史敘事體系出了點毛病,所以不大能顯示出來。
二 從宏觀角度看,可以說當時世界存在不只一種世界體系,歐洲的世界體系在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解構了教皇和皇帝在基督教世界最高權力以後,漸漸創造了民族國家實體概念,由民族國家實體比較平穩地組成一個沒有確定權威的國際關係網路,取代了教皇和皇帝領導的基督教文明共同體這個有最高權力體系的概念。這個體系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擴散到全世界。
三 與此同時,大清承襲了中國自古以來的天下國家或宇宙國家的體系,同時又加上滿蒙部族聯盟這個統治核心的特點。天下國家的根本特點是沒有確定的行為主體,也沒有確定的邊界和主權。大體來講,天下國家不是現在所謂的國家,而是一個金字塔形的文明體系,文明的成果從中心也就是所謂的首善之區到外環一步一步降落,最後一直降落到“化外之地”,就是完全野蠻的區域。各等級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和邊界,但你始終可以感覺到文明程度和管制程度有一個不斷跌落的過程,中樞對外環不僅要行使實際控制,更重要的是它要根據儒家道德上的權威確定自己的合法性,就是文治和德教的影響。
四 首善之區就是京師,離皇恩最近,所以道德水平最高,皇帝作為天下領袖,道德是最高的,主要憑道德感召力量而不是憑他的赤裸裸的武力來迫使各地屈服。內環到外環的道德程度和管控能力都要相應削弱,最後的“化外之地”肯定是像沒有長大的小孩一樣,是完全不聽話、搗亂的。這種情況下成年人必須得讓著小孩,必要時還要拿糖果犒賞他,而不是真的要跟他打仗。不跟他打的原因不是因為成年人或紳士打不過小孩或流氓,而是一打就降低了文明程度,你要證明你是高度文明的人,不能直接這麼對他。所以才會出現像雍正向越南割讓土地,嘉慶對浩罕人許以貿易特權這些事。這些事與其說是中央政權在當時權力已經嚴重削弱,不如說是推德教的目的,文明人對待野蠻就是應該用這種辦法。從實際角度來講,給這些偏遠窮困地區的蠻夷一點好處,也比大量徵收十八省的賦稅去打一場長距離的戰爭來得更便宜。所以這裡面,理論和實際原因都是有的。
五 很多人覺得鴉片戰爭中林則徐很倒黴,但林則徐之所以倒黴,主要不是像我們想象的喪權辱國,這種觀念是錯的。如果林承認英國跟清國是平行的國家,你肯定大逆不道,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英國這些人雖然是不懂中文而且是蠻夷,毫無疑問也是皇上的臣民,你說它是跟皇上獨立的國家,就是大逆不道。割地賠款反倒不是,因為割地賠款是一種犒賞性行動,是教育小孩子懂得教化的賄賂性做法,而且在天下國家體系當中沒有入侵這件事,因為沒有在皇權之外存在著同等權力,只有叛亂,而且在天下國家體系中,叛亂跟武裝上訪沒有明確區別,也就是說叛亂一方不是完全不對,負責主事問題的官員肯定要負一定責任,這是儒家教化和帝國體系得以維持的基本條件。帝國體系如果維持不了,不是因為武力上出了問題,而是皇上喪失了道德號召力。比如說陝西發生民變,不能說亂民絕對沒理,一定要追究主管官員的責任,陝甘總督和下屬官員一定也負有一定責任。如果責任完全歸於臣民,儒家的統治就變成赤裸裸暴政了,自身就會喪失合法性。為了維持合法性,主管官員和武裝訪民都必須承擔責任。所以撤換林則徐非但不是喪權辱國,反而是皇帝遵守儒家教化和“憲法原則”的結果。因為英國人上訪是到皇帝面前鳴冤告狀,因為林總督沒有公正對待他們,所以皇上在弄清是非曲直之前,一定要各打五十大板——道光當時就是這樣的思維。
六 所以鴉片戰爭這件事從清廷和儒家士大夫角度來看,實際是這樣的:皇帝出於憐憫江南人民和帝國人民,不願意他們承受過大的戰爭苦難,同時也要憐憫英國人是野蠻的,像小孩子一樣不懂事,讓他們懂事一點還要假以時日,就給他們點好處讓他們走了,大家都省事,這不是軟弱,而是仁慈。
七 因此鴉片戰爭從憲法意義講,對清廷主持國際體系沒有絲毫影響,清廷仍然是東亞和內亞的國際體系主持者,而不是一個國家。歐洲的國際體系還沒有擴大到東亞,但一旦這種禮儀的戰爭導致了總理衙門的成立,說明的是什麼問題?說明歐洲的國際體系已開始進入東亞,清政府發現根據儒家文治的立場已沒有辦法完全控制局面。但清廷有雙面性,他在面對內地時仍然要堅持德教原則和文治原則,也就是說不能使用武力,或說不能過度使用武力,只能維持一個極小規模的政府和軍隊。當然,這樣的政府軍隊只能發揮警察性的治安作用,而各邦各省之間也談不上像現代意義上的單一政治學的一部分。但是在海上,清廷對英法願意部分承認平等國家的原則,也就是說部分接受歐洲國際體系,這是很尷尬的狀態,等於是清廷這個政治存在自身出現了角色上的矛盾。這個矛盾現在的中國人應該很容易理解——要和佔據絕對優勢的西方國家打交道,完全拒絕接受西方遊戲規則和國際慣例,將會陷入極其被動甚至有亡國之禍的情況下,所以必須部分接受。但對內還是特殊國家,就陷入了兩種遊戲規則同時使用的尷尬狀態,自身的認同和價值觀都出現了嚴重分裂,這點對清廷後來的外交產生了極大影響。
-
7 # 戰爭那些事
題主的問題有點不太明確。甲午海戰只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海軍發生的戰鬥,並不能直接決定甲午戰爭的勝敗。
這裡暫時先說一下,如果大清只是贏了甲午海戰,按最好的情況來說,使日本海軍完全退出這場戰爭,日本的結局會怎樣?
我認為即使日本海軍徹底退出,大清朝還是會輸掉甲午中日戰爭。首先,咱們瞭解一下當時中日甲午戰爭的戰況,陸軍方面,大清最早派了2000全國最精銳的野戰軍開赴朝鮮平叛,結果被日本人打的退守平壤,隨後大清有派兵支援,總兵力達到15000人左右,而日本也開始增兵,人數達到12000人,結果在平壤之戰,大清朝又是慘敗,就這樣,日本一路從朝鮮打過來,越過鴨綠江,抵達中國東北。這段戰爭是沒有海軍參與的,日本陸軍的戰鬥力是完敗大清的。
其次,日本海軍在打敗北洋水師之後,做得最多的事就是運送兵力,後來也配合陸軍拿下了渤海灣的控制權。算是加速了戰爭程序,迫使清政府求和。但是就算沒有海軍的幫助,日本也是有能力從陸地打到清政府認輸的,所以,甲午海戰的勝敗只能拖延一段時間,卻不能決定整場甲午戰爭的勝敗。
假如清政府贏了整個甲午中日戰爭,日本的結局會怎樣?我們都知道,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全方面向西方列強學習,迅速成長為亞洲強國,但是日本也從西方學來了侵略擴張的本性,好像每個資本主義國家只要一有機會就想著侵略別人、建立殖民地,才有了甲午戰爭中的《馬關條約》,又是賠款、又是割地的。
但是大清朝當時還是落後的封建制度,沒有日本的這種意識。所以說,即使是大清勝利了,仍然還是原來那個大清,不會讓日本賠償大量真金白銀,更不會強迫日本簽訂什麼《東京條約》一類的,不會掠奪財富和資源,以發展國內經濟,增強實力,就算有一些賠償,也只會被慈禧太后他們這群蛀蟲浪費掉。
頂多就是讓日本承認一個從屬地位,類似附屬國,但是成為大清的附屬國,日本也沒有什麼損失,只是名義上的附屬罷了,沒有強制約束和管控。以日本人睚眥必報的本性,肯定會默默蟄伏,暗中積蓄實力,等待下一次機會,狠狠的報復大清。
所以,甲午戰爭勝利了,對大清朝也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不會像日本索要賠償,不能以戰養戰,還白白的損失了大量後勤物資和軍費開支,讓大清的財政更加困難。只是讓大清再多苟延殘喘幾年而已,西方列強當初根本就沒有想過日本會打敗大清。所以後續的八國聯軍還是會侵華,還是要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只不過早一天晚一天的事情。
因為,大清落後的社會制度和統治階級的腐朽,註定了中國在大清的統治下,沒有走向富強的機會,面對群敵環伺的外部環境,遲早會被西方列強入侵、瓜分,而中國是毫無抵抗力的。
所以,得出的結果就是,不管大清是勝是敗,大清的結局無法改變,日本即使戰敗,也早晚會東山再起。
-
8 # 賞與罰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贏了,會驕傲自滿,饒恕日本,封建王朝統治時間會更長。如果日本輸了,他們會龜縮島內,以日本是單一民族性格,他們的精英不會承認失敗,他們會臥薪嚐膽,進行脫亞入歐,民治維新,進行大變革,沉下心來,學習外國一切好的。慢慢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同時購買西方國家先進軍事裝備,消化吸收,提高他們的綜合國力,等待時機,一旦發現西方列強打贏中國,獲得好處,日本立即會釋放出來他們的侵略野心。趁你病要你命,給中國重重打擊,直到佔領中國,報前期失敗之狠。這才是日本人的本性。因為中國人歷來寬容大度,謙卑謹慎,但是這會是日本這樣的國家他們可以接受中國的以德報怨,而日本永遠不會報德,日本人只喜歡臣服於強權。
-
9 # 歷史的重負
日清戰爭前,日本軍部就做過一系列複雜的推演,根據歷史上蒙古打不過明朝,明朝在朝鮮打敗了豐臣秀吉,可清朝又打敗了明朝,那麼,清軍戰力不容小看,有可能會在戰爭中爆發,最壞的情況,就是日本陸軍被清軍在朝鮮打得全軍覆滅,黃海中日海軍決戰後,日本海軍損失慘重,這幾乎重演了萬曆年間的明朝和日本的戰爭……北洋水師隨後開往長崎炮擊日本的造船廠和港口,掃蕩一空後,為清軍登陸做準備,如果日軍不能阻止清軍登陸,日本皇室極有可能將遷往北海道……明治維新之成果毀於一旦,日本重回“猴子釣魚”時代……如此嚴重後果,日清戰爭,日本百分百輸不起,所以,日本人全都玩命拼命了……
-
10 # 眾志成城616
甲午海戰清朝勝利了也不會擺脫滅亡的下場!封建君王制度腐朽自大,對工業革命排斥,對科技的,進步的都列入蠻夷之術。自認為天朝上國世界之首,不會有新的思想更不會廢除帝制走向民主。和日本及西方國家不是在一個世紀上發展。最終清朝註定會滅亡!
-
11 # 最愛幹吃泡麵2019
雖然是假設,真的忍不住感慨一句,大清的運氣真的太差了,也許這就國運吧!
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後的國運上升期,硬是一萬種不可能中贏下了大清。
言歸正傳,假如甲午這場關乎國運的大戰中,大清獲勝了,那麼日本將面臨瞬間破產的困局,可能十到三十年都恢復不過來,也就避免了日俄戰爭,更不會有後來的八年抗戰。
而大清藉此戰可以為洋務運動做出一個大獲成功的證明,光緒可以真正親政,那麼大清很有可能最終順利走上君主立憲制。
那麼,中國可能會早一百年重新成為世界強國。
但是接下來,大清將面臨是否參加一戰、二戰的考驗,如果站錯隊又將面臨垮臺。
如果戰對了,那麼現在我們很可能還是大清,君主立憲,而且不會有現在這麼複雜的國際關係,很可能大清和美帝攜手做世界警察,共同管理藍星。
當然,二戰後,最大的考驗,就是大清和美帝能不能把蘇熊打趴下,我覺得既然鷹醬一個人都可以把毛熊忽悠瘸了,加上大清,毛熊估計都不夠玩的。
哈哈哈。。。堵國運如同炸金花,贏了夜總會,輸了繼續打魚。
實在是太難搞的事情。
因為,國家也如個人,有時候,不是你願不願意,或者想不想,大勢如此,你只能在牌桌上,梭哈一把,沒得選。
-
12 # 遠方44238589
勝了也就只是勝了,再怎麼勝損失是不可避免的,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大清打的是防禦戰,即是勝了損失也無法得到補償,日本是進攻方,勝了可以奪取大量財物滿載而歸,敗了可以撤退回國,本土不會被破壞。
-
13 # 沈一俠1
當時日本為了打贏甲午戰爭可謂是砸鍋賣鐵,欠下大量外債,賭上一切的國運之戰,如果日本戰敗的話,其日本國內將會暴發革命,甚至會分裂,國體都有可能改變,總之50年內,日本徹底侖為亞洲三流國家。
-
14 # 璀璨的雙子星
日本的崛起之路恐怕要被打斷了,即便是日本沒有喪失信心,它的崛起之日也要晚上幾十年!西方列強,特別是英國是不會允許清朝吞併或者獅子大開口的。更多的可能是英國出面調停,日本賠點錢,然後再得到一系列英法的貸款,重新武裝起來,甚至會組成英日清同盟(清朝會不會入盟取決於英俄的博弈)。
首先,相對於殖民擴張的西方列強清朝是內斂收縮的,幾乎沒有任何擴張的渴望!這基本就決定了清朝沒有將日本吞併的內因。
其次,而當時的世界大勢是英國正在對沙俄實施圍堵計劃,不讓其獲得優良的太平洋出海口。沙俄擴張成性且對清朝有戰略優勢,日本敗了以後,沙俄絕對會瞄上日本出兵。所以英國一定會調停,一個過於羸弱的日本不符合英國的圍堵計劃。而同時,清朝也別妄想狠命的咬日本一口自強起來,一個強大起來的清朝不但更不符合英國的預期,其它列強也不願看到。
所以說,即便是甲午戰爭清朝獲勝,清朝仍然不會有大的改觀,最多為清朝自身續命幾十年罷了。
-
15 # A勖哉夫子A
回到正題,如果日本沒有打贏甲午戰爭,那麼它就沒有辦法擺脫美國殖民地這個悲慘命運,反而還會繼續加重,等列強對中國稍有鬆懈的時候,就會把重心放在日本身上,日本就很可能會招致沙俄和英法以及荷蘭的瓜分入侵,畢竟早在17世紀荷蘭人就曾入侵過日本。
-
16 # 孤獨的人209381559
不會怎樣,在蟄伏了一段時間後,日本又東山再起,重新走向侵略擴列的道路。以清政府那個尿性,即便是它打贏了它也要選擇向對方屈膝下跪。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與法國簽定的可恥和約,就是鮮明的先例。而日本,卻不會就此而善罷甘休的,它一定是會選擇和等待合適的機會來臨時,就行兇報復的。甲午戰爭結束後的俄法德三國武裝干涉還遼,就被日本視為奇恥大辱而伺機報復。九年後,日本就向羅剎(就是俄羅斯
-
17 # 煙郭說歷史
這個其實很好去評估,可以從日本方面和清朝方面分別的講。
從日本方面來看1.按照日本人的民族習性來說,如果日本敗了,他們原本向歐美學習的風潮可能會降下來,轉而在向歐美學習的同時,向清朝學習。
2.日本為了發動甲午戰爭,已經把他們的國庫基本耗盡,近代日本之所以能打敗沙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從清朝獲取的戰爭資源,加速了他們國力的提升,如果日本敗了,他們國力會受損,剛剛建立起來的新式艦隊被北洋艦隊重創,需要重建,陸軍被淮軍打殘,也需要重建。這時候國庫耗盡,沒有錢來重建軍隊和搞國內建設,日本的發展會在一個時間段內出現停滯狀態,沒有十幾二十年是恢復不過來的。
從清朝方面來看1.避免了割地賠款的局面,天下百姓避免了因為戰爭賠款而被嚴重剝削的不利局面。
2.透過一場打贏的戰爭,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樹立起真正的大國、強國地位。
3.清朝統治階層會更加驕傲自滿,以為打贏了日本,就有了實力跟西方列強一較高下的能力,天朝上國的思想會死灰復燃,不利於國內改革。他們可能會誤認為現有的制度已經很好了,不需要再變革了,比如軍事制度、政治制度、選拔人才的制度,這些都是需要進行近代化改革的,如果因為贏了戰爭而更加自滿,將會不利於後續的近代化程序。而導致的結果就是後面還得被列強打一頓或者打幾頓。
-
18 # 中56657804
那也僅僅是假設而已,此事絕對不會發生,應該說日本海上作戰能力是超強的,僅僅過了十年的,發生在1905年5月27日對馬海峽的海戰中(被稱為歷史上力量最懸殊的海戰)日軍以十幾條兵艦,不到俄三分之一的兵艦總噸位,以117人陣亡、583人受傷,3艘魚雷艇沉沒的極微小代價,殲滅沙俄38艘艦隊中的32艘重型戰艦,蘇4,380人陣亡、5,917人受傷,艦隊司令羅澤個索斯特凡斯基海軍中將以下6100餘人被俘,其中16艘艦隻被擊沉(包括6艘大型戰列艦)自沉6艘、被俘7艘、回港3艘也被俘,僅剩逃亡至中立國的6艘軍艦。而同年發生在東北的日俄大戰(也就是海陸同時開打)沙俄在各方面力量都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同樣,以俄失敗而割地給日本完事(庫頁島)而清在當時國內外的歷史條件和綜合因素下,是絕不可能獲勝的。而現在去作無聊的臆想,就沒任何意義了
-
19 # 白犀利馬虎地
日本歷史上就是海盜國家,一個菊花王朝。戚繼光擊敗倭寇也僅僅讓日本消停了一陣子。他慢慢蓄力等待下次對你的襲擾。除非你把他滅國。
-
20 # 梅里的傳說
假設甲午海戰贏了,大清會乘勝追擊,打殘聯合艦隊,陸軍也會大受鼓舞,把朝鮮半島的日軍全部趕下海!
按當時的國際形勢,大清不具備佔領日本本土的大環境,當時大清實力比歐美列強還是有差據,英,俄,美,法,德也會強勢干涉大清滅日,會出面停調,逼著大清和日本談判,大清贏了,制定停戰條約時要求肯定會居高臨下,條約內容肯定和馬關條約內容大不相同了;不過當時日本的國力不行,拿銀子也拿不出多少,估計不會賠款,即使賠款也會以各種理由耍賴,但日本肯定會有讓步,比如朝鮮半島,琉球群島等地方日估計得撤出影響力,聯合艦隊也會解散,剩的艦船都得賠給北洋艦隊;日本的國內大機率會出現混亂情況,內閣會解散,大部分日人都會懷疑明治維新,懷疑質疑很多東西…甚至會出現暴動,推翻上千年的天皇地位…一句話,日本輸不起!輸了就很難再成為地區強國,亡國分裂都有很大可能,也有可能成了當時第一強國英國的殖民地…
大清這邊,慈禧60大壽因打仗沒辦好,61再辦一次,辦完估計會退休,去頤和園度清閒日子,真正還政於光緒!大清國民舉國歡騰……東北亞主要只剩下清俄角力了,清俄之間早晚還得幹…再後面就說不好了…變數太多!
回覆列表
甲午海戰,雙方實際可用兵力清軍有鐵甲艦2艘,巡洋艦11艘,魚雷艇12艘,加上炮艦等總噸位41200噸,日軍有鐵甲艦、半鐵甲艦3艘,巡洋艦19艘,魚雷艇37艘,加上炮艦等59000噸,且清軍軍艦落後於日本。日本很多戰艦在戰前才服役。更先進。
若日本還是戰敗,那麼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果也將付之一炬,我們都知道,日本在戰前可謂傾全國之力發展軍事,財政收入60%都用於軍事力量的提升,天皇帶頭捐款。皇室以身作則。國民群情激昂!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戰敗無疑是沉痛的打擊,不僅是軍事上的,更重要的也是國民精神上的,可能由此一蹶不振!徹底退出成為世界強國的舞臺,這樣也就沒有後期的侵華戰爭了。
再講講清政府,若此戰勝,則振民心,全國百姓也不用增加賦稅,各地也能勉強維持秩序。戰後談判清政府也能得一大筆賠款。在中法戰爭中遭受重創的南洋,福建水師也能重建。清政府也能借此成為海軍強國。也說明洋務運動不會就此終結,還將繼續進行。清政府國力會上升。也能給大廈將傾的朝廷一絲喘息的機會。或許辛亥革命的火苗就要熄滅或者推後了。隨著思想的逐步解放,若清政府還是得不到正確的改革方向。國內的革命力量最終還是會把它撲滅。從而建立更好的更利於人民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