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彩小頻道
-
2 # 活好自我
就算崇禎不殺袁崇煥,也是不可能復遼的!
第一:先從明朝國內來說,農民起義大爆發,大大的牽掣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無法大規模的對外用兵。
第二:國內的政治的腐敗,官員上下貪腐。使得國內百姓困苦,吃不飽飯,還要大量的稅負。而富人越來越富。土地大量的集中到貴族和地主的手裡,他們不交稅,而百姓需要交大量的稅。
第三:國內的兵制,已經名存實亡了!大量的戰兵,在一場一場戰爭中死亡。大量的衛所成為長官的私兵。衛所的大量兵逃離。
第四:朝堂上,已經沒有更多的有志之士了,更多的爭權奪利的,相互攻擊。大多數已經沒有進取的精神,大量的只為了少數和自己的利益而乾的人!
第五:後金朝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進取的精神。全體上下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
第六:袁崇煥得不到皇帝的充分的信任,而面臨著大量朝臣的攻擊。各方面的鉗制。
第七:軍事方面:明末時的武器很落後了!在火器方面,基本上沒有大的改進,還有可能出現炸膛。也得不到上面的重視,而且經費很不足,貪汙的更多,到下面還能剩多少?而後金方面,自從努爾哈赤被火器群傷,死掉後,火器得到了上面的重視,經費很足,沒有中飽私囊。
第八:在戰略上,剛開始,本來還佔優,從毛文龍被殺,後金背後的威脅就沒有了!就把朝鮮打了下來。後金就開始全面對明朝用兵。對明軍來說,他們要守城,不讓後金佔去,後金卻沒有這些。從戰略上就限制了明軍的發揮。
在火器方面,明軍的訓練更少了!而且,火器還很少,他們應該看過戚繼光抗倭吧。還記得有段記錄?要火器還需要將領掏錢去買。
-
3 # 讀歷史很好
你好,天藍火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就算是崇禎給了袁崇煥五年復遼的時間,按照當時的局勢要五年收復遼東基本上可能性為0。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崇禎在平臺召見袁崇煥,問他收復遼東有什麼妙計。他直接來了一句五年可以收復整個遼東,當時崇禎皇帝大喜過望。並且承諾你如果五年收復了遼東,給他封侯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明朝規定異姓不封侯,除非有特殊功勳。可見皇帝對收復遼東多麼急切渴望。可是袁崇煥說完之後就後悔了,問皇帝要了許多條件,沒想到皇帝都一一答應。而他在京城停留了很多天,崇禎皇帝很著急就催促他前往寧遠。這時候他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疏,暗地裡想延長收復遼東的時間,皇帝的態度很強硬冷淡,一點都不留情面。試問連自己都沒把握的人怎麼可能五年收復遼東,當然如果八旗發生內亂,五年收復也不是不可能。可不巧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都是能力比較強的人,懂得分析局面,不可能讓好不容易起來的基業面臨分裂。徹底斷送五年收復遼東想法的是袁崇煥做了一件事情,殺了皮島守將毛文龍自毀長城。後金再也沒有後顧之憂,才有了後面的北京保衛戰。綜述所述,袁崇煥收復遼東的可能性幾乎為0。
-
4 # 潛伏7921
不能,本來就是忽悠皇上的,袁崇煥心裡很清楚,眼下的時局,非一朝一夕能辦到,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朝庭能給的有限,所以他心裡盤算著走一步,看一步,這就是他的真實想法,穩住一邊慢慢找辦法解決。
-
5 # 蘭臺攬風
這是一個老問題,也是很多人喜歡討論的問題,五年平遼是個老問題,在孫承宗及毛文龍都說過,但是當時的皇帝都沒當真,而袁崇煥遇到了真想想幹的人--崇禎皇帝,自然對袁保持極大的信任,並給予了很大的支援,而殘酷的結果對崇禎來說打擊極大,特別皇太極繞過山海關的關寧鐵騎,從內蒙直接抵達皇城,是崇禎對袁崇煥最後的信任化為烏有。就只有憤怒和狠心了,那麼袁崇煥的結果就已經註定了。
再回
到五年復遼的諾言,袁崇煥五年復遼計劃在崇禎元年七月提出,在八月開始具體實施。在天啟年前的毛文龍也提出過兩次,毛文龍兩次提出二年復遼的計劃,歷史也給了毛文龍充足的兩年時間,後金活得好好的,並沒有被消滅,也沒有被重創。因此,毛文龍能不能二年平遼,確實是有疑問的。當時的已經大明的狀況已經不足以支援同時打兩場戰役,遼東入侵和關中起義。當時朝廷提出過類似於攘外必須安內策略,就是先剿滅起義軍。崇禎九年,兵部尚書張鳳翼去世,由楊嗣昌繼任。楊上任時,正是農民起義軍壯大的時刻,於是他給崇禎做了一個“十面圍網”計劃,意圖一舉剿滅起義軍,為明王朝續命。但是計劃這個最大致命問題就是如何籌措軍餉,而這個計劃也需要軍餉,於是楊嗣昌建議,在原有遼餉的基礎上,再加征剿餉。《烈皇小識》“戶部苦於無餉,楊嗣昌建議,每條銀一兩,加銀三分,名因糧就餉。 共加賦二百萬,以濟軍需。有詔暫累吾民派一年,除此心腹大患等語。”而大明王朝氣數已盡,天災人禍的大明王朝已經無法支撐龐大的開支, 大量流民流離失所。
回到崇禎元年後的五年時間,袁崇煥都做哪些努力:
1.崇禎元年八月,袁崇煥二次上任,即展開了收復失地行動。黃泥窪位於今天的遼寧省遼中縣,祖大壽在此地與來犯的金軍交戰獲捷。直至崇禎元年十二月,袁崇煥成功收復錦州杏山諸城,前任薊遼督師王之臣所失丟的領土被悉數收復。
2.崇禎二年收復錦州,並建設成堅固城牆,祖大壽任錦州總兵。崇禎二年九月袁;崇煥在收復廣寧的過程中與後金軍發生的軍事衝突,稱為陵巨裡之戰。後金在此戰中失利。
在袁崇煥這短短的一年三個月的時間,他並沒有停滯在寧遠,而且積極同後金交戰,並不斷收復大片遼東領土,直至己巳之變前,關寧軍已經推進到廣寧。
而後大家都知道,後金在廣寧戰役中失利,努爾哈赤受重傷不治;皇太極登基汗位,繞過遼東防線,直接進攻北京,導致“己巳之變”圍京城,袁崇煥甩重兵回京城下解圍,被禁止進入皇城,而後北京解圍,袁崇煥被下昭獄最後被凌遲處死。
如果袁崇煥真的沒有死,而是一直固守在遼東防線,鑑於遼東地區的苦寒,加上袁崇煥善於格新火器,打敗努爾哈赤就是用的炮火,耗個幾年,或許袁崇煥真能轉守為攻,或許可支撐幾年。
當時關中起義軍已成此起彼伏。大明的氣數從萬曆開始到崇禎已50多年,大廈將傾孤木難支,內憂外患,實非袁崇煥一人可以支撐的。所以個人認為這是崇禎不殺袁崇煥,五年平遼也只是水中花水中月。
-
6 # 心繫清歡
感謝邀請 崇禎皇帝當然就算沒有誅殺袁崇煥,袁崇煥也不可能實現五年復遼計劃,就袁崇煥個人頭而言,就算他有心收復遼東,也無法挽救走向覆亡的明王朝,二是就當時的社會背景,明末社會經濟,軍事,以及社會黨派之爭致使明朝一步步走向深淵,中原大地瘟疫橫行,土地兼併嚴重, 三是關外遊牧政權清朝正冉冉升起,以及內地農民起義不斷。
下面依次對上述進行分析1.就袁崇煥個人而言,再努力也無法挽救大夏將傾的明王朝,因為一個王朝走向覆亡,絕大多數是因為各種弊端積累而形成的,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2.正如《萬曆十五年》所言,明王朝走下坡始於明神宗萬曆皇帝,到崇禎已歷半個世紀,而崇禎皇帝即位之初,中國便遇到小冰河時期,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據陝西巡按馬懋在公元1630年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 。等等事件說不勝數,可以說崇禎皇帝的即位,預示著明朝一步步滑落深淵。
3.關外遊牧出生的清朝政權以及因無法滿足生活的而起義的農民,在二者的的打擊下,明王朝註定獨木難支
總結綜合上述可知,崇禎即使沒有誅殺袁崇煥,袁崇煥也不可能實現五年復遼計劃。
-
7 # Tallnut
不一定,即使崇禎鼎力支援袁崇煥抗擊後金,也難以確保大後方安穩,闖王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早就折磨得大明體無完膚,後方難濟,前方只能吃緊,更何況朝廷內還在緊吃。
-
8 # 上策視覺
在崇禎年間,後金與大明的較量已經上升到了戰略層面,後金軍隊在與明軍的邊境較量中已逐漸佔據上風,信心的增強催生了野心,皇太極已產生了問鼎中原的野心了。袁崇煥就算能耐再大,也不過是一名軍事將領而已,憑他一己之力,是根本無法實現“五年復遼”目標的。
除非大明再次出現一位像張居正一樣的傑出政治家,可以用政治手段平息各地的農民起義,同時還要使大明政府的財政收入重新豐足起來。
如果朝堂之上有良相(當然,依崇禎的性格,他的朝堂是不可能有容納良相的位置的),邊境有袁崇煥這樣的良將,加上安定的後方和源源不斷的軍需供給,別說“五年復遼”,三年,乃至兩年,都有可能實現。
畢竟大明的體量不是區區幾十萬人的後金能比的。就算真是“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戰!”,你有十萬八旗兵,但明軍可出動一百萬軍隊,並且還有“紅夷大炮”等對付騎兵的利器,如果採取步步為營,穩步推進的策略,再用關寧鐵騎為先鋒,八旗兵可能會被趕到西伯利亞北冰洋沿岸去了。
-
9 # 毒舌看世界
兌現不了,因為當時勉強才能算是守住防線,明朝末年的軍隊實力還是有的,但是經濟出現了嚴重問題,從崇禎即位開始一直到崇禎景山自縊身亡的十七年中,其中有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根據自然學家的說法是進入了小冰河時期,而且緊接著就出現了嚴重的瘟疫,當時死亡人口眾多,據歷史記載,那場瘟疫致死率達40%,朝廷一再加收稅,用來派軍餉。當時東邊的軍隊無了奈何只能自己做生意賺錢。
而皇太極的清軍和李自成的軍隊能保證充足的供應,原因是皇太極一沒有錢了就打朝鮮,李自成是走到哪搶到哪,所以當時的明朝軍隊和皇太極、李自成的軍隊從供給上都沒法相提並論。
崇禎皇帝雖然有些剛愎自用,但是當時問題太過於嚴重,整個大明民生凋零,此時又戰亂不斷,不是一個袁崇煥就能解決的了,再者當時皇太極已經開始著手繞過山海關從蒙古方向進攻,等袁崇煥收復了關外,關內也沒了
-
10 # 孤山老叟
以袁崇煥的戰略格局再給他十年他也沒法光復遼東。
五年復遼東只是他吹了個牛而已,他自己都沒信心,怎麼去辦到。
袁大人就是個吹牛不上稅的,有爭議的英雄將領而已,別指望他去收復遼東了。
-
11 # 微笑東東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多角度認識一下袁崇煥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袁出生於1584年,35歲時中進士,從此進入大明的官僚體制內部。初為福建省某縣令,縣令任上業績較好,同時也很關心遼東戰事。上京述職之時,被舉薦留京,任兵部主事。
1622年,努爾哈赤向廣寧進攻,廣寧失守。明廷為此處死了主將熊廷弼。派遣何人領兵抵抗後金是當時兵部急務。恰在此時,袁崇煥這位主事忽然失蹤,幾天後他回來時人們才知道,這幾天,他獨自一人到山海關外調研去了。
袁崇煥向時任兵部尚書孫承宗彙報了調研情況後,主動請戰。此時大明的其它官員畏懼不出,關外抗金之責就落到他的身上了。明熹宗批給二十萬餉銀,讓他負責督率關外明軍。至此袁崇煥踏上了抗金第一線。
袁崇煥到任後力排眾議,堅守寧遠。1626年在寧遠重創敵軍,致使努爾哈赤受重傷而亡,史稱“寧遠大捷"。努爾哈死後其繼任者皇太極又來攻打寧遠,最後也大敗而去。
此時,在朝廷內部袁崇煥受到魏忠賢的排擠而辭職。
1627年,昏庸的明熹宗死去,其弟朱由檢即位。他就是後來的崇禎皇帝。崇禎即位不久除掉了魏忠賢及部分黨羽,為東林黨人平反,並再次啟用袁崇煥。授袁崇煥兵部尚書職,督師薊遼,統領遼東軍事。
崇禎召見袁崇煥時,問他有何計劃。袁答:給我指揮權,朝廷各部配合,不出五年,可以恢復遼東。崇禎授尚方寶劍,準他便宜行事。
袁崇煥的五年復遼東之說能否兌現,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後來發生的事情導致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冤死於1630年。
我個人認為:五年復遼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諾言。
1、袁的五年復遼東之說是一句討皇帝寬心的大話,是隨口一說,並非深思熟慮的結果。事後有人追問此話,袁崇煥則一臉茫然。
2、此時遼東的形勢遠非袁崇煥想象的那麼簡單了。自1616年努爾哈稱汗以來,經過薩爾滸之戰等數次爭奪,到1627年金人已佔東北大部分領土,建帝都於奉天(今瀋陽)。陸地上只有寧遠,錦州的防務還在明軍控制之下。另外,明朝時所說的遼東實指東北大部。五年時間內恢復原有邊界和秩序,談何容易?
3、袁崇煥復出後所犯錯誤也使五年復遼東的願望成為泡影。袁重返遼東後,殺掉東江總兵毛文龍。此舉就是嚴重過錯,直接導致東江將士譁變投敵,東江島緊臨朝鮮,地理上在金兵的後方,是金兵南下的最大威脅。對於袁崇煥來說也許是沒有想到的後果,其實還有更嚴重的不良後果。後方威脅己去,使皇太極敢於出重兵繞過山海關一線,走大安口(河北遵化北)長途奔襲,直撲北京。袁措手不及,朝野震驚,這年是已巳年,史稱已巳之變。後雖被袁帶兵化解,此事為崇禎心生疑惑埋下伏筆!皇太極成功利用反間計除掉袁崇煥,跟袁的錯誤表現有直接關係。
4、內部環境也無法實現五年復遼東的願望。明末各種矛盾積重難返,天災人禍一併降臨。袁崇煥重返遼東之時,大明財政已枯竭,遼東軍響已累欠多日,數額巨大,土兵譁變,前任主帥被逼上吊自盡,軍心不穩。1628年前後,內地多處饑荒,農民起義呈風起雲湧之勢。大明王朝的財力雪上加霜。處於內部平寇與外部拒敵的兩難之中。朝廷上政治昏暗,宦官餘黨未除盡。袁入獄後多方誣陷,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
綜上,袁崇煥的五年恢復遼東之說,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景而已。
-
12 # 衚衕文庫
當然可以的!袁崇煥下獄後,並沒有被頃刻處死,從崇禎二年十二月問罪到崇禎三年八月受死,中間停留長達8個月的時間,這意味著崇禎處死他,絕非是因後金子虛烏有的反間計那麼簡單。那麼後金鐵蹄尚在眼前,崇禎究竟為何非要處死袁崇煥,自斷臂膀?其實袁崇煥之禍的癥結,還得是擅殺毛文龍,這是崇禎不能過不能忍的一道坎。一個不知深淺高低的袁崇煥,令崇禎感到深深的厭惡,殺心漸起。彼時距離袁崇煥率部南下馳援京都還有5個月。憑崇禎的脾氣,這5個月他已經在琢磨如何除掉袁崇煥,但還要暫時倚靠他,故而拖延到袁崇煥回京阻截後金,這期間崇禎的耐心已全部耗盡,這才毫不猶豫扔進牢籠,並採用了凌遲極刑威懾文武群臣。正如學者所說,明知而故悖,崇煥之禍,自取耳。如果不殺袁崇煥,說明皇帝的心有多大,想的多開明,殺掉袁崇煥寧可丟掉我江山也要殺,這就是皇帝的邏輯!到最後崇禎已經讓左右宦官左右了,才出如此昏招!如果知道有滅亡明朝之嫌,崇禎一定不會殺袁崇煥,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局!
-
13 # 錫惠書生
袁崇煥本來就是對崇禎皇帝進行了誇口的“忽悠”。袁本來就是東林黨大佬為了與後金談判推出的人物。袁殺了制約後金後方的“遊擊將軍”毛文龍,就是想跟後金和談,結果上當了。
沒有了後顧之憂,後金更加肆無忌憚,再給他五年也平不了“遼”。
後金都打進北京附近了,袁還是不堅決抵抗,還想“和談”,這讓崇禎怎麼容他。殺“毛文龍”早就欺君罔上了!
錯用袁崇煥,是大明朝敗落直接原因。後來投靠後金的大將很多是毛文龍手下大將,因為這些人心裡不服氣呀!再說也沒人能制約他們了。
-
14 # 竹史鐵驪
袁都督他究竟還能不能行?我猜最想知道這個答案的,對此思慮最多的,怕正是崇禎本人。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煥在北京被捉拿,他不是馬上被處死的,而是在擊退清軍侵襲後,在天牢又關押了長達數月之久。在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才以“擅主和議,專殺大臣(指斬毛文龍)”兩項主罪名予以定罪。這八個多月時間,再怎麼也夠崇禎左右權衡,反反覆覆思前想後,掂量清楚了。
袁崇煥慘死,身後留下遺詩稱:“身中清白人誰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痛切之情,確實讓人淚目。
但很明顯,崇禎既然反覆考慮之後,依然決定要殺他,那就是已經完全不信袁崇煥能夠五年平遼事了(這時還有三年)
其實崇禎可以算最後知後覺的一人,按我所知曉情況,出於各種原因瞭解一些遼事的明官,貌似只有崇禎一個曾相信過五年平遼這句話,像做夢少年一般,以為有朝一日它說不定能兌現成真。
明朝崇尚口才,愛講大話的文人武士、顯貴大臣,可以說比比皆是,一點不稀奇。五年平遼這話之所以出名,也並不是因為袁崇煥說的,而是因為崇禎信過。
諷刺的是,連袁都督本人都未必信,跟同僚講起只說是“聊慰上意”。不過崇禎元年(1628年)在殿前奏對這樣隆重的場合,這個五年平遼的牛皮,就這麼從他嘴裡輕鬆地吹出去了,結果一個主宰著帝國命運,最不應該輕信的人,居然就這麼信了。
回顧一下袁崇煥御前奏對的要點:
我方優勢有十。一、此時崇禎皇帝,英睿聖明;二、內閣基本由東林黨組成,團結穩定;三、七卿也基本由東林黨組成,能幹;四、他袁崇煥自任統帥,可靠;五、戶部供應糧餉;六、工部供應器械;七、吏部用人支援;八、兵部調兵遣將;九、言官不亂彈劾;十、兵略有效可行
彼方劣勢有四。一、天命汗努爾哈赤敗死在袁崇煥手下;二、皇太極新登汗位內部不穩;三、皇太極寧錦之戰敗在自己之手;四、後金統治區的漢人普遍不滿
友軍因素有二。一、蒙古察哈爾林丹汗對後金不滿;二、朝鮮國王李倧對後金不滿
聽起來有沒有點道理?有,然而都是虛飄飄的口號而已,真的落不到實處。光工部供應器械這一條,就全然的指望不上。而反觀皇太極的全國預算,沒有袁崇煥遼東軍費三分之一多,這就是傳說中的放空炮。
想起五年平遼這四個字的諾言,在我們今天看起來,就像個掛在樹枝上蒼涼的笑話。
說到這裡,原諒要再囉嗦兩句,這段歷史正確的開啟方式是什麼?
我一直同意金庸先生意見,堅信袁崇煥不是奸臣甚至叛臣,確確實實是一位大明忠臣。但同時,我也認為他死得真心不冤,死因是坑蒙拐騙欺君誤國。唯一不忍心的,就是死法太過慘烈,讓人難受。
即便崇禎放他官復原職,再給他個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他也不可能平遼,兩年之前,他肯定也做不到這一點。
他不是一個戰略家,他只是在忠實按照孫承宗制訂的大方略,一步步向前推。但對手不是木偶,是會動的。遼東明軍必需要一位絕對高位面的軍事天才,才有可能拉近雙方在野戰上的巨大差距。而袁都督只是一個意志堅定的戰術執行者,缺乏戰略層面的思考佈置,完全不是皇太極的對手,還是差距很大的那種,大人欺負小孩那種。
尤其1629年7月,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金少了一個巨大的隱患,主動優勢瞬間拉大到無法彌補的程度。滿清不斷在蒙古、朝鮮、山西,進行有價值的運作,變化多端,當年年底,皇太極就引軍繞道蒙古察哈爾部入關了。
而袁崇煥呢,這位擁有皇帝無比信重,拿著百姓血淚軍費支配大權的遼東一把手,他甚至都不知道對手的幾萬主力在幹嘛,要幹嘛。直到清軍打下邊城,他才如夢初醒,倉促揮軍勤王。一比之下,簡直可以用呆若木雞來形容。
袁都督幹不了遼東一把手,壞了菜,但歸根到底,錯的還是不成熟而妄信的崇禎。
-
15 # 川娃子123
如果崇禎當年沒有誅殺袁崇煥,袁有沒有可能兌換五年復遼的諾言?
我認為有可能,理由如下:
袁崇煥在崇禎元年的平臺召對後給崇禎做出了五年平遼的承諾,時任雲南道監察御史的毛羽健上了一份奏疏,題為《恢復雖無期招數宜早定敬發五問以質督師並聽聖裁事》,在這封奏疏裡毛羽健就幾個袁崇煥五年復遼的關鍵問題諸如方略、兵制、糧運、局勢以及善後,一一提出了疑問。
第一是方略,要想五年復遼,到底是進攻還是坐等防守邀擊?
第二是兵制,只用關寧一線的十二萬兵還是包括其他兵?如果是需要其他兵,為何不見袁崇煥有關於其它鎮防守操練起來的奏疏或者檄令牌?
第三是糧運,如果復遼戰爭開打,糧草咋辦?是在敵境以戰養戰還是靠內地運輸?然而軍興以來,欠了大量的軍餉,況且出了山海關到處是荒煙斷草,如何買的?
第四是局勢,到底蒙古部落可不可靠、能不能為我所用?毛文龍十年來所耗費的百萬錢糧僅僅是打了水漂,毛對復遼大局有沒有作用?這些人如何駕馭?如何安頓互相配合?
第五是善後,如果平了遼,遼東各衛所城鎮能不置重兵嗎?放了重兵,到時候一年耗費的軍餉何止三四千萬,以整個國家去供養一個遼東,怎麼辦?
這五問也是復遼最根本的五問,袁崇煥隨後在崇禎二年五月給崇禎上了份專門答覆毛羽健五問並請崇禎聖裁的奏疏,一一回復,簡而言之,
關於方略:袁認為應先守後戰,不可根本不固盲目浪戰。
關於兵制:只有關寧一線的十二萬兵馬為正兵,東江的兩萬人為奇兵,薊門一線的一萬二千人為後援即可。
關於糧運:直接屯田,避免轉運之累。
關於局勢:對西面蒙古,大力撫慰,使不為敵助,對於毛文龍,自己足以駕馭他。
關於善後:既然能有收復它的能力,又怎麼會沒有固守的能力呢。
以此來觀之,在戰略上,袁崇煥的種種方略基本上無大的差錯,他知道遼東過去敗的太慘了,如果盲目出戰,對於明軍來說,只會上演更加悲劇的結果。先穩守,等時機成熟,再反攻,正奇相依,糧食自屯,這些策略,如果沒有崇禎二年的變故,即使五年不能復遼,絕對會朝著有利的局勢發展。
而且袁崇煥在督師之任也在積極準備,練兵,定營制,部署屯田,尤其是在戰略上三番五次提醒朝廷嚴密防守薊州一線,力防後金繞道從蒙古南下,這不能不說,他表現出高瞻遠矚的先見之明。崇禎二年的後金入寇,關寧軍在廣渠門野戰力挫金兵,這說明關寧軍的練兵卓有成效,假以時日,必是如當年岳家軍一樣成為後金的勁敵,只可惜崇禎不明事理,殺了袁,否則的話即使五年不能復遼,後來的局勢絕不會如此糜爛。
-
16 # 安平144796971
崇禎如果在所謂的“己巳之變”中,不拘捕袁崇煥,由袁崇煥指揮所有明軍作戰,皇太極此時,就恐死無葬山之地了。
皇太極突襲北京,是受到袁崇煥築城,步步進迫,被迫冒險進行戰略調動之舉,成功與否,在於明廷的應對。
清蒙聯軍,遠離後方,補給只能靠劫掠。先回援到北京的袁崇煥,率幾千鐵騎緊追其尾,來個反劫掠,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清蒙將在劫掠和保護劫掠所得中,疲於奔命。
待勤王各路兵馬趕到,特別是遼東軍趕到回援,將形成絕對的兵力優勢,大可以優勢兵力,對清軍分割擊破,逐步瓦解。
而北京城牆高厚,清蒙聯軍根本沒有準備攻城器械,北京根本無憂。
此時清軍則進退兩難。若退,未受損失的薊門、大同明軍,又可分段截擊,後又有追擊,其損失將是很大的。
若如此,平遼用不了五年,年半足矣!
崇禎在戰役開始最緊要關頭,扣捕袁崇煥,瓦解遼東軍,也瓦解了整個作戰系統,從此,朱明在對大清的作戰中,已永遠處於劣勢,是自己作死!
回覆列表
不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是後金完成了對明朝全面戰略優勢的確立袁崇煥守邊期間,能做到使局面不急劇惡化已是不易了。事實上,也正是在袁崇煥任職期間後金完成了對明朝全面戰略優勢的確立。
第二點是明的外交失敗在明金雙方剛開始對壘的時候後金的開局其實是非常不利的,當時努爾哈赤的周邊基本沒有任何堪稱可以信任的盟友,從九部聯軍到薩爾滸,努爾哈赤一直是屬於被“群毆”的狀態,甚至連布佔泰這樣的兒女親家都常常靠不住。
但是到了袁崇煥主持邊務的時期,形勢已經發生了大變,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來自葉赫和江夷(布佔泰)等的同族威脅基本得到了消除,隨著薩爾滸明軍戰敗,後金轉入戰略進攻,明軍基本轉入守勢。
第三點是國際形勢惡化朝鮮一直是明朝的鐵桿盟友,最為忠誠的附屬國。地理位置上特別容易和明國一起夾攻後金,無論是成化年間的犁庭還是萬曆年間的薩爾滸戰役女直人都是被夾擊的一方,皇太極非常瞭解這一點。於是在1627年發動了“丁卯之役”,第一次征服了朝鮮半島
朝鮮在後金的征伐之後,被迫訂立城下之盟,從明朝的盟國淪為了後金的附庸。原本三方夾擊後金的態勢,一下就失掉了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