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城觀點
-
2 # 正史漫談
李斯有機會成為千古一相,但有個前提:他得比秦始皇死的早。
對於他這樣的人,史書中有種精準的定義:“才勝德謂之小人”。有才無德的小人,如果遇上了能夠駕馭他的領導,可以做出一番了不起的功績;反之,則會能力越大、危害越大,對所在的社會造成巨大破壞。
李斯就是這種人的代表。在嬴政時期,他能夠成為一統天下的功臣、建設新秩序的規劃師;秦始皇死後,他則搖身一變,墮落成助紂為虐、為虎作倀的奸臣。
我們先梳理下李斯的功績。
不得不說,李斯是個極富才華、能力卓越的人才,他為嬴政、秦國/秦朝做出的貢獻可以按兩個階段予以總結:
秦國統一六國的頭號功臣。嬴政之所以抓緊兼併六國的步伐,李斯的鼓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除了精神上的加油助威外,李斯還提供了具體操作手段:
“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拿出大量金銀財寶,在東方六國決策層中尋找帶路黨,裡應外合,削弱、整垮秦國的對手。害死趙國名將李牧的郭開就是典型;
“不肯者,利劍刺之”,對於不願意充當秦國臥底的六國高官,則採取暗殺、定點斬首的恐怖政策。筆者懷疑,近期伊朗屢屢有高官、科學家被清楚,就是借鑑了李斯的損招......
“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軟硬兼施、離間分化各國朝堂後,秦國的虎狼之師浩浩蕩蕩的開拔,各國毫無抵抗之力,如摧枯拉朽般被納入秦帝國的統治之下。
秦國的實力與意志,決定了統一六國的大勢;但行之有效的戰術,則會起到極大的催化、促進作用,李斯的招數雖然陰狠,但卻極富成效,稱得上大功臣。
大一統制度的設計師。李斯政治才華得以全面體現,主要是在秦滅六國之後這一期間。作為丞相,李斯協助秦始皇制訂並推行了一些列全新的制度,比如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明法令、定律令,對外南征北討......
在我們如今看來,這些政策彷彿顯得水到渠成、沒什麼新意。但咱們這是上帝視角,作為一項千古無人、沒有經驗可供藉藉鑑的全新工程,秦朝推行的政策推翻了以往數百年的傳統,遭受的阻力、質疑可想而知。
以分封制為例,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建議,鑑於燕、齊、楚三國距離關中太遠,不便掌控,不如分封皇子前去鎮守。當時身份還是廷尉的李斯據理力爭,最終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以皇權的力量保證了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其實王綰的建議並非不無道理,以當時的交通條件,秦朝廷想要有效控制遠在千里之外、早已習慣自行其是的齊、楚,難度可想而知。後來,楚地首先爆發大起義,更是佐證了這一點;當西漢建立後,劉邦在遠離關中的地區大封藩王,也正是吸取了這份教訓。
但分封制的弊端早已在春秋戰國時期體現的淋漓盡致,即使分封給血緣關係最親近的家人,最終的結果也沒什麼意外,後世的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就是反面典型。對比之下,更顯得秦始皇、李斯的先見之明實屬難得。
如果李斯的政治生涯到此終結,那可以稱得上接近完美了。然而,從本質上講,李斯是個政治投機者;這就意味著,他的所作所為將受所處環境的左右。
當初他看到老鼠後發表的那番感慨,已經體現了他的這一特徵。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生活在廁所裡的老鼠,只能吃些汙穢之物,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會倉皇落跑;而生在糧倉裡的老鼠,則是吃粟米、住大屋,更不用擔驚受怕。
老鼠是這樣,人也同理。一個人如果長期處在卑賤的地位,只能貧窮困苦、毫無尊嚴;反之,若身居高位,自然能出人頭地、飛黃騰達。
因此,李斯隨後向他的老師荀子說出了心裡話,自己要抓住時機建功立業,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也就註定了,他是一個為了功名利祿可以不折手段,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現實主義者。
李斯這樣的人,幹好事極其擅長,做壞事也毫不含糊,當初他設計害死韓非子就透露了這一點。在嬴政提供的平臺上,他可以建功立業、位極人臣;而當嬴政死後,他為了保住榮華富貴,更可以毫無底線、壞事做盡。
有人說,李斯之所以擁護胡亥即位,是因為對方也是法家的信徒、跟自己是同道中人。
這屬於以訛傳訛,扶蘇並不是我們誤認為的文弱儒生,而是趙高親口承認的那樣:“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何況在身份上來說,他還是李斯的女婿。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斯的擔心僅僅是權力變更而已。任何新君即位,都會按照自己的執政理念提拔親信,這是穩固權位的現實需要。與蒙恬相比,在口碑、能力、戰功以及與扶蘇的親密關係方面,李斯都處於下風,趙高正是敏銳抓住了這一點,說動李斯背叛秦始皇、轉而支援胡亥,從而保住今後的權位。
但李斯顯然高估了自己的能耐,他並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也沒有四面逢源的水平;在任人唯親的胡亥時代,李斯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大澤鄉起義爆發後,他更是把自己的利己主義嘴臉體現得淋漓盡致。
天下大亂,自然要問責宰輔;而面對秦二世的斥責,李斯出於“重爵祿”(看重自己的爵位俸祿)的考慮,不但沒有提出有針對性的辦法,反而投秦二世所好,上書一封,洋洋灑灑、博古論今,引用、曲解法家先驅申不害、韓非子的觀點,主張加強嚴刑峻法,來懲治、威嚇那些“刁民”。
看到這封上書,胡亥確實高興了:“書奏,二世悅”;但大秦王朝也徹底完了,“行督責益嚴,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連秦朝的核心地區關中也人心惶惶、離心離德。這個時候,即使有十個章邯,也挽救不了秦帝國。
成也李斯、敗也李斯,這證明了一個道理:在一定情況下,伯樂往往比千里馬更加重要。
“別把平臺當能力”,用來形容李斯無比貼切;他的成功,源於遇到了賞識、重用他的君主;他的失敗,則是在失去伯樂後,為了保住利益隨波逐流,最終玩火自焚。
回到開頭筆者寫的那句話:假如在秦始皇駕崩之前,李斯先行因病去世,那就極有可能留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美名,以“大一統王朝規劃師”的光輝形象流傳於世。當然,如果能死於六國貴族暗殺,那就更完美了。
-
3 # 白露檔案揭秘
時勢造英雄。
李斯也是這樣認為的。
李斯年輕的時候,有一次,他看到廁所裡有老鼠在吃大便,李斯一進去,老鼠倉皇逃跑;但李斯在米倉裡看到的老鼠,一隻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遊哉地在米堆中嬉戲交配,看到有人進去,嘰嘰做聲,良久才離去。於是,李斯受到啟發:“一個人就算是有能力如果所處的環境不好,一樣無所作為;要是處於優越的環境並且能夠抓住機會那麼將大有作為。” 李斯認為人無所謂能幹不能幹,聰明才智本來就差不多,富貴與貧賤,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機會和選擇環境。
戰國時期,每個國家都在招攬人才,李斯認為這是個成就功名的機會。於是,李斯到齊國求學,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社會學。
李斯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在不時地關注各國的情況,經過不斷的分析,認為秦國才是施展他才華的地方。完成學業後,李斯就到秦國去了。
作為丞相的呂不韋也在重金招攬人才,李斯的才華很快被呂不韋看重,被呂不韋收為門客。
作為呂不韋的門客,李斯有很多機會面見秦王。李斯有一次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孝公採納商鞅之法以來,逐漸發展壯大,現在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六國的總和,而且東周已經被大秦消滅了,秦國是時候吞併六國統一天下了。”
李斯有向秦王提出離間六國、先滅韓國來震懾其他的國家的計策,秦王嬴政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秦王派人拿錢財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收到了效果。秦王非常看重李斯,封李斯為客卿。
接下來,秦王要做的就是,滅掉韓國,統一六國。六國都非常害怕,不斷派出間諜到秦國,以破壞秦國的計劃。這些間諜利用秦國正在招攬人才的政策,以到秦國尋求功名為名到秦國各個部門任職。這些間諜實為說客,他們干擾了秦國的計劃,招到了群臣的反對,要求秦王將這些客卿逐出秦國。像李斯這些真心為秦國做事的人才也被列到驅逐的名單之內。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該書信先敘述自秦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後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對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繞"大一統"的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並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等人的官職,這些人都是真正為國效力的。
李斯一封書信即可打動秦王,讓秦王收回成命,足可見李斯之才、足可見秦王對李斯的重視。
李斯用平生所學輔佐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秦朝建立後,李斯被封為秦朝第一任丞相。
作為秦朝第一人丞相,李斯繼續發揮他的才幹,治理國家,鞏固秦朝的統治,促進社會的發展。
首先廢除周王朝的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套制度在今後各代王朝中一直沿用。
接下來,統一各國的文字全部以秦國的文字為準,促進了各地的交流往來。
同樣的在度量、貨幣、交通各方面也實現了大一統。
這些都是前無古人的壯舉。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可以稱作千古一帝;李斯作為秦朝第一任丞相,也可以稱為千古一相;秦朝各郡縣的縣令也可以稱為千古第一縣令。這就是時勢造英雄。
當然李斯作為封建時代的人物,也有他的弊端。李斯向秦王建議的“焚書坑儒”;秦始皇死後沒能夠有效的安排好接班人,繼續鞏固秦王朝的統治等,但是這些都不能夠撼動李斯作為千古第一丞相的地位。
-
4 # 55621162l4
突然發現一個問題,秦強大滅六國實現一統,功臣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等居然都是外國士子,為大統事強秦滅各國,包括各自國家,這階層人難道沒有國家氏族觀念的嗎?現在如果還有這種人,會促進世界早日統一嗎?
-
5 # 曉天講歷史
千古一相誇大其詞,徒有虛名有些冤枉。總體來說應該算是功過俱有,一代能相。
1.少年師從荀子,韓非同門
李斯原本只是小吏,後來看到倉廩裡面的老鼠有感而發,決定發奮讀書,成為天下名士,在偶然的機會之下師從荀子,走上了成為戰國名士的道路。李斯在荀子門下學習的時候,韓非是他的師弟,兩人均是韓非的得意弟子,而兩人下山之後,李斯選擇了秦國,而韓非身為南韓貴族毫無選擇,只能回到南韓。
2.前期嘔心瀝血,兢兢業業
在李斯一開始去秦國,一直到秦始皇去世的這一段時間裡,用嘔心瀝血兢兢業業這兩個詞語形容李斯是毫不為過的。在秦國掃滅六國之前李斯穩固朝堂,保證後方穩定,為橫掃六國出謀劃策。在掃滅六國以後,李斯更是夜以繼日的工作,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這一系列的事情有很多都是李斯親自去辦甚至就是李斯本人提出的,所以說李斯在這個時候,展示了他的才能,無可置疑。
3.後期與虎謀皮,自食其果
在秦始皇死後,李斯擔心如果扶蘇即位會對自己不利,這時候李斯的個人私慾完全大過了公心,趙高看準了這一點,一步一步引誘著李斯走入了自己的圈套,讓李斯和自己一起扶植胡亥上位,李斯原本以為趙高和胡亥都在自己的股掌之中,沒想到事實卻完全相反,最終李斯不僅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反而深受其害。
總體來說,李斯是一代能臣,但是如果說是千古一相,就言過其實了,無論是之前還是以後,與李斯相當甚至強於李斯的都有不少,所以就有了這個答案:千古一相誇大其詞,徒有虛名有些冤枉。總體來說應該算是功過俱有,一代能相。
-
6 # 老王春秋觀史
作為一位名傳千古的歷史人物,按照其功績來說的話,確實稱得上是千古一相。
其對社會進步的主要功績有:
一、廢分封
周滅商統一全國以後,分封的子弟很多,但後來一個個都疏遠了,而且互相視為仇敵,導致經常發生戰爭,即便周天子也不能禁止。李斯建議秦始皇廢棄分封制,改分封為郡縣制。從根本上剷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制度在秦以後的帝制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二、統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為了使政令能夠迅速傳達到全國各地,並使得人們能夠看明白,統一後的秦朝急需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來改變原來各國文字不統一,形體紊亂,不但字型不同,同一個字所採用的聲符、形符也都有很大差異,“文字異形”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嚴重障礙的情況,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文字的統一有利於文化傳播;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三、統一度量衡
為了不使其影響王朝的經濟交流和發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這是秦王統一中國,李斯位居丞相之後的又一功績。而它的影響不言而喻。幾千年來,無論朝代更迭,這種計量方法從無更改,生活當中依然還有它的身影。
四、統一貨幣
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後一道重要的奏摺:廢除原來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幣,在中國範圍內統一貨幣。此舉雖然對秦王朝的經濟發展已無大用,但對後世的影響大。李斯此舉被後人認為是經濟史上的一個創舉。而當初他所主持鑄造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俗稱秦半兩)因其造型設計合理、使用攜帶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五、修馳道車同軌
為了政令暢通,物資交流便利,李斯建議讓全國的車軌統一,並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技術標準了,其推行使得生產標準化,馳道的修建便於軍隊運動和經濟往來,對國家統一和經濟發展有巨大的作用。
其過錯在於:
第一、擴大焚書事態,摧毀文化典籍;
第二、妒賢嫉能,讒殺韓非;
第三、屈從趙高,詐立胡亥,陰弒扶蘇,逼死蒙恬;
第四、阿順苟合,助紂為虐。
其功績對於歷史的發展可以說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對於國家統一,經濟發展,民族融合都有很好的推動作用。是人都會有錯,但瑕不掩瑜,李斯應該不失為千古一相。
-
7 # 本昌談歷史
對李斯的評價我早做過評論,先說李斯功績:一,是他向秦始皇提出了統一六國的主張,規劃了統一藍圖。二,在秦始皇驅逐六國學者時,是他以《諫逐客令》阻止了始皇主張,保住了統一程序中需要的人才。三,秦統一後,是他力推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再說他的錯誤。秦始皇死後,在繼承人問題上與趙高勾結,助紂為虐,致使胡亥上臺,加速了秦的滅亡。
綜上所述,李斯對秦統一有功,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有過。所以,稱不上千古一相。
-
8 # 肖廣大
李斯輔助秦始皇統一海內,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為後世創業開基,反面來說,秦國以法家治國太過剛猛,使天下苦秦久已,以至二世而亡。正反兩面都給後人以借鑑,可說是千古一相。
李斯的汙點是沒有周、召之功。如果李斯擁立扶蘇,施仁政,則動搖了秦國百年來的法家治國的根基,會觸動某些人的利益,國家陷入動亂也是有可能的。
漢朝是在秦朝破立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才有幾百年的基業。隨唐的交替也是這種情況。只有經過新舊格局的碰撞,社會達到某個平衡點,國家才安穩。
-
9 # 環球石材網阿輝
秦朝一統中原地區,結束了各諸侯國割據天下的局面,大秦帝國的建立離不開諸多文人武將的襄助。而在秦朝短短几十年的歷史之中,李斯都起著難以忽略的作用。
李斯,是戰國末期的楚國上蔡人(在今天的河南上蔡)。雖然歷史上對李斯的評判褒貶不一,但不能否認的是李斯是一個頗有才華,見識卓越不凡的人。李斯年輕時曾是一個在鄉間管理文書的小吏,看到同是老鼠因生存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待遇,而大發感慨。他認為人與人的才智相差無幾,而享有的是富貴還是貧賤的生活,完全在於是否能夠抓住機會,懂得選擇環境。
為了能夠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李斯辭去小吏,師從於荀卿。荀卿,名況,先秦的著名思想家。荀況是當時的飽學之士,在儒學之中自成一派,門下最有名的弟子便是李斯和韓非。李斯從荀卿處學成“帝王之術”後,意欲立功成名。經過對時局的縝密分析,決定捨棄楚國,而前往秦國。彼時秦國打算一統天下,建立新的政權。
野心勃勃蓄勢待發的秦國給了李斯施展政治理想的絕佳舞臺,到了秦國不久,李斯就順利地進入了秦國的官場。並大加遊說,勸諫秦王可以透過離間計策破壞各諸侯國的君臣關係,採用蠶食謀略,逐個擊破各諸侯國從而一統天下。可以說李斯有著非與常人的敏銳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計策非常奏效,同時也引起了各諸侯國的恐慌,紛紛派出暗使來到秦國,鼓動秦國大興土木,使其難以興戰。之後秦王便聽從群臣建議,將來客予以驅趕,其中也包括李斯。李斯便寫了聞名於世的勸諫秦王的書信,力陳網羅天下英才之重要性,用人不應拘泥於一方,否則只會增強各諸侯國的力量,難以完成秦國的一統大業。李斯的書信受到了重視,不僅重新授予李斯官位,繼續採用他所獻計策,更是在一統天下之後,封李斯為丞相。
秦國統一各諸侯國後,秦王尊為“皇帝”。李斯作為丞相,直接參與戰後的國家制度建設。首先他建議皇帝廢除分封制,將權力集中於中央,強化當朝皇權。對於穩定剛剛結束戰亂的天下,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是完全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要求的。其次,建議皇帝禁用以前各國使用的文字,統一以秦篆為官方文字,消滅了地域差異,推動了當時的文化發展,並且便於國家制度的推廣和普及。再次,就是李斯在計量標準和經濟方面做出的歷史貢獻。
李斯不僅是一名謀略不凡的政治家,也是一名遠見卓越的經濟家。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前,各諸侯國分別採用不同的計量單位和計算進位制。給其間的經濟往來帶來了極大不便,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於是,李丞相倡導明確全國採用同一的度量標準,並以法律的形式為正確實施統一標準的保障。原諸侯各國使用的貨幣也不盡相同,非常不利於各地區經濟的流通。統一貨幣的標準,不僅攜帶方便便於支付,而且統一錢幣及結算制度,符合當時的經濟發展。李斯的另一貢獻就是主持修建連線各地的道路,並且採用一樣的車軌尺寸。極大便利了物資往來,也是加強和貫徹中央集中權力管轄的關鍵。李斯修建的馳道實現了中央和地方的聯絡,同時規定統一的車軌尺寸與道路相適應,能夠切實保證道路的暢通。
李斯輔佐秦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建立君主集權專政制度,卻因為他的性格操守使然,存有爭議,難以成為千古名相。
李斯難以抹去的人生汙點之一便是妒殺韓非。韓非與李斯都師從於荀卿,韓非才華橫溢,著有多部治世之作,深受秦王的欣賞。身為同門的李斯深知韓非的才華,因懼怕韓非取代其在秦國地位,不顧同門之誼,剷除異己,慫恿鼓動秦王毒殺了韓非,使得一代偉大學者就此殞命,讓人唏噓。而李斯所作的另一惡事就是燒燬書籍。為了剷除不同學派政見,迎合始皇心意,李斯將對分封的爭議引導至書籍上,建議始皇帝只留下幾種書籍,其餘書籍都要燒掉,並以極嚴苛的懲罰標準督促執行。使得前秦的許多的文獻古籍遭到損毀,造成了文化的倒退,成為一名歷史的罪人。更是參與了沙邱政變,為一己私慾毫無氣節,與趙高、胡亥合謀害死信奉儒家思想的公子扶蘇,篡改秦朝朝代更迭,改變秦朝的歷史走向,落得終身罵名。
李斯的一生是得意的,從上蔡平民到權傾天下的丞相,享受了世間的尊榮和富貴。李斯的一生也是功利的,作為機會主義者,在每個機會面前,李斯總會做出最利己的選擇,全無讀書人的骨氣和傲氣。李斯的一生功過難以評述,註定充滿爭議。不知如果有機會能夠重來,那個最後斬於街市的李斯,是否會只滿足於牽起那隻小黃狗呢?
-
10 # 未知世界的謬言
李斯,是戰國末期的楚國上蔡人(在今天的河南上蔡)。雖然歷史上對李斯的評判褒貶不一,但不能否認的是李斯是一個頗有才華,見識卓越不凡的人。李斯年輕時曾是一個在鄉間管理文書的小吏,看到同是老鼠因生存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待遇,而大發感慨。他認為人與人的才智相差無幾,而享有的是富貴還是貧賤的生活,完全在於是否能夠抓住機會,懂得選擇環境。
為了能夠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李斯辭去小吏,師從於荀卿。荀卿,名況,先秦的著名思想家。荀況是當時的飽學之士,在儒學之中自成一派,門下最有名的弟子便是李斯和韓非。李斯從荀卿處學成“帝王之術”後,意欲立功成名。經過對時局的縝密分析,決定捨棄楚國,而前往秦國。彼時秦國打算一統天下,建立新的政權。
野心勃勃蓄勢待發的秦國給了李斯施展政治理想的絕佳舞臺,到了秦國不久,李斯就順利地進入了秦國的官場。並大加遊說,勸諫秦王可以透過離間計策破壞各諸侯國的君臣關係,採用蠶食謀略,逐個擊破各諸侯國從而一統天下。可以說李斯有著非與常人的敏銳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計策非常奏效,同時也引起了各諸侯國的恐慌,紛紛派出暗使來到秦國,鼓動秦國大興土木,使其難以興戰。之後秦王便聽從群臣建議,將來客予以驅趕,其中也包括李斯。李斯便寫了聞名於世的勸諫秦王的書信,力陳網羅天下英才之重要性,用人不應拘泥於一方,否則只會增強各諸侯國的力量,難以完成秦國的一統大業。李斯的書信受到了重視,不僅重新授予李斯官位,繼續採用他所獻計策,更是在一統天下之後,封李斯為丞相。
秦國統一各諸侯國後,秦王尊為“皇帝”。李斯作為丞相,直接參與戰後的國家制度建設。首先他建議皇帝廢除分封制,將權力集中於中央,強化當朝皇權。對於穩定剛剛結束戰亂的天下,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是完全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要求的。其次,建議皇帝禁用以前各國使用的文字,統一以秦篆為官方文字,消滅了地域差異,推動了當時的文化發展,並且便於國家制度的推廣和普及。再次,就是李斯在計量標準和經濟方面做出的歷史貢獻。
李斯不僅是一名謀略不凡的政治家,也是一名遠見卓越的經濟家。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前,各諸侯國分別採用不同的計量單位和計算進位制。給其間的經濟往來帶來了極大不便,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於是,李丞相倡導明確全國採用同一的度量標準,並以法律的形式為正確實施統一標準的保障。原諸侯各國使用的貨幣也不盡相同,非常不利於各地區經濟的流通。統一貨幣的標準,不僅攜帶方便便於支付,而且統一錢幣及結算制度,符合當時的經濟發展。李斯的另一貢獻就是主持修建連線各地的道路,並且採用一樣的車軌尺寸。極大便利了物資往來,也是加強和貫徹中央集中權力管轄的關鍵。李斯修建的馳道實現了中央和地方的聯絡,同時規定統一的車軌尺寸與道路相適應,能夠切實保證道路的暢通。
李斯輔佐秦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建立君主集權專政制度,卻因為他的性格操守使然,存有爭議,難以成為千古名相。
李斯難以抹去的人生汙點之一便是妒殺韓非。韓非與李斯都師從於荀卿,韓非才華橫溢,著有多部治世之作,深受秦王的欣賞。身為同門的李斯深知韓非的才華,因懼怕韓非取代其在秦國地位,不顧同門之誼,剷除異己,慫恿鼓動秦王毒殺了韓非,使得一代偉大學者就此殞命,讓人唏噓。而李斯所作的另一惡事就是燒燬書籍。為了剷除不同學派政見,迎合始皇心意,李斯將對分封的爭議引導至書籍上,建議始皇帝只留下幾種書籍,其餘書籍都要燒掉,並以極嚴苛的懲罰標準督促執行。使得前秦的許多的文獻古籍遭到損毀,造成了文化的倒退,成為一名歷史的罪人。更是參與了沙邱政變,為一己私慾毫無氣節,與趙高、胡亥合謀害死信奉儒家思想的公子扶蘇,篡改秦朝朝代更迭,改變秦朝的歷史走向,落得終身罵名。
李斯的一生是得意的,從上蔡平民到權傾天下的丞相,享受了世間的尊榮和富貴。李斯的一生也是功利的,作為機會主義者,在每個機會面前,李斯總會做出最利己的選擇,全無讀書人的骨氣和傲氣。李斯的一生功過難以評述,註定充滿爭議。不知如果有機會能夠重來,那個最後斬於街市的李斯,是否會只滿足於牽起那隻小黃狗呢?
-
11 # 每暮風來晚相依
先說結論:李斯此人於秦國,於中國歷史有著重大貢獻,但自身人品不高,嫉賢妒能,更有焚書坑儒,為後人詬病,他算不算是千古一相,仁者見仁,但絕非徒有虛名,是一個真正改變中國歷史的人物。
先概括他的功績:
1.秦統一以後,李斯提出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郡縣制比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
2.在文化上提出 “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全閏禁用各諸侯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為了推廣統一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後又以隸書作為官方正式書體,盛於漢,直到魏晉楷書 流行才漸被取而代之。
3.李斯又建議將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幾千年 來.這種計量方法並沒宥隨著改朝換代而消亡.而是長久地流 傳下來。
4.為了出行方便.李斯還以京師咸陽為中心.陸續修建 了兩條馳道.將全國各地聯絡在一起。同時,為與道路配套,李斯規定車軌寬度為六尺,以此保證車輛的暢行無阻。
5.因以前各國的錢幣不同,經濟交流上非常不方便,李斯便上書寨始皇 統一貨幣,同時規定貨幣的鑄造權歸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鑄幣,違者定罪。
可以說李斯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了突出貢獻。縱觀李斯這些作為,可以這樣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名相重臣比比皆是,但大多 不過功在當朝,時過境遷。而李斯幾乎每千一件大事都能產 生影響千年的效果,並蔭及後代。所以叫他千古一相是有道理的。
但是他也有過,而且品行有汙點:
韓非和李斯都是苟子的學生,兩人是同學關係,而韓非的學說受到秦始皇的肯定,李斯知道後非常嫉妒韓非的才能,尤其是 看到韓非的《孤憤》和《說難》後,秦始皇對韓非推崇備至,甚至親自 給韓王寫信逼迫他將韓非送到秦國,李斯見了很害怕秦始皇會重 用韓非而取代自己,就想辦法在秦王面前詆譭韓非,還說韓非會 幫助南韓,應該將他閃禁起來。秦始皇聽信李斯的話, 就將韓非關起來,李斯趁機脅迫韓非服毒自盡。等秦始皇后來悔悟時,韓非已經死了。李斯的另一個汙點是促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
-
12 # 與狼共舞說歷史
秦始皇可謂千古一帝,多虧了丞相李斯的輔佐。所以,我認為:稱李斯千古一相也不過分。
先說說李斯的功勞:
李斯推動華夏大地的統一:沒有李斯的推波助瀾,秦始皇很難統一華夏。
秦王嬴政親政以後,李斯對秦王說:“想要幹成大事,必須抓住時機。現在秦國崛起,周王室衰微。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因此說,是李斯促使秦王下決心吞併六國的。
李斯首倡連橫、各個擊破六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張儀的連橫之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李斯是首倡者。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愚蠢的六國為了蠅頭小利紛紛抱薪救火,由“合縱抗秦”轉為“連橫親秦”。於是,秦王嬴政各個擊破六國,完成統一。
李斯寫《諫逐客書》,為秦朝保留大量人才:正當秦王嬴政下決心統一天下的時候,六國紛紛派間諜來秦國做客卿,搞破壞。秦王很生氣,下令驅逐所有秦國以外的“外華人”。
李斯寫下了那篇著名的、被選入中學課本的《諫逐客書》。
文章始終圍繞統一天下的目標,正反論證,雄辯滔滔,終於打動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為秦保留了大量人才。
李斯建議實行郡縣制,標誌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公天下的開始:秦雖然二世而亡。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秦朝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商、周時代,實行分封制,分封制是一種血緣宗法制。好似家族式企業管理。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
這種世卿世祿制的弊端是:時間長了,王室衰微,徒有虛名;各諸侯國勢力漸長,割據一方。不利於國家安定團結強大。
為了不讓獨霸一方,互相廝殺的歷史重演,李斯為秦始皇設計了郡縣制:將全國分為36郡,郡以下為縣。由中央垂直任免和管理下屬官員。
郡縣制從根本上剷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標誌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公天下的開始。郡縣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
此外,李斯還參與制定了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河灕江。
再說說李斯的過錯:為了削弱人民反抗力量,李斯建議秦始皇銷燬民間兵器、焚燒諸子百家書籍。
李斯做的最錯、最愚蠢的事是被趙高哄騙,偽造遺詔,逼迫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昏庸無知的少子胡亥為二世。
結果,李斯自食其果,被趙高陷害,於公元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斯人已逝,是非功過任評說:縱觀李斯一生,過錯不可饒恕,配不上瑕不掩瑜一詞。但是,他的思維奠定了封建王朝的政治格局。他的功績影響中國千秋萬世。
-
13 # 週週說古今
李斯的死相極慘——“誅三族”,也就是殺掉父族、母族和妻族。簡言之,凡跟他相關的人都得死掉,他自己也被腰斬,從腰部斬斷全身,不可謂不慘。論慘,歷史上恐怕只有方孝孺能超過他(夷十族,凌遲死)。但人家方孝孺是世所公認的大忠臣,李斯呢?恐怕很難下這個結論。
人貴有自知之明,對於能力不強,胸懷不寬的人,能夠得到君主賞識已實屬不易,按理就應該安分守己,大了說為報君主知遇之恩,小了說守自身榮華才是正理。但是!這個世界上很多問題都出在這個“但是”上,但是就有人要反其道而行之,結果弄得來身敗名裂,家破人亡,自身也慘遭酷刑而死,這樣的人並不多,李斯就是其中的一個,而且是極其典型和極其可悲的一個!
李斯,上蔡一文筆小吏出身,名不見經傳,只因拜了荀子為師而得到呂不韋賞識,進而因為一篇《諫逐客令》而被始皇帝看中。應該說他的文筆是不錯的,用今天的話來說,有一定文學才華。但是論治國、論權謀、論器局,這人基本一無是處,勉強放到廟堂之上只能算是庸才,若是處於決策中樞,則是能不配位,德更不配位。
有人說,他好歹也算個知名法家,為什麼要這樣埋汰別人。不是我埋汰他,你看看他做了些什麼就知道了:
那一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有人勸秦王實行分封制,把嬴氏子孫封王封侯以便危險的時候有人幫持。應該說,這樣的觀點雖然不高明,但出於對皇帝的忠心,也無可厚非,畢竟是一家之言。可是,秦王在問及李斯的意見時,他卻並不從正面反駁,而是一竿子橫掃一片,建議秦王把這些與己不同的觀點全盤否定,而且,為了永除後患,建議秦王把學習《詩》《書》百家語者全部滅掉。這就是挾私報復了,因為李斯本人是法家的人物。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李斯把經給念歪了。秦王:焚書坑儒的鍋,我不能背啊!
李斯建議殺盡天下儒生,但你認為李斯是門派利益的捍衛者,那就錯了。因為他對同門師弟也一樣兇殘。韓非是荀子的得意門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李斯的同門師弟兼好友。但是,這對昔日好友因為個人立場決裂,李斯竟給韓非遞毒酒!在李斯的幫助下,秦王開始了統一之舉,而第一個滅掉的就是韓非所在的南韓。在滅韓之前,韓非曾受託前往秦國向這位同門師弟說情,結果讓李斯逮著機會跟人合夥弄死了。
李斯是秦始皇的忠實擁躉?你以為李斯受秦王賞識,必然死忠於秦王。那你又錯了!心比天大的秦始皇在外巡遊,突然發現自己的身體扛不住了,於是對身邊的親信——趙高、李斯和胡亥傳下密令:把兵權交給支援扶蘇的蒙恬,叫長子扶蘇到咸陽匯合。很明白,這是要傳位扶蘇的架勢。但是,秦始皇臨終前這一刻被自己最信任的人賣了。如果說秦始皇啥都好的話,這識人用人的功夫真不咋地。因為這三個人沒有一個聽他的,趙高按住密令不發,李斯小算盤打得飛快也不發,胡亥自然了觀其成。於是李斯恥辱地把自己綁上了趙高的賊船,至於有大恩於己的始皇帝,那就由他去吧!
李斯算了一輩子,終成正果了嗎?不好意思,你又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李斯背叛師門、背叛皇帝,一輩子弄權,卻沒有得到好下場因為在他身後,還有一個更會弄權的大反派——趙高。在這個閹人面前,李斯就是個小兒科,最終被整得家破人亡、身敗名裂。
據史料記載李斯是被“誅三族”,上下幾百口人,悉數人頭落地。李斯跪在斷頭臺上,旁邊是他的兒子,後面是全家人。劊子手已經將大刀磨的雪亮的了,拔了自己的一根頭髮試著刀刃,想想,是腰斬呀,到要得多快。
此時李斯側頭給他的兒子說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話:“牽犬東門,豈可得乎”。意思是:兒子,記得不,想當年,我領著你們哥幾個,牽著黃犬,在老家上蔡東門外的山岡上打獵的情景嗎?唉,以後再也不會有了。
唉,不得不說,他還是個文人,臨死都整得這麼文藝,比較瀟灑。
李斯此時面對死亡不動聲色、視死如歸,而且還和即將和他一樣趕去黃泉的兒子說笑。簡直是黑色幽默。能說出這句話的李斯,就已經值得我們敬佩了。因為這是他對自己一生公務員生涯的總結性發言,對一生進行了否定。
-
14 # 江湖小曉生
李斯作為秦朝丞相,對歷史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但是對秦朝來說,李斯卻是個重磅炸彈。毫不客氣地說,正是這位老兄的自私自利,害得秦朝二世而亡。
那麼李斯這傢伙究竟做了哪些危害秦朝的事情呢?
一、李斯是秦二世上位的關鍵人物。
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開始了巡視天下之路。很多人覺得這是個美差,可以四處遊玩。其實這事兒非常辛苦,在那個交通不怎麼發達的年代,可以說是受罪。
很顯然,秦始皇不辭勞苦幹這事兒,就是為了鞏固自己打下來的江山。不過很可惜的是,年僅50歲的秦始皇,在最後一次東巡時,病死在了沙丘宮。
沙丘這地方似乎有詛咒,當年45歲的趙武靈王,也是被活活餓死在了沙丘宮。秦始皇死後,大秦帝國的皇位繼承人究竟是誰?這事兒居然沒有安排。
可見,秦始皇死的時候非常倉促。按照《史記》的記載,秦始皇臨終前,只是讓人寫信給公子扶蘇,讓扶蘇快點回來。至於回來幹啥,秦始皇沒交代!
大機率是讓扶蘇繼位,可秦始皇沒有指明這一點,這也就讓趙高有了小心思。趙高和扶蘇的關係可不好,他跟公子胡亥的關係不錯。胡亥又是秦始皇最寵愛的小兒子,這次出巡,秦始皇也只帶了胡亥。
因此趙高打算把胡亥立為天子,可趙高是個什麼玩意兒?他能夠左右天子的人選?當然不能!這事兒要辦成,必須要依靠一個人,那就是當朝丞相李斯。
李斯是天下宰輔,在那個全國實行郡縣制的年代,地位僅次於秦始皇。只要李斯不點頭,趙高不可能變出個花來。
在這個關鍵時刻,趙高找到了李斯,提出了靈魂一問:是你跟扶蘇關係好呢?還是蒙恬將軍跟扶蘇關係好呢?
李斯搖了搖頭:還是老懞跟扶蘇好啊!
趙高兩手一攤:這不得了!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估計你這個丞相算是當到頭了,蒙恬肯定會出將入相。畢竟老懞家三代人都為秦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啊!
李斯覺得很有道理,趙高發現他上套了,立馬趁熱打鐵:你要是立公子胡亥為天子,那事情就好辦了,胡亥肯定感激你的迎立之功,到時候你照樣可以當丞相。
李斯瞬間恍然大悟,立馬按照趙高的說法辦事,搞了一份假遺詔,將胡亥立為天子。同時又派人以秦始皇的口吻下詔書給扶蘇,逼迫扶蘇和蒙恬自殺。
扶蘇這個二愣子,一看老爹來信了,二話不說就抹脖子了。蒙恬怎麼勸都沒勸住,只好跟著抹脖子了。就這樣,秦二世成了帝國皇帝,為秦帝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二、李斯獻《行督責書》,諂媚之態,令人作惡。
秦二世登基以後,李斯如願繼續擔任帝國丞相。可秦二世這個時候終於暴露了本性,他開始吃喝玩樂,大興土木,怎麼費錢費事,他就怎麼玩。
這事兒直接導致天下出現了各種起義軍,因此大臣們都紛紛勸諫胡亥,希望他能夠體恤民情,收斂一點。
結果胡亥大怒,在他的思維中,當皇帝就應該吃吃喝喝,享受生活。體恤民情?治理國家?這不是丞相應該乾的事情嗎?現在怎麼怪到皇帝頭上了?
於是乎,胡亥把李斯叫過來臭罵了一頓,認為天下爆發起義軍,都是李斯管不好國家所致。
李斯也是腦殼疼啊,但是也不能回嘴,只好認了這些事兒。
回去以後,李斯越想越不對,是不是自己失寵了?一旦失寵,那自己的丞相之位可就保不住了啊。
你可以看看,那時候天下都成啥樣了,可李斯首先考慮的,還是自己的丞相之位。真可謂利令智昏,當年那個寫下《諫逐客令》的李斯已經不見了,當年那個幫助始皇帝統一六國的李斯,也已經不見了。
李斯回家想了很久,終於為胡亥寫了一篇臭名昭著的《行督責書》。這篇文章講了些啥呢?主要就是告訴胡亥以下幾個道理:
第一,自古以來,優秀的帝王從來都是吃喝玩樂,盡情享受的,所以你不要有心理負擔,甩開膀子玩就是了!第二,嚴刑峻法,讓老百姓們整天戰戰兢兢,忙著躲避刑罰,這樣他們就沒工夫起來跟你唱反調了。第三,採取督察制度,用嚴苛的刑罰對付臣子,這樣臣子們就會對皇帝俯首帖耳,不敢有二心了。文章最後,李斯還做了一個巧妙的總結。他表示如果胡亥按照督責之術來當皇帝,那他就可以為所欲為,要啥有啥,吃嘛嘛香了。
這篇文章的效果很明顯,胡亥看了以後,對李斯大加讚賞,畢竟全都說到了胡亥的心坎裡。可胡亥身邊的趙高卻不淡定了。
為啥?因為趙高發現,他願意為只有自己這種賊眉鼠眼的宦官才會做出諂媚的事情,沒想到李斯這種濃眉大眼的丞相,也能這麼幹?
趙高覺得自己吃飯的手段被李斯給竊取了,心裡非常不爽,因此除掉李斯的計劃,便提前提上了議程。
三、李斯讓秦始皇徹底廢除分封,完全實行郡縣制。
郡縣制好不好?當然好!現如今的行省制格局,就是沿襲了當年的郡縣制。可問題是,秦朝初創時期,就徹底實行郡縣制,真的好嗎?
從結果我們就能看得出來,秦朝覆滅的時候,嬴氏一族,沒有一個手握實權的人,能夠幫秦朝一把,各地郡縣紛紛起義,秦朝覆滅的速度非常快。
當時如果秦始皇能夠把自己的二十幾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至少秦朝不會那麼快就瓦解。這就跟漢朝初年的格局一樣,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才是王朝建立之初,最恰當的做法。
春秋戰國實行的是分封制,到了秦朝立馬廢除分封,全都搞郡縣制,沒有一點點過渡的時間,這對秦朝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再加上秦朝嚴苛的刑罰和沉重的負擔,使得這種挑戰就更加嚴峻了。很顯然,秦朝沒能接得住這種挑戰,這才走向了覆滅。
全國實行郡縣制,對後世王朝來說,的確是一件大好事,幾乎每個王朝都是這麼慢慢過渡下來的。先分封郡縣一起搞,後來就搞推恩令,把諸侯國不斷變小,最後全部實行郡縣制。
可惜這事兒對秦朝來說,還是太倉促了。李斯作為這件事的領頭人,需要為秦帝國的覆滅負主要責任。
總結:李斯談不上什麼千古一相。
秦朝統一六國,那是奮六世之餘烈,上百年的基礎,所締造了這麼個結局。秦始皇完全有撿漏的嫌疑,至少前輩們已經把六國給打殘了。所以說,李斯在這件事上的功勞很一般。
就算統一六國都是秦始皇的功勞,那這其中也有呂不韋、王翦、王賁、李信、蒙恬、蒙毅、內史騰等等一系列功臣的功勞,李斯絕不可能一家獨大。
李斯最大的功勞,就是讓秦始皇搞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車軌等,只有這方面統一了,那麼天下才算是真正統一了。
可是後期李斯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做了太多有損秦朝國運的事情,是秦朝滅亡的重要推手。即使他被腰斬,也無法掩蓋他犯下的錯誤。可以說,李斯的過錯是大於功勞的。
回覆列表
李斯(?-公元前208年)是戰國末楚國上蔡(今5河南省上蔡縣李斯樓村)人 ,李斯年輕時曾為郡吏,後辭職進入稷下學宮,跟隨荀子學習帝王之學。
荀子是儒家,但他非常重視帝王之學,他把帝王之術推向了高峰。荀子的學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可以與法家的學說相容的,所以,他的學生中有李斯這樣的法家。在荀子看來,無論是“禮”還是“法”,最重要的是任用賢人,只有善用人才方能維護君王的專制集權統治。
荀子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治國原則,而他把君子看成是法的根本,是國家能堅持法治的基本保證。荀子說:“君子者,法之原也”(《荀子·君道》)。荀子又說:“君子者,禮義之始也”(《荀子·王制》),荀子把君子看成是帶頭尊禮的人,所以,君王的統治之道在於任用君子、尚賢使能。
荀子把儒家的“道”解釋成是“君道”,他賦予君王最高的道德原則,君王成了衡量一切的道德準繩,傳統儒家對君王的道德制約被荀子給解除了。荀子認為君王是最善於行“道”的人,治理天下不是依靠“法先王”、依“道統”,而是在於行“君道”,治理國家的核心思想是在於“君道”而非“道統”,這顯然是對孟子等“道統論”的批評。
在“內聖外王”的政治哲學中,孟子重“內聖”,而荀子重“外王”。荀子把儒家的“外王”理論推向高峰。荀子從“隆禮重法”,從“禮義法度”方面來闡述“外王之道”,在荀子看來,禮義是立法的根基,尊禮義,行為便能合法。
荀子把“道”直接解釋為“君道”,推崇君主專制極權,取消了對君王的道德制約,這是符合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從周制到秦制變化,其關鍵就在於抑制貴族的權力,從而強化君主專權,荀子的帝王之學和他的“君道”論就是符合強化君主專權的需要。
李斯拜荀子為師,所學的就是荀子的這一套帝王之學。而這一思想是以後他輔佐秦始皇治理天下的政治理論基礎。
李斯素有大志向,在他學成之後,便進入了秦國,他感到當時秦國實力最強,最有可能統一天下,而他只有在秦國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識和智略。
入秦初期,李斯成了秦相呂不韋的舍人,被任命為郎。李斯一直在等待時機,想得到始皇帝的重用。
李斯(劇照)
(一)李斯的“老鼠論”
據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的記載,李斯有一套“老鼠論”,流傳得很廣,很能表達李斯的謀略觀點:有一次,李斯看到廁所裡吃糞便的老鼠,遇到人或狗到進廁所時,老鼠便很快逃走了;可是,在米倉裡,他看到的老鼠卻是一隻只吃得十分肥碩,他們還悠哉遊哉地在米堆中嬉戲交配,沒有人或狗來侵擾,沒有驚恐。於是,李斯發出了感慨:“一個人是否有出息,猶如老鼠一般,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也就是說,在李斯看來,人的能力,人的聰明才智原本是差別不大的,要帶來富貴,避免成為貧賤的人,關鍵在於自己能否抓住機會和選對成長的環境。
這可以很好的解釋李斯在戰國末期,為何在走出稷下學宮之後,會選擇進入秦國。李斯很想幹出一番大事業,很想飛黃騰達,所以,他經過對各國政治軍事實力的分析,決定進入秦國。而在相府當舍人時,他在尋找機會,想到秦始皇的身邊去當官。
(二)獻策離間各國,建議滅韓恐嚇他國
李斯終於等到了拜見秦王的機會,他知道嬴政正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事,於是,李斯對秦王說:“成大事者,必抓住機遇,昔秦穆公國強,卻未能吞併各國,乃時機未到也。自秦孝公始,周室衰落,列國征戰不休,秦國得以強大。今秦國國力強大,大王賢德,滅六國如掃灶塵一般,正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之良機,切勿失。”(《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李斯的話激起了嬴政的雄心壯志,讓嬴政很喜歡聽,於是,李斯接著提出了他的戰略建議。他建議嬴政採取離間各國君臣之計,只要各國君臣不和,便容易被擊敗。至於攻擊各國的順序,李斯主張“先滅韓,以恐他國”,韓國仍有一定實力,秦國若能儘快把韓國滅了,其他五國就會受驚嚇,不敢與秦為敵,很容易被吞併。嬴政感到李斯的建議和策略是很有用的,是好計策。李斯因此而秦王嬴政的賞識,他被提拔為長史。接著,李斯勸說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各國的臣僚,離間六國的君臣關係,果然離間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李斯出謀劃策收到實效,他很快被封為客卿。
嬴政(劇照)
(三) 勸秦王撤銷“逐客令”,被封為廷尉
秦國遇到水災,相邦呂不韋考慮興修水利,決定挖掘水渠,以防止災害的擴大。此時,韓國得知了秦國年輕君王有吞併六國的雄心,擔憂被秦國滅了,正商議如何應對秦國即將發動的攻擊。有智謀之士提出了一個“疲秦”的計策,韓國國君採納了,主要辦法是派一位治水專家叫鄭國的到秦國去,而恰好秦國要修水利,就秦國把水渠修得更大,以削弱秦國的人力物力,以牽制秦軍東進。其實,韓國國君是失算了,一旦長渠修成了,秦國便能解決水災問題,並增加數萬畝良田,這將大大有利於秦國掃平六國。
可是,鄭國主持修渠本來是好事,但“疲秦”的陰謀卻暴露了,秦王派人一查,才發現東方各國都派了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藉機刺探情報或陰謀搞破壞。這些事情一暴露,秦國朝中群臣對外來客卿發生了很大的議論,質疑之意頓起。有一些保守的大臣上奏秦王,質疑說:“各國入秦之人,多是為母國利益,入秦乃是起事端,或禍害秦國而來的,請大王下令,對外來諸客,盡皆逐出。”秦王感到有道理,防間諜很重要,於是,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是外來人,當然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知道了秦王下了逐客令之後,便給秦王寫了一奏疏,以非常有說服力的理由勸說秦王取消逐客令,這就是史上聞名的《諫逐客書》。
李斯在奏疏中說:“臣下聞說群臣議論逐客,知逐客之策是錯的。自秦穆公求賢令以來,從西方的戎請來由余,從東方的楚國請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任用來自晉國來的丕豹、公孫支。秦穆公任用此五人,兼併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使秦富強,打敗楚國,擊退魏國,擴地千里,秦國隨之強大。秦惠王用張儀連橫之策,拆散六國的合縱之謀,迫使各國服從秦國。秦昭王起用范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秦國四代王皆是由於任用客卿,才秦國強大,客卿對秦國的貢獻很大。若是之前秦國四位君王下令逐客,必使秦國沒有富利之實,亦無強大之名。”(參看《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李斯說得有理有據,而且處處是結合秦國曆史上的各位有為君王的政績來說事的,這對於有雄心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嬴政來說,很有說服力,李斯讓嬴政明白,重用客卿對秦王滅六國,統一天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而且,若是逐出客卿,秦國的統一大業將難以完成。秦王果然聰慧,雖已下了逐客令,但經李斯一勸,他明辨是非,立即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取消逐客令。李斯因此而得到了嬴政的信任和讚賞,受到重用,被被封為廷尉。
(四)升任丞相,推行一系列統一政策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嬴政成功滅了六國之後,統一天下,開始推行大秦國的新政策。李斯作為廷尉,奉命與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等議定“皇帝”之號,並制定統一後的政策措施。後來,李斯任丞相,推行了一系列統一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反對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議,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
周朝立朝之時,周文王、周武王封了很多子弟,使分封制發展到了極致狀態,可是,到了周朝末期,周室子弟一個個都疏遠了,甚至互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對此,周天子也力制止。秦國統一天下之後,曾有淳于越等提出繼續採用分封制,而李斯等人卻極力反對分封,主張實行郡縣制,秦始皇也贊同他們的主張。當時,天下已統一,若再立許多諸侯國,是對保持統一大勢不利的,國家將不會有安寧。所以,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這就是秦朝建立是實行的郡縣制,對於分封制來說,郡縣制是一大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社會安寧。這一制度在秦以後的帝制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李斯畫像
其次,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
秦朝統一天下之後,由於之前各國有不同的度量單位,所以,顯得計量方面顯得很混亂,為了不使其影響統一王朝的經濟交流和發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統一起來,實行明確一致的計量單位。這一建議得到了秦始皇的批准。
在李斯所推行的新措施中,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採用十進位制計數;量制則以合、升、鬥、桶為單位,也採用十進位制計算;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為了有效地統一制式、劃一器具,李斯又從制度上和法律上採取措施,以保證度量衡的精確而有效的實施。
統一度量衡意義十分重大,這是秦王統一中國以後的重要經濟管理措施,這也是李斯當了丞相之後的一項重要功績。計量衡的策略延續了幾千年,成了必不可少的經濟管理措施。
此外,李斯還有另一項經濟管理方面的重大貢獻,那就是統一貨幣。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上奏秦始皇,提出了一項極為重要的措施:廢除原來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幣,在秦國管轄的全國範圍內統一貨幣。這一措施具有永續性的重要經濟影響,是加強經濟交流和經濟發展的根本性的措施。
在李斯的主持下,貨幣規定了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每鎰重二十四兩,以銅半兩錢為下幣,一萬銅錢摺合一鎰黃金。李斯還嚴令珠玉、龜、貝、銀、錫之類作為裝飾品和寶藏,不得當作貨幣流通。同時,他又規定貨幣的鑄造權歸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鑄幣,違者定罪等。
顯然,秦國統一天下之後,貨幣也需要相應地統一,所以,李斯此舉是適應了當時經濟交流和發展的需要,同時,這對於後世經濟發展來說,是一大創舉。就連李斯所主持鑄造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俗稱秦半兩)因其合理的設計造型,攜帶和使用方便的形式,被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再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
公元前221年,丞相李斯上書秦始皇,提出了“書同文字”的建議,秦始皇採納了建議,於是,下令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秦國統一天下,當然需要有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不能允許各國各用自己文字了,而李斯提出這一建議是適應了統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下令之後,李斯便組織製作秦篆的標準字樣,使小篆成了天下通用的文字。
緊接著,李斯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便親自編制了《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一句,作為供人臨摹的課本。過了不久,李斯還採用一位叫程邈的小官吏創造的一種書體,以改變小篆曲屈迴環的形體結構,形成新的書體——隸書。從此,隸書便作為秦國的官方正式書體,它不僅流行於秦朝,後來在漢朝興盛起來。直至魏晉,才有了楷書取代隸書。毫無疑問,篆書、隸書作為書法的流行和傳承下來,李斯功勞巨大。
除了統一文字之外,為了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使交通流暢,物資交流更便利,李斯還上書建議對全國的車軌實行統一,並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秦始皇批准後,李斯便在全國推行統一車軌、修築馳道的交通政策。主要馳道有兩條,皆以京師咸陽為中心,一條向東通到以往的燕、齊地區(今河北、山東一帶),另一條通向南部,直達吳楚舊地(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馳道路基堅固,寬50步,道旁每隔三丈種青松一株。後來,秦國又修築“直道”,由九原郡直達咸陽,全長1800餘里。此外,還修有云、貴等地的“五尺道”,湖南、江西一帶的“新道”,如此一來,便形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車軌寬為六尺,以保車輛暢行無阻。
李斯在呂不韋自盡之後,王綰卸任之後,在秦朝建立之後不久,執掌相印,他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並促進政治、經濟的發展等方面做出卓越的貢獻,以上幾個方面體現了李斯的巨大貢獻。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而李斯作為秦朝統一時實施統一政策的傑出丞相,完全可以稱為“千古一相”,因為,他所推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等,就是千古難見的名相之為。李斯遇到了千年難遇的機會,能當上秦國統一時期的丞相,他當然作為秦統一時期的著名丞相,是實至名歸的。
秦始皇畫像
當然,李斯也做了倍受非議的三件事:
一是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韓非,便向秦王講了一些汙衊韓非的壞話,而秦王相信李斯的說法,便將韓非打入大牢。之後,李斯和姚賈串通,使韓非吃了毒藥,自殺身亡。李斯這肚量,這陰毒之舉,十分可惡。
二是建議秦始皇下令焚書,認為三代時期的做法,也並不值得效法,認為以古非今,乃攪亂民心,凡不利於統一天下的言論,必須禁止,以免影響政局穩定,避免有損皇帝權威。凡是秦記以外的史書,非博士(掌管古今典籍之官)所藏的詩、書、百家語皆應燒掉,只准留下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焚書的擴大化,李斯是有大過的。
三,秦始皇巡遊時,暴卒於沙丘,在宦官趙高的脅迫下,李斯發動“沙丘之變”,李斯與趙高合謀篡改了秦始皇的傳位詔書,廢了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是為秦二世。李斯此舉乃假傳聖旨,犯了叛逆謀反之罪。
後來,李斯被秦二世捕入刑獄,嚴刑拷打,被迫承認謀反,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殺死於獄中,這也算是一種報應吧?
司馬貞評價李斯說:“鼠在所居,人固擇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陽,人臣極位。一夫誑惑,變易神器。國喪身誅,本同末異。”(《史記·四十二》)
李斯的在秦的經歷是很值的探討和深思的。